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权理论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6 22:08: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增权理论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社区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为构建和谐社区奠定良好基础
近日,*区委党校举办社区管理本科班毕业论文工作大会。省委党校副校长、省社区研究会会长唐建中做论文动员,强调社区问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省民政厅基层政权建设处处长王元刚受省民政厅副厅长刘广忠的委托,应邀前来参会,并介绍国内外社区发展状况。区委常委、组织部长纪增龙希望学员要高度重视论文写作,正确处理工学矛盾,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探讨社区工作难点、热点问题,并要求大家要学以致用,创新举措构建和谐社区。区委党校常务校长王天喜主持了会议,南京市委党校副校长陈俊德、教育长王玉珍、副教育长吴抒也应邀出席了大会。
一、区委高度重视对社区管理人才的培养,率先在省内开办社区管理专业本科班
该班是在南京市*区委、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和街道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为提高我区社区管理工作者的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在区委党校开办的针对性较强的省委党校函授本科班,是省委党校第一个培养社区专业人才的本科学历班。
*区委对这个班高度重视,区委组织部和街道出资16万作为学员学费(其中区委组织部出资占75%),学员个人在上学期间只出500元。区委党校对该班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考试。学习期间,党校出资组织他们到井冈山、扬州、上海等地考察学习社区建设的先进经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党性锻炼。来自*各社区的41名学员学习目标明确,态度端正,每学期到课率达到95%,每门课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弘扬了党校良好的学风和考风。
二、创新论文指导模式,论文工作呈现新特点
目前,该班的15门主要课程已经学完,本学期的重点任务是要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毕业论文是学员完成学业的重要的必修科目。对于学员来说,这是调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某一论题研究,从中获得研究能力的一次科研训练;从我校来说,是对学员两年来学习成果的全面考察和衡量,是促使学员学以致用,提高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的教育环节。为了使学员们运用所学得的知识,紧密结合当前工作重心,联系工作实际写出较高水平的毕业论文,区委党校专门制定《社区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工作实施意见》、《毕业论文实施计划》、《毕业论文工作规定》,并创新举措狠抓落实。专门成立由区委副书记陶世贤、组织部长纪增龙担任组长、党校常务校长王天喜、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袁校柠担任副组长的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周密制定论文写作计划。
社区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为构建和谐社区奠定良好基础
近日,*区委党校举办社区管理本科班毕业论文工作大会。省委党校副校长、省社区研究会会长*做论文动员,社区问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省民政厅基层政权建设处处长受省民政厅副厅长的委托,应邀前来参会,并介绍国内外社区发展状况。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希望学员要高度重视论文写作,正确处理工学矛盾,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探讨社区工作难点、热点问题,并要求大家要学以致用,创新举措构建和谐社区。区委党校常务校长王天喜主持了会议,南京市委党校副校长陈俊德、教育长王玉珍、副教育长吴抒也应邀出席了大会。
一、区委高度重视对社区管理人才的培养,率先在省内开办社区管理专业本科班
该班是在南京市*区委、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和街道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为提高我区社区管理工作者的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在区委党校开办的针对性较强的省委党校函授本科班,是省委党校第一个培养社区专业人才的本科学历班。
*区委对这个班高度重视,区委组织部和街道出资16万作为学员学费(其中区委组织部出资占75%),学员个人在上学期间只出500元。区委党校对该班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考试。学习期间,党校出资组织他们到井冈山、扬州、上海等地考察学习社区建设的先进经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党性锻炼。来自*各社区的41名学员学习目标明确,态度端正,每学期到课率达到95%,每门课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弘扬了党校良好的学风和考风。
二、创新论文指导模式,论文工作呈现新特点
目前,该班的15门主要课程已经学完,本学期的重点任务是要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毕业论文是学员完成学业的重要的必修科目。对于学员来说,这是调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某一论题研究,从中获得研究能力的一次科研训练;从我校来说,是对学员两年来学习成果的全面考察和衡量,是促使学员学以致用,提高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的教育环节。为了使学员们运用所学得的知识,紧密结合当前工作重心,联系工作实际写出较高水平的毕业论文,区委党校专门制定《社区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工作实施意见》、《毕业论文实施计划》、《毕业论文工作规定》,并创新举措狠抓落实。专门成立由区委副书记陶世贤、组织部长纪增龙担任组长、党校常务校长王天喜、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袁校柠担任副组长的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周密制定论文写作计划。
资产证券会计问题探讨论文
