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诊断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6 22:03: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医学诊断技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关系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作用,如何提高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以我院医疗机构以及医疗设备为基准,从个人临床实践经验处罚,从医疗体制改革下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应用入手,分析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之间的关系。结果:医学影像技术是医学影像诊断的技术支持,两组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医学影像诊断的需求推动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技术是医学影像诊断改革的推动力,两者是相互辩证统一的整体。结论:医学影像的诊断需要强化医学影像技术的额支持,通过临床诊断需求以医学影像诊断技术为主,提高医学影像诊断正确率以及诊断水平,提高医院诊断水平以及医疗服务质量。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诊断;关系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医用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医学影像技术的创新发展进程逐步推进,医学影像技术开始引入计算机技术,实现计算机X线影像技术,超声、SPECT、ECT、PET、MRI等等,这些技术的引入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医疗质量的发展,虽然不同技术的成像原理以及检查手段各有千秋,实际适用范围存在一定差距,但影响技术对影响诊断的影响性越打越大,从传统单一的形态转变到如今多样化的代谢改变,功能与形态的多元化发展,满足综合性诊断的需求,尤其是体层摄影技术(CT)以及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在医学影像诊断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1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专业特性
现阶段我国医疗机构的医学影像技术人员处于饱和状态,但在影像诊断人员十分稀少,一方面由于医学院中影像诊断人才较少,由于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对于影像急速以及诊断的培养目标发生改变,多数院校注重于影像技术的掌握,对于影像诊断的培养实践性不足,因此比较符合医疗结构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需求,导致影像诊断人员出现断层现象。熟悉医学影像技术以及医学影响诊断的专业人才处于缺失状态,能够在临床中具备生物医学工程能力的专业人才是医疗体制改革的社会急需人才。因此在医疗改革背景下,医学院校应该强化对影响诊断以及影像技术人才的综合性培养,从培养目标到课程体系实现改革与发展,针对各级医疗机构的需求实现人才与医疗设备的共同发展,从影像诊断与影像技术的关联性入手,实现综合性课程的设定,通过医院实践以及案例分析等等,提高医学诊断技术人才的培养,是提高医学影像诊断以及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根本,也是联系两者和谐共进的必要条件。专业独立性是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人才培养特点,由于涉及到多个学科内容,因此人才培养中,既需要从电子学,临床医学以及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入手,提高对医学影响诊断技术以及临床影像诊断知识的了解,从X线影像技术,超声、SPECT、ECT、PET、MRI等设备以及技术掌握入手,强化基础理论与操作技巧的提升,实现医学影像学的各个分支理论知识与发展方向,从而促进影像诊断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其对疾病诊断以及医疗设备使用的准确性,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以及提高患者治疗的针对性。这是目前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高校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医学影像人才的培养。
2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互补性
医学影像技术在影像诊断的带教体会
我院是一间县级市综合医院,影像科不是规培基地,所以我院只接收中专、大专的实习生。由于现在的大专及以下的学生都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他们以后都是从事影像技术工作,跟医学影像学的本科生不同,他们实习的时候,大部分实习时间都分配在设备的操作上,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时间是用于学习阅片诊断和书写报告。虽然时间较少,但学习影像诊断对于他们也很重要,只有掌握一定的诊断知识才能拍出合格的片子,同时影像诊断学也是他们出科必须要经历的一环,考试不合格肯定影响毕业。所以在临床教学中,对影像技术学生学习影像诊断知识得有的放矢,在有限的较少的时间内让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笔者总结了近几年我科对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进行影像诊断教学的带教经验,现将体会分享如下。
