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体验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4 09:10:5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阅读体验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体验式阅读教学论文
一、增加师生互动
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着很好的效果,能够让我们的英语阅读教学更高效,实现教学相长。并且,互动的过程中能够调节课堂氛围,使师生关系更和谐、融洽。师生之间的互动不是无目的、随机地展开的,而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过程。首先,教师要进行有效的导入,通过多样化的手段使学生将精力投入到阅读材料之中,对材料进行初步的感知。其次,学生进行精读,掌握材料的全部内容,读懂材料的各个细节,再配合教师的讲解,力求彻底了解和掌握。再次,教师带领学生做一些小练习,对知识进行深入和巩固,让语言能内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内容。
二、提倡体验式游戏互动,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
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要让学生在玩中学英语。近年来,国外外语教学理论界特别强调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重要位置,强调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外语。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小学生生来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这些说明:游戏,是孩子们永不厌倦的学习方式。因为游戏是儿童生活中最具有乐趣的组成部分,学生的兴趣有了,他们对于学习的压力和负担就会消失,同时也使他们对以后的学习更加期待。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之中,与同学和教师一起快乐游戏,使学生读、写、玩、演、唱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培养和提高。教师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培养语言运用能力为教学目标,创设一系列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情景和设计新颖多样的教学游戏来开展语言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师生合作或生生合作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围绕新知识,突出主题进行语言知识的操练,促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游戏活动创设生动、活泼、愉快的英语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语言交际情景,引导他们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通过语言实践活动来掌握语言知识,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三、加强课外拓展体验式阅读,让学生亲历体验英语阅读教学
在高年级我们可以课外读物为中心展开阅读教学。有人曾将这种课外阅读称为弹性阅读,因为它的阅读方式、阅读时间都是有弹性、可控制的。一般情况下,我们有两种安排方法:一是教师从学校图书室借阅或是自备一些阅读材料,让学生每人挑选一本,利用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进行独立的阅读。二是引导学生在课后通过借阅或购买,展开丰富、广泛的英语阅读。教师为学生选择的阅读材料不能超过学生自身的阅读水平,也要兼顾学生的喜好,让课堂教学在课外得到很好的延伸和拓展。五、开展特色活动,体验英语阅读教学开展丰富的活动,体验英语阅读教学,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构建和谐英语校园。1.“英语月”活动。每学年我们学校都会举行一次“英语月”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英语手抄报比赛、英语歌曲连唱比赛、英语故事朗诵(表演)比赛等。每个活动各个班级都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去准备,整个学校融入到了英语学习的氛围,学生学英语、用英语的气氛非常浓厚,英语学习的兴趣得到进一步提高。2.李阳疯狂英语模仿秀。在全校学生自由报名的基础上,每周选出两位学生担任“李阳老师”。周一早上全校师生集会时由这两位“李阳老师”教学生说一句英语,全体学生大声说英语。3.每日一句(一词)。学生在教室里停留的时间最长了,因此,我们要好好利用这个空间,为学生创造一些与英语有关的活动。每天,笔者都会在黑板上写一句英语,一天之内学生能看到无数次,不知不觉地就会加深印象,记住了这句英语。4.英语猜谜卡片。利用课余时间,笔者收集了一些英语谜语,就把他们写在小卡片上,上课时发给每个学生一则谜语卡片,让他们猜完自己的就去猜别人的,看谁猜的最多。
高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论文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帮助教学顺应改革潮流的必然趋势。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旨在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与综合能力,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体验式阅读教学成为当前主流的阅读教学模式。主要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高中生的学习特点,从多方面论述如何有效开展体验式阅读教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体验式阅读
阅读是一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技能,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中常常要用到这样的技能,用以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同时阅读也是学生提升文学素养、接受文化熏陶的途径,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当前的阅读教学存在一定的漏洞,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教师的教学效率不高,于是广大教学工作者建议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体验式的阅读教学,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那么我将针对高中语文教学浅谈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开展策略。
