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设计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9 01:31:5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原型设计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毕业论文写作规范
一、什么是案例
案例(case)是对企业特定管理情境的真实、客观的描述和介绍,是企业管理情境的真实再现。这个概念包含两个关键点:
1.“管理情境”:管理情境往往涉及组织中人员、事件、行动、过程、环境,通过事实、对话、背景介绍、以及数据与图表等形式体现和表达出来。
2.“真实、客观的描述”:所谓真实、客观,一是强调案例是基于事实的,是对实际发生的事情的记录和描述,不能凭空杜撰与虚构,所以案例不同于小说。二是强调案例是对事实的白描本
二、案例型毕业论文
案例写作可以作为管理类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一种形式,以案例形式来写作毕业论文(称为案例型毕业论文),在内容、方式、方法、结构上均与理论研究型毕业论文有所区别。
闸门启门力影响分析论文
1问题的提出
水库建成之后,随着泥沙淤积的不断发展,最终将会淤积到坝前。为了排泄坝前淤泥及维持水库长期使用库容,往往需要设置底孔。在底孔关闭期间,门前会有泥沙淤积[1]。淤积在门前的泥沙不仅增加了对闸门的水平压力,而且还增加了对闸门的附着力(粘结力),导致闸门启门力增大。由于启门力是选择闸门启闭机容量的重要依据,所以泥沙淤积对闸门启门力的影响是设计人员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闸门前有泥沙淤积情况下,如何确定启门力,目前还几乎没有方法可循。工程设计中常常是在确定了清水启门力之后,然后考虑到门前泥沙淤积,再乘以一个大于1的系数,作为有泥沙淤积时的启门力,但该系数确定往往凭经验而定,带有相当的盲目性。文献[2]针对三门峡水库具体情况,曾给出一个有泥沙淤积时启门力经验公式,但在应用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解决该问题的另一途径就是模型试验。但由于模型试验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至今未解决,如门前淤泥相似等,所以这方面的模型试验工作还未见诸报道,可以说还是一个空白。而工程设计又迫切需要模型试验研究人员提供有泥沙淤积时闸门启门力,因而尽早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非常必要。本文对门前淤泥相似准则及模拟试验方法进行了探讨,以便能够更好地开展这方面研究工作,满足工程设计需要。
2门前淤泥相似准则
粘性细颗粒淤泥,随着其固结程度,含水量不同,其所处的物理状态也不同。当淤泥未固结,含水量较多时,属于宾汉体泥浆。随着淤泥固结,含水量变小,其力学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不再具有泥浆性质,而属于土力学所研究的范围。淹没在水下的坝前粘性细颗粒新鲜淤积物多数情况下为宾汉体泥浆。文献[3]认为,如果淤泥的干容重在810kg/m3~1080kg/m3左右,那么就属于泥浆。表1统计了国内几座大型水库实测的坝前淤泥干容重[4]。可见,这些水库坝前淤泥大部分为泥浆。
对于处在静止状态下的泥浆,作用的外力同时有重力、粘结力及压力,而粘结力起主导作用。由于影响粘结力的因素十分复杂,目前还难以用理论关系式表达,但粘结力与切力之间存在如下关系[5]
软件项目风险管理控制措施
摘要:软件项目开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在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和可变性,因而有必要对软件项目风险进行管理与控制。本文通过对软件项目全程的风险识别、分析、应对及监测,在项目开发各阶段积极做好风险防控工作,以达到降低项目风险、减少风险损失的目的。
关键词:软件项目开发;风险管理;风险防控
1引言
风险是指在某项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一些突发的、不确定的因素对活动参与者造成损害、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概率[1]。与其他工程项目一样,软件项目的开发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如项目资金透支、工期延长、系统不能满足需求等。因而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做好风险管理将有助于降低开发风险,保证开发质量。
