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素养规划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4 04:24: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艺术素养规划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艺术素养规划

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1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通过对《“90后”大学生职业素养现状的调查》和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及用人单位进行的《毕业生需求、用人企业需求调查问卷》的调查,发现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不容乐观。1)职业素养对大学生仅是一个概念。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大多对职业素养的认识还停留在概念上。有70%以上认为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不清楚将来在找工作时企业最看重的是哪些职业素养。74%的大学生认为在大学时应该尽早制定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使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但不知如何进行职业规划。6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缺少创新创业的素质以及能力,要增加实践的机会才能使自己更强大。2)现有的职业素养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在对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和用人企业的调查中,“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都排在第一位,其次是专业能力和组织、沟通能力。用人企业认为毕业生的专业能力是事业发展的基础,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要想成为一个好的设计师,对各种设计软件的熟练操作,扎实的手绘能力等基本功都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些恰恰是大学生缺少的或不够重视的。

2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存在的问题

1)专业基本功不够扎实。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熟练的电脑操作,是步入社会、进入企业的最低门槛。现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客户要求交稿的期限一般非常短,所以要求员工要能高效地操作电脑。但根据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现在的学生对于软件的操作基本是“会”,谈不上熟练,这就和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差甚远。手绘能力也是每一位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基本功。手绘图有着电脑图不能替代的作用:快捷、简洁。在与客户交流时,用手绘图比较直观,也比较方便;其次手绘的过程是一个方案的思考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积累过程。这个过程很重要,往往闪光的思维就在纸与笔之间的磨擦过程中产生。但是现在许多在校学生并不重视手绘能力,认为手绘在这个电脑时代已经不是很重要了。2)职业规划没有引起真正的重视。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来看,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探索阶段,也是职业生涯明确、细化、实施阶段。这一阶段对一个人未来职业的选择,甚至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之前的学习生活相比,大学里无论是时间还是各种选择都有了更大的自由度、更多的自主性,尤其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由于实践性课程较多,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更多,但是他们缺乏独立自主与深入思考的能力,没有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以至于延误了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的最佳时间[1]。3)非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根据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调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良好的人格品质,特别是缺少肯吃苦、讲诚信的品质。有一部分毕业生,面对现实与理想间的差距(如工作环境、薪资等因素的落差)时不能正确对待,而是选择不断地辞职跳槽。这是一种不明智的选择。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不具备跳槽的实力,况且每一个工作都必须经历最初的艰难阶段,才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赢得转机。所以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讲,最初的工作不仅仅是赢得工作经验的机会,更是培养一个人意志力的重要途径。二是学生普遍自信心不足,缺乏与人交流、团队协作的能力。以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在电脑艺术设计师助理岗位上顶岗就业,而从助理设计师升级到设计师岗位就很难了。因为这一步的提升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专业设计能力,更多的是需要有独立接单、谈单的能力。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自信心、勇气和智慧,还要有与人沟通的能力和技巧,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有些专业技术很优秀的设计师助理正是缺乏这些素质与能力,转型困难,不能抓住客户的心,难以把自己的设计方案推销出去,最终只能放弃。三是文化素养有待提高。一个优秀的设计师除了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掌握如美学、材料学、物理学、人机工程学、消费心理学、市场营销、史学、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学识修养能帮助设计师提高创作的境界,突出设计的表现力。而现在好多高职院校的艺术生就缺少这方面的积累,缺少这种文化底蕴,设计的作品显得苍白无力、单薄又单调。此外文案写作能力也是艺术类学生严重缺乏的。有些学生的文案说明经常是词不达意,云里雾里。一个好的设计师有了一个好的方案,必须用好的方法把他推销出去,那么怎样对方案进行最好的阐释,使其更有说服力,这就需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了。所以写好文案也是一个合格的设计师必备的素养。

