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才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30 10:24: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艺术人才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电脑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从电脑艺术设计在当今社会中的广泛运用及需求,来阐述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和就业方面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关键词:电脑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就业趋向
目前,我国将电脑艺术设计广泛地应用于各个艺术设计领域,从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到影视动画、电脑游戏……等等。由此可见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市场前景甚好。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就业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来培养电脑艺术设计人才呢?他们的就业又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处境呢?因此我借鉴许多前辈的优秀经验和观点阐述了我对电脑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就业趋向的一些看法。
一、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实施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起步晚,发展快。我们要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必需、够用”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对课程设置作一些调整,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在设计教学中,注重理论教学,突出技能培养,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使学生具备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在教学过程中,以校内操作实训室为依托,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初步掌握设计的流程和制作工艺。而我们在具体教学设计中,难以确认固定的秩序和搭配关系,因此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市场的希望。因此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走向企业,使专业必修课在工作实践中完成。为保证实践教学和学生就业的落实,可以和一些用人单位挂钩,建立校外实践教学产学研合作基地。毕业设计采用顶岗实习方式,让学生以设计师的身份到产学研合作单位参与项目的开发和设计,做到“实题实做”。即由学生动手完成实际设计项目,又使学生在项目中学习设计和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完成设计作品完成毕业实践、毕业设计。
二、电脑艺术设计在平面广告中的运用
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论文
摘要: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竞赛为载体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实践教学方式,一方面是打造东北大学设计创新教学品牌,培育卓越拔尖创新型设计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能深刻地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效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法与途径,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发展带来了契机。
关键词: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探索;实践
一、国内外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评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建设高水平大学思考与探索》对推动国家和高校各学科专业教育的模式进行了重点分析和关注,并且指出大学的功能包括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1]。这对高等教育的艺术类学科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出了具体方向和发展道路,并且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艺术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满足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与社会做好有效的衔接,为学生就业发展奠定基础;并且能培养业内高水平的创新人才,能够引领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这些研究对高校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二)国外研究现状。国外权威文献《走向文明艺术教育报告》是业内公认的最早讨论当代艺术教育的文献资料,在这项报告的基础上,产生了很多对艺术教育的新探讨和新理论。列维史密斯的《艺术教育批评的重要性》,帕森斯和布洛克的《美学与艺术教育》等诸多艺术教育相关文献[2],都向我们重点阐明了以下信息:第一,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要和内在的发展规律达成和谐统一,方能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第二,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注重对接受者关于美学的理解和启发,使高等艺术的社会教育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第三,文献提出了要立足多学科,重点研究艺术教育规律,探讨多学科与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第四,研究艺术教育,就要对不同价值观、价值取向进行研究,不断探索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二、理工科院校拔尖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当下中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需求。文化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相对于经济的平稳发展,近年来,全国文化产业的增速更为明显,平均可达15%以上。文化市场愈加完善,文化产业日益发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投身于文化产业,为文化产业服务,这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因此,文化产业的提升与发展,除在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实的物质基础,还需要大量优秀的人才,十八大以来,在诸多场所明确了人才的重要性。