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祝福词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2 13:31: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元宵节祝福词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焰火晚会主持词
《××春潮》大型焰火晚会解说词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女:亲爱的同志们、朋友们,
男:又到了万家团圆闹元宵的时刻,××山下××河畔,处处充满了节日的喜悦,飘洒着浓浓的乡音亲情;
女:又到了冰雪消融万物复苏的季节,与时俱进的列车送走了硕果累累的2001,已经驶进了如诗如画的马年春天!
男:春天是太阳的微笑,远航的风帆,生命的象征。
女:春天总是与鲜花相伴,春天总是和希望同行!
元宵节晚会主持词通用稿3则
2011年兔年元宵节晚会主持词(一)
男:玉兔迎春春入户;金莺报喜喜临门;女:辞旧鞭炮催春潮,迎新锣鼓闹元宵!
男:各位来宾、朋友们!
合:晚上好!
女:在这元宵佳节来临,阖家团圆之际,带着对亲朋好友的问候,带着对未来美好的祝愿,我们欢聚在这里;男:今晚,我们在这里举办闹元宵晚会。让我们用动听的歌声、精彩的朗诵、优美的舞姿,歌颂甜蜜的生活,憧憬美好的未来!
女:首先,有请市委书记作新春致词,并宣布晚会开始!
《××春潮》大型焰元宵火晚会解说词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女:亲爱的同志们、朋友们,
男:又到了万家团圆闹元宵的时刻,××山下××河畔,处处充满了节日的喜悦,飘洒着浓浓的乡音亲情;
女:又到了冰雪消融万物复苏的季节,与时俱进的列车送走了硕果累累的2001,已经驶进了如诗如画的马年春天!
男:春天是太阳的微笑,远航的风帆,生命的象征。
女:春天总是与鲜花相伴,春天总是和希望同行!
元宵节演讲征文3篇
2011年广电局元宵节串词
甲: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正在收看《和谐**春满广电——2010年元宵晚会》的各位观众朋友们——
合:大家晚上好!
甲:我是**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乙:我是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丙:我是**,**交通电台节目主持人;
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分析
摘要:该文采用田野调查、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借助闽北樟湖人的蛇图腾信仰,文化变迁,游蛇灯风俗的优秀资源,进一步摸清现阶段樟湖蛇文化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分析。调查结果表明:闽北地区樟湖坂自古就有崇蛇的风俗,具有悠久的蛇文化基础,游蛇灯习俗在闽北樟湖地区祭祀及各类大中小型活动中得以出现,但近些年来,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影响下,这一优秀的民俗项目受到很大的冲击。为了能更好地留存下来这一宝贵的民俗财富,该文为闽北樟湖坂地区蛇文化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蛇灯文化;图腾崇拜;传承与保护
在报告中,曾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政策保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创造性,共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樟湖坂“蛇文化”作为当地保留最原始、最完善的民俗文化代表深深地影响着樟湖人的生活、信仰和精神文化,至今保留着比较原始古朴的蛇王庙,当地群众又叫连公庙、福庆堂,是当地唯一的一座与祟蛇民俗直接有关的庙宇,还有游蛇灯、赛蛇神等民间活动。樟湖的蛇文化远近驰名,每年樟湖都要举行盛大的蛇节庆典,吸引了众多省内外游客,甚至台胞前来观光。如今,樟湖蛇节已不仅是使樟湖闻名于世的一种象征,更是一种文化,一份文化遗产。
1信奉蛇为保护神的图腾崇拜
“图腾”是美洲印第安阿尔衮琴部落的一个方言词汇,它简单而准确地表达了这样一种文化现象:即在一些原始部落中,人们常把某种动植物或其他物体当作自己氏族的标志或象征,认定自己同他们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而采用各种象征方式和举行各种特殊仪式来表达自己对这种认同的肯定。我国不少学者认为,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地理类典籍《山海经》中所记载的一些人面兽身物,其实就是这种图腾崇拜的典型反映,它们所兼备的人的智慧和兽的武力,正是先民所追求的完美结合。樟湖坂位于福建省闽北地区的最南端,隶属于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管辖。它东距闽清、南距龙溪、北距古田县城、西距南平区地处四县市结合部,同时也是闽江中游最大的人口居住区,也是福建水口水电站库区最大的库区,它以独特的地域优势,为蛇的生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为蛇文化在樟湖坂的传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樟湖坂人以蛇图腾为信仰的樟湖蛇文化变迁蛇图腾崇拜溯本追源,可以上溯至上古的女娲和伏羲,神话传说中缔造人类的女娲氏便是人首蛇身,伏羲氏把蛇当成氏族的图腾。