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管理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9 16:38:1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艺术教育管理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艺术教育管理学

探索教育管理的知识论及意义

1主观主义教育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及知识论基础

1.1主观主义教育管理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主观主义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经历了复杂的社会历史变迁,一方面霍桑试验以及人际关系学说的兴起,使得以对人的哲学关怀为主要特征的非理性哲学、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境遇进行反思的存在主义哲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价值、伦理道德等诸多因素又重新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另一方面,20世纪初以来,环境的恶化和各种社会问题所引起的矛盾的凸显,让人们开始反思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人们越来越质疑打着科学主义旗帜的教育管理是否果真达到了它所宣称的那种客观的、“价值无涉”标准,抽离了价值来谈人和教育的发展,存在很明显的弊端。由此,一种新的教育管理观孕育而生。

1.2主观主义教育管理理论的知识论基础

1.2.1康德哲学

查看全文

教育管理后现代主义模式综述

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后工业社会,它是当时西方流行的社会文化思潮,它的影响波及到艺术、哲学、文化、政治、宗教、历史、哲学、教育等领域,以批判和否定近现代的主流文化理论基础、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为基本特征,在研究中强调多元化、崇尚差异性、主张开放和创造、重视平等理念、否定中心与等级观念。后现代主义不但在西方不断发展,而且还逐渐向世界范围蔓延,使整个社会的思想观念向综合和多元的方向发展,主张全面、矛盾、宽容、无限的发展理论。

一、教育管理的后现代主义模式

后现代主义还具有其更广泛的意义,它是哲学、文学、语言学、管理学、物理学、经济学、生物学甚至信息科学等多方面领域的综合体。它可以对现实世界的多个层面重新进行理论性的解释,也对现代社会教育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理念提出了挑战,影响了教育管理活动的发展方向。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青少年开始受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开始出现道德意识薄弱甚至行为失范等现象,结果造成少年犯罪率过快增长的问题,这已经逐渐成为教育管理的难题。为此,广大教育管理者也开始用传统理性与技术方法处理这些问题,但是效果不大。因此,不少教育管理学者开始把目光投向后现论,尝试运用后现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教育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思想的基本观点为:第一,组织是人的社会创造物,是变化的发展的。第二,教育管理知识或理论也是变化的,不存在唯一正确的教育管理理论。第三,教育管理的权力也是变化的,分权可以使权力扩大,下属参与管理能够提高管理效率。第四,组织本身的动态性决定了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把权力变为管理的实践需要有效的对话和沟通,其特点是强调教育管理的主观性、突出教育管理的模糊性、注重教育管理的文化性。20世纪80年代,西方思想领域中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教育管理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后现代主义认为,现在、过去和未来是紧密关联的,在超越过去的同时,未来不是对立于过去的,而应更加注重对过去的转化;未来是不明确的,是被创造出来的。即:没有人拥有真理,而人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要注重追求人的精神世界。西方人曾过度追求科学的真理,尽管其理性和逻辑的方法得以发展,但他们失去的则是人文精神。教育是为了社会的健康发展,教育管理更应该关注人们的精神。第二,教育管理是一种转变的模式。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许多都是未知的、不确定的。后现代主义关注学生对过去的转化,明确未来的方向。第三,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探索并尊重彼此的思想和存在,要求人人认可或尊重,因此在教育管理中,要注重师生间的平等、互爱、互敬和相互理解。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后现代主义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教育管理需要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和创新。面向21世纪,教育管理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教育管理逐步走出原理性模式,出现了若干新的教育管理模式,为我们探讨教育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教育管理的后现代主义模式对我国教育管理发展和完善的价值

目前,我国的教育管理发展和完善遇到了理论和方向上的瓶颈,必须及时开发与我国当前教育管理实际情况的理论和研究。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模式为我国的教育管理改革和创新提供很多有价值的启示。

(一)教育管理采用柔性管理模式

查看全文

农林高校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的透析

摘要:艺术类学生的教育管理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难点问题,而这一问题在农林院校中更为突出。艺术类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成为高校教育管理上的一个难题,是艺术类学生自身的问题,还是我们认识的问题?带着这样的“问题意识”,本文分析总结农林院校艺术类大学生的独有特点,剖析了产生此类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对农林院校艺术类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新思路。

关键词:农林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教育管理;新思路

艺术类学生是当代大学生中极具鲜明个性的一个群体,个性鲜明也就意味着在教育管理中会出现很多的特殊问题,“他们比较难管”成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一个共同认识。如何提高农林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管理工作水平,变难管为易管,笔者认为必须充分研究其个性特点,把握他们的优势和劣势,有针对性的做好教育管理工作,才能趋利避害,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成才。

