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7 17:58: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政治哲学文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政治哲学文化

科学文化的历史溯源及境遇

摘要:科学文化作为人文文化的“子集”,是对理性和真理的皈依和追求。理性源于古希腊哲学,虽植根于宗教,但追求至真和至善。理性文化融入伊斯兰宗教系统形成了工具理性的雏形,随后在天主教中确立了双重真理论,为宗教服务。人类现代化进程开启后,科学文化的轮廓逐步清晰,开始影响政治经济并重塑了人类社会文化价值体系。当代的科学文化面临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冲突,我们需要在科学与人文一体化的视角下探讨人类价值问题,强调科学文化求真和求善的价值观,推动科技及人类文明向前迈进。

关键词:科学文化;理性;人文文化

当代,人类的生存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科学技术,现代化进程的向前推进也要求所有国家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广泛而合理地应用。从科学的社会化和国家化进程开启之时,科学价值就与社会价值和国家意志捆绑在一起,并长期或始终被后者主导。现在,唯科学主义、反科学主义、科学工具论、技术价值中立等诸如此类的观点针锋相对,如何客观、全面看待科学技术在社会和国家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有效引导科学研究,合理解决科学技术负面效应带来的争议,是审度当代科学技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科学文化是反映与引导科学研究、技术应用具体特征的文化形态,本文基于科学文化的历史性研究,以揭示理性与科学文化的时代特征,并阐明科学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早期希腊理性文化

凡人之思想、行动及后果、产物,皆为人文。科学通过理性实现人对自然的理解,包含理论研究、改造世界的方法与目的等内容。在此意义上,科学即人文。科学文化作为人文文化的“子集”,根本特征在于对理性和真理的皈依和追求。古希腊是理性的发源地。古希腊时期,人类对于自然界的理性思考便已开始,尽管受制于宗教,往往带有粗糙的神学猜想、玄学臆测的性质。希腊宗教带有“理性和伦理”的双重底色,荷马等人创作的神话传说既有试图讲述伦理道德的“诗意的想象”内容,也有简单解释世界起源,蕴含着理性文化的成分。“希腊哲学从神话开始到衰亡,再到通神论思想和狂热的崇拜,最后注重伦理和神学的讨论,诸如人的起源和归宿问题、人对上帝和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的堕落和赎罪。”[1]在宗教的浓厚土壤中,探索世界、研究自然的哲学思考出现萌芽,这种哲学思考在形成之初便带有丰富的理性意蕴。这一时期,热衷于学习研究自然知识的通常有两类人:制造工具的工匠和对探索自然感兴趣的哲学家。前者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关注技术实际应用,后者试图借助理智了解大自然的本质规律。按照亚里士多德的概括,科学分为“理论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等)、“应用科学”(伦理学和政治学)、“创制的科学”(有关机械生产和艺术创作的知识)。([1],pp.82-83)但即便是数学、物理学等学科,都不可避免地披着宗教的外衣,例如毕达哥拉斯在意大利南部成立了宗教、政治、学术合一的所谓“毕达哥拉斯学派”,这个团体相信数是众神之母,依靠数学可以使灵魂升华,与上帝融为一体,上帝通过数来统治宇宙。概言之,古希腊哲学家们身上,或明或暗,或强或弱,可以辨认出理性的发展轨迹和大体轮廓。自泰勒斯(Thalês)提出世界本原问题之后,一方面,赫拉克利特和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分别提出“逻各斯”和“奴斯”,推动古希腊哲学走向以流变领悟不变之路,使理性跳出感性世界束缚,赋予世界以秩序和规律,两者的结合形成了古希腊最初的理性概念;另一方面,巴门尼德(Parmenides)为代表的哲学家则否认了前者,提供了探索理性的另一条进路,认定人只能凭理性来把握存在以此求取真知,以理性能否思想作为哲学真实性的判断标准,把泰勒斯开创的探索世界本原的思想转化为获取真知的理性主义哲学。亚里士多德作为理性之集大成者,把理性主义发展到了古希腊哲学的巅峰。他在深化了柏拉图的理念学说后,把理念转化为实体,最高实体是“纯形式”,即最高真理、最终目的,“确定分离的纯形式的存在方式及其本质,是第一哲学的任务”。[2]由此,希腊自然哲学家开启了通过经验观察建立知识体系的道路。但亚里士多德铺设的这条探究宇宙本体、求取知识真理之路中并没有把实验纳入其中,对归纳法亦缺乏系统思考。在古希腊探索认知领域的求真之时,道德领域的求善也在同时发展,两者往往是相互融合的。自苏格拉底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多葛学派、伊比鸠鲁学派均高度关怀道德伦理问题。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探讨了道德观念与真知之间的关系,后来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尼各马可伦理学》为代表的德性伦理学是古希腊人文文化的明晰展现,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四种德性深刻影响了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斯多葛主义、伊比鸠鲁主义、怀疑主义、折衷主义代表不同的人生处事方法论。这种以德性为基底的人文文化启发古希腊的理性文化达到了至真和至善的统一。由上观之,理性文化在古希腊的人文文化中萌芽,同时又隐含或依附于宗教神话等其他文化之中(如图1)。此时对理性的探索,在公元前6世纪和5世纪还只是混乱的自然哲学传统,在公元前4世纪开始系统化、逻辑化,到公元前3世纪开始专门化,但很快便衰落了,也很难把这一时期对理性的探索与宗教截然区分开来。

