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哲学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5 21:55: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医学哲学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传统医学哲学思想和方法论文
摘要:探析传统医学文献中的哲学思想,指出《易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形成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最具影响的哲学思想和方法,天人相应、心身统一、临床诊治整体观与气血变化恒动观是哲学思想的具体应用。认为挖掘和研究传统医学哲学思想,对于我国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研究和重塑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医学哲学;医学哲学思想史;医学人文精神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时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当时盛行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医学将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引入中医学,与中医学自身固有的理论和经验相融合,以说明人体的形态结构、生命过程,以及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因而形成了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与中医学固有理论和知识相融合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挖掘和研究传统医学哲学思想,对于我国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研究和重塑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易经》、《黄帝内经》为中医学的形成奠定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形成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有理论准备和积淀的。学术界普遍认为,春秋时期的扁鹊秦越人所提出的“信巫不信医”为“六不治”之一,标志巫医相混的时代结束,不科学的巫术开始从医学剥离出去。古人还认为疾病产生于人类“逐欲之道方滋,而五味或爽,时昧甘辛之节;六气斯,易愆寒燠之宜。”于是“饮食伺衅,成肠胃之眚,风湿候隙,遘手足之灾”。还认为“暨炎晖纪物,识药石之功;云瑞名官,穷诊候之术”,才有了中医中药。“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即只有伏羲、神农、黄帝的书才能救助病人,而且许多医学史书籍也都普遍认为“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难经出,更洋洋”。而《黄帝内经》问世前,医学理论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哪些人充当医生,许多文献所谈都过于粗疏。笔者认为在这个时期奠定中国医学的哲学基础主要是来自于“六经”之一的《易经》,其充当医生的人也多来自于早期“儒”的社会职业之中。
“六经”之一的《易经》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的哲学内容,如阴阳学说、天人合一的理论等,而且在思维模式、方法上也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而后者比前者在支配这一医学的行为上则更为重要。例如:在思维模式上,《易经》提出了"形而上为之道,形而下为之器"的道器论,在由“器”(物)升华为“道”(意)的过程中,《易经》主张要经过“观物取像”、“立像尽意”、“以像喻意”的过程,这里的“像”应该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特色之处,作为哲学体系,在取譬中,它也成为医学的思维模式。在方法上,取像类比是典型的《易经》,也是中医学被广泛应用的方法。“天人合一”原本是中国先民的重要思维方式,并被《易经》中的每一卦相包含。在中医学形成的过程中,吸纳了这一重大命题,以人取譬于自然,因此就有了“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的对应关系。古人把物质世界的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到医学的领域,借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成为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留学生医学哲学课程建设与实践
摘要:目的:探索具有医药学特色的留学生医学哲学课程。方法:于2018-2019学年及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分别通过线下与线上正式授课。课后使用调查问卷评估教学效果。结果:全学期授课顺利进行。85.71%的学生对课程设置与教师水平表示高度满意。绝大部分学生表示通过本课程学习,其医学相关哲学逻辑思辨能力、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认识均有显著提升。89.29%的学生表示该课程让他们更喜欢中国文化,82.14%的学生认为该课程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在中国的学习生活。结论: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提示在医药类来华留学生教育体系中,围绕专业特色开设哲学类人文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哲学逻辑思辨能力、传播中国文化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医药类留学生;医学哲学;中国文化;逻辑思辨