2软件项目风险分类
2.1技术风险
多媒体技术发展论文
1DVB-IPDC概述在DVB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织的规划中,IPDC被用来作为整合异质网络的系统平台,通过互通的IP平台来整合DVB-H网络与移动通信网络。由于数字广播与移动通信网络具备不同的特点,前者可执行单向的组播以及广播,后者则适合双向的点对点通信,因此IPDC平台能够对有限频宽的资源做最有效率的分配与使用。在DVB-IPDC的体系结构中,需要高频宽的或者多订户的服务内容将通过DVB-H单向网络传输,而移动通信网络则作为用户的回传通道(频宽需求较低)。
这样的一个上行/下行非对等分配的方式正符合目前In2ternet服务使用者的行为模式。在这个基础上,数字内容能够以IP层为核心进行汇聚,媒体服务可以以非线性化方式呈现,与观众的直接互动变得可能。一个基本的DVB-IPDC标准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事实上,DVB-IPDC标准是一系列应用规范的集合,定义了所有的在IP层之上的功能组件,主要包括有:ESG(ElectronicServiceGuide,电子服务指南)、CDP(ContentDeliveryProtocol,内容投递协议)、SPP(Ser2vicePurchaseandProtection,服务购买与保护),以及NotificationFramew本论文由整理提供ork(通知业务框架)[2,3]。
ESG标准定义了一整套数据模型,用以描述在DVB-H广播网络中,透过CDP所能够传送的各种应用服务以及传输的细节。终端上的ESG处理程序负责辅助用户浏览收到ESG数据和选取在DVB-H广播网络上所传送的服务。
CDP标准定义了在DVB-H广播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上,以IP数据包传送音视频媒体流以及数据文件所需的通信协议集,包括FLUTE(FiledeLiv2eryoverUnidirectionalTransport,单向文件传输协议)、RTP(Real-timeTransportProtocol,实时传输协议)和HTTP(HyperTextTransfer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SPP标准则是实现收费服务的基础,定义了保护前述的音视频媒体流广播服务及数据文件广播服务所需的CA(ConditionalAccess,条件接取)与DRM(DigitalRightManagement,数字版权管理)技术。而正在制订中的NotificationFramework标准则被用来作为交互应用服务的基础框架,应用服务的数据内容都能以通知消息的形式传输,并通过通知应用服务(NotificationService)的方式提供给终端应用程序使用。在这个通知业务框架中,通知消息被用来作为向终端或者用户提供即将到达的或不可预知的服务事件或者信息。一条通知消息可能触发一系列随之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来的交互应用操作[3]。
在DVB-IPDC的框架下,现有网络中IP层之上的各种多媒体应用服务,都可以弹性地跨平台应用。从服务的角度来看,以提供数字媒体内容为主的流媒体服务,无疑是目前的主流业务。通知应用服务则可以作为媒体服务的附属增值业务或者独立的应用服务业务,提供增强型的多媒体交互应用。
而ESG服务则提供了访问由上述两种基本服务组合的各种不同应用服务的用户界面和访问指南,是与用户交互的接口。DVB-IPDC标准体系结构下文将主要探讨一个基于该框架的,实现上述服务应用处理的移动多媒体终端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具体实现方案。
信号课程群实验教学研究
摘要:针对目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信号类课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研究了点线面一体化的信号类实验教学体系。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阶梯式培养层次:基础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分别设计了问题驱动的设计型实验、任务驱动的综合型实验和项目驱动的研究型实验,将毕业生能力培养有机地导入到分层计划中。结合科教融合的教学理念和人工智能的行业应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研究型实验项目,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点线面一体化;信号类实验实践;科教融合
