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防御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6 07:57:5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灾害防御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洪诱灾害防御分析论文
娄底市地处湘中腹地,辖两县两市一区,人口399万,地理座标为东经110°45′40″~112°31′05″,北纬27°12′28″~28°14′27″,东西横跨160公里,南北纵长102公里,总面积8117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83%;是一个山、丘、岗、平地貌俱全的地区。
一、基本情况
(一)地貌形态的基本特征
全市地貌地形呈西高东低,南北山地对峙,中部低凹成“S”型盆地的地貌轮廓,湘资两大水系在境内呈树枝状,幅射式发育,地貌类型呈山地成片,岗丘交错成串,平地绵展的组合特点。
(二)气候特征及洪涝灾害情况
我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在15.3~17.0℃,年降水量一般在1300~1400毫米,在市区呈现较明显的区位性和季节性分布。
黄河凌汛灾害防御策略论文
摘要:黄河凌汛灾害是黄河下游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历史上曾以频繁决口、难以防治而著名。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弯曲连绵,险工、控导交错对峙,容易形成冰塞、冰坝的河段较多。人民治黄以来,党和政府十分关心黄河的治理,多次加高加固黄河堤防,兴建河道整治工程,修建水库和南、北展宽区等分滞洪工程,特别是1998年长江大水之后,国家加大了黄河治理力度,按照2000年设防标准,加高、加固两岸堤防,加修、改建了许多河道整治工程和病险涵闸,近期又进行了标准化堤防建设,将黄河堤防建成“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防洪工程的抗洪能力大大增强。防洪非工程措施也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完善。
关键词:黄河凌汛成因防御措施
一、概况
黄河凌汛灾害是黄河下游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历史上曾以频繁决口、难以防治而著名。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弯曲连绵,险工、控导交错对峙,容易形成冰塞、冰坝的河段较多。人民治黄以来,党和政府十分关心黄河的治理,多次加高加固黄河堤防,兴建河道整治工程,修建水库和南、北展宽区等分滞洪工程,特别是1998年长江大水之后,国家加大了黄河治理力度,按照2000年设防标准,加高、加固两岸堤防,加修、改建了许多河道整治工程和病险涵闸,近期又进行了标准化堤防建设,将黄河堤防建成“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防洪工程的抗洪能力大大增强。防洪非工程措施也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完善。小浪底与三门峡水库联合运用,可有效调节下游河道流量,减轻黄河下游凌汛灾害,但河道主槽逐年淤积抬高,“二级悬河”的不利局面进一步加剧,局部河段仍不断发生凌汛灾害,应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凌汛期要密切注视凌情变化,采取一切措施,将凌灾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凌汛的成因
黄河下游是一个不稳定的封冻河段,据统计,1950-2004年的55年间,山东河段有48年封冻,8年出现较严重凌情。黄河下游凌汛是由河道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的,除上游水库下泄流量控制不当、涵闸引水等人为因素外,主要是气温、水温、流量和河道形态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农村雷电防护状况及策略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介绍了枣庄农村防雷现状,并提出雷电防御措施,以为农村安全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农村雷电防护;现状;措施;山东枣庄
AbstractRurallightningprotectionsituationinZaohuangwasintroducedinthispaper.Thenthelightningprotectioncountermeasureswereputforwardinordertoproviderefereceforthesafetyofruralareas.
