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8 23:46: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应试教育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大学生学习心理应试教育论文
应试教育是指以追求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应试教育体制带来诸多弊端,国内学者关于此类的研究也较多,尤其是应试教育对中小学生学习的影响研究比较多,但是应试教育对于大学生学习影响的研究比较少。大学教育不需要追求升学率,学校对于学生的考试分数也没有中学那么重视,虽然也有一些研究指出一些大学片面追求考研率,大学里普遍存在大学生热衷于出国留学考试,公务员考试,各种证书考试现象以及大学教育教学方式和管理体制上的问题也使得大学教育存在应试教育倾向,但总体来讲,大学里的应试教育氛围没有中学那么浓厚[1-3]。然而,长年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高中生,尽管进入到学习氛围相对轻松自由的大学校园,他们在学习的各个方面还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而表现出一些典型的学习心理特点。大学生学习心理渗透到学习的各个方面,不仅影响着大学生是否能够在大学里更好地获取知识,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还影响到大学生是否很好地成长成才,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1应试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分析
1.1学习目的功利化: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校教育目的非常明确,就是提高学生分数,提高一本二本上线率。在家里,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是“你只要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就可以了,其他什么都不用管”。因此,学生学习目的也非常明确,就是考上大学[4]。这种长期来自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一种功利化的学习目的灌输也影响到大学生对于学习目的和学习意义的正确认知。学生进入大学后,还是把学习跟功利性的目的挂钩。对于学习目的的认知,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读大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找一份好的工作,为了将来更好的生活[5]。这种功利性的学习目的在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中表现更加突出,因为考上大学,是他们走出农村,不用像父母一样在家务农的最好途径。在这样的功利性的学习目的驱使下,很多学生在大二,甚至大一就开始为就业或者考研做准备。比如师范生准备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上岗考试,普通话考级、三笔字练习。还有部分学生准备公务员考试的,事业单位考试,准备考研的。除此以外大多数学生都忙于英语四六级证书考试,各种有利于增加就业竞争力的证书考试。这些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这些考试,平时很少或者根本不看与考研或者就业无关的纯文学类、哲学类的书籍[2]。本来大学阶段应该是大学生广泛阅读,增加自己的人文素养,积累多样化知识的最好时期,但是功利化的学习目的使得大学生为应付各种考试而学习,学习的知识面有限,缺少人文素养[6]。1.2学习动机以外部动机为主: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教育内容单一,学生围绕考试而学,教师围绕考试而教,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为了考试而学的教育内容使学生难以体会学习本身带来的乐趣,功利性的教育目的也常常让学生产生学习是为了老师和家长而学习的想法。到了大学,虽然少了来自老师和父母的监督和安排,大学生有了更多自主安排的学习时间,但是大多数学生却没有表现出因为可以去学习自己想学的知识而对学习充满了兴趣,而更多地表现为不知道学什么了,学习动机反而下降。大学生对于那些能够由自己自主选择的选修课,学习热情并不高,大学里“专业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学习风气也反映出大学生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凑够学分而学习。源于对知识探索的欲望和学习兴趣的内在学习动机在大学生学习动机成分中比重较低。大多数学生为了考研和就业而学习也体现了大学生学习动机以外部学习动机为主。这样的学习动机只要是积极向上的,就应该给予认同[5]。但是这种以考研和就业为目的外部学习动机一方面使学生难以体会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学习缺乏持续的内在动力,碰到困难和挫折容易产生消极学习心理,另一方面其实也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学习压力。1.3学习方法注重知识的识记,缺少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创新能力: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考入大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和教师已经形成了一套以提高学生分数为主的教学方法[4]。教师研究考试大纲,研究习题,帮学生划重点,做笔记,把有利于提高学生成绩的所谓的重点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管识记,在题海战术中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提高卷面成绩。学校只重视卷面考试,对于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几乎不开设或者只挂名,实则用于与考试有关的课程学习,学生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于提高卷面成绩上。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受到了限制[5]。到了大学,学生已经习惯于老师划重点、讲习题的教学方式,于是很多同学还是倾向于等老师划重点。当老师指出考试的重点,学生就赶紧做笔记,如果老师没有说明重点,学生就不知道这堂课学了什么,重点在哪里。课堂上,很少有学生主动提问,对老师讲课的内容要么全盘接受,要么置之不理,缺乏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索的能力。当老师布置的作业是研究性课题或者开放性问题的作业时,很少有学生会对问题有深入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往往出现一部分学生从教材里找“标准答案”,一部分学生从网上下载材料抄写的情况。这样的学习方法既不能让大学生对专业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也使他们不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1.4学习适应不良导致心理问题:大学与高中最大的不同就是每天上课的时间少了,大学生有很多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但是一些大学生由于习惯了高中每天被安排满满的学习任务,到了大学就不会自主安排课余学习时间,加上没有老师和家长的督促,逐渐放松了学习,有的学生甚至出现逃课、挂科的现象。持续的学习落后和挂科又让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厌学、焦虑的心理,有的学生选择沉迷网络,参加与学习无关的社交活动等消极方式应对学习压力,还有的学生干脆自暴自弃,最后连毕业证都拿不到。除了学习,大学里还有各种各样体育、文艺比赛、社团活动、素质拓展项目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有的大学生不知道怎么处理学习与课余活动的关系,不能静下心来学习,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盲目跟从别的同学,对学习比较迷茫。有的大学生虽然在大学里还是像高中一样努力学习,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做作业,课后也认真复习,但是他们发现,大学老师不像高中老师一样上课跟着教材讲,课上讲的内容就是考试的内容。大学老师只讲本专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而且不会告诉你哪些知识点是考试要考的内容。这些学生虽然平时努力学习,但也许期末考试的成绩却并没有和他们的努力付出成正比[7]。对考试成绩的不满意让这些学生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贬低自我,消极的自我意识,长期处于情绪低落状态。还有一些学生,学习目的太过于功利化,把学习和各种考证考试挂钩,平时学习只看与这些考试有关的书籍,而且看书的时候总想着这是不是考试的重点,总想通过短时间的学习来提升考试分数。这样的学习方式一方面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学习压力反而影响学习效率,另一方面,考前容易焦虑过度,一旦考试碰到挫折,又容易导致学生情绪低落,产生焦虑、抑郁心理。
