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产业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8 13:49:1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医药产业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医药产业论文

传统医药产业传播论文

摘要传统医药产业面临着很好的发展环境和机遇,切实可行地实施国家关于传统医药产业的发展措施,一方面要认清目前传统医药产业的现实环境和战略定位;另一方面也要谋求与之配套的传播措施,更好地促进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传统医药产业传播途径发展研究

1传统医药产业发展的现实环境及战略定位

2006年10月17日,据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披露:近些年来,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取得新进展。中国已与70多个国家签订含有中医药条款的卫生合作协议,另外还签订20个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与42个国家和地区及世界卫生组织开展274项中医药合作项目。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世界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外中医医疗(针灸)机构达5万多所,针灸师超过10万人,注册中医师超过2万人,每年约有30%的当地人、超过70%的华人接受中医药保健治疗。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出口的主要产品,出口总额呈不断上升趋势,2005年达到8.2亿美元。目前英国约有中医诊所3000多家,每年约有250万人采用中草药、按摩、针灸等传统的中医疗法。法国有中医诊所2600余家,有针灸师8000人左右。荷兰有中医诊所1500多家,接受针灸治疗的人数约占荷兰总人口的15%。美国有中草药专营公司400余家,每年有100多万人接受中医针灸疗法。中医教育和学术活动也发展迅速,世界上至少有40个国家开设了中医针灸学校。许多国家的政府开始关注中医药,在与我国卫生部的双边合作协议中,有50多个协议含有中医药合作内容。

然而另一方面,我国中药出口创汇最高的1995年,出口贸易额达7.7亿美元,当时世界天然药市场约为150亿美元,约占市场份额的5%。1996~2001年,中药出口贸易额一路下滑,徘徊在4~5亿美元之间。与此情形相反,进口草药却呈上升趋势,海关统计数据表明,2001年中药进口总额达6.51亿美元,出口4.6亿美元,逆差1.91亿美元。这种现象与我传统中医药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沈志祥介绍,我国的中医药只是“进入了缓慢的增长期”,我国每年7.2亿美元的中医药出口额,仅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量的0.3%;而作为药品进入美国市场的中药,至今还一个都没有。如果仅从世界贸易额中所占的份额看,我国的中医药的确面临被全球化和现代化“边缘”的危机。

中医药是我国少有的核心的原创性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核心的少有的原创性软实力之一。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排名全球第四,但是软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还比较大,而能够站得住脚的能和西方国家相抗衡的软实力之一就是中医药。所以,仅仅认识到中医药是原创性的文化遗产还不够,应该再加一个定语,即中医药是具有生产力性质的文化遗产。很多文化遗产是不具备生产力性质的,只能保存,但是很难发展,而中医药不同,它的生产力性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竞争力,中医是经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的,作为核心文化遗产,不但要保存,还要发展。所以要使中医药发展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软实力。

查看全文

医药产业传播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传统医药产业面临着很好的发展环境和机遇,切实可行地实施国家关于传统医药产业的发展措施,一方面要认清目前传统医药产业的现实环境和战略定位;另一方面也要谋求与之配套的传播措施,更好地促进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传统医药产业传播途径发展研究

1传统医药产业发展的现实环境及战略定位

2006年10月17日,据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披露:近些年来,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取得新进展。中国已与70多个国家签订含有中医药条款的卫生合作协议,另外还签订20个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与42个国家和地区及世界卫生组织开展274项中医药合作项目。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世界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外中医医疗(针灸)机构达5万多所,针灸师超过10万人,注册中医师超过2万人,每年约有30%的当地人、超过70%的华人接受中医药保健治疗。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出口的主要产品,出口总额呈不断上升趋势,2005年达到8.2亿美元。目前英国约有中医诊所3000多家,每年约有250万人采用中草药、按摩、针灸等传统的中医疗法。法国有中医诊所2600余家,有针灸师8000人左右。荷兰有中医诊所1500多家,接受针灸治疗的人数约占荷兰总人口的15%。美国有中草药专营公司400余家,每年有100多万人接受中医针灸疗法。中医教育和学术活动也发展迅速,世界上至少有40个国家开设了中医针灸学校。许多国家的政府开始关注中医药,在与我国卫生部的双边合作协议中,有50多个协议含有中医药合作内容。