摘要: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预期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毕业论文通过重新组合,转变为可以在资本市场上转让和流通的证券,进而提高金融资源(主要是商业银行信贷资源)的效率。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重要金融创新产品之一,已在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得到广泛应用。该业务较为复杂,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而给会计处理带来一定的困难。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以顺应此趋势对有关会计处理的基本原则和框架做出了规定,这将大大影响推动资产证券化业务在我国的推广进程。根据美国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
资产证券化会计制度的完善与否,虽然不能左右资产证券化交易的发展,但对其影响不可低估。因此,本文试就资产证券化业务涉及到的有关会计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会计要素定义;会计确认
一、资产证券化的概述
(一)资产证券化的定义
1977年,美国投资银行家莱维思.瑞尼尔,论文在一次同《华尔街》杂志的记者讨论抵押贷款转手证券时,首次使用了“资产证券化”这个词,以后资产证券化就在金融界开始流行起来了。
会计专业论文写作论文
一、会计专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会计专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种
什么是学术论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国家标准局的《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中指出:“学术论文是指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的知识和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简而言之,学术论文就是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一般意义上的学术论文,应当具有四方面的特点:
1.学术性。它指研究与探讨的内容具有专门性和系统性,是以科学领域里某一专业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从内容上看,学术论文的专业性较强;从语言表达上看,学术论文很多是采用专业术语、专业性图表和专门符号表达内容的,它的读者主要是专业上的同行。因此,为了把学术问题表达得简洁、准确和规范,文中即会涉及较多的专业用语。
2.科学性。它指研究与探讨的内容要准确、思维要严密、推理要合乎逻辑。要求作者在立论上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不得带有个人好恶与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在相关基础上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因此,在论据上,应当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并进行严谨地论证。
3.创新性。它要求作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和看法。创新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科学价值就表现在其具有创新性上。创新性表现是填补空白的新发现、新发明和新理论,是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完善和创新,是在众说纷纭中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是推翻了前人的某种定论,是对已有资料作出创造性综合等。有时在论文中,所体现出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体系和新因素等,也可视为一种创新。
会计专业论文写作
一、会计专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会计专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种
什么是学术论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国家标准局的《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中指出:“学术论文是指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的知识和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简而言之,学术论文就是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一般意义上的学术论文,应当具有四方面的特点:
1.学术性。它指研究与探讨的内容具有专门性和系统性,是以科学领域里某一专业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从内容上看,学术论文的专业性较强;从语言表达上看,学术论文很多是采用专业术语、专业性图表和专门符号表达内容的,它的读者主要是专业上的同行。因此,为了把学术问题表达得简洁、准确和规范,文中即会涉及较多的专业用语。
2.科学性。它指研究与探讨的内容要准确、思维要严密、推理要合乎逻辑。要求作者在立论上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不得带有个人好恶与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在相关基础上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因此,在论据上,应当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并进行严谨地论证。
3.创新性。它要求作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和看法。创新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科学价值就表现在其具有创新性上。创新性表现是填补空白的新发现、新发明和新理论,是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完善和创新,是在众说纷纭中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是推翻了前人的某种定论,是对已有资料作出创造性综合等。有时在论文中,所体现出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体系和新因素等,也可视为一种创新。
硕士学位论文毕业论文资源开发利用探析
