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3 17:12:0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医药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医药院校人文教育思考
摘要:文章首先对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概述,其次分析了我国传统医药文化的特点,再次论述了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等医药院校人文教育中的应用,最后提出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等医药院校开展人文教育的作用与意义,即促进专业学习;提升人文素养;形成特色校园文化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人文教育
2017年初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并深入阐释文化精髓、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传统医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奇葩,至今仍惠及世人,因此,更需加强研究阐释、力求活态利用。作为培养医药学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主阵地,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医药院校)在传承发展我国传统医药文化方面责任重大。当代社会环境对医药从业者的人文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因此,从传统医药的自身特点出发,切实加强医药院校的人文教育,将是今后主要方向之一。本文着重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视野下高等医药院校开展传统医药人文教育的途径和意义。
一、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与现代医药相比,传统医药通常指运用历史上遗传下来的医药经验和技术,或指现代医药以前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医药经验和诊疗技术,是典型的非遗。传统医药具有独特的优势,全世界都承认其对保障人类健康的重要贡献,因此每年的10月22日作为世界传统医药日。我国中医药是世界传统医药的主要代表之一,其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医药,继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我国非遗国家级名录中特设“传统医药”类别。迄今公布的4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共有23个传统医药类项目(如表1所示)。
二、我国传统医药文化的特点
通识教育下中医药院校入学教育探索
摘要:与综合类大学相比,中医药院校的学生群体的学业压力相对更繁重,入学时的公共教育课程相对更少。在中医药大学生入学时对其进行立体前导式的入学教育,培养中医药大学生适当的文化素养及个人综合素质,对其未来的个人发展尤为重要。该课题以新媒体平台实践为例,结合中医药传统文化,对中医药院校入学教育进行了大胆探索,并提出了一些可以应用新媒体的实践方法,可为入学教育的创新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通识教育;入学教育;中医药院校;新媒体
目前,国内对入学教育的研究多集中于综合类大学。相比而言,中医药院校的学生群体的学业压力相对更繁重,入学时的公共教育课程相对更少。同时,由于中医药专业课程设置周期更长,学生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到稳固的过程中,不确定因素更多。因此,在中医药大学生入学时,及时对其进行立体前导式的入学教育,培养中医药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分析思辨能力、表达沟通技巧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对其成长成才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学生进入大学之前的教育和生活环境有较大差异,兴趣爱好也相差较大,所以,入学教育的课程要有足够的广度,使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接触新事物,转变思维方式,形成更成熟的价值观和更理智的择业观。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学要实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国内外高校通识教育都强调对综合性知识的掌握,重视跨学科学习,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大学运用通识教育理念进行入学教育很有必要,中医药大学亦是如此。该课题以新媒体平台实践为切入点,结合中医药传统文化,对中医药院校入学教育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实践方法,可为入学教育的创新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1当前中医药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研究现状
资料显示,目前国内中医药大学入学教育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入学后的学习适应、心理问题、人际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根据具体某医学专业的特点,针对所需的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开展的入学教育研究体系;为使中医药大学新生树立专业思想,对开设中医文化教育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对新生适应性的调研结果与分析;基于专业导读理念,对新生入学教育模式的探究。但基于新媒体平台的中医药大学入学教育研究,相对较少。
2当前入学教育方式的现状分析及实践经验借鉴
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透析
论文关键词:教育教学改革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
论文摘要:如何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中医药教育和事业的未来。在高等中医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把握教育方向,尊重中医规律;适合需求,培养复合型多元化人才;抓住关键,改革教学模式;强调源头,提高教师素质:更新观念,教育要与时俱进。
