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9 01:42: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优秀传统文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
摘要:强调,新时代应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基于这一原则,本文探讨了在大众文化背景下,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理路与方法,提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以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为旨归,正确区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依托政府引导,打造文化精品,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彰显中国精神。
关键词:大众文化背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理路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在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论述中,明确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定位。1.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是“民族文化的血脉”、是中华民族的“立根之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深深植根于各时代人民群众的骨髓中。传统思想文化、传统技艺文化、传统文学、传统节日等这些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价值追求。千百年来,“仁”学、“民贵君轻”“兼爱”“非攻”“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等优秀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之“魂”;养“浩然之气”“修身养性”“以德修身”“言传身教”“知行合一”“敬业乐群”等优秀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人民端正自身行为之“魂”……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始终,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基因与血脉。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是指经济上富足、政治上强大,还应是文化上繁荣,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以发达的文化为支撑,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推动中国的发展。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精神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土壤的,我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这三个阶段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脱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精神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强调,我们在从严治党的过程中要研究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经验与教训,将我国古代的廉政文化同现代社会相结合,运用历史智慧来推进我国廉政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党、全体人民共同的伟大事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些古人家国情怀的思想都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1.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世界站稳脚跟的深厚根基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强,21世纪世界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竞争、军事上的竞争,更是文化上的竞争,正如所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来支撑的”。传承了5千多年历史文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彰显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情怀,这已然成为我国在世界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的重要因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特有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强大的现实指导意义都是其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魅力与优势,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备受全球关注的中国春节、吸引海外人士的中华美食。不仅如此,以“天下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为基因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方案,也表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发展快且稳的根基。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理路
新时代,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同时代相结合,扎根于人民群众,探索出新的传承理路。2.1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增强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中华传统文化是在我国独特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一种具有全面性、包容性、民族性的完整文化体系,由于受一定时代生产水平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往往精华与糟粕杂糅。要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现阶段“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的优秀传统文化,如有无数令中华儿女骄傲并世代传颂的英雄人物;有美不胜收、风靡全球的传统文学艺术;有凝结着民族精神和情结的众多传统节日;有大量承载中华历史见证的文化古迹等。在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为圭臬的基础上,系统的整理中华优秀传统资源,增强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价值观念、人文思想、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的认知,充分的发挥其时代价值与风采,为当前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中国智慧。2.2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重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场域和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并非来自传统文化的本身,而是如何将传统文化的历史语境以及特定时代魅力生动形象、直观的展现给大众,在传播的载体和形式上如何吸引大众的兴趣又不让文化失真已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1世纪,作为三大尖端技术之一的人工智能技术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方式,极大的拓展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感知能力。随着VR技术和5G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历史文化立体化、场景化得以实现,人们通过进入虚拟空间,沉浸在每种文化所产生、发展的相应历史时代,最大程度帮助大众感受历史、感知传统文化,充分领略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如在博物馆中,将历史文物通过VR技术把参观者带入相应的历史时代,让静态的文物透过历史场景变得鲜活起来,再现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记忆。同时,以APP为载体的短视频、综艺节目、影视动漫、歌曲、智能游戏等传播形式都较通俗直白、视觉性和趣味性较强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给大众。