然而另一方面,我国中药出口创汇最高的1995年,出口贸易额达7.7亿美元,当时世界天然药市场约为150亿美元,约占市场份额的5%。1996~2001年,中药出口贸易额一路下滑,徘徊在4~5亿美元之间。与此情形相反,进口草药却呈上升趋势,海关统计数据表明,2001年中药进口总额达6.51亿美元,出口4.6亿美元,逆差1.91亿美元。这种现象与我传统中医药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沈志祥介绍,我国的中医药只是“进入了缓慢的增长期”,我国每年7.2亿美元的中医药出口额,仅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量的0.3%;而作为药品进入美国市场的中药,至今还一个都没有。如果仅从世界贸易额中所占的份额看,我国的中医药的确面临被全球化和现代化“边缘”的危机。

中医药是我国少有的核心的原创性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核心的少有的原创性软实力之一。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排名全球第四,但是软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还比较大,而能够站得住脚的能和西方国家相抗衡的软实力之一就是中医药。所以,仅仅认识到中医药是原创性的文化遗产还不够,应该再加一个定语,即中医药是具有生产力性质的文化遗产。很多文化遗产是不具备生产力性质的,只能保存,但是很难发展,而中医药不同,它的生产力性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竞争力,中医是经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的,作为核心文化遗产,不但要保存,还要发展。所以要使中医药发展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软实力。

查看全文

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分析论文

[摘要]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少,没有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也尚未形成有利于生物制药企业开展融资、市场营销等经营管理活动的良好氛围。本文通过对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调研,给出了对该产业发展创新的对策分析。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融资产学研联盟

生物医药行业是永续增长的朝阳行业,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5%以上,远超全球GDP增长水平。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在国内处于领先位置,以张江高科园区为核心的基地形成了产业群体、研究开发、孵化创新、教育培训、专业服务、风险投资为模块的良好创新创业氛围,以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中试孵化—规模生产—营销物流的现代生物医药创新体系。但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在产业规模、科研水平和企业实力方面处于劣势地位。要推进上海生物医药走上创新之路,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选择适合的创新突破口

生物制药业面临的一个核心挑战是新思想极少。实际上,在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中,真正得到国际学术界承认的创新产品屈指可数。因此生物医药产业要加速健康发展必须寻找适合的创新突破口。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上游科研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中药合成、基因工程技术领域积累了一定的优势,但其整体产业规模和产业化水平较低。在选择创新突破口上,可以考虑优先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生物药物,力争在基因工程、抗体药物等方面形成新突破;积极推进小分子药物、新型药物制剂及给药系统和药物生产新工艺;大力发展新型预防性疫苗、治疗性疫苗和新型病原体诊断试剂;力争在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治疗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提高重大传染病预防能力,有效控制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流行,大幅度提高我国生物医药的国际竞争力。

二、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查看全文

金融危机下医药产业发展论文

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医药产业面临挑战。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与会专家纷纷就我国医药产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出谋划策。有关专家表示,在医药产品刚性需求和新医改政策带来的机遇下,医药产业整体发展平稳,中药和生物制药有可能成为新的增长点。同时应充分利用金融危机带来的契机,加快人才引进,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提升医药产业结构。

刚性需求充足整体发展平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药学会理事长桑国卫介绍说,医药产业是当今世界竞争最激烈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医药工业是第四大创利产业。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平稳,2008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增幅为25.7%,2009年前4个月同比增长18.29%。

去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侵蚀不断深入,医药产业受到影响,我国医药产业也受到波及,特别是医药出口受冲击比较严重。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医药进出口总额112.41亿元,同比增长3.57%,医药出口出现负增长(-0.45%)。其中,西药原料药出口下降了8.8%,中成药出口下降了13.74%,中药材及饮片出口下降22.61%。