来华留学教育是发挥大国影响、传播中国文化的奠基工程。浙江大学医学部自2006年开设本科留学生项目以来,每年招收近百名外国留学生。但在医药类来华留学生培养方案中,开设哲学类文化课程不多。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提出:“医学家必须同时是哲学家。”每位临床工作者在面对无数的临床推理、临床决策、临床共识问题中,都需依赖自身的专业知识与唯物辩证思维能力。良好的哲学思辨能力是每一位优秀的医药专业学生所需。因此,我们于2018年提出系统性创建面向医药类来华留学生的哲学思辨类全英文课程———医学哲学(MedicalPhilosophy),并于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正式开课,至今已开课2次,共计38名留学生选课,教学实践效果良好。学生对课程设计满意度较高,普遍认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其医学相关哲学逻辑思辨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现将我们的实践报告如下。
1课程定位与目标
首先,本课程定位为医学辩证法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面向医药类来华留学生授课。基本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医学相关哲学思辨能力,具体教学目标包括:(1)理解世界哲学发展历程及其对医学发展的作用;(2)了解中国古代哲学与传统医学和中国传统文化间的关系;(3)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健康观,促进医药学专业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4)学习将唯物辩证哲学思想融会于临床工作思维中。
2教学内容安排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概况
孙思邈作为我国古代医学伦理学的重要开拓者,中医人文精神的倡导者和实践者[1],其医德思想对弘扬中医人文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本文以万方数据库为文献来源平台(截止2017年11月30日),通过查找,以“孙思邈医德”为主题的文献有181篇,以“医学生人文素质”为主题的文献有1901篇,以“孙思邈”+“医学生”为主题的文献进行索引发现,目前有关以孙思邈医德思想促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文章非常少,一共只有13篇。从研究进展来看,人们对以孙思邈医德思想促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注度有所上升。搜索结果显示,2001年有1篇,2008年有1篇,2009年有2篇,2010年有1篇,2011年有3篇,2012年有1篇,2014年有1篇,2016年有3篇。从研究层次来看,还没有专门关于以孙思邈医德思想促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硕博士学位论文。总体来说,现阶段对孙思邈医德思想促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还很欠缺。本文对国内外孙思邈医德思想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研究进行了论述,旨在为以孙思邈医德思想促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依据和思路。
1孙思邈医德思想
腾晓东[3]认为孙思邈“大医精诚”篇中包含了儒、道、佛三家的道德观,三者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共同成就了孙思邈的医德思想。冷其林[4]认为,孙思邈继承和发展儒释道思想并作为“大医精诚”中的医德戒律,帮助我们认识其医德思想的渊源和了解他所受儒、道、释等宗教思想影响的广度和深度。韩智道[5]认为,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行医时的体态、风度,行医的方法三方面对医师所应具备的医德作了全面的论述。赖雪平等[6]认为,孙思邈医德高尚,言行一致;终生专一于医,不慕权势富贵;谦虚好学,博极医药之源;以济命扶危为己任,在任何情况下都一心赴救,而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尊重同道,扶掖后学。郭瑞华[7]、周保国[8]从孙思邈热爱医学,仁慈为怀;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誓愿普救,勇于献身;淡于名利,为医清廉;不畏艰险,一心赴救;不分贫富,普同一等;视人如己,待患如亲;省病诊疾,纤毫勿失;谦虚谨慎,尊重同道;举止端庄,谈吐适当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具体的论述。李迪臣[9]认为,孙思邈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地、完整地提出医学伦理学的概念、规范和要求的医学家,是我国古代医学伦理学的奠基人。张禹杰[10]指出孙思邈医德思想的深远影响,并呼吁大力宣扬孙思邈的医德思想以扭转现今医德滑坡的现象。张修燕[11]提出把孙思邈的医德思想作为教材,促进现代医务人员产生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从而养成不避亲疏、不论贫富地全力救治患者的精神。从国内学者对于孙思邈医德思想的研究可见,学者们多从孙思邈医德受儒、释、道三方面融合、渗透的影响,为患者服务的态度及行医的方法、体态、风度,第一个系统提出了有关医德的全面论述等其中一方面进行论述,未能从孙思邈医德的根源、实践、理论、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综合进行论述,对其医德思想的理解不够深入。
