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2 07:42: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艺术概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艺术概论课优质资源利用
201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强国战略决策。而作为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之一的艺术,其发展和繁荣必须强化艺术教育的职能作用,大力发展高校艺术教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对艺术教育体制进行不断改革和反思,确立完整的多层次、立体性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真正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品位,使之成为合格的21世纪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时代要求和必然选择。艺术教育对发展人的个性和创新意识、人格的完善和提升与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就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而言,当务之急是进行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而其关键在于以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根本的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更新。就艺术教育中的艺术概论课程而言,建设和加强其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就成为其教育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了。众所周知,广义的教学资源是指提供给课程教学的一切基础和条件,它不仅包括人才资源、硬件软件资源、课堂环境与情境等资源;还应该包括教学主客体关系,或师生关系构成的主体间性资源,以及教材、教学内容及其教学方法资源等。狭义的教学资源则主要针对课程教学内容而言,是指提供给教学内容的知识、方法、材料等要素构成的资源。基于此,作为理论型和专业基础的艺术概论,其课程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艺术理论知识资源;二是艺术创作审美实践资源;三是艺术历史传统资源。这就不仅需要古今中外的理论体系、知识结构、学理依据及其知识谱系作为其理论资源的支撑,而且还必须依赖其他包括美术、音乐、舞蹈、书法、工艺、设计等艺术门类课程,也包括艺术史、艺术创作、艺术鉴赏、艺术批评等课程,这就构成了艺术概论课程体系和结构的关联性和课程间性。在信息化、全球化的语境下,虽然有着资源繁多、信息畅通、检索便利等有利条件,但也存在浮躁浅薄、虚实难辨、资源相对匮乏的状况。故切实做好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选择和利用的工作对于教学改革及其创新人才培养尤为重要。
一、艺术概论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辨析与确认
正如徐亮指出:“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有必要注意利用已有的资源,吸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方面已有的条件和思路中的合理内容。这不仅可体现教育保持的连续性和改革的合法性,而且也是改革措施有可操作性,可得以实施和贯彻的关键。”[1]故而开发任何教学资源,必须重视对原有的资源条件的利用、转化和优化。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对新的优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本来教学资源是依据教学内容的目标、观念和规律来选择及确定的,它是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但作为教学资源的论据材料,过去却常被简单套入理论模式,材料资源本身的重要作用往往被轻视或忽视,出现材料与观点、理论不相吻合或难以言之成理,论之有据的现象。随着社会时展,我们应当树立艺术概论应该立足于材料资源优先的基本思路,和一切从艺术实践出发、从材料资源出发的艺术教育改革的理念,进而对艺术概论课程所需的艺术资源和理论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利用优质的教学资源来推进教学内容改革。基于此,新时期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资源应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性。其一,在专业主渠道的基础上拓宽多元渠道,确立多元一体的资源优质性。艺术概论有鲜明的核心价值取向性,确立资源的核心价值渠道是必要的,以具有人民性、民主性和进步性的价值取向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古今中外经历史检验的经典理论和作品作为核心的真善美统一价值体系构成了优质资源发掘的主渠道。在主渠道资源的基础上还需要多渠道拓展。从理论资源而言,西方20世纪以后的形形色色现代艺术及批评的多元资源;中国新时期以来形成的多元化、民族化、本土化的理论资源,“全球化”语境中比较文论的资源,当下学术讨论和争论的“热点”所提供的理论资源等,构成理论发展和艺术创新的“百花齐放”的资源开发格局。这就为艺术概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渠道,需要我们通过社会调研将其合理开发,转化为教学资源,并在历史与现实的条件下,改变资源材料匮缺老化、观念陈旧的教学现状,形成多元一体的资源开发渠道和经典化选择的优质资源构成格局。其二,选择具有一定特色与优势的教学资源,加强教学资源的优质性和典型性。艺术概论课程具有指导性和前瞻性,故而资源的优质性和典型性很重要。对资源材料的处理和选择,就必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入里,抓大放小,其目的是为了确定教学资源优质性与特色。一方面对教学资源提出更高选择要求,另一方面体现出资源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风格个性等特色。既在优质上体现出特色,又在特色中确立优质价值。因此,资源优质和优势主要体现在质量上而非数量上,当然,数量也提供了质量选择的空间和余地,只有具有一定的广度的数量支撑,才能达到一定深度、厚度的质量要求。从理论实践资源的精选而言,除艺术理论实践外,也应该从民间艺术理论实践、民族艺术理论实践、通俗艺术理论实践、大众艺术理论实践、新媒介艺术理论实践等入手,扩大理论实践资源开发途径,吸取其特色精华,使之转化为艺术概论课程教学资源。其三,注重个案、案例的典型资源的选择与开发,加强案例教学的应用性和创新性。理论课程的实践性品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个案分析和案例教学中。无论是理论个案还是实践个案都可提供实践教学和强化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的资源。过去在教学中并不缺乏例证和材料,但往往是堆砌罗列一连串材料,只有面而不见点。以个案分析和案例讨论方式教学,不仅使理论教学深入浅出、联系实际,而且也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例如,艺术概论非常强调艺术起源及其原始艺术发生问题,过去因为缺少实物性材料,大多数观点都是依靠推论和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支撑,既没有太大说服力,又枯躁乏味,学生根本接受不了,而且也听不进去。如果在教学中选择好典型案例加以分析讨论,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明显加强。因此,必须把好精选这一关,使材料真正实现作为个案分析、案例教学的目标。
二、艺术概论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途径
从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而言,资源开发不仅在于选择,而且重在发现,也就是说寻找优质资源开发途径很重要。这如同作家必须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而在生活中发现和选择素材一样,提出文艺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2];王国维提出作家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不仅能“写之”,而且能“观之”[3]。故而“入乎其内”的“写之”才能对材料资源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出乎其外”的“观之”才能对材料进行精选和创造。艺术概论教学资源是面对古今中外的艺术和理论而优选的结果,故而针对优质教学资源开发主要有三个途径。其一,开发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的优质教学资源。艺术概论课程最大的问题在于理论与实践脱节或者说理论落后于实践,理论解释不了实际问题,故而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往往给人以陈旧和乏力之感。这就要求课程资源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创新,必须立足于教学实际和艺术实际,以新材料、新论据支撑新观点、新知识。正如胡有清认为:“对于有潜在发展意义的科学知识,如边缘性科学知识、综合性科学知识,也应列入讲授内容。同时,有的放矢地介绍学科领域内的重大争论问题和新动向,也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4]新世纪以来,艺术实践与理论发展提供了各种新的艺术思潮和新的艺术理念,诸如行为艺术、实验艺术、新材料艺术、新媒介艺术、数字艺术、3D动漫艺术、生态艺术、环境艺术、景观艺术等,不仅与高科技、新材料、电子媒介紧密结合,而且与艺术理念观念变革结合,更为重要的是与生产力、生产方式变革结合,提供艺术创新发展的机制动力,也提供艺术概论课程改革的机制动力。从这一角度而言,教学资源的创新更应优先于观点的创新,新的材料就会支撑新的观点,也会支撑教学内容创新改革。其二,立足于知识结构和体系的系统性开拓优质教学资源的渠道。优质性不仅表现在资源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普适性和个别性、特殊性的结合上,而且也表现在基础性、知识性和创新性、变化性的结合上。