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技能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3 03:51: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运动技能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运动技能迁移的运用
摘要:体育教学和训练中,运动技能迁移的现象时有发生,一方面,运动技能的迁移有利于了解和掌握运动技能,另一方面,对运动技术的临场发挥和运用又有阻碍租用,科学的正向的迁移对缩短运动技能掌握时间和迅速开展新运动的学习、新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本文阐述了运动技能迁移的相关内容,并提出了体育教学和训练中,运动技能迁移的正确应用的建议。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训练;运动技能迁移;应用
体育教学与训练中,一种运动的学习对其他运动产生影响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这种迁移表现在理论知识和动作技能等运动学习的各方面,只有正确的运用这种迁移,才能提高体育教学与训练的效率。
一、运动技能的种类
1、正迁移
正迁移是指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对新运动的学习产生的正向促进作用。例如,掌握了篮球技术手球学习难度就会降低;脚背正面踢球技术的掌握对脚背外侧踢球具有促进作用;掌握了跳山羊,很快就学会了跳箱技术。
新课改下的初中体育田径课思考
【摘要】自2001年体育课程改革以来,中学田径课程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教学方式依然陈旧,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没有突破以技术为主线的竞技体系,导致田径课程教学处于冷落和尴尬的地位。本文根据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了田径课程教学内容的分类和改造策略,为田径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初中体育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不少老师感到中学田径课不好上了,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技术技能的教学陷入了误区,使得田径课程教学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冷落。一些技术相对复杂的传统体育项目,如跨越式跳高、原地推铅球等逐渐淡出了课堂。众所周知,田径课程的教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在竞技体育领域里,田径运动被称为“运动之母”,它包含了健身、竞技、基础和教育的功能。因此,田径课程改革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其改革的前景值得探究。
二、传统田径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1.教学方式具有浓厚的竞技色彩。从历年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发现,虽然经历了多次的修改,力求要突破竞技运动的教学体系,可终究未能实现。笔者认为,只要不是把学校体育变成竞技运动场,而是把竞技运动作为一种身体练习的手段,也未尝不可,只要运用得当,对促进学生的健康就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传统的竞技运动教学是以竞技运动的传授模式,以竞技运动的技术标准去教学生,最后出现“教不好,也不像”的尴尬局面。
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差异试议
一、二者特点的差异性
1.体育教学的内容与运动训练的内容具较大的差异性。我国体育教学的内容大致上覆盖了球类、田径类、体操类、民族体育类和生理卫生等内容,具有明显的广泛性特征。而运动训练的内容则会因为运动员所从事的体育运动项目的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即运动训练的内容是以夺取特定比赛的胜利为目的的专门性运动。
2.体育教学的运动负荷与运动训练的运动负荷具有较大的差异。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所承担的运动负荷是较为适宜的,其原因在于体育教学是以提高学生技能为目的的,因此教师会给学生适度的刺激,以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而运动训练则是以用进废退原理和生物适应现象为依据,在保持一定负荷的基础上,逐渐增强运动员的运动负荷,以提高其竞技能力,其原因在于运动训练是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为目的的,为了不让机体的运动技能后退,教练员会不断的对运动员的机体施以刺激,因而运动员所承受的身体负荷和心理负荷也较大。
3.体育教学面对的对象和运动训练面对的对象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总体上来说,体育教学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其目的在于使所有的、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都能接收到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使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乐趣。而运动训练所面对的对象是具有较大特殊性的运动员,这些运动员大多通过选拔、训练产生,与普通学生具有很大的区别。
二、二者目标的差异
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增进学生的健康、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力。而运动训练的目标则相对简单,即“夺冠”“获胜”。可见,体育教学的目标与运动训练的目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也是造成此二者内容、面对对象、承担负荷量不同的基本原因。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不仅能提升自己速度、毅力、力量、柔韧等身体素质,不断超越自我、挑战自我,而且要求学生通过体育课程能够完成自己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更要求学生的身心健康。从这一层面来说,健康是学校体育的最终目标。
小学体育技能教学游戏化研究
