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7 10:35:4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语文教材总结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语文教材改革管理论文
以前出版过哪些高中语文教材
我国编写语文教材是在1903年全国普遍举办新学之后才有的事。早期的中学语文教材并未区分初中与高中,而是笼统冠之以“中学”、“中等”等名。1922年,我国基础教育实行“6、3、3”学制,即初等教育6年,中等教育分为初中、高中两个阶段,各为3年,正式在中学教育中划分出高中阶段。自此,高中语文教材始独立成册。
据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饶杰腾统计,从1922年初、高中分家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有“高中”或“高级中学”字样的语文教材主要有30种版本。最初,教材的编写一直采用“审定制”,即民间编写、政府审查出版、学校自行选用。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改而实行“部编制”,即由国家有关部门统一组织编写、并在各学校统一发行使用。这种教材编写方式一直沿用至今。<--IWMS_AD_BEGIN--><--IWMS_AD_END-->
在1922-1949年近30年间,高中语文教材编写一直在进行新的尝试:比如,开始只选文言文,后来则逐渐选编一些平明易懂的语体文;
开始只是简单的文章汇编,后来则增加一些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的教育,等等。这些都为建国后高中教材的编写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不过,在建国前的30余种高中语文教材中,对新中国高中语文教材编写影响较大的还是1946年由胡乔木主持编写的《中等国文》(共三册)。这套教材选文多是平易朴素的语体文,有不少是宣传性的时文,如《说服群众》、《新民主义的宪政》等等,文言文和文学作品则很少。
1950年,国家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筹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和出版。该社成立后,除前面所说的将于今秋向全国推广的两套教材外,还先后编写出版过六种全国通用的高中语文教材。其中,以1956年版和1963年版最具有代表性,分别体现了我国高中语文教材体系的两种主要模式。前者借鉴苏联经验,属“分科型”,即将高中语文课分成“汉语”和“文学”两科,编写两套相对独立的教材。其主导思想是要加强文学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份量。由于政治形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次语文教材改革仅仅持续了两年,于1958年以失败而告终。后者则借鉴我国的传统经验,属“综合型”,即把阅读、写作和语文知识三者综合编进一套教材,以课文为主体,几篇课文组成一个单元,在课文教学中同时进行阅读、写作和语文知识方面的训练。这次高中语文教材改革由于“”的干扰和破坏也未能坚持下来。
高中语文新课改教材研究
一、新课改以来人们关注教材的原因
(一)教材“一变多”带给人们思考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中小学教材长期实行“一纲一本”制,语文教材的研究没有吸引大家的注意。在那个时期,人们研究的方向大致是语文教材的整体研究。如《1901~1949年语文教科书发展研究(上)》(刘正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年第8~9期)《1901~1949年语文教科书发展研究(下)》(刘正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年第10期)主要结合历史背景研究不同时期语文教科书的形态、内容、结构、规模、分布等。推行基础教育改革以来,我国语文教材打破了人教版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出现重复编写同一水平、同一层次教材的现象;教材选文不规范的问题等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面对多样化的教材市场,学校、教师应该选择哪个版本的教材;在同一课标的指导下,哪个版本教材更加科学,教材编写者应该怎样科学合理地编写教材等等。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有专业的知识分析教材情况,给人们提供建议。这时研究教材显得十分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新课改后,人们对教材越来越关注,对教材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的角度越来越细。对教材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科学地选用教材使教师掌握教材理论、把握教材的结构体系、理解教材内容,从而提高分析运用教材的能力;可以促进语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研究语文教材可以丰富语文教育学科的理论,促进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学科体系建设;通过比较可以为我国教材编写和出版提供建设意见和专业化服务。
(二)教材研究的作用
教材(特别是教科书)在中小学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是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具体体现,又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在当今大众教育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的质量,要求教育更科学、规范。而教材是学校教育质量基本的保证。教育家陆费逵在《中华书局宣言书》中明确提出了“教科书革命”的口号,他说:“国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由此可见教科书的重要性。教材不仅是课程标准的代言人,也集中了学科领域的许多专家、学者的专业智慧,它是学科知识的精华、智慧的结晶。教材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专门研制和编写的文本,所以教材应该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和关键。把教材边缘化和误读教材是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下和教学改革乱象的原因。我认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处理好教材和学生的矛盾。忽视教材研读,课堂教学就会失去方向,教学质量就会没保证。所以,人们越来越多关注教材,研究教材。
