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4 02:33:3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医师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临床医师中医诊疗能力论文
【摘要】根据中医临床医师面临的问题,提出提高临床医师中医诊疗能力的对策。认为加强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可以拓宽思路;为临床医师创造再学习条件,知识的“回炉”可以提升应对各种疑难杂症的能力;科研政策的优惠可以调动临床医师的积极性;注重理论研究者和临床医师之间的沟通,可以优势互补,取得双赢的效果。
【关键词】临床医师;基础理论;诊疗技能
Abstract:Accordingtocurrentissuesclinicianshavetofacewith,thisarticlepresentsseveralmeasuresonhowtoenhancethediagnosticalcapabilityofclinicians.FurtherstudyonclassicalliteraturesofChineseMedicineenablesclinicianstoimprovetheirmindandprovidesthemaconditionofrelearning.Theabilityontreatmentsofallkindsofdifficultiesandvariousillnesseswillbeenhancedthroughreacquiringknowledgeandtheenthusiasmofclinicianswillbestimulatedbythebeneficialfromscientificresearchpolicies.Thisarticleemphasisonthecommunicationbetweentheoreticalresearchersandclinicianswhichisreciprocalandwillleadstoadoublewinsfinally.
Keywords:Clinicians;Basictheory;Diagnosticalcapability
中医之所以历经两千多年现仍被有效地运用于临床,主要是由疗效决定的,而疗效取决于中医理论的指导。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样的实践就不会发展也不会长久。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价值取向的改变,临床医生能潜心学习理论,并将自己治疗的医案用理论进行认真分析的人越来越少。目前中医面临很多问题,除有些人的错误认识外,我们不能不从自身找原因,其中临床医师中医理论素养不高导致诊疗技术下降,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如何提高临床医师中医理论素养,进而提高诊疗能力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对此,笔者根据临床医师目前所面临的有关问题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略抒管见:
1注重经典著作的学习,深挖中医精华
女医师医学科普论文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问卷研究中使用的《女医师参与科普工作情况调查表》,是根据社会调查问卷编制的一般原则,结合亲社会行为理论自行编制,问题的选项根据调查目的分为单选题和多选题两种类型[5]。调查问卷包括4部分:第1部分是情况介绍;第2部分是指导语;第3部分是被调查人员基本情况,共3个题目,包括年龄、职称和学历;第4部分是女医师参与医学科普工作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共5个方面,包括:①参与行为2题(参加与否、年参与次数);②对医学科普工作的基本态度4题(必要性、了解程度、参与责任、参与意愿);③亲社会意识6题(服务社会、扩展医学服务领域、结识同仁、同伪医学斗争、体现自我价值、帮助民众);④消极因素9题(工作繁忙、占用时间、回报太低、缺少渠道、商业味道太浓、受邀医师水平低、受邀医师责任心弱、科普对象层次低、社会科普氛围差);⑤其它问题。
1.2调查流程①从女医师协会会员花名册中随机挑选400名会员作为研究对象;②于8月10日前通过邮局将调查问卷寄送给会员;③分别于9月30日和10月30日前,通过电话联系尚未寄回问卷的会员,请她们填写并寄回问卷;④对寄回的有效问卷进行分析。1.4统计学分析研究主要采用分层逐步回归的方法,其中分别以参加科普活动与否和年参与次数为因变量,以基本态度、亲社会意识、消极因素的相关要素为自变量。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2.1女医师参与医学科普工作行为的现状通过对324名女医师调查发现,全部调查对象中有269名(83.0%)女医师参加过科普讲座、电视网络科普节目、义诊服务、科普展览或资料传单发放等多种多样的医学科普活动。在所有参与过医学科普活动的女医师中,近1年内有23名(7.1%)没有参加过医学科普活动,87名(27.1%)参加过1次,39名(11.9%)参加过2次,65名(19.7%)参加过3次,32名(10.0%)参加过4次,78名(24.2%)参加过5次及以上。
2.2女医师参与医学科普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的分层逐步回归结果对调查问卷结果分别以参加科普活动与否和年参与次数为因变量,以基本态度、亲社会意识、消极因素所包含的条目为自变量,进行了分层逐步回归。统计分析后从表1可以看出,2个回归分析的F值分别等于14.02和28.84,P值均等于0.00,表明2个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基本态度、亲社会意识、消极因素所包含的部分变量能解释女医师是否参加过医学科普活动具体行为方差变异的34%,能解释参加过医学科普活动女医师年参与次数方差变异的37%。在预测女医师是否参加过医学科普活动的具体行为中,3种基本态度(必要性、了解程度、参与责任)、2种亲社会意识(扩展医学服务领域、同伪医学斗争)和1种消极因素(社会科普氛围差)与之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对激发女医师参与医学科普活动有积极作用;3种消极因素(工作繁忙、受邀医师水平低和受邀医师责任心弱)与女医师参与行为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对女医师参与医学科普活动起消极作用。在预测参加过医学科普活动女医师年参与次数中,2种基本态度(了解程度、参与意愿)与之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有利于提高女医师的年参与次数;2种消极因素(受邀医师责任心弱和社会科普氛围差)与之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不利于提高年参与次数。
