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4 16:13:5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哲学小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批判性思维的教学与逻辑学研究
(一)逻辑观念的要求逻辑作为一门研究推理或论证有效性的工具性的思维科学,它在现实生活中是以实用为价值基础的。学好逻辑,可以培养认识世界的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沟通交际的能力,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培育人文精神,培育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培育逻辑意识与素质,理解认识不同文化之间思想方式的沟通是如何体现逻辑精神的[2]。因此,在逻辑教学中,要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持续地体会逻辑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有效说理、沟通”的。比如,让学生体会前美国总统杰弗逊曾经说过的“在一个共和国,由于公民所接受的是理性与说服力而不是暴力的引导,推理的艺术就是最重要的”,欧文•柯匹、卡尔•科恩在《逻辑学导论》中所说的“逻辑学就是研究推理的学问。逻辑学研究致力于阐释、说明与论证关于正确推理的多种原理,展示它们的效用,从而为人们更好地进行理性思考提供帮助”,以及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所说的“就逻辑学作为真理的绝对形式来说,尤其是就逻辑学作为纯粹真理的本身来说,它绝不单纯是某种有用的东西。但是如果凡是最高尚的、最自由的和最独立的东西也就是最有用的东西,那么逻辑学也未尝不可认为是有用的”。由此,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持续地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任何分析、评价、批判都必须是“逻辑的”分析、评价、批判。通过这样的教学,我们就是要解决如下两个问题:逻辑学是什么?逻辑学有什么用?(二)技术方法的要求逻辑学具有全人类性的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讲,逻辑就是大家分享规则。这些规则就是逻辑学中一系列抽象掉思维内容的技术方法。即使是对非形式逻辑的学习,也会有一定的模式化的技术方法。因此,学习逻辑、运用逻辑,实际上就是学习、运用这些技术方法。而逻辑学的工具学科性质也决定了这些技术方法是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加以掌握、通过具体的实践加以巩固的。例如,目前社会各种有关逻辑的考试中,包括MBA、MPA、MPAcc、GCT、国家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等,其题干的内容设计,往往涉及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现实问题。这些现实的问题,广泛涉及自然和社会各个领域,而这些问题在论证结构上都可以化归为一定的逻辑结构。因此,这些试题并不是考查这些不同领域的专门知识,而是考查考生快速阅读文字材料,正确敏捷地理清这些问题所具有的逻辑结构,进而利用逻辑的技术方法,准确把握其观点与论证结构,正确把握逻辑关系,运用逻辑思维迅速找到正确答案的能力。亦即考查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分析、理解、概括信息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即使这些试题在内容设计上出现一些非常绕口、绕人的东西,甚至会设置一些思维陷阱,但只要掌握一定的逻辑的技术性方法,将逻辑的观念与方法统一在技巧性的实践中,就可以一一化解那些绕口、绕人的东西。因此,理解并掌握了技术性方法,就理解、掌握了现实生活中分析、评价、批判的根据是什么。这样,就能潜移默化地持续地体会在现实生活中,任何逻辑的分析、评价、批判都需要分析、评价、批判的“逻辑”,并借此解决如下问题:怎样学好与用好逻辑?(三)观念只有与方法结合在一起才是现实的波普尔曾经说过,科学开始于问题。其实,“一切思索都开始于问题。在怀疑精神的基础上,怀疑的心理机制能够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考也就开始了。其所能带来的是在接受一种事物或认识时的不确定和再思考。这是对盲从的一种主体性觉醒。一个事物或认识只有被怀疑,才会被关注,被思考。一些怀疑通过思考走向肯定和认同,一些怀疑则因思考而深化,并通过批判而达到创新。因此,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因素,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具有怀疑精神是防止思想僵化、停滞、狭隘、片面,是思维保持内在活力的主观动力。具有这种动力,批判性思维就开始了它的历程。”[3]208尤其是当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面对铺天盖地的各种信息,我们是照单全收,还是有选择地接受?我们能否适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选择?能否养成问“为什么这样”、“是不是这样”的习惯?怎样既批判性地认识问题,也批判性地认识自己?这些都是批判性思维所要回答的问题。但批判性思维仍然是以逻辑学的原理和运用为学理基础的,与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等学科广泛交叉融合,属一门广义的逻辑学和以思维问题为核心的交叉思维科学方法论。①其性质按我们的理解,不但可以强化对亚里士多德的“智力训练、交际会谈和增加哲学素养”[4]355的传统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强化认识逻辑的批判与批判的逻辑,是一个以逻辑学为基础,融贯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创新精神的,对思维的对象所包含的判断和论证进行解释、分析、评估、推理、说明和自我规范的综合认知能力的过程。学习、了解批判性思维的作用、意义、目的,可以改善逻辑思维形式化的单调局面,是逻辑思维具体应用的深化,从而起到以下作用:1.可以培养怀疑的素质与意识。即“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吕氏春秋•疑似》)。孔子所认为的君子要思考、反省的有9件事,其中之一就是“疑思问”(《论语•季氏》)。否则,“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荀子•解蔽》)。明代学者陈献章就将随时质疑当作认知的一个方法论原则,他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宋代朱熹也以“精思归约”系统阐述了释“疑”的途径和意义。