二、信仰时代的科学文化

查看全文

易学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影响试析论文

以《易经》为代表的易学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自易学文化诞生之日起,他就对之后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种种文化艺术现象等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讨论易学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不能不先了解易学文化。所谓易学文化,是应该包括以《易经》为中心的一切文化现象。《易传》是一部内涵丰富的哲学著作,它以独特的结构形式和思想内容,在中国传统文化大观园里筑起一座神秘的宫殿。在以政治、伦理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古代意识形态领域里,开辟了广阔的哲学天地。《易经》的哲学思想涉及诸多问题,但是倘若简化一下,无非就是研究“天人关系”,所谓“天、地、人”;所谓“天人合一”,都是这个意思。应当说,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即“天人关系”问题,在《易经》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中国古代哲学思维的有机整体性特征,在《易经》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所以《易经》成了众经之首,易学文化也就成了能够为所有文化艺术提供指导和借鉴的东西。

●伏羲氏开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新纪元

在中国的远古时代,也就是三皇(三皇有多种说法,这里取伏羲、神农、女娲说,传说我们的先民就是由伏羲、女娲交合而生)的那个时代,发生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不亚于盘古开天地的伟业,对后世产生影响之深远和巨大,无论怎样评价都不过分。这就是《尚书·序》开篇的第一句话:“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产生了文字,这是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开始。但“造书契”是第二位的事,第一位的是“画八卦”。八卦的诞生,一是说明:伏羲时代先民们不但有了太极、两仪、四象和八卦的理论,而且有了太极图、阴阳爻这样的图形符号,以及由这些图形符号千变万化而成的阴阳卦象(仍然是线条图形符号);二是说明:易经的诞生,在伏羲时代就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于是就有了八卦衍生出来的六十四卦,就有了围绕易经的文化现象,人们把它统称为易学。与此同时,还产生了河图、洛书。

太极图是研究易学原理的一张重要的图象,它包含宇宙万物运行规律,有人说它是宇宙的模式。太,有至的意思;极,是极限之意,即至于极限,无与伦比。它包含了老庄哲学的“道”的至极之理,也包含了老庄哲学的“天”的时空极限。《庄子·天下》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就是太极。“太极元气,含三为一”,从太极图可以得出结论,太极图的圆圈,就是代表一,代表宇宙,代表无极。图象的黑白二色,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两部;黑白两方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方白点表示阴中有阳。道生一,就是无极生太极;一生二,就是太极生两仪;二生三,就是阴阳交感化合;三生万物,就是太极含三为一。宇宙有无限大,所以称为太极,但是宇宙又是有形的,即有实质的内容。然而,有形又来自于无形,所以无极而太极。太极这个实体是健运不息的,即宇宙在运动,动则产生阳气,动到一定程度,便出现相对静止,静则产生阴气。如此一动一静,阴阳之气互为其根,无穷运转。自然界也是如此,阴阳寒暑,四时的生长收藏,就是万物的生长规律,这种规律无不包含在阴阳五行之中。阴阳交合,则化生万物,万物按此规律生生不息,故变化无穷。这些内容提出了立天、立地、立人的三才之道,所谓“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河图以十数合五方、五行、阴阳、天地之象。图式以白圈为阳、为天、为奇数;黑点为阴、为地、为偶数。并以天地合五方,以阴阳合五行,所以图式结构分布为:一与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与七为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炎,天七成之;三与八为友居东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与九同道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与十相守,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河图是根据五星出没的时节绘成,故称五星为五纬,是天上五颗行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运行,以二十八宿为区划,由于它的轨道距日道不远,古人用以纪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继出现于北极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由此可见,河图就是五星出没的天象,也是五行的来源。

