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音乐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5 04:44:5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幼儿音乐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幼儿音乐教学

儿童音乐剧在幼儿音乐教学的应用

【摘要】二十一世纪后,人才竞争愈发激烈。在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居于绝对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消磨了幼儿音乐学习的热情。素质教育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辅助性学科受到重视,幼儿教育将“德智体美劳”置于核心位置。很多幼儿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坚持传统教学方式,这就使得幼儿感觉课堂过于乏味、过于枯燥,从而渐渐丧失音乐学习的兴趣,这同素质教育理念相悖。作为新型音乐载体,儿童音乐剧引入课堂有利于提升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儿童音乐剧创编的过程中,要确保音乐剧内容契合幼儿的心理特点与学习特点,以激发幼儿音乐学习的兴趣。本文对儿童音乐剧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提出儿童音乐剧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对策,为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字】儿童音乐剧;幼儿音乐教学;概述;对策

音乐剧,是目前幼儿园常用的教学形式,将音乐剧引入课堂,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升幼儿的学习效率。国家经济发展使得人们愈发重视教育问题,不仅关注文化课程,还明确提出了艺术课程的相关学习要求。由于中国儿童音乐剧起步比较晚,因而很多幼儿园的音乐剧教学效果不理想。音乐课程是生动、活泼的课程,然而由于教学方法不当等原因,使得课堂不够活跃,学生缺乏参与热情。幼儿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更倾向于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并不喜欢学习枯燥的知识,而借助音乐剧开展音乐教学,有利于提升幼儿的课堂参与度,充分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一、儿童音乐剧相关概述

(一)儿童音乐剧理论。音乐剧产生于西方,诞生初期被称为“音乐喜剧”,后来随着种类进一步拓展,才逐渐被称为“音乐剧”。作为音乐剧重要的表现形式,儿童音乐剧综合了音乐、文学、美术、舞蹈、表演以及服饰等文艺形式。儿童是儿童音乐剧的主角,儿童音乐剧具有独立性与独特性,题材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注重综合儿童认知,选择儿童较为熟悉的内容,比如学校里、家里的琐事,表演时,依照儿童语言,多采用成语故事以及结合教材内容等,进行生活化的设计。由于主角是儿童,所以儿童音乐剧的表现形式更活泼、更自由,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幼儿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自发参与到音乐课堂中,可以大胆发表个人看法。随着教育理论以及实践的不断发展,儿童音乐剧逐渐应用于幼儿园教学中,并且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如《雪孩子》。(二)儿童音乐剧特点。1.主体明确化。儿童音乐剧主体明确,无论是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主体明确化要求儿童音乐剧契合幼儿身心发展需求,因而明显区别于普通音乐剧。儿童音乐剧趣味性较强,有利于激发幼儿音乐学习的兴趣。2.表现多元化。儿童音乐剧表现形式呈现出多元化,可以借此满足幼儿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在情节设定上,儿童音乐剧充分考虑幼儿的理解能力与认知水平,注重提升幼儿音乐学习的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3.内容通俗化。儿童音乐剧内容大多浅显易懂,通常选择幼儿较为熟悉的内容,诸如课本故事、寓言故事或者是生活中的真实故事,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儿童音乐剧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查看全文

幼儿音乐欣赏教学理念初探

摘要:多目标教育理念源自于“整体教育”,要求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各环节多方面渗透、影响、相互作用,以达到多角度完成教学的目标。针对目前幼儿音乐教育存在的误区,设定幼儿音乐教育的多目标教育理念,并探讨具体的实施方式,把具体的音乐曲目欣赏与相关的美术、舞蹈、情感、故事等结合,多通道提供幼儿感知音乐的条件,能不断丰富幼儿的音乐感知,培养音乐审美能力。