艺术概论具有艺术理论体系、结构、知识谱系,需要在材料选择利用上整体全面考虑材料的实用性、对应性和实效性。过去在教学资源的选用上往往带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由此必然产生就事论事、各取所需的偏颇,而忽略了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的相关性和系统性。优质教学资源并非为某一范畴、命题、理论的合理性而选取的,而应该是为整个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而设置的,它还会有整合理论的作用,具有建构理论系统性、相关性和体系性的作用。因此,优质教学资源的意义在于资源本身具有系统性,具有整体性的实践材料和理论材料的意义,精选优质教学资源和考虑教学资源合理运用才能保证理论和教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充分认识资源运用的辩证性、合理性和逻辑性。其三,立足于艺术发展趋向和学术前沿成果,确立以核心价值体系开拓优质教学资源的渠道。艺术与艺术理论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社会性,但也具有一定的超时代性和超社会性,故而从时代要求和时展趋向及其文艺规律而言,确立起核心价值体系及其评价体系是十分重要的,它影响和支配艺术理论发展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优质资源的精选必须有标准、原则和规则,必须依据艺术规律建立价值评价体系及其标准来确立优质资源。当前随着艺术及其艺术教育发展趋势,艺术上升为大学科门类,艺术学成为一级学科,以及美术、音乐、舞蹈、影视、戏剧等艺术门类也从二级学科升格为一级学科,艺术学下属的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成为二级学科,面临着艺术升格后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以及一系列问题。因此,艺术理论发展创新反映到艺术教育和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科创新性和学术前沿性,以先进理论推动艺术创作和艺术发展,建立起艺术标准及其艺术评价机制。艺术评价机制表现于艺术观及其艺术评价的核心价值取向上,往往以标准、原则、规律来体现。教师对优质教学资源的选择其实也是一种评论或评价形式,除依据教学需要而设立的评价标准外,更重要的是根据艺术标准、原则、规律来选择。这说明,核心价值体系具有贯通性和时代性的,更具有前瞻性和开放性,教学资源选择必须确立核心价值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才能保证资源开发的优质有效性。
三、艺术概论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转化和利用
淮阳泥塑民俗艺术概论
淮阳是伏羲定都、创业和长眠之地,有众多的遗迹遗俗和神话传说,为纪念伏羲功德,后人在太昊陵建有宫殿式陵庙,俗称“人祖庙”。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太昊陵有盛大的祭祀“人祖庙会”,“泥泥狗”作为太昊陵二月庙会的泥玩具,主要是在庙会上兜售,同时也是祭祀活动的象征物。
一、淮阳泥塑的艺术特点
淮阳泥塑俗称“泥泥狗”,是河南淮阳太昊伏羲陵传统庙会上泥玩具的总称。泥泥狗的传统题材相当广泛,涉及狗、鸟、兽、猴、蛇、蛙、虫、鱼等数百种。老艺人说泥狗子是人祖伏羲女娲“抟土造人”时传下来的,都是伏羲的臣民,泥泥狗也就成了神圣吉祥之物,所以这种泥玩不同于一般的玩具,而是被当作祭祀伏羲和女娲的一种圣物,消灾去病,祈保平安。泥泥狗的捏塑、饰绘的实质与祭祖、娱神、祈子和禳灾等功利目的紧密连接在一起,反映生命意识又带有娱乐实用性,因此,泥泥狗伴随着远古的宗教祭祀和美好的愿望代代传承下来。
(一)用色鲜艳、对比强烈
淮阳“泥泥狗”的用色属于民间色彩范畴。传说,伏羲以五色分大地五行称为正色,其中黑色是东方最具象征意义的色彩,代表着神圣、尊贵、神秘、本原、正统、忠诚等深刻的内涵。黑色又称玄,老子设想的玄牝能够生育万物,还有玄鸟可以降而福之,象征着春天来临和生育,所以“泥泥狗”所有的底色都采用黑色,以黑色的沉稳庄重衬托其他亮丽的色彩,颜料中的黑是采用锅底灰加骨胶熬制而成,其它颜料如大红、大绿、中黄、鲜蓝等均为土质颜料调配而成,还有的加入蛋黄进行调配,白色在其它对比较强的色彩中主要起穿插调和协调作用。
(二)线条自然、装饰淳朴
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与思政教育探讨
摘要:本文基于高校艺术设计概论课程的基本现状,通过不断实践与发展,探寻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和发展措施,希望可以找到艺术设计专业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措施,以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艺术设计;思政教育;融合
随着国家经济的日益强大和文化的不断融合,教育工作成为强兵富国的一项必要工作,思政教育近年来备受社会重视。“全球化”的发展,让大家更快地了解世界,但是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却逐渐弱化,近年来“洋节”越来越受欢迎。现代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不仅仅是专业技能过硬,更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因为品质是做人的第一步。但是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过于简单,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所以,高校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中融合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融入到生活与教学的方方面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本文主要探讨在艺术类专业课程中如何融入思政教育,希望可以整合教育理念,促进共同发展。
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基本现状
现代社会与企业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类的学生要求越来越高,毕业生不仅仅要专业素质过关,还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走进设计行业,设计行业工作强度大,并且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较高的热情与创新。然而很多90后的学生家庭条件富足,吃不了苦,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此外诚实守信、为人真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坚持诚信才能与客户长久合作下去,真诚做人才会与同事和谐相处,才能有利于工作。最后要敢于探索,勇于创新,这是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只有不断去创新,设计才能有生命。基于社会的需求,艺术设计专业课程需要不断改进,将思政教学融入其中是必然趋势,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研究。普通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正是20岁左右的年纪,花一样的年纪,他们朝气蓬勃充满激情、好奇,这个时候正是对其价值观的塑造时期。高校对于艺术类专业的教学目标是结合本校定位而制定,培养的学生侧重点也不相同。例如应用技术型高校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让学生进入社会能适应工作。艺术生对待专业课一般会比较认真,但是对待思政这一类的课程就不重视,不愿意学习。我们也知道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特别是艺术类的学生极具个性,有着非常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向往无拘无束,不喜欢被束缚,所以他们并不喜欢一板一眼的思政教育。
二、高校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
艺术概论课优质教学开发与利用
201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强国战略决策。而作为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之一的艺术,其发展和繁荣必须强化艺术教育的职能作用,大力发展高校艺术教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对艺术教育体制进行不断改革和反思,确立完整的多层次、立体性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真正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品位,使之成为合格的21世纪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时代要求和必然选择。艺术教育对发展人的个性和创新意识、人格的完善和提升与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就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而言,当务之急是进行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而其关键在于以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根本的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更新。就艺术教育中的艺术概论课程而言,建设和加强其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就成为其教育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了。众所周知,广义的教学资源是指提供给课程教学的一切基础和条件,它不仅包括人才资源、硬件软件资源、课堂环境与情境等资源;还应该包括教学主客体关系,或师生关系构成的主体间性资源,以及教材、教学内容及其教学方法资源等。狭义的教学资源则主要针对课程教学内容而言,是指提供给教学内容的知识、方法、材料等要素构成的资源。基于此,作为理论型和专业基础的艺术概论,其课程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艺术理论知识资源;二是艺术创作审美实践资源;三是艺术历史传统资源。这就不仅需要古今中外的理论体系、知识结构、学理依据及其知识谱系作为其理论资源的支撑,而且还必须依赖其他包括美术、音乐、舞蹈、书法、工艺、设计等艺术门类课程,也包括艺术史、艺术创作、艺术鉴赏、艺术批评等课程,这就构成了艺术概论课程体系和结构的关联性和课程间性。在信息化、全球化的语境下,虽然有着资源繁多、信息畅通、检索便利等有利条件,但也存在浮躁浅薄、虚实难辨、资源相对匮乏的状况。故切实做好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选择和利用的工作对于教学改革及其创新人才培养尤为重要。
