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学研究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4 01:06:2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医学教学研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医学教学研究

医学统计学教学研究

医学统计学是医学高等院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医学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医学生的统计逻辑思维,并能正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解决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服务于人群健康。该门课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内容多,不易从总体上把握;二是抽象且逻辑性强,不易于理解;三是涉及一些高数知识,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对于这门枯涩的课程,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欠佳,这种简单而低效化的教学模式,根本无法满足信息时代大学生的培养要求。因此,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采用发现式教学模式进行了尝试。

一、发现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况

(一)发现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发现式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学派的建构原理与完形-顿悟学说而产生的。建构主义学派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获取知识的过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1]。完形-顿悟说是以韦特海墨等为代表人物的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他们认为顿悟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建一种心理完形。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盲目地尝试与试误,而是突然的顿悟。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试误与顿悟是学习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常常是穿插进行的,重视任何一方而忽视另一方,都是片面的,都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一般说来,在医学统计学学习中掌握统计学技巧、试解习题等常以试悟的形式出现,而对医学统计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及创造性地探索问题则多表现为顿悟。因此,发现式教学法否定通过大量练习与强化形式形成反应习惯,提倡主动地在人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发现学习,是指让学生通过自己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探究能力的学习和教学模式。这种意义下的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为主要特征,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其元认知、动机、行为都能得到积极有效的参与[2]。所以,发现式教学法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其本质正是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二)发现式教学模式的现代意义。美国认知学派心理学家布鲁纳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发现式教学模式,他强调人的主动性,把人当作主动参与知识获得过程的人。人的认识过程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人们将进入感官的事物主动地进行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得以向环境学习,同时适应环境,并改造环境。发现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利用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某些材料,去发现应得的结论或规律。布鲁纳认为“提出一个学科的基本结构时,可以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部分,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学生通过发现来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易理解、记忆,便于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发展”[3]。发现式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不是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只是给学生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4]。发现式教学模式的目标在于发展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自觉地、主动地探索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从已知事实或现象中推导出未知,从而形成自己的概念。教师扮演学习促进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对这种情境发问并自己收集证据,让学生从中有所发现。随着以优质教育和个性化学习为特征的“信息化”教育时代的到来,微课程(Micro-Lecture,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成为我国教育探索革新的研究重点及热点[5]。微课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将大块知识点拆分成一个个具有内在逻辑性的微小知识模块,制作成精炼而短小的微视频,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微课因其具有传播便捷、开发成本低、易与其他形式的教育资源相结合等特点,而被广大师生所接受,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能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迅速传播[6-7]。如何有效地将微课与发现式教学模式相结合,并将二者适当地应用于专业课程教学活动是当前我国各类高校共同面临、思考并尝试解决的一个教学改革问题。结合医学统计学课程特点,本文探讨了将“微课+发现式教学模式”引入医学统计学课堂教学中,并着重探讨新型教育模式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的具体方案。