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路程,基本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多专业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实现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模化、规范化和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川。在对中医人才的培养和中医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21世纪对高素质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在扩招、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的新形势下,对中医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中医药教育和事业的未来。然而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没有现成的规模可以照搬,需要进行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探索。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教育的载体和执行者,在进行高等中医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把握教育方向,尊重中医规律
1.1正本清源,培养中医人才近来有人发起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的网络签名活动,虽然终究只是一场网上闹剧,但涉及人数上万人,其中不乏我们中医药院校培养的“人才”。这对我们目前的中医药院校教育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有必要正本清源,培养专业思想牢固的真正的中医人才。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医药院校必须按照中医药学自身发展规律办事,必须以中医中药知识的教学为核心,汲取现代多学科知识(包括西医知识)为我所用,发展自己,壮大自己。西医知识要学,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也要教,但主从关系一定要明确,中医院校首先强调的是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中医理论及治病技能的掌握,西医也好,其他学科知识也好,都是为了中医发展的需要。
作为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必须首先要解决对中医的思想认识问题,明确立场观点。培养的人才要信守中医,否则只能培养假中医和自己的揭墓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以中为主,西为中用,衷中参西,不能盲目地舍本逐末,反客为主,甚至甘愿屈于从属地位。
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研究
摘要:提出中医药教育教学具有自身独特的教学规律,指出目前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学环节上,应坚持理论知识教学与临床实习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上,应坚持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思维方法上,应坚持中医思维培养与创新思维培养相结合;教学模式上,应坚持现代院校教育与传统师承教育相结合;教学阶段上,应坚持职前学校教育与职业终身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教学规律,认为把握并运用好这些规律对于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医药教育;教学规律;实施途径
教学规律是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客观存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中医药教学规律是人们在中医药教学实践活动中对教育规律的进一步探索和总结,它既与其他学科教学有着共性的一般规律,也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殊规律。一直以来,对于中医药高等教育包含着哪些规律我们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对中医药高等教育规律的研究显得非常必要[1]。
1在教学环节上,应坚持理论知识教学与临床实习实践相结合
学贵有恒,实践第一。优秀人才成长的经历反复证明,人生事业的成功决不会是一蹴而就突然来临的,而是长期实践的结果。实践出真知,我国历代凡有成就有作为的医学家,特别是那些大师级的名医名师,都首先是善于治学的中医药学的临床家和实践家,而后才是理论家。如医圣张仲景,就是在认真总结长期行医实践的基础上著成中医经典《伤寒论》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并受实践的检验。一个正确的认识,必须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无数次的反复才能获得。中医药学作为一门技艺性的经验医学,实践性极强。因此,在教学环节中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基本要求和有效途径。对学生而言,其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是前人和他人实践证明了的间接经验,这些间接经验只有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对实践的认识,提高实践能力,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越紧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能力就提高得越快。坚持理论知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要注意:①要加强中医经典课程教学。中医经典是中医基本理论的源泉,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深入研究中医理论、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工具书,应作为中医药学科理论教学的重点进行精讲,使学生掌握其精髓。②是要加强中医经典课程的改革。应将内经定为基础理论提高课,建立以内经为中心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群。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这3门中医临床经典课程,作为临床提高课,置于中医临床课之后进行学习,培养学生中医辨证思维能力,提升经典课程教学的实效性。③改革教学模式和流程。