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科学研究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1 00:12: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语言科学研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语言科学研究

语言学类研究生课程设计研究

摘要:科教融合教学理念在加快研究生培养改革的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语言学各个分支领域研究发展迅速,以前沿研究成果支撑语言学类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途径。基于科教融合对语言学类研究生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课程群,通过案例教学连接科学研究和课堂教学,以项目为驱动引导学生“做中学”。

关键词:科教融合;语言学类课程;案例教学;项目驱动下的“做中学”

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之际,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落实研究生会议精神,2020年9月,教育部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通过完善科教融合育人机制来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语言学专业学术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语言理论基础,具有独立开展语言研究的创新能力。近年来语言科学研究发展迅速,如何将语言学研究发展和语言学专业课程设计相结合,做到科教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外语教师和外语教育领域专家学者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科教融合教育理念的来源和发展

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界和高校关注的话题,科研和教学分离的“科教两张皮”现象让很多高校教师疲惫不堪。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是中西方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科教融合的理念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图时代,但真正将其付诸实施的是德国语言学家和政治家威廉·洪堡特。洪堡特曾经担任普鲁士的教育大臣,对教育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建立了柏林大学。洪堡特认为大学不同于中学,其构成主体不再是由教师和学生构成,而是由受到指导的研究者(学生)和独立研究者(教师)构成。大学的作用不仅仅是提供课程和讲座,更重要的是提供一个能让年轻人专心进行科学思考的地方。洪堡特强调研究自由、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他认为,在大学里,如果人们停止对科学进行真正的探索,或者认为科学不需要从精神深处创造出来,而是通过收集罗列出来,那么无论对于科学、教育还是国家,结果都是无法挽回的。除了强调自由之外,教学和研究的统一,研究者和教师的统一,是柏林大学的另一个支柱性特征。洪堡特持有的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大学教学理念,即教师只有在创造性活动中取得的成果才能在教学中传授,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大学教学和大学学习。这些思想成为了西方大学建立的基本理念。洪堡特的理念被认为“适合规模较小、高度自治的学校,但是对于规模不断增大的现代大学,这似乎仅仅是一种理想”[1]。19世纪70年代,德国大学被认为是世界上唯一能够获得科学研究方法的大学,欧美学者蜂拥而至,学习怎样把科研方法移植到教育中[2]。美国教育家践行了洪堡特原则,建立了美国高校研究生院。吉尔曼是建立研究型大学的先驱者,他践行洪堡特“科学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教学理念,打破了美国大学学院专注于古典课程教学的状态,让学生接受基于不同学科的科研训练,拓展了传统学院的职能。但是吉尔曼发现,在现代教育不断普及化的背景下,在本科层面进行科教融合的教学方法实践起来非常困难,于是他提出在本科基础上设置研究生院,形成大学的“双层机构”,科教融合主要在研究生教学层面实施。吉尔曼促进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形成,但同时也种下了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资源争夺的种子。教师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或者研究生教学中,本科教学经常受到忽略。20世纪末,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欧内斯特·博耶提出了基于科教融合“重建本科教育”的观点,对洪堡特的科教融合理念进行了新的探索,主张把大学教育纳入科学研究,把本科教育纳入到科教融合的适用范围。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教学与科研的分离和融合两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模式,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严重分离。改革开放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双重任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成为高校同等重要的两个基本职能。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后,科教融合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再一次受到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关注。

二、语言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发展趋势

查看全文

外语学科教师学术能力建构研究

摘要:从“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选取国内11种主要外语类专业核心期刊,采集2017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三年内,河南高校外语教师在11种期刊上的数据和文献的引文量,分析河南高校外语教师主要关注的外语学科领域的焦点,探讨河南高校外语教师的学术能力,揭示制约河南普通高校外语学科的因素,并给出如何基于现状构建外语教师学术能力,促进河南普通高校外语学科创新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学术能力;外语学科;构建;创新发展

2016年启动的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和2017年由教育部、财政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共同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标志着中国正在经历着由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1]。学科是以知识为中心,专业是以问题为导向,课程随着专业结构的调整必须进行重组,这种重组是专业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变化的要求。作为课程和专业的实施者,教师专业能力和学术能力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新的使命内涵,教师亦面临着重组[2]。