二、发现式教学模式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设计

下面是以假设检验的教学过程为例,实施发现式教学模式的步骤:(一)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情境的创设十分重要,所创设的“境”要和所授知识密切相关,并能够引起学生们的情感共鸣。如何对假设检验建立直观认识,培养学生假设检验的思想?笔者将一则统计学历史上著名的女士品茶故事,制作成一个小而精的微视频,放到我们学校的微课程平台上,在讲解假设检验这一章前,通知学生们提前观看。视频的内容情景是这样:一个烈日炎炎的午后,一群大学的绅士和他们的夫人们,还有来访者,正围坐在户外的桌旁,享用着下午茶。在品茶过程中,一位女士坚称:先倒茶后加奶(记为TM),或先倒奶后加茶(记为MT),会使茶的味道品尝起来不同,她可以鉴别是TM还是MT。在场的一帮科学精英们对这位女士的“胡言乱语”嗤之以鼻。这怎么可能呢?他们议论纷纷,不能想象仅仅因为加茶加奶的先后顺序不同,茶就会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然而,在座的一个身材矮小、戴着厚眼镜、下巴上蓄着短胡须的先生并不这么认为,他提议来检验一下这个命题,并开始策划一个实验。接下来,在场的许多人都自愿地加入实验中来。几分钟内,他们在那位女士看不见的地方调制出10杯奶茶,其中TM与MT都有。最后,在决战来临的气氛中,蓄短胡须的先生为那位女士奉上第一杯茶,女士品了一小会儿,然后断言这一杯是先倒的茶后加的奶。这位先生不加评论地记下了女士的说法,然后,又奉上了第二杯……女士一一说出是TM还是MT,这时该如何判断呢?(二)探索交流探索交流,教师引导,抽象出假设检验基本思想。学生们带着微视频中的问题,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探究答案。正式课堂上前20分钟,教师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各自对问题的见解。针对微视频中的问题,试想如果只给那位女士一杯茶,她即使没有区分能力,也会有50%的概率猜对。若给两杯茶,她仍存在猜对的可能。事实上,如果她真的知道两杯茶分别以不同的方式调制,可能一下子全部猜对。同样,即便这位女士能做出区分,在泡茶的过程中,如果其中的一杯与奶没有充分地混合,或是泡制时茶水不够热,均可导致她有猜错的可能。即便这位女士能做出区分,也很有可能是奉上了10杯茶,她却只是猜对了其中的9杯。在此基础上,笔者抽象出假设检验的基本理论,其基本逻辑是运用小概率反证法思想。小概率事件(P<0.01或P<0.05)在一次试验中不太可能会发生。反证法思想是先对估计的总体提出某种假设或分别(检验假设H0)根据样本信息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判断假设是否成立,如果小概率事件发生了就意味着假设很可能是错误的,则认为假设不成立;反之,若小概率事件没有发生,则尚不能认为假设不成立。因此,我们对视频中的问题就不难解决了,首先假设H0:该女士无此种鉴别能力是正确的,那么该女士只能猜,每次猜对的概率为1/2,连续10次都猜对的概率为2-10<0.001,这是一个很小的概率,在一次实验中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如今该事件竟然发生了,这只能说明原假设H0是错误的,应拒绝H0假设,从而认为该女士的确有辨别奶茶中TM与MT的能力。(三)对概念进行延伸和发展对概念进行延伸和发展,形成假设检验的方法和步骤。学生理解了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可让学生们试着将假设检验问题基本解题步骤进行归纳。第一步是建立检验假设,确定检验水准。一般假设检验中的零假设(或称为无效假设、原假设,符号是H0),假设样本来自同一总体,即其总体参数相等。实际练习中常常建立两个假设,除建立检验假设外,还应建立备择假设(或称对立假设,符号是H1),作为拒绝检验假设时的备选假设。检验水准为拒绝检验假设时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通常取0.05或0.01。本例中H0:该女士无此种鉴别能力;H1:该女士能鉴别出每一杯是TM或MT,显著性水平(=0.05)。第二步是选择检验方法,并计算检验统计量。依据研究目的、资料的类型、样本含量的多少及变量的分布类型等,可分别选用t检验、F检验、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等。这里猜对的次数为i,则其概率分布可计算为P(i)=Ci10piq10-i(i=0,1,…,10),所以连续十杯都猜对的概率应为:2-10=1/1024。第三步是根据统计量的大小及其分布确定检验假设成立的可能性P的大小,从而做出推断。若P>α结论为按所取检验水准,不拒绝H0,即认为差别很可能是由于抽样误差造成的,在统计上不成立;如果P≤α,结论为按所取检验水准,拒绝H0,接受H0,则认为此差别不大可能仅由抽样误差所致,很可能是实验因素不同造成的,故在统计上成立。由于1/1024<0.001,所以拒绝原假设H0,为原假设不成立,从而接受备择假设H1,可以认为该女士有辨别奶茶中TM与MT的能力。(四)尝试推广和应用尝试推广和应用,正态分布总体均值的t检验法案例:为了解某一新降血压药物的效果,将病情相似的28名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新降压药,对照组则用标准药物治疗,测得治疗前后的舒张压(mmHg)如表1。问:(1)新药是否有效?(2)要比较新药和标准药的疗效是否不同,请用下述两种不同方式分别进行检验:I仅考虑治疗后的舒张压;II考虑治疗前后舒张压之差。您认为两种方法各有何优缺点?何种方法更好?解:略。