3强化艺术类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1)优化课程设置,将职业素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学校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时应设置职业素养的课程。在调查中发现许多高职院校已经把职业素养课程列入教学安排中,开设如公关礼仪、沟通技巧、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通识类课程。在专业技能方面,根据不同阶段培养任务,设置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以室内设计为例,素描、色彩构成、平面构成、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家居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等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意创新思想、表达能力等综合应用能力。但还应该系统地增加合同法规、礼仪知识、接单谈判技巧等职业素养与能力的课程,全力提升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共同来实施职业素养教育。2)改革教学模式,增强校企合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大多是实践性课程,所以不能采用传统“讲授”的上课形式。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培养的学生要能面向社会、适应市场,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以及与市场的对接,加强实践教学和实训环节,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参加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可以把平时的教学过程、教学环境与工作过程、工作环境相对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双轨并行”项目教学模式值得推广,这种教学模式特别适合应用在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双轨(A、B)并行就是指A轨由来自企业的项目负责人和设计师组成兼职教师团队,B轨由专职教师带领学生组成。在进行一个项目设计时,先是两轨“并行”,A轨由富有行业经验的设计师设计研发真实产品,B轨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仿真和真实项目设计。在交互环节,A轨设计师和B轨教师分别从行业和教学的角度,以“讲解”、“示范”、“点评”、“问答”等方法指导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与A轨同期完成工作任务,B轨学生有价值的设计方法对A轨设计师同样有启发作用。在互动过程中学生可以感染到设计师的审美能力,感受设计师肯吃苦、讲诚信的良好人格,同时也能提高文案写作能力[2]。3)组建参与专业社团、工作室,多方位培养职业素养。学生对于参加社团组织是非常有积极性的,艺术类的社团吸引力更大。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学生社团组织多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社团可以邀请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或者校外的培训师、企业家来为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讲座,与学生沟通、交流和探讨,使学生尽早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这些活动对组织者来说可以培养他们的组织策划协调能力,对参与者来说,在活动中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特别是给一些平时比较胆小、腼腆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自己的平台。工作室主要是吸收一些专业比较突出或者某一方面有专长的学生,在指导教师的训练下可以参加各类设计比赛,在大赛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也可以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主动为企业承担一些设计任务,真题真做,达到双赢的目的[3]。4)拓宽人才评价途径,利用网络平台展示作品实现多赢。艺术类专业课程的考核很多是完成一项作品,而不是一份试卷,所以考核方式、评价标准有别于传统的考试、阅卷。设计类课程的考核可以由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两部分组成。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与一些网络平台、论坛等合作,或者建立微信群、QQ群等交流平台,让学生把作品上传,由更多的人参与点评,根据点评来评定等级。在交流互动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与人沟通的技巧,运用文字表达的能力等,同时专业水平也会大大提高。有些好的作品甚至还会被公司看中转化为实际制作而获得收益。对于网站来说也可以增加点击量,同时也可以扩大论坛的影响力,有了一定的积累后,还可以更好地反哺学生,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平台成熟以后甚至可以把学生每次的作业都进行上传,逐步形成一种新的评价方式。

查看全文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需要赋予教与学一种主导精神力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既要抓专业基础技能教育,更要重视学生人文内涵的提高,进而使学生技能素质和人文素质平衡发展,促进人才质量的有效提升。对当前中职学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模式进行了探讨,以扬州文化艺术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扬剧专业为例,分析了加强中职学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中职学校;人文素养;人才质量

一、当前中等艺术学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现状

为了探索中等艺术学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模式,我校几位研究人员组建成立课题组,面向江苏全省十余所艺术学校进行了调研。经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只重视职业技能训练,轻视甚至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把有关课程从思想上当作副科来对待,更缺少在各门主干课程中渗透人文素养培养的内容。另外,学生人文知识普遍严重缺失,显示人文素质普遍较低。80%以上的学生对人文知识了解不足,甚至有的学生对一些人文常识表示毫无了解;有9%的学生表示对学校是否开设人文素养课程无所谓。在有关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问题中,只有60%多一点的学生学习有目标;有14%左右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多少概念,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没有深刻认知;有21%的学生知道要考虑未来的职业,却对自己的未来缺少规划,因而导致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处于得过且过、混日子的迷茫状态,这种状况势必严重影响艺术人才队伍培养的质量,令人担忧。学校教育如果只重视专业技能学习,将使综合素质水平无法提高,不可能培育出真正的创新型专业人才。