住院医师规范管理论文
[摘要]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管理是医学专业学生完成本科及以上的教育后,以发展各种专业能力为目标的毕业后教育阶段。建立一整套严格的住院医师培训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培养出高素质、德才兼备的住院医师。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制度
医学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学生毕业后尚须经过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住院医师[1]。医师的规范化培训管理是医学专业学生完成本科及以上阶段的教育后以发展各种能力为目标的毕业后教育阶段[2]。近年来我院充分依托天津地区以及军队系统雄厚的医疗卫生资源,基本建立起一整套适应当前医学发展需要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模式。现报道如下:
1把临床工作作为规范化培训管理的出发点
刚毕业的医学专业本科生过去五年时间学习了较为丰富的医学基础知识,但缺乏对医院工作环境与临床操作技能的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医院为其提供必要的以培养临床工作能力为主的系统化、规范化培训管理。
1.1建立长期有效的培训管理制度
医师职业素养教学论文
[摘要]医师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医学界的公认,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不能仅关注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教学,职业素养的教学同样重要。文章在我国的文化背景下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的职业素养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了职业素养清单及适合我国情况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为提高我国住院医师的职业素养和完善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职业素养;教学
近年来,医师的职业素养问题已成为医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培养和加强医师的职业素养成为医学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职业素养的教育应该贯穿于本科教育,强化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职业素养培塑的关键时期就是医学生毕业后刚开始接触临床工作的时期[1-2]。而住培是医学生成长过渡到合格医师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就住培学员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育对促进医师职业素养的形成意义重大,因此如何在此时期对住培学员进行职业素养的教学尤显重要,是住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住培学员职业素养的内涵
住培学员职业素养是一个理论化的概念,更易用崇高的理想主义术语来描叙,反映了人物特征而不是可观察的行为[3]。但是,近年来很多国家从规范和价值观出发将职业素养定义为可观测的行为。如英国皇家医学院将住院医师职业素养定义为“住院医师的一套价值观、行为及人际关系用来支撑公众的信任”[4];美国内科学会将住院医师专业素养定义组成的关键要素确定为“利他主义,责任追究,责任追求,卓越,荣誉,诚信和尊重他人”[5]。这些定义都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职业素养的教学和评估的实现。虽然各国定义职业素养的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且职业素养的部分组成要素也得到了全球医学界广泛认可,但是由于不同国家的传统文化、民族信仰等社会价值观及医疗环境的差异,全世界对住培学员职业素养尚无明确统一定义[6]。因此每个国家只能根据自身的文化背景及时代需求定义自己的住培学员职业素养。在国家卫计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等文件的指导下,结合我国文化背景和医疗背景及国内外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我国住培学员职业素养可定义为住培学员在进行住培轮转过程中,从事医疗相关活动时表现出来的综合素养,是住培学员胜任自己岗位所需素养的综合,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是住培学员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总体反映,其核心要素包括医患沟通能力、管理及团队协作能力、终生学习和科研能力、职业态度、医学法律和伦理的实践能力等。
2住培学员职业素养教学的方法与内容
住院医师培训课程设计论文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医学教学的理念和模式也不断更新,以适应日益急迫的医疗服务需求。毕业后医学教育开展临床专业技能培训,与临床医师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相衔接,直至住院医师成为二级或三级的专科医师。至此毕业后的住院医师的职业培养,尤其核心职业能力的强化是住院医师渡过职业“生存期”的关键。本文从核心职业能力的构建的视角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课程的内涵、实施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就如何提升课程效果提出了建议。