一、艺术概论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辨析与确认
正如徐亮指出:“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有必要注意利用已有的资源,吸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方面已有的条件和思路中的合理内容。这不仅可体现教育保持的连续性和改革的合法性,而且也是改革措施有可操作性,可得以实施和贯彻的关键。”[1]故而开发任何教学资源,必须重视对原有的资源条件的利用、转化和优化。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对新的优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本来教学资源是依据教学内容的目标、观念和规律来选择及确定的,它是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但作为教学资源的论据材料,过去却常被简单套入理论模式,材料资源本身的重要作用往往被轻视或忽视,出现材料与观点、理论不相吻合或难以言之成理,论之有据的现象。随着社会时展,我们应当树立艺术概论应该立足于材料资源优先的基本思路,和一切从艺术实践出发、从材料资源出发的艺术教育改革的理念,进而对艺术概论课程所需的艺术资源和理论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利用优质的教学资源来推进教学内容改革。基于此,新时期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资源应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性。其一,在专业主渠道的基础上拓宽多元渠道,确立多元一体的资源优质性。艺术概论有鲜明的核心价值取向性,确立资源的核心价值渠道是必要的,以具有人民性、民主性和进步性的价值取向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古今中外经历史检验的经典理论和作品作为核心的真善美统一价值体系构成了优质资源发掘的主渠道。在主渠道资源的基础上还需要多渠道拓展。从理论资源而言,西方20世纪以后的形形色色现代艺术及批评的多元资源;中国新时期以来形成的多元化、民族化、本土化的理论资源,“全球化”语境中比较文论的资源,当下学术讨论和争论的“热点”所提供的理论资源等,构成理论发展和艺术创新的“百花齐放”的资源开发格局。这就为艺术概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渠道,需要我们通过社会调研将其合理开发,转化为教学资源,并在历史与现实的条件下,改变资源材料匮缺老化、观念陈旧的教学现状,形成多元一体的资源开发渠道和经典化选择的优质资源构成格局。其二,选择具有一定特色与优势的教学资源,加强教学资源的优质性和典型性。艺术概论课程具有指导性和前瞻性,故而资源的优质性和典型性很重要。对资源材料的处理和选择,就必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入里,抓大放小,其目的是为了确定教学资源优质性与特色。一方面对教学资源提出更高选择要求,另一方面体现出资源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风格个性等特色。既在优质上体现出特色,又在特色中确立优质价值。因此,资源优质和优势主要体现在质量上而非数量上,当然,数量也提供了质量选择的空间和余地,只有具有一定的广度的数量支撑,才能达到一定深度、厚度的质量要求。从理论实践资源的精选而言,除艺术理论实践外,也应该从民间艺术理论实践、民族艺术理论实践、通俗艺术理论实践、大众艺术理论实践、新媒介艺术理论实践等入手,扩大理论实践资源开发途径,吸取其特色精华,使之转化为艺术概论课程教学资源。其三,注重个案、案例的典型资源的选择与开发,加强案例教学的应用性和创新性。理论课程的实践性品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个案分析和案例教学中。无论是理论个案还是实践个案都可提供实践教学和强化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的资源。过去在教学中并不缺乏例证和材料,但往往是堆砌罗列一连串材料,只有面而不见点。以个案分析和案例讨论方式教学,不仅使理论教学深入浅出、联系实际,而且也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例如,艺术概论非常强调艺术起源及其原始艺术发生问题,过去因为缺少实物性材料,大多数观点都是依靠推论和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支撑,既没有太大说服力,又枯躁乏味,学生根本接受不了,而且也听不进去。如果在教学中选择好典型案例加以分析讨论,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明显加强。因此,必须把好精选这一关,使材料真正实现作为个案分析、案例教学的目标。
二、艺术概论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途径
从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而言,资源开发不仅在于选择,而且重在发现,也就是说寻找优质资源开发途径很重要。这如同作家必须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而在生活中发现和选择素材一样,提出文艺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2];王国维提出作家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不仅能“写之”,而且能“观之”[3]。故而“入乎其内”的“写之”才能对材料资源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出乎其外”的“观之”才能对材料进行精选和创造。艺术概论教学资源是面对古今中外的艺术和理论而优选的结果,故而针对优质教学资源开发主要有三个途径。其一,开发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的优质教学资源。艺术概论课程最大的问题在于理论与实践脱节或者说理论落后于实践,理论解释不了实际问题,故而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往往给人以陈旧和乏力之感。这就要求课程资源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创新,必须立足于教学实际和艺术实际,以新材料、新论据支撑新观点、新知识。正如胡有清认为:“对于有潜在发展意义的科学知识,如边缘性科学知识、综合性科学知识,也应列入讲授内容。同时,有的放矢地介绍学科领域内的重大争论问题和新动向,也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4]新世纪以来,艺术实践与理论发展提供了各种新的艺术思潮和新的艺术理念,诸如行为艺术、实验艺术、新材料艺术、新媒介艺术、数字艺术、3D动漫艺术、生态艺术、环境艺术、景观艺术等,不仅与高科技、新材料、电子媒介紧密结合,而且与艺术理念观念变革结合,更为重要的是与生产力、生产方式变革结合,提供艺术创新发展的机制动力,也提供艺术概论课程改革的机制动力。从这一角度而言,教学资源的创新更应优先于观点的创新,新的材料就会支撑新的观点,也会支撑教学内容创新改革。其二,立足于知识结构和体系的系统性开拓优质教学资源的渠道。优质性不仅表现在资源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普适性和个别性、特殊性的结合上,而且也表现在基础性、知识性和创新性、变化性的结合上。艺术概论具有艺术理论体系、结构、知识谱系,需要在材料选择利用上整体全面考虑材料的实用性、对应性和实效性。过去在教学资源的选用上往往带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由此必然产生就事论事、各取所需的偏颇,而忽略了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的相关性和系统性。优质教学资源并非为某一范畴、命题、理论的合理性而选取的,而应该是为整个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而设置的,它还会有整合理论的作用,具有建构理论系统性、相关性和体系性的作用。因此,优质教学资源的意义在于资源本身具有系统性,具有整体性的实践材料和理论材料的意义,精选优质教学资源和考虑教学资源合理运用才能保证理论和教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充分认识资源运用的辩证性、合理性和逻辑性。其三,立足于艺术发展趋向和学术前沿成果,确立以核心价值体系开拓优质教学资源的渠道。艺术与艺术理论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社会性,但也具有一定的超时代性和超社会性,故而从时代要求和时展趋向及其文艺规律而言,确立起核心价值体系及其评价体系是十分重要的,它影响和支配艺术理论发展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优质资源的精选必须有标准、原则和规则,必须依据艺术规律建立价值评价体系及其标准来确立优质资源。当前随着艺术及其艺术教育发展趋势,艺术上升为大学科门类,艺术学成为一级学科,以及美术、音乐、舞蹈、影视、戏剧等艺术门类也从二级学科升格为一级学科,艺术学下属的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成为二级学科,面临着艺术升格后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以及一系列问题。因此,艺术理论发展创新反映到艺术教育和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科创新性和学术前沿性,以先进理论推动艺术创作和艺术发展,建立起艺术标准及其艺术评价机制。艺术评价机制表现于艺术观及其艺术评价的核心价值取向上,往往以标准、原则、规律来体现。教师对优质教学资源的选择其实也是一种评论或评价形式,除依据教学需要而设立的评价标准外,更重要的是根据艺术标准、原则、规律来选择。这说明,核心价值体系具有贯通性和时代性的,更具有前瞻性和开放性,教学资源选择必须确立核心价值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才能保证资源开发的优质有效性。
