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伦理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3 22:25:5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医学伦理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医学功能学科融入动物伦理教育
摘要医学功能学科实验是医学实验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主要研究对象为实验动物。针对动物实验中不符合动物伦理的现象,基于实验动物伦理教育的内涵和要求,探究将其融入医学功能学科实验的必要性、路径和措施,把实验动物法制化、标准化管理与知识育人、立德树人有机结合,引导学生遵守法纪和技术标准、恪守科技伦理规范要求、善待敬畏生命和关心关爱患者。
关键词医学功能学科实验;医学实验教学;动物伦理;动物福利;实验动物
实验教学是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医药人才的关键环节[1]。医学功能学科实验是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学科实验内容有机融合成的综合性实验体系,是医学实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2-3]。医学功能学科实验通过动物实验来帮助学生掌握机体生理功能、疾病发生机制、药物作用及其规律,以及掌握基本操作方法和提升手术操作技能,实验动物是其必不可少的研究对象[2]。功能学科实验教学中,部分学生对实验动物缺乏关爱、实验操作野蛮粗暴、甚至还存在非必要伤害实验动物等不规范行为,与实验动物伦理严重不符。本文就如何在医学功能学科实验中融入实验动物伦理教育,激发学生尊重关爱实验动物、提升学生医学人文素养进行思考和探究。
1实验动物伦理教育的内涵和要求
英国动物学家WilliamRussell和微生物学家RexBurch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科学研究3R原则,即替代(replacement)、减少(reduction)和优化(refinement),得到生物医学领域研究者广泛认同[4]。1989年Fraser又丰富了实验动物福利与伦理的内涵,认为其本质为动物福利与人类利益的平衡[5]。实验动物伦理是人类从道德层面衡量实验动物的内在价值和地位,是人类对待实验动物以及动物实验研究应遵循的社会道德标准和原则理论[6]。实验动物伦理既是人道主义的要求,也是科学研究的需要,既关系着科研人员和科学事业在公众中的形象,也深刻影响公众对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的认可度和接纳度。在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动物实验有时无可替代,实验动物难免经受痛苦,我们应尽可能将实验动物的痛苦降到最低,并让实验动物价值最大发挥。部分学生坚持动物权利,反对甚至抵制动物实验,严格意义上这属于极端保护主义,不同于动物福利。动物福利本质上是倡导尊重实验动物,善待动物和敬畏生命[7],并规定实验动物应享有不受饥渴、生活舒适、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表达天性、生活无恐惧和悲伤感等五项基本福利。通过加强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和监管的法制化、标准化教育,厘清动物实验与实验动物伦理的关系,辩证理性对待实验动物和保障动物福利,引导学生遵守法纪和技术标准,树立科研底线思维,严格按照实验动物伦理的要求开展动物实验,恪守科技伦理规范要求,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善待、敬畏生命与关心关爱患者的意识。
2功能学科实验融入实验动物伦理教育的必要性
医学学科融入动物伦理教育的探究
摘要:医学功能学科实验是医学实验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主要研究对象为实验动物。针对动物实验中不符合动物伦理的现象,基于实验动物伦理教育的内涵和要求,探究将其融入医学功能学科实验的必要性、路径和措施,把实验动物法制化、标准化管理与知识育人、立德树人有机结合,引导学生遵守法纪和技术标准、恪守科技伦理规范要求、善待敬畏生命和关心关爱患者。
关键词:医学功能学科实验;医学实验教学;动物伦理;动物福利;实验动物
实验教学是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医药人才的关键环节[1]。医学功能学科实验是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学科实验内容有机融合成的综合性实验体系,是医学实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2-3]。医学功能学科实验通过动物实验来帮助学生掌握机体生理功能、疾病发生机制、药物作用及其规律,以及掌握基本操作方法和提升手术操作技能,实验动物是其必不可少的研究对象[2]。功能学科实验教学中,部分学生对实验动物缺乏关爱、实验操作野蛮粗暴、甚至还存在非必要伤害实验动物等不规范行为,与实验动物伦理严重不符。本文就如何在医学功能学科实验中融入实验动物伦理教育,激发学生尊重关爱实验动物、提升学生医学人文素养进行思考和探究。
1实验动物伦理教育的内涵和要求