他认为“有疑”是解决问题的起点,可以使人深入研究,有所长进。所以,精思归约的过程是一个质疑的过程:“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子语类》卷八)怀疑是人类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没有怀疑,就不能发现新的真理。笛卡尔在《哲学原理》的第一章“人类知识原理”中开篇就说:“要想追求真理,我们必须在一生中尽可能地把所有的事物都怀疑一次。”[5]1这样才能在怀疑精神的基础上批判性地解决“天真的心灵所抱的态度是简单的,它十分信赖地坚持大众所接受的真理”[6]3的问题。2.可以培养问题意识。爱因斯坦所说过,正确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7]323。因此,要想有一个高质量的“合理的追问”,逻辑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3.可以培养批判的精神。批判是对怀疑精神、问题意识的继续和超越。它作为一个“评论是非”的中性词,虽然本身并不意味着正确和真理性,但它却意味着可能是从不正确走向正确的一个契机或新的开始。因为,“在科学认识的道路上,有时一个积极的否定远比一个消极的肯定更有助于我们真实地认识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性”[3]216。4.可以培养平等交流的精神。作为思想的交锋,平等交流是思想的互补和互动,“既是自己观点的输出,也是他人观点的输入”[8],是一个尊重和维护真理正确性和论证有效性的重新认识的过程。5.可以培养理性分析、探索的精神。理性分析、探索是思维主体在自觉意识、科学勇气和心灵自由的指导下,以深厚的知识背景和智力为支撑的“发现”、“创新”过程。6.可以培养宽容的精神。宽容就是要做到以一种积极的自由,在承认自己也是一种有限理性的基础上,随时准备接受可能的被批判。7.可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就是在批判旧模式、旧理论、旧方法的同时,提供新模式、新理论、新方法,并最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总之,将批判性思维嵌入到逻辑学的课程学习中,可以将“逻辑学是什么”、“逻辑学有什么用”、“怎样学好和用好逻辑”等问题,具体地体现在观念与方法的统一中。观念只有与方法结合在一起才是现实的。故此,我们在教学中,就针对逻辑学的每一个知识点,嵌入相应的批判性的问题加以讨论,使逻辑的分析、评价、批判与分析、评价、批判的逻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充分体现逻辑的理性工具效能就在我们现实的学习、生活中。也就是说,在教学中,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坚持观念、意识和能力的统一,将逻辑知识的应用现实化,从而在现实的应用中体会逻辑是生活的逻辑,是实用的逻辑。同时,为了给学生课外撰写课程小论文提供启发,给同学们提供了有现实的批判性问题实例分析的课件。
关于逻辑学课程小论文写作的思考与体会
如果说批判性思维的嵌入式教学是“讲逻辑、用逻辑”的理论学习,那么鼓励同学们撰写逻辑学课程小论文则是“讲逻辑、用逻辑”的实践应用。由于每门学科都会有许多需要讨论、厘清的问题,而且社会生活中每天也会发生许多引发争议的问题,那么对于这些问题,是人云亦云,抑或情绪化宣泄?还是适时理性地提出“合理的追问”?我们的做法是,在第一堂课结束时,就要求同学们在系统学习逻辑学的基础上,在现实生活中养成“找毛病”的习惯。告诉同学们,只要感觉有别扭之处,就一定存在着逻辑的问题,就需要用所学的理论的逻辑去分析、评价、批判,写出小论文。只要能够说明问题所在,几百字、千把字即可。同时,对于正确使用逻辑学知识点的范例,也可以通过分析、评价,正确理解理论逻辑的实际效用。对于这些“自己找问题”撰写的小论文,我们也必定对每一篇都进行批改,写上自己的看法、体会,然后再返还学生。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有如下几点体会:(一)建立了师生沟通交流的互动平台大学生通常会有一种看法,即在大学学习期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太少。许多老师并不知道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想法是什么,存在什么问题。由于缺少必要的互动,所以双方都有一种倦怠感。各自在对方的心目中,往往是一片过眼烟云,忘之可也。而在我们的教学改革中,小论文的写作,不但是“讲逻辑、用逻辑”的实践应用,而且以此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利用逻辑学知识批判与再批判的意识与能力,使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由课堂延展至课外,在思想互动的同时,也增强了感情交流。因此,小论文的写作是一个很好的师生互动沟通的良性循环平台。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同学们非常喜欢这个平台,基本上能够踊跃地通过这个平台展现自己的知识运用能力。同学们通过实际应用,解决了学习中的畏惧心理,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体会,并且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加深了师生之间的友谊。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平台,理解了逻辑思维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提高是永伴一生的。(二)基础性与引导性强通过几年来的小论文审读,发现同学们所撰写的内容五花八门,涉及各种不同学科问题和社会问题。通过沟通与交换意见,教师还可以按照所涉问题深化对逻辑学各分支学科知识的认识,如数理逻辑、现代归纳逻辑、法律论证方法、逻辑哲学、哲学逻辑、语言逻辑、逻辑史、哲学、哲学史、创新思维、辩证思维等。因此,这种沟通平台的良性互动,可以促使教师不断了解逻辑学发展的历程以及逻辑学研究的现状。与此同时,我们还为有兴趣继续学习的同学们提供有关逻辑学各分支学科的课外阅读书目。(三)应用性与互学性强从这几年小论文写作内容看,同学们所涉内容五花八门,有对各自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分析与评价,有对辩论赛辩题的逻辑分析,有对学习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分析与评价,有对国际、国内各种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与评价,等等。