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培训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0 01:44: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幼儿心理培训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幼儿心理培训

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认知行为研究

摘要:本文选取广东省粤西某市幼儿园教师为对象,通过问卷法调查目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认知和教育行为,结果表明是否持有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对教师的幼儿心理发展认知影响大,职后提升学历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行为表现好。在公办园和民办园之间,日常精神环境的创设存在显著性差异。提示需加强面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鼓励教师考取幼儿教师资格证及提升学历。

关键词:学前教育;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3月重新修订且正式实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的健康教育部分增加“促进心理健康”一项,人们对心理健康关注度不断提高,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指南》进一步解释促进幼儿心理健康需要教师“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1]教师作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需态度上重视儿童心理健康,尊重幼儿个体,知识上具备科学的心理健康观,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能力上懂得运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和方法。其中,心理健康观指个体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背景下形成的对心理健康相关问题的看法和观点。[1]这是幼儿教师开展心理工作的基石,显性或隐性地影响教师教育行为。

一、研究方法与样本情况

研究对象按分层随机抽样原则抽取××市各区有代表性的共计17家公办幼儿园、私立幼儿园,各幼儿园随机选取共计350名幼儿教师作为调查对象。研究方法采用问卷法。根据目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对心理健康内容和维度的划分,采用自编“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问卷”,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问卷共31题,内容包括教师基本情况,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认知,心理健康教育行为等。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α系数为0.826,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739~0.901之间。因素分析结果KMO系数为0.820,各因子α值>0.70。共发放350份问卷,实际收回312份,其中有效问卷24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9%。

二、教师认知与行为的差异分析

查看全文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和应对方式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对策

幼儿教师是幼儿灵魂的工程师,肩负幼儿早期启蒙的重任,而由于种种原因,现下的幼儿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也对幼儿教育工作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为推动我国幼儿教育良性发展,今后社会各界必须要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加以重视,应采取可行的方式帮助幼儿教师积极应对心理健康问题。

一、当下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对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为进一步了解现下幼儿教师的心理状况,笔者对此展开了问卷调查,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发现,现下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正常成人规模。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包括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倾向、强迫症状和躯体化等,而针对于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笔者认为与以下三种因素有关。首先是社会压力,现代社会对幼儿教育要求较高,因此对幼师知识水平、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这使得幼儿教师产生了较大压力。此外现下社会幼儿教师职业认可度低,认为幼教职业就是高级保姆,这种社会职业偏见也对幼儿教师的心理状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次是园区管理压力,为了在激烈的幼儿教育市场中求得生存,现下的很多园区都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对于幼儿教师而言,很多是有失人性化的,这使得幼儿教师经常处于应急状态,而部分适应能力较差的幼儿教师则易产生心理问题。最后是幼儿教师自身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表现在教育工作、与同事相处、生活压力多个方面,而上述因素的综合,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应对方式

1.建立社会系统支持。社会压力是引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为帮助幼儿教师纠正心理健康问题,建立社会系统支持十分必要,对此笔者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议。首先是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加大对幼儿教师的支持力度,通过经费投入、规范办园资格等方式,最大限度保障幼儿教师合法权益,这也是认可幼儿教师工作价值的一种体现,可以让幼儿教师的心理得到满足,减少不良心理问题发生。其次是强化幼儿教师培训,提升幼儿教师综合素质,在幼儿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中,幼儿课程也越发丰富,所有这些都向幼儿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素质要求,而为了能够帮助幼儿教师缓解这种社会教育压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加大培训,帮助幼儿教师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掌握,适应现代幼儿教育要求,减缓职业压力,避免自身陷入不良的心理状态。

查看全文

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心理状况及应对措施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教育问题也愈加关注,其中幼儿园教育成为重中之重。在幼师教育中,幼师对幼儿园学生的影响十分巨大,因此笔者通过对鄂西北地区的293名幼师进行采访调查,研究了鄂西北地区幼师的心理状况。研究发现,鄂西北地区幼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内地正常水平明显偏低,这种状况对幼儿园学生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对鄂西北地区的幼师进行心理教育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鄂西北地区幼师进行采访调查,对其心理进行剖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鄂西北;幼儿教育;心理状况