有关专家认为,目前拉动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仍未改变,在医药产品的刚性需求以及新医改政策带来市场扩容的机遇下,我国医药产业整体前景比较乐观,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

一方面,制药工业集中度有所提高。我国现有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4738家,去年制药工业百强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已经达到40.59%,比2007年提高了近一个百分点。医药工业呈现集中度提高态势的同时,工业企业的销售规模也进一步加大,市场竞争能力增强。

查看全文

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对策

摘要:提升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对于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地方院校的C中医药大学为样本,通过对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分析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中药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

随着国内中医药行业的不断升级,业内对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中药学专硕”)的需求和能力要求逐渐提高。吉林省有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近年来中医药产业发展迅速,中药学专硕供求矛盾更加突出。C中医药大学作为省内培养中药学专硕的主要单位,是提升中药学专硕的人才培养质量的主体。因此,科学分析中药学专硕培养现状,针对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在实践中提高中药学专硕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地方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学专硕培养现状分析

1.1培养目标及特色

C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硕培养主要依托于C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学科,C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学科是吉林省首批重点学科,2003年获批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得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18年被列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一流学科”,2019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中药学学科在54所高校中,排名第10,进入前19%。中药学学科在深化服务地方中药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加快省内中药资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地方中医药法规体系建设,打造道地中药材优质品牌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中药学专业学位旨在培养掌握中药学学科相关理论和实践技能,胜任中药生产、质量评价与控制、新药研发、药品流通、中药炮制和鉴定、临床及社会服务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中药学专门人才。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吉林省中药材产业需求为导向,将岗位所需倒挂融合进培养方向与培养方案中,积极调研并紧密结合社会需求。近些年来,为省内外中医药行业,培养了一批实践能力突出,适应岗位要求的中药学专硕。C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硕培养采取项目引导原则,共分4个方向,为中药制药技术方向、中药分析与检验方法方向、中药资源与鉴定方向、中药健康产品研究与开发方向。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将学生纳入自己的研究计划当中,学生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按照本学科培养方案要求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以研究方向为引导,以课程学习为基础,教学方式采用课程讲授、案例研讨和专业实践等多种形式,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教学,教学方式注重教师讲授与学生研讨、实践、案例教学的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研究方向不同,将学生安排到药品生产企业、临床医院、药品检验所等单位,进行为期不少于12个月实践教学。

查看全文

藏医药产业的绿色营销策略探索

论文关键词:藏医药产业绿色营梢可持续发展

论文文章摘要:绿色营稍就是要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作为青海省藏医药产业,若想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中取得竟争优势,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制定和实施有力的措施,确立绿色营梢观念,实行绿色营梢策略。

随着各国经济贸易往来的密切发展以及人类健康观念的转变,最具特色的藏医药,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新的挑战。青海省的藏医药的独特魅力在于,所用药物大多采自高海拔、大温差、强日光、没污染的高原地带,其有效成分和生物活性大大高于其他同类药物,不会产生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据悉,青藏高原共有二千多种植物、一百五十九种动物和八十余种矿物可以人药,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医药都难以比拟的。但营销观念的落后是制约青海省藏药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藏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市场的认同程度。因此藏医药产业要抓住契机,积极落实绿色营销观念。

一、青海省藏医药产业现状及发展制约因素

青海省藏医药产业具有鲜明地域特点和传统优势,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在医疗、教育、科研、生产、学术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保障全省各族人民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多因素制约,藏医药产业化发展仍相对缓慢。省藏医药的发展与国际上更高程度的现代化、产业化相比还具有一定距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藏医医疗机构大多基础设施较差,自身发展举步维艰。很多医疗机构地处偏远地区,发展中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藏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职称低、学科带头人匾乏等问题,使得藏医药材质量控制、传统制剂工艺研究、民族资源保护等技术标准研究等问题存在很大的难度,藏医药挖掘继承与藏医药标准化建设工作亟待开展。