在对小论文所涉内容交换意见的过程中,同学们提高了自觉运用逻辑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教师也能够不断思考一些新的问题,提高自己对逻辑的认识,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对逻辑学的知识、能力、认识的统一角度讲,在理解“如何有效说理、沟通”的意义框架下,双方都是受益者。(四)创新性强审视小论文的撰写、审读及交换意见,可以发现,不同学科的许多同学在对逻辑学的学习思考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逻辑学与批判性思维这一工具学科,把各学科所产生的理论创新转化为各学科实践的方法创新。这是因为,逻辑的分析、评价并不是批判的最终目的,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要求思维主体在对客体(认识对象)的本质、属性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再分析,进而发现问题,并通过理性的批判性思考,通过缜密的思维、严谨的分析、深刻的判断、丰富的想象,以科学的态度以及广博的知识,深入到事物内部去寻求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机理,并力图找到改进的可能性和可行的方法。也就是说,在批判旧模式、旧理论、旧方法的同时,提供新模式、新理论、新方法,并最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逻辑思维及其引申的批判性思维,是以问题意识开始,以创新结束的,这也展现了逻辑思维乃至批判性思维的整个思维流程、逻辑机理、逻辑顺序与精神。小论文的撰写可以培育这种意识。(五)人文性强教师与学生通过小论文的撰写、审读与交换意见的互动,不但可以深刻认识逻辑学与批判性思维的毋庸置疑的科学精神与求真作用,而且还可以深刻认识逻辑学与批判性思维的人文精神与求善功能[9]。通过这种互动,师生同学们可以培育逻辑理性精神与平等的批判性精神,拒绝分析、评价问题过程中的情绪化。通过这种互动,师生可以共同体会:逻辑学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在现实的思维论证过程中,逻辑学不仅是求真的工具,而且是求善的工具。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有错误的认识,到处都有靠诡辩的那种“假装聪明而实非聪明,而且是用表面上的聪明而非真正的智慧去赚钱的人”[10]15。那些靠诡辩的人往往“以任意的方式,凭借虚假的根据,或者将一个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动摇了;或者将一个虚假的道理弄得非常动听,好像真的一样”[11]7。同学们通过撰写小论文进行理性的分析、评价、批判,从而识别错误、反驳诡辩,进而提高沟通交际中的人文素养,并从中思索为何人的内在生命力提供了逻辑思维的能量,而人文环境则提供了逻辑思维的方向,即思维什么、怎样思维和为什么思维的问题。这样才能在展现逻辑思维所具有的扩散价值的同时,不但真正认识我们面前的这个现实世界,同时还要“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彖》)。也正是肇始于苏格拉底的道德理智主义所认为的那样,符合理性的行为是善的,而出于激情的行为往往是恶的。所以,有德之人必定时时处处用理性规范自己的行为。理性是道德的最高法则[12]41-43。同学们通过小论文的撰写,也可以体会休谟所认为的:“一切道德思辨的目的都是教给我们以我们的义务,并通过对于恶行的丑和德性的美的适当描绘而培养我们的相应的习惯,使我们规避前者,接受后者。”[13]23用孔子的话讲,就是“正名以正政”,“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百姓无措手足”(《论语•子路》);用公孙龙的话讲,就是“正名实而化天下”(《公孙龙子•迹府》);用《墨经》的话讲,就是“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墨经•小取》);用荀子的话讲,就是“以正道而辩奸,犹引绳墨以持曲直。是故邪说不能乱,百家无所窜”(《荀子•正名》);用罗素的话讲,就是逻辑的传统“实质上是一种启蒙和解放的运动,其目标是使心灵摆脱愚昧无知的束缚。它将世界展现为可由理性来把握的东西,从而消除了对不可知的恐惧。它的工具是逻各斯,它的意愿是在‘善’的形式下对知识的追求。利害无挂于心的探索本身就是伦理的善”[14]155-156。因此,通过逻辑学课程小论文的撰写、审读与交换意见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提升师生的人文精神境界。
撰写逻辑学课程小论文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发现同学们大多数能够非常积极踊跃地自己找问题撰写逻辑学课程小论文。但问题是,由于小论文是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教师审读并批注上自己的看法、意见后,还需返还学生,因此教师就必须有付出更多劳动的思想准备。几年来我们每周都要花费至少两天时间认真审读小论文,为此曾向同学们调侃自己:“洛阳亲友若相问,就说我在看论文。”比如,本院的班级,人数一般为60人左右,若平均一个人每学期写6至7篇小论文,一个学期下来有400篇左右,尚可接受。如果是全校性的公选课程,一个班200人左右,平均一个人写3篇,就是600篇左右。这样,劳动量太大,占用教师时间太多。如何控制数量,既不影响同学们的热情,又达到延展教学互动的平台,的确是一个新的值得思考的问题。四、结束语综上,在某种意义下,逻辑学可以说是最难的学科之一,因为它所处理的题材,不是直观,也不像几何学的题材那样是抽象的感觉表象,而是纯粹抽象的东西,而且需要一种特殊的能力和技巧,才能够回溯到纯粹思想,紧紧抓住纯粹思想,并活动于纯粹思想之中。但在另一种意义下,也可以把逻辑学看作最易学的科学。因为它的内容不是别的,正是我们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熟悉的规定,而这些规定是最简单、最初步的,也是人人最熟知的。但是,这种熟知反而加重了学习逻辑的困难。感觉了的东西,不一定能立即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觉它。因此,我们应不断改进逻辑学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教学相长,共同促进对逻辑知识、能力、认识的统一的体认,共同培养、提高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素质。
本文作者:张晓芒田立刚工作单位:南开大学
剖析政治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感想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要“套”住学生的心,就要想办法“导”出学生的心里话,给学生释放的空间,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政治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课堂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做教师的应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说话的空间,让学生有自由的学习空间,尽情发挥。
