智慧教学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9 21:41: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智慧教学理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智慧教学理论

实践智慧语文教师教育改革研究

摘要:语文课程是我国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学科具有紧密的联系,是具备基础性与文化性的核心学科。而语文教师实践教学活动是引导学生探寻我国悠久文化底蕴,解析传统思想美德的教学过程。实践智慧则是实践教学的核心,是新理念,是新方向,同时也是实现学生发展而展开的具体行为。在语文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为响应新课标与新思想的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应借助反思实践、积淀文化、建构理论以及德育教育激发语文教学的内在功能,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与文化素质。结合实践智慧的界定,探析实践智慧的社会意义与需求,提出针对性的实践智慧教育改革策略。

关键词:实践智慧;语文教师;教育改革

语文教育是培养崇美、向善、求真的健全人格和创造人才的教学体系。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探索的意识、构建自由心灵以及提高道德水准,更能为其他相关学科提供教学基础,促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各学科的理论知识。因此,学校应深入把握语文教学内涵,专注实践智慧在语文教师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在新课改语境下,这不仅是教学实践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教学理论应对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据此,在语文教师教育改革过程中,学校应将实践智慧融入教育改革中,利用新的制度、新的思想,提高语文教师队伍的质量,为我国语文教学的持续发展指明方向。

一、当代实践智慧的内涵界定

实践智慧植根于古希腊语,主要指在实践领域发挥作用的思想与智慧。亚里士多德在相关著作中针对实践智慧进行了集中论述,并将其界定为:“对人类社会活动有害或有益的事物,所采取的真实的、积极的、夹杂理想的功能状态。”国内学者根据实践智慧的原始意义及社会效用,对其做出不同的释义。李小红、邓有韵(2017)将实践智慧植根于教学领域,并具体指出是学校教师对当前教学环境的顿悟、辨别、感知;对教学合理性与有效性的追求,以及对道德品质的体现。而范国真、赵晨(2018)则认为教师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具体实践教学中对教学价值的不断追求,对教学过程的规律性掌控、创新性驾驭、敏锐感悟、深度思考、深刻洞悉及运用灵活机制面对问题的复合能力,是艺术高度与教育科学的有机产物,是学校教师在探寻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长期反思、感悟、实践的结果,同时也是学校教师知识素养、教学理念、道德情感与教学风格、教学机智、教育价值观等多层面素养的个性化彰显。然而教师实践智慧与教学机智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教学机智是基于教育学领域的天赋和机智,能够促使教学工作者将没有益处、没有希望、没有成效的情境转变为具备教育积极意义的实践。而教师实践智慧主要指教师在特定的实践教学环节中的灵活化、方法化与具体化。因此,在教育领域中,实践智慧具备独特性、动态性、生成性、不可传导性等特征。可以说,假若教师缺乏充足的实践智慧将难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拥有灵活多变的教学机智。语文教学与实践智慧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在教学角度,语文教育的实质是人的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性发展。要构建健全人格和创造人才,必须针对学校传统语文教育强调片面化知识、纯语言教学的弊端,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探寻教学的本质意义。在教育改革层面,学校应以语文教学的本质及教师教学的现状为基础,深入挖掘语文教学在新时展中的意义[1]。

二、实践智慧在教育发展中的意义

查看全文

如何培育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剖析论文

摘要:教学活动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教学理论智慧,更应具有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体验、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时课堂进行创造性驾驭,对教学情境高度敏锐,并能够灵活应对的一种综合能力。研究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加速青年教饰自身发展的需要。文章在探寻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培育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

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情境的、个体的活动,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教学理论智慧,更应具有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体验、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课堂进行创造性驾驭,对教学情境高度敏锐,并能够灵活应对的一种综合能力。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条件,它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所具有的教学实珍智慧的多少及其运用情况。本文试图在探寻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形成教学实践智慧。以期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

一、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的原因

1.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及实践训练少。

查看全文

剖析青年教师教学实践培育策略

摘要:教学活动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教学理论智慧,更应具有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体验、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时课堂进行创造性驾驭,对教学情境高度敏锐,并能够灵活应对的一种综合能力。研究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加速青年教饰自身发展的需要。文章在探寻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培育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教学实践智慧