他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3]。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需要适应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4]。(二)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求。当代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目的在于发掘人的创造与创新精神为目标,并且能够面向未来。中国当前的诸多政策与国家战略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新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机遇,也促进了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在世界文化教育中的新定位、新追求。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是培育符合艺术规律、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兼具理论基础知识与高素质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卓越高水平艺术设计人才。近年来,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目前,艺术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发现问题并找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来解决[5]。艺术设计教育不应止步于理论与技艺的传授,它应该是对学生全面艺术修养的培育和启发,对自身潜力和创新能力的挖掘,并最终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三)卓越拔尖型设计人才培养的需求。国家教育政策和法规多次明确指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建设具有而核心竞争力的人才队伍,务必要打造和建立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具有特色和高效的艺术类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探索育人模式改革,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大幅度提高国家人才培养的竞争力。国家建设急需人才,艺术人才的质量决定着艺术行业未来的发展,所以培养一批高质量的艺术设计人才则是关键。
艺术人才培养设计管理论文
摘要: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一种培养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人才模式,要真正能与社会发展接轨,就必须在教学与实践环境的营造上加以创新与研究。文章通过对包豪斯时代的"作坊"教学模式的研究,结合现代设计教育的理念,提出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以及对工作室的操作与管理的方法,创造一个能培养具学科特色的设计艺术人才的实践环境。
关键词:设计教育;实践环境;作坊;工作室
中图分类号:J5;J1;C93文献标识码:B
引言
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教育改革中被重新提起的老问题,因为,传统的实践课程大都基于课堂练习及实验室,忽略了社会实践的环节,实验课程短少,解决问题单一,很难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与社会实际脱节,对大工业生产流程、工艺及材料分析、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缺乏了解,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设计的学科性质要求学生能把设计思想和新的概念变成现实,把抽象的理论变成具体的物质形象。因此,就需要与实际的生产相结合,了解和熟悉生产过程、营销方式等,除了能熟练地运用设计方法和设计手段(如草图方案、效果图、工程图、模型、样机等)表达设计意图外,还应参与实际的生产活动。因此在实践环节上要选择企业、工厂、设计单位合作,进行模拟或实际的设计-生产-销售训练,大幅度增加实践课时,对一些抽象的理论放在实践中解决,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领会到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转化的过程。
多年的实践证明,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综合训练能培养出能力型较强的人才,而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最受到社会的欢迎,因此,在实践环节设置上要形成课堂--实验室--社会实践的系统性。[1]
高校艺术人才培养论文
[摘要]文化创新是人才培养的基石,也是提升专业教学的途径,高校应树立该教育理念。缺少文化育人的发展理念,教学手段不够多元,忽视文化信息的传播是目前高等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制约因素。高校应该以文化传承为人才培养的动力,将多样艺术元素融入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在艺术教育中渗透文化育人的科学理念。同时,高校应该通过将文化传承以及创新作为对知识教育的支持,重视对艺术文化进行传承,逐步形成特色化的教学模式,以搭建艺术人才的培养平台。
[关键词]文化育人;艺术教育;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人才培养
高校在对艺术专业学生开展教育时,应该对教学瓶颈进行思考,制定科学的教育对策,以提升艺术教育的创新性。具体说,高校应该从文化发展以及创新发展等方面进行思考,提升专业教学的创新性,让艺术学生得到更好地培养。文化强国是时展的核心,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发挥出文化传承的引导作用,将更多的优秀价值理念融入专业教学中。高校应该思考如何将文化育人渗透到人才培养的环节中,让艺术学生得到更优质的培养,为国家艺术文化的发展注入推动力。
一、高等院校实施艺术教育的制约因素
(一)缺少文化育人的发展理念。高校在推行专业教育时,虽然将文化育人列入教育内容,但是并没将该理念有效深入到教学环节中。高校在实施艺术教育时,未能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没有重视对学生开展创新意识以及文化传承等内容的培养,整体课程教育的重视度不够,这影响了艺术教育的成效性。这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第一,高校主要是对艺术学生开展专业技能的教育,忽视对其他因素的考虑。虽然高校在具体课程设置以及教师资源分配过程中力求合理,教学配备也比较齐全,但是实际教育效果并不是很好。无论是在课时安排、教学任务还是在评价环节,都出现技能教学高于理论以及文化知识讲解的情况。第二,在具体艺术课程教育中,教师主要是对西方文化和典型艺术技能进行讲授,没有对中国诸多优秀的艺术文化进行传承。受到西方教育思想以及艺术文化的影响,国内在开展艺术教育过程中存在方向不清晰的问题,也有部分人员对我国优秀的艺术文化产生怀疑,没有对学生开展国内艺术文化的教育。以音乐以及舞蹈等学科为例,其课程教育主要以西方审美观点以及文化价值为主。这样的知识教育不能让中外文化实现有效的沟通,也不能对艺术文化进行创新性的传承。(二)教学手段不够多元。通过对学术成果以及教学实际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不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法实施知识教育,这很难让学生感受到艺术教育的魅力。虽然部分高校也在努力进行教学创新,但是其整体教学情况并不是很好,仅是对之前的传统艺术文化或者是成果进行模仿。这样忽视对艺术教育内涵的科学把握,也不能提升艺术教育的创造性,而且还会导致艺术教育出现诸多问题。