鄂西北幼儿教师心理的亚健康状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影响。就像近几年,幼儿园频频出现幼师虐童事件,幼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幼儿园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怎样才能使类似虐童事件不再发生?就这一问题,笔者对鄂西北地区幼儿教师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对研究结果做出了总结归纳,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以期提高鄂西北地区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鄂西北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稳定。

一、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由于地处偏远,风土人情、文化等方面较内地有较大差异。鄂西北地区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较全国正常水平明显偏低,具体表现有:暂时性抑郁、饮食睡眠型障碍、暂时性敌对等各个方面。为使幼儿园学生健康成长,对鄂西北地区的幼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一)社会经济环境

查看全文

幼儿教师素质提高策略

一、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

职业心理素质是幼儿教师进行职业活动的动力因素,它包括幼儿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职业认同感、职业信念等方面。幼儿教师在工作中是否有热情,是否关心幼儿、理解幼儿、尊重幼儿、公平对待每一位幼儿,这些都取决于他们的职业心理素质。

1.幼儿教师职业理想坚定

幼儿教师的职业理想是以对幼儿和幼教事业的热爱为核心,是教师需要具备的首要素质。从选择幼教职业的原因来看,高达81%的教师是因为“喜欢孩子,喜欢当老师”,8%的教师是“谋求一份职业”和“其它原因”,只有3%的教师是服从他人安排。作出第一种选择的教师,他们的专业思想比较稳定,工作热情高,愿意主动尝试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喜欢和孩子在一起,能在工作中找到成功感和价值感。而作出后三种选择的教师,他们选择幼儿教师大多是迫于无奈,屈服一些现实条件,如专业要求宽泛,学历要求不高等,这些老师的专业思想一般不太稳定。由此可见,少部分幼儿教师对自己的工作热爱程度还不够,职业理想摇摆不定。

2.幼儿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比较模糊

查看全文

全面二孩下幼儿教师的挑战与措施

1“全面二孩”政策背景

由于我国人口总量增长的势头减弱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重,我国政府近年来对人口政策进行了数次调整。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政策一出即引起国内外社会广泛关注。预期,“全面二孩”政策将为我国带来约每年2000万的出生人口。新的人口政策已经带来了新一轮“婴儿潮”,这一代新生儿的成长,将对教育行业造成重要影响,学前教育更是将率先接受考验。我国人口政策较为稳定,在“单独二孩”政策出台之前,已多年未作大范围调整,每年入园幼儿人数也一直保持在相对稳定状态,因此师幼比例也已趋近饱和。而“全面二孩”政策除了直接导致适龄入园幼儿数量剧增之外,也会改变我国社会固有的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幼儿的心理变化更加微妙,家长的诉求更为多样,社会的关注更为广泛。因此,研究“全面二孩”政策下幼儿教师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不仅具有紧迫性,更具有必然性。