三、艺术概论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转化和利用
艺术概论双语教学方法探讨
一、引言
“艺术概论”课程旨在培养掌握全面的艺术常识,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的学生。“艺术概论”课程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系统掌握艺术学知识的前提下,具备自主查阅艺术设计类英文文献,以及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因为艺术学学科知识在不断发展,学生们个性多样,所以“艺术概论”课程双语教学的方法需要长期地探索和实践。
二、“艺术概论”双语教学实践
针对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学生们毕业后,多从事视觉艺术类工作的特点,本校的“艺术概论”双语教学课程,选用美国学者帕特里克•弗兰克(PatrickFrank)主编的《艺术形式:视觉艺术导论(Prebles'artforms:anintroductiontothevisualarts)》①作为英文教材,辅以李世葵编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艺术导论》作为中文教材[1]。经过两年的艺术概论双语教学实践,本校教师努力在传授艺术学知识和培养专业英语能力之间寻找结合点,激发学生对艺术学的兴趣,让学生在掌握艺术理论的同时,记住专业英语词汇和英语表达方式。1.培养学生对艺术学理论的兴趣“艺术概论”课程的课堂教学应该做到如下几点,才能激发学生对艺术学理论学习的兴趣。(1)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来传授丰富的知识。教师除了讲解以外,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展示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包括文字、摘要、图片、影片,等等。教师还可以在讲授教材内容的前提下,结合课外阅读材料,适度发挥和展开,来扩大学生视野。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来教学,可以节省学生掌握知识的时间。教师将一些重要的艺术学知识点制作成直观、形象的动画,学生通过看图片和文字说明,听英语解说,很容易就理解了艺术学理论知识,从而保证课堂信息量不会因为要花时间解说英语而减少[2]。(2)联系艺术创作和欣赏过程,让艺术学理论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例如,讲授“艺术的本质”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反思当代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家与中国古代著名画家所持的艺术本质观,然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艺术家对艺术本质的看法,决定了他们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从而创作出不同的艺术形式。(3)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启发学生,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例如,让每位学生自己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艺术问题或者艺术作品与艺术现象,收集相关资料,制作成PPT并在课堂上讲解,教师组织同学们针对演讲内容进行讨论。又如,提出一些艺术问题,让学生自主发言,让学生相互评价。这些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成为思考的主体和教材的体验者,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2.运用激励机制激发和维持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运用恰当的激励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改变学生学习的行为。激发并且维持学生对“艺术概论”课程的学习热情,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激励方法。(1)目标激励法。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实现目标的兴趣与信念。每一节课都告诉学生这次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在首次给学生授课的时候,播放一些往届优秀学生学习“艺术概论”课程的英语演讲录像,告诉他们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学习,也可以达到用专业英语流利发言和演讲的水平,激发学生取得成功的野心。(2)情境激励法。“艺术概论”课程双语教学不是把知识强塞给学生,重点是在于引导、启迪和诱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对艺术学知识和专业英语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语言交际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结合教学内容,教师适当准备一些实物、照片、录像,并通过听说读写、提问、唱歌、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营造出特定的交际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生动活泼的英语交流气氛中。情景教学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艺术学英语词汇的印象,获得用英语交流想法的成功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体的教学手段很多,例如,教师可以围绕所学的艺术知识,根据艺术史和艺术家传记,编成有趣的英语故事,先让同学们阅读,再通过问答练习促进学生思考和记忆。或者让学生扮演成自己仰慕的艺术家或者设计师,先用汉语陈述其艺术流派的创作理念,最后用一句英语概括。或者由教师提出一个艺术学话题和正反观点,让学生组队自由辩论。另外,师生还可以在课外开设艺术学专业英语角,等等。(3)赞美激励法。奖励是一种正强化,通过适当的表扬和肯定,来鼓励学生继续做某事和采取某种行为。奖励的手法多样,包括口头赞美、集体鼓掌等。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受人赞扬、被人理解和尊重,能使人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变得更有活力。学生渴望被赞扬,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鼓励和赞扬用英文发言的学生,这样做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使学生有努力学习的动力[3]。举办一次“艺术学知识英语抢答竞赛”并给予奖励,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循序渐进地开展双语教学“艺术概论”课程双语教学实践,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1)教师在授课内容上,可以精选一些知识点作为切入点。教师可以先双语讲解一些容易理解的章节内容,诸如“艺术的社会功能”、“二战以后的现代绘画”,等等。并要求学生背诵常用的专业英文词组、语句,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收获后,再推进学习难一些的章节内容。(2)在教学方法上,先中英文混合授课,随着学生熟悉了艺术类英语词汇之后,再增加授课的英文内容,最后实现全英文授课。进行“艺术概论”课程双语教学的前期,是教师采用英文课件、中文讲授的教学方法,对于较为浅显的内容,如“艺术的娱乐作用”等用英文教学,而重点和难点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艺术典型”等用中文讲解。在课程的后期,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设计艺术的种类及其基础知识”等内容时,采用英文课件、英文讲授的教学方法。4.把英语贯穿到双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教师要提前把课堂教学用语的电子文档发给学生,保证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能够听懂授课指令。让学生看图评论时说:“Lookatthepicturesandreviewit(看图并且评论之)”;当学生回答得不完善的时候说:“Notquite,cananyonehelphim(不止如此,哪位同学能帮帮他吗)”;对答不出问题的学生,教师应和颜悦色地说:“Itdoesn'tmatter.Ithinkyouwilldobetternexttime(没关系,下次你能答得更好)”;等等。教师要多用微笑和肯定的眼神,来鼓励学生用英文发言和讨论问题。每节课要给学生讲授20个艺术与设计类英文词汇;在讲解英语语法时,引导学生寻找英汉语种的异同点,把英语句子与相类似的汉语句子进行比较分析,找到表达规则与结构的相似之处,降低专业英语的学习难度;每节课后布置一道英文作业题,要求用英语回答;教师在每个教学单元末为学生提供中、英文学习小结,方便学生对单元知识查漏补缺;试卷中英文考题占30分,英文题型有选择题、名词解释和论述题,要求用英语写出答案。在考试前,教师将分散在课本各单元中的专业英语知识归纳起来,指导学生系统进行复习,要引导学生学会梳理艺术学基础知识、抓住重点和难点,多复习主要问题。同时,教师还应介绍考前复习的方法,并提供往届考题,以便学生熟悉考试的题型和考题的难易度。5.师生互动,及时反馈(1)营造师生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课堂氛围。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学是由学生、教学资源、教师这三者构成的动态体系,通过人际沟通来传播信息、沟通情感、交流观点[4]。因此,要建立一种平等、民主、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教与学之间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前提条件。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心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创造和谐气氛,引发师生互动。(2)提倡生生互动以及小组合作。同学之间建立有效的合作、共享、互动和竞争关系,能够提高效率。