关键词:幼儿音乐欣赏;多目标教育;多通道教学

音乐欣赏是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幼儿音乐欣赏教学活动,可使幼儿(含低龄儿童,下同)在启蒙时即接触优秀的音乐作品。这个时期幼儿的音乐欣赏教学活动,犹如在白纸上作画,可以开阔幼儿的音乐眼界,丰富幼儿的音乐体验,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喜爱之情,并能培养幼儿初步的理解、感知、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另外幼儿音乐欣赏教育在儿童人格塑造、美育等方面也发挥着突出的作用。然而,音乐欣赏无论是从教学的实践角度,还是幼儿教育的心理学角度,都是一项比较困难的研究课题。本文从幼儿音乐欣赏多目标教育理念的角度,对如何做好幼儿音乐欣赏教育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当前幼儿音乐欣赏教育理论存在的误区

当前在幼儿音乐欣赏的学术研究中,大都是把音乐欣赏体验与美术、文学、历史、品德等人文教育分开来进行研究。无论是美学或人文素质渗透式教育,还是单纯音乐欣赏教育,都是在研究单独的个例,其教学实践活动也大都是针对某一项人文素质或教育目标进行的渗透。在研究中,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异化为人为地强加给各个或某个学科教育的一项或多项任务。在这样的割裂教学理论指导下,幼儿音乐欣赏要么走入高大上的宏观研究中,要么走入具体教学微观研究中。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研究还是具体微观课堂研究,都难以提出有效的目标用于指导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该种研究指导下的幼儿音乐欣赏教学方案或许可以很好地指导某门课或某个音乐的欣赏教育,却不能建立有效的教学反馈和评价机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于其教学目标的把握与完成也基本只是处于体验状态,无法完成教学评估,使得教学活动基本处于感性而非理性的状态。正是分裂的研究和指导实践使得幼儿音乐欣赏教学实践活动必然陷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个例教学模式。

二、幼儿音乐欣赏教育多目标教育理念的提出

查看全文

幼儿音乐教学论文

一、幼儿音乐教学中情感体验的现状

(一)认识不够,教学模式单一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幼儿音乐教学中情感体验存在着认识不够的问题,部分教师仍然沿用着秉承教学观念,保持以学为本作为教学准则,给幼儿音乐教学中情感体验的推广造成极大影响。同时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导致音乐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严重影响幼儿音乐教学质量。

(二)师生互动较少,教学质量差

在幼儿音乐教学的情感体验中,师生之间的互动非常少,幼儿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课堂知识,而不能及时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导致音乐学习环境非常枯燥,致使教学质量很差。由于严重教师没有根据幼儿的实际音乐学习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导致幼儿的音乐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从而影响幼儿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三)实践运用少,情感体验不受重视

查看全文

“感受表现型”幼儿音乐教学活动模式初探

幼儿教育

幼儿园音乐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在深化幼儿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启蒙教育,迎接新世纪到来的背景下出现的。这是素质教育所提出的要求。

一、意义与目的

音乐教育,历来是幼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我们所研究的音乐教学模式力求合乎幼儿的身心特点,以审美为核心,以幼儿愉悦感受和积极主动参与音乐活动为出发点,初步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健康的审美情趣,扩展其知识以及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它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塑造完美的人格,并借助音乐获得积极的人生经验。我们结合本区教研的重点,于九八年探究和建立“感受表现型”幼儿音乐教学模式的构想与实践,旨在强化幼儿音乐教育的功能,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幼教质量,促使全体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以全面、和谐、自主地发展。

二、内容与方法

幼儿园的教学模式一般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原则的指导下,对设计的教学结构,以及相关的教学策略等因素进行优化组合而成的相对稳定而又概括的范型,其核心问题是教学结构,主要制约因素是教学目标和教育理论。根据幼儿园教学模式应含有的内涵,本模式确立的主要研究内容是:1、理论依据及基木思想,2、结构程序及教学指导。

查看全文

幼儿音乐律动教学分析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新型的教育教学理论也是层出不穷。但是,教育教学的研究方向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幼儿教育也应该得到重视。高质量的幼儿教育能够为以后的学校教育打牢基础,使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本文从多元智能教育理论着手,分析幼儿音乐律动教学的优势,探究如何在教育过程中进行合理的音乐律动教学。