不仅如此,现代科技在利用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中促使传统文化数字化,根据大数据的反馈,能全面的分析出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偏好以及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传播内容和形式的调整与创新,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准传承。2.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根群众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中国共产党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历来强调文化建设的本质特征———人民性,为人民大众服务是我党文化发展的一个根本性和原则性问题。在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就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同时,在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双创”中,也必须把人民大众当作文化创作的主体,文化的发展和创作应紧紧地围绕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马克思曾强调,家庭和市民社会是意志所具有的现实的精神实在性,它们是国家存在的方式。这充分表明现实的、具体的人的实践活动是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源泉,新的文化作品要坚定不移的站在人民的立场,真正建设成能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如网络红人李子柒依托日常生活将中华传统工艺、优秀传统文化直观、通俗的展示给大众,吸引了国内外大批观众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以人民为工作导向,扎根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作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落到实处。充分倾听人民的心声,用人民大众的实践活动和创造活力来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创作出更多有益于群众、被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真正激发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活力。2.4发挥政府及主流媒体的引导和规范作用,避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的肤浅化、低俗化传统文化在大众化传播的过程中受市场机制的影响,许多文化产品生产者的首要目的是最大程度的追求利益化,持一种功利性的态度。这就意味着许多企业、媒体打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旗号,实际上,单纯地视其为赚钱的工具。为了迎合大众,把传统文化过分的碎片化、娱乐化、肤浅化、媚俗化,更有甚者,为了吸引大众眼球,故意歪曲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中,主流媒体作为重要的传播渠道必须充分发挥其责任和使命,引导优秀传统文化的规范性、健康性传播,“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如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制作优秀的传统文化节目让大众增加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以人民日报、新华视点为代表的官方微博、官方公众号将传统节日、传统技艺等用图文结合、短视频等形式进行正面宣传;以中国传统文化网、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文化网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网站,全面的、深刻的、实时的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政策法规、交流活动进行展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和管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用整体性的规划、积极的方针政策、良好的规范制度、充足的资金支持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传承和健康发展。2.5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艺精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和品牌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的文化。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相互激荡、意识形态不断碰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想在世界展现强大的魅力,一定要打造彰显民族特色、符合新时展要求、满足人们精神需要、深受大众喜爱的优秀文艺精品。文艺作品往往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风采、也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繁荣和精神文明程度、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中国近些年以《中华诗词大会》《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经典永流传》《汉语桥》这些为代表的节目用新的传播方式,在传统文化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进行深度创新,向世界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树立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进深、历史悠久的正面形象。“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境界,还可以转化为一种巨大的生产力。美国利用我国的经典人物“花木兰”,在动漫、影视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物质回馈,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创作基础的文艺精品,也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要想创作出文艺精品,必须培养大批优秀的、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努力做好文艺创作的人才队伍建设,推出一批能代表我国在传统文化领域形象的文艺名家和文艺领军人物,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优秀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任何文化的形成都无法脱离其存在的时代与社会条件,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样的,不同文化之间也在相互影响与相互吸收。校园文化也是如此。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笔者认为,校园文化覆盖的主体人群是学生,其内涵与外延都非常广泛。就内涵而言,校园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制度、活动、课程、环境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价值理念、情感取向等。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生为建设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涵盖教职工在内的一种群体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其他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中积极部分的影响。
二、积极校园文化与消极校园文化
需要明确的是,校园文化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我们要建设的当然是积极校园文化。目前研究者对积极校园文化有不同的表述,如优良校园文化、良性校园文化、高品位校园文化、和谐校园文化、廉洁校园文化,等等。“积极”,在词典上的释义是正面的、促进发展的、努力进取的。从更广的范围讲,“积极”涵盖了向上、向美、向善、向真、自律、自制、自省、自觉、朝气、锐气、大气、正气、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概念。笔者认为,我们可以用积极校园文化来表示合乎社会要求和时代精神的真的、美的、善的、向上的、正面的校园文化,用消极校园文化来表示丑的、恶的、旧的、低俗的、负面的所谓校园文化。消极校园文化对学生个人发展以及整个学校发展是存在极大危害的。目前,其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空心文化”,表现为学生价值观缺失,发展目标不清晰,学习和生活态度消极。二是“舞弊文化”,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毕业推荐弄虚作假。三是“享乐文化”,部分学生借着学生的身份,成为社会消费的积极分子,过度关注吃穿用玩,学习上无动力,一味追求感官的享受。四是“网络文化”,每天沉迷于网络之中,荒废学业,疏远朋友,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社交障碍。五是“恋爱文化”,热衷于花前月下,把心思花在两人世界。当然,除以上五种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表现形式。我们仅从其表现形式就可以发现,消极校园文化会导致学生缺乏理想、拒绝奋斗、贪图享受、不辨是非等。而要改变这种现象,需要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改善整个校园的文化生态,继而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落细。