1什么是医学影像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主要是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断层解剖学、医学影像技术与设备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医学影像设备的操作以及相关设备的维护管理等。常见的医学影像技术设备有:CT、B超、X线片、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心血管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等。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的是面向21世纪,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影像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各级医疗第一线从事医学成像技术及影像设备维修等方面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2医学影像技术实习生在学习影像诊断中存在的问题
2.1学习积极性欠缺:医学影像技术实习生学习的重点是设备的操作上,他们心态也往往有些微妙,总想着自己不是影像诊断方面的,学习起来积极性会比影像诊断的实习生差点。并且刚经过枯燥的在校学习阶段,不少实习生进入医学放射临床后没有具体任务的限制,在思想上会有一个放松期,从而降低了学习兴趣[1],这也使得学生对影像学诊断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下降。2.2影像诊断学基础不足:由于医学影像技术实习生在学校理论学习的侧重点在影像技术,所以影像诊断学的基础会有些不足,这反过来会增加他们对影像诊断学习的畏难情绪。对于刚接触医学影像诊断实习的学生只能在实习过程中由带教被动地传授知识,对于影像诊断的病因、病理、影像学表现方面知识的掌握是一知半解。在实习期间,影像技术学生普遍认为这些专业知识过于抽象、晦涩[2]。基础不足反过来会影响他们学习影像诊断的积极性。2.3带教方法不当:我们带教老师对影像技术实习生的教学方法不当,教学结果也会往往不佳,很多时候学生接受了一大堆知识,常常消化不了,带教老师没有很好地评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掌握程度,致使他们达不到学习的目的。传统带教模式以填鸭式教学模式为主,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也不利于培养实习生阅片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已不能满足影像技术专业教学的需求[3]。另外,有些带教老师对学生放任自由,采取的是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点教为辅的方式,致使学生无的放矢,不知道如何学习,这对学生的影像诊断实习是不利的。
3医学影像技术实习生在学习影像诊断的策略
医学影像学在肺结核的价值研究
肺结核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是因为结核分枝杆菌影响导致的,其能够蔓延到体内多个部位,以肺部疾病最为普遍。从当前我国肺病诊断的临床实践中看,肺结核仍然是几大影响我国国民身体健康的传染性疾病之一,其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出汗、无力等,严重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方面的困难。在肺结核的诊断和控制病情中,医学影像学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医学影像学技术是当前医学技术中最为热门的方向之一,在当前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现实情况下,影像学技术对患者诊断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从我国当前医学诊断肺结核的现状上来说,很多单位和医生对医学影像学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还不够科学合理,对影像学技术作用的发挥还存在着一定的提升空间。
1医学影像学技术
1.1肺结核的X射线诊断。对肺结核患者进行X射线诊断是当前我国医院最常见的诊断方法,是医学影像学技术在肺结核诊断中的重要组成。使用X射线诊断肺结核需要对肺部其它病症进行区分,这其中主要包括肺部肿瘤、肺炎、肺部寄生虫、支气管炎症以及其它特发类疾病等。虽然X射线在肺结核诊断中是最为常用的诊断技术,具有经济实惠、速度较快、辐射较低等有点,但是其对一些较小的病灶不能清晰的显示,对于早期的肺结核病变诊断有一定的难度和误诊率。1.2肺结核的CT诊断。对肺结核患者进行CT诊断是X射线诊断后的重要影像学技术,CT技术具有极高的影像分辨率,与X射线相比,能够清晰地判断更为细小的病灶和早期病变,对X射线的缺陷有很好的弥补作用。在使用CT技术进行肺结核诊断时,需要注意以下方面:第一是对肺部弥漫性病症的区别和诊断,例如淋巴管癌变、肌瘤和支气管疾病等;第二是对间质性症状活动做准确判断,尤其是其中的纤维性肺泡炎;第三是在进行CT操作时要注意对结节性病灶做清晰化处理,为诊断提供良好的技术依据;第四是在进行穿刺或病理手术时,要积极通过CT影像进行辅助。除此之外,在使用CT进行肺部扫描时,一些患者也需要增强型操作,主要有血管性肺部病症、判断独立病变以及区分结核和癌症等。1.3肺结核的核磁共振(MRI)诊断。MRI在诊断肺结核中的应用较少,这是因为人体肺部的质子密度达不到MRI技术的要求,并且在诊断中容易受到气体、呼吸和心跳等方面的影响。但是从MRI技术的特点来说,其对肺部软组织的辨别能力远超过CT和X射线的水平,其各种影像的成像能够对病症的判断起到帮助作用,区别肺癌和不张区等。从当前我国医学水平发展的具体实际来看,MRI技术的发展对于肺结核的诊断仍然不够完善,其诊断的经济性较差。
2肺结核影像学技术诊断