关键词:政治教学过程点滴体会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学科,在教与学这对矛盾的统一体中,教是手段,学是目的,教是为了学,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任务,以及充分挖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多种教学组织方式,同时学生也有必要接受学习方法的指导。
1、实行全班教学。每一个年级、每一个班中的学生,均是由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学校的学生组成。由于政治这一学科在中考时是开卷考试,因此,有的学生政治学得好,有的学生学习的就很差,对时事了解也很少,甚至不了解。针对这样的学情,我们首先应采用全班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
2、实行个别辅导。在实施全班教学的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听懂,但也有极个别学生听不懂或是不太懂。对这些学生可实行个别辅导,做到堂堂清、日日清,不要让学生把不懂的知识放到明天。
3、采用个别学习的教学方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个人单独学习的教学活动:先由教师提出任务与目标,然后学生独立进行思考、学习。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并不等于放任自流,需要教师进行监督。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互动式”教学研究与探索
【摘要】“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符合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本文探索了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操作系统原理》中进行这种“互动式”课堂教学的具体做法。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三大主干课程之一。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最重要的系统软件,用户在使用计算机时,操作系统为用户屏蔽了计算机硬件细节,便得用户更加方便。正因为如此,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需要学好它。然而,由于操作系统课程的内容是由计算机各种操作系统的组成结构、设计思想、方法和理论综合而形成的,所以,该课程内容庞杂、涉及面广、概念抽象、实践性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感到不易理解,难于掌握。大量学生学完本课程,只是通过背诵记住了几个基本概念,并没有真正了解这个优秀的、大型的软件;没有学到程序设计中的很多精华思想和编程技巧;也没有真正了解这个重要的系统软件是怎样管理计算机的全部资源,这不便于今后进一步开发利用计算机资源、进行大型项目的开发;
因此,在操作系统的讲授课堂上使教师和学生“互动”,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互动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学生的作用因素而完成教学的方式。它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它符合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还学生主动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发展。通过近两年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实践,我就一些主要做法同大家探讨如下。
一、结合大学生自身较强的自学能力,采用“设疑--自学--提问--释疑--总结--练习”的模式,充分发挥其“学为主体”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往往有这种现象,有些学生宁肯教师站在讲台上从头到尾“喋喋不休”,也决不愿意自己看十分钟的书,或动手做几道题。其实,教师的“喋喋不休”,他并没有听进多少,灌输无效。针对这种现象,我结合大学生自身较强的自学能力,选取部分章节,采用“设疑--自学--提问--释疑--总结--练习”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授设备管理这一章的时,由于很多内容曾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涉及到,如输入/输出控制方式的工作过程己经在计算机原理课中详细讲过。如果再逐条讲授的话,费时费力且效果不见得好。于是我首先提出关于该内容的一些主要问题,然后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程序操作:先细看一遍书,再看我提出的问题,带着问题重新看书,然后答题。任务完成后,我先按重点讲解,然后同学向我提问,没有问题后我再向他们提问,将其遗忘部分补足。接着我就该内容做总结,提出重点部分和难点部分要求其掌握,并请同学将在前面课程中学习该内容时的体会与在本门课程中再次学习时的感受做一张总结表,使其进一步透彻掌握该内容。最后提出思考题和作业题给其练习。经过这样一套程序下来,尽管教师没有逐条讲授,然而学生掌握的程度却比平常高。
二、根据课程的特点,通过开拓思维、研究实例和实际实践,培养学生从理论中来,到理论中去,再进一步升华为理论的创新能力
政治课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在这5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我校许多老教师尤其是我们组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在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几点:
一、把握时代脉搏,使政治课永远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