一、诵读,加深学生阅读体验
诵读是朗读、朗诵、背诵等发声阅读方式的总称。关于诵读的作用,曾国藩如是说:“非诵读不能展文字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不能探其意之深远。”就诵读的本质而言,它能将书面文字转换成具有情感的语言,加深读者的体验。那么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诵读,全面地体验阅读。就以《滕王阁序》的教学为例,王勃在这篇文章中运用绝美的辞藻把滕王阁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篇文章不同于以往的景物描写,更注重对意境的营造,有一种不动声色却又美得不自知的感觉。针对这样的特点,教师更要引导学生进行诵读,进入那种情境中。比如“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它写出了色彩变化的美,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于山光山色的色彩变化,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于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句,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系统营造一个美妙的意境,让学生带着情感来诵读文章,眼前仿佛就能看到这样的景色,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这样的诵读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体验文章的意境,加深阅读的体验。
二、对话,提升阅读教学高度
沉浸式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议论文教学一直以来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若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可消除学生学习议论文的恐惧心理,减少议论文的理解障碍,并能感受议论文的文体之美。笔者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运用沉浸式阅读教学尝试议论文教学,发现与传统阅读教学方式相比,沉浸式阅读教学具有独特的效果。
一、“沉浸式”阅读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沉浸式”这一概念源引自加拿大首创的“沉浸式双语教育”,是指掌握一种语言的学童进入到另一所以第二种语言为教学语言的学校,教师用第二语言教授学科内容,从而培养出母语和第二语言一样精通的人才,[1]其特征是创造语言环境,使用第二语言,进行其它学科教学。将这一概念引入汉语的教学,在我国已有了初步的探索性实践。2006年苏州市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组的教师们,率先在语文教学界提出了“沉浸式”语文教学模式,并基于江苏省重点课题《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开展了专题研究,研究成果也已以专著形式出版。[2]作为该课题子课题之一的负责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不同体例文章的“沉浸式”教学,尤其是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语文沉浸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沉浸理论,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接近纯粹的、经典的语言环境,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努力地“沉入”文本,浸润在母语纯正的语言氛围之中,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体验,更有效地提高基本的语文素养。在议论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地“读、疑、想、议”,让学生“浸润”在所学文本中,读出疑问、读出矛盾、读出味道,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观思想,感受议论文语言的魅力。议论文沉浸式阅读不仅是一种教学策略,更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运用于初中语文不同文体文章的教学中。它不仅可以提高议论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也有利于创设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课堂环境。其特点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①从处理教材的方式看,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具有整体性。②从学习引导的策略看,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具有激励性。③从教学活动的实施来看,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具有生成性。
二、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
笔者曾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以初中学生所接触的第一篇议论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3]为例,进行了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的尝试,从中探索到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的一些方法、步骤及实施过程。以下就此教学设计作一简单描述。
1.指导学生从疑问中读出作者的创作意图达到沉浸