一、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教师研究历经外语教师地位的变换、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知识结构的发展、教师专业的理论发展到教师研究型、教师行动研究和教师共同体的建构等[3]。外语教师专业的发展应该与教学紧密结合,在注重理论学习和研究的同时,关注和加强行动研究[4]。国内外针对外语学科重要性的争论亦十分激烈,研究的课题主要包括学科知识、学科身份认同、跨学科教学、学科相关理论等。胡开宝,王琴(2019)认为外语学科核心竞争力要素主要表现为三大要素,即学术要素、人才要素和机制要素。其中,人才要素是外语学科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涉及具体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学术要素是基础,机制要素是保障[5]。而学科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科学研究,科研水平主要反映在“科研成果”“科研获奖”和“科研项目”三个方面。第四轮学科评估在一级指标“科学研究水平”板块注重学术质量,强调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强调期刊论文的他引次数[1]。对高校外语教师的要求由“量”升华到了“质”,只有教师学术水平高、科研强,学科方能强。

二、研究路线

查看全文

多维视角下英语语言学研究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英语语言学的研究早已不是单纯的语言基础研究,而是应以开放的视角,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研究维度方面,应根据学术研究的发展趋势,对英语进行跨专业、跨学科的研究。作为一名英语教育工作者,我们应逐步深化英语语言研究的哲学视角、文学视角和政治学视角,全面推动在新形势下英语语言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多维视角;英语;语言学;研究语言

作为传承人类文明和历史的重要载体,在各民族和语系中都被看作一门领先的学科,语言在科学文化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可以表达和处理许多问题,它可以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和共生。英语作为全球通用的语言,其作用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英语语言的研究不能仅限于沟通和交流的工具,而应该注重其宽度和广度的研究和深入。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跨学科发展的趋势日益凸显,拓宽英语语言学的研究视角,从多维的角度推动英语语言学的研究成为现阶段的发展目标。

1英语语言学研究多维视角的理据分析

1.1英语语言学多维视角研究的必要性。语言和人类之间存在一种双向的交互关系。一方面,语言由人类创造,可以自由支配语言;另一方面,语言所呈现的思想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语言体现了“器”和“道”两方面的特性。从“器”的角度来看,语言主要反映思想方面的内容;从“道”的角度来看,语言主要体现工具性的作用。由此可见,在进行语言的研究时,不仅要研究它的语法、句话问题,还要研究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内涵,进而研究语言怎样去释放多学科方面的知识和内容。分析近些年我国对英语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研究的主要成果是“解释”和“介绍”。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最近十几年国外对语言学的研究内容达到一定的深度,比如布拉格学派、索绪尔语言学、美国结构主义学派以及哥本哈根学派,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语言学研究创新的论文和著作凤毛麟角,且所涉及的学科边界较为狭窄,实际应用价值不高。2006年,时任教育部部长的周济曾批评一些科研项目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要么与科技前沿发展水平相差较大,要么与社会的实际需求毫不相干。造成很多研究只是简单地跟风和重复,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周济认为,科学研究的发展一方面应立足现代前言科技,与时俱进,符合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总体需要,努力打造世界水平的现代科技;另一方面,科学研究应脚踏实地,将着力点放在解决民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上。基于这种思想,英语语言学的研究应进行反思。不仅要符合前言科技的发展,还要服务于英语实践。深入的英语语言学进行研究,考虑两种语言学之间的应用和差异,语言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工具应迎难而上,处理好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学科发展的春天。1.2英语语言学多维视角研究的合理性。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事物的发展中既有矛盾又存在很大的依赖性,这种矛盾和依赖的交替发展共同构成了事物的总体发展趋势。这给相互依赖关系推动事物发展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语言的存在依赖于国家和民族存在,不同语言之间、语言和学科之间的研究及相互借鉴也起源于上世纪初期。英语语言学的研究也不例外,20世纪以前很少有人研究它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从整体发展趋势来看,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语言学的发展空间。哲学的矛盾学说为英语语言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对英语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较大借鉴意义。英语语言学的研究起源于以英语为母语或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和地区,对于他们而言,研究英语语言学无疑有很大的优势。由于语言背景方面的限制,我国英语语言学的研究在超越或追赶那些本土同行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从当前中国的发展背景和形势来看,英语语言学的研究势在必行。我们就要突破英语语言学研究的障碍,努力实践和创新,不断发展和开拓新的领域、新的视角,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中国语言学的实践中去,这些学科和领域包括心理学、哲学、文学和政治学等。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大多数人简单地将英语作为沟通和交流的工具,认为和其他学科之间风马牛不相及,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在当前形势下,这种观念和学术的发展背道而驰,跨学科、跨领域之间的研究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以说,语言的发展不能独立于现实世界,事实也正是如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英语本身也出现了很多新的词汇,如Fuhgeddaboutit这个词汇,很多人看到这个发音一定吓到了。其实这个词很简单,Forgetaboutit!连起来读就可以了。这个词汇最早在新泽西和纽约使用,其实就相当于当地的方言,逐步扩展到整个美国;又比如YOLO这个词汇,这是一个缩写词:Youonlyliveonce,这个词在社交媒体中使用频率很高,现在发展成为一个新词。这个实用的新词改变了很多人的价值观,你只活一次,有梦想就去实现,为你的理想真正的付出,这辈子才不算白活。以上可以看出,英语语言的多学科多视角为其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合理性。1.3英语语言学多维视角研究的可行性。何谓语言学?从字面上去解释,语言学的研究就是对语言进行科学研究。从整体发展的层面来看,语言学的研究是探讨整个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的外延非常广泛。作为人类生存的载体,语言学的研究和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其发展必然和人类的发展相协调。在整体发展趋势上,英语语言学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针对语言学的深度;二是注重语言学和其他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也就是横向发展。可以说,英语的深度研究和交叉研究都十分重要,两者协调发展才能起到互相促进的效果。在20世纪50年代,有学者首次提出,语言学的研究不能局限于行为、语法等,而是应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语言能力的培养上,关注语言的实践,拓宽视角,突破传统研究的种种限制,从多维视角对英语语言学加以探讨和研究。从此以后,英语语言学跨学科的研究趋势开始明确起来。根据调查,英语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有以下几种,如下表所示。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学科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之间密不可分,英语语言学的研究发展空间很大。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英语语言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会逐渐增多,也会产生新的跨学科领域的研究,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提供更好的服务。