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政治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多年的尝试,我认为时事政治教育可以水乳交融地“化”时政知识于政治课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之中,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如我在讲述“世界上各大国与中国建立的各种伙伴关系”时,联系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在讲述“联合国的千年首脑会议”时,联系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及其联合国的作用;在讲述“朝鲜半岛的和平曙光和印巴之间的核冲突”时,联系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一和平问题;在讲述“中美撞机事件”时联系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和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此同时,还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轻松愉快地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从而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朴素真理不只是漂亮的装饰,而真正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二、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开放式教学
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因其呆板、僵滞而早已明日黄花。必须不断地探索并采用符合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共同活动,克服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致,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从而使双方真正领略愉快教学的美学价值。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中,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辩论赛。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实际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让学生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观点。步骤:选定论题。第一教时:就这一命题,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供全班学生讨论正确与否,并阐述理由,认为正确的一方为正方,认为错误的一方为反方,要求双方学生各推四名代表就各自的观点加以论证,并对对方可能提出的观点加以反驳。第二教时:正反双方代表分列在讲台两侧,正式展开辩论。第一步,先由正反双方各推一名代表分别在五分钟内,表明自己的观点;第二步,双方自由辩论十分钟,在第一步基础上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并对对方观点提出质疑;第三步,由其他学生补充正反双方的观点,时间为十分钟;第四步,由教师根据双方观点提出的理由充足与否,论证是否严密来裁定那方获胜,在双方优缺点的同时,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新课程政治教学探讨论文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时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经济腾飞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客观要求。为了实现这一转变,高考率先改革,推出新高考方案,引导新课程的改革,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因材施教,运用多种手段与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发展潜能,从而提高其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劳动素质,使之全面、和谐的发展。为了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效地贯彻素质教育,本人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以供广大同行共同探讨研究。
一、注意从逻辑上把握学科内及学科间的联系
教育活动有着多种目的,或为传授知识,或为培养技能,或为确立态度——人的价值观。三者相互渗透,同步进行,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价值态度的确立。因此,政治教育的使命决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书本知识,也不是让学生用书本知识去附合一两个现实热点问题,而是要通过这种知识的传授,去改造一个人的思想,帮助其建立一套科学思维方法,这样,在若干年之后,他可能完全忘却中学所传授的政治知识的具体内容,但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却牢牢扎根于他的大脑之中,在他一生之中,不管是他思考问题还是解决问题,他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去想、去做。只有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会在政治教学中,真正地改变那种说教式的方法,不是用一两个生动的事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而是从知识本身严谨的逻辑体系中真正领会到学习的乐趣,真正树立起学习政治学科的兴趣,从而从心里真正地信它、实践它,而这一切就需要我们去深入地探讨政治理论的内在逻辑规律性。
世界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说过,“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和沟通的”,政治学科的知识当然也不例外。而正是这种统一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却被人为的一框题一框题地分割开来,编者是出于方便教学的考虑而教者却长期忽视这一知识相通的规律性,对每一知识点的讲授不可谓不深刻,而对于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则成为政治教学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往往被我们所忽视,在宏观上把握不够,从而使统一不可分割的知识体系变得孤立、零碎,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行而上学的思维之中,要突破这一薄弱环节,必须从知识的内在逻辑关联性上把握知识架构,从而在教学中,让学生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也是灵活运用知识的必备条件。