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情境的、个体的活动,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教学理论智慧,更应具有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体验、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课堂进行创造性驾驭,对教学情境高度敏锐,并能够灵活应对的一种综合能力。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条件,它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所具有的教学实珍智慧的多少及其运用情况。本文试图在探寻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形成教学实践智慧,以期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

一、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粗缺失的原因

1.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及实践训练少。

查看全文

青年教师教学智慧的缺失及培育综述

论文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教学实践智慧

论文摘要:教学活动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教学理论智慧,更应具有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体验、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时课堂进行创造性驾驭,对教学情境高度敏锐,并能够灵活应对的一种综合能力。研究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加速青年教饰自身发展的需要。文章在探寻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培育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

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情境的、个体的活动,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教学理论智慧,更应具有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体验、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课堂进行创造性驾驭,对教学情境高度敏锐,并能够灵活应对的一种综合能力。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条件,它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所具有的教学实珍智慧的多少及其运用情况。本文试图在探寻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形成教学实践智慧.以期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

一、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粗缺失的原因

1.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及实践训练少。

查看全文

青年教师智慧的缺失及培育综述

论文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教学实践智慧

论文摘要:教学活动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教学理论智慧,更应具有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体验、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时课堂进行创造性驾驭,对教学情境高度敏锐,并能够灵活应对的一种综合能力。研究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加速青年教饰自身发展的需要。文章在探寻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培育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

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情境的、个体的活动,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教学理论智慧,更应具有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体验、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课堂进行创造性驾驭,对教学情境高度敏锐,并能够灵活应对的一种综合能力。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条件,它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所具有的教学实珍智慧的多少及其运用情况。本文试图在探寻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形成教学实践智慧.以期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

一、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粗缺失的原因

1.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及实践训练少。

查看全文

智慧教育在农村英语教学的作用

随着在线教育、“互联网+教育”发展不断成熟,农村英语教学环境出现了全新智慧变化。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的农村英语智慧教学模式,为当前农村英语教育全面创新、发展成功探索新的方向。本文将结合《新课程农村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一书,分析当前农村英语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探索智慧教育在农村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当前优化农村英语教学活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由《农村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丛书》编委会著,大象出版社于2010年10月出版的《新课程农村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主要以新课程视野下农村英语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从新课程要求、教学理论、教学现状与实践问题等多个视角对开展农村英语教学实践进行了详细论述,提出了在新课程标准下,开展农村英语教学的相关实践要求。该书具有以下特点:

一、框架完善,内容丰富

该书研究内容丰富,通过围绕英语新课标教学理念,深入农村英语的一线实际,通过从叙述策略、读者回应策略和动态论述框架等多种教学策略出发,为读者构建了动态性、实用性强的农村英语课堂教学框架,对当前提高农村英语教学质量,优化农村英语教学方案提供了有效支持。但从农村英语教学的普遍实施状况看,当前农村英语教学活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目前农村英语教育与城市英语教育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尤其对于多数农村地区来说,农村英语教育仍然是薄弱学科,直接影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培养。在农村英语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智慧教育是弥补农村英语教育资源薄弱、师资力量短板的重要途径,通过以学生的英语知识学习、实践应用为导向,以学生的智慧学习过程为创新点,从而解决了传统农村英语教学的“内容单一”、“形态单一”等问题,充分满足了农村学生英语培养的相关要求。其次,多数农村英语教学采用的课堂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教学内容缺乏及时更新,教学理念相对枯燥,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英语教学内容的认知与理解。乡村英语教学是现代教育体系的基础,也是深化农村教学创新的关键前提。通过发挥智慧技术优势,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构建交互性英语课堂,激发学生的互动交流情感,从而丰富学生的英语学习内容。最后,当前乡村英语教学体系相对滞后,智慧教育与农村英语教学融合度不足,直接影响了英语教学质量。当前农村英语教学多集中在课堂线上教育,及时利用了互联网平台、多媒体教学软件,仍然停留在“浅层迁移”状态,未能实现在线教育与英语课堂的“一体融合”。因此,在当前开展农村英语教学时,要依托智慧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时代走向,探索适合于当前农村英语教学的智慧化道路。