2培养大学生良好学习心理的对策和建议
2.1加强对大学生学习心理的辅导和教育:良好的学习心理需要对学习有正确的认知、适当的学习动机、好的学习方法,还需要对自己的学习有合理的计划和安排,有一定的自制力。首先,引导学生对学习有正确的认知,端正学习目的。不少大学生把学习看成是对书本知识或已有知识的获得,学习目的是为了将来就业,因此学习是被动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与新信息互动的过程,学习可以让学习者在认知、技能、态度等方面都发生变化并在以后相关的情境中活动的水平和方式产生影响[8]。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学习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将来就业,学习可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有正确的认知才会改变学生应付考试,被动学习的学习态度。其次,帮助学生培养适当的学习动机。教育不只是谋生功能,还有享用功能。大学生应积极培养自己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内部学习动机使学习更加快乐。有的学生学习动机太强,太强的学习动机让他们更加焦虑,反而影响学习效率。一般来说,适中的学习动机强度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那些比较难的考试或者竞赛,较低的学习动机反而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第三,指导学生优化自己的学习策略。大学主要靠学生自主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控力要求较高。大学生要转变高中阶段被动接受学习的学习方式,要学会主动地积极地思考,要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不是简单的对知识死记硬背,应付考试。教师要指导大学生学会科学管理时间,制定学习计划,锻炼自己的意志力。2.2加大教学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多元化:学校教育要转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观,要面向社会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大学生。在课程设置方面,重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应加大实践课程教学的比重,重视实践教学的指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应加强与社会联系,让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实践活动,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学以致用。学校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教师开展在职培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和人才培养观。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教师在授课时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改变“老师讲、学生记”的传统授课方式,应当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多一些开放式和研究性课题作业,少一些在教材里照抄标准答案的作业。对于期末课程考核应加大平时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考核的比重,考核方式应尽可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2.3树立多元化人才观,鼓励大学生创业:高等教育应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切实领会我国教育目的精神,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1]。不能因为大学生就业难,而整个社会对学历要求提高的现实一味的让学生去考研,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际需求。整个社会也应树立多元人才观,以实际需要去选拔人才,而不是“唯学历”“唯文凭”去筛选人才,给大学生提供实习和锻炼的机会,发挥其特长。家庭教育要树立多元人才观,要转变考上公务员,事业单位,公办教师等工作岗位就是所谓的“好工作、有出息”的传统观念。只要是能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能力,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实现自己价值的工作就应该值得肯定和鼓励。另外,随着就业压力不断加剧,大学生创业也是一种职业选择方式。大学生拥有理论知识,有创新精神,通过创业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当前,整个国家和社会都在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创业有很多的机遇。但是受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许多大学生认为创业是找不到工作的不得已才做的事情。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宣传和教育,转变观念,鼓励学生创业,在创业过程中锻炼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2.4重视由学习引起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给予心理辅导:首先,对那些学习动机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的,经常逃课,多次挂科的学生要给予引导其对学习有正确的认知,帮助其重新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要防止其由于学习问题而产生习得性无助,以不合理的方式逃避学习的压力。其次,对那些平时学习非常努力但是由于学习成绩没有自己预期那么好而产生自我贬低,自卑心理的学生,要进行合理的归因指导。这些学生自尊心比较强,学习成绩也并不是很差,只是在学习方法上没有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加上考试分数本身的不确定性和长期的应试教育让他们误认为考试分数就代表学习能力。如果把考试分数归因于能力会容易产生低的自我效能感。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归因和认知可以调整自卑情绪,重新树立自信。第三,对那些把学习与就业和考研挂钩,学习动机太强导致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出现学习障碍的同学,应让其明白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调整自己的学习动机。还要让学生知道学习与考试的关系。学习并不是为了考试,考试只是检验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论文