二、我校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探索

近年来,我校在多届扬剧表演专业学员的培养过程中发现,学校在教育实践中,紧紧围绕校团合作的培养目标,提供多种渠道狠抓戏曲基本功训练,不仅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纯化了精神,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戏剧表演艺术的更高追求,达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一)结合校团合作专业设置的要求,完善人文素养课程配置。我校的扬剧表演专业一直采用的是校团合作模式,在结合团方需求的基础上,人才培养方案咬准培养总目标,单独开设艺术概论、戏曲史、文学与艺术、剧本研读、舞台美术、戏曲心理、职业规划、戏曲演员修养等课程和讲座。利用校团资源,组织校内外专家编制教学大纲、选编校本教材,使之得以切合学生特点,采用多种形式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得知识性与趣味性同时具备,真正能为学员消化接收。(二)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熏陶。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校应尽可能地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创造条件,从而实现人文素养培养途径的多样化。如经常性地组织校内比赛和演出;利用“三下乡”的机会组织扬剧专业学生送戏到农村;参加各级各类校外比赛和演出等;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观摩本剧种和其他剧种的演出和比赛;专门邀请国内多个剧种知名演员来校授课,如昆曲、京剧;经常邀请顶级名家、专家和艺术名流来校讲学、开设人文公开讲座;放映一些经典影片、参观各种人文艺术展览等;开设扬剧爱好者社团,让其他专业学生有机会学习扬剧,同时他们互相交流专业知识,把传统戏剧与其他专业相结合,给扬剧注入了新的跨门类元素,增强了学生人文素养的交流融合。

查看全文

高职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群建设探究

摘要:课程群是指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对具有逻辑关联的三门以上的课程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构建而成的整合型课程的有机集群。本文结合国家政策、特殊教育专业(儿童康复方向)培养目标、艺术类课程特点,深入阐述了特殊教育专业(方向)艺术类课程群建设的策略与意义,以期为专业发展与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特殊教育;儿童康复;艺术;课程群

1背景

1.1对相关政策的思考。2015年,教育部在《关于印发<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中,强调“将学科知识、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突出特殊教育实践能力”,以及“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的理念。自此,将各艺术学科的知识、能力和特殊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有了政策层面的指引。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与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高职院校应遵循艺术教育的基本规律,构建符合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特点的艺术类课程体系,为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后续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2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思考。特殊教育专业(儿童康复方向)艺术素养课程群的建设,要在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解读以及儿童康复教育的现实基础上进行。特殊教育(儿童康复方向)专业承担着特殊儿童教育和康复的重任,其中艺术素养课程是特殊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由“钢琴”“舞蹈”“声乐”“美术”这四门课组成,教学采用学科式,即单学科纵向呈现。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面对的是特殊儿童,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不是单一地教授歌唱、弹奏、绘画等技能,需要运用艺术手段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和康复。因此,为了真正体现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整体把握艺术教育,使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具备综合运用艺术手段对特殊儿童进行康复的能力。1.3对原有艺术类课程的思考。当前的艺术类课程设置未能与专业特色相结合,主要沿用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设置的模式,缺乏综合课程与艺术治疗的相关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缺乏对综合运用音乐、舞蹈、钢琴等技能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与康复的能力的培养。同时,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教材针对性不够,教学内容与特殊儿童艺术教育的知识、技能以及康复相关知识和能力之间缺少关联。因此,在原有艺术类课程的基础上,增加综合艺术与艺术治疗课程,形成该专业艺术类课程群,是非常有必要的。