1核心职业能力———规范化培训课程的内涵
1998年1月,美国医学院协会(AAMC)首先发表了“医学生教育的培育目标(LearningObjectivesforMedicalStudentEducation)”,而由此确立21世纪医学院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以及价值观。而后,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评鉴委员会(ACGME)于1999年提出各专科住院医师在其训练规划中,纳入六大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ies)的培养,以确保及提高住院医师教育的质量,藉此改善病人健康照护的质量。ACGME所订定的六大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在医学知识(medicalknowledge,MK)、病人照顾(patientcare,PC)、人际关系及沟通技巧(interpersonalandcommunicationskills,ICS)、职业精神(professionalism,P)、基于实践的学习和提高(practical-baselearningandimproving,PBLI)以及医疗系统中的执业能力(systems-basepractice,SBP)[1]。核心职业能力是每一个合格的医务人员、教育者及研究人员必须具备的技能。尽管在上海市规范化培训内容与要求中提及了对住院医师职业道德和政治思想的要求,并且在公共科目中有相关课程[2],但具体考核方法仍以技能测试为主,不能全面体现医师的综合素质,故有必要在培训及考核过程中添加核心职业能力相关内容。由此,医师培育以院校医学教育为起点,以毕业后医学教育为重点,并透过次专科医师的发展,将医学教育培养训练整合并形成完整的现代医学教育体系。
2“六大核心能力”融入临床教学———规范化培训课程的实施
2010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部门部署下,上海市中医类别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也纳入“规培”培训体系中。经过评估认定,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成为中医类别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之一。曙光临床医学院的传统中医科成功地将中医理论、PBL教学、医患沟通和团队协作整合起来,成为“六大核心能力”融入培训课程的载体和支撑。2.1夯实中医理论基础,强化中医临床能力。通过中医特色查房、病例讨论、系列讲座等形式,巩固“规培学员”中医基础知识,掌握中医临床基本技能、完善临床辨证思维方法、提高临床诊疗能力[3]。2.1.1强化中医思维科室定期举行名老中医查房或疑难病例讨论,由“规培学员”介绍患者病史,类证鉴别,辨证实施等情况,专家则从中医理论出发,结合各家学说观点,对患者进行分析,就学员汇报给予点评。2.1.2提升操作技能中医临床应用方式多样,内外合治,针药并施,学生不应限于一隅,应当广泛学习并亲身实践。对此,科室要求“规培学员”针药并施,实践多种中医传统治疗手段如针刺、艾灸、拔罐、刺络放血、耳针、药物熏洗等治疗方法。反复实践,体会传统中医综合诊疗技术的疗效。2.1.3拓展经典学习“规培学员”在有一定临床经验后,科室定期组织中医专题讲座,内容涵盖中医药经典理论现代运用、中医药专病研究进展、名医经验总结传承等,拓宽知识面。通过循序渐进地理论学习,使基础知识得到了强化和扩充。2.2强调自主学习,以病例为中心、问题为导向。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GME)提出的“基于实践的学习和提高”和“在医疗系统中的执业能力”两项能力,是中国规培学员较为缺乏的,在前阶段的学校学习中也少有涉及。然而作为未来的医生,学员将来面对的是临床种种复杂的情况,包括如今严峻的医患关系和医疗环境。因此,我科开展了PBL学习,以病例为中心,问题为导向,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学员互动的模式,主动学习如何进行临床决策,切实提高沟通的能力。PBL客观地呈现临床实景,弥补了课堂教学、案例教学的不足。临床病例本身具备结构不良的特点,繁杂的信息需通过思考逐步询问、整理,抽丝剥茧以达到最终结论,为PBL提供大量学习素材。教师在旁适当引导,学员进行头脑风暴,整合既往所学知识,并从卫生经济学方面、医患者沟通方面、患者心理学方面展开思考。2.3注重医患沟通,培养良好医风医德。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GME)提出的“病人照顾”“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与“职业精神”占了六大核心职业能力中的一半。在临床医疗中,懂得与人沟通,具有正义和道德感,对于坚定“规培学员”的医学信念,更好地为患者服务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学员在进行规培前,先接受医院文化、规章制度培训;定期开展医患沟通技能讲座;参加院级伦理查房;要求学员深入临床医患沟通各个环节,参与治疗方案的制定及病情告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医患沟通培训与医德养成紧密结合,通过结合品德与能力的培训,激发学生在情感、态度层面的主动思考,促使他们在临床实践中的沟通行为自内而外展现,到达内外的统一[4]。2.4教学相长,团队协作。教学相长和团队协作都是“职业精神”的一部分,既能强化学习效果,又为将来漫长的职业生涯做好铺垫。在传统中医科学习过程中,“规培学员”身负学习与教学双重任务,除了完成自身学习目标,还需承担一定针对实习学生的教学任务。包括指导实习学生完成日常病程录的书写,示教各项中医外治操作等。高年资(2或3年级)的“规培学员”还需发挥专业专长结合病例向实习学生开展小讲座。学员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牢固专业知识,发现自身不足,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见表1)
3考核与评价———规范化培训课程的保障
