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成教育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8 13:08: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职成教育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职成教育论文

高职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一、明确养成教育的主体和分阶段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养成教育

(一)第一学年:规则教育和意识养成阶段

作为新生,学生有诸多的不适应。各院校应以入学教育和适应教育为中心。在这一阶段,军训是一个很特殊的阶段,及早引进养成教育理念,与军训活动相结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中华女子学院在此阶段将学生手册的学习贯彻到军训过程中,突出规则意识的培养。在低年级通过开展专业教师“专业知识讲座”、高年级“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规划和指导大学学习生活。这一阶段,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制定和宣传教育,引导学生认同学校的规则,逐渐适应大学阶段的生活。

(二)第二学年:能力提升和养成教育强化阶段

经过第一学年知识、经验的积累,学生群体有了不同层次的需求,为此,要结合学生的差异性需求,开展不同的活动,推动学生能力的提升,强化养成教育。针对不同的群体需求,开展学业辅导,党课,先锋骨干培训班,心理辅导等活动,吸引大家参加,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思想、心理、行为等多方面熏陶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中华女子学院高职学院从2013年开始成立了积极分子读书会,要求大家每两周开展一次活动,既有政治学习,又有专业学习;既有理论学习,又有社会实践,促进学生实现政治与学业两种进步,深受学生欢迎。此阶段要突出榜样的力量,强化制度的刚性,奖罚分明,树立典型,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管理者要以身示范,严格遵守和贯彻此前制定的规章制度。

(三)第三学年:实习就业与养成教育深化阶段

查看全文

高职生养成教育论文

摘要:无论从国家对职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还是从高职生日常行为表现看,对高职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集中体现了高职生养成教育的实践性、过程性和目的性。

关键词:高职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养成教育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主要表现在人的生活与生产活动方面。生活的社会性要求个体必须遵循道德、法律、相关规范及规则。“自诞生开始,我们的耳边就萦绕着他人的言语,回响着表达赞成或发对的道德评价和情绪化声调。”[1]社会性贯穿生命始终,并在个体日常生活中展开。青年时期是学生社会性自我形成的重要时期,社会性自我的形成深受他人评价影响。高职学生的成熟主要指社会化成熟,形成健康的社会性自我。社会性自我是自我的核心,对个体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是集体生活,高度体现了生活的社会性,他们既要承担学生的责任,又要把社会规则、学校规范与要求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扮演好自身角色并履行相应义务。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为抓手,不断发展健康社会性自我,形成自律精神,使个体顺利、高质量度过大学生活,因此,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对学生“成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与养成教育