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相互监督和检查任务进展情况,分工合作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和调查研究,相互讨论问题并寻找答案,以小组竞赛方式来巩固认知。通过分组学习,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小组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给出建议,提出具体的要求和实施办法,使小组成员相互之间能够进行合作,共享资源和信息,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还要做到勤上网上论坛,及时回复学生的帖子。学生在考后要提交学结,反思双语学习的内容、过程和方法,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老师组织学生学结大会,有助于同学们通过积极的相互交流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3)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安排。教师应该随时依据学生状况来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后要认真、细致、及时地批改作业,同时有效地利用学校网络教学系统、QQ班级群,对学生进行辅导、答疑。由于学生听英语比听中文要困难一些,因此在课堂上有一些学生会跟不上教师的授课节奏,对教学会有很多建议。教师可以通过个别谈话、全班座谈或者问卷调查来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的困惑,再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备课,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来更新教学内容和调整教学形式。
三、结语
经过“艺术概论”课程双语教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将能够自主获取英文专业知识和开拓国际视野,从而能够及时跟踪国内外最新的艺术设计成果和发展动态,走在学科的前沿。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认真准备教案、课件及参考资料,优化组合教学内容,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来设计双语教学授课方式,还要以平等的心态主动亲近学生,形成愉悦开放的互动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大胆质疑追问,主动探索艺术学前沿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和阅读技巧,包括运用网络教学资源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去努力学习,才能够实现艺术学理论知识和专业英语交流能力的双丰收。
大学艺术概论课程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艺术概论课程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该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了解设计美学的总体构思,掌握艺术创作和鉴赏作品的方法,丰富艺术作品的感染力与表现力。为探讨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对教学策略的改革及研究,从深化教学内容入手,到教学方法、课程类型的变化,现代信息化辅助教学的应用,旨在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夯实职业应用型人才所必需掌握的基础知识,侧重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提高理论课教学质量,实现这门课程教学的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课程研究;艺术概论;教学策略;应用型
大学艺术概论课程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开门课”,基础课。本课程通过介绍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门类、艺术的发展、艺术的创作、艺术的作品、艺术的接受等几个方面,帮助学生加深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并掌握艺术创作和鉴赏作品的方法;从美学和文化学的角度来研究艺术,力求探索和发掘艺术的人文精神,培养相关职业应用型人才所必需掌握的基础知识。本课程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艺术的本质,了解艺术的门类区划,熟练掌握艺术的社会功能,艺术创作的过程,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了解设计美学的总体构思,大大丰富艺术作品的感染力与表现力。不言而喻,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这是一门重要的课程。那么,老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优化课堂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实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呢?
一、深化教学内容的教学策略,达到教材—教学—思想的塑造
艺术不但有理性的认识,感性的魅力,而且还具有全面具体地反映和描写人类、自然、人生等方面的内容。艺术作品是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相互关联的写照。同时,艺术作品的感性特征能呈现出外在世界与我们内在世界的具体性,它能使我们细致入微地体验自然的内在生命,人生的悲哀苦乐,现实生活的复杂性与多面性,艺术家们的创造精神等[1]。这种审美教育可以使人们更全面、更具体地感受现实生活的意义。尤其对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有较为广阔的知识背景和一定的理解能力,才能形成美的观念,对美的艺术品产生美的感受,形成审美观念,发展审美能力。(一)以主题教学法整合教材,强调教学的思想性。主题教学是用动态的生成观念,重新认识和整合全书内容。它是由几个教学单元内容组合在一起,穿成串形成核心知识和思想。它起着牵一发,动教材知识能力体系的作用。它是思想的切合点、触发点、共振点[2]。把教学思想由表及里地反应出来,个性与共性融汇起来,形成立体的教学平台。首先把教材按照内容分成几个模块,依据每个模块内容再设计不同的主题指导学生学习。每个主题都体现着思想性。譬如从哲学的高度和历史的角度探讨艺术本质、各门艺术的特点和它们共同的审美特征,以及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等等。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主题教学法。通过对教材内容深度研究和再组织,以“教材主题”提炼教材内容体系中蕴含的主要理论问题;整合“教材主题”以构建“教学主题”,围绕“教学主题”构建教师、学生、教材三维互动的立体教学平台。学生在主题教学中系统学习教学内容,每个教学内容都互相补充、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师生合力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换。其次,主题教学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性。搭建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以教学主题整合教学内容,以问题链深化课堂讲授,以专题形式组织教学,用主题讨论和个人或小组发言来实现。要求学生设计问题要多维化,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设计问题,使其具有启发性。目的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进行探究式学习,自主式学习,在自主学习中提高能力。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正确的美学观念,提高欣赏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塑造正确的艺术信仰。能起到在传统教学中依靠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所达不到的效果。(二)以体验式教学法贯穿始终,强调教学的实践性。体验式教学属于互动式教学模式范畴,是一种仿真式实践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前要做大量准备,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精选案例,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创设艺术史情景、感悟历史。其二,创设艺术作品情景、感悟作品。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角色体验及参与具体的情景[3],从而让学生获得无法从常规教学中获得的认知能力及自主学习积极性。该教学方法坚持以互动式教学方法为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同时,让学生以原有的理论知识为新知识的生长点,通过营造艺术情境,让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把枯燥的理论主动应用到一个逼真的具体场境中,促使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激起学生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尝试热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各项艺术能力。譬如:展示2016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蓝色多瑙河》现场演奏表演,让学生们理解艺术的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同时,在教学中经常把主题教学法和体验式教学法结合起来会更加便于教学。这两种教学法的结合会使课堂类型变化多样,改变传统教学中课堂类型的单一性。使整个课堂设计呈现动态的合理性。而且,每个主题的学习和讨论,每一个案例的体验和分析都会把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作为教学效果来评价。