一、农林类高校艺术生的特点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艺术教育也逐渐呈现从艺术精英殿堂走向普及化、大众化,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数十家重点农林院校都增设了艺术类专业。总体而言,与艺术专业院校相比,农林院校学生相比处于弱势地位。

(一)农林院校专业性不强,学生缺乏归属感和成就感。

查看全文

农林院校艺术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艺术类学生是当代大学生中极具鲜明个性的一个群体,个性鲜明也就意味着在教育管理中会出现很多的特殊问题,“他们比较难管”成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一个共同认识。如何提高农林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管理工作水平,变难管为易管,笔者认为必须充分研究其个性特点,把握他们的优势和劣势,有针对性的做好教育管理工作,才能趋利避害,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成才。

一、农林类高校艺术生的特点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艺术教育也逐渐呈现从艺术精英殿堂走向普及化、大众化,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数十家重点农林院校都增设了艺术类专业。总体而言,与艺术专业院校相比,农林院校学生相比处于弱势地位。

(一)农林院校专业性不强,学生缺乏归属感和成就感。

在经济利益驱动和社会升学压力下,艺术类考生急剧增加,加上许多学校原本并不具备过硬的师资力量和艺术教育氛围,使得本就薄弱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科研水平令人担忧。在农林高校,不论是硬件教学设施,师资力量还是文化氛围,都偏重于农理类,艺术专业在这里往往显得不够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也不尽合理,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实力都显薄弱。另外,公众对于农林院校开设艺术专业存有认识偏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学生自然而然觉得在这里很难找到实至名归的归属感,难以得到高水平的培养和训练。

(二)农林院校艺术类学生心理压力更大。

查看全文

高校辅导员教育管理论文

1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特征研究与分析

高校辅导员工作在新时代背景下,与传统的教师岗位已经截然不同,并逐步形成了一个主抓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特殊岗位,同时也是一个对专业化水平要求较高的岗位。高校辅导员岗位存在其自身独有的特征。

1.1高校辅导员能力要求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保持着密切联系,他们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主要组织者和直接管理者,因此,对辅导员的能力要求更高。由于辅导员工作复杂,繁多,琐碎,而且管理学生较多,各种情况层次复杂,因此,辅导员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协调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随机应变,有效快捷地反应和处理各种突发情况。

1.2高校辅导员人格要求对高校辅导员的人格要求具体表现为要求他们职业素养高,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具有积极奉献的精神等。辅导员不仅承担着管理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任务,而且还承担着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提高他们思想道德水平的职责,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自己首先要热爱工作,对学生和工作充满激情。

1.3高校辅导员品德要求高校辅导员面对的是一批又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高等学校学生,要想能够胜任管理高校学生道德工作,辅导员首先就要加强自身的品德建设,树立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观,只有这样,才能亲身施教,以身作则,管理和教育好自己的学生。

2高校辅导员在教育管理中的方法与艺术探讨

查看全文

高职院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艺术性

摘要:辅导员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新疆高职院校中少数民族学生相对于其他地区院校占很大比例,针对新疆特殊的地理和社会环境,该文主要结合当新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特点,从而针对性地提出了辅导员管理学生工作的方法,希望能为新疆高职辅导员今后开展学生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高职;辅导员;学生;管理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的骨干力量,是开展各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在高校人才培养和校园稳定安全等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辅导员还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辅导员管理工作是新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的好与否直接影响到高职学生人才的培养和质量,所以,加强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艺术性已成为人们研究的课题。辅导员要不断学习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艺术,真正做好学生人生发展的引航人,学生成才的指导者和学生权益的维护者,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1新疆高职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

1.1反分裂、反宗教势力渗透斗争形势的严峻性

新疆地处西北边睡,地处反分裂、反宗教斗争的前沿,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西方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同我们争夺的重要领域。意识形态领域分裂与反分裂斗争,实质是维护国家统一过程中争夺阵地、争夺群众、争夺人心的较量。这一较量直接关系到各族人民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从根本上说直接关系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直接关系祖国统一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西方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分子不断变换手法,在意识领域“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愈演愈烈,出现向校园渗透的态势,障碍了新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新疆高职辅导员工作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文化的引导迫在眉睫。