洛书古称龟书,说有神龟出于洛水,其甲壳上有此图象,结构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阳数,四隅黑点为阴数。洛书数字本太一下九宫而来,以四十五数演星斗之象。古人观测天象,认为北极星(太乙)之位恒居北方,可以作为中心以定位的标准。九宫是据北斗斗柄所指,从天体中找出九个方位上最明亮的星为标志,便于配合斗柄以辨方定位,发现九星的方位及数目,即洛书的方位和数目。洛书九宫数,以一、三、七、九为奇数,亦称阳数;二、四、六、八为偶数,亦称阴数。阳数为主,位居四正,代表天气;阴数为辅,位居四隅,代表地气;五居中,属土气,为五行生数之祖,位居中宫,寄旺四隅。由此可见,洛书九宫是观测太一之车,即北斗斗柄从中央临御四正四隅而形成的,洛书九宫与八卦的阴阳变化存在着密切关系。

查看全文

几何学社会文化根源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从古希腊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作为切入点,探索求解了数学思想史上著名的“克莱因问题”,从而破解了希腊证明几何学的成因之谜。古希腊社会在从氏族社会向民族社会转轨变形的过程中,爆发了一场绵延数世纪的思想启蒙运动。希腊人从宗教神学中解放了出来,开始了对世界的理性思考,他们为了解决社会秩序的重组问题,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政治主张。从此希腊社会走上了法制的轨道。在古典的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形成的同时,古希腊民族也孕育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古典的理性文化或科学文化。希腊几何学正是在这种以法律文化为核心、以语言文化为生长点的理性文化中诞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希腊哲学文化则是使公理几何学最终定型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希腊几何学/法律文化/语言文化/哲学文化

【正文】

希腊几何学是数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她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的范式,直接影响过西方数学,乃至整个科学的发展。著名数学史学家克莱因在《古今数学思想》一书中曾经指出过:“希腊人在文明史上首屈一指,在数学史上至高无上。”并且他提出了数学思想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这就是“文明史上的重大问题之一,是探讨何以古希腊人有这样的才气和创造性。”[1]本文试图对“克莱因问题”进行探索求解,以破解长期困扰着数学史研究中的希腊论证几何学的成因之谜。反观“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产生证明几何学”也就容易找到答案了。

古希腊是一个移民的社会,从开始就没有像东方民族所具有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式的社会结构。这种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共同体,加上希腊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为希腊古典的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希腊城邦制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古希腊社会孕育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古典的理性文化或科学文化。希腊几何学正是在这种理性文化中诞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查看全文

易学现代艺术设计研究管理论文

以《易经》为代表的易学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自易学文化诞生之日起,他就对之后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种种文化艺术现象等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讨论易学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不能不先了解易学文化。所谓易学文化,是应该包括以《易经》为中心的一切文化现象。《易传》是一部内涵丰富的哲学著作,它以独特的结构形式和思想内容,在中国传统文化大观园里筑起一座神秘的宫殿。在以政治、伦理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古代意识形态领域里,开辟了广阔的哲学天地。《易经》的哲学思想涉及诸多问题,但是倘若简化一下,无非就是研究“天人关系”,所谓“天、地、人”;所谓“天人合一”,都是这个意思。应当说,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即“天人关系”问题,在《易经》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中国古代哲学思维的有机整体性特征,在《易经》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所以《易经》成了众经之首,易学文化也就成了能够为所有文化艺术提供指导和借鉴的东西。

●伏羲氏开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新纪元

在中国的远古时代,也就是三皇(三皇有多种说法,这里取伏羲、神农、女娲说,传说我们的先民就是由伏羲、女娲交合而生)的那个时代,发生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不亚于盘古开天地的伟业,对后世产生影响之深远和巨大,无论怎样评价都不过分。这就是《尚书·序》开篇的第一句话:“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产生了文字,这是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开始。但“造书契”是第二位的事,第一位的是“画八卦”。八卦的诞生,一是说明:伏羲时代先民们不但有了太极、两仪、四象和八卦的理论,而且有了太极图、阴阳爻这样的图形符号,以及由这些图形符号千变万化而成的阴阳卦象(仍然是线条图形符号);二是说明:易经的诞生,在伏羲时代就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于是就有了八卦衍生出来的六十四卦,就有了围绕易经的文化现象,人们把它统称为易学。与此同时,还产生了河图、洛书。