【摘要】游戏化教育指的是教学活动与益智游戏进行有机结合,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精神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本篇文章主要就小学高年级体育技能教学游戏化设计这一主题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体育;教学游戏化;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教学活动的实施必须把学生全方位发展的问题重视起来,基于此,小学生体育课程教学被愈加重视起来。而在新课程标准中对于教师教学策略的优化也做出了明确要求。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在体育运动技能教学中应用更为科学的教学方法。游戏化教学具备明显的娱乐性特征,与小学生年龄特征相契合,教师应当注重对其进行合理运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一、小学高年级体育技能教学游戏化实施的可能性
体育课程是小学高年级的必修课程,其主要是在对学生进行身体训练的过程中,促进其更好成长,运动技能作为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基础内容,引导学生更好学习运动技能,能够促进学生对于其他课程内容的更好学习,如果不能让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得到真正落实,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也就没有了该课程的特征,从而就很难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小学高年级段的运动技能的学习,能够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征,其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形式、目的以及教学对象方面。通常而言,我们在对运动项目进行分类时,其主要涉及到篮球、排球游戏两个方面,按照游戏形式进行分类,包括接力以及追逐等方面的游戏,从身体的素质层面入手,又分成速度以及灵敏游戏等等。因此技能学习作为小学生体育学习中的重点内容。
二、小学高年级体育技能教学游戏化实施的策略
高校篮球课教学运动教育模式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教育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我国体育教学课程和项目逐渐向更具有趣味化和进度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教学方法的有效化以及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转变也极为显著。该文对高校运动体育教育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概念和基本框架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并在此基础上,以高校体育篮球艺术课程运动为实例进行深入探究,以期为未来我国高校在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借鉴与支撑。
关键词:高校篮球课;运动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实践与应用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当前我国篮球课程教学往往还坚持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教学的模式为主。该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篮球技能和知识能力的传授和传承,但事实上却也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可能性,压抑了学生自身的创造性。在进行一些较为复杂的篮球动作教学时,往往也可能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破坏,让学习热情消退。而作为新的教学模式,运动教育模式在经历十几年的教学研究过程中,通过结合游戏理论的方式,对团队学习和情景学习理论进行了补充,进而以教师为指导,通过设计和组织,实现了合作学习的目标[1]。运动教育模式的应用与深入探究是在探索更适合学生水平的教学方式,也是在实现对于传统教学思维的突破,是实现教学教育质量革新的重要尝试与实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多种途径之一。
1运动教育模式概述
1.1运动教育模式的重要内涵
运动教育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和文化价值内涵,在于高校运动教学应当赋予学生更为多元化的运动学习员和辅导员的角色,无论学生是否愿意担任学校运动队的教练、球员、裁判、计分员、计时员等角色,学生都希望自己能从运动竞赛中充分体会运动学习感和成就感,成为一位乐于投入运动的参与者。小组活动的团队组织应当釆用异质活动性的团队分组,并在尽可能保证公平竞争的基本原则下,启发广大学生“服从”和“尊重”核心的团队理念,进而减少户外运动员和技术不佳的学生可能存在的对户外运动的各种恐惧感和陌生感,进而极大地增加其可能参与户外运动的机会。运动教育模式的课程目标和课程观念,如表1所示。作为当前运动教育模式的主要目标,如何提高学生自身的运动技能与身体能力的表现,并增加学生之间互动的可能性,才是运动教育的关键。为此需要培养学生对于运动习惯的养成,并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完成运动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自身的责任感与领导能力,进而解决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所存在问题[2]。此外,在运动学习和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去欣赏他人运动所带来的美感,并系统地学习比赛战术以及理解竞赛规则是运动教育模式的另一个目标。为此,需要着力培养学生对运动的积极性和参与感,进而才能够增强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最终达到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即将学生培养为一位能运动且能够欣赏运动的顶级运动人才[3]。
中学体育渐进式教学探讨
摘要:随着素质教学的推行,在教育阶段,人们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教育更加注重,同时也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教学提出了更高的重视。因此,人们对体育教学的关注度不断增大。中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的阶段,体育教学更应该发挥其锻炼身体素质的作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该根据遵循从简单到困难、逐步发展的教学原则,因此应该进行渐进式教学。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渐进式教学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人们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重视,为了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能够提高自身的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以及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规律,从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学生机体的适应能力以及生理机能的变化规律等入手,采用渐进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一、渐进式教学模式概述
