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6 16:53:2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语文教学理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语文教学理论

语文教学理论读书管理论文

对联是汉语文的最精粹的语言形式,对仗工整,音调协调,格律严谨,被称为“诗中之诗”,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对联教学在古代又称为“属对”、“对对子”,是我国古代语文教学中与句读、声律并列的一门语文基础课程,是一种综合的语文基础训练方式,贯穿在几千年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为汉语文的发展和古代语文教育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我国古代和近现代教育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这种有效的汉语文训练在当代却被严重忽略了,对联及对联教学基本被排挤出了语文课堂,远离了中小学生的学习视野。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和语文课改的推进,对对子终于在一些新课标实验教材和高考试卷中得以重现,这是一个好现象。本文是笔者研读《历代教育论著选》和《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文集》读书笔记的一部分,主要是对于传统对对子教学中体现的汉语文特性及言语实践观所作的几点粗浅思考,以期引发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更深入的研究。

一、对联是从汉语文的特性中生长出来的

关于对联的起源,我国古代有许多传说。据《山海经》、《风俗通》等古书记载,上古时期,东海渡朔山上有一株巨大的桃树,枝叶覆盖三千里,在桃树的东北方向,枝桠短矮,形成一个大缺口,像个门户,于是百鬼就从这里出入,名曰:“鬼门”。门户两边,站着两个武士,一个名叫“神荼”(读升书),一个名叫“郁垒”(读玉立),是专门站岗放哨,捉拿恶鬼的,以保护老百姓过平安生活。这两位武士,就是人们心目中最早的“门神”。当时人们为了平安过好春节,就用桃树枝条,仿照神荼、郁垒的形象,扎饰桃人,立于门旁。后来为了简便,人们改用两块桃木板,在上面分别画上神荼、郁垒的图像,再后来,人们直接在两块桃木板上分别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挂在门旁,用以镇邪。这两块桃木板叫做“桃符”,每年农历除夕到春节期间,更换一次。桃符传至五代时期,有些文人不再在桃木板上书写门神的名字,而是写上两句对偶联句。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时后蜀皇帝孟昶,每逢春节都命令翰林学士作词,书写在“桃符”上。后蜀归宋的前一年(964年)除夕,孟昶叫翰林学士辛寅逊题书“桃符板”。辛寅逊写的他不满意,便亲自在“桃符”板上题写一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历史上较早见之于文献记载的春联,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1)在此之前是否有更早的对联,许多学者作过考证。有人认为应该把发现四声作为出现最早对联的上限。因为,如果承认对联是格律文学,是讲究平仄对仗的,就不可能出现在发现四声之前。这应该是很有道理的。但在严格的对联出现之前,应该存在较宽泛的对联,即不讲平仄的对联,而这些宽泛的对联肯定是严格意义上的对联的前身,后者正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宽泛的对联一直可以追溯到很远年代的诗中出现的对偶句,例如:《周易•乾传》中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等等。

其实,对联的起源,还应该追溯到汉语文的出现和汉语文特点的形成。汉语的语素以单音节为主,这些语素是非常自由的,组合能力很强,每一个这样的语素都可以单独构成一个词,或与别的词结合构成另一个词,这为整齐句式的出现准备了条件。汉语是声调语言,每个音节的主要元音都有一个声调,也就是说,一个单音节语素都有一个声调,这就为四声出现、平仄押韵奠定了基础。汉语还是一种非形态语言,它不靠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语法关系,不靠形态变化作为将词组合成更大的语言片断的手段,而是靠语序和辅助词,这就使不同的

句式通过变换语序添加辅助词而变得对称整齐。基于这样的特点,汉语文非常容易形成一连串整齐的(即音节数相等)结构,也非常容易押韵,对联的基本特点如上下联字数相等、句法相似、词性相同、词意相关、平仄相对、一一对称等的内在生成必须依赖于汉语文的这些独特的本性。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拼音连写文字,就无法构成对联。因此,我们可以说,对联是从汉语文的特性中生长出来的。对联与汉语文的特性具有如此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的先人很早就发现了汉语文的这一的优点,并在语言表达实践中逐渐地发展与提炼,于是就使对联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直至千家万户的各种活动中人们要表达思想传递情感,首先想到的就是对联,因此对联之风在中华大地长盛不衰。