2英语语言学研究多维视角探究

查看全文

多元智能下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研究

【摘要】新课改倡导学生多元化发展,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每个学生找到最合适的机会来发挥他们的天性。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从而促进和发展其他多元智能,特别他们的弱项智能。迫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英语课程教学无法发挥出其实际作用。在课堂上如何推动英语课堂教学完成高效发展,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是教师探索的难题。本文分析了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构建模式,并从利用音乐智能、利用视觉智能、利用运动智能等模式完成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

多元智能理论涵盖范围较广,它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学家所提出的。该理论强调了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不同智能内容对于学生所起到的引导作用。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小学英语,它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变化模式,教师在教学时要以多元智能理论作为基础,实现课堂教学的合作探究,完成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学习,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

一、利用音乐智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本身具有美的感染力,小学生爱唱爱动,如果将单词和句子配上有旋律的音乐,能够使机械反复的教学变得有声有色,音乐对学生所起到的引导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它能够完成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在教学时教师要由音乐智能发展模式去给学生带来引发,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由音乐智能联动构建英语高效课堂,将学生在课堂上难以理解的英语句子转化为形象的音乐,让学生在反复操练过程中完成知识内容理解。例如在教学译林版《whataday》这一课程时,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应用音乐智能在课堂上对学生作出引导,结合鼠来宝童谣的播放,给学生带来感染,综合学生好玩、好动的天性,将英语句子、英语单词配以一定的旋律,让学生在反复操练过程中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时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找一些节奏较快的歌曲如《twinkle》、《howareyou》进行教学,联合本节课程教学的主题,让学生在编排过程中将单词或者短语灵活地填入其内。随后引入本节课程的重点句型如――whataniceday、howareyou、doyouliketoday,让学生了解这些英语句子的发音阅读特点。通过音乐智能引导,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英语知识学习氛围内。教师还可以随机演唱一下英语歌曲,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做出巩固,在教学时利用音乐智能教学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需要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在这种环境中得到的收获最大,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呈现新知识,还是巩固旧知识,都应尽最大努力,创造一个快乐、有趣、不同寻常的课堂语言气氛,使学生在教室中有一种身在英语文化中的感觉。通过一些节奏明快的歌曲,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尝试改编一下歌词,把要学习的新单词、新句型填充进去,很容易使小学生接受和欢迎。通过这样轻松快乐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小学生更愿意接受课堂知识,从而有利于教师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便掌握了单词和句型。在教学中利用唱歌、节拍旋律等形式,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有效性,把学生带入英语的学习氛围中,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视觉智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查看全文

如何写好学位论文

摘要:本文结合研究生培养中的科学研究及论文撰写等重要环节进行了一般规律性的总结.其目的是培养研究生科学,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做出创新性成果.