(一)养成与日常行为规范的规定性定义。“养成”的本意是通过培养,使之形成或成长,实质指向教育并有教育之意。养成一般指养成习惯,也特指一个人的素质体现。王安石在《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中提出君子是通过学校的养成之法培养而成。无论是行为习惯的养成,还是个体素质的体现,均需要长时间坚持与磨砺,因此成人与成才是一个养成的过程。行为规范是个人在某种活动中应遵守的规则、准则的总称,包括行为规则、道德规范、法律规定及相应章程等。行为规范的核心是对某种价值观的认可与接受,作为新时代青年,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范言行。从根本上讲,行为规范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遵循,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与延伸。日常行为规范是个体作为社会人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守的规则、准则的总称。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指学校以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学生日常生活及社会生活的需要为依据,对学生在读期间提出的一系列准则、规范的总称。文化哲学、现代哲学、批判哲学对日常生活作出不同解释,批判哲学研究者衣俊卿把日常生活划分为三个层次,生命存在、延续的生活资料获取和消费活动、以语言为中介的日常交往活动、以重复性和非创造性为本质的日常观念活动。学生作为常人或一般个体时,其日常生活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一致,但作为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中的一员,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普通人的生活存在差别:场所相对固定、时间集中、集体性突出、可塑性强、自在性相对较弱、自为性、他律性更加明显,学习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因此,对学生日常生活必须予以规范和引导教育。(二)养成教育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规定性定义。养成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行为习惯教育、道德教育等,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健康心理、高尚道德品质、正确思想素质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模式。养成教育包含道德理性启蒙和道德习惯培养,道德理性教育是精神基础,道德习惯教育是前者的生活外化。养成教育的核心是形成道德,侧重于道德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教师以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社会生活的需要为依据,对学生进行一系列准则和规范的教育,主要包括在读期间为人处事、学习态度、言行举止、礼貌待人等,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校规校纪,成为自律性的新时代人才。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以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培育时代新人。”[2]是否遵守日常行为。规范是个体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因此,要培养时代新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加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三)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养成教育的首要内容,更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要求学生日常生活世界是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生存寓所,在这个寓所中的认同感、安全感、熟悉感,保证了学习生活的顺利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要求学生培养日常观念、发展日常思维、形成日常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生活观念、学习思维和行为。同时,由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要求以善和美为标准,高度自律并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是学生日常生活世界顺利展开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儒学经典对“蒙养”“蒙正”非常重视,强调人的成长必须靠后天养成。养成教育的特点在于日常性、长期性和反复性,目的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形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的高尚品质。养成教育具有层次性,以培养行为习惯为基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强调行为习惯养成基础上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养成教育的首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养成教育的最基础层次。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以行为习惯的养成为主题,其显性目的在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使学生表现出自动化、合乎规范的行为,直接指向养成教育行为习惯的最初层次。二是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日常性是对养成教育的经典诠释。养成教育中的养成,体现了日常性、长期性,重复性,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过程性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日常性,更需要长时间坚持。三是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潜在目的是养成教育的显性目的,即培养实现中国梦的新时代青年。因此,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养成教育的子系统,也是养成教育的首要内容。

二、高职院校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国内国外高职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一、国内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和孟子都曾经谈及如何做人,如何培养个人的良好修养。孔子要求学生做一个讲求仁义道德的“君子”,“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的成功的标准。孟子认为对学生除了要传授文化知识外,还要养成良好的个人修养,即所谓的“养”人。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圣先贤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养成教育,对个人品格的养成尤其重视,也从不同层面涉及养成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即全面培养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素质。近现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理论,精髓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认为青少年需要从小就从生活与社会中学习如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养成良好习惯”也尤为重视,他在自己的实践中,非常注重创造环境对学生进行养成训练。当代我国也有不少学者对养成教育进行了研究。邢国忠对养成教育的定义进行了探讨,强调高校的主体性,因为学生的养成教育主要是在高校完成的。但是他同时也强调家庭与社会的配合,认为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承担主要责任,但不是唯一的责任主体。他把大学生养成教育分成了三个方面:规范教育、纠偏教育和陶冶教育,认为通过研究和遵循大学生养成教育的规律,综合运用各种专业手法,对整体学生的言行进行规范,对偏差学生的言行进行纠正,并注重氛围的营造,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才能达到养成教育的目的。柳国强等认为,养成教育要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属于养成教育的内容,应该侧重于行为习惯的养成,在“知、情、意、行”等方面通过严格管理、规范行为等使其得到提高,最终形成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他的研究重视手段的多样化,重视学生自主养成的重要性,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知识的运用,为养成教育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乔多在大学生养成教育方面的认识与柳国强等的认识有相同之处,强调严格管理、行为训练、规范反馈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强调日常生活中的氛围创造和长期坚持,立足于大学生“知、情、意、行”等全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同时强调大学生养成教育应注重做好五个结合,使理论与实践、思想教育与制度约束、外部教育与自我教育等全方位结合起来,强调家庭、学校及社会作用的分工与统一。王兰兰等认为,养成教育应从学生的行为训练入手,通过多种教育方法的综合使用,使学生“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行为习惯的训练与培养应该得到重视和加强。孙圣勇等认为,行为习惯养成的理论基础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人类的学习是在不同的情景中发生的,人们的认知能力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表现。江浩认为,养成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哲学基础、教育学习论、学习环境场理论。石晓娟对于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途径进行了探讨,认为制度建设、教育契机、教育基地、榜样示范、强化训练等都不可少,同时也要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养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童政权认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优良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优良学风的养成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健康心理的养成教育。钟品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养成教育进行了探讨,认为高职院校的养成教育应立足于培养目标,突出养成教育的目的性,有计划地进行。重点是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最终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养成。养成教育的内容主要应该包括:思想品德、生活习惯、学习品质、心理品格、创新思维等多方面。杨滨认为,高职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施途径是多元的,需要从建立科学的学生辅导系统、以教育促养成、完善制度促养成、以管理督促养成、创新认识促养成等六个方面进行。王剑认为,高职实施养成教育的途径包括:建立规则,设计活动,强化培养职业道德素质,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等四个方面。国内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主要从养成教育的内涵、主要内容、基础理论、实施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国外关于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