三、结语

查看全文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直观教学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领域,它包括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3个方面,此法应用于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当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直观教学;教学研究

直观教学是从具体形象入手,通过直观的感知刺激不断强化,使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角度感知表象,开发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化学生记忆认知效果[1]。笔者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学法,讨论如下。

1实物直观

1.1标本观察提供实物让学生去感知,在此基础上,再辅助以相应讲解、强化,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的生物学形状,达到过目难忘,这种效果是单纯抽象语言叙述所无法达到的。

1.2实验示教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复杂,标本具有一定的致病性,且要求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是实验学习的难点。到位的实验示教可以保证良好的实验效果,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对学生今后从事临床研究极为重要。

查看全文

全科医学生急诊医学教学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区服务的发展,基层医疗工作需要大量全科医生,为老百姓解决基本医疗问题。因此,传统的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全科医学生的需求。本文通过急诊教研室深入了解培养全科医学生的内在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并改进教学方法。

【关键词】全科医学生;急诊医学;教学思考

全科医生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疗和转诊、患者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不论是在学科的特性还是工作环境,急诊医学与全科医学有着密切联系。我院是三级甲等教学医院,急诊教研室承担了我院全科医学生的大部分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达到培养全科医生特殊临床思维方式和临床技能的目的,因此需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具体报道如下。

1了解培养全科医生的内在要求

全科医学学科有以下4大特性:学科属性实用性强;学科内容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诊疗思维过程强调整体性;学科体系与人才培养过程和培养阶段具有不可分割性[1]。全科医生主要解决的是疾病的首诊分诊、急诊抢救、患者转诊及健康教育问题。这要求全科医生在平时的工作中,既要帮助老百姓诊治常见病,又要及时做好急重症患者的院前急救工作,还需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可见全科医学的最重要特点是综合性和实用性。在探寻全科医学生培养模式过程中,需尊重这一规律,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全科医生[2]。

2注重临床思维的拓展

查看全文

医学检验专业分析化学教学研究

摘要:《分析化学》课程为医学院校中的药学和医学检验专业领域中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其中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是关键的组成结构,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工作的现存问题展开研究,分析有待改进的教学内容,结合当代医学教育特征,以实验教学内容优化、实验室要求规范和实验操作为研究核心,整理实验教学中涉及到的环保教育以及考核方式,总结出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改革办法,为同领域工作者提供合理化发展建议。

关键词:医学检验专业;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改革

当前阶段的药学及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教育工作中,分析化学属于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在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方面尤为突出,是专业课程中的必备基础内容,随着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的深入,学生在进行实验过程中可掌握一部分基本的实验分析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进而提高学生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可以全面提升专业素养和学习效果。围绕如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对医学检验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增加设计实验内容。通过对学生进行的实践及学生对设计实验的评价表明,此教学改革是成功的。对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发展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独立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发挥了一定作用。为保证学生个人的实验学习兴趣,养成学生更为严谨的科学态度,本文结合当代医学教育特征,针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工作改革展开探索,提出有利于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教学策略。