2“全面二孩”政策下幼儿教师面临的挑战

2.1工作量将显著增加。“全面二孩”政策带来的“婴儿潮”必将造成未来几年内适龄入园幼儿人数猛增。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出生率自2013年出台“单独二孩”政策后有明显增长,并在2015年出台“全面二孩”政策后表现出了更为强劲的增长势头。2014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为12.37%,2015年为12.07%,2016年则高达12.95%,2017年为12.43%[1]。由此可见,在未来几年内,中国仍将保持较高水平的人口增长率。2013年,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中规定,全日制服务类型全园教职工与幼儿的比例应为1∶5至1∶7之间[2]。依当前我国人口出生率来看,即使按照国家规定的全日制服务类型全园教职工与幼儿比例的最低规定1∶7来测算,未来几年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仍然无法弥补当前的缺口[3]。况且,并不是所有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都会从事本专业工作。除此之外,幼儿教师相比其他学校教师,处在适合生育年龄的女性比例明显更高,这就意味着在“全面二孩”政策下,许多女性幼儿教师将会有生育的选择,由此带来的产假、辞职等现象更将影响实际从业人数。2.2幼儿心理变化要求丰富教育策略。计划生育政策自1982年实施以来,已经在我国实行了三十余年,独生子女家庭是我国社会最常见的家庭结构,“独生子女”也自然成为了幼儿教师最广泛的教育对象。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容易针对独生子女家庭幼儿的身心特点,形成自己的一套教育理念和方法,包括对幼儿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的解读方式、与幼儿的交流沟通方式等。而随着“二孩”的到来,“大孩”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关于家中“大孩”与“二孩”之间矛盾问题的新闻报道更是屡见不鲜。由此可见,无论是“大孩”还是“二孩”,他们的心理状态都将与独生子女产生明显的差异,这就导致许多教育理念不再完全适用。对于学历较低、能力较弱或年龄较大的幼儿教师而言,摒弃旧的教育理念是一个复杂、系统、耗时的工程。又因幼儿教师教育对象的低龄化,工作琐碎,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但在工资待遇、社会尊重、专业发展等方面却面对着更多现实的压力和困境,易积累消极情绪,易造成职业倦怠[4]。这都使得幼儿教师队伍在“全面二孩”政策下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2.3家长对“二孩”所受教育的质量要求更高。因为有了教育“大孩”的经验,家长往往会对“二孩”所受教育质量的要求更高。而在这种对“二孩”所受教育质量抱有高度期望的前提下,家长难免会对幼儿教师提出过高的要求。例如,“二孩”家长会对幼师工作中出现的疏忽和纰漏更加敏感,一旦幼儿教师的表现未能达到家长的预期,就会影响家长对幼儿教师工作质量的评价。这意味着幼儿教师必须持续不断地提升专业能力,从而在教育“二孩”时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当前,部分幼儿教师对“全面二孩”政策所带来挑战的严峻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幼儿园和有关政府部门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全面二孩”政策对教师素养的影响,致使教师职后培训关于“二孩”内容的缺失,教师职后培训内容与当前热点和学前相关政策脱节,教师不能及时认识到“全面二孩”政策带来的问题及对其提出的要求[5]。因此,即使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能够维持在目前的稳定水平,也无法满足“二孩”家长的更高期望。2.4社会各界对幼儿教师工作的关注度更高。“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必然对学前教育带来巨大影响,社会各界越发关注幼儿教师在“全面二孩”政策压力之下的表现。仅2017年11月,就有携程托管亲子园教师打孩子事件与北京朝阳区管庄红黄蓝幼儿园(新天地分园)虐童事件两大幼教丑闻被曝光[6],相关报道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在社会范围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全面二孩”政策将幼儿教师队伍推向了舆论中心,在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下,人们对幼儿教师的期望更高,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更为全面,幼儿教师的任何工作失误都有可能被放大。在幼教事业受到空前重视的今天,幼儿教师被视为每一位孩子人生发展的奠基者,被赋予了厚重的时代责任感。然而,现实中却因为一些因素,例如教师的聘任制度、幼儿教师资格证的融通性、时间空间效力性等,导致大量不达标的人员进入了幼儿教师队伍[7]。因此,这就要求幼儿园必须重视队伍建设,在快速提升幼儿教师的政策解读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心理分析能力、沟通能力上下功夫,确保教师能够以扎实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基本素质向全社会展示幼教工作的专业性和创造性。