【关键词】多元智能;幼儿;音乐律动教学

“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主席就曾经提及过儿童的早期教育。而现如今,孩子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了令家长、老师们都焦头烂额的存在。新闻中充斥着大量有关学生抑郁、精神压力大以至于自杀的报道,种种悲惨事件的发生引发了人们的深思:“我们究竟该如何教育孩子?”事实上,孩子教育的起跑线并非是小学阶段,学前教育、早期教育以及幼儿教育也不容忽视。幼儿时期的孩子,就仿佛是一张白纸,如果我们能在这张白纸上画出良好的蓝图,也许会让孩子们的未来更加灿烂。而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的幼儿音乐律动教学恰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路。

一、多元智能教育理论与幼儿音乐律动教学的联系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这一教育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力不仅仅是我们认为的一种能力,它其实包含了八种相辅相成的智能,这八种智能分别是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能力、音乐能力、空间能力、视觉能力、自省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想象能力。这八种能力密不可分,我们不能将其割裂开来。幼儿音乐律动教学恰好将多元智能理论切实地实行开来。在音乐律动教学中,幼儿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耳朵,还需要眼睛、大脑、嘴、肢体等的多部分合作。比如说幼儿舞蹈《兔子舞》的教学过程中,幼儿们不仅要听音乐的节奏,还要跟随音乐唱出歌词,并且要记住歌词对应的每一个舞蹈动作,最终随着音乐,跟着老师翩翩起舞。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多元智能理论所提到的八种能力,几乎是面面俱到了[1]。因此,幼儿音乐律动教学的优势可见一斑,而如何将幼儿音乐律动教学体现在幼儿教育中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幼儿音乐律动教学的优势

查看全文

幼儿音乐奥尔夫教学法运用

一、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可以使幼儿体验快乐。音乐带给人类无尽的美好,幼儿对音乐具有一种本能的反应。丰富的音效,鲜明的节奏,动听的音调这些都让幼儿情绪愉悦。事实证明,在音乐中成长的孩子与很少接触音乐的孩子成人后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首先,在音乐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内心的丰富多彩的,是快乐宁静的;其次,长期接受音乐熏陶的孩子在个性上大部分性格开朗活泼;再次,音乐的沉淀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可见,幼儿的音乐教育十分重要。幼儿时期是一个人一生当中大脑发育的最高峰期。早期的音乐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幼儿的智商和情商的发展,培养孩子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还有助于开发人的右脑、增强人的记忆力,也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不可或缺的好方法。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契合幼儿音乐教育的特点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由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家卡尔。奥尔夫在20世纪30年代所创,是当代世界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基本理念是要求以儿童的发展为本,带领孩子在游戏中来学习音乐,并能够掌握一定的音乐学习方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有三点:其一是一切要从儿童出发。其二是通过亲身实践,让孩子们主动参与到学习音乐的活动中来。其三是着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一)奥尔夫音乐的原本姓契合幼儿音乐更重视原始性教育的特点

原本性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思想。奥尔夫在《<学校儿童音乐教材>——回顾与展望》中说过“什么是原本姓呢?原本的拉丁文是elementary,意即属于基本元素的、原始素材的、原始起点的、适合于开端的。原本的音乐绝不只是单纯的音乐,他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他是先于智力的,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它带来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儿童的。”音乐具有严密的整体机构和综合的整体表现。幼儿对音乐都具有本能的反应。幼儿对音乐的感知是直观的。只要幼儿听到音乐,他便手舞足蹈起来,只要你给孩子一个乐器,他便会自娱自乐地“演奏”起来。这些在大人看来是“瞎舞”“瞎搞”,可是在幼儿的心里那就是“艺术”了。幼儿天生就对音乐敏感,热爱,向往。幼儿的情感和体验无法像成人一样用清晰准确的语言来表达,音乐强烈的情绪对比、鲜明的感情描写正好抒发了幼儿的内心世界。你听那两三岁的孩子才刚牙牙学语就开始闻歌起舞,边哼边唱,十分陶醉。奥尔夫音乐的原本性思想注重人对音乐最基本的感受和体验。