2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2.1国内研究。在新媒体的时代下,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作为未来“白衣战士”的医学生们,他们的医德关系着整个医疗行业的环境,因此,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显得越发急迫和重要。总体来看,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相关概念的研究。赵美娟[12]认为,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在本质对人的生命及对人类的身心健康与自然、与社会、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孙英梅等[13]认为,医学人文精神就是人文精神在医学卫生实践中的应用与体现。张艳萍等[14]的医学人文精神强调临床的客观感受,追求医学的人性化,重视情感因素的注入。二是关于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制约因素、现状及必要性的研究。如赖雪平等[6]认为基本原因主要有专业设置不合理、教育功利思想较严重、教师人文素质不高、医学生自我人文要求意识淡漠等。而张蕾[15]则认为主要的原因应归咎于传统医学教育过于突出政治、注重技能而忽视人文的结果。三是关于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对策的研究。对于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孟国祥等[16]建议转变教育思想与观念,树立“全人”教育思想。郭永松等[17]、敖慧斌[18]建议加强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建设。赵降英等[19]、赵磊[20]建议创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冷树青等[21]、肖爱平等[22]建议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总之,国内众多学者关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为本文提供了必要和丰富的理论依据。研究主要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现状分析和措施探讨,但对医学院校的个性指导的研究不足。本文正是针对以上不足,力求对这一问题进行整体、系统、深入的论述,并结合实际情况力图有所创新,并提出一些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方法,为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2.2国外研究。国外人文素质教育理念由来已久。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对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早已形成共识。对于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国外学者的观点是:树立新的医学观念,全面认识医学与社会;培养道德情感,规范道德行为;依靠人文的知识和方法强化临床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养协作精神和社区管理能力。在实践方面,国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从加强医学人文学学科建设入手,在课程建设方面的新举措是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其主要特点是:突出课程的综合化、纵向“连续性”和横向“关联性”,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实效性、灵活性及多样性。综合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改革可以看出,其课程的开设始终是紧紧围绕医学领域、为医学服务的,形成了一个环绕医学并与之相关的医学人文学科群,主要包括哲学、历史、宗教、法律、伦理、文学、艺术和行为科学,并以医学与人文科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为核心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医学法学、心身医学、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人文社会科学及行为科学等。
3小结
逻辑学论文:希望与责任的对立
自从笛卡尔1644年发表《哲学原理》以来,西方哲学史上以“原理”(principium)为名的著作已非罕见。在众多的“原理”中,本世纪西方哲学的学海中还有两部“原理性”著作没有受到我国学界的注意:第一部是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ErnstBloch)在1954年至1959年期间发表的三卷本《希望原理》(DasPrinzipHoffnung),另一部是德裔美国哲学家·约纳斯(HansJonas)发表于1979年的两卷本《责任原理》(DasPrinzipVerantwortung)。
如果我国的哲学工作者和读者不熟悉汉斯·约纳斯,那倒是情有可原,因为他的代表作《责任原理》在1989年才获得国际和平图书奖,并被舆论界赞为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他本人也由此获得“智慧的大师、忧虑的告诫者、伟大的思想家”的称号。但恩斯特·布洛赫在我国哲学界所遭到的冷遇则令人不解,因为从其思想来说,他无疑是最重要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从其风格来说,他可以算得上是本世纪独领风骚的几位哲学大师之一。哈贝马斯在《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曾将他称作是“一位马克思主义的谢林”、“一位思辨的唯物主义者”,也有人说他是“最后一位马克思主义形而上学家”。
我对布洛赫的关注最初是在1985年刚到联邦德国之后,首先因为是几位学哲学的德国同行用布洛赫的名字和著作将我问倒,然后是因为一位学教育学的邻居将一套《希望原理》半卖半送给我。一年后回国探亲,在系资料室发现了此书的北图影印本,方知国内哲学界已有人对其注意。但看一看国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介绍,竟找不到布洛赫的大名。这一状况也许与英美哲学界对布洛赫的态度有或多或少的联系。我读到过两本国内出版的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一部是英国人麦克莱尔写的《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东方版,1986年),另一部是加拿大人阿格尔写的《西方马克思概论》(中国人大版,1991年)。这两部著作都将布洛赫放在一边,置而不论。