【内容提要】文章探讨了开发利用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资源的有关问题,分析了学位论文的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的前景和可能,并提出初步的思考与设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自1980年2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3次会议审议通过以来,我国的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工作不断在改革中发展、完善,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对促进教育、科技、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到2000年6月止,全国有权授予硕士学位的单位共655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共8361个,学位点专业覆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和管理学等12个学科门类。截至1999年我国共培养硕土486558人。另外全国还有388个单位开展了授于同等学力在职人员硕士学位工作,通过这条途径已有25599人获得硕士学位,特别是近两年来,研究生的招生人数更是连续以30%年增长率递增,使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随着研究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必将为我国的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大批专业人才,而合格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学位论文的水平。
1现状分析
学位论文是一种特殊的文献类型,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学位制的出现而产生、发展,经过导师的指导、论文答辩和学位委员会的评审等步骤,是研究生获得学位的主要依据,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信息源;二是这种文献经过打印,数量有限,一般限于内部交流,属非卖品不易获得,由于极其分散,不利于科学信息的交流。
硕士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所作的学位论文,不同于本科毕业生作的毕业论文,学位论文有专业研究方向,并有专业导师的指导,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也不同于博士研究生所作的学位论文,博士论文大多数已通过各种渠道转化为社会可利用的资源。而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有相当一部分就业与原学习的方向不一致,或攻读博士改变了研究方向,所以使该部分研究成果在完成学位答辩之后成为只生产而很少传播的知识信息,使资源封闭甚至遗弃并造成极大的浪费。因此,开发利用好这一特殊的信息资源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会计论文写作规范
一、会计专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会计专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种
什么是学术论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国家标准局的《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中指出:“学术论文是指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的知识和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简而言之,学术论文就是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一般意义上的学术论文,应当具有四方面的特点:
1.学术性。它指研究与探讨的内容具有专门性和系统性,是以科学领域里某一专业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从内容上看,学术论文的专业性较强;从语言表达上看,学术论文很多是采用专业术语、专业性图表和专门符号表达内容的,它的读者主要是专业上的同行。因此,为了把学术问题表达得简洁、准确和规范,文中即会涉及较多的专业用语。
2.科学性。它指研究与探讨的内容要准确、思维要严密、推理要合乎逻辑。要求作者在立论上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不得带有个人好恶与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在相关基础上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因此,在论据上,应当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并进行严谨地论证。
3.创新性。它要求作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和看法。创新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科学价值就表现在其具有创新性上。创新性表现是填补空白的新发现、新发明和新理论,是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完善和创新,是在众说纷纭中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是推翻了前人的某种定论,是对已有资料作出创造性综合等。有时在论文中,所体现出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体系和新因素等,也可视为一种创新。
毕业论文资源开发分析论文
【内容提要】文章探讨了开发利用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资源的有关问题,分析了学位论文的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的前景和可能,并提出初步的思考与设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自1980年2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
13次会议审议通过以来,我国的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工作不断在改革中发展、完善,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对促进教育、科技、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到2000年6月止,全国有权授予硕士学位的单位共655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共8361个,学位点专业覆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和管理学等12个学科门类。截至1999年我国共培养硕土486558人。另外全国还有388个单位开展了授于同等学力在职人员硕士学位工作,通过这条途径已有25599人获得硕士学位,特别是近两年来,研究生的招生人数更是连续以30%年增长率递增,使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随着研究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必将为我国的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大批专业人才,而合格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学位论文的水平。