2艺术类课程群建设策略

课程群是指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对具有逻辑关联的三门以上的课程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构建而成的整合型课程的有机集群。根据特殊教育专业的特点,建构以艺术技能训练、综合运用、艺术康复为一体的特殊教育(儿童康复方向)专业艺术素养课程群。2.1结合专业特色,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艺术类课程群的建设,首先要符合特殊教育专业(儿童康复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其次要突出专业特色,符合教学规律,切合社会对特殊儿童康复人才的需求,形成集艺术技能训练、综合运用、艺术康复为一体的专业艺术类课程群。在开设“钢琴”“舞蹈”“声乐”“美术”四门培养艺术技能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儿童舞蹈创编”“儿童歌曲弹唱”等综合运用课程,以及“表达艺术治疗的理论与实务”“儿童唱游与律动活动设计”等艺术康复课程,形成特色鲜明的艺术素养课程群。2.2确定课程群培养目标,完善群内课程内容。特殊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在培养目标上与相近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儿童艺术教育专业)有共通的地方,也有其独特之处。在对学生的技能训练与培养目标上与相近专业大同小异,但艺术素养课程群的总体目标是培养既有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教育教学素养,又有特殊儿童艺术治疗康复相关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此基础上,各学科根据学科特点制定教学目标、修订教学计划、选择教学内容,结合幼儿园、康复机构的儿童艺术教育特点,对幼儿的艺术教育不能是单一的歌唱课、钢琴课、舞蹈课、美术课,而应是具有综合性特点的艺术教育活动,如律动加歌唱、音乐加绘画等。因此,必须改变以往艺术课程之间互不关联,课程建设缺乏统一布局、统一规划的局面,使其相互衔接、有机整合,形成一个有整合性的教育资源群体。根据儿童艺术教育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可适当引入目前流行的奥尔夫音乐教育、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柯达依歌唱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具备组织综合性艺术教育活动的能力。2.3完善艺术类课程教师队伍结构,引进艺术治疗教师。教师是艺术类课程群建设的关键。在新形势下,特殊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教师应具备艺术技能和素养,同时要掌握特殊儿童艺术教育与康复知识。针对已有的师资队伍,要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鼓励教师深入幼儿园、特殊教育机构,熟悉特殊儿童艺术教育规律,掌握必要的特殊儿童艺术教育和康复实践经验;加强专业学习,鼓励教师系统地接受音乐治疗、美术治疗培训,掌握特殊儿童艺术治疗干预手段;引进艺术治疗专业的教师,逐步形成一支理论水平高、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查看全文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实践教育优化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公共艺术实践课程在新时代呈现出职业素养、专业素养、创新素养导向的新特征,但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实践课程建设规划不足和教师队伍建设层次不够等问题,需进一步深化其教育定位。通过分类别改进课程模块、分层次开展实践教学、分渠道实施协同育人、完善教育教学激励保障等措施,调整优化其课程教学体系,以发挥其促进综合素养提升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艺术;实践教育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论断,强调培养时代新人要突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突出了美育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作为我国美育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素质人才系统培养的重要环节,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仅履行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的职能,更担负起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大责任。本文将以高职院校为考察对象,以公共艺术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为切入点,在素质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后,探讨高职院校公共艺术实践教育优化发展的方向。

1高职院校公共艺术实践教育的新特征

高职院校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在公共艺术课程开设上,一方面具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般属性,其课程标准为基本艺术认知、审美和创作能力提升目标下的理论基础和艺术实践教学及评价;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具有自身的教育属性与培养定位,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特性,决定了在提升一般思想品德和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在课程标准规范及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会更加重视公共艺术实践教育,从而发挥公共艺术实践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独特价值。结合现代高职教育创新发展新趋势及美育教育的新使命,高职院校公共艺术实践教育定位呈现三个新特征。一是应对职业素养需要,培养优秀职场品德。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是职场品德的主体,也是高职院校毕业生成为优秀职业人的前提与基础条件。公共艺术教育除了在理论基础课程中“言传”,还要在艺术实践课中“身教”,从而使教育的培养对象在艺术实践中体会爱岗、敬业、忠诚、奉献、开放、合作等职业品质,促进优秀品德养成。二是应对专业素养需要,提升专业技术技能。专业素养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公共艺术实践教育应服务于这一需要,着重启发教育对象将不同专业的不同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作为无形的创作素材,运用文学、美学等艺术素养与专业技能,呈现具备专业特色的艺术作品,使之通过艺术与专业的正向螺旋,不断提升高职学生的艺术结合专业文化的综合应用能力。三是应对创新素养需要,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蓄势待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的大力扶持,创新素养和职业素养一同成为终身素养的重要构成,公共实践教育应顺应趋势,通过不同的课程实践内容,激发教育对象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能力,鼓励其结合专业进行创造性的艺术加工、组合,系统提升创新能力。