目前高等中医药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这两个方面都出现了偏离的现象。一方面中医药学术的完整性和实践性被“老三段”“三中心”的教学形式所割裂。“三段式”,即前期基础课(2年),中期临床课(2年),后期实习(1年)。这种模式忽视了中医的传统学术背景和教育的特色,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老三段”的教学模式和课堂为主的中医药教学形式又使几千年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师承教育方式被淡化或遗弃。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传统的中医药教育内容与现代教育形式相互矛盾,这不仅不能很好地继承中医学术思想,而且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很少具有中医的特点和专长。为解决目前中医药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脱离、相互分割的状况,要树立“实践第一”的中医药人才培养要求,改革从基础教学到专业教学,再进入实习的“老三段”教学模式,将过去“三段式”教学模式中临床课与临床实习两个阶段合并为一个阶段,采取边上理论知识课,边上临床实习课的“基础课—临床+实习课”两个阶段相互交叉滚动循环的“两段式”教学模式,使理论课教学与临床实践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以克服理论课教学完成后,再到临床实习的一起算总账的做法,从而为培养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较强临床能力的中医药人才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2在教学内容上,应坚持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
壮医药线点灸教育研讨
本文作者:李晶晶工作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
壮医药线点灸是龙玉乾医师祖传的一门医疗技法,一直保持着亲缘单线传承了百余年。当初黄瑾明、黄鼎坚、黄汉儒三位教授提出要把他的祖传技法拿出来一起研究整理提高,让更多的人学习的时候,龙玉乾医师也曾犹豫过,但是最终决定把祖传技法毫无保留、毫无条件地贡献出来,让更多的人受益,用他的话来说是“药线灸治我奉献,振兴中华理当先,天下人民如手足,民族团结花更鲜”[2]。假如没有龙玉乾医师的这一举动,这项技法就不可能走上大学讲堂,就不可能每年有千千万万的病患受益于此疗法。龙玉乾医师这样的胸怀和气魄无论在上世纪80年代还是在当今,都是值得尊重和学习的。中医院校的一部分学生的家庭是祖传行医,有自己的一些秘方,需要学生学医以承袭。笔者从事多年的民族医药调研工作,了解到很多实用、效好的方法因为找不到传承人,或是没有很好地传承而消失殆尽,多年的医学探索经验被浪费,让人扼腕叹息。所以,每次在讲授龙玉乾医师献出祖传医技的时候,笔者都让学生们换一种角度考虑,假如他是龙玉乾医师,他会怎么做?在授课过程中,融入感恩、奉献的人文精神。虽然现代社会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像龙玉乾医师一样毫无保留的把秘方拿出来的人很少,但是希望通过授课影响,让学生们在遇到祖传秘方秘法的时候,尽量地传承保存下来,以让更多的人受益,让中华医药存留更多的瑰宝。培养医学生感恩奉献的精神是必需和必要的。
引入现代科研成果,提高学生科研兴趣
壮医药线点灸是从壮族民间挖掘整理出来的一门疗法,一门技法的挖掘整理过程也是科学研究的过程,涉及到科研设计、统计学、动物模型的制作、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在课堂上,适当引入一些研究案例,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壮医药线点灸的作用机理和作用方式,为学生开启医学科研的一角,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与积极性,为其以后的科研生涯开个头。例如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研究壮医药线点灸对脾虚大鼠的影响时,如何使用“劳倦致脾虚”、“苦寒泄下致脾虚”等方式制作脾虚大鼠模型,观察壮医药线点灸对“脾主运化”的影响,观察什么项目,如何分析研究结果、如何运用研究结果论证议题等内容以增加课堂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认识。
强调施治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医疗是一个服务性行业,细节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壮医药线点灸,是用苎麻线点燃在线端形成圆珠状炭火后,将此炭火迅速而敏捷地直接灼灸在人体体表一定穴体或部位,所以壮医药线点灸痛不痛、是否留疤这些解释工作、操作细节,是消除患者疑虑,提高临床疗效,获取患者信任的关键。患者信任,是一剂良药。患者患病,心情本不畅,若是慢性病患者,心情抑郁更是严重。加之面对陌生的医者,疑虑、担心、紧张等不良情绪更是纷至沓来。如果医者注重细节,让患者感到医生很关心他,并设身处地为患者考虑,会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能获得患者的信任,不用药而病祛一半矣。所以授课时,特别注重细节的传授。例如初次经历壮医药线点灸的患者,为缓解患者紧张怕痛的情绪,第一个穴位如何选择?其次再点哪儿?点到某个穴时,预先告诉患者点灸这穴较前更痛,是什么原因等,通过这些细节消除患者的紧张,关心患者的感受。课堂上,还通过情景教学,让一些学生扮演医者和患者,余下的学生作为旁观者,让学生们通过看、演,体会在点灸治疗过程中哪一种方式、细节更能获得患者的好感与信任。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感受细节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小议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综述
〔论文关键词」中医药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