比如,在《经济常识》的教学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主线,共同富裕是目标,它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是我们党的中心任务,我们下面从生产力这一角度着眼去建立《经济常识》完整的知识体系。
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需要从三个方面做起:
高中政治课有趣阅读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结合新课程教育理念对高中政治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对怎样引用趣味阅读教学法构建高质量政治课堂进行深入探究。希望能够为今后高中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提供有力参考,使各项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认知发展需求。
关键词:高中政治;有趣阅读;教学研究
高中政治作为一门理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想取得理想的学习成果,往往离不开良好阅读能力的支持。高中政治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等诸多层面的理论知识,要想真正做到熟练掌握与灵活应用,需要学生认真阅读、透彻理解,进而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因此,笔者认为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更轻松、高效地掌握所学知识尤为重要。当前,很多政治教师的阅读教学理念比较滞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有待提升。在课堂上,学生很少有阅读探究的机会,难以实现对政治教材的透彻理解,这也是学生无法熟练掌握和运用知识的主要原因。所以,教师应带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关键点、对应词等进行阅读学习,延伸课堂内外知识,加强对知识重难点的准确把握与灵活应用。为了取得更理想的学习成果,教师应重视趣味性阅读教学活动。
一、精心设计教学中的阅读环节
首先,在正式授课前,教师可以通过班级微信、QQ群等路径为学生布置教材内容、延伸知识的阅读学习,为课中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学习、探究教材提供有力支持。例如,在讲解《生活与哲学》一课前,教师让学生收集中国古诗名句、典故,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古诗名句、典故激发其学习兴趣,实现对所学知识的高效、准确掌握。如针对矛盾的特殊性,学生就在课前阅读学习了“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一古诗名句;而针对运动和规律这一知识点,学生则品读诗句“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而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这样既有助于学习兴趣与效果的提升,实现对原理的透彻理解,也能为课中各项教学活动的高效、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1]。其次,优化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独立思考、阅读学习的时间,创设富有吸引力的阅读环境,吸引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案例素材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实现对所学知识的透彻理解。例如,在讲解哲学发展观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乡愁》这一阅读材料:“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在阅读时搭配轻柔哀伤的音乐,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并提出问题:两岸为什么会有这一“愁”?要怎样解决?让学生一边体味诗词情感,一边思考台湾问题,了解台湾问题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于台湾问题要选择不同的解决政策。通过这样的阅读学习活动,既能帮助学生认知情感,树立强烈的文化认同,也能充分凸显其中蕴含的抽象哲学理论。在学生学习探究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编写一则小论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实现知识与技能、思维与情感的升华,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泛”引趣,以“精”导趣,通过阅读求实效
语言学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
语言学课程具有知识面广、知识点多、理论性强、比较抽象等特点,给师生教学或学习带来了困难。申小龙等编写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以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为蓝本,对语言学理论知识和教学进行深入研究。
该书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生平事迹和家族。包括家庭从法国搬迁到日内瓦、青少年时代、德国留学的日子、巴黎十年生活、日内瓦的方言调查和索绪尔最后的日子。整理了索绪尔的著作,如其弟子巴利和薛施霭对索绪尔著作的整理、索绪尔著作的考证以及索绪尔思想研究等。第二部分是语言学史上的逻辑语法和语文学两个时期,阐述了逻辑语法时期哲学视野中的语法、拉丁语规范下的语法和思辨语法、索绪尔唯理语法批评的历史高度及其局限性等问题;在语文学时期阐述了文艺复兴与古典语文更新、从逻辑决定论到语法规定主义、理性规范主义的否定之否定、索绪尔的语文学批评辩正等内容。第三部分重点阐述比较语法时期比较语法的诞生、发展和范式革命、新语法学派的批判和索绪尔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超越等问题。索绪尔通过世界语言材料的搜集发现了梵语的意义,在二重评价中提出了“比较语法”的概念,拉斯克的追求可谓是索绪尔思想的先声。