在对肺结核影像学图像进行科学合理的观察后,对病灶进行辨认和诊断。在诊断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发生肺部病变的部位和扩散程度,不同的疾病具有不同的特征,肺结核疾病常见于患者的肺部上叶;第二是要注意病灶的形态和边缘情况,肺部病灶显示较为规整光滑则常见于良性症状,而病灶不规则、结节较多则常见于恶性症状;第三是要注意病灶的数量和直径,较少或较小者常见为肺结核或尘肺等,病灶较大则常为肿瘤;第四是对病灶的密度、回声、结构等进行辨别;第五是要注意判断病灶附近组织的变化。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时还要注意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区域、病史和从事职业等。
3讨论
分子诊断学优势如何发挥
现代医学重要的贡献是能够提前预测病症的发生,大大降低了民众患病的风险。这一突破得益于分子诊断学的发展与完善。
一、什么是分子诊断学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别人说“这孩子长得像妈妈”或者“我随爸爸,单眼皮”,这是基因遗传的作用。不单单样貌会遗传,一些病症也会遗传。分子诊断是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去检测病人体内遗传物质的结构或者表达水平的变化而做出一些专业准确的判断,这样的诊断学技术就是分子诊断。分子诊断在检验医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为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当父母担心家族遗传病会遗传给孩子时,可以通过分子诊断技术来提前预测和预防,在孕妇生产前就可以进行检测和诊断。提到基因,大家对DNA一词不陌生了,分子诊断的材料就包含了DNA、RNA和蛋白质。
二、分子诊断学技术包含哪些内容
分子诊断学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传染病的诊断、流行病的调查、食品卫生检查、肿瘤和遗传病的早期诊断及法医鉴定等各个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基因测序技术、分子杂交技术、基因芯片技术。
三、分子诊断学技术在检验医学中被应用在哪些方面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课程设计论文
1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与课程设计的联系
1.1人才培养目标
在内科学课程设计时要明确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基层医疗卫生系统培养紧缺人才。经过3年时间,使学生成为适应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掌握医学影像技术基本理论及技能,能从事放射诊断、超声诊断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2应具备的能力
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等;熟练掌握常见病的放射诊断、超声诊断基本知识、理论,具备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临床工作的能力;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临床问题、做出正确影像诊断的能力。
1.3主干学科、主要课程
生物医学检测技巧教学研究
生物医学检测技术是现代生命科学与医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实验工具,该技术将计算机、自动化、机械、声光电等多学科、多技术融为一体,是检测技术和方法在医学诊疗领域的具体应用。生物医学检测技术以生物材料应用、基因工程、生物芯片技术等为代表,为疾病诊断、疗效监测、预后判断和疾病预警等提供依据[1]。近年来,随着生物科技的飞速发展,生物医学检测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出现。因此,该领域的专利申报逐年增多,已成为医学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的热点之一,也是促进生物医疗科技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2-3]。我国专利法明确规定,“疾病的诊断方法”是不能授予专利权的[4]。但专利法及专利审查指南并没有明确指出“与疾病诊断有关的检测方法”不能申请专利[5-6]。对于技术发明人来说,在不违反专利法规定的前提下,将“疾病的诊断方法”转换成“与疾病诊断有关的检测方法”,从而获得专利权是极其重要的。对于医学生等专利申报初学者来说,生物医学检测类专利的申报是一个难点。笔者在多年的医学专利申报教学实践中,分析总结了我国生物医学检测类专利现状,总结了该类专利申报的经验与技巧,供医学生等初学者参考。
1我国生物医学检测类专利现状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医学检测类专利申报数量逐年增加[7-8]。充分了解近年来该类专利的布局情况,有利于初学者初步把握此类专利的申报现状。笔者以我国专利文献为基础数据,以“医学检测”或“医学诊断”为检索词,分析我国近年来医学检测方面的专利申请现状。从申请趋势看,我国生物医学检测类专利年申请量近年来大幅增长,2013年达到第1次峰值,2017年达到第2次峰值,见图1。从技术构成看,我国生物医学检测类专利主要集中在化学或物理检测材料(G01N)、诊断和鉴定(A61B)、测定或检验方法(C12Q)等方面,见图2。
2生物医学检测类专利申报技巧