英国动物学家WilliamRussell和微生物学家RexBurch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科学研究3R原则,即替代(replacement)、减少(reduction)和优化(refinement),得到生物医学领域研究者广泛认同[4]。1989年Fraser又丰富了实验动物福利与伦理的内涵,认为其本质为动物福利与人类利益的平衡[5]。实验动物伦理是人类从道德层面衡量实验动物的内在价值和地位,是人类对待实验动物以及动物实验研究应遵循的社会道德标准和原则理论[6]。实验动物伦理既是人道主义的要求,也是科学研究的需要,既关系着科研人员和科学事业在公众中的形象,也深刻影响公众对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的认可度和接纳度。在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动物实验有时无可替代,实验动物难免经受痛苦,我们应尽可能将实验动物的痛苦降到最低,并让实验动物价值最大发挥。部分学生坚持动物权利,反对甚至抵制动物实验,严格意义上这属于极端保护主义,不同于动物福利。动物福利本质上是倡导尊重实验动物,善待动物和敬畏生命[7],并规定实验动物应享有不受饥渴、生活舒适、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表达天性、生活无恐惧和悲伤感等五项基本福利。通过加强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和监管的法制化、标准化教育,厘清动物实验与实验动物伦理的关系,辩证理性对待实验动物和保障动物福利,引导学生遵守法纪和技术标准,树立科研底线思维,严格按照实验动物伦理的要求开展动物实验,恪守科技伦理规范要求,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善待、敬畏生命与关心关爱患者的意识。
2功能学科实验融入实验动物伦理教育的必要性
解剖学教学中践行医学伦理教育思考
人体解剖学为基础医学教育当中较为特殊的一门课程,而且以教学实验为主要学习内容。因此,人体解剖学教学实验课中是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教学较为恰当的一门课程。践行医学伦理学,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不应当把相关部门独立,而应当将各个部门连接成一个有效的完整的系统。如何在学校,教师以及学生这一完整的教学系统贯穿医学人文教育是一值得探讨的课题。
1学校是医学伦理教育规划者
当前,解剖学中的尸体多为病人捐献而来,而捐献者大多被学校的名称以及声誉所吸引[1]。那么在学校层面如何提高捐献力度,践行伦理教育是其中的一个要素。①当前,医学院校尸体的捐献模式为红十字会委托学校对尸体进行收集管理。因此,医学院校必须给予捐献者及其家属承诺,做到每个捐献者的尸体会得到良好的处理,从尸体捐献日开始到尸体使用至少需要3年的时间,这段时间学校应当确保尸体不会腐烂,能够科学的保存至使用之日。②学校应当有专门的捐献办公室以及专人管理,当前社会对尸体捐献普遍认识不高,认为尸体在捐献后会被学校乱用。因而,为加强宣传力度,学校应当培训专门的工作人员,加强捐献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力争在每个捐献环节都做到让家属满意。加强宣传尸体捐献的意义,这也是一种对捐献者及其家属的一种人文关怀[2]。③学校应当建立合适的纪念馆。遗体不同于遗物,它更多地承载了捐献者个人的情感体验、人生经历和社会关系,曾经有过生命的尸体也有尊严,应该得到应有的、必要的尊重,不能将尸体看作仅供解剖操作的“物”,尊重尸体就是尊重人性[3]。学校层面可以对捐献者的个人档案进行收集,并进行管理,在纪念馆中介绍捐献者的生平,统计捐献日,使用日期及使用途径并建立完整的等文字及图像文件。定期对捐献者家属进行汇报,并且组织学生老师纪念捐献者。④加强科普教育,解剖学是医学教育中最为基础的学科,是一门以形态为主的科学[4]。在学校层面,定期对公众展馆,开放纪念馆。科普尸体的保存及使用方法。使大多数人能够理解及接受尸体捐献,甚至接受解剖学。
2教师是医学伦理教育的执行者
当今社会,医生普遍反映社会地位严重下降,劳动工作时间偏长,生活质量不高。而患者普遍反映看病难度增加。其基本的原因是信任问题。然而深进一层考虑,如何建立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任。从医生的角度来看,建立有效的平台加强医生与患者的沟通。“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被许多医生看待是人生的格言,我们在无法左右疾病发展的时候,更应该从人文的角度去帮助病人,安慰病人[5]。因此,在医学教育当中不仅仅是对疾病的诊疗技术,更为注重的人文素质的教育。解剖学中以教学实验为主,而其受众多为刚入学一年的大一新生。此阶段的学生仍然存在较高的学习依赖性。因此,教师影响较高年级的学生要大,在体现医德以及医学伦理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学生在第一门专业课时就牢记人文教育。无论作为解剖教研室技术人员到解剖课老师师应当从每一个环节重视和加强医学伦理的教学[6]。从实验课标本的准备开始,技术人员应剃净尸体身上的毛发,之后才能够用于学生的解剖,这是对死者的尊重。教师上课时,首先要有规范的衣着,白大褂,口罩,手套,包括解剖器械的规范,解剖前对尸体进行默哀,可以起到对学生的尊重和表率作用。同时应当向学生介绍实验用标本尸体的收集过程进行这方面的伦理教育。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对待标本的态度和采取的解剖措施,很大程度上反映到学生身上也是医学生医德实践的第一个环节。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爱惜标本和科学解剖尸体的态度。教师应教育学生要首先要尊重标本,即尊重死者,体现为保护死者的隐私,解剖时珍惜每一个标本。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严格执行解剖学的标准流程,严禁对标本进行拍照,严禁对标本做出不礼貌的动作如嬉闹等。教学活动结束后,解剖的废弃物应集中收集妥善,科学的处理,有效的标本应当再次回收手机。不得随意丢弃,要随时随地体现对死者的尊重、对社会负责。可以采用与殡仪馆联系从而进行焚烧处理。要求学生保持课室以及实验台的卫生整洁,解剖实验台的整洁、器械的干净、实验室卫生等也都在传达着一种尊重死者这样的一种理念,也是对学生进行医学伦理教育。
3学生是医学伦理教育的体现者
医学伦理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
1医院医学伦理继续教育的理论基础