以下表格就是对这一教学设计的概括。综上所述,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教学设计及教学策略,使之课堂类型灵活,激发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尝试热情,激发自主学习动机,提高艺术创造力。(三)以艺术发展调整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的开放性。在这门课程中,作者用大量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认识艺术及艺术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涉及从古至今的中西方艺术发展进程。艺术理论是人类广泛的艺术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实践产生理论,反过来,对艺术创作实践起指导作用。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既让学生畅游在中外艺术发展中,还能认识到艺术理论对艺术创作实践的指导作用。1.按照艺术发展进程分为几个不同的教学模块学习。采取案例分析法、指导读书法、讨论法完成。课堂形式可以用对分课堂,小组讨论,翻转课堂。其中,案例分析法有其自身优势。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建筑师弗兰克赖特的代表作《流水别墅》,作品展示了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反映人类对社会生活和世界认识的物化形态。2.课前精心准备,周密设计,把千百年前的中外艺术史打破时空界限拉近给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索艺术史,体验艺术史,感悟人生。从而牢固掌握艺术理论及艺术创造规律,促使学生的艺术思想和鉴赏力不断得到升华。按照历史的发展整合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把纷繁复杂的艺术史,艺术创作史清晰地综合起来,完整掌握,融会贯通。
二、基于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教学策略,提升学习效率
影视艺术概论教学方法分析
【提要】在《影视艺术概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课堂讲授法、课堂参与法、影视实践法、评论写作法这四种教学方法。这四种教学方法将影视理论与影视实践相结合,将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将课堂学习与课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练习相结合,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评论相结合,能够全面提升学生在影视艺术理论知识、影视拍摄、影视鉴赏、影视评论等多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是一种综合立体的教学方法,在影视艺术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影视艺术概论;教学;方法;探究
一、课堂讲授法
在《影视艺术概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课堂讲授法向学生介绍电影理论、电影历史、经典影片、电影大师等内容。通过教师讲授和系统梳理,学生可以快速了解中外电影史发展脉络、主要电影流派。譬如介绍电影流派相关知识诸如产生背景、艺术特点、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历史地位、获奖情况时,采用课堂讲授法可令学生迅速掌握这些最基本的影视知识。以外国电影史为例,通过教师讲解,学生了解到外国电影史的发展可以简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无声时期的电影,主要包含无声时期电影的形态特点、代表作品,以卢米埃尔兄弟、梅里埃的电影、苏联蒙太奇学派电影、欧洲先锋派电影为代表;第二阶段是经典叙事时期的电影,包含大制片厂制度下的经典电影叙事及其电影作品;第三阶段是现代电影时期,包含传统电影向现代电影转型期的重要代表作品,如《公民凯恩》等;第四阶段为高科技时代的电影,包含动画电影和科幻电影等。再看中国电影史,同样可通过讲授法令学生了解中国早期国产电影的特点及经典影片,譬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优秀国产电影以《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为代表。接下来介绍十七年电影的艺术特点及本阶段的优秀影片,如《林则徐》、《早春二月》。在新时期电影中主要介绍第三代导演到第六代导演的特点及其作品,可将第五代导演中的张艺谋和第六代导演中的贾樟柯作为重点来介绍,因为这两位导演都是目前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导演之一。关于张艺谋,电影作品重点介绍其最优秀的电影,如《秋菊打官司》《一个也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等,印象系列则可介绍《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等。贾樟柯可重点讲授其《三峡好人》《江湖儿女》《山河故人》等代表性影片。
二、课堂参与法
除教师课堂讲授外,还可让学生适当参与到课堂讨论中,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学习热情、主动思考的能力和独立判断的能力。譬如在讲授导演风格的时候,教师介绍同一故事由不同导演执导,作品风格和艺术水平有较大差异,以电视剧《红楼梦》为例,该剧有两个版本,一个是1987年中央电视台王扶林导演的《红楼梦》,简称央视版;一个是2010年李少红导演的电视剧《红楼梦》,简称新版。两个版本电视剧的取材和内容基本相同,但剧作风格、导演风格却很不相同,各有千秋。教师可选取电视剧《红楼梦》的经典片段《宝黛初见》作为案例,要求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观点。讨论发现,多数学生认为央视版更为经典,表现在场景设计和演员表演两个方面。在场景设计方面,该版将现场众人的言谈举止都表现出来,既有主角林黛玉和贾宝玉的言谈举止,也有众人的说笑反应,因此是一个综合立体的见面场景。演员表演层面也表现不俗,陈晓旭把林黛玉清高孤傲的气质完美地表现出来,贾母则把祖母对孙儿的无比疼爱演绎得淋漓尽致。比较而言,新版《红楼梦》宝黛初见场景镜头中只有贾宝玉和林黛玉,其他人被排除在镜头之外,令观众无法了解现场的总体情况,因此在场景设计上和央视版有较大不同。但也有同学比较认可新版《红楼梦》,认为新版人物服饰华美,色彩和光线运用更符合现代年轻观众的欣赏趣味。学生讨论完毕,教师可对学生观点进行点评,既要说明自己的主观喜爱,更要客观地进行艺术比较,从演员表演、场景设计、气氛烘托、色彩光影、音乐配置等方面进行比较,以令学生对影视艺术有更深入的了解。
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意义
摘要:本文基于高校艺术设计概论课程的基本现状,通过不断实践与发展,探寻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和发展措施,希望可以找到艺术设计专业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措施,以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艺术设计;思政教育;融合
随着国家经济的日益强大和文化的不断融合,教育工作成为强兵富国的一项必要工作,思政教育近年来备受社会重视。“全球化”的发展,让大家更快地了解世界,但是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却逐渐弱化,近年来“洋节”越来越受欢迎。现代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不仅仅是专业技能过硬,更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因为品质是做人的第一步。但是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过于简单,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所以,高校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中融合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融入到生活与教学的方方面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本文主要探讨在艺术类专业课程中如何融入思政教育,希望可以整合教育理念,促进共同发展。
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基本现状
现代社会与企业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类的学生要求越来越高,毕业生不仅仅要专业素质过关,还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走进设计行业,设计行业工作强度大,并且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较高的热情与创新。然而很多90后的学生家庭条件富足,吃不了苦,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此外诚实守信、为人真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坚持诚信才能与客户长久合作下去,真诚做人才会与同事和谐相处,才能有利于工作。最后要敢于探索,勇于创新,这是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只有不断去创新,设计才能有生命。基于社会的需求,艺术设计专业课程需要不断改进,将思政教学融入其中是必然趋势,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研究。普通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正是20岁左右的年纪,花一样的年纪,他们朝气蓬勃充满激情、好奇,这个时候正是对其价值观的塑造时期。高校对于艺术类专业的教学目标是结合本校定位而制定,培养的学生侧重点也不相同。例如应用技术型高校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让学生进入社会能适应工作。艺术生对待专业课一般会比较认真,但是对待思政这一类的课程就不重视,不愿意学习。我们也知道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特别是艺术类的学生极具个性,有着非常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向往无拘无束,不喜欢被束缚,所以他们并不喜欢一板一眼的思政教育。