三、积极校园文化的功能
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状况及促进策略
摘要:目的了解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情况,依据调查结果提出促进策略。方法运用自行编制的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问卷通过方便抽样对2018年9月—2018年11月云南某中医院校30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统计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评分,不同年级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评分,不同专业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评分。结果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330份,回收有效问卷30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42%。情感认同评分较高,认知认同和行为认同有待加强。不同年级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校应提高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促进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提高。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师素养;校园文化;课堂教学;调查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最深邃的智慧,包含中华民族最丰厚的精神食粮。文化认同就是对人与人之间或个人群体之间共同文化的确认[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是华夏儿女对自身文化根脉的认可和确定。青年兴则国家兴,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当前我国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思想意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坚定大学生的“四个自信”,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对文化的认同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前提。针对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针对调查结果提出提高文化认同的策略和建议具有积极的意义。笔者团队对云南省某中医院校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情况进行调查并提出了促进策略和建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2018年11月云南省某中医院校大学生共305名参与研究,其中男167名,女138名;年龄17~24岁,平均年龄(19.5±2.04)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对策
【提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各国之间跨文化交往密切。这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也面临着更严峻挑战。跨文化交往视域下,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底蕴,探究其对外传播路径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跨文化交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对外传播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跨文化交往密切。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之间相互碰撞、相互竞争,在交往中共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共同抵抗困难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儿女永远都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这座精神家园。跨文化交往视域下,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底蕴,探究其对外传播困境。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相应解决对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意义非凡。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底蕴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被其他文化所同化,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可见其顽强的生命力与传承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价值底蕴使得中华民族得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中。
(一)文化自信之源
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德育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倡导“德育为先”,自觉地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积极促进有效的学校德育体系的构建,积极响应国家的人才战略,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整个社会特别是学校德育工作者们最为迫切的历史使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十五讲》一书共有十五个章节。第一章是传统文化教育总论;第二章列举了传统文化教育中的读经问题;第三章概括了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意义;第四章讲述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学术意义;第五章介绍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内容;第六章讲述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与方法;第七章分析了传统文化教育的乱象与问题;第八章探讨了传统文化教育与课程建设;第九章探讨了传统文化教育与教材建设;第十章探讨了传统文化教育与教师的关系;第十一章回答了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经典的问题;第十二章介绍了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世俗的关系;第十三章分别介绍了传统文化教育与蒙学;第十四章分析了传统启蒙教育的借鉴意义;第十五章论述了传统书院的现代价值。该书倡导既要重拾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德育工作的相关依据或范本,利用道德约束人们的行为,又要注重对人性的培养,构建良好的心灵氛围。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性的理论与认识,可以为现代德育工作提供借鉴。而践履我国优良传统,则可为现行德育工作提供具体的工作方法与途径。我国传统著作中就有关于教育思想方面的论述:“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讲的是好的政治,不如好的教育。政治好,百姓会惧怕,教育好,百姓才会爱戴,突出了教化的重要性。书中还强调“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教化百姓,要注重道德的感染,用礼节来约束人们的日常行为与思想观念。