太极图是研究易学原理的一张重要的图象,它包含宇宙万物运行规律,有人说它是宇宙的模式。太,有至的意思;极,是极限之意,即至于极限,无与伦比。它包含了老庄哲学的“道”的至极之理,也包含了老庄哲学的“天”的时空极限。《庄子·天下》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就是太极。“太极元气,含三为一”,从太极图可以得出结论,太极图的圆圈,就是代表一,代表宇宙,代表无极。图象的黑白二色,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两部;黑白两方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方白点表示阴中有阳。道生一,就是无极生太极;一生二,就是太极生两仪;二生三,就是阴阳交感化合;三生万物,就是太极含三为一。宇宙有无限大,所以称为太极,但是宇宙又是有形的,即有实质的内容。然而,有形又来自于无形,所以无极而太极。太极这个实体是健运不息的,即宇宙在运动,动则产生阳气,动到一定程度,便出现相对静止,静则产生阴气。如此一动一静,阴阳之气互为其根,无穷运转。自然界也是如此,阴阳寒暑,四时的生长收藏,就是万物的生长规律,这种规律无不包含在阴阳五行之中。阴阳交合,则化生万物,万物按此规律生生不息,故变化无穷。这些内容提出了立天、立地、立人的三才之道,所谓“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河图以十数合五方、五行、阴阳、天地之象。图式以白圈为阳、为天、为奇数;黑点为阴、为地、为偶数。并以天地合五方,以阴阳合五行,所以图式结构分布为:一与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与七为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炎,天七成之;三与八为友居东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与九同道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与十相守,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河图是根据五星出没的时节绘成,故称五星为五纬,是天上五颗行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运行,以二十八宿为区划,由于它的轨道距日道不远,古人用以纪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继出现于北极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由此可见,河图就是五星出没的天象,也是五行的来源。

洛书古称龟书,说有神龟出于洛水,其甲壳上有此图象,结构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阳数,四隅黑点为阴数。洛书数字本太一下九宫而来,以四十五数演星斗之象。古人观测天象,认为北极星(太乙)之位恒居北方,可以作为中心以定位的标准。九宫是据北斗斗柄所指,从天体中找出九个方位上最明亮的星为标志,便于配合斗柄以辨方定位,发现九星的方位及数目,即洛书的方位和数目。洛书九宫数,以一、三、七、九为奇数,亦称阳数;二、四、六、八为偶数,亦称阴数。阳数为主,位居四正,代表天气;阴数为辅,位居四隅,代表地气;五居中,属土气,为五行生数之祖,位居中宫,寄旺四隅。由此可见,洛书九宫是观测太一之车,即北斗斗柄从中央临御四正四隅而形成的,洛书九宫与八卦的阴阳变化存在着密切关系。

查看全文

现代艺术设计分析论文

以《易经》为代表的易学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自易学文化诞生之日起,他就对之后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种种文化艺术现象等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讨论易学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不能不先了解易学文化。所谓易学文化,是应该包括以《易经》为中心的一切文化现象。《易传》是一部内涵丰富的哲学著作,它以独特的结构形式和思想内容,在中国传统文化大观园里筑起一座神秘的宫殿。在以政治、伦理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古代意识形态领域里,开辟了广阔的哲学天地。《易经》的哲学思想涉及诸多问题,但是倘若简化一下,无非就是研究“天人关系”,所谓“天、地、人”;所谓“天人合一”,都是这个意思。应当说,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即“天人关系”问题,在《易经》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中国古代哲学思维的有机整体性特征,在《易经》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所以《易经》成了众经之首,易学文化也就成了能够为所有文化艺术提供指导和借鉴的东西。

●伏羲氏开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新纪元

在中国的远古时代,也就是三皇(三皇有多种说法,这里取伏羲、神农、女娲说,传说我们的先民就是由伏羲、女娲交合而生)的那个时代,发生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不亚于盘古开天地的伟业,对后世产生影响之深远和巨大,无论怎样评价都不过分。这就是《尚书·序》开篇的第一句话:“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产生了文字,这是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开始。但“造书契”是第二位的事,第一位的是“画八卦”。八卦的诞生,一是说明:伏羲时代先民们不但有了太极、两仪、四象和八卦的理论,而且有了太极图、阴阳爻这样的图形符号,以及由这些图形符号千变万化而成的阴阳卦象(仍然是线条图形符号);二是说明:易经的诞生,在伏羲时代就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于是就有了八卦衍生出来的六十四卦,就有了围绕易经的文化现象,人们把它统称为易学。与此同时,还产生了河图、洛书。