二、高校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
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建构论分析
摘要:为提高设计概论“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供一个理解和讨论的参考文本。通过对专业“课程思政”的基本经验、形态特征、价值本源和标志元素等关键性问题的梳理,在“适应-不适应-新的适应”循环往复中,进一步对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建构的相关结构状态作出检视和辨析。搭建起了一个可以理解和讨论设计概论“课程思政”的基本框架。有利于澄清思想认识,纠正实践偏差,深化设计概论“课程思政”教育理论及实践。
关键词:课程思政;设计概论;建构论;艺术设计专业;基本框架
当前,专业“课程思政”在各大高校有序推进,逐步深化,加速了设计概论“课程思政”的生长。设计概论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入门的核心课程,在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中,始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德育处于首位,建构高质量的设计概论“课程思政”,成为任课教师的一种教育责任与担当。正本清源,从逻辑上讲,设计概论“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思政”,它们在基本经验、形态特征、价值本源和标志元素等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对其进一步梳理,进行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建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根据专业“课程思政”的基本经验,建构设计概论“课程思政”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专业“课程思政”的普遍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一)专业“课程思政”的普遍经验。专业“课程思政”在传播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聚焦用好课堂主渠道、促进教书与育人统一[1]等方面,成为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建构的范式。设计概论引入“课程思政”,将进一步强化和发挥它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1.设计概论“课程思政”的内涵。在“全课程、全员育人”的背景下,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关乎设计专业基础理论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教育和思政教育,课程目标与原初“纯课程”较之,在功能性质、目标任务上,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设计概论“课程思政”不是要新开设或新增设一门课程,不是在原课程中再附加一章或一节或一段思政教育内容,而是在知识育人基础上对原课程育人功能的重组重构,包括:(1)深度挖掘蕴涵于原课程中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强化“显性”(形态特征、标志元素)思政、细化“隐性”(价值本源)思政;“显性”与“隐性”并重,提升育人能力,形成综合功效。(2)开辟课程新场域,将课程育人落到实处,形成知识与育人并重,高度契合,从而使“隐性”思政“显性”化、“显性”思政“工具”化、“工具”思政“系统”化。2.设计概论“课程思政”的意义。它改变了设计概论“学科中心”的课程模式,将专业“课程思政”延伸到设计概论中;它遵循设计概论的特点,将专业“课程思政”的一般原理应用到设计概论“课程思政”的建构中;它整合设计概论课程中的各个知识点,突出设计概论课程中专业知识蕴涵的育人价值,特别是整合那些对学生职业道德修养、人文艺术素养等有作全局整体发展意义的知识点。(二)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启示。专业“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为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建构提供了可资借鉴和参考的范本。1.理论探索及成果。上海市部分高校深入贯彻和全面落实关于加强高校思政教育重要讲话,率先推出“全课程育人”方案,从而推动了多地高校专业“课程思政”理论研究的步伐。陆道坤的《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一文,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分工协作作出了明确界定;刘文红的《新闻传播课程思政论文集》一书,汇集起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孙在福、丰颖楠、齐海明的《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实践——以〈立体构成〉为例》、以及王计平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研究——以〈环境设计原理〉课程为例》等一些文章,对艺术设计专业一些课程引入“课程思政”进行了诠释,从中管见其设计概论“课程思政”的雏形。遗憾的是,在论及专业“课程思政”大量文献中,由于研究者各自的任务目标及侧重不同,在如何建构某一门具体课程的“课程思政”上,并没有给出更进一步的阐释。2.实践经验及后果。专业“课程思政”从理论到实践,一些原先隐藏的问题先后显露出来,认识上的偏差,是将专业“课程思政”概念化和标签化,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一是负载了一些非“课程思政”本质的内容;二是偏离了专业课程标准和目标;三是削弱了“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和针对性。3.认识成果及启示。研究文献的积累,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学术界、教育界逐渐对专业“课程思政”的认识达成共识,“专业知识+思政教育”成为认识成果的“表达式”。通过可复制性,它在部分高校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了固化,在推出的一些精品特色课程中也有相应的体现。主要启示:(1)在认识上,专业“课程思政”与设计概论“课程思政”这对范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建构过程,是一个从一般到个别,实现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过程。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孕育于专业“课程思政”,有其共性,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具有自身的特点,是其个性。(2)在策略上,将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建构放置到专业“课程思政”中检视,是一个从“适应”到“不适应”到“新的适应”的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设计概论“课程思政”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在检视、辨析中逐步明朗化。
二、依托专业“课程思政”的形态特征,建构设计概论“课程思政”
影视艺术课教改
近年来,随着影视艺术教育的迅猛发展,影视艺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显突出。如何审视、探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已然成为影视艺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影视艺术教育专业基础课程《影视艺术概论》为对象,结合教学实践,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考核三方面来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以期优化该课程教学,促进影视艺术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一、深化拓展教学内容
“影视艺术概论”课程通常包括影视语言基础及其规律、场面调度基本知识、影视叙事表意及有关影视艺术史论等内容。由于大多数学生入学前一般都接受过相应的专业培训,对这些内容已有程度不一的初步的接触和认识,因此,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进行相应的深化、拓展,这是“影视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底子。通过问卷调查,摸清学生对影视艺术的把握状况,了解其感兴趣的和有疑惑的相关问题,从而在备课中有针对性深化和拓展课程内容。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影视艺术的影像、声音有一定了解和认识,他们的兴趣和疑惑主要集中于作为故事元素的剧作、作为视觉元素的影像、作为听觉元素的声音、作为性格元素的表演及其彼此之间的关系等等。通过分析可知,学生渴望在已有接触的基础上实现对影视艺术更为全面、系统和更深层次的认知和把握。这便成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有针对性深化和拓展的重要依据。如围绕影像,可从透镜、视点、景别、摄影机状态、光、色、构图以及影像的表意等方面来较为全面、深入认知和把握影像,从而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其次,补充完善教材内容。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国内高校还没有一本通用的“影视艺术概论”的教材。尽管如此,一般情况下,学校还是要求使用教材。因此,补充、完善教材内容也就必不可少。为此,教师一定先要准确理解教材内容和观点,这样,才能避免在深化和拓展教材内容时造成思想观点的混乱,甚至与教材观点相左的现象。