二、题材鲜活,构思新颖

该书构思新颖,论述题材极为鲜活,通过以新课标英语教学要求为论述基础,围绕有效教学的价值要求,对当前优化农村英语教学方案提出了实用性建议。不仅如此,作者还从语音、绘本和词汇,以及英语课堂等多个角度对农村英语教学进行详细论述,提高了全书论述内容的实效性。结合本书论述观点,在当前利用智慧教育开展农村英语教学时,将实现以下应用价值:一是适应了农村英语教学的全新环境。当前农村英语教学面临方式更新、形态升级的全新氛围,从学生理解、知识应用视角看,在当前全面推进农村英语教学时,要充分遵循学生的英语学习规律,积极适应农村英语教学的全新变化,通过将农村英语教学与智慧教育模式全面融合,充分挖掘智慧教育在农村英语教育中的多元功能优势,培养学生形成必要的英语应用意识和语言习惯。二是有效挖掘和开发了农村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通过利用智慧技术,关注农村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英语教学方案,使农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满足,进而遵循学生培养规律。通过合理利用智慧教育平台,展示英语学习的趣味美学,引导学生充分体验英语学习的价值趣味,全面激发农村英语教学的内在活力。比如,利用智慧教育平台革新、优化农村英语教学平台,使学生借助在线教育了解英语教学的多种形态,发现英语学习的人文美学、艺术内涵和多元价值。三是智慧教育技术的成熟发展、应用驱动了农村英语教学的改革实践,加快了农村英语教学新变化与新应用,通过发挥智慧教育优势,深度整合农村英语教学资源、优化农村英语教学流程,增设基于智能技术的全新英语教学课程,推动农村英语教育整体实现智慧升级。在智慧技术驱动下的农村英语教学变革,本质上仍然是对教育公平理念的价值回归。因此,智慧技术的合理引入、应用,充分遵循了现代教育规律,更好满足了农村学生的学习诉求。四是有效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英语语言与实践素养。在新的农村育人环境下,农村英语教学逐渐从学科知识教学升级为语言素养综合性教育。在借助智慧教育技术优势,系统化开展农村英语教学时,要坚持以农村学生的具体英语学习需求、关注兴趣为智慧教育应用基础,整合优质英语教学资源,积极践行“智慧教育”理念,为农村学生全面掌握、实践应用所学英语知识提供良好的基础。充分利用智慧技术能够将农村英语教育与学生实践应用、表达全面融合,形成了相对稳固的农村英语教学结构。

三、聚焦问题,科学指引

查看全文

高等院校智慧课堂教学分析

摘要: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出发点,缺少教学实践,为此,提出网络学习空间在高等院校智慧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设定智慧课堂教学目标,在依据生态哲学理论,构建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由此,完成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高等院校智慧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在实验中,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比本文方法与传统方法的教学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教学效果更好。

关键词:网络学习空间;智慧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模式

一、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学习空间的概念也在逐步发展,由最初正式的学习环境发展成为非正式的。如今,过渡到网络学习空间。近几年,各类教育部门逐渐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和实施上,自网络学习空间走入人们的视野开始,研究热度就在持续的升上。但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实践领域都没有对网络学习空间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吴忠良认为网络学习空间指专属于教师和学习者的虚拟学习环境,空间的使用者既可以创建、分享,还能管理学习进度,这样的学习环境给学习者提供了沟通交流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教师和同伴交换意见。在本次研究中,利用网络学习环境的优势,设计高等院校智慧课堂教学方法[1]。智慧课堂是依托在智慧教育和智慧校园大环境下才得以开展的,还伴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智慧课堂对于教学模式的构建也做出了具体的要求,除了在教学设计中利用了大数据分析技术,还融合了教育大数据,有外国学者对智慧课堂环境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当前,针对大数据环境下的智慧教学模式的研究较少,由于传统课堂到智慧课堂,需要引入大量信息技术手段,过程较为复杂。智慧课堂实现对教育数字信息的智慧处理,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让课堂更智慧化。