布洛赫于1885年8月7日出生在德国路德维希港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在大学学的是哲学和物理学。毕业后作为自由作家生活在慕尼黑、伯尔尼和柏林。1933年纳粹上台。布洛赫作为犹太学者开始流亡生涯。他先到瑞士,然后一路辗转,从维也纳、巴黎到布拉格,最后于1938年流亡到美国。1949年布洛赫与一批流亡的哲学家一起又回到欧洲。他有意识地选择了当时的民主德国作为落脚点,接受了莱比锡大学哲学正教授的聘书,在那里工作直至1957年。在此期间,东德政府的政治和政策使他感到失望,思想上和政治上的冲突不断产生。于是,在1961年东德政府筑建柏林墙之前,他又“流亡”到了联邦德国。在图宾根大学哲学系的首次讲座中他带着切身感受声言:“希望会变成失望吗?当然会!而且会变成那样深痛的失望!”这个真理对于布洛赫在西德所度过的余生也是有效的。直到1977年8月4日布洛赫逝世之前,他也不曾认为在西德的生活可以算得上称心如意。
《希望原理》写于布洛赫在美国流亡期间,从1938年到1947年整整用了10年时间。他在这部著作中所提出的中心命题可以概括为:对更好的生活的向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首要驱动力。因此,人类所具有的最重要的人类学核心特征就在于希望。只要人还活着,他也就在希望着。希望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布洛赫的这个中心命题得到了各方面的论证:从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诗歌,到童话、电影、旅游、时装、橱窗陈列、舞蹈;从宗教、神话、文学,到节日、假期、集市……通过对这些丰富多彩的人类现象的研究,布洛赫证明,这些现象都是人类希望在社会与政治关系中的各种表达形式。可以说,人类的每一种希望都代表着世界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趋向。而希望一般则构成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变本质。“在乌托邦的方向上所表露出来的各种面孔在每个时代都是不一样的……相反,乌托邦的整个方向则始终是相近的,并且在这个方向中所隐含的目标也始终是相同的:这似乎是在历史中唯一不变的东西。”而“在历史的动力结构中的最终基因”在布洛赫看来则是“由经济利益所构成的”。换言之,人类最根本的希望是与物质欲望密切相关的。
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的主张是在经过一定的修正之后才被布洛赫所接受。除此之外,从某种意义上完全可以说,布洛赫的哲学也是一门博大的哲学人类学学说。所以,人们今天将《希望原理》称之为“人类希望的大百科全书”,布洛赫的哲学思想也因此书而获得“希望哲学”的称号
马赫的研究论文
马赫在不幸瘫痪之后,并没有向冷酷的现实低头,他以顽强的意志和过人的精力与命运抗争,作出了令正常人也难以想象和完成的工作。在生命的黄昏时分,他的大脑涌现出的新思想,依然光彩熠熠,描绘出一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绚丽画卷。爱因斯坦在悼念马赫逝世的文章中,准确而传神地揭示了马赫晚年的内心追求和精神境界:
“他对观察和理解事物的毫不掩饰的喜悦心情,也就是对斯宾诺莎(B.deSpinoza,1632~1677)所谓的‘对神的理智的爱’,如此强烈地进发出来,以致到了高龄,还以孩子般的好奇的眼睛窥视着这个世界,使自己从理解其相互联系中求得乐趣,而没有什么别的要求。”
从1898年7月右半身偏瘫到1916年逝世,在将近整整18年间,马赫不仅行动不便,而且不断遭到其他疾病的折磨。他年事已高,生活无法自理,耳聋,讲话声音含糊,后又患上风湿痛(1903年)、神经疼(1906年)、前列腺炎和膀胱病(1913年)。但是,病魔并没有制服他。瘫痪后不几天,他就开始练习用左手扫写。他不能穿衣、吃饭、洗澡,全靠妻子精心照顾他;他不能走路,就用手杖和轮椅,必要时出动救护车;他不能写字,就用左手的一个指头打字;他不能作实验,他儿子路德维希替他作实验,路德维希是位医学博士,他从1880年代后期在布拉格就承担起马赫实验室的主要责任,现在又成了他父亲的保健医生,还要在父亲生病时帮助复信和处理诸多事务。因此,布莱克默认为马赫一生最后18年(在某种程度上是最后30年)的历史是由马赫父子—人“共同谱写的”,路德维希是“幕后的巨人”。
马赫1901年从维也纳大学正式退休。他原准备退休后去意大利佛罗伦萨定居,在那里他能够同布伦塔诺和斯特洛(J.B.Stallo,1823~1900)交谈。斯特洛这位当时并不引人注目的德、美哲学家早先就了解马赫的许多思想。马赫在《热学》第二版中提到,他是从罗素《几何学基础》(1898年)的参考文献中注意到斯特洛《近代物理学的概念和理论》(1882年)“这一丰富的、明晰的著作”的,而斯特洛的思想和文章早在1860年代末和1870年代初就发表了。斯特洛的书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为该书德文版(1901年)写了序,并把他的《热学》第二版(1900年)题献给斯特洛。不巧,斯特洛在世纪伊始去世,马赫也就打消了去意大利度晚年的计划。
从1900~1913年,马赫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诸多写作和出版任务。他修订了《感觉的分析》(在篇幅上扩大了一倍),删节并增补了《力学》。给《讲演》德文版增补了7章,他把自己的科学哲学讲演汇集成一部新著《认识和谬误》。他连续3年(1901~1903年)为《一元论者》杂志撰写了3篇论文,从感觉生理学和心理学、历史和物理学的观点讨论了空间概念的本性、起源和发展问题;他的研究对几何学的哲学基础的讨论作出了独特的和不可或缺的贡献,“赢得了权威性和统帅地位”;这3篇文章的英文合集以《空间和几何学》为题于1906年在美国初版。他在1913年还完成了《光学》前一半,并为他最后一部著作《文化和力学》收集资料。
在此期间,马赫还就哲学、通俗科学、科学实验工作发表了15篇新写的文章。他的两篇重要哲学文章很长,1919年以书的形式出版。马赫还为10多本书写了序言,并在旧著的新版本中添专门的章节或注释,为他的思想辩护。此外,他还就科学和哲问题与众多的学者和年轻人通信。他还参与了许多支持正义和进步事业的活动,他的政治活动在1907年达到高峰。他还在1910发表了《我的科学知识论的主导思想及我的同代人对它的反应》论文,回答了普朗克的挑战。马赫多种著作的外文译本也在这时候相继在世界各地出版,旅居锡兰(现称斯里兰卡)的生理家比尔(TheodorBeer)甚至在科伦坡看到,马赫的著作的当地语言文本摆在书摊上。