2高职院校公共艺术实践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查看全文

高校美育通识课程探讨

摘要:文章通过对H大学美育通识课程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如何发挥综合性高校学科优势,如何进行美育课程顶层设计,探索新文科背景下美育发展路径,以期为高校美育通识课程改革提供可行方案,为提高美育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新文科;美育;通识课程

高校美育的重要抓手是美育课程建设,美育通识课程区别于艺术类专业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美育通识课程通过理论学习、赏析、体验、参与、展演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审美启迪教育,提高其艺术素养,使其从中收获人生启示、精神价值和人格感悟,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美育工作,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到2022年,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规定“高等教育阶段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2个学分方能毕业”。美育作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如何弥补学生成长中的美育缺失,提高艺术修养?如何让美育通识课程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课程思政如何融入美育教育?如何解决美育课程评价问题?成为各高校美育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1]。

一、美育通识课程调研分析

H大学是省部共建综合性大学,拥有12个学科门类(含交叉学科),86个本科专业,在校生34600余人。学生在4年内至少要修读15学分通识课程,内容包括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价值观念、世界文化与国际视野、技术进步与科学精神、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艺术鉴赏与审美情操、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八大类,其中,美育通识课程要求必须修满2学分。作者以H大学美育通识选修课程开设现状为研究对象,进行调研访谈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一)整体情况

查看全文

公选课课程开设实践与思考

[摘要]艺术素养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课程是传播艺术文化的载体。对于地方高职院校的学生首先是通过艺术类公选课来开展艺术教育。本文分析了地方高职院校开展艺术类的现状,探讨了艺术类公选课课程开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一些解决方案。

[关键词]艺术课程;艺术类公选课;艺术教育

为了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深化素质教育,各个高校都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课程开设等方面做了很多探索与改革。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科技的飞速发展,要求当代大学生更快的适应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而加强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所以各个高校都应该重视并加强艺术教育的推广。《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已经指出:“自《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在法规建设、行政管理、教学活动、教师队伍、设备器材、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学校艺术教育目前还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要尽快改变这个状况。”《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还指出“新的形势对教育在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高素质新人方面提出了新的、更加迫切的要求。切实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一项迫切任务。学校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这里说明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各个高校都集思广益通过各个途径加强艺术教育,而各类型学校情况不同采取的方法自然不同,都根据各个院校或者专业特征做了很多工作,例如人才培养计划的合理开设、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等的方法,对提高艺术教育水平都有显著效果。各类高校中作为地方高职院校受地方财政状况、地方人才需要、地方政策等等诸多因素影响,很多地方高职院校首先采取的就是加强艺术类公选课的课程建设,这个方法对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深化素质教育确实成效显著,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下面以沙洲职业工学院为例,分析探讨一下在地方高职院校在这个艺术类公选课的开设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案和取得的成绩。