国外相关的研究内容比较多,从古至今,有影响的理论层出不穷。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最为朴素的养成教育理论,即德行出于习惯,认为要加强习惯培养。17世纪英国思想家洛克的“白板论”也是养成教育的重要论述之一,他认为通过优良的教育、理性的启蒙、内省及反复的练习可以使人形成习惯,培养出良好的德行。19世纪英国教育家纽曼认为,大学应提供博雅教育,大学的职能就是提供智能、理性的思考行为。20世纪美国教育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论,非常客观地指出了道德教育的阶段性和长期性,指出了养成教育长期渐进的必要性。20世纪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概念,强调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生活,在生活中接受应有的道德训练。杜威的这个观念对养成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英国大学德育教育目标的内容除了注重宗教知识和传统的教育外,也强调了个人品行和公民意识的养成教育。美国高校没有明确采用“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却有明显的道德培养倾向。在美国,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好公民”是高校德育的灵魂。日本则非常注重大学生教学课程和养成教育的结合,强调理论知识学习和习惯养成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国外养成教育普遍注重道德价值观的养成,重视对受教育者进行良好的价值观引导。强调养成教育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将外在的信息内化为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对国内外养成教育的归纳与评价

国内外众多学者在理论和实践中,对养成教育做了较多研究,尽管表达不同,具有共识。养成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下列要点:高校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体,家庭与社会是辅助系统,养成教育要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形成和发展规律,教育手段要多样化,注重实践,强调学生自主性的激发,立足大学生“知、情、意、行”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为最终目的。养成教育的实施途径和办法,主要包括几个方面:注重“三养成”即,加强规章制度建设,规范养成;树立榜样,示范养成;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养成。注重“三教育”,即规范教育、纠偏教育、陶冶教育。注重“三结合”,即理论教育与实践训练相结合,思想教育与制度约束相结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通过对文献的梳理,结合实际,可以归纳出以下结论,高职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目的、有系统地实施,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等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成长。养成教育主要分成四个方面内容:认知养成、情感养成、意志养成、行为养成。此外,养成教育虽已形成许多值得借鉴的理论成果,但从已有文献资料来看,仍需进一步研究。