查看全文

有关侗医侗药研发及运用调研总结

侗医侗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侗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积累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为侗族人民的生存繁衍生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侗族人民在与疾病长期抗争中积累的宝贵经验,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只能通过口传耳授、师带徒、家传或家族相传等方式传承至今,发挥着侗医侗药的独特作用,其中不乏许多疗效显著的单方、验方和秘方,民间流传的“一个小单方能治大毛病”、“一个小单方,气死老中医”,正是对我县民间侗医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凝难杂症等疾病独特疗法和显著疗效的高度赞赏。

一、发展我县侗医侗药产业的基础条件。侗医侗药以其简、便、廉、效的优势在侗族地区应用普遍,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特别是在治疗毒蛇咬伤、跌打损伤、骨折、肝病、小儿惊厥以及小儿抽搐等方面在侗族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我县地域独特,植被丰茂,药用资源物种较多,为我县侗医侗药发挥其独特疗效提供了便利条件。侗医传承虽然保守,但只要政府相关部门能够正确引导,积极鼓励,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侗医药交流平台等方式,就能让侗医药打破思想的“禁锢”,与志同道合者合作研究,并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创新,发展壮大。

我县各族人民一直以来在疾病的救治过程中都充分利用了侗医药,且侗医侗药的挖掘、整理工作也未曾停止过。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县卫生部门先后组织过多次侗医侗药的挖掘整理、方药收集和侗医药普查等工作。如:1959年,我县卫生部门召开了有95名侗族中草药医生参加的献方、献药座谈会,收集民间秘方、验方1410个,经临床实践,大部分疗效显著;据《湖南民族志》记载:1978年,我县卫生部门选派医务工作人员2名,走访了6个公社,12个大队,召开侗医药人员座谈会11次,采访侗医药传人60余人,收集验方64个,侗医药标本162份;1986年,我县侗医药资源普查队历时一年零三个月,调查走访了21个乡镇,128个村,200多个大小山头,对以天雷山、美岩大坡、其头山为重点的侗医药资源区进行了详细普查,理清了我县侗医药材资源,初步探明了侗医药材分布规律,认真总结了民间侗医药用药经验,走访了50多位名侗医药医师,收集民间验方272个,收集整理药用资源1000余种,其中侗药447种,并就此次普查编写了《侗医药普查资料汇编》。

二、发展我县侗医侗药产业的迫切需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对于天然药物、传统医药等现代医学替代疗法的认知度越来越高。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积淀的民族,侗医侗药在保障我县各族人民的生命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千百年来与疾病抗争积累的精神财富,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县的侗族医药技术渊源流长,疗法独特,疗效显著,但由于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封闭和自给自足状态,有面临失传的危险。首先,我县民间掌握侗医药技术的人员年龄偏大,且文化程度不高,几乎都没有受过高等医学教育,不能将其宝贵的特色侗族医疗技术进行完整记录,容易失传。其次,侗医药传承观念保守,受传子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等落后封建思想的影响,加上当前愿意主动学习侗族医药技术的年轻人不多,我县乃至全国的侗医药技术传承方面都面临有后继乏人的危险。再者,由于侗族医药资源开发不合理,我县的药用资源大部分都是以原药材方式外销,加上近年来中药材需求量的大幅增加,老百姓过渡挖掘药材的现象较为严重,我县侗医药药用植被得不到合理、有序的开发和利用,侗医药资源呈日渐萎缩的趋势,为此,发掘、整理和科学开发我县的侗医药资已经源迫在眉睫。

