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基础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3 01:19:4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医学基础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基础核医学课教学方法探讨
摘要:目的探索基础核医学课的教学方法。方法选取2016年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216名为研究对象,按学号随机将其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8名。对照组以传统核医学教学模式进行授课,试验组以问题教学法(PBL)结合核医学物理演示实验进行授课。比较两组的教学效果。结果试验组对“有助于了解核辐射防护知识”“认为核医学工作及检查不可怕”“对核医学工作、学习深造感兴趣”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的认同人数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见习课和理论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BL结合核医学物理演示实验方法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习成绩,值得在基础核医学课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核医学;问题教学法;物理演示
实验核医学是开展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相关理论研究的学科,包括基础、临床、实验和分子核医学等分支学科[1],其是核电子学、核化学和生物学等现代学科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2]。然而,当前核医学教学中存在重视理论课程、忽视实习课程的问题,实习课程中主要集中在医学相关实习讨论,忽视核物理、仪器设备和放射性药物等基础核医学的见习课程[3],导致学生对核医学学习和理解欠缺,且易产生辐射恐怖,从而失去兴趣。问题教学法(PBL)是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中心,老师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在于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答案,被广泛应用于高校教学当中[4-5]。本研究通过应用PBL教学法结合核医学物理演示实验方法,探讨基础核医学课的教学方法,旨在改善基础核医学课的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216名为研究对象,按学号随机将其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8名。试验组平均年龄(20.51±1.43)岁;男生49名,女生59名。对照组平均年龄(20.86±2.21)岁;男生47名,女生61名。两组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Р>0.05)。两组均使用张永学、高再荣主编的《核医学》(第3版,科学出版社出版)。教学内容包括核医学物理基础、仪器设备、放射性药物及辐射防护等章节。见习场所为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拥有SPECT/CT、PET/CT、医用回旋加速器、药物合成器及放射性药物质控等设备。在试验教学前,已经对两组学生的医学基础课程学习成绩进行分析、整理,根据学生基础课程的理论考试成绩情况进行分组分班教学,因此两组学生的学习能力基本均等。1.2方法。试验组理论课教学采用PBL教学法,具体如下:①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概念熟练掌握知识点;②7~8名学生为一组,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制订问题并建立假设;③文献资料查找,寻找解决方案,提出假设;④由教师主持,组内讨论、归纳和总结方法,论证研究假设;⑤教师整合结果,进行总结、拓展及补充,点明知识重点和疑难点。见习课采用核医学物理演示实验,由教师演示和学生参与、配合完成,具体如下:①放射性药物制备与质控;②ECT药物的制备;③放射性辐射监测核医学物理实验,引出放射性核素示踪及显像原理、特点、临床应用及辐射防护。对照组理论课教学采用传统面授版书教学,见习课以教师讲解-学生参观为主的传统见习模式:见习老师带领学生进入核医学现场,对医用回旋加速器、PET/CT室、SPECT/CT室进行参观学习。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教学结束后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各发放了108张问卷进行调研(调查问卷已进行预调查,保证其稳定性和可靠性),包括接触核医学前认知调查(核医学了解程度、核医学了解途径)、教学效果[是否有助于了解核辐射防护知识、是否认为核医学工作及检查可怕(或不可怕)、对核医学工作、学习深造是否感兴趣]。设计基础核医学课的考核测试题(内容主要以核医学物理、仪器设备、放射性药物及辐射防护等知识为主),统一进行理论考核测试(卷面100分)和见习课考核(50分)。理论考核内容包括核物理基础、仪器设备、放射性药物及辐射防护等非诊断、治疗和体外分析等;见习课程考核内容包括核医学科现场的工作场所、仪器设备、显像操作及辐射防护等。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軃±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蒙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分析目前蒙医学基础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传统教学方式提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改革措施,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蒙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蒙医学基础理论是蒙医学专业(包括蒙医本科、蒙药本科、蒙医护理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蒙医学入门课,在蒙医本科、硕士、博士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主干及基础地位,贯穿于蒙医学的各个学科领域,在蒙医药学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蒙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蒙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五元学说)、蒙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三根七素学说、脏腑学说、体质学说、血管神经、五官等)、蒙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学习蒙医诊断学、蒙药学、方剂学、蒙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学科打好基础。根据目前蒙医学基础理论课程存在问题,将对教学方法改革措施的几点思考与设想论述如下。