(三)考试制度的影响
国内外语文教材比较管理论文
综观中国语文教材与美国语文教材,我们可以发现,两者有相同之处,又有诸多不同之处。
一、两者相同的地方
1.都较重视“义理”教育。“义理”教育,即“道”的教育。“文以载道”是我国语文教材一个鲜明的特色。不过,近年来,我国语文教材已由“义理”本位逐渐过渡到“语言”本位,但渗透“义理”的选文在语文教材中仍占较大的比例。美国语文教材同样重视“义理”教育。例如,六年级文学教材第二单元主题为“英雄”,教材的选文有,生活中的英雄:小说《勇敢点,戴纳》、《儿童英雄:救人者、幸存者和有才能者的真实故事》、诗歌《抢救》;勇敢和善良:小说《卡罗琳的第一百件事》、小说《数星星》;杰出人物《狂人玛吉》、小说《泽利》、诗歌《妇女》。教材通过这些英雄人物的介绍,旨在教育学生要像他们那样沉着冷静、不畏困难、勇敢地挑战困难。
2.两者都很重视学生的阅读与写作。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美国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一把重要标尺。因为,若阅读能力低就不能理解诸如历史资料、科学报告和经济技术文件之类的重要资料,就无从下手进行研究性学习。同样,在美国人看来,写作水平差,也势必影响学术研究、经商和专业工作等。所以,美国语文很重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我们从六年级教材《文学宝库》中就可以窥见一斑。教材除了课堂阅读外,每个单元还开列了“书架”,用于推荐书目,简要介绍书目的内容。如第一单元的“书架”推荐了五本书:(1)《整天》(大卫.麦考德),(2)《代王子受罚的男孩》(悉德.弗莱喜曼),(3)《弗瑞斯比夫人和涅姆鼠》(罗伯特.C奥布赖恩),(4)《六年级借宿生》(伊芙.邦庭)(5)《聪明人范西利莎》(约瑟夫.谢尔曼整理)。这些文章指在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样,我国的语文教材也很注重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对国内的语文教材,大家都比较熟悉,在此就不进行分析了。
二、两者相异之处
1.两者编排体系不一样。美国的语文教材包括语言和文学两大类。语言类的内容主要指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包括语言技能、实用写作、有效交流等;而文学类的内容主要有美国和英国各主要历史时期著名作家的作品以及欧洲和非西方著名作家的翻译作品,包括当代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欧洲文学等等。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以语言和文学并重,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以文学为主。而我国的语文教材将语言知识、文学的学习都融于“选文”中,没有截然分开的语言和文学两大类教材。在编排体系上,两者也各有特色。美国的文学类语言教材主要有三种类型的编排体系。(1)按文学作品主题编排。如六年级文学教材《文学宝库》第三单元按“远方的文化”主题编排,“远方的文化”这一单元又细分为非洲探险、跨越时间、跨越国界三个小主题,分别对应的选文是,非洲探险:科学小品文《紧闭的门后》,小说《模仿树和叶子》;跨越时间:童话《鸽子王子》、科学小品文《城堡》;跨越国界:小说《横渡太平洋》、诗歌《东方地平线》、人物纪实《名字:诺姆贝瑞斯》。(2)按作品体裁编排。如八年级文学教材《文学》(银级)按短篇小说?戏剧、纪实、散文、诗歌、美国民间文学、长篇小说分单元进行编排。(3)按历史时期编排。而我国的语文教材大多按作品体裁进行编排,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言、诗歌、文言文、文学评论等单元。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比较
摘要:新一轮课改下出版的人教版语文教材已经启用,其中教材在选文和编排上与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以及跨学科研究的理论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通过比较文学的视野来思考新版语文教材,不仅提供了新颖的解读方式,也有利于拓宽语文教育的视野。新版语文教材的编写从理念上与比较文学学科紧密融合,教师在教学应用上也要将比较文学理念运用于教学实际中,配合教材的改革发展,为培养优秀的人才作出贡献。
关键词:比较文学;语文教材;教学策略
2016年9月,我国启用了新修订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其不仅更好地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充分发挥了语文教材立德树人的优势,在课文编排上更是求精而不是求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材的编订不仅要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智慧,还同时提出了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的时代性和世界性的要求[1]。面对新一轮的教材改革和教育需求,新版语文教材不仅承担着延续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任,还应当面向国际,走向世界。通过对新版语文教材内容、结构的梳理和探讨,笔者发现新版语文教材较好地体现了比较文学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和跨国家的特色,用比较文学的眼光看待中学语文教材和课程有利于扩大研究的视野,促进治学方法的改进。故笔者采用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的理论基础对新一版的语文教材改革进行探讨,以期为语文教材的评析和使用提供新的视角和借鉴。
一、新版语文教材与比较文学的内在联系