高校虽然提出艺术教育的个性化,但是学科教师仍然是专业教学的主导,其如果不能有效运用启发式等教学手法,势必会影响学生对艺术知识的理解,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以实现艺术教育水准的提升。同时,艺术专业在实施课程安排时,未能重视对学生开展文化育人以及创造力的培养,导致课程设置以及专业教育方向存在雷同,教学手段过于单一,未能体现出学科教学的特色。教师主要是对学生开展理论知识的灌输,通过演示教学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不能让学生得到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不足。面对当前社会经济以及文化建设的转型发展,高校必须要对专业设置进行科学的调整,重视在创新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文化传承的作用。通过对教学方法以及授课手段进行多样化的创建,高校才能提升对艺术学生实施专业教学的质量与引导能力。(三)忽视文化信息的传播。部分高校的教育理念比较陈旧,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我们需要对此问题进行思考。虽然有的高校在开展艺术专业教育时,多以个性化的知识教育为主,但是整体的教学模式仍存在很大的问题。教师主要是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重视对学生开展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在理论教育以及实践教学中向学生传播文化信息。首先,在开展专业技能培养的时候,教师主要是关注技术层面的能力训练,注重学生对艺术形态等内容的把握。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很少对艺术文化以及背景知识进行讲解,学生无法深入理解这些知识。其次,艺术教育体现出较强的特殊性,需要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多次练习,这就占据了学生很多的学习时间。在理论知识讲解时,虽然课程知识涉及艺术文化知识,但是教师仍然主要关注学生技能的学习,轻视对学生开展文化知识的教育。同时,部分教师由于没有做好备课工作,仅依照教材内容开展课程教育,这导致理论教学枯燥。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仅是为了通过专业考试,并没有主动对这些艺术知识进行探究,这导致信息传播的数量比较少。
二、高校应在艺术教育中渗透文化育人的科学理念
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一、目前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一)盲目地设立人才培养目标。某项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开展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高校中绝大部分盲目依照前人经验,机械化培养人才,把掌握专业知识、具有广播或是主持能力作为培养目标。殊不知这种培训模式往往导致学生“高分低能”,学生的心理素质、文化内涵、职业道德一直停滞不前。而且高校的教学模式也是大致相同,未实行改革和创新,使信息化时代下的学生适应力极差。
(二)缺乏雄厚的师资力量。有关资料显示,由于我国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开设不久,大多高校的教师并非高学历人士,而且大多缺少实践经验,教授的知识也仅局限于书本,导致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成效甚微。而且国家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开设具有相当苛刻的准入条件,对教学所需的教学场所、教学设备、师资力量都有着严格的规定,致使一些高校加大此方面的投资,而大量的实践课程中录音、摄像等对场所和设备需求,使高校在该专业的投入方面越来越难做,物质资源匮乏的问题也频繁出现。
(三)教学模式老套。就高校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模式来说,大多以大课精讲理论而小课实践辅导,弥补了只传授书面知识的不足,但仍未真正走出学校。再者,高校之间的时间环境好差不等,地域性的传媒机构的工作环境也有很大差异,致使学生缺失理想的实践环境此外。另外,教育体系和教学内容更新缓慢,使学生与当今时代媒体就业环境逐渐脱节,加之教学观念滞后并未及时改革创新,使得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显现出模式单一的格局。造成了该专业的毕业生硬性条件不足,与其他高校学生就业竞争时起点过低,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
二、改革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人才需求为基础,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传媒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观众的支持与肯定,不过观众的多样化需求给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增加了难度。要求学生有清晰流畅的表达能力,博闻强记的知识面,随机应变的技能,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所以,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应注重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另外,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开设还应从实际出发,与高校办学规模、办学类型、学生基本情况相结合,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型和行业需求型人才的目标。另一方面,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应当以社会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革新原有雍容的教学模式,加大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力度,提升学生的动口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形成,以便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中凭借精湛的技艺推进自身的发展。进而,为学生将来迈入社会寻求发展提供一个技术方面的牢靠保障。
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2008年7月,在太原召开的“全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特色办学论坛会议”上,山西戏剧职业学院院长赵银邦以该院在剧目驱动下对艺术人才培养教育的特色办学作了论坛演讲,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关注和认可。当然,作为学哲学专业的赵银邦,这其中不仅带有理论层面上的依据和高度,同时也列举了他从事艺术教育管理多年来的经验积淀和有益尝试,颇具见解。那么,人才培养作为当前各艺术院校共同关注的前沿问题,是何以受到关注得到认同的呢?为此,我们再一次走进了赵银邦与他的特色办学。
一是从理念创新入手。在交谈中,他感言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改革和创新将无从谈起。山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山西这块具有厚重历史文化积淀的沃土上,从事艺术职业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素有“戏曲摇篮,民歌海洋”之美称。在全国360多个戏曲剧种中,山西就有52个,占到全国总数的1/7;山西民歌则更多,现存有2万多首;在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山西有96项入选,其中传统戏剧22项,民间音乐11项,民间舞蹈8项,民间美术12项,曲艺3项。