1蒙医基础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对于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第一次接触蒙医学基础理论的基本名词,如三根学说“赫依、希拉、巴达干”及五元学说“土、水、火、气、空”等概念的抽象性及模糊性与入学前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很难理解和掌握。蒙医基础理论大部分难懂且又需要记忆,对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难度。1.2现行教学模式基本以上大课“应试”教育模式为主,主要以“课堂面授”(理论教学)为途径,有时难免枯燥呆板,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加之学习负担重,且未能掌握学习方法,只能被动学习以应付考试,导致蒙医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思维不活跃。
2蒙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措施
基础医学PBL教学研讨
1PBL教学法与医学教育
医学是一门研究人体的科学,医学知识本是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医学各科课程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只不过长期以来为了教与学的需要而将其分为若干学科,各学科教学基于其目标的同质性、内容的交叉性及方法的相似性等,产生了1+1>2的协同效应。但是在现实医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一方面各学科之间存在着大量的横向联系,存在着许多交叉点;另一方面许多学科任课教师往往只注意如何讲好本门学科的知识,很少注意研究与这些相关的其它学科是怎样讲授这些知识的,怎样把本学科知识与相关的学科知识有机联系起来的,结果只能站在本学科角度,比较孤立地去强调一个个问题,不时出现学科之间交叉点互相脱节、简单重复甚至前后矛盾的现象,不能有效地优化学生和知识结构,医学教学的协同效应随之下降,直接影响到本学科乃至到整个医学教学质量的提高[2]。因而,人们不断地审视教育的本质,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模式、方法、手段,为我国培养符合时代与社会要求的医学人才,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模式(PBL)正在为国内一些高等医学院校探索并实践着。
2PBL教学的实施现状和问题
我国的部分院校分别在基础课、临床课和实验课中部分试行了PBL,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发表了不少介绍性和实践探索性的研究成果,但尚属起步,远未成型完善[3]。因为在医学课程里全面实施PBL教学模式存在着以下阻碍:(1)缺少跨学科教学团队。我们尚不具备跨学科突破性教材,也没有跨学科、跨基础与临床的教师培训,一个教师对于所有基础医学的课程都能自如讲解,从容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这恐怕不太可能,因此,建立包含各学科课程主讲教师的教学团队是实施PBL教学较实用的做法。(2)课程内容和学时限制。多数基础医学课程内容较多,学时不够,比如,人体解剖学,结构名称繁多,识记枯燥无味,但限于学时不能全面实施PBL教学模式。鉴于这种情况,要实施实施PBL教学模式,必须先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3学生对PBL教学的需求
为了顺利的实施PBL教学,我们对学生思想动态、学习困惑、渴望及要求进行了调查,总结出以下四点:(1)对医学基础课的授课目的不理解,在学习过程中感悟不到方向和动力,觉得基础课与作为一个临床医生相距甚远,联系不上;(2)形态学授课方式过死,照本宣科的多,上课效果差(想睡觉),课后复习难(无兴趣);(3)听到许多高年级(已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学生的放映和体会感触很深,到了临床实习阶段,基础知识的记忆已所剩无几;(4)对教学提出种种可观设想,使教师感到震惊的是,学生所提出的设想恰是PBL课程模式的有机内涵所在。学生在自觉(少数)、不自觉(多数)呼唤着教学模式及方法的改革—PBL的应用[4]。因此,我们认为尝试基础医学PBL教学模式改革可以树立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灵魂),实现自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会学习,从而跟上科技一日百年的速率,跟上世界教改大潮。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论文
【摘要】由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单一性,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网络教学信息平台显得很有必要。文中以实验教学的角度,分析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信息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信息技术应用
“基础医学”源于“实验医学”,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19世纪以来,医学实验为人体发育过程的生理学现象和各种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了可靠的、更为直观的依据。基础医学所涉及的课程体系庞大,基础医学实验更加为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等应用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1]。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是基础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课时数及师资力量有限的条件下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就业竞争力,为此我们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及自身综合能力提升中的促进作用。
1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开展网络教学的必要性
医学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基础医学实验。现代科学的实验教学模式使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内容丰富化,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传统单一的实验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们的理论学习和实验技能的掌握,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具体原因如下:第一,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学生按照老师授课内容进行实验操作,不利于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和发散性思维的发展。第二,单一的实验教学体系过于重视实验的结果,忽视了实验本身的探索性和应用性;过于重视用实验去验证课本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三,由于基础医学课程内容复杂、繁多,学时数少,只能压缩减少实验课的内容和课时量,出现了实验教学互动不足,不利于学生掌握实验原理和操作要点。最后,课堂教学随着下课而结束,在课后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就无法及时有效解决。
2现代信息化技术网络教学的优点
基础医学教学病例讨论实践分析
1研究对象
