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体系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3 07:48: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医学教育体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医学教育体系

航空航天医学教育体系改革建议

【摘要】随着我国航空兵部队的转型发展、作战时域和空域的拓展以及武器装备的更新和提升,目前的航空航天医学教育体系和培养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航空兵部队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我国航空航天医学教育体系和模式的改革,在总结我国航空航天医学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俄罗斯和美国等军事强国航空航天医学教育的先进理念和做法,建设适合我国国情、国防建设和航空兵部队发展实际的中国特色航空航天医学教育新模式和新体系,培养有使命担当、业务精良、素质全面的高素质航空航天医学人才,为建设强大的人民空军和强大的国防服务。

【关键词】航空航天医学;医学教育;教育体制;教学模块

我国大规模连续的航空航天医学教育开始于1960年第四军医大学航空医学系创立之时,经过几十年、几代人的努力,以空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为主体的我国航空航天医学教育机构,已经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比较完备的航空航天医学教育体系和模式,为我国航空兵部队和民航系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航空航天医学人才[1]。随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近十年的跨越式发展,新型高性能航空武器大量装备部队,这对航空航天医学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新型高性能战斗机、舰载机和武装直升机的列装,它们在高原、海上、舰艇等新的作战平台和地域,面临新的医学问题的挑战;高性能战机的高强度训练负荷、高认知负荷和高心理应激等特点,也对飞行员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军航空医学保障手段不断更新,新型保障装备不断装备部队,对航空卫生保障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航卫保障工作的新挑战和新要求,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较少涉及。因此,现有的航空航天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和航空航天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航空航天医学发展的需求。通过调研也发现,我国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毕业学员暴露出岗位胜任能力不足、专业思想不牢固和创新能力不突出等问题,无法满足航空兵部队新装备卫勤保障任职要求。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我国航空航天医学教育体系和模式的改革,在总结我国航空航天医学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俄罗斯和美国等军事强国航空航天医学教育的先进理念和做法,建设适合我国国情、国防建设和航空兵部队发展实际的中国特色航空航天医学教育新模式和新体系,培养有使命担当、业务精良、素质全面的高素质航空航天医学人才,为建设强大的人民空军和强大的国防服务。

1革新我国航空航天医学教育体制和制度

总结我国航空航天医学教育的经验,吸收俄罗斯和美国等国家航空航天医学教育体制的优点,建立中国特色的“院校教育、部队实践、任职教育”三位一体的航空航天医学教育新体制[2-3]。开展航空航天医学本科生教育,有助于学员系统、全面地掌握航空航天医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2]。本科学员毕业后分配到基层航空医学岗位,从事航空医学卫勤保障工作和航空医学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我国航空卫勤保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自身航空医学知识和技能的短板和缺点。带着这些问题、短板和缺点再返回院校接受研究生教育或任职教育,在再教育中解决这些问题,弥补自己的短板和缺点,提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水平。同时,完善航空军医岗位任职资格培训制度、分级训练和教育制度等,建立系统、全面、动态的航空航天医学教育制度。

2建设模块化航空航天医学课程新体系

查看全文

全球卫生人才培养几点思考

摘要:当前医学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全球卫生人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全球卫生人才需要参考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体系,选择性地借鉴其人才培养方法,及时完善我国医学教育体系,调整教学方法,以不断探索的步伐跟上国际医学教育发展的浪潮。本文从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全球卫生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实施条件及培养方法入手,为卫生人才国际化视野的培养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国际视野;全球卫生;培养