作为一所以传承戏曲等山西民族民间艺术为主的艺术类高职院校,必须植根于山西这片丰厚多彩的民族文化土壤,与山西文化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科学、准确地为自己定位。
艺术职业教育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在这个生命体中,教育和艺术是两个最重要的“基因”,而教育和艺术的传承又都有各自的规律可循。对于艺术院校来说,就是既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培养高素质实用性艺术人才,同时还要遵循艺术规律,打造品牌专业和精品剧目,承担起传承和弘扬山西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重任,承担起为山西文化建设培养艺术人才的重任。这些年,努力寻求的就是艺术和教育这“两个基因”“两条规律”的最佳结合点,这是他们多年来追求的目标。在这个最佳结合点上他们明确提出了学院的办学定位,那就是:紧紧依托文化行业,坚持走“三条道路”、努力建设“三个基地”。即:坚持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突出地方特色文化的道路,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基地;坚持走守正出新的发展道路,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传统艺术的改革创新基地;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优秀实用性艺术人才的培养基地。第一条道路、第一个基地,主要体现在对山西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活态传承”上。山西历史文化资源博大精深,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继承发扬。而传承历史文化有多种方式:有博物馆式的静态传承,有文艺团体演出式的动态传承;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提出了“活态传承”的观念,所谓“活态传称”即:立足本土,出作品,出人才,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这是职责和使命所在;第二条道路、第二个基地,主要体现在对传统艺术的“改革与创新”上。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样也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传统文化有着明显的时代局限性,继承绝不是全盘照搬,依葫芦画瓢,而是在取其精华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时代特征和生命力,这样的传承才能有所作为;第三条道路、第三个基地,落脚点在“人才”,主要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培养造就实用型艺术人才,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把学生艺术实践融入社会,融入市场,在“真刀真枪”的实践演出中才能真正达到锤炼人才的目的。
“三条道路,三个基地”是相辅相成的,可以说是准确地概括了学院的办学理念和追求。这一定位体现了艺术职业教育的特点,顺应了山西文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明确了对待传统文化艺术的态度,指引了学院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发展方向。
二是打好精品剧目战略。在“三条道路,三个基地”办学定位指导下,紧紧围绕培养优秀实用型艺术人才的目标,进一步开阔办学视野,通过创作演出艺术精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赵银邦院长说,自2004年起,以“每年一部戏,五年打造5台戏”的目标,投入到精品剧目的创作演出之中,为学生搭建起广阔的实践舞台,给学院办学带来了活力,同时,也为山西文艺舞台增添了一道道绚丽的亮点。在谈到这些精品剧目时,赵院长如数家珍:
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论文
一、当前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1.艺术类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完善。艺术类人才培养目标是决定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条件,目标的确立对于艺术类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和组织构建具有决定作用,是评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2]。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是决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现阶段我国的高等院校的教育从研究型办学定位逐渐向应用型办学定位转变,然而我国当前的许多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却没有跟上这一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目标革新的转变趋势,他们仍然使用传统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研究型、精英型、知识型艺术人才宗旨,没有考虑到人才多样化的培养需求,忽视了学校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在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时代,研究型、知识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占据绝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教育市场。但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转型驱使下,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社会人力资源市场对学生的素质和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求高素质、高技能兼备的创新型人才,尤其需要艺术类多样化人才。根据有关数据调查显示,许多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始终沿用“教师、教材、课堂”三点一线的培养模式,艺术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重理论轻实践。比如动漫设计专业的课程中,课程内容主要以美术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巧、美术绘画能力、美术鉴赏能力为主,而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