新一代比较语法学家的出现导致了比较语法的范式革命发生,通过对务实的罗曼语和日耳曼语研究,进行科学的语言学理论建树,探究索绪尔的新语法学派批判要义与的结构主义超越。第四部分论述语言学任务的是与非、内与外、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语言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的关系、索绪尔历史反思与学术重建意义的限度等问题以及语言研究的对象、观察方法、索绪尔语言的定义、索绪尔的科学魅力与人文虚妄、寻找人类有意识活动的无意识结构、对语言现象符号化整合的疑问和对索绪尔的还原与反思等问题。第五部分阐述文字和语言的关系、语言符号的性质和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具体阐述了符号施指和符号受指关系的任意性,任意性具有绝对不可论证性和相对不可论证性两个侧面,任意性还导致语言符号的不变性和可变性两个作用。任意性理论引起了世纪之辩,如任意性理论的深远影响、对任意性理论的否定、对任意性理论的维护、任意性与可论证性的并重、对任意性理论的修正与阐释、重建被索绪尔割舍的语言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等问题的论辩。长期以来语言学这门基础课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语言学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首先,深化对语言学教学重要性的认识,综合运用各种语言学教学理论进行教学。语言学理论影响到设计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选择评估手段等语言教学的各个阶段,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语言学理论进行语言教学。其次,丰富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取相关的组织社会调查和相关方言的调查,进行课内外模拟教学训练和开展专题沙龙讨论,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开展写作实践提高大学生的语言学理论知识运用能力;还可以采用引发式、激趣式、讨论式、实践性等教学方法,提高语言学理论教学效果。
再次,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丰富教学评价方式。如,组织演讲、朗读和主持人等活动考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组织田野调查和小论文写作等活动,考查学生语病诊治和错别字诊治能力。
最后,注重教学内容的新颖性、简明性和实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与理论内容相适应的分析练习与实际操作练习,探索新的有效教学手段,把枯燥理论课变得生动活泼。
高职院校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案例分析
论文关键词:文化概论都江堰教学实践
论文摘要: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作为素质教育必修课程,如何能在有限的学时内激发学生最大的学习兴趣,这对教师传统教学方法形成挑战,本论述试以思想文化中的道家思想为例,结合笔者教学实践,来阐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普遍适用的教学方法。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拥有源远流长、丰富灿烂的文化创造和积累。这些历史性的文化遗存,既真实记录了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生存、成长所走过的漫长历程,也为我们今天乃至将来创建新的文明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因此,从文化学的角度考察、阐释和研究我们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过程,对于我们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探索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规律,以及提高全体人民的人文素质,都将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中国文化概论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帮助青年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质。1999年,教育部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确定为高等院校的主干必修课。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研究中国文化现象、体系和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它是“高校所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性、综合性的人文类核心课程”,具有其他专业性课程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
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文化概论课程的基础性,将传统与现实结合,开拓学术视野,延伸思维触角,一直是文化概论课程努力的方向。其中,中国思想文化作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如何让学生把握先哲思想的精华,领会其在现实中的应用,并能融汇到自己的人生思维中,是我们在教学中值得思考的。笔者试以道家哲学中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作为个案,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课堂教学方法,以供参考。
道家思想以老子为初创,《道德经》言简意赅,博大精深。老子以深邃的智慧,探讨了宇宙的形成与自然的规律,国家的治理与人类身心的修养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给人们以无穷的思想启迪。两千多年来,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学、科学家乃至普通平民,纷纷从《道德经》中汲取智慧。如果学生文史功底薄弱,在理解上容易出现似是而非的状况,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首先明确“无为而治”的思想内涵。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分析论文