据说,远古时期,淮南王刘安谏汉武帝远征岭南说:“南方暑湿,近夏瘴热,暴露水居,蝮蛇蠢生”足可见远古的岭南说环境非常恶劣,森林茂密,毒蛇猖獗,被视为“蛮荒”的瘴疠之地。世代居住在樟湖的人,把蛇敬奉为神,通过对蛇的敬拜祈求年年风调雨顺,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据史料记载,樟湖人对蛇崇拜仪式至今保存比较完整,为各级蛇文化研究单位提供了最原始的第一手资料。樟湖崇蛇的习俗早在闽越时期就已开始,在社会历史变革下促进了闽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樟湖人心目中独特的“蛇图腾”文化。近些年来,历史悠久的蛇图腾文化,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为了更好地保存好当下的蛇文化遗产不被遗失,当地组织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建立完整的蛇文化档案,以便于蛇文化更好的传承与保护。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专门为樟湖蛇文化做了一期专题报道,将原生态的迎蛇灯文化做了报道,为蛇灯文化传承与推广提供了有力宣传平台。
2乡风淳朴游蛇灯民俗
本土资源在幼儿教育的运用策略
摘要:本土资源具有各个地方区域特色,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是乡镇幼儿园独特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利用当地文化、民俗习惯、自然资源等开展趣味游戏,能够发展乡镇本土幼儿园的教育特色,激发孩子对家乡地方文化的热爱,从而实现特色活动的发展。
关键词:本土资源;自然;文化
乡镇中心幼儿园,自然资源丰富,有农田、树林、小河等等,还有一些丰富的民间文化,而这些地方所酝酿的文化和本土特有的资源,是长久存在并可以长期利用的。这是让孩子们生活、学习和玩耍的场所。本土资源是当地的自然和文化生态资源,孩子们生活在这些本土资源的环境中。孩子的成长的一部分就是他它们,利用本土资源的教育也是利用了当地幼儿生活中的资源。
1本土自然材料要活用
对于生活中一些废弃的东西,在不伤害孩子健康的前提下,可以让孩子体验收集的过程,共同制作,提高自制玩具的趣味和质量,如用泥巴捏娃娃当玩具和做游戏,用简单的纸条和纸袋可以做成时尚的包包或者是其他创意作品,废纸做纸球,瓶盖做项链,成品是玩具,半成品让孩子操作玩游戏。学会使用代替物,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不仅仅发展孩子们在广阔的自然环境里的认知经验,在村镇幼儿园的活动中,取材当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散步等户外活动中,引导孩子们拾起和拾起各种各样的土壤、松果、树皮、干燥的树叶等自然物体。通过引导孩子们亲自加工和处理,他们成为美丽和有趣的操作材料,如引导孩子们用他们捡来的各种石头下棋。在石头上画画,用石头建造房屋;把采集到的树叶、果实、树枝等做成各种图案或者是美食;把泥巴和成建筑;八麦秸秆制作成飞机;用一把稻草做成一个栩栩如生的稻草人形象;用野生藤蔓和几根木棍做荡秋千。创造性地利用这些地方资源材料。让孩子们获得成功感受乐趣,成为孩子们最喜爱的游戏设备。
2本土民间文化要妙用
“非遗”传承与社区公共文化研究
摘要:密祉花灯随屯军、移民的中原汉人带到西南边陲,与当地的民族歌舞艺术碰撞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花灯艺术形式。密祉花灯作为一种共享的区域性文化,通过共同的灯神信仰表达密祉人的美好愿望,促进民众间的交流。把花灯作为一种社区公共文化,嵌入到社区公共文化的发展建设当中,不仅可以把作为“非遗”的弥渡密祉花灯更好的传承下去,也可以通过花灯建立起一种相互认同的文化介质。通过调查研究认为,“非遗”传承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于密祉而言是一项一体两面、一举两得的工作。
关键词:密祉花灯;“非遗”传承;社区公共文化
一、调查点概况
密祉乡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西南部,东北与弥渡县苴力、寅街两镇接壤,西南与巍山、南涧两县毗邻。密祉乡辖兴隆、中心、八士、永和、莲峰、石麟6个村委会,36个自然村,40个村民小组。密祉乡居民以汉族为主,同时包括彝族、白族、佤族等民族。密祉乡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有事西南夷”后,历代就不断有内地汉族来定居。在唐南诏时期,密祉就是滇西古驿道,也即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元朝时,隶属赵州府的定西岭巡检司就在密祉。明代天启《滇志》记载的“弥只里”即今天的密祉文盛街,就是当年自白崖南行打尖的首站。民国初期,弥渡县宣布成立,密祉划为弥渡县的一个辖区,这样的行政划分一直延续到今天。密祉乡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等。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近年来密祉不断改善道路条件,大力扶持果林经济发展,努力转变依靠烤烟等作物创造收入的发展模式。冬桃、雪梨的种植已经初见成效。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密祉也在逐步推进。