课题组以2012、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培养对象,在基础医学教学中,进行了“病例讨论式”教学。在病例的选择上,我们突出学科融合,如心血管系统中,我们以高血压、心绞痛、心衰、心律失常等疾病为基础;消化系统中我们以胃溃疡、胆囊炎、肝硬化等疾病为基础;感官系统中,我们以青光眼、白内障等疾病为基础,将个系统器官的解剖学特点、生理学功能、病理学改变、疾病的药物治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前后联系的综合病例,使学生将所学知识更好地联系起来。
2研究过程
教学过程通过布置讨论内容、开放实验室、查阅文献、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步为“小组课前准备”:将学生分为10人/组,设组长2名,上课前一周,将病例提供给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资料查阅,内容包括限制性和非限制性,限制性内容为教学大纲要求的重难点内容;非限制性内容为扩展的知识链接等。第二步为“小组内部讨论”: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交换意见,达成组内共识,各小组将自己拟定的讨论方案提交教师修改审核,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指导答疑。第三步为“小组课堂发言”:课上教学中,教师先提出病例和问题,每个病例选择一组的同学进行发言,每组由1~2名学生代表该组进行讨论结果并陈述理由,每次课选用不同的学生,使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学生讲述结束后教师进行课堂提问,各小组相互讨论,提出不同的结果并说明原因,教师也可以适当提出疑问进行引导。第四步为“教师点评”:教师全程做好记录,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逐一分析利弊,进行补充、讲评和总结。
3教学效果评价
经过教学实践、单元测验、问卷调查及意见反馈,学生对此种教学方法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单元测验结果显示,采用病例讨论式教学的单元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授课的单元。问卷调查显示,85%以上的学生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太死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对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缺乏,病例讨论式教学以问题为基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该教学将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是非常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基础医学教学改革探讨
一、地方医学院校“教风、学风”现状及原因分析
1.教风方面的调查结果。我们对全院正在学习基础医学课程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在校本科大学生,按学院、专业和年级进行分层抽样,共6个学院、10个专业的在校本科生。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457份,收回率为91.4%。调查以二、三年级学生为主,二年级学生占56.13%,三年级学生占43.79%。其中男生占45.7%,女生占54.3%。调查形式以问卷调查为主,同时,笔者通过访谈,深入学生所在学院了解情况等方式对调查的深度和广度进行了扩展。70.2%以上的学生对基础医学院授课老师的职业道德和授课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较满意。37.2%的学生喜欢活泼的教学风格。33.9%的学生提出教师在授课时散漫、随意,重点不突出等问题,29.1%的学生提出一些老师在对上课迟到、早退及违犯课堂纪律的同学置之不理,有的教师知识不牢固。并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2.学风方面的调查结果。学风是一所学校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原则的重要体现。学风建设是高校教学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关键,也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永恒主题,优良的学风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调查内容与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经常去图书馆和教室自习的学生,选占68.6%;平均每天课余自学时间,1~2小时以上的占44.6%;2~3小时的占38.7%;不督促,能主动学习的占52.1%。对外语和计算机课程考试的认识是:38.5%的同学对待外语四、六级考试及计算机考试的态度是为了找份好工作;13.2%的同学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他们对以后就业的形式不是很乐观。72.1%的同学认为考试不应该作弊。有极少部分同学认为这是整个社会的现象。
二、改进教风、学风的策略与途径
好的教风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针对学校目前教风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谈一下加强教风建设的途径。
1.加强教风建设实效性的对策。(1)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断地运用新科技为教学服务,通过多媒体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双语教学等途径,把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以学生为中心,知识、能力、素质“三全”的育人观贯穿于授课过程中,充分展示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2)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以优良教风促进学风建设。实行班级“导师制”。聘请有科研经验的博士、副教授职称的任课教师老师担任班级导师,与各班学生实行导师制,充分发挥班主任和本科生导师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学风建设中的作用。要求“班导师”做到以高尚的道德品质感染学生,以良好的教师形象影响学生,以精湛的科研技能带动学生,以渊博的知识激励学生。(3)积极组织各项教学活动,总结优秀的教学方法。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开展基本功大赛;多媒体、微课比赛活动;优秀教案讲稿评选;教学质量优秀评选;优秀实验员评比等活动,激发广大教师努力从教的积极性,营造良好教风氛围。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我们总结出的教学方法:以“对话式教学”引导学生、以“延伸、启发式教学”打动学生、以“快乐式教学”愉悦学生、以“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以“方法式教学”武装学生,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推广,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基础课程变得生动。
PBL教学在基础医学教学的应用分析