查看全文

多媒体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应用

1有效整合,丰富教学内容

在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应用过程中,通过将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技术资源的有效整合,不仅能够将教学内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图像、声音和色彩等信息的存储加工,将教学内容延伸和扩大化,可以有效地丰富教学内容,使幼儿获得丰富的音乐体验。例如,在幼儿园小班歌曲《十个小矮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课前设置好课件,将十个小矮人做成PPT图片,然后在醒目的位置分别标好阿拉伯数字,将有趣的幼儿音乐作为背景乐曲插入课件当中,从而实现了将歌曲与数字的认知有效地整合起来,幼儿在学习音乐和感受音乐旋律的过程中,对于数字又强化了认知。这个学习过程,不但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使教学更加丰富有趣味性。当然,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试唱的课件:“一个两个三个小矮人,四个五个六个小矮人,七个八个九个小矮人,十个小矮人。”让幼儿跟着课件录音多次唱练,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节奏。幼儿在获得对于歌词的初步认知后,感知其中的规律,然后学生和教师一起试唱,在反复试唱中,学生对于歌词内容已经能够掌握住了。然后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播放让学生认知其中的数字,在音乐教学中实现了对于数字教学的有效整合,丰富了教学内容。

2视听结合,增大信息量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实现视听的有效结合,将知识内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现在幼儿面前,同时还可以打破书本的束缚,将相关的知识有效地融入其中,增大信息量。例如,在歌曲《新年好》的教学过程中,幼儿对于“新年”的理解,就是过年的时候可以穿新衣,可以吃好多好吃的东西,可以放鞭炮,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玩。但是对于新年的其他的知识没有充分的认识。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好的课件,利用多媒体播放出来,幼儿就会明白新年的意思。教师还可以将过年的相关资料以多媒体的技术方式呈现给幼儿,一方面丰富了幼儿对于新年认知的信息量,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不但让他们在色彩斑斓的课件中认识新年,同时也丰富了幼儿的情感。

3集中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升教学效果,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必须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当前的幼儿教育教学实践中,由于幼儿自身生理发展的特点,幼儿注意力的集中一般能够保持的时间较短,小班幼儿可以维持5-10分钟的注意力,中班幼儿可以维持10-15分钟的注意力,大班而又可以维持15-20分钟的注意力,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有效地集中幼儿的注意,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的内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枯燥的知识形象化,而且赋予了教学一定的韵律,这不仅符合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而且可以实现通过对多媒体的感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小燕子》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单一地结合课本插图进行讲解,幼儿很容易走神儿,他们有的会说话,有的会玩别的东西,有的会东张西望。但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对教学内容的化静为动,化虚为实,通过播放小燕子飞来、捉虫、飞走的画面,在与音乐节奏的巧妙配合中,幼儿不仅理解了歌曲的内容,而且会积极主动地跟着歌曲哼唱,幼儿的注意力也得到了有效地集中,幼儿对于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也得到了一定的深化和发展。这样的教学是轻松的,同时也是充满快乐的。

查看全文

幼儿音乐教学方法探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注重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对幼儿进行培养,激发幼儿的潜能,培养幼儿的兴趣。在幼儿园教学中音乐教学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它能够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实现幼儿综合素质的进步。教师要善于调动幼儿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变化的方式和多样的方法来开发幼儿的音乐天赋,实现幼儿音乐才能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四种方法。

一、游戏教学,寓教于乐

幼儿的天性就是好动、爱玩,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幼儿音乐学习的主动性,使幼儿可以通过边玩边学的方式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感受音乐学习的乐趣。幼儿在游戏中会感受到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歌唱和鉴赏。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有很多适合进行游戏的歌曲,例如,传统游戏歌曲《猜谜歌》《拍手歌》《跳皮筋歌》等,还有表现幼儿游戏的歌曲有《老鹰捉小鸡》《编花篮》《我们邀请一个人》《丢手绢》等。这些歌曲节奏简单、旋律优美、朗朗上口,幼儿在边玩边听的过程中就掌握了歌曲,学会了歌唱。