查看全文

高职医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一、高职医学生开展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职医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高职医学生是职业教育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存在一般高职生身上普遍存在的不足,如自律能力差、自我管理能力低等问题,具体表现在日常的管理中,常出现学生习惯踩点上课、成为低头族、乱扔乱丢垃圾、人际交往中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想法大于行动等不良现象,这些不良习惯严重影响了高职医学生在文明素养、生活健康等方面的发展,有些学生出现知行不统一的情况,即明知道自己的习惯不好,但缺乏改善的勇气,只能随之任由发展。要提升高职医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大国工匠,就必须强化养成教育。(二)高职医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高职医学生顺应职业发展的时代要求,一方面,医学生与普通的高职生不同,他们的服务对象是人,是未来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与普通行业相比,医疗行业更加注重专业性和精密性,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有更高的要求,即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要求高。广大高职医学生要想在行业内获得发展,就必须以行业规范为标准,养成符合职业发展要求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在当前医患关系较为紧张、人民对医疗服务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增强医学生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强化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三)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文件中强调:“要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引导企业、相关从业人员增强诚信意识,自觉开展诚信服务,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加快建设诚信服务制度。”给未来医疗从业人员在诚信上提出具体要求,然而当前医疗卫生领域依旧存在部分医务人员收红包等现象,给医疗卫生行业蒙上了一层阴影。因此,在医学生进入社会之前强化学生的从业道德是做好医学生预备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医学院校整体课业较重、实习周期长的情况下,学校专业教育以外的养成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职医学院校开展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提高对养成教育的重视程度。长期以来,养成教育也是高职院校德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养成教育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出现一抓就紧、一放就松、容易反复的局面,并没有让学生切实养成良好的习惯。究其原因:(1)受医学生课程压力的影响,难以在较为集中的时间开展养成教育;(2)学生主观上的不重视,养成教育并没有给自己带来现实中的实惠,也没有与学生利益紧密相关的奖励政策,使得部分学生内心并不重视;(3)学校没有形成较为严密的养成教育体系,依旧局限在确定一个主题、办几个活动、举办几场讲座等层面上,这些活动之间缺少系统性和联系性。因此,要统筹协商确立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养成教育方案,以科学性和可行性为前提,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养成教育方案。(二)营造浓郁的养成教育文化氛围。学校活动离不开党团学组织等学生组织的影响与渗透,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集思广益,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开展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养成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笑中感悟到养成教育对自身综合素养的重要性。要营造浓郁的养成教育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养成教育的成效终归落到自己的头上,转变过去应付、敷衍的态度,以主人翁的姿态自觉、自发地接受养成教育。(三)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也是一个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过程。教师特别是高校两课教师、辅导员是养成教育的主导力量。在长期的接触与交流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于学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常常会被品德高尚的教师所吸引,不自觉地尊重、爱戴德才兼备的教师,这种尊重与爱戴就会慢慢影响学生的心灵,对文明素养的践行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者尤其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以自身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作者:胡柏 单位: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

参考文献:

查看全文

高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论文

摘要:随着人们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他们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也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由于人才的标准不仅仅要求其具备较好的技术水平,道德标准尤其是良好的职业道德也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加强对其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非常重要。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三段式研究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其专业技术水平只是评价人才的一个方面,道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更加重要。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个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也是其能够适应竞争如此激烈社会的一个必要素质。对高职生来说,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知识储备等可能不具备优势,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只能从道德方面提升。因此,对于任何人,都应该重视自身道德素养的培养,从而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通过课堂教学培养高职生的职业道德

道德,是法律之外的另外一种约束力。对高职生这类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来说,他们更加应该具备过硬的道德素养,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高要求。然而,对职业道德方面,更多的是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自律能力。高职院校要想通过教学来提高其学生的职业道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是很一个不错的选择,第一,高职院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职业道德行为相关的课程或者将其融入到大学《思想道德修养》这门学科中,旨在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其形式并不重要;第二,为高职生开设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学校也应该明确其教学的目的,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作为其必修的一门课程,由于学校的重视,自然会引起学生的重视。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要让学生他们了解自己专业或者今后从事行业的一些特有的道德标准,比如会计专业,他们对财务的管理需要极强的道德素养来完成;第三,通过实习教学来让学生自己体验其工作应有的职业道德,这种培养的效果极好,它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该行业的道德标准,与教师的讲解相比,这种方法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促进职业道德规范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查看全文