Keywordsrurallightningprotection;situation;countermeasure;ZaozhuangShandong
枣庄是雷电活动和雷击灾害比较频繁的地区,且具有雷电活动频繁、活动期长、季节性强等特点,雷击主要集中春季和夏季,雷暴日数一般在23.5d左右,雷暴初日一般在3月20日前后出现,终日一般在9月20日前后,属于多雷暴区。近几年,雷击灾害事故发生在农村的机率约占总雷电灾害数的3/4,雷击伤亡事故4/5以上发生在农村。因此,结合枣庄农村防雷实际,研究分析雷电灾害的成因及预防措施具有重大的意义。
1农村防雷现状
水利自然灾害防治应对策略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我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坚持的原则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山洪灾害防治要从落实规划入手,突出以防为主、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防治结合。
论文关键词:山洪灾害;规划;原则;对策
一、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原则
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反映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存条件和环境保护不断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研究和制定全国山洪灾害防治总体规划和对策措施.提高山洪灾害防治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最大限度地减少山洪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我国山丘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安全保障。《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遵循了以下原则:
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的原则。人类活动的负面效应已成为山洪灾害的重要致灾因素之一,不仅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也给人类自身安全带来严重影响。通过加强管理,规范人类活动,制止对河流行洪场所的侵占,采取“退耕还林、还草”、改变耕作方式等措施,改善生态与环境,保护水土资源。
②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和“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规划要求着重开展责任制组织体系、监测预警、预案等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建设,及时预警,提前组织危险地区群众转移;通过宣传、培训,提高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重点保护对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必要的工程保护措施。
气象学会科普工作总结
2014年,县气象学会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践行学会宗旨,紧密围绕县委、县政府和气象部门中心工作服务大局,取得了较好成效。现将2014年学会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2014年主要工作业绩
1、组织开展科技研发创新活动。组织引导气象业务、科技骨干人员瞄准气象科技前沿,紧紧围绕气象业务发展需求和实际,开展科技研发创新。
2、组织开展学术研究交流活动。组织会员、气象科技业务人员围绕气候变化、地方经济和气象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研,开展学术研究,撰写调研文章、学术论文、技术总结,向省、市气象学会报送(选送)学术论文3篇。
3、积极组织开展科普宣传活动,组织会员对科学发展观进行深入学习。一是利用“3.23”世界气象日,大力宣传气象科普知识。3月19日上午,我局在卓筒井镇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3.23”世界气象日宣传咨询活动。宣传活动紧紧围绕今年的世界气象日宣传主题“天气和气候:青年人的参与”,通过赠送《气象历书》、散发气象科普宣传单、接受群众咨询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气象科普知识,重点宣传了雾霾、暴雨、雷电等气象科普知识,切实提高群众防灾减灾能力。当天我局气象宣传站人头攒动,前来咨询、领取宣传资料的群众络绎不绝。共计赠送《气象历书》2000余册,发放宣传单3000余份。二是制作完成了《县气象灾害防御指南》手册并及时送到各镇乡及社区。该指南分析了气象概况,重点对暴雨、高温、干旱、寒潮等10个气象灾害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向公众普及宣传气象灾害防御知识,避免和减轻灾害损失。三是发放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明白卡,该明白卡告知所属辖区内的气象灾害基本情况、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传递方式、应急避险撤离路线、灾情收集上报途径等信息。四是配合协助有关单位以农经网、“12121”、“961212”气象答询系统、手机气象短信以及广播、电视、报纸等为载体,进行常年性气象及相关科普知识宣传,为在社会公众中普及气象科学知识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4、组织会员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大局,积极投身气象服务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对今年我县气象灾害多发频发,旱涝交错的复杂气候背景,学会积极配合县气象局业务股室,共同组织气象科技业务人员加强对重大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开展连续滚动预报预警和服务,认真做好重要节假日、地方重大政治、经济社会、文体活动气象保障服务,确保了重大灾害天气无漏报、重大气象保障服务无失误。组织气象科技人员利用农经网开展为“三农”服务。及时采集农经网信息并上网传播,利用多种手段、途径和方式将下载的农经网信息向农民群众进行广泛深入的服务,较好地发挥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桥梁作用。在灾害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人工增雨、气象情报、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趋利避害调整结构等气象科技服务方面,积极献计献策,做了大量探索性和实践性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地质灾害防治论文