1分析化学教学内容改革

分析化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但是其总课时在近几年间不断受到压缩,出现了大幅度减少的情况,并且实验教学的总课时和后续的实验项目数量也因此不断减少[1]。在此期间,大部分的实验项目并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验证性实验教学工作效果不佳。因此,对一些经典实验教学内容适当改变实验方案,以此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质量。例如:在沉淀滴定实验-生理盐水中氯化钠的含量测定实验教学中,传统形式的实验操作,仅为单纯的使用Mohr法对氯化钠含量进行测定,但是在经过改革后,可以提供两种方法进行检测,即学生利用Mohr法和Fajans法完成实验测量任务,然后借助F和ε检验法完成实验结果比较并针对最终比较结果展开课题分析,上述两种方法存在一定差异性,但是哪种方法测量的更加准确,此间的讨论是学生更加喜欢的环节,并且这样的实验教学可以不会显得过于单一,学生也能够获取足够的思考空间。教师在选择实验内容期间,需要尽可能保证实验内容与学生专业紧密相关,同时还有可能将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内容运用到实验教学中,这样学生就会对课程教学目的产生更加清晰的印象,为学生的未来就业提供实验经验[2]。在上述内容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与学生本专业息息相关的综合性实验,此间需要对学生做出明确的要求,即学生需要自主完成资料查询和实验方案设计。在具有实验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自主选定题目并完成实验,这样能够有效锻炼学生思考能力,养成学生团队合作精神。针对部分有趣且验证合理的教学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可以留档储存,在后续的教学实验中作为一项备选实验项目,供后来的学生选择[3]。医学院校中的分析化学实验室,需要承担起药学专业以及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实验教学责任,实验室以及实验员人数会受到限制,再加上学生人数比较多,因此对试剂的需求量较大,在部分同类型的教学实验项目期间,经常会结合这两个专业的教学特点进行实验项目的选择,这样既能够体现出分析化学课程的整体性,同时又能够体现出不同专业所具备的实验特点。对于分析化学实验而言,其主要内容包括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两方面,虽然仪器分析在近几年间的发展速度较快,但是部分比较经典的化学分析则是仪器分析不能取代的[4]。这些基础实验课程既能够有效锻炼出学生在实际操作方面的能力,同时又可以养成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正确理解,从而将各个不同章节的教学知识进行连接,所以此类型的基础性实验课程必须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合理布置化学分析以及仪器分析课程的实验比例,能够更好的培养出学生在分析化学知识方面的能力。加强实验与理论教学的匹配度,分析化学实验与理论授课通常情况下是分开进行的,理论课时占比较多,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差一倍,因实验课需要按照学生课表进行穿插安排,经常出现实验课提前或滞后于理论课的情况,两种课程严重脱节,学生在短期内无法完成实验操作。另外在校内的实验内容与毕业实习期间的实验内容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有学生认为实验课程与理论教学匹配度不好,在校内进行的部分实验课程并不重要,所以我们要采用学一节理论知识对应安排一节实验操作课程。

2实验室实操规范要求

查看全文

医学成像设备学课程设计教学研究

【摘要】医学成像设备学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中医学成像设备学课程设计是该课程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兼具理论性与工程实践性的特点。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更新,社会对医学影像技术类本科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探索该实践课程的教学变得越来越重要。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验室条件有限,实践教学课程的学时数较少,致使创新实践类教学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通过增加认知实践、利用微视频和电路设计仿真工具改进课程设计内容、创新实验报告形式等方面讨论了医学成像设备学课程设计的教学新模式,提高了学生在专业基础课的认知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有助于推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医学成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技术

0引言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作为提供医学成像设备相关行业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如何培养适合当前高新技术发展,掌握先进医学影像技术,掌握医学影像设备的设计研发,维护管理的专业人才成为普遍关心的难题。《医学成像设备学》是医学影像技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内容包括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历程和分类、常规X线机、数字X线机、CT机(CTComputedTomography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设备)、磁共振、超声和核医学等成像设备的基本结构、功能、技术参数和临床应用。其中《医学成像设备学课程设计》是该课程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医学成像设备价格昂贵,对于设备的安装和人员防护标准要求较高,大学实验室尚无法满足要求,课程设计教学无法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以项目驱动实践教学的方法对《医学成像设备学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1增加认知实践