〔论文摘要」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既是经济全球化大潮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推行中医药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基础。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关键在于推动中医药教育的标准化,促进中医药教育与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相结合,推动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高等中医药院校担负着培养国际化复合型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的重任,必须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积极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促进中医药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加速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斗争的经验结晶,在世界医药学宝库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人类回归自然、重视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热潮的兴起,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再度引起世人瞩目,推进中医药国际化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高等中医药教育是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中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踏上了国际化之路。了解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把握其特点与规律,化解其矛盾与问题,提出其办法与思路,对于加快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机部分。中医药教育,尤其是中医药高等教育是我国的传统优势学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在内,层次、科类齐全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目前,全国拥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44所,另有设置中医药专业的西医药院校75所,非医药院校、研究院所126所,在校生达30余万人。因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地位的特殊性,国家有关部门在制订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时,总是把中医药连同中国传统文化一起作为最有条件首先走出国门的两个领域来规划。高等学校也完全有能力、有责任率先走上世界,实现与国际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对话与交流,并利用国际教育资源丰富和发展自己。实际上,我国中医药院校从1957年起就开始招受外国留学生,此后中医药留学生教育规模和范围持续、稳定扩大,目前已有10多所中医药院校设立了承担留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国际教育学院,招收的留学生遍及世界各地。留学生教育层次也有了很大提高,学历教育包括博士、硕士、本科等层次,非学历教育包括高级进修生、普通进修生和短期进修生等多种形式。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影响的日益扩大,中医药学成为来华留学最热门的专业,其规模已牢牢占据我国自然科学留学生教育人数之冠。同时,在走出国门方面,经过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和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重要进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显著标志之一。
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初探
摘要:全球化是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必然发展方向,但如何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相适应却是困扰相关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在全球化的发展形势下,中医药高等教育可以说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特殊阶段,如何实现与全球化的联系与协作是相关教育研究工作者必须引起重视的一项问题。本文重点分析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背景下所面临的机遇以及需要应对的挑战,进而探讨适宜全球化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策略,望能够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现状;策略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现代化卫生保健领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是传统医学体系中的典型代表之一[1-2]。中医药教育走向世界是中医药全球化的重要基础,必须引起各方重视,但在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中仍然存在难以摆脱不合理管理体制机制束缚的问题,中医药人才严重匮乏。除此以外当前中医药院校教育中仍然无法摆脱“中医人才中不中、西不西”的问题,影响本专业人才的综合质量。在这一背景下,为面向中医药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与人才支持,就必须积极探索将中医药引入医学全球化系统中的方法与路径。因此,在中医药全球化发展的浪潮影响下,高等教育如何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并走向全球化的发展道路,这一问题备受各方人员的关注与重视。
一、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机遇
近年来,国家政府以及相关机构逐步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力度,加之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进而使得中医药领域逐步走入全球化发展的崭新层面,与西方医学理论的交流、协作也更加密切,这一点通过中医药受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中可见一斑。有调查数据显示[3]:国际社会近年来针对中医药专业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医药在国际医疗卫生舞台上的覆盖面不断扩展,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有大量的中医药专项合作协议,并将中医药技术快速推广至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各个领域中。除此以外,随着中医药国际影响的不断扩大,中医药教育的社会需求也日益增加。有关报道中指出,近十余年以来,国际上的中医院校和培训机构逐步成立,不同规模的中医药教育在世界各地相继开展,国际主流教育学界也开始高度重视中医药教育的全球化目标实现,大量国家与地区的正规大学中已经创办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本科教育专业,中医药对外教育也逐步自传统模式下的散、乱、小状态向着主流化、规范化、学历化、本土化的方向繁荣发展。正是由于中医药专业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因此对中医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中医药高等院校作为面向社会培养并输送专业性、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做好对全球化趋势的应对工作,将中医药专业的发展作为生命科学领域一个全新的增长点,从而为中医药专业的快速发展赢取更加广阔的前景与市场。