1现状分析
学位论文是一种特殊的文献类型,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学位制的出现而产生、发展,经过导师的指导、论文答辩和学位委员会的评审等步骤,是研究生获得学位的主要依据,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信息源;二是这种文献经过打印,数量有限,一般限于内部交流,属非卖品不易获得,由于极其分散,不利于科学信息的交流。
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下课程体系建设
[摘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标”)确立了我国本科专业教学的基本标准,但同时也存在部分问题。该文以国标中矿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基础,结合其类目下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在考虑教育部规定、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的基础上探讨国标背景下采矿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论文首先指出国标中存在表述不清、表述有争议等问题,然后以国标为基础对采矿工程专业的兜底课程进行核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该课程体系提出改进建议。该文对国标中部分表述不清、依据不明的内容进行了详细调研,对国标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建设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采矿工程;课程体系;工程教育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政府行政部门主导的一项标准,以“突出学生中心、突出产出导向、突出持续改进”为原则,以“既有规矩、又有空间,既有底线、又有目标,既有定性、又有定量”为主要特点[1-2]。国标的推出引发了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讨论,但国标仍需要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国内对课程体系建设已有一定研究[3-4]。国标对专业设置提出了“保底”的要求,也为各种类型的合格评估提供了评价依据,引发了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完善。同时,由于涉及不同地区、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本科教育,国标并没有明确给出如何实现“兜住底线、保障合格、追求卓越”三级执行方案的具体内容。加之同一大类标准下包含多个专业,如有研究指出矿业类不同专业间的学分最大跨度高达60学分[5],如何将国标内容付诸实践也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国标中矿业类标准下的采矿工程专业为例,探讨国标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国标在人才培养视角下课程体系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矿业类国标存在的问题
矿业类国标由标准部分和附录建议两部分构成。纵观整个国标,硬性强制性规定较少,带有一定包容度的建议性规定较多。但如果把国标中的建议仅作为参考,国标就失去了标准的意义。作为标准,应满足通用性原则。作为教育领域同一专业的标准,在育人的达成度上应具有相互承认的信度。虽然国标“既有规矩、又有空间”,但在具体落实时,应围绕国标提出的建议展开,而不能置建议于不顾。恰恰是由于建议的宽泛性造成各界对国标的解读不同,也就造成国标在实施过程中的差异。同时,矿业类国标在整体词句表达、内容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按照国标内容自上而下地列出)。(一)标准正文部分存在的问题。(1)标准的开篇提出矿业被誉为“工业之母”,此比喻有欠妥当。一般而言,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矿业作为“工业之母”可能是一位不孕的母亲。此外,也有观点认为模具是“工业之母”,与国标的说法不同。(2)“4.1学制”中规定为“4年”,但未对4年提出具体解释,是统一强制性4年还是可以实行弹性的学制并未明确。(3)“4.3参考总学时或学分”一节中仅给出学分要求“140~200学分”,并未提及学时,标题中的“总学时”属于赘述。此外,既然明确是“参考”性质,那么提供的范围是否具有上下限意义?如果不具有,参考意义何在?(4)“4.4.1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一节中提出“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但并未给出具体要求或参照标准。(5)“4.4.3体育方面”中提出“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此处的“国家”应理解为“教育部”,二者为两个不同主体且并未提供合格标准的参照要求。(6)“6.3教学经费要求”一节提出“经费保证……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稳步增长”,何为“稳步”、有无量化指标、是否允许波动等并未说明。因教育经费受学校经费、招生规模、社会经济消费水平等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些院校而言,生均实习经费投入多少的决定权并不在二级学院,作为专业承载单位的二级学院并无力完成此项指标。因此,“稳步增长”的提法欠妥当。(二)附录建议部分存在的问题。(1)“1.1.2学科基础知识”中罗列了矿业类专业中的学科基础内容,在要求“教学内容必须覆盖以下知识领域(课程)包含的核心内容”的同时,又提出“课程名称及是否必修可由学校根据自身教学特色确定”,“必须覆盖”与“是否必修”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值得注意的是,在所罗列的学科基础知识中,物理学、化学、物理化学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而且从实际考量,现有的大学物理、物理化学等课程一般并非由矿业类专任教师授课,这就造成授课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缺少衔接、课程内容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撑度有限。