三、发展和壮大我县侗医侗药产业的几点建议。侗医侗药是我国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的通道县、贵州的黔东南地区等兄弟侗族地区也正在积极发展侗族医药。为了进一步开发我县的侗医侗药资源,发展我县民族医药产业,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一)完善组织,成立机构。我县侗族医药产业的开发和发展仅靠政府的引导而没有经济实体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运作是难以实现的,同样,仅靠企业经济实体的市场化运作而没有政府的引导,就目前我县侗族医药的发展现状以及软硬环境来说也是十分艰难的。加上我国其他兄弟侗族自治县在侗族医药产业发展方面早已走在前列,所以,我县侗族医药事业的发展就必须要将政府的合理引导与企业经济实体的市场化运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一方面,县人民政府要将我县侗族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专门的侗族医药事业发展领导班子,负责我县侗族医药事业发展综合协调、标准制定、规划制定、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具体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引导有意向的企业经济实体在其内部成立侗族医药产业发展的相应子公司,分别负责侗族医药产业发展中的技术与资源发掘、标准制定、产品研发、生产流通、市场推广等方面的具体工作,切实推动我县侗族医药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查看全文

天然生物彝药产业经济发展调查

【摘要】笔者从理论到实践再到认识,经过市场经济调研的基础上收集资料,用科学方法,对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的基本情况及成长现状、发展机遇和挑战、发展目标、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发展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是事关楚雄州国民经济增长及彝州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发展潜力巨大的重要骨干支柱产业。首次进行了系统论述,为产业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产业研发符合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符合云南省楚雄州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顺应了中国加入WTO和“国药”走出国门的时代潮流,符合“一带一路创新”发展现代彝药经济的突破口,有利于促进彝药经济繁荣与区或经济合作,共同发展。楚雄州境内的野生彝药中药材资源品种齐全。贮量丰富,具备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和较好的发展潜力。楚雄彝药产业已形成多门类综合协调发展的生态型经济产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识有差距,服务不到位;产业规模小,难于支撑;中药材种植技术基础薄弱;企业市场营销信息网落滞后;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滞后,缺乏彝药品牌核心竟争力。

【关键词】楚雄;彝药产业;发展经济

一、问题背景

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是我国仅有的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地处滇中高原,位于云南中部,地形复杂、地势雄奇、江河纵横,境内因乌蒙山余脉逶迤于东北、百草岭雄歭于西北、哀牢山绵亘于西南、金沙江自北入境浩荡东流、礼舍江顺哀牢山蜿蜒南流,而有“三山鼎立、二水环流”之称。全州地处北纬24°13′到26°30之间,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季节变化不明显,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季节分明,霜期短、日照充足,年降雨量偏少,因地形复杂,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年均辐射量125~135千卡/平方厘米,年均相对湿度69%,年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楚雄彝族自治州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堪称天然人类历史博物馆和古生物宝库。境内有以一亿八千万年以前的禄丰恐龙化石为代表的古生物和距今170万年以前的‘元谋人’为代表的古人类和以彝族十月太阳历为代表的古文化等丰富的“三古”旅游资源。楚雄州的彝族医药具有三早一多的特点(民族药普查最早、发掘彝药文献最早、出版彝族医药专著最早、研究彝族医药成果最多)。“现存于北京图书馆、台湾、日本、美国、德国等海内外的彝医药文献大都出自楚雄州。”“楚雄全州辖9县1市,2015年总口272553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35.7%,主要有彝、苗、傈僳、回、哈尼、傣族等25种少数民族。境内东西最大横距17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47.5公里,全州总面积29258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2%,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半山区。文化程度不高,市场经济发展缓慢,贫穷、落后、科技含量低,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工业基础单一和脆弱,思维观念落后,是楚雄经济的主要特征。经过38年的改革开放,楚雄州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加之中国政府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中国政府把云南省政府列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云南)基地”,云南省政府又将楚雄列为云南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楚雄)基地”,为楚雄州生物彝药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外部环境。2016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多重困难叠加的特殊挑战,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州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面对楚雄彝州经济当下的困局,仅从需求侧着手已经很难有所突破,供给侧与需求侧双侧入手改革,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才是结构性改革。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奋斗目标,全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全州呈现经济平稳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全面进步的良好局面。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医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42.98亿元,增长7.7%,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6.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9.7%。符合“一带一路创新”发展现代彝药经济的突破口,有利于促进彝药经济繁荣与区或经济合作,共同发展。