二、研究背景
弥渡花灯作为一种悠久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在民间广泛流传,花灯小调《小河淌水》已经蜚声海内外。正因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弥渡花灯于2008年6月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无疑,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花灯对弥渡的民间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事实证明,“非遗”传承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弥渡花灯的传承也不例外。令人欣喜的是近些年来不同学科领域的人们已经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弥渡花灯进行研究,希冀说明弥渡花灯所承载的社会和文化意义,探讨弥渡花灯传承的理论和方法等问题。以文化研究为己任的民族学、人类学也开始关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相关问题。
节日习俗的广告传播透视论文
论文摘要:节日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传播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习尚和风俗。在节日期间,广告主往往巧妙利用消费者独特的文化心理和消费心理,有针对性地设计广告诉求的内容。本文针对节日期间广告传播习俗现象展开了具体的文化分析,并从中得出了一定的结论。
论文关键词:节日习俗民俗文化广告传播
节日习俗,是长期相沿积久成俗的社会风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类物质和文化成果的总和,它既是人类自身活动在一定社会层面上的文化反映,也反映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重大的风俗习惯和传播活动。同时,从文化形态的构成方面来说,节日习俗的种种广告行为和传播方式也有着宗教和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基础。正是由于民俗的基础性地位和巨大的包容性内涵,这也使得它在基础文化形态领域中的地位被大大地提升了。因此,从传播学角度研究民间习俗,得出其中潜在的社会心理和文脉关系无疑是相当重要而且具有现实意义的。
近年来,随着传播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以此为基础手段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也被拓展开来,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虽然传播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但传播活动却是由来已久的,并且始终伴随着漫长的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人们在长期的传播活动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倾向和习惯—传播习俗形成了。”从传播学的意义上来说,传播习俗也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习惯性、风尚性特征的传播现象。也可以说,在整个社会传播活动中,传播习俗是具有着基因性意义的。
节日习俗及其传播活动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将采用学科式、定性的研究方法来对节日习俗进行传播学意义上的解读和阐释,从而也对蕴含其中的文化概念和民族心理进行重新评价与定位。事实上,节日习俗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伴随着节日广告的形式出现的,因为节日习俗乃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其具体形式的确立和内容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具体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其整个的操作过程和民俗内容都是在节日广告的运作范畴中实现的。
节日广告其实就是指在各种节日期间(包括传统节日和其他由官方确定的庆典日、纪念日等)针对某一节日特有的习俗而的有针对性的各类广告。在这个过程中,广告主利用消费者在节日特殊氛围中的消费心理大做广告,就会有众多的受众被打动,其所取得的传播效果当然也是惊人的。并且,众多的节日广告业主还根据这一商机的特点专门设计广告诉求的具体内容。
庆祝中秋节的感想4篇
中秋节感想一
中秋团圆节,亲人齐欢聚。儿女回探望,双亲心中喜。美味佳肴备,举杯庆佳节。宴散皆归去,父母忙辛劳。心中多感慨,提笔留记录。愿与君分享,共醒大家身。
都说孩子的生日是母亲的受难日,每个孩子过生日好像理所应当他们就是主角,他们就应该幸福的度过、快乐的享受,现在看来不光是孩子过生日劳累的是父母。其实,依据中国传统,过节就是团聚日,孩子都会回到父母身边,一家人热热闹闹。