一、具有国际视野的全球卫生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取决于其人才的质量,国际竞争的焦点就是人才的竞争。卫生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对于国民健康和幸福生活的保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卫生人才层次的提高离不开国际化的视野。在高等教育阶段内对在校生进行国际视野的培养关系到职业技能和思维方式的培养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方向,这样做对于人才培养有一个明显的提前量,培养效果会更加明显,人才质量和水平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全球卫生人才的必要性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医学人才培养现状。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教学模式大多采用三段式教学模式: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实习阶段。随着卫生事业以及医疗条件的发展与改善,这种教学模式逐渐显示出一些弊端:缺乏整体性,忽视学科内在联系,多采用“灌输式”,重理论而缺乏实践,因此有必要在医学教育的改革中加入国际视野元素,借鉴国外的先进发展经验改善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的现状,为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提供原动力。2.西方医学教育模式的优越性。欧洲和北美医学教育体系是现代先进的医学教育模式的代表。欧洲的医学教育历史悠久,医学教育体系成熟,在发展过程中也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英国的医学人才模式属于精英选拔,国家不组织统一的入学考试,各个院校在报考的学生中进行自主选拔。报考学生还需要通过专门为医学生设计的语言与智商测试。通过这些措施从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生源质量,为医学院校输送了一批具有高分数、高智商、高能力的人才。英国的医学院校学制普遍为五年,在五年医学教育后,还需要经过数年的职业教育方能成为正式的专科医师[1]。这种培养模式,看似漫长,但却保证了医生的技术水平,可以更好的提供医疗服务。美国医学教育的典型特征是以本科为起点。几乎所有的美国医学院校要求医学院学生入学前必须具有大学学位,这四年大学的学习以文理科为主,且和医学的关系并不密切,然后进行四年的医学院学习,这就是“4+4”学校教育,然后是3年以上的毕业后医师职业培训[2]。3.增强国际竞争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全球卫生人才是我国医学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我国卫生专业人才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我们应当尊重医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医学教育理念、医学培养模式以及医学课程设置,以推动我国医学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所以改革我国的医学教育模式,加快具有国际视野的全球卫生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我们的医学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基础知识,更应该聚焦于前沿知识的获取和国际化视角的培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全球卫生人才,具备从全球卫生的角度考虑当今人类存在的主要卫生问题和解决方法的能力,还应该对我国医学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有敏锐的洞察力,并能提出完善医学教育体系的有效方法。

二、具有国际视野全球卫生人才培养的实施条件

我国当前的医学教学体系很难适应现代医学人才培养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卫生人才已经迫在眉睫。纵观国际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卫生人才的具体实施需要以下条件。1.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全球卫生人才的医学教育体系改革的大前提是国家的支持,脱离了国家的支持而空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全球卫生人才是行不通的。2.需要医学院校的积极响应。具有国际视野的全球卫生人才培养如果只在国家层面上大力倡导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而没有对高校医学教育模式进行深入改革,得不到医学院校的积极回应,学校没有真正吸取和借鉴全球卫生人才培养的经验,缺乏探索和实践的所谓国际视野的卫生人才的培养只能是一纸空谈。3.需要融洽的国际文化教育合作氛围。培养国际视野的卫生人才除了我们自身的努力之外,还要积极创造和谐、融洽的国际合作氛围。各方面相互协调、齐头并进才能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实施条件。

查看全文

医疗体制医学教学论文

1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医学生的价值观我国的医疗体制上不完善,高额的医疗费用、保障不完善的病人、供不应求的医疗资源使得医患关系日趋紧张,而当代医学生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他们尚未进入临床工作,但通过临床实习,对医疗工作中所发生的一切都耳濡目染。医学生是医学发展的未来,他们的价值观决定着今后医学的发展,对他们的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导向显得尤为重要。

1.2人文教育医学教育是造就富有情感、富有人文关怀的医生,而我国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严重缺失,这种缺失表现在:一方面课程设计不合理,,医学类课程只增不减,人文教育被严重弱化,人文社科类课程很难列入必修课,导致医学生对人文知识的认识不足,医学实践缺乏人文精神的滋润,忽视了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医学继续教育内容仍然以医学知识更新和临床培训为主,也没有将人文教育纳入毕业后医学教育体系中。由此可见,确立人文医学的核心课程,加大人文医学的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力度,是我国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2进展与改革策略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制度的创新,制度已不仅局限在为其提供保障层面的作用,更多的重点开始关注如何有效激励与促进科学的快速发展,科学的体制化进程也越来越表现出对制度创新的追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医学教学的创新,离不开医疗体制及教育体制的改革变化。

2.1医学生价值观教育“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言是对社会的庄严承诺,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工作环境如何恶劣,选择了医务工作,就是选择了“救死扶伤”,任何情况都不改变医学的初衷。作为医学生,应该了解并接受在现有的就医形势下最大程度地治病救人,病人的利益高于一切,将服务理念贯穿于整个医疗活动中,这是时展所需要的,也是医学发展的趋势。