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产出导向的教学设计和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1-2]。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能力划分了三个阶梯式培养层次:基础技能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和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3-4]。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随机信号处理等信号类课程是核心专业课,信号与系统实验[5-6]、数字信号处理实验[7-9]、随机信号处理实验和信号综合处理实践[10-12]是理论课落地的关键点。这些实验实践课的特点是:课程覆盖量大、学生受众面广、涉及学期长,并贯穿整个专业课程学习阶段[13-14]。因此,按照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对信号类实验课进行教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信号类实验教学的现状和目标
对应工程教育的阶梯式培养层次,信号类实验课程应整体规划并形成体系,有必要探讨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实验内容,由浅入深地将目标能力与专业课程知识的设计贯穿于各个实验实践环节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打造科研与教学理念深度融合的实验体系和多元化考核模式,使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在阶梯式实验教学中得到循序渐进的提升。目前信号类实验对应各自的理论课程,理论知识之间的层次性没有在实验中体现,多门信号类实验课之间缺少统一的体系对其进行整体优化。因此,有必要对多门信号类实验课进行整合,将各自独立的实验内容连成线、扩成面,在内容上层次化,在形式上多样化,在平台上一致化。我们以经典信号处理方法为基础,以声音信号、图像信号和视频信号为对象,秉持“设计-综合-研究”的实验教学理念,结合人工智能产业界需求,依托软硬件开发平台,落实到项目开发,最终形成“关键点-任务线-项目面”的层次化、递进式的实验模式,让学生全方位感知和掌握信号处理的方式方法,不仅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2信号类实验的一体化教学设计
传统纹样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手法分析
摘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风也备受关注,成为设计界追捧的对象。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中,积淀出了丰富的灵感宝库。如何将这些传统元素应用到现代设计中也是至关重要的。在运用中更好地提炼其内涵,总结出在设计中常常运用到的表现手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将中国元素运用到设计中。文章以龙纹为例,分析总结了中国传统纹样的运用手法。
关键词:传统纹样;龙纹;现代设计;应用手法
一、传统纹样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丰富,如书法、京剧等,这些元素历久弥新,随着中国风的盛行,逐渐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纵览四大时装周几乎每年都有品牌运用到中国元素。DriesVanNoten在2015秋冬系列中,选择了中国传统的云纹和团纹,复古而又时尚。再如2015秋冬Armani高定运用了竹元素,竹是中国士大夫文化的象征,他将汉代襦裙的款式与竹子的印花相结合,更是将中国元素的应用提升到了意蕴层面。中国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而外界对其了解也逐渐增多,在这个中外设计师一起运用中国元素的时代,对中国元素应用手法的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在多种多样的中国传统纹样元素里,文章用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龙纹探讨纹样的运用手法也比较典型。