一、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997年《北京文学》提出了有关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时间掀起了一场有关语文教学的大讨论。在此推动下,中学语文教学让人看到了可喜的一面。但是,在充分肯定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所取得的可喜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楚看到,正处在改革之中的中学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不少突出问题:
1、强调语文教学的现实功利性,应试教育色彩浓厚
语文教学现实功利性的增强,是当今中国语文教学最显著的特点。它集中体现为现在人人都批判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结果只能折断了学生想象的翅膀,扼杀了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学生高分低能现象越来越多也就不为其怪了。
2、忽视语文课堂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僵化,教学过程模式化
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它自己的特点,它非常注重感情的交流和个性的发挥。语文教材中不乏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个性、才华、情感及思想感情的结晶和体现,每一个单元的练习,教授的知识点,都有着鲜明的特点,所以,不同的课文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式。除此之外,由于每一个教师的个性气质、学识修养的不同,对每篇文章的感受、理解、领悟的不同,因此教法也可能因人而异。但是现在,无论教师是何人,教授哪一篇课文,面对哪些学生,都是千篇一律的一个模式,整个一个形而上学。
小学德育教育探讨
在老旧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一直把智育成绩视为教育的重心,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分低能”学生,当今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能力强的人,而是需要道德品质高,乐于奉献,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所以必须转变老旧的教育模式,将素质教育作为首要的培养方案,在素质教育中,智育和德育要平衡发展,要求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智育,更要注重学生的德育,德育是一个人受人尊重认可,一个国家安定有序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于处在人生启蒙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德育至关重要。通过良好的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的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贡献,成为合格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德育教育在当今素质教育体制下应该受到重视。
1德育教育的意义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指的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少年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国家如何发展,取决于少年未来的能力。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新一代的小孩子培养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优秀青年。现在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社会变的相当不和谐,试问这样的社会,怎么才能富有强大起来呢?良好的教育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一个人对社会或国家有多大贡献,也取决于其受教育程度及怎样的教育,德育不仅仅要求教师以德来教授学生,更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现在社会上到处充斥着诱惑,网络游戏、小说,无不充斥着暴力,这使得学校德育教育面临许多的困难,但作为“教育发展的关键”的我们,应该强化德育教育,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明天。
2如何正确开展小学德育教育
2.1增强德育教育意识,转变教育观念:在小学生的教学环节,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例如:教师没有很高的热情去接受新事物,不愿改变自己老旧的教学方法,对素质教育认识不足,加上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严重阻碍素质教育的发展。因此德育教育难以开展,所以,要想在教学过程中践行德育教育,首先必须加强教师的德育观念,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的活动中,教师不再单纯的是知识的讲解者,还要做一个人生方向的引导者。要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与学生平等的交流探讨。在产生分歧的时候用道理来为他们讲解,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案,课上为学生提供讨论与交流时间,多听取学生的想法、并给以必要的指导。教师,是德育教育的实施者,只有充分认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教书育人。因此教师应开拓视野,接受新思想,实行新的教学理念,从而把德育教育运用到小学教学之中。教师作为德育教育的主体,自身的行为习惯对学生来说影响很大,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德育建设,树立为人师表的观念,让教师的德、智、才、情在教学中充分表现,使德育教育工作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生动自然、深入人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觉接受教师影响。
2.2关注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同的学生性格不同,接受事物的方式与程度均不相同,做人难,教一个人怎么样做人更难,这也是德育教育的目标,因此,我们需要选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来培养不同的人才。真正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出发,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关注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探索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相同的教育方式很难收到相同的教育效果。在坚持德育目标的一致性和阶段目标的层次性相统一的前提下,我们要进行分层德育规划。首先,制订不同层次的德育目标;其次,设置不同的教育内容;最后,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德育教育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背后”,因材施教。用爱心与耐心唤起学生的醒悟,让他们认识自我,争取进步,这样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撰写教育管理论文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这个转轨的过程中,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广大教师都需要转变教育思想,加入到教育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中。参与教育科研活动,不仅有助于先进的教学思想的传播,新的教学方法的推广,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有助于教师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论文和科研报告是反映教育科研成果的两种主要形式。广大教师无论参加何种规模的教育、教学科研活动,最后都要以论文、实验报告等形式把成果发表出来,让同行评判、分享、借鉴。因此,了解撰写教育论文、教育科研报告的一般程序是十分必要的。