查看全文

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继续教育论文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1年4—9月,综合考虑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等特点,从东、中、西部抽取北京、浙江、山西、安徽、贵州和云南6个省市,每个省按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分层抽取2个区县,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选取一定有代表性的乡镇和村,累计共调查6个省市12个区县48个乡镇卫生院,每个卫生院抽取15名卫技人员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全科医生、防保人员、护士、医辅医技、药房等人员。

1.2研究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机构调查表和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继续教育现状、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继续教育的需求。共发放问卷720份,回收问卷719份,有效回收率为99.9%。

1.3统计学方法

查看全文

儒医文化在现代医学教育的启发

【摘要】宗儒习儒的医者与习医业医的儒者共同构成了“儒医”群体。作为文化现象,儒医思想上恪守儒家文化理念,行动上遵行儒家厚德情怀,其文化精髓与教育理念影响着一代代医者。本文从儒医产生的文化根基出发,从时代思辨角度,阐发了儒医文化对现代医学教育的三种启示。

【关键词】儒医;文化;医学教育

儒医是以儒家学说为行医指导思想,习儒而通于医术之人,他们或是儒而知医,或是医而兼儒,甚或是弃儒从医。[1]儒医最早出现于《宋会要辑稿》:“朝廷兴建医学,教养士类,使习儒者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谓之儒医,甚大惠也。”[2]宋代以后,儒士大量从医蔚然成风,成为社会中一个重要阶层。有人这样描述:他们是一群饱读诗书的儒者,或在朝为官,或教书育人,或耕读自养,虽职业不同,但都有着高尚的品德,都精通医理,都不计名利,他们或著书立说,或悬壶济世,都在穷其一生做着“治病救人,造福苍生,表率乡里”的大功德。儒医文化源远流长,渗透到医学教育方方面面,从医学内涵认知到医家道德修养;从古医籍注释到新著编撰;从学术观点阐扬到医理探析等。直至今日,这种影响还在延续。

一、儒医成长的文化根基

学医先学儒,唯有以“儒学经典”立命,方可以“歧黄之术”治人;唯养就“修齐治平”之志,方能练成“身心兼治”之能。历朝历代,涌现出众多儒医结合的著名医家,如宋代许叔微、朱肱,元代周贞、朱丹溪,明代赵继宗、徐春甫,清代薛雪、徐大椿,近代顾观光、裘沛然等。儒医的成长有着特定人文环境和社会根基,他们是古医药文明与儒家思想哺育的历史产物和结晶。1.以儒学积极入世经世济民,体现的是古代儒士积极的入世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儒学作为主导中国2000多年的官学,对医家产生深远影响。两汉至唐代52位著名医家中,儒者多见。儒医积极入世,推行仁义,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寄托于医药。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候诊》中说:“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北宋名相范仲淹秉持“治身以治天下”“寿国以寿万民”的理念,研习本草,悬壶济世,青年时代便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为理想。儒而知医现象则更为普遍,不少名医曾是科举考试的佼佼者,但却未能在仕途上走远,反而转入医路后作出贡献。金代名医张元素自幼习儒,27岁试经义进士,因犯讳而下第;明末清初名医喻昌于崇祯年间以副榜贡生进京,奋欲有为,无奈其辅国之见未被采纳,三年后失望离京;明代医学家王肯堂与武之望同为进士,王肯堂因上书抗倭寇事,得罪朝廷,后称病还乡;武之望人称关中鸿儒,但仕途不顺。[3]可见,在传统社会中,儒便是医,医便是儒。2.以儒理通达医理不同于道医以道论医,佛医援佛入医,儒医借儒学研究医理,引儒书、儒理为据。历代医家以通儒为雅,儒家以通医为趣。张从正说:“医家奥旨,非儒不能明,如长沙太守张仲景,儒者、官者、医者集于一身,其撰经典《伤寒杂病论》,大量运用精练、准确的语言词汇和修辞手段,叠音词、排比句,功底深厚,医理精湛。[4]又如撰写《诸候源病论》的巢元方,撰写《黄帝内经太素》的杨上善,补注《素问》的王冰、编撰《外台秘要》的王焘,孙思邈、刘禹锡都是以文名远播业医亦精。他们借儒学研究医理,将仁义纳入医德,“仁爱”“修身”“孝亲”“利泽生民”等儒家思想渗透到医学的方方面面,[5]贯穿于诊病愈疾、总结治验中,既弘扬了“医乃仁术”的传统医道,又提高了医家的人文境界,医学队伍素质明显提高。3.以文化涵养医脉欲为医者,须学博天人。李时珍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语人之疾病。不然,则如无目夜游,无足登涉。与草泽医、铃医等相比,儒医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与道医、僧医相比,儒医知识结构宽泛,并能融诸家之长,不断提升自身。[6]在古代,读书人通三理(命理、医理和地理)后,才能“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中国传统文化中所透析的哲学思想与文化价值让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医学与社会的关系、健康与情绪的关系等,从而进一步对医学思维、医学哲学、医学德行、医学人文的发展起到引领与推动作用。