二、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挑战
小议中医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
论文关健词:高等中医药教育教育现代化实现路径
论文摘要: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动态的发展过程。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需要政府行为及政策支特;需要实现教育思怒观念的转变,需要实现办学定位的现代转换;需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要走适度规模效益之路;要走结构效益之路;要实现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多元、跨学科发展;要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师承教育的关来;要以办学条件现代化为物质基础和前提;要确立奴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策略和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益;要加强师资队伍内涵建设,树立教师新形象.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以伟大战略家的眼光,从全局出发,关注我国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事业提出的根本战略方针和发展方向.在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21世纪,深入学习研究、贯彻落实“三个面向”,深入研究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问题,对于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高等中医药教育,作为继承和创新中医药事业的主导力量,在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中,理应承担起其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因此,在教育现代化和中医药现代化的浪潮中,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成了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
而如何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也许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结合多年的高校管理经验,笔者以为,要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上至政府、中至中医药院校管理者、下至教师,都有一系列的工作要做.
1离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需要政府行为及政策支持
中医药继续教育论文
1更新教育观念,科学准确定位
由于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生源逐渐萎缩,学历教育不再是成人教育唯一的任务,而非学历教育则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从单纯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向以职业为导向的继续教育转变,是中医药成人教育的必由之路。中医药成人教育具有职业属性和特点,以满足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岗位对中医药知识的需求为要,针对培养对象大部分是本行业的在岗从业人员的特点,要改变原有的办学模式,从单纯学历导向的教育向职业导向的教育培训过渡。职业导向的教育培训包括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职业岗位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中医药在岗继续教育等。为应对中医药人员知识技术老化,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工作转岗等状况,可以通过职业教育培训,充实和更新专业知识及技能,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中医药人员的职业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其工作岗位胜任能力。要顺应终身教育的大潮,更新观念,科学定位,抓住机遇,紧跟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步伐,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调整办学方向,改变单一学历教育模式,代之以职业岗位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中医药在岗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的中医药继续教育模式,尽快实现高等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办学模式转型,促进中医药成人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基于上述认识,为贯彻落实国家“双证”制度,江西中医药大学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在校大学生取得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国家“双证”的意见》,鼓励和支持在校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开展中医药及食品营养类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精心组织培训教学与鉴定考试,现已开展的项目有:保健按摩师、保健刮痧师、公共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美容师、养老护理员、中药调剂员、中药炮制工、医药商品购销员、药物制剂工、育婴师、芳香保健师等职业中、高级技能培训与考核鉴定,通过中医药职业技能的培训与鉴定,提升了我校学生的就业择业竞争力,增强了我校社会服务能力。