对联的形成,为古代语文教育寻求最佳言语形式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地使用对联,就促使人们去学对联、教对联,这样,对联教学就自然走进了语文教育的视野,一种以学对联为教学内容的基础课程——属对教学就应运而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属对教学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学对联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学诗歌的需要,我国古代诗歌之风也很盛行,诗歌发展到格律的近体诗,特别是律诗,四联的中间两联必须用对仗的形式,而对仗与对联是一母所生,律诗的中间两联实际上就是两副对联。所以学对联也好,学对仗也好,二者名称不同,其实质却是一样的,都是要求学习上下联(句)如何做到两两相对,二者共同催生了汉语文教育中的属对教学。

查看全文

语文教学法概念研究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一)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提出是受“新概念英语”、“新概念作文”的启示而生发出来的。尤其20世纪末的“新概念”作文以其“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对传统作文教学模式产生了冲击波,它宣示要“探索一条还语文教学以应有的人文性和审美性之路,让充满崇高的理想情操、创造力、想象力的语文学科,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学科”。这种新的作文理念启迪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该拨开云雾以还其语言素质与人文素质和谐发展的庐山真面目。

(二)“新概念语文教学法”是为了克服以往教学的弊端而提出来的,提出这种教法并非全盘否定过去教学法中的优质成份。以往的教学法的弊端一言以弊之----教学中目中无人。具体而言就是“三化”,即:阅读教学程式化,作文教学八股化,口语教学沙漠化。

阅读教学程式化是指从小学语文开始,我们养成了一套固定程式,那就是分析其中心思想,再分析其写作特点。教师总是要将教参对文章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移植到媒体----黑板上,再让学生输入到自己的在脑中,最终传送到试卷上。

作文教学八股化是指作文教学远离学生的生活,一味地迎合高考,比如高考流行材料作文的年代,我们就很快从中发现了一种高考作文结构律这东西,即“引、议、联、结”。作文教学很少或根本就不关注学生的发展。

口语教学沙漠化是指以往的语文教学很少培养学生的口才,以至于学生上了高一或在一要讲两分钟的话,两股颤颤,几欲先走。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合作的社会,不能或不善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人很容易被淘汰出局。

查看全文

语文审美教育教学论文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内容之一,需要各学科教师共同努力。下面谈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体会。1、在语文教学中,注意传授美育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一种善于在生活、自然、艺术中发现美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一种感觉上的能力,而且是一种对美的本质的认识能力。一个人的审美能力与其美学理论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美学理论水平高,审美能力就强。现在学生审美能力总体水平不高,有必要在学校普及美学理论知识。诚然,美学知识的教学主要由美育学科的教师来承担,但其他学科的教师也有这个责任,应该为普及美学知识作出贡献。而且美育和德育、智育有互相促进的作用。在学科教学中传授美育知识并不影响本学科的学习。语文学科历来提倡与美育相结合,在语文教学中传授美育知识是必要的、可行的。在语文教学中,以何种形式传授美学知识呢?在卫生部颁发的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通过优秀作品的教学,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品德熏陶,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途径是范文的学习,传授美学理论知识也要通过范文的学习来传授。然而,语文课毕竟不是美育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寻找最佳的切人点、适当地讲授美学理论知识。2、利用课文内容进行人格美的教育人格是一个人的根本之格,人格美能唤起人类最珍贵的感情——敬重;能化为强大的道德力量,激人向上。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正是确立人生价值观时期,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人格美的教育。语文课文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人格美育资源,语文教师可通过课文内容进行人格美的教育。教师利用课文内容进行人格美教育时,要遵循美育的规律,按照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进行诱导,才能收到良好的美育效果,忽视了这一点,那是德育而不是美育。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设计好教学程序,上课时注意观察学生的情感反应,适时诱导学生感受人格美。2、利用课文体裁、语体进行形式美的教育形式相对于内容而言。在这里指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方式,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形式美是文章的外在美。进行形式美的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审美能力。语文课文在体裁和语体运用上,蕴含着各种不同的形式美资源。例如:记叙文中的形象美,说明文中的科技美,议论文中的思辨美,应用文中的庄重美,各具特色,是语文教师进行形式美教育的极好材料。在教学中,笔者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发掘发现形式美,再指导学生写作创造美的方式进行形式美教育。例如:卫生管理应用文的教学,一般人都认为应用文没有文学作品的形象和情感,难以进行美育。然而,笔者认为只要肯挖掘,就会发现美。应用文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形式美,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在讲应用文的结构时,笔者以图示的方式,把标题、正文、署名和日期图示出来,引导学生发现应用文结构的均衡美;从应用文表达方式、句式等语体特点上引导学生发现应用文的文雅美、简洁美;从公文的行文规则中引导学生发现并欣赏公文的庄重美等等。通过引导,学生发现了应用文的多种形式美,学得愉快,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获得了艺术享受。学生在感受了应用文的各种形式美后,都有一种创作欲,跃跃欲试。此时,教师就要适时地进行指导,由发现美过渡到创作美,把应用文理论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每讲完一个类型的应用文,及时让学生练习写作,鼓励学生发挥审美创造力,写出美文。由于写作是学生的自觉行为,所以效果很好。2,美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现代设计.美术的社会作用:美术不仅与人们的精神生活有关,而且与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美术的社会作用,除了体现在一般艺术作品所共有的教育作用、认识作用和审美作用以外,它还具有其他艺术所无法比拟的实用的价值,那就是人类还要创造出更多更好更美的各种物质产品,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这在工艺美术和建筑中体现得尤其明显。现达国家迅速兴起并获得很大发展的服装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商业美术、环境艺术等新的美术领域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人们常说:“爱美是人的天性。”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都需要更多的美。创造美的任务虽然不完全依靠美术,但是,美术却是创造美的最重要的手段。因此,美术的社会作用,归根结底地说,是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密切相关的。