一听说孩子要回来了,父母心中那叫一个乐。他们会早早地做准备,想想这个爱吃啥,那个好哪口,一切都尽着孩子的口味,用父母的话来讲,他们工作忙,一年才回来几次呀,回来一次就尽量让他们吃得饱,喝得好。他们的心思全让孩子占据着,做的饭也不管自己的牙能否咬得动,自己的胃能否消化得了,这些他们从不会刻意去想,哪怕是一个闪念也不曾有过。
从清早起来就开始忙碌准备,手不停,脚不歇,眼还不时地盯着门口,期待着儿女突然就出现在自己眼前喊一声“爸”,喊一声“妈”,这会让他们等待的心更踏实,更满足。为让孩子好好回家享受,他们是数了又数,算了又算,总希望把儿女想吃的爱吃的都搬上桌,这样他们准备时就好像满汉全席般地把桌子上摆得满满的,盛不下的锅台边,厨柜上也挤挤,再不行就撂着放。从这大样小样中就可知父母花了多长时间,费了多少心思,他们有多期待这样的团聚,这似乎也在告诉我们自己有多长时间没回家探望父母了。假设一样菜代表父母的一次期待,那这满桌的菜又凝聚了父母的多少思念呀。
终于饭菜好了,大家围坐一圏,边高兴地吃着,边开心地聊着,气氛非常温馨。一顿饭父母只顾得看我们了,看我们放下筷子,他们就给我们夹菜,不让夹还不行,为顺从父母我们吃饱了也要硬往肚里咽,因为看我们吃他们就会很满足;听我们聊得欢畅,虽然他们有时会听不懂也插不上话,只能默默地坐在一旁当听众,但只要我们高兴他们怎样都无所谓。这就是我们的父母,永远无怨无悔地为儿女们付出,永远无私无畏地为儿女们奉献。
小专题教学个性化发展论文
【关键词】小专题设计教学内容创新个性化
【论文摘要】依据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精神,目前实验区实施的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所选的文本比传统教材丰富了许多,也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个性化发展。但是,面对文本丰富的语文教材,与有限的教学课时数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我们如何处理教材呢?我认为,设计“小专题”教学,使之具有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和性,在“乐”、“行”、“活”、“思”中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依据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精神,目前实验区实施的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所选的文本比传统教材丰富了许多,也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个性化发展。但是,面对文本丰富的语文教材,与有限的教学课时数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我们如何处理教材呢?众所周知,丰富的教材内容不等于丰富的教学内容,“课文只是例子”,我们不能用教教材的眼光去处理教学内容,而应该用教材教,以“小专题”的创新设计理念处理教学内容,尤其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所谓“小专题”,就是指依据课程目标,结合自身情况和学生实际,“灵活适度”地处理教学内容,并通过反复阅读理解文意,再对课程内容采取增、删、改、合、立等手段设计专题,利用二、三个课时进行探讨,使学习走向深入,最后对研究成果进行交流评价。这种“小专题”教学,探究角度要新,论题开口要小。中学生因视野、经验和能力所限,不宜探究那种大而泛之的论题。在“小专题”教学设计过程中,既要促使学生动口、动眼,也要促使其动手、动脑,让多种感官协同“作战”;既要促使学生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又要促使其实践操作、亲身体验。总之,“小专题”教学设计要有利于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小专题”教学,“设计”而有所得呢?笔者认为,关键是“小专题”教学的设计必须具有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和教育性,使之对教学内容不断创新。
一、“小专题”设计讲究趣味性——“乐”中求发展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活跃,保持学习的持久性,是促进个性化发展的“润滑剂”。因此,“小专题”的设计首先要有趣味性,“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一看专题的论题内容就有兴趣,就跃跃欲试。这样才能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不愿”为“情愿”。如学习《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时,在学完苏轼和辛弃疾词后,我与学生们讨论出一个共同探究的问题:“在宋词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如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请课外阅读他们的其他作品,收集相关资料,以‘我看苏辛词’为小专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将探究成果与其他同学交流。”然后学生根据任务分组活动,最后用一节课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