二、龙纹在东西方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龙纹,作为一种中国文化的象征,不仅在华人世界里产生共鸣,就连国外的服装设计师也视之为典型的中国元素,运用到服装中,以提升其设计艺术的文化内涵与民族意蕴。中国传统服装是属于平面型的服装,宽松自然,崇尚装饰。西方社会崇尚人体,要求服饰能更好地表现和反映人体之美。因此西方的服饰纹样更注重立体的塑造,将装饰纹样与服装的结构相结合,讲究穿着效应,更注重展现优美的人体体态[1]。例如国内一些设计师作品中对龙纹的应用,大多保持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特点,将其表现为平面化的装饰,常采用古代龙袍中龙的形象,并用丝绸面料来衬托纹样的意蕴,工艺表现形式也常采用刺绣、缂丝等。如范冰冰出席活动的龙袍礼服(图1),再如张志峰的Ne-Tiger礼服,在对龙纹应用时,更注重的是丝绸面料的质感和刺绣工艺的精细。这种款式往往更适合出席红毯,中国风十足,但在造型创新方面往往不够。而对于国外设计师龙纹是一种极具东方风情的精美纹样,更注重纹样形式的利用。如Gucci2016春夏高定(图3)中黑色裙子,纹样为金色龙鳞,设计师将龙的形象解构重组,虽然没有具象龙纹,却让人看到层层龙鳞后依然能立即联想到龙的意象。服装设计的解构主义理念以“否定”“颠覆”“消解”现存的服装秩序为目的,往往在破坏中能产生新的样式[2]。不过外国设计师由于对纹样缺乏深刻了解,设计在国人看来显得有点流于表面,有些也并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因此在运用不是本民族文化的时候,不仅要看到形式,也要关注文化内涵,当精神与形式相一致时表现出来的才会美好。从东西方对中国传统纹样运用的差异中,可以发现要想更好的对纹样进行运用和创新,就要充分理解纹样的形和意,使其相辅相成,深度发掘不同角度的运用手法。
建筑人像柱发展研究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建筑中的人像柱;从人牲到图像的转化等进行讲述,包括了人像柱并非源于古希腊,而可追溯到史前的非洲、人像柱与建筑有着明显的互补关系,作为从属于建筑的组成部分、人体结构始终贯穿于建筑设计的理念之中、非洲原始部落的住宅中所使用的人像柱表露了雕塑作为一种建筑艺术形式的原始特征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柱式人像柱
论文摘要:原始社会至今,作为建筑承重构件的柱式在满足结构需要的同时从人体形态出发历经了种种演变,其功能也由最初的祭祀、防御保卫等逐渐向视觉上的审美转化。本文追溯了人像柱发展的历史渊源及隐藏在其背后的人类学根源。
一、建筑中的人像柱
谈到人像柱,必言及古希腊。在古希腊的建筑精神里,人体结构始终贯穿于建筑设计的理念之中。希腊主流文化的精神是以人为本,尊重人、赞美人,柱式在人文主义文化影响下发展和定型,并被赋予了人的形体。把人体艺术同建筑艺术融合为一体是希腊建筑师的伟大创造之一,这一时期颇为盛行的人像柱和人像柱廊更是别出心裁,体现了古希腊建筑师对人体艺术的崇拜和绝妙表现力。其中被称作“苔拉蒙斯”(telamones)的男像柱,将建筑承重构件雕刻以奋力托住重物姿势的男子形象,承受着外檐的重量,并与其身后的建筑形成空间过渡。此外,以雕刻女性形象来替代圆柱而支撑檐部的女像柱在这一时期的神庙建筑中也十分盛行。维特鲁威认为,女像柱一词来源于一位名叫Caryae的妇女,她因支持波斯人而被罚负重为奴;至于男像柱,维特鲁威认为还找不出其它原因。可见,以人像代替柱子是以表示惩罚或象征力量的方式“进入设计问题”的。除了人体形态的具象表现,模仿人体和量化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在古人看来并不矛盾,因为他们认为,人体的美也是由度量和秩序决定的。源于此,古希腊的三种柱式才打破了古埃及和古印度的森严感,裸体雕塑柱式显得开朗、明快而富于生机,充溢着青春的美与入世的热情。古希腊神庙建筑盛行的三种柱式(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也与人体相似,好似正确分配的肢体,其生命力令人叹服。
事实上,人像柱并非源于古希腊,而可追溯到史前的非洲。非洲原始部落的住宅中所使用的人像柱表露了雕塑作为一种建筑艺术形式的原始特征。其中女像柱多取跪姿,头顶短柱支撑屋顶;相比之下,男像柱则显得硕大而有力。有些建筑则周匝树以木桩为墙,每根木桩朝外的一面均雕刻成十分夸张的女性形象。这些人像柱有些是祖先形象,有些是其它的神,而其作用主要是保护宅居的安全,并非出于审美的需要。中国汉代的房柱虽非具象的人形,但其柱身、栌斗也均含有人像的意向。虽然说作为柱廊或墙壁的人像柱并非像位于建筑中心的雕塑一样具有统领全局的含义,但它也绝非简单等同于柱子或一般的装饰。从人类历史的角度考证,无论是柱子的纯粹功能概念,抑或雕刻的美化装饰概念似乎都出现较晚,而当时的人像柱可以说既具有力学的支撑功能,又兼备了保护房屋安全的巫术功能。这与我们今天将柱子上的雕刻视作多余的累赘,甚至会破坏其力学性能的看法大相径庭;被雕镂了人像的柱子不但没有削弱柱子的力学功能,反而因其神性而加强了安全防护的整体功能,将“雕刻”与“柱”二者完美结合为一个互补实用的功能系统。而以上种种现象也令人不禁产生疑问,人像柱的起源究竟是在何时呢?