太极图是研究易学原理的一张重要的图象,它包含宇宙万物运行规律,有人说它是宇宙的模式。太,有至的意思;极,是极限之意,即至于极限,无与伦比。它包含了老庄哲学的“道”的至极之理,也包含了老庄哲学的“天”的时空极限。《庄子·天下》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就是太极。“太极元气,含三为一”,从太极图可以得出结论,太极图的圆圈,就是代表一,代表宇宙,代表无极。图象的黑白二色,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两部;黑白两方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方白点表示阴中有阳。道生一,就是无极生太极;一生二,就是太极生两仪;二生三,就是阴阳交感化合;三生万物,就是太极含三为一。宇宙有无限大,所以称为太极,但是宇宙又是有形的,即有实质的内容。然而,有形又来自于无形,所以无极而太极。太极这个实体是健运不息的,即宇宙在运动,动则产生阳气,动到一定程度,便出现相对静止,静则产生阴气。如此一动一静,阴阳之气互为其根,无穷运转。自然界也是如此,阴阳寒暑,四时的生长收藏,就是万物的生长规律,这种规律无不包含在阴阳五行之中。阴阳交合,则化生万物,万物按此规律生生不息,故变化无穷。这些内容提出了立天、立地、立人的三才之道,所谓“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河图以十数合五方、五行、阴阳、天地之象。图式以白圈为阳、为天、为奇数;黑点为阴、为地、为偶数。并以天地合五方,以阴阳合五行,所以图式结构分布为:一与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与七为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炎,天七成之;三与八为友居东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与九同道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与十相守,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河图是根据五星出没的时节绘成,故称五星为五纬,是天上五颗行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运行,以二十八宿为区划,由于它的轨道距日道不远,古人用以纪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继出现于北极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由此可见,河图就是五星出没的天象,也是五行的来源。

洛书古称龟书,说有神龟出于洛水,其甲壳上有此图象,结构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阳数,四隅黑点为阴数。洛书数字本太一下九宫而来,以四十五数演星斗之象。古人观测天象,认为北极星(太乙)之位恒居北方,可以作为中心以定位的标准。九宫是据北斗斗柄所指,从天体中找出九个方位上最明亮的星为标志,便于配合斗柄以辨方定位,发现九星的方位及数目,即洛书的方位和数目。洛书九宫数,以一、三、七、九为奇数,亦称阳数;二、四、六、八为偶数,亦称阴数。阳数为主,位居四正,代表天气;阴数为辅,位居四隅,代表地气;五居中,属土气,为五行生数之祖,位居中宫,寄旺四隅。由此可见,洛书九宫是观测太一之车,即北斗斗柄从中央临御四正四隅而形成的,洛书九宫与八卦的阴阳变化存在着密切关系。

查看全文

哲学社会科学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作用分析论文

摘要:人类社会历史是一部文明的创造和发展的历史。在这部壮丽的史诗中,哲学社会科学书写了辉煌的篇章。从14至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到19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传播,20世纪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创新,当代哲学和社会科学推动的一次又一次深刻的思想观念变革,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趋向一体化的发展,使人类行动更具有自觉性和合理性,不断从走向更成熟、更进步的文明形态。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精神文明

文明标志着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易经》云:“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孔颖达解释道:“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早期人类对社会的认识总是以自然界为参照系,而且原本就视自然与社会为一体。古人所谓“天下文明”,首先指的是一种美好的自然状态:春光明媚,万物竞生,赏心悦目;进一步则指人世间即社会的和谐、有序与清明,指社会的进步状态和积极成果。今天我们所使用的“文明”概念,已不再指涉自然,而专指社会摆脱“野蛮”的发展状态。

借助于传统的物质与精神二分法,人们习惯于把文明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种分类概括了人类文明中最主要、最基本的内容,能够抓住文明的这两大方面,无疑也就把握了社会文明的整体。但人类文明不仅仅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它同时还包括制度文明。制度文明是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和规范体系。在物质与精神二分法的理解中,文明的制度方面往往被归入精神文明方面。然而我们知道,制度不仅具有精神性,而且具有物质性;不仅是观念性的,而且是实践性的。制度是社会存在的历史形式,制度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有的学者将社会文明的这一方面称为政治文明。政治文明即政治制度文明,无疑是社会制度文明的核心部分,但不是其全部;因为除了政治制度,还有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等。社会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如三足之鼎立,使社会架构保持稳定。其中任何一足的偏废,都会导致社会的倾颓。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技术能力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的总和。物质文明的创造以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为前提,物质生产劳动又以劳动者所拥有的物质技术能力为手段,而这种物质技术能力则是以一定的劳动资料为标志的。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9页)物质文明的基础在于社会的物质生产力,而物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物质技术能力。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物质文明的核心在于其技术文明,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取决于物质技术的发展程度。从社会由农业技术、工业技术向信息技术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到人类物质文明进步的巨大步伐。