现当代文学论文写作综述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日益扩大和社会对实用性人才需要的增加.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作为中文专业的必修课,中国现当代文学因其课程特点.决定其教学目的应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评能力为主.而论文写作作为该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想就专业论文的写作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论文选题应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难易程度应适中。教师应注重加强学生的选题意识,提前告知学生在平时读书、上课的过程中.注意寻找自己阅读的兴趣点,积累与之有关的知识并勤于思考,发现其中有意义的话题。同时,学生应对本学科的选题范围有所了解,最好能选择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难易适中的话题。我们知道,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有四个研究方向或选题类型,它们是文学史研究,作家作品研究,文体研究和社团、流派、思潮、创作群体研究。选择论题应考虑自己的学术个性、知识背景等实际情况,量力而为。一般来讲具有综合全面的知识、擅长宏观把握的研究者,可能更适合选择文学史研究以及社团、流派、思潮和创作群体研究;而对于一个感受力较好、文体意识较强的研究者来说,可能更乐于选择作品研究和文体研究这样的方向。具体到高职院校中文专业的学生.由于他们接触这一学科的时间较短,缺乏本科生那样的系统全面的知识储备.对文学史流于浮光掠影式的印象,因此,选择作家作品研究这一范围更适合、也更容易把握一些。
二、掌握有效的收集材料的方法和途径.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
学术研究的方法规则是实证和逻辑,所以,当确定了研究课题之后,紧接着要做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收集材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而言.任何课题的研究都必须包括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作品三方面的材料。文学理论的功能在于确定研究者的思维框架.建立逻辑结构。文学史的功能在于为研究者提供一个坐标和标准尺度.它决定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选择,使其知宏观大局和纵横深浅。而作家作品是文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本体对象.是文学研究成为文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直接与研究者的审美才能、文学修养发生关系。从大的方面了解了需要收集哪些方面的材料后,还要熟悉收集材料的途径。对于现当代文学来说,材料简单地说表现为图书和论文两种形式。图书一般通过图书馆的检索系统查询。论文和某些文学作品则要通过期刊检索。教师可适当向学生介绍推荐一些在本学科有影响、且对学生论文写作有帮助的研究性刊物和工具类书.使之在收集材料时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三、认真阅读作品。熟悉材料。培养问题意识。形成论文观点。
初中语文教材研究与教学
新课改注重用新的理念、新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在课改实验中得到了一些感悟,现就初中语文教材研究与教学进行粗略的探讨。
一、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
首先,在教材中无论是课文的选编,还是课后研讨与练习的设置,都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目标,也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仅局限于语言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训练。所选编的课文,多是表达作者真情实感而又情文并茂的文章,虽然不排除“文以载道”的主旨,但文章所载的“道”已不是单纯的道德因素,融入了更多的人文因素。比如《散步》《绿色蝈蝈》《音乐巨人贝多芬》《亲爱的爸爸妈妈》,阅读这些文章会给学生一种全新的人生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中得到人文熏陶,进而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人文素养。其次,新课改的教材突出了初中生语言表达能力形成发展的特点。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孩子从落地之时就开始接受听说能力训练,书面语言则从小学三年级才开始训练,可以说初中阶段是学生书面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阅读语言文字优美、思想感情丰富健康的作品,容易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产生独特体验。在阅读中学生的语感得到培养,语言文化得到积累,对书面语言的形成很有帮助。初中语文是以课程改革的基本观念为前提的。时代在发展,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要有创新精神、合作精神,所以我认为新的语文课改有以下几个基本理念。
1.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全体学生具有终身发展需要的能力。我们教学的目标是:(1)会识字、会写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只有认识字了,才能阅读、写作。(2)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不同体验。(3)写作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注重写学生现实生活的文章,让学生乐于动笔,易于动笔,真情实感才能表达出来。(4)重视口语交际,这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一种能力,在特定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对能力。
2.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生内涵应予以注重。语文对学生精神的熏陶和感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得到独特的感受。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有机统一起来。3.积极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教师要树立学生的进取意识,激励学生主动研究、探讨问题,打破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给学生提供自主思考的机会和空间,积极发展综合性学习,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中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品质。
二、结合初中新课改语文教学措施做简单的探讨