二、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高等院校智慧课堂教学方法

(一)智慧课堂教学目标设定。互动式智慧模式解决了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低的问题。在课上学生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智慧课堂教学中课堂互动环节能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通过关注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教学活动,既能活跃气氛,又能高效率的配合教师完成学习活动[2]。在课前,教师需要合理组织设计教学活动,从学生角度,设计互动交流课堂环境,培养学生情感交流意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技能,打造创新性思维和高效性能力基础,达到高效智慧课堂的效果。智慧课堂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采用的是大数据环境下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运用技术支撑,将两者深度融合,以此构建高效的智慧课堂。智慧课堂教学目标架构如下: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由图1可知,智慧课堂教学目标架构从三个层面进行目标设定。第一,教师层面,要求教师具备较高专业素养。教师完善的智慧知识体系便于教学的开展,院校要致力于培养教师的各方面专业素养和智慧教育能力。第二,学生层面,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在教学中,要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训练思维能力为主。第三,教学层面,教学机制生成要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不断提升教学智慧化水平,完善教学智慧机制,促进教学机制迸发[3]。(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明确智慧课堂教学目标后,需要构建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以培养智慧人才为终极教学目标,在网络学习空间平台服务支持下,教学活动要贯穿课前、课中、课后,重点强调教师采用引导和启发的教学策略,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将知识时间和综合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达成创新创造[4]。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学习安排与课内外无缝连接,教师个体指导和集体指导要始终贯穿,与学生协同发展。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高等院校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生态哲学理论构建的,生态哲学理论下的生态课堂是由生命体和环境构成的,生命体指学生和教师,其余均属于环境系统[5]。通过教学活动,课堂生态环境和课堂生态主体之间的物质和信息循环,使课堂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生态整体。根据生态哲学理论的启示,智慧课堂模式以生为本,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能力。课前,教师可以建立学科组共同研讨交流,经过反复设计和修改得到最终的教学方案,上传阅读材料,使学生初步了解。收集微视频作为课堂教学情境导入教材。课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视频引入话题,通过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对本课题的兴趣,了解学生知识认知程度。教师将学习任务布置于平台,学生根据学进度完成任务,平台及时反馈结果,进度快的学生可以继续完成附加任务,这样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分层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水平有明显的作用。课后,鼓励学生继续参与评价,在交流阶段,将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将所学知识落实到应用,促进高阶认知的达成[6]。

查看全文

教学实践转向管理论文

摘要:以理性主义为基本取向的传统教学论在教学论早期虽有一定合理性,但其实践解释能力和学科建设在今天都面临严峻挑战。从根本性质上看,教学是实践理论:它不能以“教学理念世界”为对象,而要直面“教学生活世界”:其致知目标不应过分强调普遍、确定的教学知识,而要致力于为教学活动提供实践智慧(实践之知);其理论陈述不应追求宏大体系,而要突出教学信念的自由表达。相应地,教学理论研究者也要脱下“立法者”的外衣,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并在实践的反思与批判中,实现理论的阐释与对话。

教学论今天所面临的困境尽人皆知。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L.)曾说:要透识一个深层且棘手的,最好的办法是“开始以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一旦新的思维方式得以确立,旧的问题就会消失。”治教学论之道如不反思理性主义思维方式之不足,转而走向实践教学论,教学论今天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就不可能被“连根拔起”。

一、理性主义教学论的迷失

迄今为止,教学论最重要的思维方式是理性主义。这里的“理性”,不是近代启蒙思想家那里与信仰和“神性”相对的人的理智性和后天的世俗化能力,更不与“非理性”相对.而是指人类通过观念活动把握和处理外部世界的特殊能力。相应地,“理性主义”特指西方近代认识论中与“经验主义”相对的一种思维方式。它直接秉承本体论(ontology)通过概念的逻辑推理以表达纯粹原理的致知方式,把经验之外的理念世界作为自己的致知领域,突出强调概念及其逻辑关系。恰如F·培根所说:“经验主义者就像蚂蚁,他们收集食物并使用它们;理性主义者像是蜘蛛,他们由自身吐丝织网。”