校工会提升教师能力工作汇报

年度,我校工会在上级教育工会及学校党支部的领导下,在学校行政的支持下,围绕学校的总体目标,深入学习、坚定不移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法治会,以《教师法》、《教育法》、《工会法》为契机和突破口,突显维权职能和学校的民主管理,加强自身建设,组织全校教职工开展团结互助、新颖活泼、开拓创新的各类活动,教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护,主力军作用得到了发挥,主人翁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工会组织的桥梁作用得到了体现。

一.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学校的首要工作是教育教学,要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就必须有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素质强的教师队伍,今年工会配合,学校行政开展了一系列的学习教育活动,切实提高了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指导下,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部署下,今年,我校开展了机关效能年活动、创新发展年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及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的活动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首先,我们加强了政治理论的学习,让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我们工会积极配合,党支部坚持组织教工学习党的基础知识、邓小平理论、文选,学习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将党的政策、路线教育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在提高教师政治觉悟的基础上,开展行之有效的师德教育。

其次,加强了法制学习。在师德教育中,我们坚持以法治教,以法治校。工会组织教职工学习《教师法》《教育法》《工会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并参加普法考试。用科学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用法律的知识维护自己的权利。在学法的基础上,工会协助学校相关部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对师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成为教师约束自己行为,提高师德水平的保障。

同时,工会将“四个一”活动(即围绕中心建功立业、深化师德师风教育、强化学校民主管理办好维权好事实事、切实维护师生合法权益)结合起来开展,继续深化年度“四个一”活动,巩固活动成果,不断完善校本教研,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我校的上饶市级的课题组活动中,唐庭茂、邵宗欣老师的教育论文获得省级一等奖。严俊英老师的论文、汪兰芬老师指导的学生习作等都获得了国家级奖项不等。党员教师、骨干教师优质示范课,青年教师争先课精彩纷呈。

查看全文

我国乡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问题研究

摘要:我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始建于1986年,实践证明,此制度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乡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工作出现评定标准不够科学、评定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本文就乡村中小学教师评定中凸显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乡村教师;职称评定;问题分析;解决措施

我国乡村中小学教师在相对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仍坚守在基础教育的第一线上,理应得到社会尊重和公平待遇,尤其在职称评定方面更应得到与城镇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一样公平公正的评审标准。为弄清农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产生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笔者深入到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某乡村中学和小学进行了细致调查研究。

1我国乡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概述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是通过对教师思想道德素养、教学工作能力等的一系列综合评价来确定教师职称等级的一种制度。教师的职称不仅关系到教师工资的高低,更是职业价值的标尺,对相对落后的乡村地区更是如此,既有精神层面的慰藉,也是物质生活的依托。我国于2009年启动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2011年起试点范围扩大。为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地位、鼓励高学历高素质人才进入中小学教育领域,2013年,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表示,计划在2014年全面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正式施行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等级设置上,中小学教师在职称等级上将分为正高级、高级、一级、二级、三级五个等级,与职称的正高、副高、中级、助理、员级相对应,此外还辅以相对应的评价标准和方法。”[1]

2乡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查看全文

高中历史教研组服务能力分析

基层教研组在集体研修和学科教研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学科教研组建设逐步完善,服务能力日益加强。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调查发现,我校高中历史教研组在提升服务能力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教研组有短期计划而少远景规划。经过课题组对我市77名高中历史教师及教研员发放调查问卷发现,有77.92%的受调查者选A,有9.09%的受调查者选B,两者计划不超过半年,这说明他们只有短期计划而没有长远规划,经个别深入访谈得知,有的教师把教研计划和学科教学计划混淆了;只有11.69%的受调查者选D,说明他们有远景规划,经个别访谈得知,他们主要是承接的上级教育部门的课题,而不是根据本教研组实际制定的长远规划,说明即使是有长远规划的教研组,也处于被动执行上级教育部门教研规划和完成课题任务的阶段。后者仍处于“以课题为依托”的阶段。