一、地方高职院校艺术类公选课开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地方高职院校的学生现状。目前高考考生人数逐年锐减,而自从1998年至今很多高校的招生计划确实逐渐增加状态,虽然现在强调加强推进职业教育,但是考生对职业院校的社会认可度还是偏弱的,所以很多学生都是无奈地选择了职业院校,对于地方高职院校就更为明显,导致学生各方面的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积极性。另外一方面,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社会风气、家庭教育等都对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在有限的教育时间内完善教育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地方高职院校学制基本都是三年,在校时间短,大都采取“2+1”或者“2.5+0.5”的模式,也就是在校学习时间是2年或者2.5年,后面的1年或者0.5年要到单位实习以及做毕业设计等,根本不能在校学习。还有就是学生对公选课本身重视程度就弱,艺术类公选课就更容易让学生觉得与专业和今后发展无关,不愿意参与。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学生就不愿意参与,所以这个公选课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艺术素养不高,积极性不够加强艺术教育不是阶段性事物,而是一项持久、长期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加强艺术教育除了必要基础设施投入外,还有人才、艺术教育资源建设。地方高职院校有其地域的特殊性,资源来源于地方服务于地方,院校的发展首先考虑的是加强专业建设,在其特殊性下,艺术教育的基础设施很难完善,师资引进、培养自然也优先专业教师。这样一来,导致很多地方高职院校的专职的艺术类教师很少甚至是没有。随着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地方高职院校的教师师资力量的加强工作很受重视,从国家到地方师资培训也有很多,但地方高职院校教师能参加的大都是属于专业技术或信息化素养等方面的培训。对于大部分地方高职院校教师来说几乎不可能通过外出培训、学习交流来等方式提高自身艺术素养和艺术教学水平。所以教师提高艺术素养、加强艺术教育的认识程度相对不高,积极性也不够。最终艺术类课程尤其是公共选修课就成了简单地完成学生选课学分的通道而已。长时间累积下来导致的结果就是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艺术类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积极性也大大受挫,教师的整体艺术素养很难提高,基本的艺术教育开展都很困难,就更不用说加强和提高了。(三)学校领导不够重视、资金困乏学校领导要总控学校的全局发展的,尤其是地方高职院校,在有限的资金和各种实际条件限制下,结合学生发展需要,为了使学生能尽快地走上岗位、适应社会。会尽量满足学生专业需求,艺术类教育相对专业而言容易被忽视。艺术类课程和专业课程相比投入多、产出少,不像专业课程的投入能比较直接的转化为产出,效果明显,更加容易被领导和学生乃至家长接受。很多地方高职院校的资金都很有限,有限的资金尽量用来拓展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上,以缩短学生从理论课堂到工作岗位实战的距离,培养快速适应高位的高技能人才,也就很难用来投入到艺术类公选课上来了。(四)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学校的监督和激励基本都只针对专业上的各类课程或者老师,尤其是激励机制大都是针对加强专业老师、学生竞赛等。至于艺术类公选课,任课教师上课情况好坏靠教师的职业操守,学生上课出勤情况靠自觉,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二、对上述地方高职院校艺术类公选课开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取得的一些成绩

查看全文

空中乘务专业审美素养养成教育研究

摘要:审美素养是高素质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培养的重要指标,高校应在课程设置、课外实践、活动开展等方面切实有效地加强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达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不断提升我国航空业空乘人员的岗位素养和服务水平。

关键词:审美素养;空中乘务专业;培育

1引言

在当前国际社会合作与发展主旋律下,国家与国家、企业与企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往来、旅游、互通越来越频繁,飞机作为当前最安全、最舒适和最快捷的交通工具受到了人们的格外青睐。需求的增加无疑给正在大力发展民航产业的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成长契机,但同时也给民航服务类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代表航空公司形象的空中乘务人员,她们的职业素养甚至会影响公司的品牌和运营。作为高素质的空中乘务人员,除了一张漂亮的脸蛋以及最具亲和力的笑容以外,她们还应该掌握丰富的适合空中乘务工作的知识和必备的审美素养,以达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在空中乘务人员职业能力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是审美素养,审美素养能够渗透于空中乘务人员的心理、形象和服务之中,能够贯穿于空中乘务人员职业规划、成长的始终。良好的审美素养不是先天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训练和积累才能够形成和完善的。