查看全文

小学学校管理问题及建议

摘要:对小学学校管理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学校管理,实际

一、加强小学学校管理的意义

小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学校管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要想提高学校教学水平、质量,必须加强小学学校管理,并切实地进行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才能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整体发展。做好小学学校管理,在小学学校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能对学校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是驱动学校持续、能动发展的动力,能保证学校管理的规范性与科学性,更好地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理念,抓好学校精神文化的培育,更好地执行日常行为制度和德育制度、激励制度,促使学校管理焕发出文化活力。在小学学校管理中加强改革创新,能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加快学校价值观的内化,提高管理效率,使管理决策既立足于现实又面向未来,更需要注重文化立校,从而保证学校教育、可持续、和谐地发展。

二、小学学校管理问题及原因

现在很多小学都实行校长负责制,提出自主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严格执行教育部制定的小学课程计划,紧抓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校领导班子、少先队、班级共同参与,相互协调,学校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学校重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成绩取得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现行的领导体制不利于提高领导的办事效率,在某些事情上面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一致,也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校长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会受到影响,不利于凝聚广大教师的力量。随着时代的进步,新课程改革的推广,所谓的科研研究给一线教师带来了额外的负担,并且社会对广大小学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不能推动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的进程,因为科研仅仅成了追随新课程改革的一件时髦事,没有认识到真正的科研是揭示教育规律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根本无暇从事真正意义的教科研活动,也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不利于提髙教育教学质量,不应是最后结题时召集大家弄一个结题报告,这样看待问题缺乏广度、深度。小学教师管理是小学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小学教师心猿意马,小学教师的职业价值认可低,教师管理存在挑战,小学教师生存现状堪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随着事业单位编制改革的推进,光环是荣誉但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教师工作是铁饭碗时代一去不复返,小学老师的社会压力大,社会竞争加剧,对职业操守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小学教师必须不断“充电”学习来更新知识,这有时也演化成一种压力;另外,小学教师收入水平太低,小学教师的收入只能勉强满足生活需要,新课程改革的推广力度不断地加强,超负荷工作,使老师出现了很多职业病,新时代的家长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挑剔,使得部分教师管理学生畏首畏尾,每一种关系的处理都是一种挑战。不愿甚至不敢管理一些学生不良行为,部分小学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小学生管理方面,教师在小学生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阻力,有的教师不敢管孩子,会给孩子的发展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小学教师的影响力在减弱,缺少主动管理学生,做学校主人翁的意识。来自社会不公平的影响,教师作为管理者却丝毫不敢批评孩子。部分教师管理学生的方法欠缺,处理的方法欠缺艺术性,他们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另一方面,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存在欠缺,有的父母以暴制暴,有的家长采取“完全放养”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行为习惯就比较差,子女得不到父母细心周到地关爱,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是非观念,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查看全文

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分析

【摘要】随着当今时代社会的进步,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不能满足当前教育的发展,现代化教育管理模式应运而生,现代化教育管理模式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了应对现代化教育管理模式迅速发展的需要,大学教育管理模式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以便为其高效发展做保障。努力加强思想文化建设,促进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高效完成大学教育任务。

【关键词】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应用

随着当今时代的进步,高校的规模不断的扩大,越来越多的高校或拔地而起或规模扩建。由于传统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不能满足当前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进而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也在不断的改变,向着现代化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前进。为了解决当前在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上的问题,解决当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不同问题,需要加强新形势下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提高学生的思想教育。

1.当前管理模式和学生现状

当前大学教育管理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受到传统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高校教育管理模式需要不断的创新,转变理念,以适应当前大学教育管理学生的素质教育现状,并且满足当今时代对于人才培养的新规定。学生受到西方世界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从以往积极主动、健康向上、热爱祖国、爱社会的思想转变成现在思想迷信、信仰迷茫、不能理清价值观念、做不到诚实守信。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当前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新形势、新挑战环境下,大学教育管理模式需要不断的创新,以便解决当前所出现的问题,跳出当前所处的环境,使得大学教育管理弄湿向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2.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查看全文