二、儒医文化的时代思辨

查看全文

成人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成人教育尤其是成人医学教育取得了很明显的发展,提高医学教育的质量可以为成人医学教育的长久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成人医学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一部分,为成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现实中的问题。构建成人医学教育质量的保障与监控体系已经势在必行。

关键词:成人医学教育;质量保障;监控

成人医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我国教育体系的完善。世界很多国家已经把成人教育纳入合理的教育资源,终身学习让很多人实现了受教育的权利。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逐渐普及,教育形式也出现了多样化,像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网络教育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基层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也需要顺应高学历的要求,继续参加成人医学教育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适应当下对医学人才的要求。近几年来,我国成人医学教育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效果,为医务人员的储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医学教育的迅速发展,其规模和效益不断扩大,而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人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与监控已经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1我国成人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与监控的发展现状分析

1.1对成人医学教育重视不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觉得只有接受普通高等医学教育的人才是专业人才,大多数高校都把大量的财力和精力放在了提高普通高等医学教育的办学质量上,对成人医学教育的发展缺少足够的重视,成人医学教育的改革和质量监控也只是流于形式。很多成人医学教育机构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普遍认为,成人医学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面对医院的在职医务人员,他们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参加理论学习只是对实践的补充。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引导下,成人医学教育质量也就得不到保障和监控,教育也逐渐成为了一种形式。1.2成人医学教育注重经济利益,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现在我国对成人教育的发展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投入也比较少,为了学校的正常支出,很多学校把成人教育当成了学校创造收入的一种渠道或手段。在这样的情况下,成人医学教育成为了很多人花钱混学历的一种主要途径。成人医学教育的课堂上,上课时的签到率非常低,有时课堂上上课的学生甚至不足总数的三分之一。成人医学教育,不管是入学还是考试,一般都是非常容易的,这也是大多数人对成人医学教育的印象,他们觉得只要交了学费就可以毕业,教育质量根本得不到保障。1.3过于强调理论学习,忽略了教学实践。成人医学教育中,在教学设计上仍然是按照普通的高等教育模式来进行的,根本没法突出成人医学教育的主要特色。成人医学的教学中,由于学员大多数是来自基层医疗单位的在职医护人员,所以教学中注重理论的讲解,忽略了教学实践。大多数成人医学教育机构注重经济利益,控制教学成本的投入。因此大多数成人医学教育机构为了节约教学成本,就忽视了教育中的教学实践,更让学员失去了研发和创新能力。

2成人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研究

查看全文

医学院人文素质教育论文

1现代医学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挑战

现代医学治疗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具备高超的医疗技术,而且还要具备较高的医学人文素质,例如高尚的医德品质,辩证灵活的医患沟通技巧,应变自如的医疗法规知识以及心理、社会服务能力等。同时,对医学院校的医学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给医学生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医学知识和技能,还要给医学生传授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提高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这是国际高等医学教育重视人文教育和课程综合化发展的新趋势,满足和应对了现代医学对治疗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2中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目标

为进一步提高医学教学质量,规范医学教育管理,教育部、原卫生部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根据我国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参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制订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方案[教高〔2008〕9号](以下简称《标准》)。改革目标充分体现了以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为标准,转变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包含七个领域,其中第一条就是“医学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并认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1]是医疗实践的核心。

2.1《标准》要求医学院校必须依据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计划

医学院校应积极开展纵向或横向综合的课程改革,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必须依据国家医药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及医学科学发展,不断进行教学、科研和医疗服务的改革,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课程计划必须体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注重素质和发展个性的原则,课程设置应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者之间的比例可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而确定。