二、创设情境,激发热情

幼儿接受能力比较弱,教师要善于给幼儿提供情境,使幼儿能够融入其中,在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学习热情。情境使幼儿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其思维快速地运转,形成自己的审美感受和体验。教师特意创造某种与音乐作品的内容、意境、情感相协调的环境或氛围,会激发幼儿学习的动力,使幼儿产生学习的欲望,从而更好地理解、体验、把握和享受音乐作品,主动地进行探究和学习。例如,在学习《山谷回音真好听》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来播放山谷的回声,使幼儿可以了解什么是回声,进而感受到趣味性,从而主动地学习音乐、体会音乐,陶醉其中。本来幼儿并不了解的“回声”、不熟悉的歌曲,在情境中幼儿会主动地思考和探索,产生学习热情。

三、动手绘画,拓展联想

查看全文

幼儿音乐教学节奏训练研究

【摘要】幼儿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核心是让幼儿能够根据音乐节奏来感受音乐的律动,体会音乐的意境。节奏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幼儿对于音乐的理解。教师要根据幼儿年龄小、天性活泼好动的特点,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采用趣味性强的游戏来满足幼儿的好玩心理,提高幼儿音乐节奏训练的效果。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学;音乐节奏;训练

音乐的生命来自于节奏,节奏感是幼儿音乐素质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元素,而不是旋律,缺少了节奏的音乐旋律就会变得乱七八糟。根据他的结论,幼儿音乐教育首先应该从节奏训练开始,通过语言、肢体动作的节奏训练来增强幼儿的节奏感,从而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我在自己的小班音乐教学中根据以下几点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激起幼儿对节奏的兴趣,引导幼儿发现节奏

幼儿年龄小,理解力比较差,对于节奏这个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但是正因为年龄小,好奇心强,所以他们对节奏的敏感度很强。任何学习活动中,兴趣的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要想让幼儿掌握节奏,增强节奏感就必须激起幼儿对节奏的兴趣。[1]教师可以结合人们生活中的节奏来激发幼儿对节奏的兴趣,比如屋檐下的雨水滴答声、动物的叫声、各种乐器的声音等。我在教学中告诉幼儿,节奏指的就是类似于这样的有规律的声音,我还会让幼儿课后总结,去寻找生活中的节奏,绝大部分幼儿都会很感兴趣,积极地去寻找,他们很容易就从生活中找到像火车铁轨的声音、钟表的滴答声等很多形式的节奏。幼儿在寻找发现生活中的节奏过程中,好奇心、成就感得到了满足。他们常常会骄傲地跟我说这个节奏是他们发现的。通过这样的课外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幼儿对于生活中各种节奏的探索兴趣。最后,我通过击掌或者敲打的形式将这些生活中的节奏表现出来,幼儿通过反复倾听,理解和感受越来越深刻,节奏感也就慢慢地形成了。虽然此时幼儿并不能理解节奏本身的意义,但是他们能感性地认识到生活中的节奏,并喜欢上了节奏,这就为接下来更深入的节奏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开展各种听觉训练,养成听节奏的习惯

查看全文

幼儿音乐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

【摘要】在现有的幼儿音乐教学中存在着观念陈旧、方式落后以及资源单一的问题。本文基于幼儿视角,提出了“动感取向”的幼儿音乐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从“静态”到“动感”,满足幼儿好玩好动的天性;从“单一”到“多维”,丰厚教师音乐教学的方式;从“重教”到“重学”,凸显音乐学习本质与幼儿学习本质的叠加。因此,结合实践案例,本文梳理出基于动感取向的音乐教学环境创设、音乐教学材料投放、音乐教学策略运用及音乐教学载体设计四方面的具体实施策略。研究表明,“动感取向”的音乐教学改革和创新研究不仅激发了幼儿音乐学习的活力与潜力,也形成了幼儿音乐教学的新范式,同时提高了教师音乐教学的专业水平。