查看全文

语文教学改革管理论文

《北京文学》杂志1997年第11期“世纪观察”栏目发表的三篇“忧思中国语文教育”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新闻媒体纷纷展开对语文教学的讨论。下面就如何评价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小学语文教学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以及怎样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谈谈看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在前进

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联系着千家万户,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在全国小学语文界正在研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各界关心语文教学,加入到语文教学的讨论中来,这对语文教学改革是一个促进。一方面可以引起我们对语文教学的重新认识、深入思考,另一方面可以促使我们努力寻求改进语文教学的办法。但是,讨论也好,改进也好,首先要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有一个客观、公正的估计。不可否认,小学语文教学确实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有些问题还是相当严重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建国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在前进。表现在课程、教材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语文教学研究正不断引向深入。我国几百万小学语文教师在物质待遇微薄的条件下,兢兢业业,默默奉献,成功的语文教学经验层出不穷。如江苏李吉林老师创造的“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经验,广东丁有宽老师创造的“读写结合”的经验,黑龙江省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改实验,山东烟台“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经验,以及众多的识字、阅读、作文教学的经验。这些经验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发展智力、个性,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非智力因素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和过去比,在前进。一个明显的标志是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思维活跃程度普遍有所提高,越是老、少、边、穷地区,语文教学的进步越明显。小学语文教学与台、港、澳地区相比,与世界其它国家母语教学相比,从整体上看质量并不差。因此,不能以偏概全否定语文教学的成绩,不能轻率地否定语文教学经验。我们欢迎社会各界对小学语文教学公正的、哪怕是十分尖锐的批评,但难以接受“误尽苍生”“祸国殃民”之类的指责。把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归咎于教师,更是不公平的,不能接受的。这样做只能伤害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语文教学的改革。

二、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确实严重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确实是严重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查看全文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管理论文

《北京文学》杂志1997年第11期“世纪观察”栏目发表的三篇“忧思中国语文教育”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新闻媒体纷纷展开对语文教学的讨论。下面就如何评价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小学语文教学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以及怎样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谈谈看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在前进

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联系着千家万户,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在全国小学语文界正在研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各界关心语文教学,加入到语文教学的讨论中来,这对语文教学改革是一个促进。一方面可以引起我们对语文教学的重新认识、深入思考,另一方面可以促使我们努力寻求改进语文教学的办法。但是,讨论也好,改进也好,首先要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有一个客观、公正的估计。不可否认,小学语文教学确实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有些问题还是相当严重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建国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在前进。表现在课程、教材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语文教学研究正不断引向深入。我国几百万小学语文教师在物质待遇微薄的条件下,兢兢业业,默默奉献,成功的语文教学经验层出不穷。如江苏李吉林老师创造的“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经验,广东丁有宽老师创造的“读写结合”的经验,黑龙江省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改实验,山东烟台“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经验,以及众多的识字、阅读、作文教学的经验。这些经验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发展智力、个性,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非智力因素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和过去比,在前进。一个明显的标志是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思维活跃程度普遍有所提高,越是老、少、边、穷地区,语文教学的进步越明显。小学语文教学与台、港、澳地区相比,与世界其它国家母语教学相比,从整体上看质量并不差。因此,不能以偏概全否定语文教学的成绩,不能轻率地否定语文教学经验。我们欢迎社会各界对小学语文教学公正的、哪怕是十分尖锐的批评,但难以接受“误尽苍生”“祸国殃民”之类的指责。把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归咎于教师,更是不公平的,不能接受的。这样做只能伤害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语文教学的改革。

二、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确实严重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确实是严重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查看全文

语文专业课教学管理论文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法》则是中师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否顺利地担当起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开始,由于学生对这门专业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它的特点认识不清,往往出现两种倾向:一是思想上不重视。二是学习存在畏难情绪,学习缺乏信心。

那么,《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教学,怎样突出师范性,使学生学得进,学得懂,用得上,逐步培养起学习这门专业课的兴趣呢?