中学生正处于身体的成长阶段,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对于各种运行项目以及运动技能的教学,都应该遵从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和身体机能的发展规律,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理机能变化以及人体机能适应性,同时考虑到不同运行项目的学科内在逻辑序列,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身体机能和生理机能的逐步发展,不断深化,最终实现从未知到已知的一个过程。从以往的体育教学过程和效果来看,人们往往倾向于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但是对于不同运动项目和技能取得的效果却各不相同,不同的教师取得的教学效果也各不相同[1]。针对这种问题,主要是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所有的运动项目和运动技能,都知道要从简单到困难、难度逐渐增大进行教学,但是却并没有考虑到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没有将运动项目的特点和人体的构造、机能变化和规律等结合。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遵循渐进式教学模式,还应该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和技能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教学。
二、不同运动项目的渐进式教学
高职体育生命安全教育探讨
摘要:高职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能改变目前生命安全教育落后的局面,弥补当前体育运动防护课程不足的缺陷,有利于保障学生安全并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但目前生命安全教育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完善、教学方法较落后、保障措施缺乏。高职院校应合理设置高职体育生命安全教育内容,创新高职体育生命安全教育方法,并落实相应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学;生命安全教育
当前,生命安全教育逐渐受到高职体育任课老师的重视和关注。生命安全教育是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教育,其目的是增强高职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安全事故防范能力。同时,生命安全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意识,对高职学生健康成长和今后发展也具有积极作用。[1]然而不能忽视的是,目前在高职体育教学中,一些任课教师未能将生命安全教育有机融入教学之中,没有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一、高职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
生命安全教育注重培养高职学生的安全事故防范能力、应急避险能力等,将其融入高职体育教学具有积极作用。(一)改变目前生命安全教育落后的局面。传统教育强调人文教育,强调发挥传统道德的作用。在这种教育教学理念影响下,高职教育教学中对安全教育缺乏足够重视,有关安全教育和生存技能方面的知识较少。当突发事件来临时,高职学生往往缺乏基本应对常识,甚至茫然不知所措。[2]总之,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对生命安全教育缺乏足够重视。因此,为增强高职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提高学生对安全事故的防范技能,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将生命安全教育有效融入其中是十分必要的。(二)弥补当前体育运动防护课程不足的缺陷。体育运动防护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联系,是一门新开设的公共体育课程。该课程能让高职学生领会并掌握体育运动安全防护知识和技能,形成较好的运动安全意识,增强遇险应急处理能力。但就目前来看,开设这门课程的高职院校很少。与此同时,高职学生普遍缺乏损伤预防常识,运动损伤的情况时有出现;即使出现运动损伤,也不会在第一时间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调查显示,大约有60%的高职学生认为,现有的运动防护知识不满足实际需求。这表明,对高职学生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是有需求的,它既能弥补当前体育运动防护教学内容较少的缺陷,还有利于增强高职学生对安全事故的预防技能。(三)保障学生安全并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当前,高职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存在不足,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等理念未能有效融入高职学生人生观。一些高职学生心理脆弱,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在面对生活逆境时,往往选择极端方式处理。一些高职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欠缺,紧急避险、正当防卫能力不足。此外,部分高职院校内部及周边存在安全隐患,一些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也提示着我们应该加强生命安全教育,对高职学生进行运动防护技能培训等。总之,通过开展生命安全教育,不仅能丰富高职学生理论知储备,还有利于增强高职学生运动损伤和安全事故防范技能,对保障学生安全,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不足
普高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论文
1问题的提出