[1]调查问卷:你所在的教研组的教研计划周期一般是()A1个学期B1个季度C1个月D1年以上第二,学科教研组成员在教研上注重个人奋斗,成员间缺乏密切合作。经对我市70余名名高中历史教师的调查发现,有高达81.82%的被调查者选A,只有不到19%的被调查者选B、C或D。撰写论文或完成教科研成果是教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科研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信息化社会,单靠个人单打独斗、闭门造车,由于个人能力和经验的限制,是无力圆满完成一些重要的教科研课题的,需要课题组团队各成员之间的密切协作和教研室及基层教研组的指导帮助。调查问卷:您的论文或教科研成果的著作人人数是()A本人独撰B2人合著C3人合著D4人以上第三,学科教研组负责人职责不明确,影响其"教研力"和“领导力”的发挥。一般而言,学科教研组长兼任课题组主要负责人。课题组主要负责人的"教研力"和“领导力”影响到整个团队的战斗力,但是负责人究竟承担什么样的职责,怎样切实发挥其"教研力"和“领导力”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2]调查发现,有84.42%的被调查者选B,有67.53%的被调查者选A,另有63.64%的被调查者选C,另有58.44%被调查者选D,除了B项选的比较集中外,其他选项选的很分散。可见,课题组成员对主要负责人所担负的职责的认识是不清楚的,这可能与大家只注意自己的课题分工,不关心课题组负责人的职责有关,也可能与基层课题组负责人职责细则不完善有关。课题组负责人当然不能事无巨细,躬身力行,做好课题组的掌舵人和组织者是其本职工作,但他又是课题组的骨干,应当实际参与课题的论证、申报、撰写和审核工作,并在整个课题开展过程中起模范带头作用。以上是理想状态下对课题组负责人的职责定位。但是,实际上,课题组主要负责人往往是学校的业务领头人,身兼年级副主任、教研组长、课题组负责人、班主任、任课教师数职,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管理任务,哪有时间和精力来专心从事教科研工作?所以,建立专家型教师队伍机制势在必行。可喜的是,部分学校已经设立了“名师工作室”,深入开展教科研工作。如德州一中开始尝试开展专家型教师队伍建设,拨付专项资金,支持业务优秀、科研能力强的优秀骨干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调查问卷:您认为主要负责人在课题工作开展中所担负的职责是()(多选)A贯彻精神B组织分工C督促进展D审核课题第四,学科教研组听评课等教研活动缺乏明确的研究目标,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效用。调查发现,在问及“每次校教研活动有没有主题”时,有68.83%的被调查者选A,有23.38%的被调查者选B,有6.49%的被调查者选C。可见,少数教研活动没有主题。经深入访谈可知,一些教研组在听课时只是泛泛而听,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导向,没有明确的听课标准,在评课时,只是根据听课记录进行评价,以至于评课支离破碎、不全面、不系统。调查问卷:每次校教研活动有没有主题()[单选题]A都有B大多有C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D没有根据深入访谈可知,在听评课中存在着“老好人”现象,赞扬多批评少、设计多反思少,以至于不能深入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更有效地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

此外,进一深入访谈发现,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基层教研组只是学校教研室和上级教育部门的下级单位,是上级教育部门各项精神和任务的传达者和执行者,缺乏教研的主体性责任感。因而,在一般情况下,教研活动往往是为了贯彻上级教育部门的指导精神和意见而开展,带有很大的被动性,出现“重自上而下的执行、轻自下而上的创造”的现象,实现服务型教研的目标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省教科院许爱红主任认为中小学教师从事教研的发展阶段大致上分为三个阶段:个人参与阶段;有教研团队参与的以课题为依托的阶段;有教研团队参与的综合学习型“三位一体”模式.

[2]吴成业.教研组长的科研意识应体现为“会打三球”[J].教师教育论坛,2016(2).该文认为,教研组长应有“三球”科研意识,以此来实现自身的“教研力”、“思想力”和“领导力”.