科学的地位研究论文
谈论21世纪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属于老生常谈。发达国家的人类存在完全依赖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当然,这些影响是好是坏可以争论,不过科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健康、工作、通讯、娱乐和交通的事实是无法否认的。
社会中科学知识越来越突出的重要性让人们相应地对科学证据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尊重。为了被看作可靠、理性、值得信赖、让一个主张或者观点看起来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就非常重要。我们认为由科学支持的观点比其他主张更可靠,任何一个销售商,任何一个观点都要寻求科学证据的支持。
但是,政治、宗教和经济目前正在就如何正确理解科学而争吵不休。在当今科学和伪科学无处不在的气候下,科学家以外的人要弄清楚媒体、健康或者消费领域所谓的科学主张,应该想什么或者相信什么是非常困难的事。现在正进行着一场企图影响非科学家的公众观点战斗,我们接受或者不接受科学上的可靠性会产生重大后果。
因此,所有人都严肃思考科学的本质就显得更加重要。这并不一定意味着要用深奥的哲学问题让我们发疯,或者穿上白大褂戴上并不诱人的眼睛加入实验室里满脑子检验的科学家群体。但是,它确实涉及对科学证据的一些思考,反思我们尊重科学观点的理由。真正的科学家欢迎公众对他们观点的仔细检查,而冒牌的科学家就不这样。认真花些时间和精力探讨科学的本质和科学观点因此成为避免权利被剥夺的简单方法。或者更坦率的说,思考这些问题会帮助我们防止吃亏上当。
绪论
科学证据在人类文本的任何领域都具有特殊的地位。如果洗发水生产商想说服我们他们的商品值得购买,他们典型的做法是添加这样一些话“科学研究证明”本产品能够增强头发光滑度和弹性。同样的,湿润剂经过皮肤病学测试,牙膏被证明可以减少齿菌斑,香水经过临床证明可以吸引男士拜倒在你石榴裙下。
科学为什么重要?
谈论21世纪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属于老生常谈。发达国家的人类存在完全依赖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当然,这些影响是好是坏可以争论,不过科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健康、工作、通讯、娱乐和交通的事实是无法否认的。
社会中科学知识越来越突出的重要性让人们相应地对科学证据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尊重。为了被看作可靠、理性、值得信赖、让一个主张或者观点看起来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就非常重要。我们认为由科学支持的观点比其他主张更可靠,任何一个销售商,任何一个观点都要寻求科学证据的支持。
但是,政治、宗教和经济目前正在就如何正确理解科学而争吵不休。在当今科学和伪科学无处不在的气候下,科学家以外的人要弄清楚媒体、健康或者消费领域所谓的科学主张,应该想什么或者相信什么是非常困难的事。现在正进行着一场企图影响非科学家的公众观点战斗,我们接受或者不接受科学上的可靠性会产生重大后果。
因此,所有人都严肃思考科学的本质就显得更加重要。这并不一定意味着要用深奥的哲学问题让我们发疯,或者穿上白大褂戴上并不诱人的眼睛加入实验室里满脑子检验的科学家群体。但是,它确实涉及对科学证据的一些思考,反思我们尊重科学观点的理由。真正的科学家欢迎公众对他们观点的仔细检查,而冒牌的科学家就不这样。认真花些时间和精力探讨科学的本质和科学观点因此成为避免权利被剥夺的简单方法。或者更坦率的说,思考这些问题会帮助我们防止吃亏上当。
绪论
科学证据在人类文本的任何领域都具有特殊的地位。如果洗发水生产商想说服我们他们的商品值得购买,他们典型的做法是添加这样一些话“科学研究证明”本产品能够增强头发光滑度和弹性。同样的,湿润剂经过皮肤病学测试,牙膏被证明可以减少齿菌斑,香水经过临床证明可以吸引男士拜倒在你石榴裙下。
科学的重要性
绪论
科学证据在人类文本的任何领域都具有特殊的地位。如果洗发水生产商想说服我们他们的商品值得购买,他们典型的做法是添加这样一些话“科学研究证明”本产品能够增强头发光滑度和弹性。同样的,湿润剂经过皮肤病学测试,牙膏被证明可以减少齿菌斑,香水经过临床证明可以吸引男士拜倒在你石榴裙下。
在更严肃的场合,如刑事审判胜诉与否取决于专家的科学证据。如果证人声称她看到甲先生杀人,那么这对于甲先生是坏消息,但是如果尸体上和犯罪现场发现甲先生的指纹和DNA结果得到法医专家的证据支持,甲先生的鹅就被科学煮熟了。科学证据有独特的,优先于其他任何证据的地位。
这些例子表明科学观点和证据的特殊作用。科学观点受到具体条件,测试方式的限制,需要仔细检验,更重要的是,如果出现新证据的话需要改变和发展。科学家的证据被认为可靠就是因为它一直受到检验而且在每一个阶段都进行交叉检验。这当然不是说科学观点就是没有任何错误可能的,因为科学家也可能像普通人一样犯人的(道德的)错误。但是过程标志了科学思维和科学观点的特殊性,普遍认为比别的主张或者证据更可靠。
科学方法被有些人认为是让科学成为理性实践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受到科学界的监督制衡,完全根据证据的可靠性得出结论。但是那种认为存在单一的、确定的科学方法的观点仍然引起争议。有些理论家认为没有这样一个可以用在任何学科上的单独的方法,而且科学方法的标准描述与实验室里的行为没有多少联系。
但是科学确实在不断前进。科学知识在增加,技术上的革新非常迅速许多人根本就赶不上。挽救生命的医学发展而提高健康标准和生活质量的程度在50年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不管有没有单一的科学方法,科学家肯定在做一些正确的事情。
医学人文教育特色研究3篇
第一篇