“健康第一”无疑是我们进行体育课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随着时代的演变,只以“健康第一”来统领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所以我们要认真探究时代对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的具体诉求,以适应时代对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具象化要求。尽管,我国大学生体质连年下降的事实存在诸多原因,但体育课程教学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方面。仔细探究,我们会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与具体教学实施的脱节:“健康第一”的理念放之四海而皆准,幼儿教育应该是“健康第一”,中小学教育也是“健康第一”,工作人群也必须遵循“健康第一”,中老年人更是要将“健康第一”置于首位。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健康第一”在当代社会更应被看作为一种生活理念,只是一个我们为之努力的方向,具体到当代大学生,由于其特定的年龄阶段,健康显然大多不成其为严重的问题,这样就会使“健康第一”这一当下的指导思想变得弱化。所以,“健康第一”作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的概括性太泛,对具体的教学实践起不到实际的指导作用,也无法成为具象性的指导方针;解释的张力较大,导致了一些学校和教师为了应付体育的课程设置,减少体育课的教学风险,对指导思想进行了不负责任的解读;教学效果评价的模糊性较高,不易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地评价,无法合理地处理长期效果与短期效益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必须摆脱空泛化的指导思想,以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思想来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进行改革。这既是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的基本诉求,也是我们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进行改革的基本要求。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我们的研究思路,本研究以如何增强大学生体质为视角,从培养兴趣、掌握技能、发展特长、终身锻炼4个层面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进行剖析,并提出具体的发展策略,以期为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新的思考路径和实践范式。从而适应当下这一特定时代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的具象化诉求,进而提升普通高校公共体育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实现全面增强大学生体质的时代要求。
2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指导新思想解读
培养兴趣、掌握技能、发展特长、终身锻炼是当今时代背景下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的具象化诉求,它们从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不同层面出发,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培养兴趣是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前提,掌握技能是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基础,发展特长是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根本,终身锻炼是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目的,这4个层面共同构成了新时期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它们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为基础,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提出了一个十分具体化的要求,也是对“健康第一”生活理念的有力支撑,为当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提出了一个努力的方向与目标,也使得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有了一个新的落脚点。
2.1培养兴趣: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个个体只有使其对所接触的事物产生兴趣,才有可能使其对这一事物进行认真的研究。体育作为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只有使学生对其产生兴趣,才有可能使学生能够对体育课充满热情,从而使学生的身体素质通过体育锻炼得以增强,并直接推动学生整体学习成绩的提高。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级阶段,普通高校本不应承担培养兴趣的基础任务,但由于中国教育的最大特色是“应试”,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为了“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为了追求升学率的提高,不仅不能有效地在中小学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和进行体育课程改革,而且直接影响了中小学体育教学,使体育课成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牺牲品。从此层面而言,中小学教育不仅未能有效完成对中小学生体育技能的传授和增强体质的基本任务,而且使很多中小学生泯灭了对体育的热情和兴趣,这对于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增强产生了巨大的反向作用,也是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连年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遗憾的是,普通高校的体育课教学也脱离不了这种大环境的束缚,这种现象突出地表现为大学教育阶段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首要目标是为了拿学分。这样的体育教学远离了体育教育的核心目标,也就无法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无疑是我们当前教育领域所存在的一个最大的痼疾。由上我们可以知道,在我国整体的教育体系中,对体育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依然存在很大不足。由于上述中小学教育开展的不足,导致在高等教育阶段必须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这就对当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中小学体育教学欠账过多,使得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不但要承担技能的培养,而且要从基础做起,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因此,培养兴趣就成为当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前提。