【关键词】动感取向;幼儿视角;音乐教学;改革创新

一课题研究的缘起课题

1.幼儿园音乐教学现状审视。音乐教学观念陈旧,幼儿主体地位被忽略。在教学中,大量依赖于记忆教学,以为让孩子机械地记住歌词就达成音乐教学的目标了。他们习惯于引导着幼儿,往往忽略了让幼儿主动的感受和表现音乐。如图1。图1大班歌唱活动《迷路的小花鸭》各活动环节时间比例音乐教学方式落后,幼儿体验机会被剥夺。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部分教师局限于幼儿自主性学习一种表面化形式化的了解,忽略了幼儿对音乐活动认知的要求,无法帮助幼儿积累有效的音乐经验。如图2。音乐教学资源单一,幼儿多维感受被影响。老师现用的教材上,大部分音乐活动是歌唱活动或音乐欣赏活动,有些主题陈旧复杂,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偏离。如图3。图3音乐教学资源来源统计图2.课题研究的意义。从“静态”到“动感”,满足幼儿好玩好动的天性。在基于动感取向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我们强调让幼儿跟随音乐充分地“动起来”,先从肢体的“动”来感受音乐,满足幼儿好玩好动的天性。从“单一”到“多维”,丰厚教师音乐教学的方式。基于动感取向的音乐教学活动,更要求教师关注教学环境、教学材料、教学策略、教学载体等对孩子音乐学习活动的多维、立体的影响。从“重教”到“重学”,凸显音乐学习本质与幼儿学习本质的叠加。动感取向的音乐教学更多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怎样以幼儿特有的方式来理解进而表现和创造,凸显音乐学习本质与幼儿学习本质的叠加。3.课题研究设计。(1)研究目标。探索动感取向音乐教学在幼儿园的应用策略,改革固有的幼儿园音乐教学方法;让幼儿在“说、动、画、演”等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在自然的情境中产生对音乐学习的热爱;提高教师自身音乐素养、丰富拓展动感取向音乐教学方法,为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提供学习与展示的平台。(2)概念界定。动感取向:①动中学习:凸显音乐学习的本质,让幼儿在音乐学习中从静走向动,即在动作中体验音乐的节奏、旋律;②体验音乐的灵动:把握音乐学习的方向,让幼儿在音乐学习中感受并体验音乐的灵动。动感取向的音乐教学方式:以动感为价值取向,包括教学环境、教学材料、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总和。幼儿视角:可以简单地把它描述为以幼儿的视线水平去观察和理解外部世界,并依此推测幼儿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走进幼儿的情感世界。4.理论阐述。音乐本质理应激发幼儿艺术的潜能。儿童的精神世界具有丰富的先验内容(天赋、潜能),这些先验的内容是历代祖先生命活动、生命体验的沉积。音乐教学理应遵循幼儿好动的天性。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充满着无限的好奇心,他们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的过程,也是真正的学习过程。音乐表现理应调动幼儿感官的多维。在音乐教学中尝试“多感官参与”,让幼儿运用视觉、听觉、触觉感受,并尝试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现。这更益于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表达,从而提高审美体验。