高中语文生本化阅读教学论文
一、以学生兴趣为本,让学生喜欢阅读
教育的规律是要以学生的意愿和兴趣为出发点,让学生乐意去做。推广到阅读教学中,如果学生是被动地去阅读,思维没有被激活,阅读就只是走形式。相反,如果学生是积极主动地介入到阅读过程中,那么,其阅读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对所要阅读的文本产生兴趣,从而主动投入阅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多读文本,在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问题或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以和谐的课堂气氛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如在《最后的常春藤叶》的阅读中,学生认为小说题目不太好,用《琼珊重生》或《友情万岁》等为题更好。此时教师并不直接否定学生的想法,而是提出问题:“挽救琼珊生命的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很容易知道是“爱”,而这些都和常春藤叶紧密联系在一起,好友苏艾给予了她无微不至的照顾,邻居画家老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为琼珊在墙上画了一棵常春藤,最终让琼珊恢复了生活的信心,常春藤叶正是贯穿他们之间爱的线索。如此,学生不仅理解了题目的含义,也更深刻地把握住了小说的主题。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呈现文本的方式也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要注重运用多媒体、讲故事等方式来呈现问题,提倡多样的阅读方式,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投入阅读过程。
二、以方法引导为本,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些学生虽然阅读时很认真,可阅读后遇到问题还是不知从何下手,而有的学生在阅读后却能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笔者在对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如果学生能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解决问题时就会很轻松,而如果没有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解决问题时就会手足无措。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才能更好地促进阅读效率的提升。所以,教师要注重在阅读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
(一)注重在预习环节给学生以指导
在阅读过程中,预习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学生通过预习可提前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可在预习中生成问题,获得初步感悟。如果教师能以明确的阅读任务为引导,学生预习的效果会更好。因此,在预习中教师可向学生提出具体的预习任务,学生在此任务引导下自主阅读,然后教师再用课前检测题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让学生在读中初步构建知识体系,为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医学期刊视频出版经验
当今,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进步,出版已经进入了全媒体阶段。全媒体出版是以传统出版的内容资源为基础,将信息进行分类数字化后,融合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本地下载以及在线阅读等形式,形成图文并茂的全新媒体表现形式[1-2],以各类新媒体为载体进行传播,传播的速度和效率大大提高。科技期刊作为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从单一传统纸媒向全媒体的转变,是其发展的必然选择[3];此外,伴随着编辑、出版、营销网络平台的建设,研究数据或过程的采集、加工、,以及学术服务的个性化、即时化、多样化,学术出版的范式发生了变化,数据出版、过程出版也逐渐显现[4]:因此,如果科技期刊的服务方式仍然仅靠传统媒体未免力不从心,全媒体出版才是实现信息渠道多样性的必然选择。作为全媒体出版的一种表现形式———视频出版是科技期刊的新尝试,它以动态的形式展示实验的方法、过程、数据分析和结果,力求全面、清晰、专业地诠释学术成果,其表现形式更加准确、丰富和形象,传播效率更高;同时,随着网站视频技术的革新,存储技术的发展及网络传输带宽的提高,视频在线浏览已非常普及,可供读者在线、随时、反复观看:因此,视频出版已成为许多期刊实现向全媒体出版发展、提高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之一[5]。目前,国际上第一家视频出版期刊———2006年创刊的《JournalofVisualizedExperiments》(JOVE)已经被WebofScience、Pubmed/Medline、SciFinder、Scopus收录,表明它已经被重要数据库认可,视频出版这种形式也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接受[6]。国际著名医学期刊也在利用新媒体技术“增强出版”方面有成功经验,如ScienceVideoPortal、NatureVideo、CellPaperFlick,帮助作者了解科研前沿进展和思想,拓展思维,另外,上述杂志的子刊也多有视频方面的内容介绍[7]。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医学期刊,如《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8]、《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华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1]等,看到了这一机遇,尝试在传统纸媒出版的基础上融合视频出版,以提高期刊的影响力。本研究拟调查相关医学期刊的视频出版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希望为越来越多的期刊开展视频出版提供一点思路。
1研究方法
在医学期刊领域,中华系列期刊是医学期刊界的楚翘,一直是行业内新技术、新方法、新规范的领跑者,在国内医学期刊界有很大的影响。中华系列期刊也积极尝试新媒体、全媒体出版[9],利用系统平台为其系列期刊搭建了视频出版平台[10];因此,我们选择了中华医学会官网上的95种中华系列医学期刊纳入研究。此外,因中华医学期刊大多是专业性的,所以又选择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7版)》收录的医学综合类期刊36种(《中华医学杂志》除外,将它纳入中华系列医学期刊中研究),这些期刊在我国医学期刊出版领域中也占有重要位置。选择这2部分期刊,分别检索其官方网站,考察其是否有视频出版的栏目,栏目中视频的内容和数量,视频的形式,以及对视频出版的相关约定和规范情况。数据下载和统计时间截至2016年11月30日。