1盐津县地质灾害现状及成因
1.1盐津县地质灾害现状
盐津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境内地势起伏较大最高海拔2263m,最低海拔330m,山势以中高山为主,呈南高北低状,地形险峻,山势陡峭,沟壑纵横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复杂多样,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气候,夏季炎热,冬季湿润偏暖。由于人多地少,森林覆盖率低,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环境十分复杂。随着工农业生产、城镇建设、交通建设和其它经济建设的加速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工程活动日益频繁.对生态环境与地质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特别是横江和白水江两岸斜坡岩土体处于超荷载或重荷载状态,不合理的开挖以及沿江地带洪水的淹没与冲刷作用,导致了多处斜坡变形、建筑物开裂等,地质灾害尤为突出。
盐津县境内共有地质灾害点有90个(条),主要分布在盐井、普洱、豆沙、庙坝等乡镇。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危岩、地面裂缝、潜在不稳定斜坡等,多种地质灾害并存。近几年来,在盐津县十个乡镇,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298个,其中滑坡114个,不稳定斜坡123个,危岩崩塌43个,泥石流沟15条,地面塌陷2个,地裂缝1条。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稳定性差、危险性高、危害程度大的重要地质灾害点有90个(条),含滑坡30个,不稳定斜坡33个,危岩崩塌19个,泥石流沟8条,较为严重的有县城滑坡群、庙坝乡滑坡群、柿子乡滑坡群、中和镇滑坡群、普洱镇滑坡群等。
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地质环境的日益恶化,严重影响了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危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1987年12月12日,由于连降暴雨,普洱欧家扁村发生山体滑坡,造成6人死亡;1988年8月7日,盐井镇由于连降暴雨产生山体滑坡造成经济损失250万元;2001年9月13日,中和乡中堡村茶园一、三社由于连降暴雨产生山体滑坡,并引发泥石流,造成6.3ha耕地及35间房屋被毁;2002年8月12日,由于连降暴雨,庙坝乡民政村皮匠沟产生山体滑坡,造成7户13间房屋被毁,22人死亡,7人失踪,4人受伤,摧毁桥梁1座,损坏省道(柿子至牛街)1000余m,直接经济损失达200余万元2002年8月8日.原艾田乡仁和村高洞子社由于连降暴雨,加之人类工程活动加剧,产生山体滑坡,造成4间房屋被毁、5人死亡。由于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3849.34万元,受威胁资产43116.40万元。
1.2盐津县地质灾害成因
城市研究对韧性城市建设的启示
摘要:随着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频发,“韧性城市”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理念与城市规划的视角,逐渐成为近年来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在阐释韧性城市的概念、特征、构成要素、指标体系构建等内容的基础上,从政策制度、工程技术、社会治理等角度,系统梳理总结鹿特丹、纽约、伦敦、日本等多个城市和国家韧性城市建设经验案例,以期为中国韧性城市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帮助。
关键词:韧性城市;国外;可持续发展;城市管理;经验案例
近年来,全球区域范围内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频发。例如:2001年911恐怖袭击、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2015年巴黎恐怖袭击、2016年美国网络瘫痪事件、2017年伦敦恐怖袭击、2021年“720”郑州特大暴雨等。不难看出,突发公共事件正呈现常态化发展趋势,突发事件破坏社会秩序,为城市带来了巨大损失,严重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居民正常生活,对社会稳定造成重大冲击,也对国家治理、国家安全带来严峻挑战。笔者在中国知网以“韧性城市”或“城市韧性”为题进行检索,从获得的期刊论文数量变化趋势图不难看出,从2010—2021年,国内对韧性城市的关注程度逐渐提升(见图1)。《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推进,人口与资源在城市高度聚集,城市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和未知风险也在不断增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因此,城市防灾减灾不能再依照传统的应急思路去规划建设,有必要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韧性城市发展之路,提升城市防灾减灾预见性和风险应对能力,以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1韧性城市概念