理性主义思维方式从近代起就对和教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康德是试图用理性演绎的方式构建教育学说的第一人。赫尔巴特继承康德的理性主义传统,认为教育学“必须把论述基本概念放在一切论述之前”,其教育著作以明确的定义为基本写作特征,有很强的思辨性和逻辑承接性。其教学理论以“教育性教学”和“多方面的兴趣”为基本出发点,提出了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学材料、教学效果、教学、教学计划以及综合教学、教学等一系列概念,而且这些概念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关系。这些概念后来构成了理性主义教学论的基本框架,影响到前苏联的教学论体系,并经由前苏联影响了东欧和等国家。此后,建立一套严密的概念体系,将所有教学经验都囊括其中以“指导”教学实践,成为一代代教学论学者孜孜以求的目标。人们声称,要从纷繁的教学现象中抽象出一个具有高度包容性的概念作为教学论的“逻辑起点”,然后运用“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经由“逻辑中项”,渐次构建一套范畴体系,以达到对全部教学逻辑图景的揭示。结果,“是什么”这类本质主义的问题明显比“怎样做”的问题更占支配地位。教学论表面以现实教学为研究对象,实则是为“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现实的教学生活之上,即在形而上学的观念世界中建构一套具有逻辑自足性的概念体系。这显然是理性主义研究框架的产物。

客观地说,教学论在刚从教育学中独立出来时,其母体学科——教育学也刚刚脱胎于哲学,深受理性主义的支配,它不可能一开始就走出一条与理性主义殊异其趣的致知之路。从上看,赫尔巴特和前苏联学者构建的那一套教学论范畴,客观上也促进了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并在理性主义框架下促进了教学论的发展。但教学论发展到今天,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的局限性是不容回避的。

查看全文

智慧体育教育的创新模式的构建

[摘要]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我国体育教育体制改革指明了新方向,也向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文章将传统体育教育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通过构建“全息”化智慧学习评估平台、生态化智慧体育学习环境、个性化智慧体育教育教学系统3方面创新体育教育模式。研究发现,该模式有利于提高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智慧化水平,并为体育教育改革逻辑升级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数据;教育;智慧体育;互联网;学习环境

基于对大数据技术变革潜能的充分把握与认识,2020年3月,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在《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提出,应充分利用数据、技术等生产要素建设信息化教育,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1]在高校教育中,体育教育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基础。由此,大数据技术在体育教学领域的应用,促使精准体育教学成为可能。应用大数据技术的体育教育作为现代信息技术赋能的教育范式,被寄予极高期待,因而有必要研究如何构建智慧体育教育模式。[2]