3应对措施

3.1科学控制工作量。3.1.1优化工作方法。幼儿教师应意识到工作量不断增加的客观事实,并通过主观努力对自身工作方法进行优化,进而提升对较大工作量的适应性。幼儿教师应当加强对类似工作合并处理的能力,尽量将繁杂的工作任务进行分类分级管理,从而在相同时间内能够完成更多工作,避免因工作量增加而造成工作时长的过度增加,尽量减少工作量增加带来的负面影响。幼儿教师还应注重工作经验的积累,优化对常规工作的处理方式,不断自我总结、自我优化,从而在工作量增加的情况下不断提升工作技巧,快速积累工作经验,而不是单纯的被动承受。3.1.2简化工作流程。随着幼儿数量的不断增加,许多幼儿园快速发展,管理模式也不断更新。随着幼儿教师人数的不断增加,幼儿园在管理上必然更为复杂,管理层级不断增多,幼儿教师开展各项工作的申报手续、审批手续等程序也将更为繁琐,这些教学任务之外的工作对幼儿教师而言同样是一大负担。因此幼儿园应不断优化管理体系,帮助幼儿教师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工作中,适当简化管理体系,减少幼儿教师的不必要负担。3.2加强职业发展指导。家庭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幼儿心理变化,直接导致幼儿教师许多现有的教学技巧与教育理念不再完全适用。各高校及社会各界研究者应加强对“全面二孩”政策下幼儿心理变化及相应教育策略的研究,确保学前教育师范生在求学期间就能够接受到系统全面、与时俱进的生涯规划指导,在入职前就能够拥有充足的心理准备与应变能力,尽量避免在就职后被迫进行理念更新。此外,幼儿园也应自觉承担起幼儿教师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的责任,为幼儿教师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搭建沟通平台、加强政策学习等方式,帮助幼儿教师更准确地掌握幼儿心理变化,并通过对幼儿教师队伍的领导,鼓励幼儿教师互通有无,更及时、准确地调整教学策略。同时,幼儿园更可以通过改革奖惩规则与晋升条件等方式,促使幼儿教师进行自我改变与提升,鼓励幼儿教师在“全面二孩”政策的挑战下分享好的经验,贡献“金点子”。3.3提升职后培训力度。“全面二孩”政策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职后培训则为解决教师知识更新、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也是提升人才队伍建设、适应科技进步、顺应时展的重要途径[8]。针对幼儿教师的培训,要制定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培训制度。如果过于追求培训速度而搞短期脱产培训、封闭培训,本来肩负庞大工作量的幼儿教师就很难再抽出大量的时间,也很难有精力去认真参加培训。而把培训战线拉得过长,又会导致“学一点、忘一点”的现象发生,不利于培训效率的提高。因此,各单位应准确掌握每一位幼师的工作状态,尽量在他们工作压力相对较小的时间开展培训,每次培训的时间不宜过长,但要保持稳定的培训频率。3.4搭建交流合作平台。3.4.1做好“请进来”工作。为帮助幼儿教师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与信任,幼儿园应做好“请进来”工作,帮助幼儿教师掌握政策走向,学习先进知识,创造交流机会。一方面,幼儿教师的政策解读能力有限,为了能使幼儿教师在繁忙的工作中准确把握大政方针,幼儿园可考虑邀请政府行政人员、高校教师走进幼儿园,为幼儿教师进行政策解读、专业培训,帮助幼儿教师在繁忙工作的同时不断为自己充电,对国家及本地区正在施行的、即将施行的相关政策有及时了解和准确把握,避免由于政策解读失准而走弯路。3.4.2坚定“走出去”步伐。幼儿园要做好“请进来”工作,更要坚定“走出去”步伐,帮助幼儿教师主动担当作为。幼儿园可努力争取参与政策制定、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学术交流研讨等机会,提升幼儿教师的身份认同感和社会参与感,提升幼儿教师的社会影响力,让幼儿教师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过程中不单单做承受者,更要做改变者。幼儿园也可走进社区,服务社区、宣传学前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帮助家长学会“教育”,提升幼师形象。

查看全文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然后从外界压力和自身因素两方面分析了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包括宏观政策指引、工作环境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自身积极调适。

关键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自我调适

幼儿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对幼儿身心发展影响巨大。因此深度探寻幼儿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增进和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是出于对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更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