查看全文

哲学社会科学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作用论文

文明标志着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易经》云:“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孔颖达解释道:“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早期人类对社会的认识总是以自然界为参照系,而且原本就视自然与社会为一体。古人所谓“天下文明”,首先指的是一种美好的自然状态:春光明媚,万物竞生,赏心悦目;进一步则指人世间即社会的和谐、有序与清明,指社会的进步状态和积极成果。今天我们所使用的“文明”概念,已不再指涉自然,而专指社会摆脱“野蛮”的发展状态。

借助于传统的物质与精神二分法,人们习惯于把文明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种分类概括了人类文明中最主要、最基本的内容,能够抓住文明的这两大方面,无疑也就把握了社会文明的整体。但人类文明不仅仅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它同时还包括制度文明。制度文明是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和规范体系。在物质与精神二分法的理解中,文明的制度方面往往被归入精神文明方面。然而我们知道,制度不仅具有精神性,而且具有物质性;不仅是观念性的,而且是实践性的。制度是社会存在的历史形式,制度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有的学者将社会文明的这一方面称为政治文明。政治文明即政治制度文明,无疑是社会制度文明的核心部分,但不是其全部;因为除了政治制度,还有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等。社会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如三足之鼎立,使社会架构保持稳定。其中任何一足的偏废,都会导致社会的倾颓。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技术能力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的总和。物质文明的创造以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为前提,物质生产劳动又以劳动者所拥有的物质技术能力为手段,而这种物质技术能力则是以一定的劳动资料为标志的。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9页)物质文明的基础在于社会的物质生产力,而物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物质技术能力。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物质文明的核心在于其技术文明,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取决于物质技术的发展程度。从社会由农业技术、工业技术向信息技术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到人类物质文明进步的巨大步伐。

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大体分为两方面:其一是科学文化方面。这是人们在客观知识和生存智慧上的进步状态,表现为社会的教育、科学、哲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的发展程度,以及与此相应的物质设施、机构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其二是思想道德方面。这是人们在观念意识和人际协调上的进步状态,包括社会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风俗时尚,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表现为人们的理想、情操、觉悟、信念,以及社会组织的有序和协调。社会精神文明这两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科学文化方面是精神文明中基本的、主要的方面,是精神文明的具体内容所在。思想道德方面则规定着科学文化乃至整个人的活动的方向,因而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反映了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精神文明的不同性质。

物质文明无疑是精神文明的前提,没有一定的物质文明为基础,精神文明的建设根本就无从谈起。反过来说,精神文明又是巩固和发展物质文明的必要条件,并且通过思想观念的导引影响物质文明建设的方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创造的社会文明。人类作为创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主体,需要以特定的方式组成某种社会共同体。一定的社会共同体的形成和维系以一定的社会制度为其条件,而一定的制度文明又是由一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决定的。制度是文明创造者的社会结合、组织和协调方式,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以在其中进行的社会关系。

查看全文

论易学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以《易经》为代表的易学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自易学文化诞生之日起,他就对之后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种种文化艺术现象等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讨论易学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不能不先了解易学文化。所谓易学文化,是应该包括以《易经》为中心的一切文化现象。《易传》是一部内涵丰富的哲学著作,它以独特的结构形式和思想内容,在中国传统文化大观园里筑起一座神秘的宫殿。在以政治、伦理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古代意识形态领域里,开辟了广阔的哲学天地。《易经》的哲学思想涉及诸多问题,但是倘若简化一下,无非就是研究“天人关系”,所谓“天、地、人”;所谓“天人合一”,都是这个意思。应当说,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即“天人关系”问题,在《易经》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中国古代哲学思维的有机整体性特征,在《易经》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所以《易经》成了众经之首,易学文化也就成了能够为所有文化艺术提供指导和借鉴的东西。

●伏羲氏开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新纪元

在中国的远古时代,也就是三皇(三皇有多种说法,这里取伏羲、神农、女娲说,传说我们的先民就是由伏羲、女娲交合而生)的那个时代,发生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不亚于盘古开天地的伟业,对后世产生影响之深远和巨大,无论怎样评价都不过分。这就是《尚书·序》开篇的第一句话:“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产生了文字,这是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开始。但“造书契”是第二位的事,第一位的是“画八卦”。八卦的诞生,一是说明:伏羲时代先民们不但有了太极、两仪、四象和八卦的理论,而且有了太极图、阴阳爻这样的图形符号,以及由这些图形符号千变万化而成的阴阳卦象(仍然是线条图形符号);二是说明:易经的诞生,在伏羲时代就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于是就有了八卦衍生出来的六十四卦,就有了围绕易经的文化现象,人们把它统称为易学。与此同时,还产生了河图、洛书。