查看全文

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探索

[摘要]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使得医学教育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满足健康中国战略的现实需求及社会对复合型医学人才的需要,新医科应运而生。在新医科背景下,为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加速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摇篮,理应顺应时展趋势,变革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着力从转变教育理念、改进实践平台、完善保障体系等方面探索重构新医科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而为培养符合新时代医学发展要求的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有益启鉴。

[关键词]新医科;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爆发、互联网科技的应用普及、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对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建设发展新医科教育。在此背景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必将更加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变革。因而,以新医科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为出发点,从理论体系、实践体系、保障体系三方面着手,深入探讨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变革与发展。这对培养复合型中医药人才以及推动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新医科对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

1.1新医科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它从形成后经历了实用经验发展、理论总结与探索、传统延续与创新以及中西医交汇碰撞等多个发展过程。医学模式也从经验医学模式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为主动迎接全球工业革命4.0和生命科学革命3.0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满足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现实要求,2018年教育部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基础上,提出加快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着重强调建设发展新医科。与传统的以临床医学教学为主的医学教育不同,新医科旨在推进“医工、医理、医文”相融通,是为了适应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需求的产物[2]。这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最新要求,也是健康中国战略对医学拔尖创新人才素质能力提出的新要求[3]。1.2新医科背景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变革。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到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新材料等高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或生活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推动着医学领域的变革。新医科提出依靠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以预防治疗康养生命健康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模式为医学发展方向;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医工理文融通的高层次医学人才[4]。创新成为了高等中医药教育在新医科背景下实现转型升级的硬性指标。“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需要多元化人才,但传统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难以满足中医药行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诉求”[5]。这对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中医药创新型人才重任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必须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根本原则,紧跟现代科技发展趋势,推进中医药学科与工理文学科的交叉融合,探索基于“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理念的中医药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发展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创新性发展。

2构建新医科背景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

查看全文

建构口腔医学教育模式建议

为了给患者提供及时便捷的口腔医疗服务和适应医院临床业务的发展,我国各口腔医院急诊科应运而生[1]。口腔急诊科是一个综合性诊疗科室,急诊科医生应具备和掌握一般急诊医学以及口腔综合临床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急诊医学和口腔临床各学科知识处理和治疗急性口腔疾病。因此,构建口腔急诊医学教育体系十分必要。口腔急诊医学的内容口腔急诊医学应该将多学科的急诊知识和急症处理知识融为一体,急诊科医师应具备有关系统知识和临床技能,要实现这一目标,有必要开展口腔急诊医学教育。各医学院校口腔系可以按照各自的具体情况开设口腔急诊医学课程,使口腔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具有一定的口腔急诊知识和临床技能。口腔急诊医学的实践中涉及到急诊急救医学以及口腔临床各学科中与急诊关系密切的内容。口腔急诊医学要偏重于技能,还要体现综合学科的特点。

1.口腔急诊科医师应具备的素质和技能

口腔急诊大多以口腔外科和牙体牙髓急症患者为主。因此急诊科医师要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和临床技能,在专科医院中的急诊科往往由口内、口外医生组成。面对口腔各种急症,要求每位急诊科医师具有全科临床诊疗技能。合格的口腔急诊科医师,不仅要具有口腔医学各专业的临床技能,而且还需要急诊医学的知识和技能,比如,严重外伤可能涉及到休克的抢救、心电图及除颤仪等的使用。所以,口腔急诊科医师要具有多学科的临床技能,才能担当口腔急诊科的重任。口腔急诊医学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学科,就要有自己的医学体系和范畴,它既要有全身医学和口腔临床医学的共性,也要有口腔急诊医学所具有的个性,因此它应来源于急诊医学和口腔临床各学科。口腔医学是临床医学的分支,口腔急诊医学也是口腔临床医学的分支和组成部分。

2.口腔急诊医学与其关联学科

急诊医学与口腔急诊医学:首都医科大学成立了急诊医学系,中山医科大学急诊医学系还建立起来本硕博教育体系。急诊医学的发展给了我们启示,口腔急诊医学也会顺应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应运而生。口腔急诊医学也应是全身急诊医学的一部分。颌面部外伤常常伴有创伤性休克和出血性休克,严重的颌面部感染常常伴有中毒性休克和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的改变。它们的急救与急诊医学具有共性。同时口腔急症还常常涉及到心脏疾病、肾病、糖尿病、高血压、出血性疾病等。口腔外科急症:口腔急诊与口腔外科关系密切,口腔急诊科每天都要处理创伤、感染、疼痛、出血等疾病的患者。因此,口腔外科是口腔急诊医学和急诊科的重要内容。口腔内科急症:牙体牙髓病急症是急诊科的主要内容。急性牙髓炎是口腔急诊科就诊最多的急症。另外,急性根尖周炎、牙体劈裂等也是急诊科的常见病。