一,引言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的代表作,是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全过程的概括与总结,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环节.它集中反映了一名研究生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扎实性,系统性,反映了学生在本门学科中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反映了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基本实验技能.由此来衡量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以及是否已达到研究生培养的目标.

在评阅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中都有规范性标准,同时形成了一段规范性语言,即:硕士论文—在本门学科已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论文工作有所创新.

博士论文:在本门学科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论文做出了创新性成果.

这既是对不同学位研究生水平的衡量标准,也是对学位论文的总要求.当然,学位论文的全部工作也要根据这一要求进行.实际上凡是作过学位论文的学生都有体会,在选题那一刻开始就已进入了论文的撰写工作,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整个攻读学位的过程就是撰写论文的过程.

查看全文

学术期刊学风和文风建设特征

1665年,英国皇家学会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学术期刊《哲学会刊》,为科学研究者提供一个交流科学的平台。随着科学的发展,学术期刊的功能也在不断衍生和发展,全世界出现了大量的各式各样的学术期刊,但传播研究者的科学新发现一直是学术期刊最根本的职能。学术期刊的质量也就体现在正确认识学术期刊的学术评价与学术传播基本职能,瞄准学科研究前沿,把握好热点与难点问题,刊发高水平高质量学术文章。学术期刊要做健康良好的学风与文风的守护者。学术期刊也能够在良好学风的养成方面担负起责任,成为良好学风的倡导者、引领者和积极践行者。[1]

1.学风与文风

学风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简单的字面理解就是学校、学术界或一般学习方面的风气风尚[2],但这里要讨论的是学术期刊,笔者所指学风不是一般学习方面的风气,而是专指学术风气或者学术研究风气,“所谓学风,是借重了‘风’这个字所具有的方向、趋势、时尚的含义,用来表明学术研究在态度和方法上的某种风尚,通常被具体化在治学态度、研究风格、学术纪律三个方面”[3]。而文风是指使用语言文字的作风,在本文的语境中就是指学术研究者学术写作和表达的风气风格。从两者概念来看,前者指向的是学术研究的态度和方法,后者指向的则是学术研究的成果表达,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反映前者。良好的学风体现在做人和做事,端正地做人做事为文肯定也是周正而端方,此所谓“文如其人”。《礼记•中庸》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古话能够很好地注解良好的学风,以此来指导学术研究,其最后的研究成果(文章)才能担得起“文章千古事”之美名。

2.学风问题分析

目前,学界对学风问题的表述蜩螗羹沸,但多数都非常随意,有的学风和文风混杂在一起,无法对其做出比较清晰的区分,笔者尝试利用上述框架对其做一粗略归纳。在治学态度上:端正的学风是对学问存有敬畏之心,耐得住寂寞,板凳甘坐十年冷,不跟风、不炒作;不良的学风表现为浮躁、急功近利,或粗制滥造追求短平快,或长篇累牍、洋洋洒洒,最后都是泥沙俱下,陷后来研究者如泥牛入海,根本不能在学术共同体中起到“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作用。这样的学术研究目的是为了制造论文,完全“跑偏”了。北京师范大学林杰教授说过:“研究,就是能够得到不通过研究就得不到的东西。”这话点到了学术研究的核心。在研究风格上:端正的学风是实事求是,研究真问题;不良的学风是好高骛远,问题意识阙如,假大空横行。吴敬琏先生曾经说过:“为什么中国的各种问题,每一次都从零点开始却每次都走不远?当同样的事情以稍有不同的面貌出现时会觉得是一个新问题,这是因为对本质没有认识,所以新现象出现的时候,原来的那些得到的认识不但没有深化,反而被遗忘。或者是当出现新形势的时候原来已有的认识变模糊了,又重新来。每次都从零点开始,每次都走不远。”中国目前是论文数量大国,但其中充斥着大量的垃圾论文,许多研究炒冷饭,不做文献梳理,不尊重前人成果,凭空就觉得自己发现了新问题,研究没有承继性,没有知识产权意识,归根到底就是基本问题搞不清,最后反复回到原点,陷整个研究于汗牛充栋的文山苦海中,乃至皓首穷经,自娱自乐。还有的研究迎合一时之风,无视根本问题或者本质问题,研究不过是应一时之景,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丝毫无益。在学术纪律上:端正的学风是遵守普遍的学术规范,遵从内心的学术良知和学术道德;不良的学风就是违背学术诚信,导致学术不端甚至学术腐败行为,如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拆分发表、学术贿赂等。学术规范的约束是明的,对所有从事学术研究者有硬性的要求;学术道德的约束是隐的,更多是研究者内心的自我接纳。学术研究的是高深学问,更应该强调和倡导研究者内心的学术良知,慎独慎行,才能更好地避免学术不端行为。