随着医学知识的发展和医学信息的丰富,对高等医学教育的标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探索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和医学发展的需要是当前医学教育工作的重点,其中PBL模式因其重视学习习惯和能力培养,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自推出以来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热点。但是由于文化教育背景的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对PBL教学模式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国内在基础医学教学改革中面临不少困扰。笔者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3个方面对PBL模式在医学院校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该现状和相关问题解决策略进行分析。
1教育者
1.1教师角色转变
目前国内大部分医学院校在教授基础医学课程时采取老师授课,学生听课的传统模式,其优点是有利于节省教学资源,降低教学成本,但也有明显的不足,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上课无精打采、打瞌睡的现象常见。PBL教学的特点是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将“知识灌输”转变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通过以问题为基础的、小组合作性的自我指导学习,帮助学生构建灵活的知识体系,发展可持续性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1]。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模式有其必要性,而其中如何改变教师的角色,使其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更是重中之重。PBL教学理念的精髓就是自我导向式学习,但这并不是说完全依靠学生自身去努力。目前国内的PBL教学往往走入另一个误区,过于注重形式,仿佛贴上“小组学习”“分组讨论”的标签就是PBL了,教学的随意性太大,使得学生和教师的目标都变得迷茫。此外,由于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再加之PBL本身的多变,每位老师对PBL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PBL就成了比较难以接受的教学模式,这也是全国教育改革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观念,才有可能接受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1.2教师专业素质
一般来说,基础医学教师的学历和理论水平较高,大多都是直接从医学院校毕业就上岗,实践经验相对欠缺,专业素养还有待提高。李丽萍[2]认为在PBL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引导、促进和分享3个方面。赖亚曼等[3]提出在PBL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传道者”和“授业者”,而是“医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医疗人才类型改革的参与者”,这二者是PBL教学模式下医学院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由于教师能力等原因所限,在实际执行过程中PBL教学的效果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主要原因是采用PBL教学模式后,就再也不能告诉学生所谓的“标准答案”。另一方面,名义上是学生讨论,但实际仍然是教师掌控着主导权,所谓的PBL教学变成了在老师掌控下师生之间的互动;二是夸大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作用,放任自流,让学生自由发挥,没有围绕问题,深入探索其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PBL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拿捏好参与的“度”十分重要,也是一个很费思量的问题。PBL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由于其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与促进作用,因而对教学的策划与管理,学习资源的组织与提供,教学结果的评价与拓展等方面也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在学习资源的组织和提供方面,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没有相关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教师在组织和提供学习资源时具备发散思维,多角度考量。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教学大多采用的是“大班制”,而PBL通常要求分小组进行讨论,如果按照国外模式须6~7人1组,且每组都有1位带教老师。与传统教学相比,1个班级被拆分成几个小组,对教师的需求量明显增加。这种情况下开展PBL教学存在很大的难度。如何打破以往的固有的知识体系,重新组织、构建新的适应PBL教学模式的知识体系,这对学校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LBL教学模式在基础医学教育的应用
摘要:OBE理念认为,教学设计应明确当前社会对本专业学生毕业后所具有的知识、技能的要求,关注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在OBE理念指导下,将传统讲授教学法(LBL)和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PBL)相结合,应用于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OBE理念;PBL+LBL;教学模式;基础医学
当前,我国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能利用这些知识与技能“解决生活与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1]。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颁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2008版、2016版)明确指出,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教育目标是使医学生具备初步临床能力、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那么,地方医学院校如何实现上述目标呢?纵观我国近年来的医学教育改革,首先需要实现高等医学教育由传统知识讲授到能力培养的转变,并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2]。因此,基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将OBE(Out-come-based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和PBL教学法引入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总结在OBE理念指导下将PBL+LBL教学模式应用于我校临床医学(杰出医生)实验班“人体结构与功能”整合课程中的教学体会,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从人体形态学到功能再到病理,理论性、实践性都极强,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1OBE理念和PBL教学法
1.1OBE理念