一、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幼儿不谙世事,天真可爱,世人大多觉得跟“小可爱”打交道的幼儿教师工作和生活中一定充满了欢乐。其实不然,日复一日和学生相处,幼儿教师的欢乐是真,但只有真正走进幼儿教师的生活和内心世界,才能发现这个群体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她们大多嗓子嘶哑、情绪焦虑、身心疲惫。因为幼儿园工作的复杂性、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全身心地付出,才能完成保教任务。近年来很多学者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研,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等人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北京市50所幼儿园的447名教师中间,存在明显倦怠倾向的幼儿教师高达59.5%。另有学者对湖北、河南两省的在职幼儿教师进行心理健康评定,发现有20.8%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欠佳,在人际交往和情绪状态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1]。相比而言,大城市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更突出,与生活和工作压力呈正相关。分析发现,幼儿教师群体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虚荣心理明显、焦虑水平偏高、嫉妒情绪突出、人际交往障碍等,这种状况目前在我国绝大多数幼儿教师身上都存在着[2]。如果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有问题,不良情绪持续累积,一个“导火索”可能就会引发教师的过激反应,而受到直接伤害的很可能就是毫无反抗能力的幼儿。因此,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势在必行。

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

查看全文

幼儿教师心理疾病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教师也受到了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在教师群体中,幼儿园教师因为其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和自身工作性质的复杂性,出现心理疾病的可能性较大。近年来媒体所报道的一些幼儿园教师极端事件也说明了这一点。本文拟通过实证的方法探讨幼儿教师心理心理疾病风险的现状,并对提高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提出建议和对策。

一、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本研究随机抽取某地区幼儿教师77人(均为女教师),其中已婚教师33人,未婚教师44人。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要求被调查幼儿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回答,同时收集被调查幼儿教师的资料,包括教龄、年龄、情绪特质、职务、婚姻状况等。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均值检验等,以上所有统计工作采用SPSS20、Excel2010完成。(二)研究工具。本研究使用的量表为心理疾患量表(简称K10量表)。该量表是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有效工具,能够有效评定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危险性。量表由10个条目构成,内容为过去4周中经历的焦虑和压力水平等非特异性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关症状的频率。将每个条目出现频率划分为1~5分五个等级计分:所有时间(5分)、大部分时间(4分)、有些时候(3分)、偶尔有(2分)、几乎没有(1分)。量表总分为10个条目所得分之和,总分有四个等级:10~15分(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心理疾病风险水平很低),16~21分(心理健康状况一般、心理疾病风险水平较低),22~29分(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心理疾病风险水平较高),30~50分(心理健康状况差、心理疾病风险水平很高),相关研究显示该量表在中国人群中有较好的信效度。[1]

二、研究结果

(一)幼儿教师心理疾病风险水平分析。受调查幼儿教师10个条目的平均分为1.9分,焦虑的平均分为1.86分,抑郁的平均分为1.93分,K10总分为19.01分。综合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幼儿教师的心理疾病处于较低风险水平,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一般。从表1可知,有24.7%的幼儿教师心理疾病风险水平很低,心理健康状况良好;48.1%的幼儿教师患心理疾病的风险较低,心理健康状况一般;19.4%的幼儿教师患心理疾病的风险较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7.8%患心理疾病的风险很高,心理健康状况很差。不少学者用类似的心理健康量表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调查。于欣欣等(2013年)研究发现广西地区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幼儿教师的比例为22.17%[2],金芳等(2009年)研究发现沈阳地区幼儿教师可能有明显心理问题的人数占23.6%[3]。综合各地研究数据来看,幼儿教师心理疾病的风险处于较高和以上水平、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和很差的比例在20%~25%之间。尽管各地结果不尽相同,但总体看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汪海斌(2013年)经过横向比较研究发现,幼儿教师在scl-90测验总体均值呈上升趋势,也就是说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在逐年增多。[4](二)幼儿教师与其他社会群体心理疾病风险水平比较。由表1可知,幼儿教师的心理疾病风险水平和北京大学生相近,比医生的心理疾病风险水平要低很多,但比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公务员(K10总分为14.63)、别的教师群体(K10总分为15.83)[10]的心理疾病风险水平高很多。可以说,幼师的心理疾病风险水平低于医生,高于其他诸多社会群体(已有K10研究的社会群体)。以上“心理疾病风险水平很高”的不同社会群体的比例由高到低排序是医生、幼儿教师、大学生、城中村居民、农村居民、威海市居民;“心理疾病风险水平很低”的社会群体在本群体的比例由高到低排序是威海市居民、农村居民、城中村居民、大学生、幼儿教师、医生。“心理疾病风险水平较高”在本群体的比例由高到低排序是医生、幼儿教师、大学生、城中村居民、农村居民、威海市居民。“心理疾病风险水平较低”在本群体的比例由高到低排序是幼儿教师、医生、大学生、农村居民、城中村居民、威海市居民。从以上不同社会群体在不同心理疾病风险水平的排位可以看出,幼儿教师心理疾病风险水平很高(心理健康状况差)的人数较其他大多数社会群体要多,而心理疾病风险水平很低(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人数又较其他大多数社会群体要少,心理健康状况居中的人较其他社会群体要多。总体来说,从本次调查来看,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在整个社会群体中位于较低层次。