二实践操作

1.基于动感取向的音乐教学环境创设艺术课堂创造,启动幼儿音乐学习。在活动室里分线上(圈上)活动、散点活动。一般节奏训练、歌唱、欣赏、打击乐、韵律活动都适合在线上(圈上)进行,需要幼儿自由表现或互动的采用散点活动。活动室的布置要突出它的温馨、美感、生活化。音乐氛围营造,增强幼儿音乐感受。教师可以在幼儿的一日活动各环节,让适宜的音乐为孩子行动伴奏,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互动环境打造,支持幼儿音乐探索。在开展音乐课堂教学中,需要老师创设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环境。伴随着歌曲旋律,孩子们不仅可以师生互动,还可以生生互动,更可以与乐器互动。2.基于动感取向的音乐教学材料投放动感素材让音乐教学更“自动”。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需要我们选择和孩子学习特点及经验水平相匹配的能动材料,让幼儿在鲜明的节奏、旋律氛围中自主能动地歌唱、舞蹈和游戏。多变教具让音乐教学更“趣动”。在基于动感取向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通过趣味音乐教具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让幼儿通过趣味的音乐教具进行合乐游戏,在游戏中获得相关的音乐关键经验。多媒体材料让音乐教学更“新动”。教师运用多媒体网络进行音乐教学,可以让幼儿获得更加生动、逼真的感受,增强幼儿感受音色、理解音乐形象等能力。3.基于动感取向的音乐教学策略运用(1)角色带动,唤醒幼儿音乐学习的主角意识。多维度的动感音乐角色语言。基于动感取向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幼儿对音乐作品多维度的表达,如让幼儿在表达属于自己的“音乐故事”中,成为音乐作品的主人。多层次的动感音乐角色动作。在基于动感取向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不同经验水平进行多层次的音乐角色动作设计,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在自主选择中进行适当的自我挑战。多通道的动感音乐角色表达。在基于动感取向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放手给幼儿一个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幼儿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调动多种感官走进音乐,利用多通道对音乐角色进行自主表达。(2)情境互动,进入幼儿游戏过程的情感体验。动感情境故事化加工,激发幼儿思维灵动。对原有的音乐作品进行一定的情境的创设,让歌曲有一个故事的背景,这样加工后,使得音乐作品具有了亲近孩子实际的特点,从而让音乐作品更加自然。动感情境生活化加工,激活幼儿身体灵动。在音乐作品中,渗透生活化的过程,就能让作品更加贴近幼儿的实际。动感情境游戏化加工,唤醒幼儿内心灵动时,可以根据作品的意思,渗透一些儿童喜爱的游戏环节,使得作品处理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3)任务驱动,助推幼儿音乐活动的艺术畅想。任务执行充分展现幼儿的音乐学习感受。教师对每一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是明确的,但是这些教学任务落实到幼儿身上则表现为无意识。改变这种状况的方式就是,一切为幼儿的音乐学习而量身定做任务策略。指令策略有效凸显幼儿的音乐发展支架。指令策略就是指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必要的任务指令,可以帮助幼儿更为准确地学习音乐,不至于在音乐课堂中产生混乱的现象。任务情境直接丰富幼儿的音乐情感体验。在任务情境的创设中,教师更应注重情境的去功利性,对幼儿的情感发展进行科学导向,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地促进幼儿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4.基于动感取向的音乐教学载体设计(1)以符号为提示,引动幼儿感受音乐。语言符号的运用。语言符号指的是教师运用具体的语言形象来表现歌曲的内容,即对歌曲中具体事物、情境的描述所采用的词语符号,如“越来越响”“越来越轻”等。动作符号的运用。充分利用体态语言形象感强的特点,通过面部表情、举止、身段、动作神态等创设与歌曲内容相和谐的情境,引导幼儿理解歌曲,表达歌曲所蕴含的情感。听觉符号的运用。听觉符号指的是教师根据歌曲的旋律特点,在歌曲某一节奏中创设特定的符号(如耳朵)作为幼儿聆听的声音符号,引导幼儿更好地感受歌曲旋律的美。(2)以图谱为支架,带动幼儿理解音乐。图谱助旋律理解。音乐作品的旋律对幼儿来说是个难点,所以采用图谱,把作品处理得更加形象,确实是有助于幼儿对歌曲的学习的。图谱助歌词记忆。尽管歌词有难度,在句式的安排上,幼儿容易混淆,不易掌握,但是通过图谱记忆孩子们可以较轻松地熟悉、记忆歌词被容。(如图4)图谱助情绪感悟。幼儿丰富的想象力总会给我们带来惊喜,因为自由想象是在对乐曲的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中产生的,在音乐欣赏的基础上借助图谱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增添某些独特的感受。图4中班歌唱《歌唱春天》图(3)以游戏为方式,推动幼儿表现音乐。针对性的课前游戏,激发幼儿歌唱兴趣。在幼儿学唱歌曲之前,提前进入教师预设的场景中,布置好某种氛围特别的游戏环境,让幼儿一走进这种环境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此渲染音乐课堂的气氛。多样化的铺垫游戏,促使幼儿乐意体验。这是以综合为视角进行铺垫的一种方法,是在借用科学体验铺垫游戏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幼儿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多元化的游戏开展,支持幼儿反复体验。通过拍手、拍腿、踏脚等动作来进行节奏训练,为幼儿提供一些打击乐器,引导他们在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和运用乐器演奏歌曲旋律中享受美感。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