2以市场为导向,服务行业与地方
中医药成人教育的转型要遵循中医药继续教育规律,要充分理解、吃透、用足国家有关政策。非学历教育社会化、市场化程度很高,中医药成人教育的转型要以提供高质量教育服务为导向,以提高中医药在职从业人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抓手,为促进地方经济建设、中医药行业发展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出贡献。因此,中医药成人教育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办学机制,增设社会紧缺的学科专业,适度发展成人本科学历教育,强化职业技能和资格培训,大力发展大学后的继续教育。中医药成人教育转型既不能等、靠、要,又不能盲目乱转,要切合当地实际,本着为中医药行业和社会服务的宗旨,整合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把发展战略重点向农村、社区基层转移,送教上门。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发网络教育资源,提供远程教育服务,构建终身教育服务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辟多形式、多渠道、多途径的办学模式,加强与政府、行业及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大力开展以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培训。培训内容强调学以致用,结合工作实际,确保中医药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益。通过中医药继续教育服务,取得行业主管部门和社会的认可,争取更多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继续教育项目。近年来,中医药成人教育也呈现出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倾向,由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健康保健意识增强,为了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提高中医药文化修养,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有部分成人学员有学习中医药知识的需求,从终身教育角度讲这是将来潜在的学习对象和发展方向,启示我们从中可以寻求新的教育增长点。为此,我们通过加强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合作,从2005年开始,面向省内中医药行业、县级医疗机构和农村社区等,开展了几十项中医药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培训学员超过一万人次。尤其近年来,我校中医药继续教育在项目的规格、数量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年均获4~5个国家及省级培训项目。先后承办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继续教育“西学中”、卫生部“走进西部”万名县级医院医师培训、江西省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转岗培训、中西医结合人才培训、县级医院精神专业医师(护士)骨干师资培训、新录用卫生监督人员培训、康复治疗师培训等项目。此外,为县级中医院开展了“西医人员学习中医”培训,为江铃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职工开展中医养生讲座。
3提高办学质量,维护良好声誉
中医药成人教育在转型过程中,不应忽视提高学历教育质量,要注意维护成人教育办学的声誉。近年来成人学历教育虽然招生势头逐渐减缓,但学历教育尤其是专科生本科层次在当前成人高等教育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现阶段还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空间,人才市场对继续提升学历文凭还有大量需求。但就我国目前高等成人学历教育总体情况来看,其质量令人堪忧,甚至已受到社会垢病,成人学历教育文凭在人们心目中贬值,社会认可度降低“,含金量”急剧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成人学历教育办学机构办学指导思想不端正,管理不规范,质量监控乏力,教学投入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下放和转移成人学历教育办学权,随意设立教学站点,同时缺乏有效监督管理。成人学历教育教学站点良莠不齐,以创收羸利为目的,急功近利。为抢夺生源,常常恶性竞争,违规招生,沦为招生中介机构;为节省开支,常常出现违规办学,少开课程甚至不开课程,编造成绩,变成变相出卖文凭的机构。如不及时改变这种现状,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将自断生路、自毁前程。因此,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中医药成人教育必须端正办学思想,从过去一味强调扩大招生规模,转到以提高办学质量,规范办学行为的轨道上来,在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的同时,要稳定学历教育规模,加强内涵建设,落实各个教学环节,夯实质量基础,制定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加强质量监控和管理,增加办学投入经费,解决“函授不函,夜大不夜”的窘境,使之健康、有序、持续地发展。实践中,我们确立了“稳定规模、提升质量、优化结构、突出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在成人教育生源普遍下滑的不利形势下,主动出击,采取多项措施,稳步发展学历教育。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学历教育质量,规范学历教育,启动实施了《江西中医药大学本专科继续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同时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落实主要教学环节,组织专业教师到教学站点对毕业生进行实践环节考核、主干课程抽考,起到以考促学的作用。加强学生自学环节的督导,要求任课教师进行自学指导,为学生制定自学计划、布置批改作业、答疑解惑。为进一步加强对函授教学站点的管理工作,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各教学站点的办学行为,我们还制定出台了《江西中医药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站管理办法(暂行)》,定期召开教学站点工作会,加强对站点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教学站点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落实教学站点淘汰制度,培育扶持办学条件好、生源好的站点,淘汰办学规模小、招生不规范、办学条件差、教学管理乱的教学站点。