2.1准确把握检测方法的直接目的生物医学检测。类专利申报中,准确把握检测方法的直接目的,对于提高专利的授权前景至关重要。在撰写权利要求书时一定要明确其检测的直接目的不是为了获取被检主体的诊断结果或健康状况。因此,其检测目的应该是为了获得被检主体的中间结果,同时需要指出该中间结果并不是为了获取主体的健康状况。判断一种检测方法是否为疾病诊断方法,包括2个方面:一是以有生命的人体为检测对象,二是以获得疾病诊断结果或健康状况为检测目的。例1,“一种从被检者血液样本中检测患癌基因的方法”以明确其患癌风险,其直接目的是获得被检者的健康状况。因此,属于疾病诊断方法,不能授予其专利权。例2,笔者在“漏声表面波-双体肽核酸生物传感器的信号放大方法”专利申请中以双体肽核酸探针特异识别人乳头瘤病毒基因组DNA,其检测结果能够反映样品中存在的人乳头瘤病毒;另外,该方法以人体样品为检测对象,检测结果能够得知同一主体的健康状况,该技术方案为疾病的诊断方法,因此,未被授予专利权。申请人在撰写专利文件时,一定要特别强调检测方法与疾病诊断或健康状况无必然联系,这样的专利才有授权前景。例3,“一种检测唾液中酒精含量的方法”,其直接目的是检测被检者唾液中的酒精含量,不是为了获得被检者的疾病诊断结果或健康状况。因此,该专利不属于疾病诊断方法,可以授权。2.2转换思路,确定合适的专利保护点。如前所述,我国专利法规定,疾病诊断方法不能授予专利权。但《专利审查指南》规定,用于疾病诊断的仪器装置及疾病诊断方法中使用的物质材料可以授予专利权[9]。例如,在“基于纳米金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修饰的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专利申报时,笔者将检测方法转换为方法中使用的物质或材料,即“纳米金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修饰的电极”,这样不再涉及人体/动物体的离体样品检测。因此,在生物医学检测类专利申报中可以将检测方法转换为所涉及的仪器装置、材料、试剂盒等产品,即可获得授权。2.3检测技术内容非常相关的系列发明应同时申报。发明人在技术发明过程中,往往针对相近技术方案获得系列发明,但这些系列技术方案内在有一定的联系或互为补充。此时,为了避免系列发明之间的自我竞争,最好的方法是将这些系列技术方案同日申报专利。例如,笔者团队在“NDM-1多重耐药菌检测新方法”开发中,分别以DNA探针、锁核酸探针及石墨烯、金纳米管和锁核酸探针修饰检测电极,取得了不同的效果,但这些不同的方法均围绕同一检测靶标,如果不是同日申报专利,由于时间先后顺序,后申报的专利授权前景将大大降低。因此,笔者团队将“NDM-1DNA探针修饰的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ZL201410557704.9)”、“NDM-1锁核酸探针修饰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2014105571362)”、“基于氧化石墨烯、金纳米管和锁核酸探针修饰的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201410557116.5)”3个专利于同一天提交专利申请,最终均获得了授权。2.4尽量列举检测方法的变形、替代、可选技术方案。专利审查员在审查专利说明书是否充分公开时,以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不用付出创造性劳动就能实现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内容为依据来评价说明书公开是否充分。笔者建议申请人在保留技术秘密时,要以充分公开为前提,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施。因此,申请人在撰写申请书时,应充分公开技术特征,也应恰当保留技术秘密,但要保证技术发明具备新颖性和创造性。例如,笔者在撰写某专利说明书时这样表述:“将玻碳电极浸入浓度为1~20mmol/L的HAuCl4溶液中电沉积20~100s”;“ZnO溶胶-凝胶贮备液用无水乙醇按体积比为2∶10~1∶30进行稀释”;“ZnO溶液与浓度为10ng/L~100μg/L的EPO溶液按体积比为4∶10~1∶1.15混合”。这样的表述既充分公开了本专利的技术特征,又以“1~20mmol/L,20~100s,2∶10~1∶30,10ng/L~100μg/L,4∶10~1∶1.15混合”等较为宽泛的数据范围隐藏了最佳技术方案,避免核心技术的公开,但并不影响专利的授权。2.5以实验数据支撑技术发明效果。由于生命体本身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生物医学检测类专利的研发不可能像机械、电子通讯类专利具有较大的可控性和可预见性。《专利审查指南》明确规定,当专利产品的技术特征无法用结构特征清楚表征时,可以借助其理化参数表征。生物医学检测类专利往往涉及生物、医学和化学方面的技术特征,所以描述一种检测方法技术效果时应充分利用实验数据佐证技术发明效果,提供科学和严谨的实验设计和试验数据(体外实验/动物实验/临床试验)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让审查员和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实验数据推测本技术效果的可行性。如果没有实验数据支撑,则容易由于技术特征过于简单而引起缺陷,即生物医学检测类专利必须要有实施例,涉及微生物的发明还必须提供培养物。
3总结
实验诊断学实验课程教学新模式分析
摘要:实验诊断学实验课程是诊断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近年来,为了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综合素质,本教研室以“岗位胜任力”为培养目标,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以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对实验诊断学实验课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将经典实验与新理论、新方法有机结合,形成了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新模式,并在医学本科生中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实验诊断学实验;病例引导式教学;临床技能;虚拟仿真;综合性评价