陶行知认为: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能够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教育可以看作是一种价值引导下的活动。[1]教育作为一种活动,由三个基本因素构成: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资料,教育活动表现为以教育为中介(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边共同进行的活动。[2]医院医学伦理继续教育,作为对已参加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的医学伦理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临床医疗伦理决策能力提升的一种高层次追加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医务人员施加伦理决策影响,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内在潜力与条件,逐步提高其医学伦理认识,培养医学道德情感,锻炼增强医学道德意志,坚定医学道德信念和养成良好的医学道德行为习惯的活动过程。同时,又表现为医院内部各类医务人员面对医疗服务市场取向,如何领悟和实践医学伦理的问题。比如医务人员在追踪医学前沿的时候,如何尽力满足服务对象的基本医疗需求,对病人高度负责任,具备解决医疗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自己的工作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2医院医学伦理继续教育的现实依据
2.1医学专业伦理精神重塑的社会期待
传统意义上的医德,强调的是医务人员的奉献,比如“医乃仁术”思想,就是在自然经济和不成熟的商品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3]它在确立医务人员的价值观、树立行业形象、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方面有着难以磨灭的历史功绩。但随着医学科学及其实践活动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和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医学的专业伦理精神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质疑。[4]如医学分科不断细化导致的“板块医疗”和医疗高技术应用“泛化”问题,疾病预防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不足导致的患者资源向城市大医院聚集的问题,城市大医院超负荷的诊疗工作压力使医务人员产生职业倦怠问题,医疗新技术、新药品超范围应用问题,医疗保险经济的公平与公正问题,“科室定额承包”体制与机制导引医疗机构主要追求业务绩效问题等,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医疗人际关系复杂化程度在逐渐加剧;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矛盾日渐加大;看病贵和看病难问题仍然区域性存在;医务工作者的个体奉献与索取意识时有碰撞;临床决策中技术与伦理、医疗卫生经济与伦理的两难选择时常面对。医务人员如何建立起能够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新型医学伦理价值观,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适应国际生命伦理学发展潮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医院医学伦理继续教育的使命所在。
2.2医疗伦理思想临床贯彻中的“知而行难”与“行而不知”并存
中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论文
摘要:文章针对中职农村医学班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研究加强中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医学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伦理教育、法规教育等,可以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关键词:中职学校;医学生物学教学;思想道德建设;德育工作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我国未成年人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医学专业的学生是乡村医生队伍的核心力量,因此,加强农村医学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势在必行。针对农村医学班学生的特点和思想道德现状,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医学生物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症下药,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健康。
一、中职农村医学班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中职农村医学班学生对医学往往有着执着的热爱,但由于自身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加上思想道德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学习专业课时感觉难度很大,有些甚至因此失去学习的信心和进取心,产生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对于这些问题,家长和教师一直在想办法,可有时收效甚微。就思想道德方面来说,当前中职农村医学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具体行为方面。一是部分学生行为懒散。