3.文风问题面面观

查看全文

语文学科课程改革论文

一、是坚持突出汉语文的特点和规律。我国的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主体是汉语汉文,受教的对象主要是生活在汉语文环境中的中国青少年。因此要推进语文学科的课程改革,首先必须掌握好汉语汉文的特点及其学习规律。这是一项带有根本性质的基础工程。这项工程过去已有许多学者在做。比如我们已经有了汉字学、汉语语法学、汉语修辞学、汉语辞章学等等方面的一批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多半还是表态研究、分割研究的产物,一旦进入“汉字书写”和“汉语表达”的社会交际领域,以往的表态研究和分割研究就远远不够了,还必须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结合语言运用的实际进行动态的、综合的研究。即把原有的知识系统,按照学习和运用的需要重新组合;把原来因分割而各自独立的某些内容,按照学习和运用的需要彼此渗透,彼此联结,以能够充分说明各种语言现象为依归。就像当年张志公先生曾经尝试着为初中语文课本写的几篇知识短文《陈述和陈述的对象》,《肯定和否定、全部和部分》,《形容和限制》、《相关、相承、相反》,《因果、假设、条件》,《句子的变换》等等那样,使语法、修辞、逻辑和词句篇章等知识可以结合的内容尽可能结合起来,借以说明种种带有规律性的语言现象。有了类似这样一批新的研究成果,相信我们语文学科的课程教材内容将大为改观,教学效率也将明显提高。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重视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新需求。从事基础教育的人应当树立“以人为本”,“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为己任”的现代教育观。特别是跨入新世纪之后,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又有新的变化。核心的问题是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所作的重要讲话中特别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可见,国家已经把新世纪教育的功能定在“培育创新人才”的基点之上有战略眼光的教育决策。

三是坚持在继承中求创新。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的知识、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新的需要和条件,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和新的结论。所以,创新和继承是不可分割的。更何况我们要面对的是汉语文的教育,也就是所谓“汉语教育”。我国有几千年的语文教育传统,其中的精华部分应是“汉语教育”研究的瑰宝,在追求“创新”目标的时候,务必要以充分研究和汲取传统语文教育中的精华为前提。中共十五大在讨论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这一历史性课题时,深刻指出,要“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看来在继承中求创新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上述三个“坚持”的理念支持之下,我设想语文学科课程教材建设应有如下一些特色。

一、要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应有的育人功能。

语文学科是培养和提高我们国民素质的一项奠基性工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各门学科共同肩负着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任务,而语文学科在这方面又具有别的学科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为此,在语文教材建设方面,一定要树立起“精品”意识。所谓“精品”,其标准在我看来至少有这样两条:一是选文的语言精湛,堪称典范;二是选文内容精湛,即对于学生形成并提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积极的启迪作用。在编选的指导思想上,要适当增加一点难度,即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要让学生感到“一眼能见到底”,失之于浅。另外,还要适当增加一点分量。课外固然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多读好书;课内阅读也要有一定的量的扩充。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应有的育功能,除了要重视教材编写的质和量以外,至少还要解决好这样三个问题,一是语文教师的人格影响问题。“德为师之魂”,这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精髓所在,千万忽视不得。二是重视教法改革问题。要重视语文训练与语文教育相结合,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意志培养、情感熏陶密切结合,改革教法以增加阅读量和写作量。三是要紧贴时代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要努力使学生在多元文化中提高鉴别力,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确立自己的合理而正当的价值取向。

查看全文

新进高校青年教师论文

1新进高校教师工作初期所面临的问题

1.1对高校教师工作内容不熟悉

尽管高校新进青年教师一直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但是如果对高校教师工作内容没有关注和思考,刚刚进入高校工作,会存在着不知道从何开始的问题,不清楚教师教学任务,不清楚教学事故鉴定,开展科研工作难,以及职称评审条件等问题。

1.2教学质量不高

(1)新进教师一般都缺乏教学经验,影响了教学质量。新进教师即使参加了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或新进教师培训会等,但是由于这些培训周期短,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新进教师依然实战经验不足。例如,教学过程中不知道如何组织教学,把握不好重点、难点、知识点、讲解很难做到深入浅出,等等。