当今中国的语文教育理念与比较文学兼容并包的世界文学视野相契合,教材的编订逐步显示出国际化的眼光和世界文学的经典意识。严格来说,比较文学自诞生以来,它的定义和研究内容不断被完善,学科的界定还存在着模糊性和不确定性[2]。但是它所提倡的“世界性眼光和胸怀”以及研究方法,与新版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一致,体现了宽广的学科视野和面向未来的人文素养。在当前比较文学研究的范式下,影响研究、平行研究以及跨学科研究作为主要支柱和研究方法,其研究手段和视角为当下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借鉴。作为担任传播知识媒介作用的语文教材在多次的修改编订中也逐步体现出包容、创新、整合的学科意识,这一点与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呈现出一致的发展轨迹。比较文学不仅作为一门学科而存在,同时也是一种研究方法和手段,新版的语文教材体现了比较文学学科特征,比较文学也作为研究方法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二、比较文学理论下新版语文教材的剖析
初中语文教材新诗选编调查研究
摘要:新诗在文学领域中的地位,使得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与作用,而无论是统一指导下的“部编版”,还是以往不同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新诗的地位都处于不容乐观的境地。本文在调查不同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新诗选编情况的基础上,运用数据统计等方法,进一步对该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并就此问题提出较为合理可行的解决措施,以期为往后的教材选编和改革提供可参考的有效意见。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诗教育;教材选篇
自1917年胡适发表《白话诗八首》以来,新诗作为现代文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不仅用自身独特的丰富意象和艺术手法传递出诗人的情感思想,同时也成为文学体裁中不容忽视的关键一环。由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各方面特点,语文教材呈现出“一纲多本”的现象,而占主要地位的初中语文教材版本有部编版、人教版、苏教版等,还有一些其他版本如鲁教版、粤教版、沪教版、冀教版等。这些版本的语文教材虽然在选编的内容上有所差异,但总体大同小异,其中对新诗篇目的选编多有相似之处,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与规律。本文通过对新诗在不同版本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情况的梳理与对比,进一步探讨新诗在初中语文教材选编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就此分析问题形成背后多个维度的影响因素,力争提出较为合理可行的解决措施,以期为往后的教材选编和改革提供可参考的有效意见,积极探寻新诗在未来中学语文教材选编及教育教学中的新出路、新发展。
一、不同版本初中语文教材中新诗的选编情况(以部编版、人教版、苏教版为例)
为更直观呈现这些不同版本下新诗在教材中的选编情况,现以数据和图表为例,对比部编版、人教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新诗的所占篇目及其比例。综合以上的数据和图表,不难发现新诗在初中语文教材选编中还是存在着相当大的一部分现实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也将影响到后期语文教材的选篇及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
二、新诗在初中语文教材选编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利用策略研究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教材插图,能够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增加了教材插图。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对于插图利用的重视程度低。
一、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特点
(一)内容丰富合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涵盖了人物描绘插图、动植物,以及故事等插图。插图的设计表达了语文的核心素养-人文性。例如,在小学一年级上册课程《我是中国人》中设置了插图,插图由北京天安门广场以及象征着五十六个民族的五十六个小朋友们构成。其中五十六个小朋友象征着我国各民族间的团结友爱。(二)注重弘扬传统文化。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中,很多插图都采用了水墨画、水彩画的方式,画风清晰,生动分明,符合了小学生的视觉特性。相对于以往版本的教材而言,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更多的融入了中国元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例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池塘》古诗词中设置了插图,插图采用了我国传统的水墨画以及水彩结合的形式。在有助于学生利用插图深入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同时,还让小学生了解到了我国传统文化,可谓是一举两得。(三)图文贴切,注重儿童趣味。图文能够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才能有助于小学语文教学。相反不但不能起到促进孩子知识积累的目的,还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更加讨厌学习。在儿童时期,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在儿童教育中应该注重顺应学生的情趣,在严谨的同事还不乏童趣,激发兴趣。对于不同学龄层次的儿童,从她们对实际生活的认知与已经掌握的知识为基础,设置了符合其年龄层次的插画。(四)编排科学,凸显时代特色。在教材图文的编排上更加的科学合理,并且融入了科技时代因素。教材中多采用图文交融的形式,画衬托着文字,使页面看起来美观不突兀,有助于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二、利用教材插图进行教学的策略