2.艺术类人才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手段单一。民营本科院校仍然采用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教师、教材、课堂”三点一线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占据统治地位,艺术类课程内容所体现的创新力度有限,绝大部分知识和案例停留在以往的基础上,旧的教学案例不能紧跟瞬息万变的时代变化。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的教学思想僵化、循规蹈矩,在人才培养行为上亦步亦趋、固步自封、闭门造车,没有完全认清当前市场经济价值规律和竞争压力,对待一些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法不敢尝试,总是畏首畏尾,导致艺术类人才培养仍然处于原地踏步状态,与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严重不协调。虽然当前艺术类院校教材吸收了前人优秀的文化研究成果,但是缺乏对前人人文社科成果的深度挖掘,没有将精神文化成果中的文化底蕴和创新求是的精神反映出来。此外在教学手段上,沿用传统的教师主导型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将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合理地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这种滞后单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3.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教学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与一般公立高等院校相比,它的办学工作和内部管理完全是按照民营机制运行的,民营院校与一般市场企业一样实行独立法人、独立场地、独立教学、独立财务、自主招生,民营院校的办学经费一般从学生的学费中获得,而公办高等院校的办学经费除了有学生的学费,还有来自国家的财政教育支出。因此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在办学经费上呈现短缺问题,从而导致艺术类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此外艺术类专业由于专业性质的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耗材严重,多实行小班化教学,与文理科学生相比,教育经费往往要高出一倍。加之随着学生扩招后,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变得越来越捉襟见肘,教育资源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学生数量。
4.艺术类人才培养空间受限,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现阶段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在教学空间上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比如动漫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动画设计在当前艺术专业中是新兴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绘画能力,培养学生二维、三维绘画技术的操纵能力,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专业知识和绘画技巧外,计算机绘图操作技术也是一项重点培养项目。教师仅仅把教学地点设置在室内教学,极少开展户外写生、校外进企实习等活动,导致动画设计专业人才没有实践平台和实践机会,对于社会市场经济中的动画设计动态无法准确定位和把控,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创新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这也是阻碍艺术类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关键。
二、加强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
人才培养艺术设计论文
一、建立以专业竞赛为驱动的艺术设计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1.构建国际大赛平台在互联网广为普及的今天,国际大赛已经不再象以往那样遥不可及,各种国际性设计竞赛的信息可以通过专业网站或网络传播轻而易举的获得,即便是相对落后的地区也不必因为和大城市的地域差距而影响到信息的接收。由于设计专业的专业性质决定了设计的视野需要更加国际化、设计理念要与时俱进,所以为学生构建参与国际竞赛的平台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在参赛之前,首先要对参加的赛事有所选择,尽量挑选一些与课程训练相对接的项目;其次在设计竞赛前,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辅导,分析项目的选题,同时对学生的参赛心理进行辅导。2.构建国内竞赛平台近些年来,国内很多的赛事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比如教育部高教司组织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大学生艺术展演”、台湾时报主办的“金犊奖”、以及在国内形成惯例定期举办的“中国之星”设计艺术大奖和一些国内专业设计协会(团体)知名高校机构主办的设计竞赛,这些竞赛针由权威部门承办、选题具有广泛性,体现了市场化与学术化的特点。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竞技及交流的平台。3.构建校内竞赛平台对于专业竞赛的组织与构建,不能只着眼于高层次、高水平的赛事。因为既然是设计竞赛,就免不了竞争与淘汰,越是高层次的竞赛这种落选率也就越高。很多学生会因为参与专业竞赛专业竞赛和社会实践双重驱动下的艺术设计屡战屡败的经历而感到沮丧、失落,此时适当的组织院内、校内的专业竞赛就显得由为重要,一方面这种校内竞赛更符合本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项目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另一方面,这种竞赛可以适当的给学生鼓励,会使他们对专业更加热爱,学习兴趣会更浓厚、行动力会更强。校内的竞赛不但可以在专业技能上锻炼学生,还可培养学生积极的处事态度和价值观。
二、建立以社会实践为驱动的艺术设计应用能力培养体系
根据艺术设计专业自身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实施以社会实践为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全国输送合格的人才是当务之急。现阶段对于艺术设计学生就业过程中,大多数企业要求具有社会实习经历这一现状,针对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缺点,建立以社会实践为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在教学中突出实践。1.建立面向设计行业的课程体系要想推动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建设,首先要了解艺术设计行业对学生的需求,结合学科特点和实际情况,根据设计行业的需要,调整课程安排、培养目标,注重课程基本理论的扎实性,以及在理论的基础上的实践能力培养,加强职业技能培养部分的加强。形成纵向有序衔接,横向合理交叉的课程体系。2.根据市场需要及自身特点确立艺术设计学科的核心研究方向对于不同地区、不同院校可以根据本地区及自身的特点确立符合自身艺术设计学科核心研究方向,不必一味复制其他院校的教学体系及研究内容。比如少数民族地区艺术设计专业可以将自身的核心研究方向确立为为本地区输送优秀的设计人才上来,艺术设计学科教学中可适当加入民族民间艺术设计的相应教学内容及项目。在课程的设置及内容比例上也可以根据该地区特色产业进行适当的倾斜配置。3.以产学研为特色的毕业实习模式对于毕业实习,现阶段很多院校采取的是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脱离学校教师的辅导的分散实习,这样的实习方式具有一定的弊端,一方面是学生不一定都能够找到合适自己的实习单位,有些勉强找到与本专业无关的单位进行实习,有些甚至找不到实习单位。另一方面,这种分散实习不利于学校的管理和实习成果的评价,实习效果不尽人意。所以改革短学期实践内容及体系,增强毕业生实践的目的性、实践性、系统性,重点在于开展以产学研为特色的毕业实习体系,通过建立一系列的配套建设,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同时结合教师的课题研究,学生可以选择参加教师的横向科研项目、到企业、设计公司参与实际项目开发,或者到校企合作建立的实训基地实习。通过这种途径学生学会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应用的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同时完成实习与就业的衔接。