通过教学实践,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教学应坚持以改革课型结构为重点,以写“一课一得”为主线,以改进考查办法为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改革课型结构

《小学语文教学法》课,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学习教法,还要训练技能,指导实践。根据教学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尝试着采用以下课型:

查看全文

语文专业课教学管理论文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法》则是中师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否顺利地担当起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开始,由于学生对这门专业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它的特点认识不清,往往出现两种倾向:一是思想上不重视。二是学习存在畏难情绪,学习缺乏信心。

那么,《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教学,怎样突出师范性,使学生学得进,学得懂,用得上,逐步培养起学习这门专业课的兴趣呢?

通过教学实践,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教学应坚持以改革课型结构为重点,以写“一课一得”为主线,以改进考查办法为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改革课型结构

《小学语文教学法》课,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学习教法,还要训练技能,指导实践。根据教学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尝试着采用以下课型:

查看全文

叶圣陶语文有效性教学观探索论文

摘要: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不但与有效教学的理念相一致,而且他已把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研究角度渗透到了语文学科教学的研究之中,提出了重视历练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和写作等一系列富有学科特色的教学策略。叶圣陶的语文有效教学思想是当前教育工作者进行有效教学研究的重要思想和实践基础。

关键词:叶圣陶;语文教育;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作为一种鲜明的教学理念和自觉的教学实践,发生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有效教学的概念才频繁地出现于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并引起了各国教育界的关注。近些年,我国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介绍西方有效教学理论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但是,人们似乎过于注重西方有效教育理论的介绍而忽视了对本国相关的教育理论的研究,甚至有人认为我国有效教学研究太晚。但实际上,近现代以来我国许多教育家的教育理论或实践经验的阐述都是有效教学理论的体现,换言之,我国有效教育理论早已存在并且十分丰富。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就是一份宝贵的中国式有效教学理论遗产。作为近代中国语文教育思想的奠基人,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处处透露出对语文有效教学的高度关注。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有效教学这一术语,但他在以往亲身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改进语文教学的精辟见解,如提出国文教学的成功与否的问题、教师教学的收效问题、学习效率问题,以及教师如何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写作和如何用最有效的办法批改学生的作文问题等,这些都是与语文这个学科结合提出的有效教学的重要思想。这些思想不仅没有过时,而且仍将对我们新一轮的语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语文有效教学的根本导向

语文有效教学的思想必须以实现语文的教学目标为根本。叶圣陶对此有明确的认识,并多次阐述了语文的内涵及其教学目标。他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在“文”的层面上,叶圣陶强调的主要是读与写。他说:“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认清楚: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国文教学的目标,在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他还指出:“学习国文该认定两个目标:培养阅读能力,培养写作能力。”强调这个目标,也就是强调语文教学是否成功、是否有效,归根到底要看学习者是否形成了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和习惯。这一目的论是和叶圣陶对语文学习意义的理解密切相连的。他认为,学习语文的意义就在于应用,并指出:“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经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进一步说,学习语文还可以养成想得精密的习惯,理解人家的意思务求理解得透彻,表达自己的意思务求表达得准确;还有培养品德的好处,如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等。这样看来,学习语文的意义更大了,对于从事工作和培养品德都有好处。”在叶圣陶的著作中,“习惯”是他表达有效的语文教学目的的一个高频词,也是他给语文教学的有效目标的一个定位。在叶圣陶看来,语文教师帮助学生在语文方面形成诸多的习惯,语文才能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学习、生活更有用。虽然今天我们对语文学习目标有了一个更系统、更全面的表述,即用“三维目标”和“语文素养”来表述,但形成阅读、写作能力,养成阅读、写作的习惯无疑仍然是语文教学最核心的目标。从叶圣陶的整个语文教育思想看,衡量语文教学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是否形成了实际生活和社会所需的语文学习习惯。这个标准今天仍然是语文教师准确理解语文教学使命和衡量语文教学有效性及反思语文教学行为的重要标准。