一、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近年来,医患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因为服务态度、敬业精神等医德医风问题引起的纠纷远远高于因为技术原因引起的纠纷。这和我们医学教育中“专业至上”的思维相关,长期以来,侧重于技术层面的训练,“见病不见人”,相对忽视学生关爱病人、关爱生命之人文精神的培育。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第七部分“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中强调“病有所医”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并用较大篇幅阐述“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认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同时,社会和谐的构建和老百姓“中国梦”的实现都要求我们加强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而且思想政治教育是医学人文教育的基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能促进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化与提升,培养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
1.共同的教育目标。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就明确指出,“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医学职业特点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即是以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为中心,全面提高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医学人文教育强调对生命的尊重,倡导人文关怀,提倡“关心病人比关心疾病本身更重要”。2001年7月,卫生部、教育部印发《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与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综合素质培养”。2010年1月,卫生部等六部门联合《关于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加强医德和职业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共同指向全面提升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具有一定的共通性,而且思想政治理论能够有效的指导医学人文教育。
2.共同的师资队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是全员育人,主体是全体教职工,医学人文教育方面的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医学人文教育也不仅仅由相关课程教师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为了增强实效性,也必须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内容,贴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客观上也在进行医学人文教育。当前,医学院校在思想政治专业和医学人文专业方面配备的师资数量不足,充分利用现有师资也成为现实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的共通性也为师资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提供了前提条件。(本文来自于《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简介详见.)
思想政治和人文教育的关联性浅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
1.共同的教育目标。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就明确指出,“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医学职业特点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即是以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为中心,全面提高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医学人文教育强调对生命的尊重,倡导人文关怀,提倡“关心病人比关心疾病本身更重要”。2001年7月,卫生部、教育部印发《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与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综合素质培养”。2010年1月,卫生部等六部门联合《关于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加强医德和职业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共同指向全面提升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具有一定的共通性,而且思想政治理论能够有效的指导医学人文教育。
2.共同的师资队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是全员育人,主体是全体教职工,医学人文教育方面的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医学人文教育也不仅仅由相关课程教师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为了增强实效性,也必须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内容,贴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客观上也在进行医学人文教育。当前,医学院校在思想政治专业和医学人文专业方面配备的师资数量不足,充分利用现有师资也成为现实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的共通性也为师资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