三、研究结论及讨论

查看全文

幼儿教师人格特征的对照研究

[摘要]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运用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量表对广东省14所幼儿园的501名教师的人格进行测评,旨在了解优秀幼儿教师的人格特征,为幼儿教师的科学选拔、培养及自我完善提供依据和建议:增进工作与学习中的积极体验;促进幼儿教师良好自尊的形成;提高幼儿教师的学历,改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和培训方案。

[关键词]幼儿教师;人格;人格特征;16PF;对照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三章第六条指出: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幼儿园如何选拔合格的教师、师范院校培养的合格幼儿教师应该是什么样的、在岗的幼儿教师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素质?对在岗幼儿教师的研究,尤其是对优秀幼儿教师的研究成果无疑是一个选拔、培养及幼儿教师自我完善的良好参照。人格是个人各种稳定特征或特质的综合体,它显示出个人的能力、思想、情绪和行为的独特模式。这种独特模式是社会化的产物同时又影响着他(或她)与环境的交互作用。[1]如国内学者所言,幼儿教师职业有其特殊性[2]: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父母的“人”———常常要处理许多非教学任务。职业的独特性对从业者的素质自然有独特的要求。人格作为人的素质的一个方面,如果它与职业或岗位之间的相符性或适合性愈高,则事业的成功希望就愈大。不同的职业或岗位需要不同人格特征的人做,人格特征适应其工作需要时,则能因才施用。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往往需要较长期、科学的培训,如不及早发现有相应人格特征的人才,一则培训难以收到预期效果,二则他们的淘汰将会造成各方面的损失。另外,有关人格的知识有助于幼儿教师自我修养,完善自身的人格。本研究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广东省14所幼儿园的教师人格进行测评,旨在了解优秀幼儿教师的人格特征,为幼儿教师的科学选拔、培养及自我完善提供依据和建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查看全文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及对策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主要表现

首先,教学内容方面。部分幼儿园的教学内容以小学一年级课本内容为主,包括拼音拼读、汉字书写以及难度较大的加减法运算。幼儿大脑发育尚不完全,理解很多知识比较困难,过早学习小学阶段的知识,不利于幼儿的正常成长。其次,教学方式方面。部分幼儿园采用小学化的课堂教学方式传授知识,授课时很少考虑幼儿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还给幼儿留一些家庭作业。这种教学方式与国家倡导的课程游戏化、生活化背道而驰,让幼儿觉得枯燥无趣,使幼儿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最后,教学科目方面。很多家长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往往会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和兴趣班,如英语辅导班、美术班、舞蹈班等。这样会让天性活泼好动的幼儿缺少自主游戏的时间、自由成长的空间,不利于幼儿的可持续发展。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解决思路