认知实践着力于“认知”。21世纪以来,随着行业内三大巨头公司GE医疗、飞利浦医疗、西门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简称为“GPS”把研发中心或生产线建立在了中国。国内医学影像设备的研发和生产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涌现出一大批医学影像设备的民族企业研发机构如联影、迈瑞、鱼跃、明峰等。国内医学影像技术行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高端医学影像专业人才。《医学成像设备学》主要讲述医学成像设备的原理及应用。《医学成像设备学课程设计》从课程出发,将理论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与X线机实验,X线CT实验,磁共振实验一起共同组成医学影像专业的核心实践教学模块。利用医学影像研究所现有实验设备GE单排CT,富士公司的DR,上海医疗器械厂自主研发的移动式X线机设备等。通过对这些进口和国产设备各方面的比较和性能参数的分析,使同学们看到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学院近年来与飞利浦、西门子、联影都签订了战略合作实习基地备忘录,利用这些基地带领学生们实地参观,也邀请企业或医院的专家到学院来做专题讲座为同学们讲解专业知识。

查看全文

再生医学研究生混合式教学研究

[摘要]混合式教学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获得了极大的关注。线上线下教学有机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既拓展了教学时空,又保证了教师引导下教学中足够量的语言交际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适合于高校教学。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研究生教学;再生医学;双主体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其对教学模式产生的深刻影响日益凸显。近年来兴起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信息化教学范式都是为适应信息化时展而进行的有益探索。例如慕课教育就是一项大规模的教育课程,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慕课形式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自由选取教育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以此来提升学习成绩[1,2]。虽然以上方式很好地改变了传统的高校课堂教学模式,使老师无须再通过讲座式的讲授就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学习。但是,有学者认为以上方式与传统的授课方式无本质区别,依然以教师为中心,无法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且由于大多数教师不是技术人员,视频制作的质量难以保障,而低质量的视频不利于知识的传授[3],所以单纯的互联网式教学可能并不完全适用于高校教学。混合式教学,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将传统教学的优势和数字化、网络化的学习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最早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两位学者提出。混合式教学能最大限度地优化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它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习者的需要以及老师自身的条件进行教学设计,既能发挥教师引导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从而实现优势互补,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混合式教学的方案设计

混合式教学有三个方面的主要特征:提供丰富灵活的学习资源,为个别化学习提供支持,提高教学效率。能否发挥混合式教学效用,关键在于如何通过教学设计使在线和课堂部分的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发挥两者的最大教学效益。课前线上导学的目的是完成基础知识、相关背景的输入,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在设计线上教学活动时,教师需充分考虑学情,确保线上教学的可理解性、趣味性,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保证课前自主学习的质量。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精选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为学生营造轻松活泼的自主学习氛围。线下课堂教学由教师作为引导者,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协同完成。为此,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以骨重建的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载体,并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理解骨重建的整个过程。课堂活动尽量做到形式多样,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思维导图等精讲重难点,还可以组织小组讨论、任务展示等不同形式,以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课后通过布置作业帮助学生巩固课上所学内容,同时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效果。

查看全文

医学专业英语课程线上线下教学研究

摘要:在“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的医学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应当以培养新时代复合型医学人才为核心,顺应信息化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促进医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创新思维发展和人文情怀提升。本文旨在探讨医学院校医学专业英语课程的设置特点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关键词:新医科,医学专业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新医科,是国家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要求,提出的从治疗为主到兼具预防、治疗、康养的生命健康全周期的新理念。“新医科”建设,旨在推进医、理、工、文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新时代复合型医学人才。这不仅符合“健康中国”战略对医学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中国高等教育的战略改革,也是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技术”转变的必然趋势。“新医科”的构想打破了高等医学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单一、狭窄的固有模式,提出了探索培养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医科人才的新要求[1]。在“新医科”背景下,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及相关专业本科生作为新时代医学人才的后备军,在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方面应积极顺应信息化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医学专业英语(Englishformedicalpurposes,EMP)学科作为医科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培养和提升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人文素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加强医学专业英语学科的课程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是“新医科”背景下深化医学院校医学专业英语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笔者所在的院校积极探索适应“新医科”建设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医学专业英语教育方面,强化医科和人文学科的交叉融合,构建体现医学知识与语言技能融合、多学科思维融合、跨学科能力融合的医学专业英语课程体系,凸显课程的基础性、交叉性及前沿性。