(一)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1.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感知能力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教授知识时,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在观察能力的培养上,授课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插图,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观察,并且将观察结果用语言形容出来,从而提升小学生对于语文课文的理解能力。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文字认识不全,通过教材插图能够有效的将学生引入插图所展示的情景中去,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实际进行观察,从而提升小学的观察能力。所以,在教材中科学的设置插图,能够使抽象的描述更直观,直接形象的展示了教学内容。2.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小学正处于启蒙阶段,小学语文对于语言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日后的学习与生活影响深远。所以,应用教材插图来引导学生观察描述,能够起到培养小学生语言能力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插图描绘的情景,创设口语交际的情景,引导学生参与到口语交际活动中来。3.利用插图,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生活实践、学龄层次的不同,思维是具有独特性的。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面向全体学生,杜绝“一刀切”。在授课中,注意加强思维引导,不断的拓宽其思维的广度。仅仅通过文字来讲述课文,不仅会导致课程枯燥无味,同时限制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散。教材插图你补了文字表述的缺陷,学生通过观察能够潜移默化的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4.利用插图,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小学时期,正事不断的接触新事物的时期,因此学生的好奇心强,思维灵活不固化。因此,在思考问题时,往往能够打破成年人思维的局限性,对于事物勇于创新。小学阅文教材插图,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学改革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合理的运用教材插图,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学生通过教材插图,可以融入情景,思考故事的进展,并且通过总结分析,运用语言进行描述。(二)运用插图,理解文章内容。1.插图创设情景,了解文本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接受过程。因此,在知识的教授过程中,情景的设立,对于课程导入、推进有着重要作用。通过情景模拟,引导学生自发的思考问题,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总结,通常采用问题情景与生活情景。问题是思考的源头,有了疑问才能激发学生开动脑筋。相对于文字而言,色彩丰富的插图能够迅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到情景中来。2.利用插入,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小学语文教材插图更具有直观性,能够将抽象的文字描绘出来,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加高效。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在古诗《江南》、《画》重,设置了插图。由于古诗字面意思难以理解,属于课程中难以理解的部分,凭借文字讲解学生很难懂。文章中插入插图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插画帮助学生理解了古诗中的内容。插图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语文的教学理念也在不断的变化。人教版教材中对于插图配置合理,图文并茂符合小学生的认知需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其理解能力,并且能够提高综合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插图,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
作者:崔丽丽 王冰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义堂镇中心小学
浅谈语文教材文本解读
摘要:文本解读历来被看作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带领学生一起解读的是教材文本,而教材文本与最初的文学文本相比较而言是有明显区别的。本文通过对教材文本与文学文本的概念分析,简要分析了二者的联系与区别之处,提出了关于语文教材文本解读的几点建议,希望对当今语文教学中的教材文本解读略有裨益。
关键词:语文;教材文本;文学文本;文本解读
一.教材文本与文学文本
在如今的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文本解读”、“文本细读”这样的词语仿佛成为了时髦的流行词语,不论是在听课、评课还是讲座中,我们都可以听到来自不同教师、不同专家等各自对于文本解读的认识和倡导。但是,笔者认为,对于文本解读,作为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应当是弄清楚“何谓文本解读?文本解读中我们解读的对象是什么?我们如何进行解读?”这几个问题,如果连概念、对象都无法区分,只是一昧地随大流,是无法真正将文本解读落到实处的。在语文一线教学中,语文教师解读的是语文教材,也就是教材文本。它们大都是通过编辑的一系列筛选、处理之后,才能够最终呈现在语文课本之中。所以,相比较未被选入语文课本之前的作者最初的文学文本而言,这二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下面笔者将对此简要分析一二。本文所说的“文学文本”,即“第一文本———作者的原初作品”,是作者未被选入语文课本之前的、未经编辑删改的文学文本。它包含了作者的完整思想情感,是作者最原始的创作意图或目的的体现。如果我们要想了解作者最真实的创作及思想,必须要回到作者的原初作品中去,才能窥见一二。在对于文学文本的解读中,值得我们注意的一点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阅读对象的不同,对这些文本的解释往往也会超出或不同于作者的本意。