论文(或称学术论文)是对科学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和描述学科研究成果的文章。也就是说,论文既是科研人员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一、论文种类和作用
从论文的内容形式来看,一般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否定某一学科领域中的某些旧观点,提出新见解。例如,指出应试教育的缺点;提倡素质教育,论述它的优点及重要意义。又如,批评传统教学方法的满堂灌、机械训练等不足之处,倡导启发式教学,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收集、整理一些分散的材料,使之系统化,用新观点、新方法加以论证,得出新结论。例如,关于比较教育研究的文章,在收集各国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得出共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如何撰写教育论文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这个转轨的过程中,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广大教师都需要转变教育思想,加入到教育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中。参与教育科研活动,不仅有助于先进的教学思想的传播,新的教学方法的推广,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有助于教师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论文和科研报告是反映教育科研成果的两种主要形式。广大教师无论参加何种规模的教育、教学科研活动,最后都要以论文、实验报告等形式把成果发表出来,让同行评判、分享、借鉴。因此,了解撰写教育论文、教育科研报告的一般程序是十分必要的。
论文(或称学术论文)是对科学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和描述学科研究成果的文章。也就是说,论文既是科研人员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一、论文种类和作用
从论文的内容形式来看,一般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否定某一学科领域中的某些旧观点,提出新见解。例如,指出应试教育的缺点;提倡素质教育,论述它的优点及重要意义。又如,批评传统教学方法的满堂灌、机械训练等不足之处,倡导启发式教学,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收集、整理一些分散的材料,使之系统化,用新观点、新方法加以论证,得出新结论。例如,关于比较教育研究的文章,在收集各国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得出共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语文撰写教育论文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这个转轨的过程中,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广大教师都需要转变教育思想,加入到教育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中。参与教育科研活动,不仅有助于先进的教学思想的传播,新的教学方法的推广,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有助于教师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论文和科研报告是反映教育科研成果的两种主要形式。广大教师无论参加何种规模的教育、教学科研活动,最后都要以论文、实验报告等形式把成果发表出来,让同行评判、分享、借鉴。因此,了解撰写教育论文、教育科研报告的一般程序是十分必要的。
论文(或称学术论文)是对科学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和描述学科研究成果的文章。也就是说,论文既是科研人员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一、论文种类和作用
从论文的内容形式来看,一般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否定某一学科领域中的某些旧观点,提出新见解。例如,指出应试教育的缺点;提倡素质教育,论述它的优点及重要意义。又如,批评传统教学方法的满堂灌、机械训练等不足之处,倡导启发式教学,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收集、整理一些分散的材料,使之系统化,用新观点、新方法加以论证,得出新结论。例如,关于比较教育研究的文章,在收集各国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得出共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中学历史教学研讨论文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二字,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中国,“人文”一次最早出现于《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人文在《易经》中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中国古代的人文,是指礼教文化,一方面强调内心修养,使人成为有德行有善心的人。另一方面强调掌握礼乐仪文、琴棋书画等文化艺术形式或技能。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人文”指的是教养和文化、智慧和德行、理解力和批判力等理想的人性;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出现了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思考。
现代学术界把人文精神定义为依靠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内心反省,感悟而形成的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由、批判及超越精神。和对人生的的意义与价值的批判和思考。它是以对人生的价值的终极关怀和现实关切相结合为原则,以实现完整人性为基础,以全面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文化精神和生活方式,它对人的生存发展起着定向或定位的作用。作为人文科学的历史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是通过授予受教育者的历史知识,使其在认识自我世界,认识和适应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和人文精神等方面得到发展,通过历史熏陶的与涵化,提高其自身修养与素质。学会做人。
二、中学历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历史乃人文之本,作为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历史教学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人文素养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1、从人的角度重塑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初三政治教师年终教学工作报告
时光如白驹过隙,匆匆而逝,回首本学年的点点滴滴、桩桩件件,虽已经成为了历史,但追忆以求自励。