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它能够使一个人不计名利、财富和荣誉地投入到某一领域的活动中。从生理层面来说,体育运动的过程是机体能量储备消耗的过程,根据人的生物性特点,机体为了保护内在的能量储备以保证最基本的热量供应,就会产生抗性,表现为懒惰。从心理层面来说,参与体育活动可以使人们得到愉悦的心情,培养人们应对困难的抗压能力、磨练意志等。一旦体育教学激起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就能够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生不熄的燃烧下去”[1]。所以,我们必须立足于脚下,立足于兴趣的培养,才能使大学生们能够在有限的体育锻炼时间内产生对体育课乃至于体育锻炼的无限向往。而且,在具体的实践中实现由应付体育课向爱好体育课的转变也是从培养兴趣开始的。这就要求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要树立“激发兴趣”的教学要求,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核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学生体会参与体育的乐趣。我们不仅要将培养兴趣作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更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认真的实践。所以,我们不仅要在思想层面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更要在身体层面使学生享受体育锻炼的欢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能够在高等教育阶段既汲取文化知识的养分,也能够在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层面获得成功。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把规则规定的、模式化了的固定肢体运动转化为能够使学生乐于参与的“玩”的游戏,使学生在扮演各种社会角色的同时又能够掌握锻炼身体的运动技能;另一方面,还要把涣散的、组织性不强而学生乐于参与的身体游戏,通过创造性转化达到能够使学生掌握人体运动的基本技术和能力的效果。最终能够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实现由应付体育课向爱好体育课的转变。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获得更多的体育技能与体育知识,才能使大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工作过程中终身锻炼、终生受益,这无疑也是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培养兴趣作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前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突出培养兴趣这一基本的诉求,使大学生们能够从中获益,也使我们的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取得最大限度的成果。
我国体育院系体操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体育院系在创设体操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主要考虑的是如何将教学的思想和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体操教学体系。我国体育院系体操教学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在这50多年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体育院系体操教学中更加看重的是学生对动作技能的提高。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发展特征已经无法适应时展的需求,需要进行改进。本文就我国体育院系体操教学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体育院系;体操教学模式;形成与发展
1、我国体育院系体操教学模式的形成
1.1、“兵操教学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兵操教学模式指的是军事化操练的体育教学模式,其主要的用途是提高士兵的专业素质,为国家培养优势的军事人才。兵操教学模式的形成主要以洋务运动为契机。洋务运动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我国清政府出现了一批“洋务派”代表人物,他们通过“洋务运动”以培养军事人才和民用工业人才为根本,进行了军事化教育改革。洋务运动实施了新军的变脸,创办了军事学堂。这一时期的体操模式主要是德国的器械体操和兵操。接下来是“维修运动”中采用的近代体操模式。1894年“维新运动”开始在我国掀起,维新派对近代体操的传播较为热衷,促进了体育实践体操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在维新运动中,康有为曾经说过“大学亦重体操,以行血气而强精骸。”也曾表示“此时之学,于育德、强体之后,专以开智为主。”这说明康有为实际上将大学成人教育体育教育结合,并主张将成人体育教育的重点放在“兵操”上。兵操模式的主要发展特诊故事,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士兵的身体素质,培养军事化人才。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的是对学生体能的训练以及对学生意志力方面的培养和提高。教学结构上这一时期的教学模式主要有“准备阶段”、“本位阶段”以及“终尾阶段”组成,教学评价主要针对的是学生的示范效果。
1.2、“动作技能”教学模式
多媒体自主学习运动技能探究
摘要:随着体育教育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当今体育教学的潮流和不可或缺的手段,但在多媒体的教学背景下,体育新课程改革中又提出了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在多媒体背景下更好实现自主学习体育运动技能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关键词:多媒体;体育教学;改革
1体育多媒体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1必要性
1.1.1弥补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随着多媒体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多媒体在体育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更加体现了先进性和科技性。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通常都是以间接经验习得为主,很多运动技能的本身就是在快速完成中进行的,而如果把动作分解成直观的教学通常就不能体现动作本身的节奏,此时多媒体往往就能直观体现动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