2结果
2.1中华系列医学期刊的视频出版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95种中华系列医学期刊中,大部分(62种)建立了视频相关栏目,但是其中43种期刊的视频相关栏目内并没有学术研究内容(没有医学相关的学术研究内容,只有创刊词或期刊广告视频归入其中)。19种有学术研究内容视频的期刊中:只有3种给出了相关论文的链接,可以引用;而其余16种期刊能看到视频,但因没有原文链接,也没有DOI号,不能对视频进行引用。这19种期刊中:大部分(14种)期刊的视频没有配相应的文字说明,只有孤零零1个视频文件,其余5种虽然对视频配了文字说明,但大多较简短不详细,有的只有1句话;10种期刊对视频添加了片头或片尾的标题卡,有视频题名、作者和单位信息,但另外9种期刊没有制作标题卡,直接显示视频内容,视频制作比较简单粗糙,推送的视频数量不一,截至2016年11月30日,最少1个,最多43个,大部分(12种)期刊总共推送视频1~10条,4种期刊推送视频11~20条,只有3种期刊推送的视频数量大于20条,说明大部分期刊推送的视频数量较少。这19种期刊视频内容形式多样,其中有专家访谈的期刊最多(10种),其次是手术视频(6种)和论文导读(5种),推送检查或实验结果展示视频的有3种期刊,而推送会议报道、指南解读、病例探讨、科普知识视频的各有2种期刊。其中专家访谈、论文导读、会议报道、指南解读类的视频都是由编辑部制作的,且制作相对容易,所以这些内容的期刊较多。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医学期刊的视频出版中,相当一部分题材是依靠编辑部自己制作的,而作者投稿的还不多。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分析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内容分析
根据文言文的内容,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可以分为五类,即记叙文,如《荆轲刺秦王》;山水游记,如《赤壁赋》;议论文,如《过秦论》;人物传记,如《廉颇蔺相如传》;抒情散文,如《滕王阁序》。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根据文章的内容应合理地增加人物分析、语言风格、现实意义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去感知与体验文章的美感、内涵与思想感情,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内容的丰富会增添课堂教学的精彩,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能忽略教学的重点,侃侃而谈。不同类别的文章有着不同的侧重点。记叙性文言文的侧重点是要介绍与文章相应的时代社会背景和历史知识,梳理与概括文章记叙的事件,从语言、行动方面来对人物的进行分析。比如在教学《鸿门宴》时,可根据文中提到的五次“沛公入关”来分析不同的人物形象。山水游记中,作者把思想感情寄托于自然山水之中,除了对景物的描绘,还有抒情与说理的部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创作背景是教学的重点。议论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找出中心论点,剖析好论据,理清文章的逻辑关系,让学生体会文章中蕴涵的智慧思想,并得到启示。人物传记的重点在于对人物性格的剖析,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抒情散文的重点是对文体的分析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策略
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内容与文体是丰富多样的,在文言文教学方法上也应该是丰富灵活的。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效果较好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1.鉴赏法。鉴赏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文章的阅读,通过自己的思考与感悟,获得审美体验。鉴赏法一般用于学生解决阅读障碍后或文字理解相对简单的文章教学中。对文章的鉴赏教学,老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与学生讨论,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并能说出自己的看法与体验。在鉴赏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对文章重点语句进行分析,要有独到的见解,启发与引导学生获得审美体验。2.朗诵法。文言文节奏感强,采用朗诵法教学,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文章语言的记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能体验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诵读教学法也不是单一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学生齐读、分组朗诵、老师范读、老师背诵、学生背诵等多种形式。朗诵并不是为了对文章的记与背,主要是对文章内容的体验,在朗诵前,老师要适当介绍文章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在朗诵之前设置一定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朗诵文章时进行思考。3.比较法。比较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对学过的文言文内容进行归类、比较。可以进行词义、句式的比较,如《逍遥游》中的“知”字,在“蟪蛄不知春秋”中的“知”是知道的意思,在“小知不及大知”中通“智”,是智慧的意思;可以进行写作手法、文体风格间的比较;也可以进行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比较。比较法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掌握文言文中字、词、句的组成规律,使学生的文言文知识趋于系统化,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原则要点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又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与道德情操的培养。文言文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语言文字方面,文章包含的思想感情、表达艺术也是文言文的重要价值。