一、德育课程教学的现状
据调查,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许多德育课存在内容单调乏味、课堂沉闷现象;教师缺乏激情,学生缺少主动性、积极性,厌学、逃课现象比较普遍;学生对待作业考试无所谓,考试成绩较差,等等。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增强德育课的教学实效,真正实现其育人教化功能,是当前摆在每一位德育课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1.教材内容体系欠科学。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在内容上大多偏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没有“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仅仅局限于知识性的理论说教和抽象思维,常常因缺乏社会生活的依托和确证而流于虚空、形式、无效,也常常因难以帮助学生解释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与困惑而被视为“假、大、空”。此外,现有的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主题和内容大多是20世纪末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反映,缺乏鲜明的时代气息,远离职业教育的校情和学情,职业教育所特有的职业素质教育、创业教育、专业思想教育不能很好地得到体现。如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教材理论性太强,哲学基础知识课教材内容不够浅显,法律课涵盖的法律知识过多,难度偏高,以致德育教学难以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切实体现师生互动关系。
2.教师自身素质较薄弱。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了教师的“教”始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职校德育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本领、精湛的教学艺术,而且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严谨的教风、踏实的作风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然而现实的德育教师队伍状况远远达不到要求,集中表现为“三多三少”,即“兼职的多,专职的少”、“用非所学的多,学用一致的少”、“教学能力一般的多,教学艺术精湛的少”,这种状况令人担忧。教学是一门艺术,是创造性劳动,德育教师必须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教学。德育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善于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的教学技巧;不仅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而且要善于把教育理论运用于实践。但是,一些学校和一些教师没有认真学习贯彻新的《大纲》精神,一直沿用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学活动的双向性,教学模式僵化单一等,这是德育课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
高中政治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引导学生善思。
思是学之源。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因此,我们作为教师就应该运用多种启发手段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如我们可以在讲到学生感兴趣或关键时刻引而不发,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为他们形成创新思维创造必要的条件。例如,在讲到哲学时,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盛大的聚会上,来自中国、法国、俄罗斯、德国、意大利、美国的贵宾聚集一堂,各国来宾纷纷夸耀自己国家的文化。他们争着用本国的国粹———酒来彼此相敬。中国人拿出的是茅台酒,俄罗斯人拿出的是伏特加,法国人拿出的是大香槟,意大利人拿出的是葡萄酒,德国人拿出的是威士忌,唯有美国人两手空空。但是他不慌不忙地走上前,将各国的酒兑在一起,这就是美国的酒———鸡尾酒,他代表着美国的文化精神。然后,我让学生分析“鸡尾酒文化”中蕴藏着哲理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科学史表明,思维的求异往往是创新的开始。而孩子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为什么和另辟路径。对此,教师绝对不能压抑而应该引导和鼓励。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无中生有”“异想天开”,从而培养学生敢于求异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内外因辩证法关系”时,我讲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成语时,就有意结合“孟母三迁”的故事,把这一成语说成是“放之由海而皆准”的至理名言,借此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果然,马上就有学生“勇敢”地站起来举例反驳我的说法,并且赞同的学生越来越多。经过充分讨论和辨证之后,我在肯定自己观点正确的同时,表示“愿意”接受学生得出的“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环境与人才”的问题,并把全班分成两组进行辩论,正方的辩题是“逆境出人才”,反方的辩题是“顺境出人才”。经过一番唇枪舌剑之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更加深透。同时,学生的求异思想和辩证思维品质也自然得到提高。
3.倡导学生质疑。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哲学与科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