一、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普遍是贯彻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学习生活健康发展的核心活动。然而,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仍存在许多根本性问题亟待解决。[3](一)教学观念陈旧。教学观念的新与旧直接影响教学方法与内容的选择与运用,并与教学质量的好坏息息相关。当前,大量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只热衷于形式改革,并未将智慧教育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由此导致高等院校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造成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一方面在于多数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仍停留在传统体育教育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另一方面在于体育教育相关教师缺乏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学改革理论指导与实践,导致很多体育教师不了解怎么应用智慧体育教育理念。此外,高等院校基于传统教学观念,多重视专业教学,对于体育教学普遍较为忽视。因此体育教育改革大多存在一定的形式化。严重影响了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推进进程与,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方法是决定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当前新时代高等院校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逐渐向个性化和多元化方向转变。现阶段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由于存在教学方法落后的问题,导致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且呈现出教学方法固化、形式单一的特征。第一,一些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师对于课堂的教学方法偏重灌输式教学法,由此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灌输式教学法存在不能覆盖高等院校学生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缺陷,致使体育教学成效大打折扣。第二,虽然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已在高等院校内普及,并已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应用。但其在体育教学方法中的应用范围还十分有限,应用程度也不深,导致体育教学方法无法实现根本性创新。方法固化、形式单一的体育教学无法满足新时代的体育教学需求,容易令进行体育学习的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也容易打击其体育学习积极性。[4](三)教学目标模糊。体育教学目标存在的模糊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目标不明确。在体育教学工作的实践过程中,一些体育教师在教学计划中制订的教学目标十分不明确,普遍用“懂得”“掌握”和“理解”等词汇来表达对学生的教学要求。这种不具体化的评价指标很难判断高等院校学生体育学习的真正学习程度,也无法判断优化教学内容的实现路径。二是体育教师时常会错误的将学生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相等同。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多一致的地方,但二者终究存在差异。体育教学目标具有激励、指导与评价等功能,而学习目标则没有。若混淆二者的概念,体育教学目标的激励、指导与评价等功能将会被减弱。第三,高等院校在体育教学中普遍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应存在多种社会功能,健身功能仅是其中之一。体育教学在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发展的基础上,还应具备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能力。但当前体育教师受传统体育教育理念束缚,仅将身体健康发展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势必会导致高等院校无法培养出满足新时代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5]

二、大数据在体育教育中应用的优势

查看全文

哲学通识教育改革论文

一为什么要讲故事

在哲学通识教育课程中引入“故事教学法”,这与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以及哲学的特点有关系。首先,通识教育类课程面向全校学生,一般选课人数多,80人到200人左右;选课学生学科背景不同,有的来自法学、经济、新闻、历史等文科专业,还有的来自测控、数学、机械等理工科专业。尽管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学过相关哲学原理,在课外阅读中接触过相关的哲学思想或哲学理论,但相对来说,哲学基础或者说哲学素养比较差。其次,哲学是关于整个世界一般规律的学问,是一种超越具体知识的智慧,所以其抽象性、理论性很强。在不少人眼中,哲学是与大部头的哲学专业著作、大段的逻辑推论和复杂的证明、令人费解的专业术语联系在一起的。这对于没有多少哲学基础的非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当代大学生需要选修哲学通识类课程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自己的完整人格;但同时,哲学又是理论性、抽象性非常强的学科,晦涩难懂。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我们或许可以从以下故事或案例中受到启发。犹太教教义中的一则流传千年的故事,说的是真理赤露着身子的时候,不受人们欢迎;而当寓言给她穿上了故事的外衣,她就被人们热情地迎进屋子里,邀请她一起在餐桌上吃饭、在火炉边取暖。如果可以给晦涩难懂的“哲学”也穿上故事的“外衣”,那么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接受起来更为容易些。柏拉图留下两套著述:一套写给他在阿卡德米学园的弟子,专业而晦涩;另一套用于吸引有一定文化修养的雅典人了解、学习哲学,以对话形式写就,幽默易懂。经过历史层层筛选流传下来的竟是柏拉图那套“不专业”的哲学科普集,为柏拉图赢得后世盛名的也正是这套通俗的“对话录”。哲学普及类读物《苏菲的世界》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位名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其中,通过皇帝的新衣来讲述苏格拉底的智慧;通过戴眼镜等方式让人们理解康德的时间和空间“直观形式”;通过光着身体的男人来解说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它的全球畅销与它借用故事的形式阐发哲学思想是分不开的。这三个故事给予哲学通识教育改革的启示在于:在哲学通识课程授课过程中,必须注重讲课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但问题是如何增强讲课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呢?不妨讲讲哲学故事,用生动形象、有趣的故事来弥补课程内容的枯燥、乏味、晦涩,用“故事的外衣”包裹所讲的理论,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哲学的兴趣。第一,故事带有趣味性,往往能够吸引学生。听故事是人类的一种需求。不管是看影视作品,还是读小说,抑或与人聊天,都暗含着对某种故事的期待。因此,无论来自哪个专业、何种年龄,大学生们一般对故事没有什么抵触情绪,尤其不会抗拒听一个意味深长的哲学故事。杜兰特曾经指出,以讲故事的形式,对哲学家的思辨哲学进行考察,是为了达到知识人性化的目的[2]。因而,故事教学法是一种人性化、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第二,故事带有感情的内容,容易引发共鸣。故事教学法从感性故事出发,逐层深入到理性层面,或是用感性故事去阐发某种哲学原理。因而,故事教学法很容易引发大学生的共鸣。比如对于大学生所面临的一些人生困惑,用故事的说服力比冰冷生硬的结论所激发的力量要大得多。第三,讲故事并不是与“肤浅”划等号的。故事教学法并不是不讲哲学理论,而是把那些晦涩的、抽象的东西“掩盖”起来,或者转化为具体的、趣味性的、易懂的哲学故事,或者从故事出发展开讨论。这种转化或讨论需要具有深厚哲学功底的人才能完成,黑格尔说过:“真正的幽默是建立在深刻而丰富的精神基础上的”。用哲学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于哲学的兴趣,启发和调动学生学哲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哲学产生兴趣之后,学生就能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求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讲什么样的故事