1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与混合式教学模式

教育部2017年颁布的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明确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增强学生跨文化的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使其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以及个人发展的需要[2]。基于这个教学目标,新版《指南》同时提出,教学方法与手段应具有相对性、针对性、综合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鼓励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英语教学中,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成果。推动信息技术与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模式,体现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的精神[3]。如何在“新医科”背景下结合新《指南》的要求,有效提高医学院校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与网络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利用各种优质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4]。需要明确的是,混合式教学模式并非简单的混合,而是将不同学习理论、学习资源、学习环境与学习方式有效地融合,从而使理论更加简单化、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化、学习环境更加随意化、学习方式更加多元化的过程。通过混合式教学,学生可以利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借助不同的学习资源获取知识,达到最优化的学习效果[5]。

2医学院校外语课程的设置情况

查看全文

医学生物化学案例教学研究

生物化学是医学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核心课程,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学科[1]。但是生物化学学科内容复杂繁多、概念抽象、代谢途径错综复杂、知识更新迅速,一直以来是医学院校学生公认的比较难学的课程之一,使得很多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甚至出现厌学情绪。为了适应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更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并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教研室对生物化学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尝试了案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本文就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加以阐述,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1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又称CBL(casestudy-basedlearning)教学,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所倡导,目前在国内外颇为流行[2]。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所需,在课堂中引入典型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将学生带入一个宽松的、特定的临床实例情景中,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讨论,结合老师和学生的集体协作力量,用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极大的帮助。案例教学打破了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它主要通过具体案例的展开向学生单向传授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堂讨论来完成教学。一方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就大大缩短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差距,另一方面对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临床思考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很大优势[3]。

2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上的具体实施

在生物化学中,物质代谢及其调节是课程中的难点和重点篇章,而糖代谢十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重点。糖代谢使学生自然联想到糖尿病。作为一个医学生,应该了解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糖尿病和胰岛素的关系、糖尿病和糖代谢的关系等相关问题,下面,我们就以糖代谢的案例教学为例,来讲述一下我们在糖代谢中实施的案例教学法。糖代谢是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中的重点和难点,本章节的内容复杂繁多,反应过程和反应步骤很多,例如糖酵解途径就包括10步化学反应。如果只是按照课本照本宣科地去复述一遍反应过程和步骤,教学效果非常一般,学生还会感到枯燥乏味至极。因此,我们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先系统讲解课本内容,然后恰当引入案例对理论内容进行印证,学生就会对案例非常感兴趣,他们就会认真听讲,独立思考,结合案例分析讨论所学内容,很快就掌握了所学内容。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所选的案例要合适,能恰当的说明问题。案例的选择要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启发性,更要能反映所学的课本知识,而且案例的综合性要强,以便给学生留下足够思考和讨论的空间。针对这个特点,糖代谢这一章我们选择了有关临床上的糖尿病的案例。案例选择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合适的问题,选择与临床密切相关的重点内容和难以理解的问题,还可以附加一些问题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糖尿病是常见的临床疾病,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多多少少也了解一些,但是并不深入,因此这个案例肯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4]。案例选择好以后,我们,我们将案例及思考问题提前布置给学生,要求其做好课堂分析、案例讨论的准备,并针对案例提出疑问。布置案例的同时将案例的诊断也告知学生。因为学生在学习生物化学课程之前未学习诊断学及部分临床专业课,无法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所以案例的诊断要提前告知学生,使学生有目标的准备材料。学生的准备,我们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准备。学生在课前阅读案例,并通过图书馆、上网查找资料,对案例进行分析并解决提出的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做好准备。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被设计身处在特定的情境中,教师由一个讲解者变为一个参与者、协助者,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角,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灌输理论为手段的授课方式。案例教学是一种主动的、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了他们的潜力,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5]。