2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审美素养现状

教育部1999年批准中国民航学院、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等院校开设空中乘务专业,正式拉开了我国空乘人才培养的序幕。近20年的专业建设有效地促进了我国高校空中乘务专业的发展。如今我国民航业迅速发展,给空中乘务专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毕竟空中乘务专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专业,不免存在许多短板和问题,尤其是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应该得到必要的重视。2.1缺乏职业必备的审美认知。“空姐”是大众公认的好职业,空姐们所面向的公司是由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三大央企引导的市场格局,因此,无论是在国企还是在民企航空公司管理要求及待遇基本在同一高度,“高薪资、高福利、高保障”是基本特点,因而获得了越来越多青年学生的青睐和追捧。很多空中乘务专业学生之所以报考该专业,其原因不外乎其“空姐”高端大气的称号、光鲜亮丽的形象、畅游世界的便利、丰厚可观的收入和邻里羡慕的金饭碗。而对于本行业的职业要求和艰辛锻炼缺乏必要的了解。有的学生把开展美育的艺术课程简单理解为学画画、学唱歌、学跳舞的技能课,加上艺术类课程大多为考查课,学生在心理上没有像重视专业课那样重视艺术类课程。学生自身的不够重视严重影响了艺术类课程精神家园的效果,无法从艺术之美中感悟生命之美和人生之美。同时在生活中过于强调和追求外在美而忽视对内在美的塑造,使得部分空乘专业学生把空乘之美仅仅认为是拥有漂亮美丽的脸蛋、优美的身段和甜美的微笑。因此她们更加重视化妆打扮和形体训练,忽视审美素养的内在提升和锻炼。而对于审美素养培育的认识更多的是关注在美育课程会不会让我更会化妆,让我更漂亮和更有气质上,忽视了审美对于人格培育和心灵净化的作用。甚至一些空乘人员由于追求物欲享受而对职业忠实度不够。2.2缺乏必要的审美自律。空中乘务专业学生“慎独”能力有待提高,有的学生也会出现乱丢垃圾、不文明行为和对人冷漠不懂宽容的现象,和未来空姐的身份反差很大,和自己在集体活动中的表现更是判若两人。另外,有的学生缺乏对基本美丑的辨别,在网络世界里盲目自晒、自黑,随手转发一些看似好玩但充满低级趣味的文章或图片。这些现象反映出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审美自觉意识不强,没有自觉地在工作、学习和实际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在审美活动中学生往往表现出被动的现象,没有自觉批判和抵制不良负面审美活动的能力。

查看全文

音乐艺术院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摘要:本文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出发,对音乐艺术人才培养供需进行专业结构性矛盾、层次结构性矛盾、质量结构性矛盾的表象及原因分析。结合音乐艺术院校的专业特色,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指导思想,在人才选拔,分层、分类人才培养和实现高校自主管理三个方面提出了改革措施,以满足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实现了音乐艺术院校作为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供给体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的实质性探索。

关键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层次分类化培养;高校自主管理

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1]2016年1月2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2018年12月2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制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3]。高等院校作为人才供给的核心源头和重要基地,更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下功夫、深思考,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和发展的人才为己任。

一音乐艺术教育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如果用一个公式来描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那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含义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变化[4]。高等教育领域的需求与供给也同样存在不对位、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大量的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市场的人才难求甚至用工荒。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曾指出,“中国高校的转型发展,实质上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在于化解当前存在的教育供需矛盾,通过改革推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提高教育供给端的质量和效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成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模式的新供给侧结构,替代和打破原有单一的培养模式、统一的课程资源、僵化的考试评价供给结构,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教育需求。(二)音乐艺术教育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音乐艺术人才的培养,当今社会既需要高精尖的精英型艺术人才,也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应用型艺术人才,而文化自信、全民文艺素养的提升更呼唤服务创新型艺术人才。这些多元化的社会需求警醒着我们单科性专业艺术院校,必须转变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突破仅仅培养“高端”、“高等”艺术精英和艺术大家的窠臼,加大对艺术人才的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比重,为后两类人才的成长提供对应的教育资源。最终搭建起国家和社会急需的“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的专业艺术人才与自幼就寒来暑往、苦练童子功的专业学生实现心中梦想、学以致用之间畅通的桥梁。