查看全文

实践智慧语文教师教育改革研究

摘要:语文课程是我国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学科具有紧密的联系,是具备基础性与文化性的核心学科。而语文教师实践教学活动是引导学生探寻我国悠久文化底蕴,解析传统思想美德的教学过程。实践智慧则是实践教学的核心,是新理念,是新方向,同时也是实现学生发展而展开的具体行为。在语文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为响应新课标与新思想的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应借助反思实践、积淀文化、建构理论以及德育教育激发语文教学的内在功能,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与文化素质。结合实践智慧的界定,探析实践智慧的社会意义与需求,提出针对性的实践智慧教育改革策略。

关键词:实践智慧;语文教师;教育改革

语文教育是培养崇美、向善、求真的健全人格和创造人才的教学体系。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探索的意识、构建自由心灵以及提高道德水准,更能为其他相关学科提供教学基础,促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各学科的理论知识。因此,学校应深入把握语文教学内涵,专注实践智慧在语文教师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在新课改语境下,这不仅是教学实践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教学理论应对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据此,在语文教师教育改革过程中,学校应将实践智慧融入教育改革中,利用新的制度、新的思想,提高语文教师队伍的质量,为我国语文教学的持续发展指明方向。

一、当代实践智慧的内涵界定

实践智慧植根于古希腊语,主要指在实践领域发挥作用的思想与智慧。亚里士多德在相关著作中针对实践智慧进行了集中论述,并将其界定为:“对人类社会活动有害或有益的事物,所采取的真实的、积极的、夹杂理想的功能状态。”国内学者根据实践智慧的原始意义及社会效用,对其做出不同的释义。李小红、邓有韵(2017)将实践智慧植根于教学领域,并具体指出是学校教师对当前教学环境的顿悟、辨别、感知;对教学合理性与有效性的追求,以及对道德品质的体现。而范国真、赵晨(2018)则认为教师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具体实践教学中对教学价值的不断追求,对教学过程的规律性掌控、创新性驾驭、敏锐感悟、深度思考、深刻洞悉及运用灵活机制面对问题的复合能力,是艺术高度与教育科学的有机产物,是学校教师在探寻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长期反思、感悟、实践的结果,同时也是学校教师知识素养、教学理念、道德情感与教学风格、教学机智、教育价值观等多层面素养的个性化彰显。然而教师实践智慧与教学机智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教学机智是基于教育学领域的天赋和机智,能够促使教学工作者将没有益处、没有希望、没有成效的情境转变为具备教育积极意义的实践。而教师实践智慧主要指教师在特定的实践教学环节中的灵活化、方法化与具体化。因此,在教育领域中,实践智慧具备独特性、动态性、生成性、不可传导性等特征。可以说,假若教师缺乏充足的实践智慧将难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拥有灵活多变的教学机智。语文教学与实践智慧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在教学角度,语文教育的实质是人的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性发展。要构建健全人格和创造人才,必须针对学校传统语文教育强调片面化知识、纯语言教学的弊端,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探寻教学的本质意义。在教育改革层面,学校应以语文教学的本质及教师教学的现状为基础,深入挖掘语文教学在新时展中的意义[1]。

二、实践智慧在教育发展中的意义

查看全文

语文新课改研究论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是对语文课程理论认识的阶段性总结,给语文教学打开了新的局面。但是,在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的观察中,我们发现,由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缺位、不到位甚至越位,导致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有语文教学目标的虚化、语文教学内容的泛化、语文教学过程的表演化、语文教学手段的形式化、语文教学评价的肤浅化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从反思教学现象入手,思考问题实质,探求语文教育的规律,用这样的规律来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并力求在实践中解决这些问题。

(一)语文教学目标的虚化

现象:有些版本的新课标实验教材按照主题组织单元,凸显人文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开掘文本的人文价值,难免将体悟和感受课文中的“人文性”当作重要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上,导致知识型目标和能力训练型目标的弱化,使得教学目标变得空洞无法测量。

问题:这是教师不能正确理解三维目标如何统一所致,在关注了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维度的同时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摒弃不理,从单维度的知识和技能目标转变为单维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反思:如何将三维目标统一起来呢?首先需要正确理解三维目标,对其理解可以准确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融合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练习等语文实践活动,语文教学目标才能在清晰可见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只有将知识和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在过程中,语文实践活动才不至于只剩下“呐喊”几句“轰轰烈烈”的口号。

(二)语文教学内容的泛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