之后,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补充、完善相应的内容,力图使之达到专业性、前沿性、易读性,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如,伴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新媒体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的运用,作为“技法”、“表现方式”、“叙述故事和传达思想的手段”的影视语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影视艺术的传播能力和艺术魅力得以不断增强。因此,“影视艺术概论”课程内容应当将影视前沿动态,如IMAX3D影像及最近兴起的关于48帧影像的探讨、后技术时代电影艺术“泛美学”倾向等现象引入课堂,以保持教学内容的丰富充实与常讲常新[1]。再次,确定难点、重点和疑惑点。教师可在“影视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开始之前或者每一章节开始之前与学生充分交流,进一步了解他们对课程各章节内容的熟悉程度,以确定各章重点、难点和疑惑点。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选择相应的重点、难点问题来进行深度交流,重点突破。譬如,笔者在交流中了解到,多数学生对电影蒙太奇的规则、类型、剪辑方法及声画蒙太奇,影像表意,声音表意、场面调度等章节的内容分辨不太清晰,存有疑惑;而对影视明星与明星制、镜头运动方式等内容却有较好的把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前者自然应做重点难点讲解阐释和把握,后者则只需大体提及有所加深即可。可见,确定难点、重点和疑惑点能够为深化和拓展课程内容留下时间和空间。
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近年来,我国影视艺术教育发展迅速,许多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理论被引进,教学方式也越来越多样丰富。笔者依据学生对“影视艺术概论”课程内容的把握程度,从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入手,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一,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基本以“呈现任务———明确任务———解决完成任务的问题———完成任务———评价任务”[2]为主要结构。在“影视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中,一开始就应向学生提出这门课程要完成的创作任务,然后围绕作业创作的问题展开学习。如,教师可将3~4个学生分成一组,要求每组学生摄制一个5分钟左右的短片,并要求从景别、运镜方式、构图、光、色等镜语方面结合叙事表意来阐释说明。那么,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后,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有关理论知识就会有的放矢,抓住学习的关键。之后,经过讨论、明确分工到创作实践,完成实践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观摩、议论和点评实践作业。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团队合作意识就容易被调动起来,课程也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又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就某一新近上映的影视作品或者经典作品写作一篇专业评论。为此,学生先要仔细观看、研读文本,尽力捕捉富于个性的感悟、体验。同时,通过网络、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并运用相关理论来写作,之后还需要反复修改,最终完成评论写作,接受教师和同学评阅、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是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学习实践相互促进,从而掌握课程内容和相关技能技巧,并提升文化修养。其二,“双元制”教学法。“双元制”学习形式是从德国引进的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将“学校和企业两个学习场所结合起来,把高等教育与企业职业培训或企业工作相结合,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为依托,以实践为核心,把学校设在工厂里,把教室搬进车间里,学生在老师和师傅的共同指导下,学习理论和专业技能”[3]。贵州民族学院传媒学院和贵州电视台、贵州日报、贵阳电视台、多彩贵州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等一批媒体传播机构、公司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它们是我院的重要实习实践基地,这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习实践的条件。就“影视艺术概论”课程教学而言,教师可根据本课程教学大纲的有关实践实训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到不同的实习基地观摩见习,接受一线生产制作者的指导,并逐渐参与具体的制作实践。以贵州民族学院传媒学院学生参与贵州电视台第5频道的“真情纪事”栏目实习实训为例,教师事先要让学生认真观看该栏目的几期节目,以形成一种感性的认识。接着,学生跟着栏目组参与该栏目一两期节目的具体策划设计、脚本写作、采访、摄制以及后期制作等整个流程,这样就能够学到大量实际的操作经验。之后,学生再根据本课程教学大纲的有关内容及要求写出相应的总结。最后,还要求学生对参与的节目(栏目)进行相应的评点总结,并在师生之间进行深度交流。这样一来,学生对“影视艺术概论”的“策划”、“叙事”、“影像元素”、“声音元素”等课程内容就会有比较深入的体认和把握。显然,“双元制”教学法真正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徒弟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4],达到了“产学一体”的境界。值得注意的是,“双元制”教学模式只适用于影视艺术教育部分专业课程或部分专业课程的部分内容。其三,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并结合运用无声言语及其他媒体工具,向学生系统地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方法。它是教学的一种主要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讲授并非灌输,但运用不好很容易成为灌输。在“影视艺术概论”教学中,诸如影视艺术发展概况、影视艺术艺术属性与商业属性的辨析、影视语言的有关原理等内容的教学,显然离不开教师的讲授。如何有效地使用讲授法,应着重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讲授的独特魅力。主讲教师学问大小、水平高低、权威与否固然重要,然而,如果没有学生听,学问再好,水平再高,名气再大,也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独特的讲授魅力。而教师独特的讲授魅力主要包括个人的气质、语言以及讲授时的肢体语言等,其中,个性化的讲授语言尤为重要。讲授的语言宜具有影视艺术的特点,强调形象生动、妙趣横生,或抑扬顿挫、铿锵有声、充满激情,或严谨周密、深入浅出。这既是基于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学习特点的考虑,也是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自身优长和特点的考虑。另一方面,是讲授的情境性。广播电视编导教学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情境情感体验能力,使学生学会并养成在情境中思考的习惯。在理论讲授中,要设置相关问题,将理论渗透在问题之中,就在教师依据逻辑结构阐释理论之时,问题便成为了情境,逻辑便成为了情节。跟随着教师的思路和分析,处于情境和情节之中的学生自然会主动加强体会、思考、感悟,实现深度互动。其四,讨论法。研讨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学中的某一中心问题,在独立钻研基础上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以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讨论法的优点在于,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师生在多元互动中交流认识,由思维的碰撞而产生智慧的火花,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对于“影视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来说,研讨法的有效运用需要注意以下方面。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来确定讨论主题,它必须具有讨论价值。讨论主题允许具有争议性,如“数字技术时代的电影真实性”就符合选题要求。其次,教师要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学习和思考,充分准备讨论的意见,拟定发言提纲,使学生拥有讨论主题所需要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再次,现场讨论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和引导学生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并适时、适量地介入讨论,以确保讨论不离题不走型,注意控制时间、调节好气氛。最后,教师还要做好总结与评价。要积极肯定学生的发言,对其提出的观点给予客观的评价,如有必要,还可就有些观点和看法继续研讨。同时,一定还要指出学生发言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适用时机和范围。教师应当依据教学规律和原则、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具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以及教学条件等因素,来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与组合,并不断调整和校正,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