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的思想,继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第二,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心理发展规律,文言文教学必须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第三,要让学生端正文言文学习的目标,不能是为了考试而学。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审美认识,做到学以致用。第四,运用丰富灵活的教学教法,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阅读四重奏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大纲,是代表政府意志的、指导语文教育的纲领性文件,理应对语文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做出具有权威性的阐述和理解,应该是明确的而不是含糊的,具体的而不是笼统的,基本稳定的而不是朝令夕改的,与时俱进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遗憾的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从1963年5月的第一个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语文教育理论研究这项基础工程都没能做出令人满意的答案。50年间,大纲关于语文教育的基本看法,有的在前言中阐述,有的以“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点”或“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呈现。1996中大纲(供试验用)在“教学目的”之后,列出了六项“教学原则”。但到2000年3月的高中大纲(试验修订版),“原则”又变成“应重视的问题”。这固然出于大纲制订者的慎重和严谨,但也不无栽种回避的成分。诚然,语文教育既是千古难题,又是世界难题。看来,在我们三亿中小学生的教育大国,要找到各方面都满意的“最佳方案”,确乎难而又难。历次大纲的不足,只能成为遗憾。
2001年7月,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公布,令人耳目一新。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必须进行系统的改革,并对课程性质和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阶段目标作出了远比大纲深入具体的阐述和规定。从大纲到课程标准,是跨世纪的历史飞跃,值得庆贺,更须深入学习。
本文仅就阅读的功能谈点体会。
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中首先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我理解这句话至少包含三层信息。
一、阅读具有多重功能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功能的认识受制于语文学科性质观。1963年大纲奠定了“工具性”的地位,1978年大纲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与读写训练“相辅相成”,1986年大纲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但在半个世纪中,语文教育实际上大多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两极摇摆,直到20世纪末,把语文课变成纯工具训练的现象到处可见,而“语文教育就是精神教育”的极端主张也时有耳闻。其实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证明:在世界语文教育中,不论是西方古典的欧洲模式、现代西方美国模式,还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模式,“都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兼顾实用性和教育性,既有技能目标又含价值目标,肩负培养能力和陶冶情操以利学生发展双重任务”①。《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作了新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尊重客观规律的,也是辩证的。
语文个性阅读管理论文
无锡外国语学校吴刚
读了钱钟书先生的名著《写在人生边上》,尤其是读了其中的一篇——《读〈伊索寓言〉》,我惊叹不已:作者不是引述故事情节,揭示寓意,去单纯地欣赏,而是借《伊索寓言》中的九个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开生面而破余地,化腐朽为神奇,把古老的《伊索寓言》演绎成了关于现代人生的深刻体验——一部崭新的《钟书寓言》。惊叹之余,我不禁联想到我们现在的阅读教学——以理解作者旨意、解读文本内涵为目标的接受性阅读,太单调,太乏味;比较起来似乎觉得仿佛缺了点什么,现在由钟书先生的阅读想来,原来缺乏的就是个性。阅读教学呼唤个性!
“新课标”的实施,为阅读个性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如何培养阅读个性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这一阅读教学新课题,设想的方略是“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建议采取的实施步骤是“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三个环节,以求达到“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教学目标。我以为关键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提倡“阅读反思”。
所谓“阅读反思”,是以对文本的评价、探究为核心,对自己的阅读行为进行省察思考,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扬成绩,克服缺点,从而改进阅读策略和方法,以期提高阅读效率。子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慎思”正居于整个阅读过程的中心位置。可见,“阅读反思”是“阅读期待”与“阅读批判”的中介,是联系“接受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的桥梁,是从“入书”到“出书”的必由之路。
“阅读期待”要求达到解文、知人、论世、察己,那么,与之相应的“阅读反思”也应对文本、作者、社会意义、自我修养进行反思。下面笔者就从这四个方面谈谈自己阅读教学中的做法和体会。
一、反思文本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