“韧性”的英文“resilience”源自拉丁语“resilio”,指的是“恢复到最开始的状态”[1,2]。韧性这一概念最早被加拿大生态学家Holling引入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并定义为“生态系统在保持基本状态不改变的前提下,应对干摘要扰时的能力”。随后,学者们又将其扩展到工程、经济和社会等领域。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Foundation)对“城市韧性”的定义是:“城市中的个人、社区、机构、企业和系统,在各种慢性压力和急性冲击下存续、适应、发展的能力。”联合国对“城市韧性”的定义是:“受到危害的系统、社区或社会,以及时有效的方式抵抗、吸收、容纳和灾害恢复的能力,包括通过保护和恢复其基本结构和功能。”[1,3]国际组织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将“韧性城市”定义为:城市能够依靠自身的能力来抵御外界灾害,并通过合理的资源调配,快速从灾害中恢复过来[4]。目前,各界对“韧性城市”概念的定义存在一定差异,但基本都强调了其面对外界冲击或扰动时,具备的抵御与吸收、响应与适应、快速恢复的能力,保证城市的主要功能不受明显影响。简单说就是城市“耐冲击”与“快恢复”的能力。我国韧性城市建设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湖北黄石、四川德阳、浙江海盐和义乌入选“全球100韧性城市”,率先对韧性城市建设开启了探索与实践。《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中,提出“加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城市韧性”;《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提出“建设更可持续的韧性生态之城”;《广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提出“建设安全韧性城市”[5,6]。
2韧性城市的主要特征
全年气象汇报
这次全市气象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全省气象局长会议精神以及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的各项战略部署,总结“十一五”和工作,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科学谋划“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部署年重点任务,明确目标,制定措施,努力推动气象事业全面发展。下面,我代表市局向大会做工作报告。
一、工作总结
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对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加快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深入推进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一年。全市气象部门紧紧围绕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防灾减灾工作,坚持业务、服务和现代化建设齐头并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新进展。
(一)气象服务效果显著
1.重大社会活动气象服务与保障有力
举办的重大社会活动多,其中第届全国体育大会是市举办的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参与人员最多的一项重大活动,并有中央及各省市领导参加,气象保障任务重大。我局创新服务方式,做足事前准备、精心开展服务,受到中央及各省市领导的一致好评。
气象局事业发展工作汇报
同志们:
这次全市气象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党的大和届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全省气象局长会议精神以及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的各项战略部署,总结“”和工作,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科学谋划“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部署年重点任务,明确目标,制定措施,努力推动气象事业全面发展。下面,我代表市局向大会做工作报告。
一、工作总结
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对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加快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深入推进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一年。全市气象部门紧紧围绕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防灾减灾工作,坚持业务、服务和现代化建设齐头并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新进展。
(一)气象服务效果显著
1.重大社会活动气象服务与保障有力
农作物雪灾后技术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雪灾;农作物;管理
论文摘要针对2008年初广西农作物的受灾情况,提出了雪灾后农作物的管理技术。
自2008年1月12日以来,广西经历了一场50年难遇的低温雨雪灾害极端天气事件,有多项历史气象纪录被刷新。这次灾害过程有4大特点:平均气温低;持续时间长;冻雨、冰冻影响严重;降水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虽经全区人民的共同抗击,灾害依然严重,柑橘、香蕉、茶树、甘蔗等农作物普遍受灾。为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应加强田间管理。为此,笔者特提供以下意见,供广大农民朋友和农业技术人员参考。
1适时采收,改种短期作物
部分受灾严重的地区,如桂林、柳州等地,多种蔬菜、水果出现变色,甚至溃疡现象。建议农民抓紧时机将作物采收上市,减少损失。对于受灾严重的甘蔗,若生长点已坏死,要抓紧时间及时砍收,收完后留宿根的及时清除冻死幼苗,盖上地膜或蔗叶。受冻害严重的菜田,应抓紧天晴时机翻犁,待气温回暖后改种速生类蔬菜,如小白菜、菠菜、生菜等。在半干旱田地种植的马铃薯和甘薯死苗、烂苗严重的,要做好改种春玉米、黄豆和花生的准备。
2清沟沥水,中耕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