OBE理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中,由美国学者斯派迪提出。该理念认为,教学设计应该围绕专业需求,明确当前社会对该专业学生毕业后所具有的知识、技能的要求,关注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故被认为是一种朴素的育人理念。
高等医学院校基础化学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高等医学院校必须提高自身办学水平,适应新形势要求,致力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应用型、复合型、研究型医学人才。“厚基础”需要强化学生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以及专业基础课教学。其中,基础化学课程不仅是高等医学院校的一门文化基础课,更是一门医学基础课,与学生的专业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但目前很多高等医学院校的基础化学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课时少、教材内容宽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鉴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高等医学院校基础化学教学改革的紧迫性,然后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实验教学、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提出了高等医学院校化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旨在为一线教学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高等医学院校;基础化学;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医学的研究深入到分子水平,医学与化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诺贝尔化学奖得主Corey说过:“21世纪,化学将涵盖医学和化学领域内的任何事情”。基础化学是为了满足医学专业的需求而开设的基础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该课程以化学理论知识为基础,与医学知识密切结合,具有独特的特点,加强化学教学对于提升医学生的综合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新形势下医学教学的重要方向。但是,基础化学内容多、学时少的矛盾一直存在,如何保证既能满足教学大纲要求,又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基础扎实的专业医学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1]。
1高等医学院校基础化学教学改革的紧迫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以及国家经济体制的完善,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基础化学是大一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在整个医学和生命科学的本科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随着近年来高等院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能进入大学深造,但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下移。为保证和提升基础化学教学质量,就要积极推动基础化学教学改革,有效克服和解决基础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3]。从整体上来说,高等医学院校基础化学教学问题如下:第一,课时少。当前高等医学院校的基础化学课时偏少,大多依附于专业课开设,再加上为此必须积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合理调整教学内容,不能盲目追求精、细、深[4]。第二,教材内容宽泛。基础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这门课程的教材内容应以实用性知识为主,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能力[5]。而现阶段的基础化学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太过宽泛,很多知识与学生的专业联系不密切,需要进行删减;现行教材中还应增加与专业实际、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适当添加能够反映近代医学化学发展的新知识[6]。第三,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基础化学这门课程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7]。部分化学实验具有燃爆危险和污染毒害,使得部分学生出现畏惧心理,缩手缩脚,无法充分锻炼自己的实验能力。针对上述问题,亟需加强基础化学教学改革。
2高等医学院校基础化学教学改革措施
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将实际工作过程引入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探索切合学生特点、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对应衔接、学生乐于授受的教学方法,将更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职业教育目标。
[关键词]职业能力;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努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基础医学课程是所有医学生获取专业能力的基础,如何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有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医学知识与专业结合,是深化护理专业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
一、相关定义
(一)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中的核心概念。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人们将关注点投向基于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突出实践技能的地位,注重情境的创设,使原来的知识本位职业能力观向职业能力为本位观迁移。(二)工作过程。工作过程是综合体系,一般是指为了解决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并同时可以得到工作结果的一系列完备的工作程序[1]。(三)基于工作过程获得综合职业能力。职业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设计程序是:职业岗位分析→岗位职责和任务→岗位综合能力,专项能力→达成培养目标,素质规格。在“去职业化”的大环境下,职业教育离不开动态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只有在工作过程中才能真正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2]。
二、医学基础课程整合及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