农村医学班学生男生居多,部分男生往往带有社会上的“痞子气”,散漫行为格外明显,比如不重视学习,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二是部分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性格暴躁,不听劝导。少数学生遇事冲动,甚至在校园内外打架斗殴,导致出现严重的后果。(2)思想方面。一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少中职学生在组织纪律性、文明礼貌、社会公德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二是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职学校的部分学生缺乏客观的自我评价标准,有的思想意识混乱,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部分学生对网络过分迷恋。日益发达的网络吸引着学生,使得部分学生对功课学习缺乏兴趣,逃课上网的现象有时比较严重。过分迷恋网络,会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二、医学生物学教学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
护士人文素养教育体系研究
摘要:阐述了人文素养、护士人文素养教育的定义与内涵,介绍了国内外护士人文素养教育体系,总结我国护士人文素养教育存在的不足,为构建护士人文素养教育教学体系提出建议。
关键词:护士;人文素养;护理教育;护理教学;综述
“新时代的健康中国建设战略”的战略性部署[1]强调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求不断提高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而提高护士人文素养成为新时代“建立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必然要求[2]。医疗卫生服务行业应培养具有更强的创新性服务理念,综合运用医学知识、人文以及自然科学等知识的创新型人才[3]。Cheon[4]认为护理人文是以人为本,将对人的理解、护理与美学知识的整合,以及带有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其范畴主要包括护士职业道德、护士的职业形象美、人际沟通技巧及护士礼仪等方面。护士人文素养可以概括为护士具备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质、人文关怀以及人文科学等方面的修养,由护士必须掌握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等知识体系,以及与由政治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的精神体系所组成。护士人文素养在护士的价值抉择、政治取向和行为能力培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5]。良好的人文素养可以使医护人员自觉地关怀他人、关心社会,形成健全的人格,提升其综合能力[6]。护士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有助于病人加速康复,营造良好的医护患关系。人文素养教育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护士人文素养教育是使护士了解、习得其特有的职业品质并运用于临床实践的教育方式,在校学习对其在社会化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7⁃9]。护士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取决于其在学校教育以及临床实践中接受人文素养教育的状况。
1国外护士人文素养教育现状
国外护理界最早重视人文科学教育是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高等护理教育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求将人文科学教育作为护理职业教育的一部分[10]。韩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大了伦理教育力度,但存在对护理伦理学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护理课程缺乏有计划的伦理学指导、教学时间相对偏少、教学方法受限及缺乏合格的专业伦理学教师等问题[11]。目前,护士人文素养教育研究中大多数为医学人文素养的一个维度,较少对护士人文素养进行整体描述,且缺乏系统性的评价条目。
2国内护士人文素养教育现状
公共卫生伦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意义
[摘要]21世纪以来,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公共卫生伦理教育的意义日益凸显。目前,我国开放教育对公共卫生伦理的课程思政探讨尚存在不足,在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开放教育应在教学环节紧密结合“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结合时代背景、环境背景,对该学科教育的内涵、功能、价值取向和实践路径进行课程思政创新探析,促进开放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公共卫生伦理;课程思政;开放教育
进入21世纪以来,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益频发。公共卫生的使命是保护人群的健康和安全,公共卫生伦理学是讨论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中的伦理问题和行动规范、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一门课程,以传染病、流行病的预防和控制中的伦理问题作为研究重点。作为人口大国,在全球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加强我国的公共卫生伦理教育尤为重要,我们需要开始审视公共卫生伦理教育的意义,拓宽和加深公共卫生伦理教育内容。将公共卫生伦理课程进行思政研究,不仅是课程内容的补充完善,也是对生命教育的反思和加强,有助于促进我国开放教育的发展。