太极图是研究易学原理的一张重要的图象,它包含宇宙万物运行规律,有人说它是宇宙的模式。太,有至的意思;极,是极限之意,即至于极限,无与伦比。它包含了老庄哲学的“道”的至极之理,也包含了老庄哲学的“天”的时空极限。《庄子·天下》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就是太极。“太极元气,含三为一”,从太极图可以得出结论,太极图的圆圈,就是代表一,代表宇宙,代表无极。图象的黑白二色,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两部;黑白两方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方白点表示阴中有阳。道生一,就是无极生太极;一生二,就是太极生两仪;二生三,就是阴阳交感化合;三生万物,就是太极含三为一。宇宙有无限大,所以称为太极,但是宇宙又是有形的,即有实质的内容。然而,有形又来自于无形,所以无极而太极。太极这个实体是健运不息的,即宇宙在运动,动则产生阳气,动到一定程度,便出现相对静止,静则产生阴气。如此一动一静,阴阳之气互为其根,无穷运转。自然界也是如此,阴阳寒暑,四时的生长收藏,就是万物的生长规律,这种规律无不包含在阴阳五行之中。阴阳交合,则化生万物,万物按此规律生生不息,故变化无穷。这些内容提出了立天、立地、立人的三才之道,所谓“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河图以十数合五方、五行、阴阳、天地之象。图式以白圈为阳、为天、为奇数;黑点为阴、为地、为偶数。并以天地合五方,以阴阳合五行,所以图式结构分布为:一与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与七为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炎,天七成之;三与八为友居东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与九同道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与十相守,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河图是根据五星出没的时节绘成,故称五星为五纬,是天上五颗行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运行,以二十八宿为区划,由于它的轨道距日道不远,古人用以纪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继出现于北极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由此可见,河图就是五星出没的天象,也是五行的来源。

洛书古称龟书,说有神龟出于洛水,其甲壳上有此图象,结构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阳数,四隅黑点为阴数。洛书数字本太一下九宫而来,以四十五数演星斗之象。古人观测天象,认为北极星(太乙)之位恒居北方,可以作为中心以定位的标准。九宫是据北斗斗柄所指,从天体中找出九个方位上最明亮的星为标志,便于配合斗柄以辨方定位,发现九星的方位及数目,即洛书的方位和数目。洛书九宫数,以一、三、七、九为奇数,亦称阳数;二、四、六、八为偶数,亦称阴数。阳数为主,位居四正,代表天气;阴数为辅,位居四隅,代表地气;五居中,属土气,为五行生数之祖,位居中宫,寄旺四隅。由此可见,洛书九宫是观测太一之车,即北斗斗柄从中央临御四正四隅而形成的,洛书九宫与八卦的阴阳变化存在着密切关系。

查看全文

哲学社会科学文明建设管理论文

人类社会历史是一部文明的创造和发展的历史。在这部壮丽的史诗中,哲学社会科学书写了辉煌的篇章。从14至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到19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传播,20世纪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创新,当代哲学和社会科学推动的一次又一次深刻的思想观念变革,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趋向一体化的发展,使人类行动更具有自觉性和合理性,不断从走向更成熟、更进步的文明形态。

文明标志着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易经》云:“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孔颖达解释道:“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早期人类对社会的认识总是以自然界为参照系,而且原本就视自然与社会为一体。古人所谓“天下文明”,首先指的是一种美好的自然状态:春光明媚,万物竞生,赏心悦目;进一步则指人世间即社会的和谐、有序与清明,指社会的进步状态和积极成果。今天我们所使用的“文明”概念,已不再指涉自然,而专指社会摆脱“野蛮”的发展状态。

借助于传统的物质与精神二分法,人们习惯于把文明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种分类概括了人类文明中最主要、最基本的内容,能够抓住文明的这两大方面,无疑也就把握了社会文明的整体。但人类文明不仅仅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它同时还包括制度文明。制度文明是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和规范体系。在物质与精神二分法的理解中,文明的制度方面往往被归入精神文明方面。然而我们知道,制度不仅具有精神性,而且具有物质性;不仅是观念性的,而且是实践性的。制度是社会存在的历史形式,制度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有的学者将社会文明的这一方面称为政治文明。政治文明即政治制度文明,无疑是社会制度文明的核心部分,但不是其全部;因为除了政治制度,还有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等。社会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如三足之鼎立,使社会架构保持稳定。其中任何一足的偏废,都会导致社会的倾颓。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技术能力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的总和。物质文明的创造以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为前提,物质生产劳动又以劳动者所拥有的物质技术能力为手段,而这种物质技术能力则是以一定的劳动资料为标志的。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9页)物质文明的基础在于社会的物质生产力,而物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物质技术能力。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物质文明的核心在于其技术文明,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取决于物质技术的发展程度。从社会由农业技术、工业技术向信息技术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到人类物质文明进步的巨大步伐。