3案例教学法实施后的总结

查看全文

循证医学教育教学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循证医学教育(evidence-basedmedicaleducation,EBME)模式在胸心外科实习生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选取的56例胸心外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8例):临床专业实习学生组(试验组)、传统教学法实习生组(对照组),按照EBME模式进行带教,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在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病案分析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于教学模式认同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BME优于传统教学方法,在胸心外科临床教学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关键词】循证医学教育;传统医学教育;胸心外科;临床教学;教学改革;临床思维

临床教学是医学生向临床医师转型的重要阶段。胸心外科实习是外科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而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主动性、参与度、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不足,而循证医学教育(evidence-basedmedicaleducation,EBME)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根据当前临床研究结果为证据,结合临床医师的专业技能和经验进行决策,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兴趣及临床思维[1]。本文结合胸心外科的学科特点及带教经验,探讨了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在胸心外科教学中的应用,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胸心外科实习的56例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8例):临床专业实习学生组(试验组),采用EBME;传统教学法实习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1.2方法。1.2.1对照组。传统的临床医学实习教学模式主要是传授知识经验、临床查房及具体技能操作,并配以病例讨论和专题讲座。1.2.2试验组。带教老师严格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开展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1)针对具体患者提出临床问题,如“肺癌”患者发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可能诱因,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案等;(2)查阅相关文献,收集解决问题的最佳研究证据;(3)严格评价研究证据的真实性及可行性;(4)将研究结果用于指导处理具体患者的病情;(5)经过临床实践后作出效果评价和总结。1.2.3效果及评价。对两组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病例分析进行考核(每部分100分)。并针对EBME模式,采用问卷调查。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文献检索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及目前教学方式满意度进行调查。1.2.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研究

摘要:目前,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方法,在教育活动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微课以其自身独有的优势,实现了教育中的有效辅助。研究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助推课程教学成效的提升,实现高效的微生物实验教学目标。本文介绍了微课对于实验教学课程的积极作用,分析了当前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重点探究如何运用微课实现有效的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

当前,微课教学经过无数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的课程教学方法,微课教学被当成一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方法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但是,作为一种新事物,微课教学要想实现高效的课程教学目标,还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科融合,提高微课资源的教学适应性,不断提升微课资源服务课程教学的能力。

一、微课概念及其在对于实验教学课程的积极作用

(一)微课概念内涵。微课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08年,提出者为美国教育学家戴维?彭罗斯。他认为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微课更符合现阶段的学习需求,具有更高的教学效率,应用前景广泛。随之而来的是“微学习”这一理念的运用范围不断扩大,学生能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地铁上、咖啡厅以及工作之余进行学习,在课堂上也是一样。一堂课程中真正精彩的部分往往只是其中的6—10分钟,若时间过长,则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出现分散,对教学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微学习”对于课程形式有较高的多样化需求,整个教学过程必须具备灵活性与变通性,与微课的发展相对应。微课主要是通过教学视频的编辑、精剪,通过网络平台或网络付费平台,实现对于微课资源的共享,学习者可以借助有效的微课资源的筛选,获取符合自身需求的微课资源,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学习。(二)微课在实验教学中的积极作用。1.弥补实验教学的不足,进行针对性教学。目前,我校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主要采取小班分组制的实验教学模式,每组配备一名实验教师,但因学校医学专业学生众多,想要随时随地使用实验室教学设备并不是易事。在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下,教师很难兼顾到每一位学生,而且课上的实验教学时间(主要是这个原因)有限,而实验教学内容较多,很多实验只能一次带过,很多学生还没有明白实验的具体现象和原因,对于课程知识一知半解。针对这种情况,通过微课教学模式的开展,相关课程教师可以制作或下载关于某个实验操作的教学视频,并通过学习平台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对视频资源进行有效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实验操作过程、巩固课堂知识,提升学生对于实验的理解及操作能力。2.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实现高效教学。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开展中,学生的实验学习时间只能在课堂中,地点也只能局限于实验室,而实验教学时间有限,加之实验室资源不足,实验教学成果不太理想。而微课教学能够有效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实验课程的学习,在反复学习中提升对于实验课程的认识,提升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此外,微课教学还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当前医学微生物学使用微课进行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