在哲学通识教育的课堂上,通过“讲哲学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是必要的。但应该讲什么样的故事呢?从哪些方面入手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讲好哲学家的故事,以哲学家的魅力吸引学生;讲好历史故事,深入理解哲学产生的现实背景;讲好哲学理论故事,或用故事来阐发哲学理论,轻松理解各种哲学理论;讲好生活故事,用哲学智慧解答人生困惑;讲好时代故事,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现实相对接。授课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查找资料,善于把相关内容转变为故事予以呈现。第一,讲好哲学家的人生故事,以哲学家的魅力吸引学生。哲学史离不开哲学家。不论中西,从古至今,哲学史上有很多哲学家,每位哲学家的一生都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比如,西方哲学史上就有很多哲学家的故事:泰勒斯经商、毕达哥拉斯的各种怪癖、赫拉克利特禅让王位、芝诺大圆圈和小圆圈、德谟克利特晚年自残双眼、苏格拉底之死、柏拉图三下西西里、亚里士多德的学园、笛卡尔与瑞典女王、斯宾诺莎磨制镜片、培根的大法官经历、康德的“守时”人生等。笔者有一门全校选修课“大哲学家的生活和思想”,很多选课的学生告诉笔者,之所以选修这门课,是因为对大哲学家的生活故事感兴趣。在哲学通识课程中,通过哲学家的故事撞击学生的思维,激发起学生对其理论或思想的兴趣,学生才有可能集中思想听课,学习甚至研究这位哲学家的理论或思想。第二,讲好历史故事,深入理解哲学产生的现实背景。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不论古希腊哲学,还是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都有其产生的现实基础。如果要深入理解某一时代的哲学思想,必须理解其产生的现实基础。离开“思维的历史和成就”,哲学就会失去它丰富的理论内容,就会失去它至为重要的“历史感”[3]。因此,在通识教育改革中,应该注重历史背景的讲解。希腊哲学起源于希腊神话,因此可以给学生讲讲希腊神话故事;基督教哲学植根于中世纪的背景之下,因此可以给学生讲讲基督教的起源与发展、宗教审判、宗教迫害等中世纪的故事;同样,文艺复兴时期的故事、近代以来资产阶级的发展史都有助于学生去理解那个时代的哲学思想。第三,讲好哲学理论故事,或用故事来阐发哲学理论,轻松理解各种哲学理论。如果没有各种哲学名词、概念和理论,哲学的思辨性将不复存在,哲学也将消失。因此,在哲学通识教育的课程中,我们不可避免要谈到哲学理论。为了避免枯燥、晦涩,我们可以用故事来阐发哲学理论。在西方哲学史上,有很多理论本身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的,比如苏格拉底式的无知、柏拉图的洞穴比喻、灵魂回忆说、灵魂转世说等;还有一些理论,可以用故事来阐发,比如,火本原说、四根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政治动物、四假相说、白板说、存在就是被感知、我思故我在、社会契约论、人是机器说、身心二元论、人为自然立法等。第四,讲好生活故事,用哲学智慧解答人生困惑。很多学生是带着生活中的困惑来选修哲学通识课的。哲学教育不应该直接把一套标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灌输给学生,这样学生在面对现实问题时依然会手足无措;而应该结合大学生身边发生的故事,如超前消费、失恋、自杀、考试失利、追星、攀比等,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死、得失、成败、困惑、迷失、名誉、地位、权势、金钱,形成自己的哲学洞见,把共同的精神智慧转换为个体能够体验的东西。哲学史上也有这样的资源可资利用,从老子到新儒家,从苏格拉底到海德格尔,几乎没有一位哲学家对人生的幸福和痛苦无动于衷,无不是为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而苦苦思索。藉此,也能让学生们感受到哲学的“温度”:哲学并非冰冷的、枯燥的、晦涩的,而是温暖的,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第五,讲好时代故事,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现实相对接。当代中国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日新月异。与时代同步,是培养面向未来的高等人才的基本要求。这对高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跟上历史前进的步伐并且适应社会需要的哲学教育,只有敢于正视现实而不断进行自我扬弃的哲学教育,只有能够给人以创新的勇气和智慧的哲学教育,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青年人的青睐。”