实验诊断学课程是从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课程,也是培养合格医师疾病诊断和治疗能力的重要必修课程之一[1]。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是实验诊断学课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传统的实验诊断学实验教学仍以教师讲授型(Lecture-basedlearning,LBL)教学模式为主,缺乏灵活充实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教学重点也未能从对白细胞、骨髓细胞、尿液的形态学观察转变到实验结果的分析判断及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总体教学效果欠佳,难以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需求[2]。本研究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明确了课程培养定位,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将病例引导式教学、临床技能培训、虚拟仿真实验、临床见习引入到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当中,并建立了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了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的新模式,以培养高素质的卓越医学人才,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引入“病例引导式教学”,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实验诊断学实验课作为基础与临床的衔接课程,重点强调实验诊断的实践操作,突出临床意义及应用评价,因此本教研室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引入病例引导式教学(Case-basedlearning,CBL)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病例引导式教学是一种较为直观的教学形式,教师通过引用或者设计临床病例,使学生“体验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3]。在实验课的教学实践中,本教研室采用LBL+C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步骤、细胞分类计数及形态学表现等理论内容后,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之后引入典型病例,学生对病例进行初步分析→选择合适的实验室检查项目→进行标本涂片的细胞计数及形态学观察→对比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提出初步诊断→小组讨论→教师进行重点分析和点评,通过以上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可以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更利于以后对疾病的临床诊断及处理。为了更好地推进实验诊断学实验的LBL+CBL教学改革,本教研室首先进行了实验诊断学实验课病例库建设。根据实验诊断学实验课的教学大纲,本教研室与附属医院合作,选取了符合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内容的真实、典型的临床病例。病例内容包括:患者的临床信息(包括一般情况、病史采集结果、体格检查结果)、标本涂片(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血涂片、骨髓涂片、尿标本等)、对应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常规结果、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尿常规结果等)。由临床医生及检验医学专家对病例进行审核,选取符合教学要求的病例纳入该病例库。目前已经应用到教学中的病例包括血常规检测病例(急性感染病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例)、骨髓细胞学检测病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例、贫血病例、多发性骨髓瘤病例)及尿液常规检测病例(膀胱炎病例、急性间质性肾炎病例、慢性肾小球肾炎病例)等。CBL的引入,让学生感受到临床氛围的同时,通过病例的真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围绕患者的临床表现、标本涂片观察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学习时,不仅能够根据检查结果对疾病进行诊断,还能通过临床资料巩固实验诊断学的理论知识,因而既培养了学生的形态学观察能力、临床病例分析能力、实验诊断的结果判读能力,又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4-5]。其边操作边讲解边分析的教学模式不仅启发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
2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加强临床技能培训内容
医学院影像毕业生个人鉴定
一、情况介绍
医学影像学是将现代放射学、微电子学、电子计算机、图像处理等最新科技成果用于诊断、治疗疾病的一门新兴学科。现代医学成像技术飞速发展,无论是普通线、核素、超声照旧线计算机体层摄影、磁共振成像等技术,影像的密度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大大提高,使各种影像相互配合、相互增补、相互印证,可以更清晰地展示人体的器官结构,结合病史、身子骨儿检查、化验等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较着地提高了临床诊治水平。
目前学生已经通过了两年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等系统的理论学习,进入到最后一年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阶段——毕业实习阶段。
在32周的毕业实习中,使学生对医学影像学各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及常见病、高发病的诊断能较全面较系统地掌握,更好地完成实习使命,为他们此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习目标