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大体分为两方面:其一是科学文化方面。这是人们在客观知识和生存智慧上的进步状态,表现为社会的教育、科学、哲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的发展程度,以及与此相应的物质设施、机构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其二是思想道德方面。这是人们在观念意识和人际协调上的进步状态,包括社会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风俗时尚,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表现为人们的理想、情操、觉悟、信念,以及社会组织的有序和协调。社会精神文明这两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科学文化方面是精神文明中基本的、主要的方面,是精神文明的具体内容所在。思想道德方面则规定着科学文化乃至整个人的活动的方向,因而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反映了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精神文明的不同性质。

查看全文

希腊几何学研究论文

古希腊是一个移民的社会,从开始就没有像东方民族所具有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式的社会结构。这种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共同体,加上希腊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为希腊古典的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希腊城邦制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古希腊社会孕育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古典的理性文化或科学文化。希腊几何学正是在这种理性文化中诞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古希腊是法学的发源地,法律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公元前11世纪——9世纪是希腊的荷马时代,也就是史称的“英雄时代”。这一时代是希腊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首先表现在希腊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希腊人开始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以“人为一切事物的尺度”来审视世间的一切。荷马时代实质上是希腊历史上的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是古希腊文明的开端。从此,希腊民族完成了从神秘主义文化向理性主义文化的转变,开创了以法律文化为轴心的科学文化的历史进程。《荷马史法》作为调整社会关系、重建社会秩序的法典,确立了一种政治民主制:其中包括议事会、人民大会和首长选举等内容。因此可以说,希腊文化的源头或逻辑起点是《法典》,由此铸成希腊民族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尔后的德拉古立法,直到公元前594年梭伦立法,最终确立起古希腊的法律体系,推动了希腊民族法律文化的繁荣发达。希腊人唯“法”是从,遇事讲“理”,依法办事,他们以“法”的眼光审视社会、审查自然、审理知识,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古希腊文明。

希腊几何学的证明思想导源于法律文化,论证几何发凡于梭伦立法时代。希腊的法学称“正义学”。人们在立法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是:“什么是正义?为什么有罪?”等法理问题。其中包括“公理、公设、前提、条件”等法学的基础问题,以及审判过程中的“事实、理由、证据、推理”等法学的逻辑问题。要从根本上弄清楚这些法理问题,人们就必须在思想上进行一种“分析”的理性思考。立法者告诫人们:法律是规则的、普遍的,并对一切人都是相同的;法律所需要的是公平,诚实与有用;他们欲求为一普遍的规律对于一切人都是一样,因为种种理由所有的人都要服从法律。

梭伦当权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同时也是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对“法律”制度的改革。他认为,无法和内乱是人类最大的灾难,而法律和秩序则是人类最大的幸福。梭伦改革的目标是企图建立一个为新的、旧的势力都能接受的民主和谐的政治,以保证社会各种势力的平衡和政治稳定。为此,梭伦建立了新的法律,史称“梭伦”立法。其中最大的举措是加强了公民大会的权力,凡年满20岁的雅典公民均可参加,会议定期举行。400人组成议会。他创建了宏大的人民法院依利艾阿,总人数达6000人,任何人都可以谴责执政官的无理决定。

公元前6世纪雅典陪审法院的建立,这不仅标志着希腊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完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整个希腊学术思想的繁荣与发达。古希腊的法律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首先是推动了自然法的理论研究。强调其法律存在的客观性和同一性,认为不同国家和不同时代的法律有其共同的根源和价值目标,这就是人的本性和规律,就是理性,就是正义所综合的一系列价值目标,如自由、平等、秩序等。因此,自然法学者特别重视探索法律的终极目标和客观基础。其二,法根源于人的永恒不变的本性:社会性和理性。真正的法律或自然法应与之相符,特别是与理性相符合,或者说法是人的理性所发现的人的规律和行为准则,是“理性之光”,它能照亮人前进的道路。其三,法的功能和目的在于实现正义。所谓正义,就是基于公共幸福的合理安排,就是人在社会中“得其所哉”,即享受人应该享受的权力和平等地承担义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四,法律作为一种社会的行为准则能使人们辨是非、知善恶,自然法就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终极性的价值目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