也就是说,作者在创作自己的原初作品时,其实也没有想到自己在作品中已经具有了某种思想的产生和萌芽,而由于时间的流逝,解读对象发生变化,人们也许会发现作品中超出作者本身思想的一些东西。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当让文本走向一个开放的空间,尊重解读的多样性以及解读的个性。语文教材文本,也即语文教材、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在语文教学实际活动中,语文教师、学生、语文教材往往构成教学活动的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足可以见语文教材的重要性。语文教材是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指导下,经过一系列编辑加工所得到的,其中选入的文学作品大都是一些古今中外的名篇,用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以及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般来说,在被选入课文之前的文本,一般会经过两种加工:一种是删减或修改,即删去作者原初文本的一部分,或者是修改作者原文的语句等,最后呈现出一个节选的或者经过些许调整、修改的课文;第二种是作注释,即编者对作者的原初作品的某些部分进行了自己的注释,用以教师和学生在阅读时能够很快了解编者的意图和这篇课文想要表达的主旨。客观地说,这两种加工的方式的确会影响读者对于文本的解读,甚至很多时候读者不需要进行自己的个性化解读,因为课文的导读或者注释部分已经将文章的主旨进行了告知。对于教材文本的解读,语文教师往往是有一定的价值取向的,不能脱离其教育功能,更要照顾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具体学情等等因素。
二.教材文本与文学文本的联系与区别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对于阅读教学的要求和理念已经产生了转变,语文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这一问题日渐显现出其重要性。如今的语文教学课堂内外,“文本解读”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对于语文教材的文本解读与对于作者原初文学作品的解读究竟有无区别?如果有区别,那么其区别在何处呢?总的来说,教材文本与文学文本是有着必然关联的,虽然教材文本的删减、修改或者注释会对读者的解读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教材文本毕竟是由作者的原初文本而来,所以这二者必然是有联系的。而二者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读者对于作者原初文学文本的解读比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更加多元化。因为教材文本由于其教育功能、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必定有着其一定的价值取向,所以,就算现在的语文教学越来越倡导对于课文的多元化解读,但其实这些所谓的多元化的解读还是被框定在了一个宏观的价值取向里面,不能完全地跳脱出来以真正的多角度、多样化去解读。而对于文学文本的解读,其解读对象是具有阅读能力的社会人群,不仅限于学生和教师,则可以抛开其教育、学生等因素,我们常常可以更加大胆地,去进行读者自己个性化的独特解读。除此之外,教材文本的解读,必须是语文教师依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而来,要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去进行文本解读,从而设计出能够使学生读懂、读透文本的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跟单纯地解读文本是有区别的,教材文本的解读需要深浅有度,一切以学生的“学”为基点,这是二者最根本的不同之处。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路径
【摘要】近年来,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能力,核心在于强化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高职院校的语文学科建设情况并不理想,课程边缘化现象较为突出。因此,需要对高职院校的语文学科进行科学定位,同专业性的学科进行有效融合,设定合理的教学体系。分析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提出课程建设与专业相结合,提出具体的参照性意见:选择实用性强的语文教材,改革课程选择多样性、高效性的教学方法,以及实现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的整合。希望可以促进语文学科建设。
【关键词】课程体系改革;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的语文课起到强化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同时能够增强他们对于事物的理性认知,提升写作鉴赏能力及综合素养。在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案设计中,应当秉持教学理念的科学性,充分发挥学科的人文性,合理规划校内资源。近年来,高职院校开展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活动,不仅需要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和专业实践活动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还需要进一步围绕职业能力目标,将学习内容划分成多个板块,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养提升。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