集成电路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论文
1确立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集成电路设计实践主要是提供学生一个实践平台,采用先进的集成电路仿真软件,将书本上的知识采用模拟的方法进行加深理解。实践内容既是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以及课程设计中所学知识的应用,又是与最前沿科技紧密联系的。而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也缺乏与前沿科技的联系,因此需要进行教学改革的探讨和实践。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实践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先进的教学模式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措施。研究型教学模式,又称为研讨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掌握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提高素质为目的的一种新模式。集成电路设计实践同样需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型IC设计人才。
2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的作用分析
集成电路设计实践引入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可以使相关领域的学生真正实现学有所用,不仅学习了集成电路设计的软件知识,同时可以将课堂的理论知识通过工艺模型、电路设计、仿真方法来复现,从而更深入的理解理论知识,而且可以通过一些电路实例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集成电路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一个方向,要求将工艺、器件、电路、版图四个方面的理论课程融会贯通,而传统的实践教学旨在加强学生对软件的认识,忽略对理论内容的加深与贯通。通过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可以在保证教学大纲不变的前提下,通过选择适用性较强的实践内容,使学生一方面能够将各门理论课的知识加深及贯通,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接触到用人单位感兴趣的课题内容,有利于学生加强实践的动力和持续进步。通过研究型实践,对学校而言,可以培养更优秀学生;对学生而言,可以掌握前沿知识、促进就业。研究型实践成果的实现为学生的晋升、发展提供支持。学生的实践研究成果如能公开发表或获奖,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这无形中为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晋升、发展增加筹码。这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是其他任何实践模式都不可比拟的。同时,研究型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多看文献、多写总结报告,这也为学生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3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3.1课程结构优化
人类学根源视角研究人像柱起源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建筑中的人像柱;从人牲到图像的转化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谈到人像柱,必言及古希腊、希腊主流文化的精神是以人为本、以雕刻女性形象来替代圆柱而支撑檐部的女像柱在这一时期的神庙建筑中也十分盛行、中国汉代的房柱虽非具象的人形,但其柱身、栌斗也均含有人像的意向、人像柱与建筑有着明显的互补关系、人像柱的出现有着深刻的人类学渊源、人牲殉葬、献祭、奠基这些看似残暴的行为在古代颇为盛行、“始作俑者”并非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是带头作某种坏事的人等,具体请详见。
论文摘要:原始社会至今,作为建筑承重构件的柱式在满足结构需要的同时从人体形态出发历经了种种演变,其功能也由最初的祭祀、防御保卫等逐渐向视觉上的审美转化。本文追溯人像柱发展的历史渊源及隐藏在其背后的人类学根源。
论文关键词:柱式人像柱
一、建筑中的人像柱