查看全文

高职教师绩效考核体系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是为了培养相关生产、管理和服务方面一线的、实用的专业人才。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园丁,高校对教师的工作绩效考核关乎着学校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

教师的职业绩效考核是检验教师工作质量和能力的重要标准。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特点:专业性、实用性强,与时代紧密相关,并结合这三个特点,阐述了几点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的应用方式:明确考核目标;确定考核标准;设计和完成考核指标。

一、职业教育及其特点

(一)专业性强。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为了培养某一专门领域的专业职业人才。不管什么职业教育院校,学校的教学目标都是培养有实际实践能力的技术、管理和操作人员,都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实际操作能力。(二)实用性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实用性,指的是院校在办学时,要注重职业的实用性教育,也就是办学所教学生所学能够在一线职业中得到实际应用。这一教学特点就要求院校要加强教学中的实际训练,建设相关专业的实训基地,增多实训课程等等。例如德国的职业教育就采用了“双元制”的职业教学体系,也就是理论教育课程与实训课程同时开展,理论与实训的课程比例要均衡,甚至有的院校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的比例达到1∶1.5,可以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相当重视实训课程的。(三)与时代密切相关。最后,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是与时代密切相关的。这一点,是由职业教育的专业性和实用性所决定的:职业教育要想培养符合实际生产工作的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就必须按照时代的专业需求来设置相关对口专业和课程。只有与时代紧密关联,才能及时更新专业技术和实训的内容,才能有符合时代的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来进行教学。

二、基于职业教育特点的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及其考核原则

查看全文

教师教育概念和实践革新

教师教育效率,即在单位时间内,学习者自身潜力发挥的程度和获取的学习收益。“效率”不仅影响着教师的发展水平,而且决定师范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本文结合洛阳师院的办学实践,就提升教师教育效率的理念和制度新问题作些思索。

一、树立效率和质量的理念

教师教育效率和质量是一对具有共生关系的概念。虽然,国际上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关注目光似乎已经从效率优先转向了质量优先,但在此处把提升效率作为重要新问题进行讨论并非和国际趋向相冲突。尤其在高等教育仍面临着规模扩张的现实冲击情况下,不仅需要构建教师教育质量的制度保障机制,而且也需要构建完善的效益监控体系,非凡需要构建对办学经费使用效率的监督和控制体系,并通过效益监控体系确保“质量是生命线”的落实。

为了持续提升教师教育效率,升本以来,洛阳师院一方面端正办学理念,明确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实践探索,努力创新制度环境,不断完善效率提升的制度保障系统。学校认为:教师教育效率的提升,依靠于富有特色的开放环境,依靠于扎实的教师教育实践,依靠于目标、内容等的和谐融合,更需要依靠于制度建设。教师教育假如不和基础教育实践相结合,不能按照基础教育的需求和发展及时有效进行系统改革,或者虽然作了一些改革而缺乏自身办学特色、模式、标识、计划、独特举措和独特思路,教师教育效率的提升就难以发生。教师教育假如缺失系统的制度保障,其效率的提升也同样难以发生。所以,提升教师教育效率,必须首先具有成熟并富有特色的、开放的、实践的、融合的和制度性理念系统,遵循教师教育的发展规律形成明确的发展思路。升本以来,洛阳师范学院发展教师教育的基本思路就是走开放性、实践性、合和性和教师教育制度系统化的发展之路。

二、倡导教师教育的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指教师教育的视野必须面对国际改革的现实,必须和国内前沿的改革趋向相接轨,必须和基础教育的需要相吻合。在此基础上,不断改革教师教育的体制,构建开放多元的教师教育模式,并努力创造条件,提升教师教育的学历层次,以此提高教师的专业学术水平和教育专业素养。例如,洛阳师院的一批教师经过多年探究和实践,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相似教育模式”就是学校坚持开放性办学的结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