学校的道德教育必须得到普及,教育人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理解,培养人们的忠悌孝义,与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相符合的道德理念,使人们清楚明了人伦与孝悌,从而达到整个社会以礼为重的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十五讲》一书全面系统地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进行梳理。对于青少年来说,不能仅仅学习课本中的知识,而应该积极接受道德的教化。有才能却无德行,不是我国现行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相反,德才兼备才是我国现行教育的标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十五讲》一书中涉及的很多教育理念与我国科教兴国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科教兴国提倡以教育为中心,通过教育促进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实现科学技术向第一生产力的转化。国家的兴旺发达,必须以人才作为基础。若要实现科教兴国的理念,就必须与教育紧密联系,使教育思想更加具有科学性与实效性。在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如何把教育做好,必须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作为基础。该书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科教兴国教育理念相结合,倡导构建新时期复合型人才标准,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同时该书也做到了批判继承,强调传统文化有优良也有糟粕,要求教师能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与糟粕进行区分,从而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思想指导。对于文化糟粕要敢于剔除,还要虚心地向他国优秀文化学习,从而起到丰富我国德育工作内容的目的。总而言之,对于我国当下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十五讲》一书对其追根溯源,以我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为当下学校德育体系的构建提供借鉴。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虽受到了世界各民族不同文化的影响,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观念是经受了长久历史的考验才逐渐形成的,因此它与我国人民基本价值观念相符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公民的职责。对于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来说,应立足德育并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笔者在开展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招标项目“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升研究”(项目编号:18VSJ009)及重庆市教育评估研究会重点课题“基于慕课视角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研究”(项目编号:PJY201702)过程中研读了此书,认为只有清晰地认识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了解其特殊性,并在传承与发扬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德育体系的构建,有效地为我国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彭晓宽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讲师
浅析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摘要:随着新时代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可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获得了良好发展且很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
中国现在处在新的时代,政治和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在飞速发展。它们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遇到新问题,而这些新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制定相关的方针和政策,而且需要弘扬民族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和大政方针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紧跟时代潮流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实现了自我革新。换句话说,新时代中国的发展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革新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发展机遇,进而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获得长足发展,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价值选择和方向指导。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中国现在处于新的时代,它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世情和国情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从而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些新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就需要不断地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优秀文化中汲取养分,制定适应实践发展需要的方针和政策。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一过程中就会自觉地批判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并且在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合理成分的基础上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革新。因此,新时代中国的发展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选取对中国的指导思想的丰富和政策方针的制定有积极影响的内容,摒弃那些对新时代国家发展以及人民健康生活不利的消极内容。当代中国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譬如,如何优化经济结构,使之更好地推动中国经济的飞速健康发展,如何将中国建设成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新问题,党中央领导集体就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力量源泉且在此基础上进行革新。他们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包”思想运用到经济政策的制定上,使得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1]为了提升中国人民的精神层面的追求,党中央领导人提出并大力贯彻落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民主思想就是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进行了合理继承。中国古代儒家提倡民贵君轻思想,强调统治者应该关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百姓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中国当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思想就是强调人民当家做主。它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适应新时代中国发展潮流的一种革新,又是对中国共产党当代领导集体的一种鞭策,使之始终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初心。法治思想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制思想进行了合理继承并进行了相应的革新。譬如,法家强调将法运用于判决一切事务且用严厉的法律判刑以约束人们的行为。反观当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法治思想则强调依法治国,用法律保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当然它摈弃了传统文化中“以刑去刑”这种严厉的惩治方式,继承了其有法可依的优良传统。正如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有一项内容就是全面依法治国,它体现的是人民意志、遵循的是社会发展规律,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合理继承也有批判革新。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奠定深厚的理论底蕴