推进现代化网络管理技术应用,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此外,为了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办学质量,我们还加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用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丰富办学实践。近三年,组织申报立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1项,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改项目2项,江西省高等教育改革研究项目4项,江西中医药大学校级教改项目5项。
医药人文教育内涵及课程设置
摘要:医药人文教育与医药专业教育协同作用,是培养高素质医药专业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医药人文教育是大人文教育,它包含敬畏生命、同情病患、守护健康的人文精神,也包括体现医药问题社会性和公共性的社会科学思想。医药人文教育借助医药人文课程体系通过默会功能,使医药类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感悟中将职业信仰和职业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
关键词:医药人文教育;内涵;特性;;功能;课程设置
医药类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道技兼修的医药人才。所谓道是指敬畏生命的价值观、服务健康的义利观、拯救生命的职业观;技是指丰富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不断学习的创新能力。技的培养可由医药专业技术教育完成,道的培养则必须由医药人文教育完成。特别是高等医药职业教育应重视和强化医药人文教育对医药专业教育的协同育人功能,从而使医药行业未来的从业者既能始终铭记职业责任,又能用精湛的专业技能服务人类的健康事业,成为真正融“药德、药规、药技”于一体的全面的医药人才。
1医药类院校人文教育现状
长期以来,医药类高等院校缺乏系统而独立的医药人文教育体系。近年来,随着对医药类高等院校应加强人文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各医药类院校也陆续开设了一些人文类课程,如文学名著赏读、哲学导读等课程,但由于缺乏针对性,加上课时数量少,课程内容偏于一般通识性人文课程,这样的人文课程对实现医药类院校高素质医药人才培养目标所发挥的作用并不尽如人意,它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边界过宽,无法聚焦职业精神。通识性人文教育旨在促进受教育者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实现;通识性人文教育的重点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从学科构成来说,通识性人文教育主要依托文学、历史、哲学、语言、艺术以及具有人文主义内容或运用人文主义方法研究的其他社会科学。医药类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主要集中在药学、药物制备、药品检测、医疗器械制造与营销、药品营销等与医药产品相关的学科领域。医药类大学生未来将进入的是制药、药品检测、医药产品营销、药学服务等职业领域,这些职业领域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因此,医药人文教育除了应有一般通识性的人性教育外,还应当有与其所从事职业紧密关联的价值观教育与精神塑造,如敬畏生命、精研药术、服务医学、帮助病患、服务健康、拯救生命等价值教育,而这些是通识性人文教育无法涉及的内容。由于医药专业的特殊性,对于医药类大学生来说,如果仅开设通识性人文课程,就容易使学生感到泛泛而谈,隔靴挠痒,甚至大而无当,无法解决医药类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职业生涯中所面临的职业价值困惑和疑问。正如《医学人文学科所遭受的批评与启示》一文中所说,“医学人文学科正遭受着医学生大量的恶意批评,有很多学生认为人文学科教育没有重点、毫无生趣、缺乏意义”。同样,在医药类大学只开设一般通识性人文课程,也会因课程内容过于通识化、缺少针对性而给学生带来人文教育没有重点、泛泛而谈,没有实际作用的质疑。2)一般通识性人文教育,无法提供涉及医药社会性问题的分析视角。医药类大学生不仅需要懂得人性,更需要懂得医药的社会性和公共性。医药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医学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一般通识性人文教育圉于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之内,仅专注于人性与情感的分析,无法解释医药活动领域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也无法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医药活动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和作用,更无法呈现医药发展与社会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此,一般通识性人文教育无法使医药类学生直接地、深刻地理解并确认他们所从事的职业的特质、社会地位与社会价值。如果学生缺乏对职业地位的正确认识,缺失应有的职业价值定位,那么医药类学生就会很容易地把这一职业或这一行业仅仅作为个人谋生之道。有研究者曾指出,高校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是“以通识性人文课程替代医学人文课程,诸如将思政类课程、心理健康、礼仪修养和人际沟通等纳入人文医学课程统计中”,他认为,虽然通识性人文课程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课程内容不能完全覆盖和替代医学人文课程[1]。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医药院校的医药人文教育,不应当以一般通识性人文教育替代专门的医药人文教育,不能简单地以一般通识性人文课程来代替专门的医药人文课程。医药类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应当是具有明确的职业指向、体现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精神、具有医药社会活动特征的大人文教育,并由一个完整的医药人文课程体系来支撑。
2医药人文教育的内涵、特性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