本学年本人担任初三(2)班的政治教学任务,这是我第四次担任初三毕业班的政治教学任务,因为具有了一定经验,但不敢有任何懈怠,工作中仍以工作为重。下面就分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我在这学年教育教学方面的心得和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德育方面:深知,教育育人,以德为先,热祖国,人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认真学习党的有关决议,政策法规,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自己是一个党员,所以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各方面做教师的表率。
十七大召开后,我认真学习,积极参加培训,结合实际撰写论文,经过区教育委员会的选拔,成为我区教育系统十七大宣讲团的成员之一,宣讲稿被区教育委员会朱副书记称赞为最好,我记得再清楚不过的是:第一天(年年12月4日)出去,正是查出我母亲身患肺癌晚期,没有几个月的时间了,12月21日我母亲就离我们而去,这是我做儿子万万没有想到的,但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我调整好情绪,积极参加到宣讲中,到中山学校、贾市、杜市、慈云学校等作题为《做创新型教师,育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演讲,所到之处,都受到广大教师的好评,我深感欣慰。
特别是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组织全校师生、快速、有序地从教学楼撤退到外操场,一个都没有受伤。事后,我积极捐款和交纳特殊党费,还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和上思想品德课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责任教育、团结协作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方面: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又是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深知责任重大,保持了其他教师所没有的特别的职业敏感,不敢有丝毫松懈。工作放在首位,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与研究。认真钻研教材,研读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紧跟中考试题节奏,把握中考脉搏。每周共三个教案,都认真撰写,力求创新,不落俗套,不求应付了事。
大学音乐综合性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以音乐教育的文化意义为基点,探讨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的文化观念,针对全国综合性大学兴办音乐教育的现象,探索一条适合综合性大学发展音乐教育的新思路。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文化观念文教兴国
中美音乐教育之比较
美国教育界对音乐教育的认识是不断演化的,上个世纪60年代初它还是主科(如语文、数学等)的“饭后甜食”或“装饰花边”。①当时音乐教育在美国并不是处于核心地位,“它比核心科目低上一二英寸”。②但美国音乐教育的地位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稳步提升。以《音乐教育的基本概念》和《音乐教育的基础和原理》等著作为发端,美国不断进行音乐教育改革,直至1994年3月克林顿政府承袭布什2000年教育战略的几乎所有内容,用立法程序通过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该法令对美国艺术教育(包括音乐)给予了史无前例的支持,艺术被法定为六点国家教育目标中第三项所列“核心学科”之一。在这一系列的措施下,美国学校教育已将艺术列为与读、写、算并列的四个基本能力。美国2000年联邦法案已规定艺术为幼儿园至高中毕业的核心课程,而各州大学已将修读高中艺术课程定为大学入学条件之一。
据上世纪90代初的统计,中国的音乐教师至少缺50万人。正统音乐教育的缺乏,自然导致许多学生更多地接受娱乐式、快餐式的流行音乐。虽然音乐讲究多元化,但单一地接受流行音乐会造成“营养不良”。中国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的落后也暴露了中国高等教育文化观念存在着缺陷。人们常说,现在的大学生,学理的就是“一文不染”,而且大部分理科生连论文是什么都不知道,更别说音乐了。形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应试教育;其二则是因为许多大学生视野太狭窄,偏重专业而忽视博览百家之长,尤其缺乏音乐艺术方面的素养。
通过对中美音乐教育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音乐教育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严重弊端,而伴随市场经济而来的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的思想,更是高校人才成长的严重障碍。
大学生心理素质和教育论文
论文主题词: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做出了比较深层次的论述,并就如何提高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证,为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与途径。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新情况,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心理素质要大力改善。
由于市场经济的完善,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日益明显,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这样的形势,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心理素质教育的责任大任务重,尤其是面对社会的竞争复杂性,要教育大学生在学校就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为此,我们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应当明确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教育大学生增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二是教育大学生增强顽强意识和风险意识;三是教育大学生增强协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长期以来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往往总是注重思想素质的教育,忽略甚至严重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因而形成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不少人在心理素质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或问题。其主要表现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学校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老师的配备和心理健康教育经费的投入;二是学生普遍认为心理素质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并不十分关注;三是学校在心理素质教育上存在诸多不切实际的方式方法。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多层次形成合力来共同教育和帮助。作为高等院校来讲其责任更重大,任务更艰巨,我们在寻求当代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时必须从如下三个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