小学德育优秀传统文化渗透
【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大量德育素材,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阶段的德育活动时,做好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优化德育内容,对德育价值进行重新定位,促使学生自主地融入到德育活动中。基于此,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渗透分析,探索在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文化的有效策略,旨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自主地融入到社会建设中。
【关键词】小学德育;传统文化;渗透分析
中华文化是我国无数先贤智慧与思想的结晶,是我国精神财富。因此,在小学德育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促使小学生培养自身的道德素养,唤起自身的文化自觉,起到滋养情操与品德的作用。
一、增加优秀的传统文化比重
德育教材,是物质文本,能够体现教育价值与德育知识。教材的质量高,能够有效地对德育活动进行指导。因此,在德育教材上充分地体现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加强教材中知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从而提高德育教育质量。由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通过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团结协作、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爱国主义、文明守礼等精神,能够促使学生形成优秀品格。同样,要想发扬与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引导。注重德育活动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融合,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文化理性,促使学生能够讲文明、爱文化,自主地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道德,从而形成自身的良好品质。因此,应在德育教材上,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综合的设计,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教材的德育知识时,做到崇德行善,心存善念,乐于奉献,爱好和平,体现出对社会、对国家的爱,将传统文化与德育知识进行结合,能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进行道德的发展。在德育教材编写上,应增加宏观思想,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对社会、对国家的重要作用,从而提升学生的国家情怀,促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关注社会文明与社会发展的进步,自主地融入到社会发展之中。在德育教材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在培养学生的人格的同时,促使学生形成国家情怀,从而弘扬仁爱共济的道德思想,在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自身的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促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融入到社会发展中,承担社会责任。
二、优化体现形式
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中职德育模式
摘要:本文主要以如何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中职德育模式为重点进行分析,结合当下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为主要依据,从树立清晰正确的指导思想、创建健全有效的组织机构、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方法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加强中职德育教育水平,为提高中职生综合素养做铺垫。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中职德育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到中职德育教育中,不但能够规范中职生道德行为,还能培养中职生自身修养,所以,相关教师需给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有的重视,促使其存在的价值与效用在中职德育教育中充分的发挥出来,以便为现代化社会培养优质人才。本文主要分析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中职德育模式,具体如下。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健全中职生人格。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包含诸多人生哲理,为现代教育值得借鉴与引用的教育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求真务实的精神,对帮助中职生明确学习方向具有积极作用,还有利于中职院校合理规划德育教育,落实素质教学的教育理念,以健全中职生人格为入手点,对中职生进行德育教育。在传统的德育教育中,中职教师利用新兴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效果明显不佳,这便要求中职学生不断丰富自身知识,汲取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当作培养学生的道德理念,鼓励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健全精神品格,积极主动的投身到学习之中,意识到中华优化传统文化对自身精神塑造的意义,并认识到传统文化对日后发展的实际作用,争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二)有利于中职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当前社会的迅猛发展,文明进步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交往逐渐密切,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帮助中职生稳定的立足在社会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这样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诫我们需严于律己且宽厚待人的教育观念,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中职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积极作用。中职学校的教师需把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应用到学生人际关系建构上,中职生处于叛逆的主要阶段,外加认知事物的能力与社会阅历较少所影响,生活与学习中的矛盾不能以一个好的心态去面对,易冲动导致矛盾被激化,这对中职生良好人际关系构建十分不利。所以,中职德育教育人员需增强传统文化教育力度,培养学生平和且豁达的心态与合作意识,这对中职学生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和建构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积极作用。
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中职德育模式的方法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1引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的流变性和传承性,使得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下来。当下,我国正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旨在从供给侧方面刺激我国的经济发展。供给侧改革主要依据是新供给主义经济学原理,该原理将新供给经济周期分为:新供给形成阶段、供给扩张阶段、供给成熟阶段、供给老化阶段。[1]在众多资源中,优秀传统文化可视为一个较为重要的经济资源,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将形成一个重要的经济供给源。同时,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经济属性和文化价值的当代转化。