(2)教学基本功不到位,影响了教学质量。首先,青年教师一般都熟悉现代教学设备的应用,但是对于板书等传统教学方式驾驭能力低下。表现为教学过程中单一的使用多媒体设备,即使使用板书,板书字迹不够漂亮,板书排版不合理,书写速度慢等,影响教学效果。其次,“语言病”。语言表述过程中存在着口语化,不严谨,或缺乏专业化表述等问题。此外,还有一些教师存在着“教态病”。课堂上教姿、教态不优雅,或穿着不够得体大方等问题。

查看全文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

一、内涵释义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分支,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采用科学的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前阶段的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中的事实,进行了解、收集、整理和分析,从而发现和认识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伦理这个词源于希腊文ξ’θοδ(ethos),它最初表示一群人所居住的地方,后来指某种现象的实质或稳定的性质,最后用来表示人所有的性格、品质、德性。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伦理就是在人身上具备的与品质相关一系列素质及如何达到这些素质的正确行为,如果引申一点来讲,伦理就是完善人的内在品质和外在的做法。”可见,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以完善幼儿的性格、品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为目的的科学研究。但幼儿有其自身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如身体正在迅速发育生长、心智尚未成熟、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差、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情绪冲动性大等。这些特点意味着幼儿更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和伤害,也意味着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更具特殊性,更应关注研究的伦理性,避免对幼儿身心造成不良影响和伤害。

二、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一)关于“知情同意”

“知情同意”是科学研究的首要伦理原则。许多国际科学研究组织的伦理规范和伦理原则中都表示:“当以人作为研究对象时,其自愿同意参与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这意味着所涉及的人应有表示同意的法律行为能力;还应该是自己作出的自由选择,不能受任何压迫、欺骗、强迫、欺诈等其他隐性强制因素干扰;还应对所设计的研究有充分的了解,从而保证其作出基于理解的和正确的决定。”在教育研究中,“知情同意”一般是指在开展研究之前,研究人员必须向研究对象说明研究的目的、研究的过程、对研究对象可能产生的风险和益处以及受到损伤时的补偿方法等。也就是说,在研究对象对研究有了一种清楚的认识之后,自愿作出决定是否参与这项研究。并且“知情同意”在研究中“需要多层次的贯彻与执行,而不是仅仅出现在研究之前”。研究对象愿意参与到研究之中,并不意味其必须完成整个研究,研究对象有权利随时退出研究。但是,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特殊性在于幼儿的身心发展不够健全、没有足够的判断和辨别能力,这时就应该向其家长征得同意并签订书面的同意书,并且在研究过程中要有家长的监督和尊重家长要求幼儿随时退出的权利。当前,面向家长发放的问卷或将幼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研究项目,大部分都没有向家长和幼儿告知研究的目的、意义、预期的风险和研究数据最后如何处理等信息。很多研究也没有征求家长和幼儿的同意,而是直接通过幼儿保教机构发放问卷或直接进行研究。有个别的研究即使在征求同意后,也没有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且在大多数的研究过程中也都没有幼儿的家长在场监督。甚至有些研究还具有一定的“软性”的强制性,让幼儿不得不参加、不得不坚持完成整个研究,或者用一些小礼品作为奖励,诱导幼儿参与和完成研究。在研究进行过程中,幼儿情绪产生波动或者研究内容给幼儿身心带来不适,也不能随意退出。个别研究甚至以隐瞒研究人员的真实身份或者研究的内容、目的等“欺骗”手段,来获得所谓的真实数据。这些行为不仅违背了科学研究的伦理原则,也严重地侵犯了家长和幼儿的知情权、自主权。“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研究人员与幼儿之间地位不平等所造成的,幼儿没有得到研究人员绝对的尊重。我们应该尊重幼儿,把幼儿看作和我们自己一样自由、独立、完整,并有其独特天性、人格和尊严的人。”

(二)关于“无害性”

查看全文

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完成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学员毕业的标志性作业,目的在于总结专业理论的学习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衡量电大工商管理本科毕业生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专业相同层次的学力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许多学员由于缺乏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下笔,因此,对经济学本科学员就如何撰写毕业论文进行必要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一、毕业论文及其写作要求

(一)什么是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从文体而言,它是对教学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价值的论说文.从侧重点不同,分为学术论文和理论论文。工商管理本科的毕业论文一般为理论论文.理论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来探讨、论述理论问题,表述理论研究的成果,或应用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说明、提出对策办法,并提升到理论高度的一种著述文体.由于毕业论文的写作,具有总结理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性质,就不能简单地重复已有的结论,而是从已知求未知,必须具有一点新的思想深度和自己的观点、主张。

(二)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

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知识相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