通过毕业实习,明确做为医学院影像专业医疗事务工笔者的责任,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掌握医学影像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后能在地区级及以下医院卫生机构从事医学院影像技术及诊断工作。具体要求是:
临床诊断与放射线检查论文
论文关键词临床诊断放射线检查
论文摘要现代临床医学的迅速发展,使诸多疑难杂症得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病患生存率大大提高。临床诊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种临床检查手段均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而放射线诊断更是重中之重。本文就临床诊断以及放射线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关系作出论述,以便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准确的诊断、更翔实的依据。
临床诊断是治疗疾病的先决条件,治愈疾病的前提,惟有作出正确的诊断正确的治疗才能进行。现代医学各种临床诊断手段均取得长足进步。过去未能发现的许多病例,在先进诊查手段的互相配合下得到早期发现,其中放射线检查在现代医学诊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几年放射线诊断取得了迅速发展,为临床诊断作出了一定贡献。笔者试就放射线诊断以及临床诊断及两者的关系进行论述。
诊断是用医学科学的方法对疾病的表现所作出的辩证逻辑的结论。也就是将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以及特殊检查结果,结合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再经过综合、分析、推理对所获得的有关健康状态和疾病本质的判断。诊断的目的是为了防治疾病,使病人恢复和增进健康。诊断能否正确取决于检查是否周详、准确,思维过程是否符合疾病本身的发展进程。
在临床工作中,必须重视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只有尽早地诊断疾病,才能得以及时的治疗;迟延和错误的诊断必然会使疾病由潜伏状态发展到出现临床症状,由轻症转为重疾,由单一的病变发展成多种复杂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诊断基本方法包括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放射线、心电图、超声、内镜等其他检查。其中实验室检查和放射线检查的应用最为广泛。放射线检查由于教学和临床工作的需要以及其自身的发展,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因其迅速的发展丰富了临床检查的手段,从而对一些早期的隐匿性疾病提高了诊断水平。
转化医学影像学的应用
1转化医学的内涵及发展趋势
转化医学(translationmedicine)是近年国内外医学领域流行的一个新概念,200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正式提出“转化医学”概念。它以人的健康为本、以重大疾病为研究出发点、以促进科学发现转化成医疗实践为宗旨。其主要目的是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领域固有的隔阂,搭建两者间的桥梁,使日新月异的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改善人类健康的防治措施[3]。因此,转化医学本质上是一个双向开放、往返循环、持续向上的研究过程[4,5]。转化医学理念已逐渐成为世界医学研究领域的共识,其应用有利于推进临床医学更好、更快速地发展。
2肿瘤影像医学教学的现状
肿瘤影像学是医学专业中较为特殊的一门学科,其教学主要包括肿瘤医学影像诊断和肿瘤医学影像技术两方面。肿瘤医学影像诊断的教学模式比较成熟,主要注重临床常见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但肿瘤医学影像技术教学则较为欠缺,尤其是对肿瘤影像新技术的研发、功能拓展、临床医学与工程技术结合及运用等方面的授教还较为薄弱。目前肿瘤影像医学教学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传统的肿瘤影像医学教学授课的模式过于单一,跨学科联系较少,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②现行课程安排中有关学习方法、获取知识手段的课程较少,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③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法,单纯从理论和阅片等教学手段难以让学生对肿瘤影像表现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地理解。④教学内容陈旧。该学科知识更新快,教材、教案等教学内容和方法不足以满足临床工作的需求[6]。⑤学生技术研究能力的培养与临床实际应用能力脱节。肿瘤影像医学教育要求培养既会诊断又会技术研究,既有转化理念和能力又有肿瘤影像学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经验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开展转化医学教育尤为必要,它是当前培养综合型人才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提倡“从实验桌到病床旁”的转化医学教学理念在肿瘤影像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转化医学教育理念在肿瘤影像医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3.1促进肿瘤影像医学教学多学科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