[4]我们应当利用哲学通识教育类课程的特点,把哲学与时代联系起来,讲好时代故事,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现实相连接,为培育有思想、有时代感的学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故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我们要切实推进哲学通识教育改革,就必须去实践新的教学理念,而往往这一步也是最难的。在故事教学法中,当然,最重要的和首要的是运用各种手段、各种措施讲好哲学故事。但讲完故事,并不算完成教学任务,还应该从故事出发,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对哲学经典和哲学理论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经典的能力。首先,运用各种手段、措施讲好哲学故事。哲学通识教育改革的关键在教师。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在课前下功夫备课,查阅相关资料,选择、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并能把故事铭记于心、倒背如流,做到真正地“讲”故事,而不是“念”教案,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和超长发挥。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还可以借助于身体姿势、面部表情、恰当停顿和语气变化等方式增强故事讲述的效果,把学生吸引到故事场景中。此外,还应注意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把抽象枯燥的理论以图形、文字、声音、视频等具体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如果单纯讲授,对于非哲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讲,可能云里雾里,不好理解;但如果给学生展示相关图片,辅以讲解,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对于希腊神话故事、苏格拉底之死、基督教的起源与发展等,并不一定要采用口头讲述的方式,可以采用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其次,由故事进入思考并展开讨论。高等教育有两种危险,一种危险是过度专业化,另一种危险是浅薄的涉猎者。其中浅薄的涉猎者意味着学生仅仅接受了知识或信息,而不具备反思和批判意识。我们进行通识教育改革,避免了第一种危险的同时,也要避免陷入第二种危险之中。故事教学法当然不是只讲讲故事就算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该在讲故事之后设计一些典型且难易适中的、开放性的思考题,比如如何看待苏格拉底之死?如何评价“人是机器”说?如何评价苏格拉底对爱情、婚姻的看法?如何看待柏拉图对死亡的看法?如何评价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其智力受到挑战,并鼓励其参与讨论,从而使学生从受动的客体转变为能动的学习主体。在讨论过后,教师适时地进行点评和总结。需要注意的是,在点评中,教师不应该以“真理代言人”或者“人生导师”自居,要尊重来自学生的不同声音和观点。最后,从故事出发,引导学生产生对哲学经典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经典的能力。授课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还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读读哲学经典。学生往往完成课堂学习要求便放弃对哲学的继续学习。哲学通识课堂上讲哲学故事,就是要为进一步地阅读哲学经典著作提供一个“入口”。学生要想上升或进入哲学学习或研究的更高境界,就必须阅读哲学经典。授课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列一个书单,供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选择。有一些高等院校为学生们开列了相关课程的经典读本目录,这是值得借鉴的,省去了学生去寻找经典的繁琐工作。同时,在大学阶段,如果能静下心多读读经典著作,相信也会让学生超越急功近利的心态,逐渐克服浮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