(2)“1.1.3专业知识”一节中提出“能够设计、实现、部署、运行或者维护矿业类各种系统或工程的能力”,在学科交叉融合和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培养具有“各种”能力的人才过分夸大了培养目标,而且根本不具有可行性。(3)“2专业类核心课程建议”类目下第一点“2.1课程体系构建原则”与上级标题并不具有包含关系,课程体系的范围要大于专业核心课程。同时,此处课程体系中提出四类课程,但解释中又以理论课和实践课来区分,二者不对应,且与“1.1知识体系”中的“通识类知识、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分类也不对应。同一标准下的多种分类方式增加了国标理解的困难。(4)“2.1.1理论课程要求”一节提出“矿业类专业理论课程学分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为60%~80%,选修课程所占比例不低于15%”,此处“选修课”是指专业选修课还是全部选修课并未指明。(5)“2.1.2实践课程要求”提出“实验教学在300学时左右……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的学时不低于总实验学时的50%”,后文又对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进行解释说明。从已有文本来看,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的数量要求对本科生而言是否过高?与澳洲采矿学生每周约16学时的理论课时相比[6],中国学生每周的理论课时量大、基础理论课与专业课的衔接不紧密,在此条件下开设大量的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能否保证教学质量?实验的开出也需要有实验设备的硬件支持,不同层次的院校是否能满足条件?以300学时为例,传统授课约2学时1次实验,就需要150个实验来支持,其中又有75个及以上是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如何保质保量满足此项条件?特别是对于4年学制而言,大一学年的实验不受专业课教师控制,大四有近一个学期的时间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不低于75个实验,教学设计工作量完成的难度较大。
二、采矿工程兜底课程核算
论市场经济统计法制建设
文章针对当前社会上广大干部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统计数据弄虚作假的腐败现象,理论联系实际,大胆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如何加强统计法制建设,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可靠的新课题,深刻分析产生数据不实的各种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地提出各种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这个理论强调:要打好统计数据“打假”这场硬仗,除了广泛学习、宣传,领导带头执法守法之外,加强统计法制建设是保证统计数据真实的重要途径。
文章由于能抓住统计数据不实这个“老大难”问题,研究群众关心的“热点”、统计法制的“难点”、科研的“冷点”问题,在统计法制建设方面有些突破,填补统计法制建设理论的空白。由于题意新颖,时代性强,可操作性和学术价值大。文章发表后,得到许多经济专家、学者和新闻界的赞扬,先后在大连、宜昌、峨眉山等地举办的全国理论研讨会上被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被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际教育文化出版集团等五个单位评为“优秀论文”。文章收入《中国八五科学技术成果选》、《中国改革经纬录》、《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论文选粹》、《中国知识经济文选》和《中国教育大精典》等十多种大型文献丛书。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理论,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一个新的突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下,如何加强统计法制建设,充分发挥统计工作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我们亟需探讨并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本文试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下,有关加强统计法制建设的途径的问题,提些粗浅意见,以便与大家共同研究和探讨。
一、当前统计法制工作存在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以下简称《统计法》)颁布十多年来,它开创了我国统计有法可依的新局面,使统计工作开始走上法治的轨道,这促进我国统计改革和统计工作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统计在了解国情国力,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应当指出,因为我国统计工作从人治走向法治,还仅仅是个开始,我国有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影响,人治的思想根深蒂固,时常左右着人们的思想行为,而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还不够健全,公民的法律意识不强,法律观念淡薄,权大于法,人治重于法治的遗风尚未消除。目前,在统计工作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存在,《统计法》及其《实施细则》(1987年1月19日国务院批准施行)尚未能得到普遍而严格的遵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市场经济体制和新旧制度交替的过程中,在大量新增的个体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三资”企业和乡镇企业中,由于统计法制建设工作跟不上,一些地方出现了以“假”谋私,唯“利”是报,报喜不报忧,层层虚报现象,在党风和社会风气不正的地方,更有沉渣泛起之势。如虚报产值“翻番”、人均收入“增百”,瞒报投资规模、基建项目、出生人口、奖金津贴、重复调查,滥发和乱发报表现象仍很普遍。有些敢于坚持原则、维护《统计法》的统计人员,反遭排挤、打击;而对于肆意打击、报复,违反《统计法》的人员,特别是领导人,则泰然处之,行若无事,未能依法查处或查处不力,由此可见,在统计战线上执法、守法与违法之间的斗争,还是十分复杂的。
为切实加强统计法制建设,做到依法统计,使统计工作真正走上法治的轨道,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当前在市场经济新体制下影响依法统计的各种原因、以便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途径进行清理整顿,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统计法制建设,使统计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