2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供给源转换:理清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所有的文化资源都具有文化价值转向经济价值的可能,那么,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的经济转化,就必须从当下的经济环境下着手,挖掘和整理出所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加以分析和研究,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经济属性,经过市场的刺激,加大生产力度,形成有效的供给源。理清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阐发文化精髓,深入研究和阐释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等相关发展和传承的规律,在各个时期是如何满足当时的文化市场需求,以寻找历史经验,才能在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换过程中,寻得与当下适合的创新方式或方法。因此,在《意见》中的第8条明确提出的重点任务:“实施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构建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中华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平台。”这项工作任务,是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最基础性工作,是开展一切措施的源头。因此,该《意见》在确定了这项重点工作任务之后,在一定时期之后,要把此项工作形成各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常规性工作,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普查形成一个常态性工作。这个常态性工作也是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和传承形成良性循环的基础。理清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还应该充分了解两个不同时代的文化生态,可以说这个文化生态是滋养该文化资源产生、发展和乃以生存的“土壤”。重庆有一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川江号子,该文化资源是由于当时人类生产生活方式而来,重庆地处长江上游,是靠航运而生。过去,没有机械船等动力源,船的滑行全部靠船工拉纤,船工为了统一发号施令和缓解疲劳,而形成的一项劳动号子。然而,现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长江航运上已不需要纤夫了,也就是产生该项文化资源的生态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的长江边上已听不到川江号子了。但是,该项目的文化价值已存在,同时也被众多的音乐创作者吸收,而且还将该项目搬上了舞台,通过项目持有者的创作和创新,与当下进行了结合,在舞台上演出已取得了成功,并成为了宣传和展示重庆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点项。在实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战略中,该项目同样能够依靠他的创作和创新,让该项目走上了音乐的舞台,从而产生经济价值,而且项目持有者也能通过演出养活一个演出团队。这个例子说明了,在两个不同时代的文化生态环境下,已被当下文化生态所摒弃的文化资源,只要能够找到与当下文化生态或文化市场的切合点,依然能够将其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进行转换。
3经济价值的当代转换:生产性保护促传承与发展
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转换,作者引用了一个重要的保护措施———生产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来源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做了定义:是指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能够在生产性保护的基础上,有效地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自身的活力,濒危的项目出现了生机,有力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所以,基于这些方面,作者引用了该项保护措施用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将其定义为:在保持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通过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文化价值的文化产品向文化市场的经济价值转换。采用生产性保护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能够增强优秀传统文化持有者的传承能力。传承是优秀传统文化流传的重要特性,生产性保护是在保持优秀传统文化本真性的基础上,进行扩大生产等保护方式,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文化资源持有者生产的积极性,当持有者一人无法满足市场的基础上,就会采用授徒的方式招工,进而促进了文化资源的广泛传承,更是提高了文化资源持有者的传承能力。二是丰富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或者模式。众所周知,在传统的传承模式主要采用的师徒传承、自然传承,而开展生产性保护,能够大大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提高文化资源持有者的经济收入,那么,他就更有激情开展传承活动,当生产扩大到一定规模时,他有可能在项目的各个程序上进行单一传承,从而出现了类似生产线的传承现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在生产链上的链条式传承方式或模式,或也可称为“流水线传承模式”[2]。三是能促进文化资源的良性发展,恢复文化资源本身的自我造血功能。文化资源体现的文化价值及文化附加值通过生产性保护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掘,使得一些具有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源的市场前景日益广阔,进而发展形成文化产业链,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如:重庆市荣昌区的陶器、折扇和夏布等优秀传统文化,在开展生产性保护以来,每年的创汇收入能上亿,进而成为了荣昌区的支柱性产业。四是生产性保护还能破解无人继承的难题。当优秀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得到开发,有了经济效益,自然就能吸引众多的传承人向文化资源的持有者学习、继承,从而能很大程度上破解无人继承的难题。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学习老子《道德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目的是要把我的学习体会告诉大家,与大家一起分享,互相交流,共同勉励,促进我们高职教育深入发展。
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博大精深,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朴素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学习《道德经》,对于加强文化建设,提高人们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道德经》里的道指的是规律,道家认为“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要“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道家对规律的认识,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意义,仍然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利用世界的有力武器。道家对规律的科学认识,从小的方面说,对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具有指导意义;从大的方面说,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久远的指导性。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别人是善是恶,都能一视同仁,这是一种美好的品德。它的真正涵义是,不仅在于教善人和圣人如何不与不善人同流合污,而是要教善人和圣人如何教化不善之人,使人改恶从善,最后达到人人向善修道,天下太平。所以,我们学习老子这句话后,在与别人交往时,不能以自己的原则去判断别人,然后决定是否与之交往;而是在积极与善人和圣人交往,向善人和圣人学习的同时,也要与不善之人交往,通过自己的日常行为去教化不善之人,使大家都成为善人。如果我们的社会真能做到这一点,将是一个和善社会,给每个人带来无穷的幸福,享受人生的快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道德经》中很有影响力的句子,也是被人们广泛传诵的。它告诉我们,任何伟大人物的成长,任何伟大事业的成就,都是从细小做起,要脚踏实地,勤学苦练,不断耕耘。任何好高鹜远、不切实际的想法都要不得,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每个人要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与人生价值,就必须记住老子这句话,做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认认真真学习,兢兢业业工作,朝着既定目标,一步一步迈进,那就能干出一番事业,不虚度人生,实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