一、公共卫生伦理课程思政的研究意义
(一)进一步扩大“课程思政”覆盖面
对公共卫生伦理课程进行思政研究,将思想政治教育延展到医学、卫生学、护理学、伦理学等学科领域,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学科资源建设,创新开放教育教学环节中的研究和教学思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公共卫生伦理课程思政,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基础知识融会贯通,进而挖掘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丰富课程内涵。
医学生德育资源途径研究
摘要:结合高等医学院校的特色,充分发挥孙思邈医德思想的德育功能,是陕西高等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主张对孙思邈济世救人的人道主义精神、精诚合一德术并重的医德观、仁爱为准的医德规范进行全面挖掘和梳理,并发挥其教育和启迪作用,然后将这些医德思想与思政教学相结合,与医学伦理教育相结合,与医理医术教育相结合,使培育的医学生都能成为继承传统、勇于创新、医术精湛、医德人格高尚的“白衣天使”。
关键词:孙思邈;医德思想;德育资源;转化
立德树人,培育德才兼备、德术并重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高校所肩负的历史使命。高等医学院校应充分联系自身的实际,认真思考如何更好地弘扬中国古代传统医德思想,充分发挥传统医德思想的德育作用,这是高等医学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更是医学院校思政教育兼具普遍性和独特性的关键所在。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将我国传统医德思想,特别是孙思邈医德思想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德育资源之一,这既符合党中央的相关要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内容,也体现出高等医学院校自身的特殊性。目前,国内外有关孙思邈医德思想的研究较为丰富,研究者对孙思邈有关医德思想给予高度的评价。国内方面,钱超尘等主编的《孙思邈研究集成》(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年)一书,集中了北京、陕西和其他一些省市的50多位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该书全面系统地集录了孙思邈研究的情况,研究者从多方面对孙思邈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了探讨。另外,对孙氏在医德、医理、医术等方面的突出成就进行了深入研究。郭瑞华等编写的《试析孙思邈医德思想之精粹》一书,将孙思邈医德思想总结为:贵人命,重医术,不慕官利;济世救人,普同一等;不谋钱财,不慕名誉,不图报答;勤求不倦,博极医源,医术精湛。吴鸿洲在《试论孙思邈的医德观》中对孙思邈的“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端正行医目的,医生除了治病之外,应该“无欲无求”等相关主张给予高度评价。刘红叶在《孙思邈医德思想论述》一文中,将其概况为精益求精、谦虚敬慎、尊重生命。卢启华在《谈孙思邈的医学伦理思想》一文中研究了孙思邈的医德思想,并且把孙思邈的医学伦理思想总结为淡泊名利、济世爱人。杨铮铮的《孙思邈医学伦理思想探析》分析了孙思邈医德思想的精髓,文章高度评价孙思邈的“仁爱”思想、“普救众生”的思想境界、“无欲无求”的道德情操、“精益求精”的职业追求,强调孙思邈的高尚人格及崇高的人格魅力对后学树立了榜样。国内外学者从多角度、多层次对孙思邈的思想进行研究,分析孙思邈医学伦理思想的内涵等。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极具启发价值,但是,之前的这些结论基本上都是从单纯的医学伦理思想本身展开的,若要从医德资源的开发、孙思邈医德思想的时代价值及其实践应用层面开展研究尚显滞后,这也为本文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一、孙思邈医德思想的挖掘与阐发
一是济世救人的人道主义精神。我国古代医术被世人称为救人生命的“仁术”,是一门受人尊重的科学技术。《黄帝内经》中有专文论述人命之贵,提出医者要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严,即“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该书还较早地将从医者的崇高理想和终极目标确立为“仁者爱人、仁爱救人、济世活人”。孙思邈主张,医者应当自觉承担起保卫人类神圣的生命、维护人类健康的崇高职责,他认为医学的社会职能和存在价值就在于“济命扶危”。正是从生命至尊至贵和医学的社会责任出发,孙思邈才最终提出了“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孙思邈强调,治病救人是医者的职责,从医者应“志存救济”,主张从内心深处将患者的健康放在第一位,要一心一意地努力解除患者疾苦,挽救患者宝贵的生命。孙思邈的这种以生命至上为基础的人道主义观点,形成了其传统医学伦理思想体系的基础[1]。二是精诚合一、德术并重的医德观。孙思邈的医学巨著《备急千金药方》中有专论医德的篇章,最具代表性的是“大医习业”“大医精诚”,孙氏专门将有关医德的篇章放在全书的最前面,其寓意是十分深刻的[2]。在“大医习业”中,孙思邈开门见山提出了德术并重的观点;在“大医精诚”中,孙氏进一步论述了医德与医术融为一体的深刻内涵。