根据调查,部分高职院校为了强化技能的培养,没有有效开展大学语文课程。部分院校对语文课程重视不够,存在课时设置较少、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部分高职院校当下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并不符合课程标准,与其他课程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源于高职院校一直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是培养高技术能力、高实操技能的专业人才,忽视了大学语文的重要性。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上来看,当下高职院校所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版本很多,虽然不少研究者已经针对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研究大学语文教材,但是内容大同小异,被学术界广泛认可并有效借鉴的教学教材很少。[1]从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程度来看,教学改革没有从根本上取得实效,与其他学科联系不密切,对于课堂氛围营造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面对当前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高职院校老师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原有的方案上进行优化革新,适当引入创新性教学活动方案,提出专业导向的教学方法,以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科学创新意识。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与专业融合的必要性
中职语文教材简况和特点
摘要:中职学校语文教材的版本比较多,各版本的教材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为使语文教材在学生的升学和就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文章对甘肃省中等职业学校使用的赵大鹏主编的语文教材的简况和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材;简况;特点
甘肃省中等职业学校使用的语文教材是赵大鹏主编的《语文》(基础版),由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语文出版社出版。下面结合教学实际,对这本语文教材的简况和特点进行论述。
一、语文教材简况
甘肃省中等职业学校使用的语文教材是赵大鹏主编的《语文》(基础版),分为上、下两册。它是根据教育部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编写的,紧扣教学大纲规定的“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供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使用。教材按单元编排,共12个单元,其中8个单元按实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模式编排,4个单元按应用文写作(文言文选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模式编排。教材从六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其一是实用阅读能力训练,共分四个单元,单元一是从关注题目、通读全文、划分层次三方面训练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单元二是依据文章的体裁特点和文章中的语言标志训练学生梳理文章思路;单元三是从研读文章主要内容、艺术手法、写作背景、揣摩语言等方面入手训练学生正确体察作者的思想情感;单元四训练学生运用筛选整合信息的方法在阅读科学类文章时把握文中重要信息。其二是实用写作能力训练,分两部分:一般的实用性写作和应用文写作。一般的实用性写作由口头作文、段落仿写、自主写作三项内容构成,按照循序渐进方式组合成九次训练;应用文写作分两个训练单元,教材把条据、通知、启事、书信、计划、总结等应用文组合为一个单元;把简报、会议记录、述职报告、合同等应用文组合为一个单元。按照由简单到复杂、渐次推进的思路设计,让学生能够接触并学习不同类型的应用文,训练应用文写作能力。其三是口语交际部分,包括自我介绍、说话要看场合、说话讲文明懂礼貌、拜访与接待、说话幽默风趣等训练。其四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编者根据学生实际和学生就业需求,结合校园生活、社会生活、职业生活拟定活动主题,设计了即席发言、社会调查、模拟推销、模拟应聘、朗诵会、演讲会、社交场合古诗文名句的运用等语文实践活动,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其五是选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唐诗宋词、小说、剧本、诗歌等,分四个单元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其六是通过文言文诵读和文言文选读训练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另外,每册后面都附有“写字”和“课外读物推介”,训练学生书写能力,开拓学生阅读视野。
二、语文教材特点
小析中职语文教学门径
一、增加职业特色,选文体现时代性
做好中职语文教材编写工作,一定要放长远眼光。中国已经与世界接轨,我们的选文中要有世界经典,使中职学生能开阔视野,对事物有见地。随着时代的进步,中职语文教材的选文应该侧重实用性、应用性,体现出时代性。只有选取能反映当代文化的内容,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这样的教材才会有生命力。
1、增加有关职场道德、做人道理的人文性文章
职场上需要合作精神、团队意识、需要敏捷的思维,清醒的头脑,需要勤劳能干,需要付出、需要探索精神。语文教材的编写一定要考虑学生的从业特点,选取古今中外优秀人物,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渗透。在“诚信·就业””单元有的课文选得非常好,如《列车上的偶然相遇》、《为你配副好眼镜》、《关于〈把信送给加西亚〉》。还应该加上几篇教学生如何做人的文章,如陈大超的《敬业能救命》。
2、增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文章
语文教材的编写应该把社会反响较大的网络文学、影视文学等纳入编写内容。我们的教材要接地气,一定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网络文学受到学生热捧,完全可以引入网络上比较热门的如安妮宝贝、流潋紫、唐七公子等人写的贴近生活实际的作品。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语文病句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