艺术设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永恒的主题,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希望能通过对专业竞赛和社会实践双重驱动下的艺术设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寻找出一条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作者:刘杨单位:吉首大学美术学院
设计艺术人才培养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设计艺术的根本在于创新。我国虽然有着悠久的设计发展历史,但从传统设计向现代设计的转变大大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这中间固然与经济结构、经济发展状况有关,但落后的设计教育也不容忽视。今天,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设计并不只是一种潮流和趋势,它伴随着人类的产生和发展而不断进步。只有培养出拥有自发创新设计艺术意识的设计师,并构建科学、合理的设计教育培养体系,中国的设计艺术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够真正得以实现。
关键词:工艺现状模式
创新是现代设计的本质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设计艺术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在当今的设计教育中,我们一方面在反思中国设计缘何缺乏创新?另一方面又在探索怎样才能有所创新?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重视设计的发展,设计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然而由于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存在着先天不足的情况,加上自身缺乏探索和积淀,所以在追随世界设计发展潮流的过程中,不仅存在严重的理论滞后,而且缺少本土、本民族的原创性。我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设计并不只是一种潮流和趋势,它与人类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建立在本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上的设计教育,势在必行。因为先进的设计艺术教育理念和方式决定着设计艺术的发展方向。
一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绵延不竭的动力。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富有创新和创造力的民族,有着十分发达的传统设计。然而,在从传统设计向现代设计转变的过程中,不仅落后于世界潮流,而且步履艰辛,进程缓慢。这固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也与传统的设计教育方式不无关系。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传统观念推崇“学而优则仕”,讲究所谓的“书香门第”,使拥有知识、具有创新、创造力的人远离了物质资料的生产领域,在整个社会形成了两个根本对立的阶层——劳心者和劳力者。另一方面,工艺的传承一直恪守着家族式的承袭方式,经验和简单的重复性成为传统设计传承的主要方式。在这种方式下,缺乏创新也就成为最大的弊端。而当19世纪西方的现代设计艺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和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地展开的时候,我们仍然处于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可想而知,在落后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仓促发展起来的现代设计艺术,是怎样的先天不足!
二
系统研究艺术表演人才队伍建设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艺术表演人才培养目标的现状;艺术表演人才培养目标的位;关于艺术表演人才培养目标;加快发展步伐,实现艺术表演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奋斗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艺术表演人才是知识分子队伍中间非常活跃的、有鲜明特点的一部分、为专业文艺表演团体培养人才、为群众文化艺术单位培养艺术人才、应与本机构的办学宗旨相符合、利于本机构办学特色的发挥与加强、培养目标是对培养方向的细化、培养目标的定位、探究新形势下艺术院校与艺术院团在艺术表演人才培养上的合力作用因素及未来瞻望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艺术表演人才队伍建设是文化事业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对文化工作全局具有重要意义。艺术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是繁荣文化艺术和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课题和热门课题,也是目前文化产业和各个高等院校教育、教学重要的研究方向,其研究涉及的内容不仅仅是一个艺术教育研究的基础,也是研究如何切实加强和提高艺术表演人才的质量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艺术表演;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当今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黑龙江省综合实力的增强,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推进“人才兴文”战略,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推进各类艺术人才培养、评价、选拔、流动、激励、保障等机制建设,在文化系统内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促进优秀文化人才不断涌现,使文化人才队伍更加壮大,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黑龙江省把文化产业的发展纳入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使之不仅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在战略性的经济结构调整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这无疑拓展了黑龙江省各类艺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作为专门培养社会所需的实用型人才的高等艺术院校,如何在这个广阔而又充满竞争的市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其关键是学校人才资源培养机制的构建与实施。
艺术表演人才是知识分子队伍中间非常活跃的、有鲜明特点的一部分,要科学分析人才需求状况和发展趋势,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的使用模式,加强院校与院团间的合作,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吸纳人才,建立健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
1.艺术表演人才培养目标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