研究表明,孙思邈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开创性地提出了医者的品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系统阐述了传统医学伦理思想;毋庸置疑,“精”与“诚”是孙思邈医德思想的根本精髓,所谓的“精诚合一”,是“医术”与“医德”并重的要求,是“术”的精益求精和“德”的纯粹高尚有机结合。孙思邈主张,医者必须精诚合一,既要有精湛的医术也要有高尚的医德,二者缺一不可。孙思邈主张,高尚的医德是促进医术进步的力量,更是保障医术用于正途的关键所在,而高明的医术往往需要以高尚的医德为基础,二者必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唯有精诚合一、德才兼备、才能担当起济世救人的大任,最终成为社会尊重和爱戴的医者。三是以仁爱为准则的医德规范。孙思邈在传世医典《千金方》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医者的品德和行为规范,其要点为“博及医源,精勤不倦”[3]。孙思邈提出,作为受人尊敬的医者,不仅其医术要精良,即“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严谨勤奋治学”,更要时时保有一颗同情病人的心,即“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同时,无论身份门第、高低贵贱,对待病人应该一视同仁,即“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苍生大医”。第一,孙思邈提出,面对病人进行诊断是,应该“至意深心,泽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汤药,无得参差。”特别是在遇到复杂情况时,更应该“临事不惑,审谛覃思。”第二,孙思邈主张医者“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应该“言行端庄,不皎不昧”。第三,孙思邈认为医者的仪表举止对病人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医者应该“望之俨然,宽裕汪汪”,强调医者必须从患者和家属的角度出发,多替病人和家属着想,多体谅患者和家属的心情。第四,尊师重道,勿骄勿妒。孙思邈提出,医者应该“志存救济,勿骄勿妒,尊师重道,切磋医术”。即,尊师重道,坚守同道相互尊重这一道德原则。诸如此类,《大医精诚》和《大医习业》所阐述的这些规范性的内容,被后世的习医者、业医者所推崇和传承[4]。
二、孙思邈医德思想转化为医学生德育资源的可行性分析
护士下达分级护理护嘱分析论文
1分级护理执行现状
1.1存在问题
1.1.1分级护理医嘱的准确性肖小文[2]调查发现:一级、二级护理所占比例高,达43.2%、50.4%,比相关资料[3]高;一级护理符合率仅27.8%,二级护理符合率仅36.2%,护理级别实际评定符合率低;从入院到出院一直是一级护理者占38.5%,一直是二级护理者占40.0%,护理级别大多未能客观反映病情变化;医生下达的护理级别整体向一级护理偏移,而且多数护士认为医生确定的护理级别与病情不符,毕慧敏等[4]调查结果是52.55%,具有大专学历或中级职称的护士持这一观点的比例更高。毕慧敏等[5]将医嘱护理分级和标准护理分级作比较,发现两者有统计学意义。王淑琴等[6,7]将医嘱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护理分级作比较,也得出同样结论。
1.1.2护士落实分级护理的随意性较大由于没有明确的执行标准和护理级别的不确定性,使医嘱逐渐失去严肃性和应有的权威性[4,8];护士淡化分级护理并形成思维定势,对不按相应护理级别护理司空见惯,对确需按规定执行的护理也敷衍了事,结果是分级护理对部分病人只是一种形式[2,8]。
1.1.3临床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魏畅[9]调查发现,分级护理执行人员中有9.01%~58.57%是由分级护理服务体系规定的最低资质标准人员提供的;2.21%~87.96%是由低于规定的最低资质标准人员执行的;1.83%~41.68%是由超过最低资质标准人员执行的,这说明临床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1.2原因分析
护士下达分级护理护嘱的可行性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护士护嘱病人分级护理可行性
论文摘要:阐述现行分级护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原因,从护理学科的课程设置、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现状、医院护士发展现状、护理专业的自主性、护理伦理角度等分析由护士下达分级护理护嘱的可行性。
分级护理是按照国家卫生部统一制定的分级护理标准和要求,对不同病情的病人实施相应的护理和照顾的制度,通常是在病人入院后由医生下达、护士依据医嘱实施[1],目前已成为护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分级护理在规范临床医疗护理工作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执行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从而引发了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思考。
1分级护理执行现状
1.1存在问题
1.1.1分级护理医嘱的准确性肖小文[2]调查发现:一级、二级护理所占比例高,达43.2%、50.4%,比相关资料[3]高;一级护理符合率仅27.8%,二级护理符合率仅36.2%,护理级别实际评定符合率低;从入院到出院一直是一级护理者占38.5%,一直是二级护理者占40.0%,护理级别大多未能客观反映病情变化;医生下达的护理级别整体向一级护理偏移,而且多数护士认为医生确定的护理级别与病情不符,毕慧敏等[4]调查结果是52.55%,具有大专学历或中级职称的护士持这一观点的比例更高。毕慧敏等[5]将医嘱护理分级和标准护理分级作比较,发现两者有统计学意义。王淑琴等[6,7]将医嘱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护理分级作比较,也得出同样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