二、研究的问题

《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发展研究》这一课题系特指楚雄彝族自治州辖区内就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发展研究中涉及到的发展规模化种植业、制药业、加工业、市场营销、彝药品牌等为核心所进行的经济发展研究,在对产业发展趋势构成影响的相关因素进行综合思考和彝药市场经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楚雄州天然生物彝族医药重要骨干支柱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发展思路。

查看全文

新世纪前夕论中医现代化综述

论文关键词:中医药学现代化

论文摘要:中医现代化并不等于“中西医结合”,而是要借鉴并超越“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必须研究“知识经济”的影响与要求,最主要的是要实现现代高效的中医药教育;发展现代中医药事业必须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适应和遵从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实行多学科融合,加强学科发展。

“中医现代化”的命题,本身就是一个时代性极强的产物,它同时引导和预示着中医药学的未来。人类即将进人新的世纪,我国正由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类正由“工业经济”、“后工业经济”时代走向“知识经济”时代。在此形势下,进一步分析、认识中医现代化的有关问题,对于如何实现中医现代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中西医结合”对“中医现代化”的历史借鉴

自西学东渐,清末医家倡中西医汇通以来,“中西医结合”己百年有余。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必须现代化”已渐成共识。对此,国家力倡,官员论证,学者论述。显见,“中医现代化”的提出与确定,本身就蕴含了“中西医结合”并不等于“中医现代化”,“中医现代化”要借鉴并超越“中西医结合”的逻辑关系。中医现代化,就是要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与方法,使传统的中医学在保持其合理内核的基础上,通过革新,发展成为现代科技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依据唯物史观,从学科发展的内在联系与过程看,“中西医结合”作为我国近现代医学的一个分支,经过发展演变,已兼容共扬了中医学与西医学的一些长处;还由于西医(现代医学)与现代科技体系同步发展的亲缘共生关系,“中西医结合”客观上已成为传统中医学与现代科技体系之间的连结点,对二者的沟通作了有益的尝试与实践。但是,由于中西医结合至今仍无独立而系统的理论,亦未能对中医学理论构架作出全面的研究与阐释,因而只能在传统中医学与中医现代化(现代中医学)之间,起着过渡探索性的中介作用,对于实现中医现代化具有宝贵而积极的借鉴作用。

查看全文

制药行业税源管理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吉林省医药制造企业增值税税负差异情况进行考察,分析制药行业间税负差异原因,进而提出强化医药制造企业税源管理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医药制造税负差异税源管理

医药制造行业是吉林省具有地方经济特点的优势产业之一,医药工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性多年在全国排名前列,是吉林省工业发展较快的产业之一,现已与广东、贵州等省共同跻身全国医药制造业的第一梯队。为了保持医药产业的比较优势,就需要发挥税收管理的职能,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把吉林省医药产业做大做强。

一、吉林省医药制造业实际税负现状

2007年吉林省416户医药制造企业累计销售收入67.5亿元,实现增值税5.98亿元,全省增值税平均税负为8.86%。在416户企业中高于全省增值税平均税负的共有87户,销售收入37.69亿元,应纳增值税4.57亿元占全部应纳增值税5.98亿元的76.42%;低于全省增值税平均税负共有169户,销售收入29.46亿元,应纳增值税1.41亿元占全部应纳增值税5.98亿元的23.74%。有销售收入无税企业,共计28户,销售收入为0.37亿元;销售收入为零的共计132户,占全部户数的31.73%。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于全省医药平均水平的87户企业仅占全部户数20.91%,缴纳了近76.42%的税金,应当作为税源监控的重点,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医药制造零税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需要进一步开展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直至进行税务稽查。

二、吉林省医药制造业税负差异原因分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