现阶段,很多幼儿教育活动没有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逐渐呈现出小学化的特点,对幼儿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严重影响。下面,从三个方面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解决思路进行探讨。1.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很多家长抱着“不能输在起跑线”的想法,强迫幼儿无休止地学习小学阶段的各门知识,导致幼儿缺少自由玩耍的时间,这容易使得幼儿的学习压力过大,产生一些心理疾病,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因此,要通过家长座谈会、微信群、QQ群等方式,经常与家长进行交流与沟通,转变家长的育儿观念。要让家长认识到自由宽松的成长环境对幼儿成长非常重要,多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看孩子爱好什么,真正需要什么。要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充满童趣的童年,不要过早地用各种小学阶段的知识来灌输孩子。2.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落实保教结合的原则,是避免幼儿教育出现小学化倾向的重要前提。要根据幼儿园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师培训计划,通过不定期的培训,更新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幼儿教师的教育方法,丰富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要让幼儿教师树立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理念,深入了解幼儿的心理成长规律,了解幼儿的经验和认知能力,提高幼儿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都能符合幼儿心理发展规律。课程内容应关注幼儿的生活,采用游戏化的教学形式,引导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快乐成长。3.促进家园共育。幼儿的成长需要家长的引导和教师的教育,家园共育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家长和幼儿教师要联合起来,经常沟通与交流,达成共识,共同保护幼儿的天性,不给幼儿太大的学习压力,共同解决幼儿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让幼儿在爱的阳光下快乐成长。在家园共建过程中,家长要多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开放日亲子活动,积极参与到幼儿活动之中,扮演好陪伴者的角色,幼儿教师则要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家访,了解幼儿的成长环境,并向家长介绍育儿知识及经验。要注重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耍中学习生活常识,学习文明礼仪,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拓展幼儿的思维空间,充分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部分幼儿园教育呈现小学化倾向,严重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要想实现幼儿的健康发展,就要从家庭及幼儿园两个方面入手,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幼儿教育的科学性。要对幼儿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提高家长的思想认识,明确小学化倾向给幼儿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减轻幼儿的学习压力。幼儿园必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结合幼儿生理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幼儿教育工作,给幼儿营造宽松健康的学习环境,促进幼儿和谐、主动、健康发展。

查看全文

幼师心理成长问题探求论文

摘要:幼儿教师的心理成长指心理健康的发展,也指幼儿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发展。它不仅关系到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和职业心理发展,更关系到幼儿园教育效能的高低及下一代的身心健康。通过专业成长促进心理成长;构建心理成长平台;加强自身心理维护等措施来促进幼儿教师的心理成长。

关键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心理成长

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职业人群。笔者深入幼儿园,对幼儿教师进行调查后发现,许多幼儿教师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不但极大地危害无数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严重影响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甚至危及下一代健康成长。因此,幼儿教师的心理成长问题必须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幼儿教师心理成长的内涵

1.幼儿教师的心理成长指心理健康的发展。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至最佳状态。心理健康是一个协调内外统一并使之适应和发展的过程。从心理健康本身来看,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可能因为个体自身的发展而变化,也可能因为个体所处情境的不同而不同。从个体心理的发展来看,心理健康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存在由健康向不健康转变的可能,也存在由不健康向健康转化的可能。从幼师毕业进入全新的人生,角色的巨变,工作生活的压力,加之现代社会激烈的职业竞争和幼儿园特殊的工作环境,幼儿教师必然遭遇到和普通人一样的心理压力和困惑。这就需要重视幼儿教师健康心理的不断成长。

2.幼儿教师的心理成长也指幼儿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发展。教育应该是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对话——“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幼儿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幼儿,幼儿教师的工作手段不是简单地应用教具组织一些活动,而是运用教师的语言、智慧、人格甚至整个心灵去工作。如何用一个心灵去影响另一个幼稚的心灵?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一些特殊的心理素质。幼儿教师充当着知识的传授者、团体的组织者、模范的公民、家长的人等诸种角色,必须具备仁慈、体谅、耐心、爱心、热情、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公正、民主、合作、开朗、守纪等一系列心理特征。因此,作为一名专职的幼儿教师就需要专业心理素质的不断成长。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