谈到人像柱,必言及古希腊。在古希腊的建筑精神里,人体结构始终贯穿于建筑设计的理念之中。希腊主流文化的精神是以人为本,尊重人、赞美人,柱式在人文主义文化影响下发展和定型,并被赋予了人的形体。把人体艺术同建筑艺术融合为一体是希腊建筑师的伟大创造之一,这一时期颇为盛行的人像柱和人像柱廊更是别出心裁,体现了古希腊建筑师对人体艺术的崇拜和绝妙表现力。其中被称作“苔拉蒙斯”(telamones)的男像柱,将建筑承重构件雕刻以奋力托住重物姿势的男子形象,承受着外檐的重量,并与其身后的建筑形成空间过渡。此外,以雕刻女性形象来替代圆柱而支撑檐部的女像柱在这一时期的神庙建筑中也十分盛行。维特鲁威认为,女像柱一词来源于一位名叫Caryae的妇女,她因支持波斯人而被罚负重为奴;至于男像柱,维特鲁威认为还找不出其它原因。可见,以人像代替柱子是以表示惩罚或象征力量的方式“进入设计问题”的。除了人体形态的具象表现,模仿人体和量化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在古人看来并不矛盾,因为他们认为,人体的美也是由度量和秩序决定的。源于此,古希腊的三种柱式才打破了古埃及和古印度的森严感,裸体雕塑柱式显得开朗、明快而富于生机,充溢着青春的美与入世的热情。古希腊神庙建筑盛行的三种柱式(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也与人体相似,好似正确分配的肢体,其生命力令人叹服。
事实上,人像柱并非源于古希腊,而可追溯到史前的非洲。非洲原始部落的住宅中所使用的人像柱表露了雕塑作为一种建筑艺术形式的原始特征。其中女像柱多取跪姿,头顶短柱支撑屋顶;相比之下,男像柱则显得硕大而有力。有些建筑则周匝树以木桩为墙,每根木桩朝外的一面均雕刻成十分夸张的女性形象。这些人像柱有些是祖先形象,有些是其它的神,而其作用主要是保护宅居的安全,并非出于审美的需要。中国汉代的房柱虽非具象的人形,但其柱身、栌斗也均含有人像的意向。虽然说作为柱廊或墙壁的人像柱并非像位于建筑中心的雕塑一样具有统领全局的含义,但它也绝非简单等同于柱子或一般的装饰。从人类历史的角度考证,无论是柱子的纯粹功能概念,抑或雕刻的美化装饰概念似乎都出现较晚,而当时的人像柱可以说既具有力学的支撑功能,又兼备了保护房屋安全的巫术功能。这与我们今天将柱子上的雕刻视作多余的累赘,甚至会破坏其力学性能的看法大相径庭;被雕镂了人像的柱子不但没有削弱柱子的力学功能,反而因其神性而加强了安全防护的整体功能,将“雕刻”与“柱”二者完美结合为一个互补实用的功能系统。而以上种种现象也令人不禁产生疑问,人像柱的起源究竟是在何时呢?
门神文化在公共艺术的运用
摘要:该文首先介绍门神文化、公共艺术,然后从门神人物形象的造型再设计和门神在公共艺术中的色彩应用两方面,阐述传统门神文化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最后提出对门神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门神;公共艺术;应用
一、门神文化概况
门神,起源于门户祭祀,最早的门神崇拜即“祀门”之礼。早期的门神形象以神荼、郁垒为代表;随着时代的发展,神荼、郁垒慢慢地被秦叔宝、尉迟恭等形象取代。门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承载的是当时人民对英雄人物与美好生活的崇拜和向往,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伴随着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物质水平、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从前的门神形象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部分现代人对门神文化的了解和应用不多。在这种情况下,门神这一传统文化急需人们的再认识与保护、创新。设计师可以设计门神的卡通形象,独特的造型、丰富的色彩会带给人们轻松愉悦的视觉效果。这样,门神所蕴含的文化会在再设计的基础上逐渐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它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商业价值将更为持久。
二、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是存在于公共空间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如壁画、雕塑、装置艺术等。吕荆如编译的论著《当代国外公共艺术一百例》中对“公共艺术”有这样的定义:“公共艺术是相应于某特定场所的形式、结构、功能以及气氛情调、风土习俗的艺术设计。”公共艺术作品可以装饰点缀环境,反映风土人情,依环境与建筑而存在。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不止于装饰美化的功能,还需要反映出积极的市民精神和社会思想。设计师应通过公共艺术材料的选择与运用表达情绪,传达人类社会的文化、艺术和精神。传统门神形象也是一种公共艺术,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思想认识和心理追求,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社会的综合认识,并且具有对环境的装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