国外大学创业课程设置思考

一、美国三所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概况

美国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创业教育课程的建设,从1947年美国哈佛商学院开设第一门创业教育课程《新创业管理》(ManagementofNewEnterprise)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尝试和经验积累,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已经成为各国研究和学习的典范。本文以密西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以下简称威斯康星大学)及康奈尔大学(CornellUniversity)三所研究型大学为研究样本,前两所大学在各学科领域中成就卓著并拥有巨大影响,素有“公立大学典范”之称,而康奈尔大学是美国著名“常春藤”大学联盟成员之一,三所高校在人才培养质量及科技转化与创新都处在全球的领先地位,选择三所高校作为研究样本有一定的代表性。密西根大学成立于1817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高标准的人才培养质量使其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该校现有多个与创业有关的组织,支持并服务于创业教育的发展,各个学院也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创业教育,尤其是商学院和工程管理学院的创业教育发展最快,两个学院承担了全校大部分创业教育的教学工作。密西根大学的创业教育包括专业教育和选修教育两部分,其中专业教育主要体现在商学院实施的研究生创业教育,选修创业教育则以提供创业资格证书模式面向全校所有学生。威斯康星大学成立于1848年,以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蜚声海外,学校从成立之初,其办学、管理等层面都力争走在高校改革的前列。该校不仅在创新教育层面表现出色,在创业层面也相当地突出。威斯康星大学的创业教育可分为专业教育和选修教育,专业形式的创业教育可分为本科生创业教育与研究生创业教育,选修形式创业教育主要是针对本科生,由商学院以提供创业教育资格证书的模式进行。康奈尔大学是美国著名“常春藤”大学联盟成员和最负盛名的私立大学之一,在全世界范围内享有极高的学术声誉,现拥有学生18000人,其中本科生13000多人,是常春藤本科生规模最大的学校。学校1865年建立以来十分重视创业教育,目前对本科生的创业教育主要通过“康奈尔创业计划”实施,该计划是指所有学校、学院的创业组织共同帮助创造和推进创业教育、创业行为、商业化和体验学习的机会,其目标是在每个学院、每个领域及每一个生活阶段,支持大学范围内不同群体的活动,发现和培养每一个康奈尔参与者的企业家精神。“康奈尔创业计划”为学生及社会人员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包括创业论坛、创业竞赛以及丰富的创业教育课程等。

二、三所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及其分析

美国高等教育坚持实用主义思想,高校发展既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因面向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而各具特色,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也不例外。通过比较与分析三所大学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目标、实施机构、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等方面,可以对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创业教育课程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一)课程目标

我们可以把美国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归纳为两点:一是为大学生进入企业或创业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二是培养大学生成为高级管理人员和企业家。这三所大学的创业教育课程目标尽管表述不同,但内容基本一致,就是围绕创建或管理企业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才。由此可知,美国研究型大学在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已经达成共识,即通过传授创业知识,提高创业技能,培养创业精神,强化创业意识,鼓励首创实践,培养创业者应具备的各种条件或素质,为学生日后成为企业家或高级管理人员做准备。美国三所大学创业教育课程目标依据社会对经济领域人才的要求而设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查看全文

社会艺术教育功利化现象分析

【摘要】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升,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强。在21世纪素质教育理念的实施下,不仅仅依靠学校艺术教育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表现机会,社会艺术教育也要努力满足更多人的体验需要,因而将社会艺术教育推到了一个十分活跃的阶段。社会艺术教育作为我国艺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一些发展和巨大成果,而一些问题也随之显露。本文就社会艺术教育中的功利化现象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社会艺术教育;功利化

社会艺术教育不仅与每个人关系密切,而且还与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紧密联系。每个国家社会形态可以不同,但民族文化传统不能割裂,各个国家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活动形式和雅俗共赏的艺术作品,都需要得到政府的保护和扶持。因此,社会艺术教育事业能体现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以及国家和政府发展文化、繁荣艺术、提高全民审美文化水平的基本思想。当今世界,所有国家都以不同程度和方式设置了大量公益性、服务性的文化艺术部门和设施,以适应社会艺术发展的需要,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树立国家整体形象。[1]艺术音乐教育是指学校以外的文艺单位、团体或者个人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有关艺术方面的教育。通俗来讲,就是各级各类社会力量办学的艺校、兴趣班,培训中心所进行的艺术教育活动。社会教育因其在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业余性以及开放性等方面的优势,为国家的精神建设和民族的文化素质提高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其显露的问题我们更应该认真对待。社会艺术教育中的功利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受教育者进行艺术教育目的的功利性

受教育者从开始便有极强的功利性目的进行社会艺术教育,而并非真正的兴趣爱好。很多人之所以去学习,主要是为以后升学加分做准备。为了考级而考级的现象随处可见,他们不会考虑艺术教育审美、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价值功能,更不会去体会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内在的情感,而仅仅是像拿到某类考级证书或者水平等级证书一样,当作一种职业的技能。从开始他们把社会艺术教育当成了一种工具,为了赚取更高的收入或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而改变了艺术教育最根本的性质。

二、社会艺术教育教育者的功利化致使社会艺术教育内容的技艺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