二音乐艺术人才培养供需结构性矛盾表现

查看全文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及优化路径

【摘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体现为:有助于文化传承、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益于提升人的感受力和记忆力、能够激发大学生的艺术兴趣,也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针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实施的优化路径是:规范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合理规划教学课程;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校领导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落实组织保障。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重要性;现状;优化路径

一、引言

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便是加强艺术教育,可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开拓大学生视野,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其人格素养的全面发展,随着大学生精神层次的升华,其思想和行为的高尚性自然得到提升。在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需进一步明确高等教育理念,稳步提升公共艺术教学结果,牢牢树立以人为本创新理念,并在优化教育体系的背景下,面向大学生群体,实现艺术教育的时效性。在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过程中,需对当前的公共艺术教育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分析公共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1、有助于文化传承。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承载体,蕴涵丰富的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艺术教育活动作为各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了解中外艺术文化,可拓宽其审美视野,感受到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从而为各民族的友好交往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过程伴随着明确的因果关系,而艺术教育可有效提高这种因果关系,因为艺术作品内部结构富含逻辑规律,具体包括曲调发展及调性布局,这些规律在艺术审美原则的基础上表现得非常充分。3、有益于提升人的感受力和记忆力。艺术教育活动有助于提升人的感知能力,因为艺术欣赏过程需要依靠感知觉能力去感受。艺术活动需要形象思维的参与,而形象思维又离不开感知觉参与,敏锐的感知觉能力有助于完善形象思维。人是凭借记忆力在感知觉基础上形成思维和想象等高级心理过程,而艺术教育恰恰具有强烈的感受性,通过艺术手段培养大学生对具体事物的形象记忆,可促进智力得到进一步发展。4、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审美情趣”,而公共艺术教育则是加强美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各高校需积极贯彻教育部战略方针,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推进教育体制改革。5、激发大学生的艺术兴趣。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一门艺术学科,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大学生感受美、发现美,不断提升审美情趣,在此过程中可有效激发大学生的艺术兴趣。激发灵感与创新艺术能够激发创作灵感,促使人的思维处于跳跃状态,灵活而敏捷。艺术作品具有多向空间感,人在欣赏时可以引发多项思维,而该多项思维能力可以通过艺术欣赏得以完善,艺术所表现出的跳跃,可引发人的思绪起伏,在丰富的联想中,有利于激发创作灵感,促进人的创作素质发展。随着时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公共艺术教育可为大学生提供多样的感悟、思维、实践及表现机会,可有效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艺术美育正是培养这些非逻辑思维能力的主要手段,对人的创造力具有诱导及启发作用。

查看全文

艺术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摘要: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制度的不断完善的今天,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教育具备促进人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在高速发展的人才培育过程中,教育方式随之调整。现如今的人才培育中,学生的专业能力、自身素养和人生观价值观等深受重视。艺术职业院校学生有着普通大学生的共性,也有其独有个性。近年来,艺术职业院校不断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本文根据艺术职业院校的相关背景,对艺术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进行分析并给予相应对策。

关键词:艺术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学生职业素养

文化是社会和历史积淀共同创造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艺术类高职学生长期浸润于丰厚的艺术沃土,思维活跃,浪漫性情,但也存在社会实践能力不足等局限,为进一步增强其与现实社会接轨能力,加快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刻不容缓。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涵义及其意义

1、校园文化建设的涵义。校园文化建设是指以在校园内的学生及教师为主体,通过丰富校园活动、建设校园环境、完善学校制度等方式,突出学校的文化气息。作为艺术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要发挥自身的特点,保留自身的个性且突出学生的职业素养。

2、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具有较高的实用性。职业院校是以学生就业、服务区域发展为目标的学校,所以其校园文化建设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使得学生毕业之后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得以运用。二是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当下的艺术职业院校普遍由具有较长办学历史和优良办学传统的中等学校整合升建而成,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常融入吸纳除本校之外的其他校园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多样性。三是具有鲜明的特点。艺术职业院校是以艺术为技能的学校,具有自身的个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能够保留其个性,突出其特点,彰显鲜明的艺术文化气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