口腔黏膜病急症:口腔急诊科也常接诊口腔黏膜病急症,如口腔黏膜溃疡、血泡、带状疱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口角炎、鹅口疮等。口腔修复急症:如冠折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固位钉(或纤维桩)光固化树脂暂时修复、冠桥脱落复位粘固等。牙外伤急诊就诊率很高,特别是前牙,损伤后严重影响美观,患者常常要求即刻治疗和修复,临时修复也能使他们感到满意。口腔急诊涉及面很宽,口腔急诊医学做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独立出来,与其它口腔临床学科并列,有利于急诊医学的发展。将口腔医学各学科中具有“急性”特征的部分抽出来,与全身医学和急诊医学相结合,形成一个独立的口腔急诊医学体系[2]。

查看全文

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标准开发探索

摘要:为探索构建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医学教育体系,学校通过科学设计,分步开发、建用结合,系统开发了学校层面“3+2”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标准制度体系。通过运行改进保证了较高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质量,实践证明标准体系建设起到质量保证和规范引领作用,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时效性。

关键词:“3+2”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标准;职业教育

1“3+2”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及标准开发意义

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是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确定的主要目标。目前,我国全科医生培养主要是“5+3”模式,“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养是我国现阶段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健康中国”背景下对构建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探索,标准开发则是该项目实践创新的突破口和重要内容。1.1填补空缺,实现人才培养质量自我保证。我国全科医学教育落后于发达国家,规范统一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仍在探索和完善中,全科医学专业的课程及标准[1]大多套用自临床医学专业,没有对接全科医学服务的基层医疗机构岗位需求。目前,基层全科医生培养路径都是临床医学加后期转岗(规培)培训,“3+2”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是“新生事物”,缺乏现成统一的各学段人才培养标准,实践过程无法进行规范和指导。1.2突破壁垒,实现医学学历教育与培训衔接互通。建立基于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互通、互融、互认的运行机制,打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间的壁垒,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选择“3+2”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开展综合改革试点,是“健康中国”和地区卫生事业发展需求,也是建立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医学教育体系的创新突破。职业教育标准建设是在职业教育与其他层次、其他类型教育的对接与融通中摸索前行的[2],因此,借鉴学分校际互认和先前学习认可制度,以标准开发作为突破口,可以为医学生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1.3路径探索,共享职业教育校级标准开发成功经验。我国国家层面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初步建立,学校层面标准意识及运用能力还有待提高,与现代化职业教育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研究建立覆盖“3+2”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全学段的教育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不仅对人才培养质量有基础性保证作用,还可以有效完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标准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对卫生职业教育的其他专业,特别是“3+2”人才培养项目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标准开发顶层设计

标准开发尊重教育共性规律,同时又要遵循医学教育、职业教育特殊规律,以教育和卫生行业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为根本依据,保证标准制定依据的科学性、统一性。深入调查当前医学教育研究成果和国家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经验,广泛征求意见,科学论证,保证标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时效性。2.1坚持协同、开放、透明,建用结合。专业、课程是职业院校标准建设主体,应积极组织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标准调研制定,通过各种形式公布、宣传和指导执行,保证各主体获取相关信息,反映共同需求。依据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先后以及标准之间的逻辑关系科学确定标准开发时序,以保证标准时效性。标准应边建设边应用,在反复应用中动态改进。2.2坚持人本价值取向和社会价值取向有机结合。医学教育关乎人类健康,医学人才培养标准开发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将满足学生个体自我发展和持续发展纳入评价标准和内容。另外,标准的开发必须兼顾地区差异和行业特色,必须呼应“健康中国”对医学人才资源需求的综合化、高技能化需求。2.3坚持学校建设主体,地校行院协同参与。“3+2”临床医学培养的是面向基层卫生机构的全科医学人才,标准开发中卫生计生行业、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地方政府和医学高校必须发挥主体作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