住院医师管理心理学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医学技术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质量,满足人们的不同健康需求,在对住院医师进行专业培训的过程中,可以对原有的培训理念以及培训方式等做出必要的改进和优化。管理心理学的应用对于提高住院医师培训效率以及培训质量等均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在此基础上,主要对管理心理学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作用关系等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行为模式;心理机制
管理心理学的内容在多个领域中均可以得到充分有效地应用,通过管理心理学的相关内容,能够对个体的各种不同心理活动特点以及所对应的行为反应模式等进行分析,从而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出更加有效地管理策略,使相关组织管理活动能够得到高效实行。就目前来看,医患矛盾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医师队伍建设力度不够、人才规范化培训不足等,要减少医患纠纷,就需要增加对相关医务人员的规范化培训,使其掌握更多的专业操作技能,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临床任务。关于管理心理学应用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相关内容均需要综合临床实践展开分析[1]。
1管理心理学的相关介绍
管理心理学综合了多门学科知识,包括社会科学、人文学、心理学等多种理论知识,重点研究和团队相关的个体行为反应模式、心理活动模式以及群体结构、群体特征和团队行为规律等[2]。对这些管理个体与团体规律进行分析、预测、控制,能够有效规避和减少一些不利于团队发展的行为,使团队工作效率不断提高,不断达到预期目标,并将团队发展实践中的一些可控成本等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充分调动起个体积极性,使其能够在团队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个人潜能。由此可以得出,管理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应用,能够使各项组织管理工作的实施更加具有创造力和积极性,使整个管理系统内的个体与团体联系更加紧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完善团队结构,通过预测个体行为及其对团体绩效的影响,规避不良的风险性因素。
2管理心理学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
医师法律制度思考论文
人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与生命最直接相关的职业是医生,因此医师法律制度的完备是一个法治国家不可或缺的法律渊源。
我国第一部有关医师的法律规范是1929年民国政府颁布的《医师暂行条例》,其后修改为《医师法》,该法目前经修改仍在我国台湾地区适用。新中国成立后于1951年颁布了《医师暂行条例》和《中医师暂行条例》,在一个法治社会仅有两个条例显然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及时颁布《医师法》成为一件十分重要的议提,因此立法机关历时近十年时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终于于1997年拿出了较为成熟的《医师法》(草案),该草案经多次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终于在1998年6月26日在九届人大常委第三次会议上通过。
一、《医师法》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是新中国卫生法制史上第一部从法律层面上规定医师制度的法律,从这个方面讲把《医师法》的颁布称为新中国卫生法制史的标志性事件并不为过。《医师法》的重大意义在于:
1、规定了医师的职责性质是神圣的;
2、规定了全社会应当尊重医师;
超声医师继续教育论文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方法
培训前后分别进行理论考试与技能考核,技能考核分为三部分:①仪器调节和检查切面获取;②超声图像分析;③超声报告单书写和回答相关问题。培训前后考核知识要点基本相同,但培训后考核适当增加难度。考核结果由两名资深讲师专门负责,评判标准:优:≥90分;良:89~80分;合格:79~60分;不及格:<60分。培训结束前行不记名选项问卷调查学员的继续教育需求。
2.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培训前后考核成绩比较行方差分析、双侧配对t检验及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病理医师继续教育论文
【摘要】多学科协作诊疗(Multi-disciplinaryteam,MDT)有助于突破单一学科局限、整合各学科优势资源、促进疾病的规范化及个体化诊疗。病理医师的精准诊断是MDT治疗决策制定的关键之一;同时,MDT讨论又可促进病理医师的继续医学教育。通过病理医师积极的、主动的参与MDT讨论,加强与临床医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从病理取材的规范化、病理诊断的全面性、加强对新病种或少见病种的认识、提高分子病理水平等方面促进病理精准诊断,为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基础。
【关键词】多学科协作诊疗;病理医师;精准诊断;继续教育;个体化治疗;分子病理
多学科协作诊疗(Multi-disciplinaryteam,MDT)是指以病种为单位,由两个以上专科医学专家共同讨论,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诊治方案的诊疗模式[1]。这种综合诊疗模式,有助于突破单一学科局限、整合各学科优势资源、促进疾病的规范化及个体化诊疗[1]。MDT模式已在欧美发达国家广泛推广,在英国更是以白皮书立法的方式强制推行,促进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1-2]。MDT的专家团队常常由相关内外科、医学影像科及病理科等科室专家组成。其中,病理科医师综合形态学、免疫表型和分子病理特征得出的精准诊断是MDT治疗决策制定的关键之一[1]。同时,MDT综合讨论又促进了病理医师诊断的规范性和知识更新。本文将结合国内外进展及我院MDT开展实践,探讨MDT模式下病理医师的继续医学教育,促进病理学科及相关临床学科交叉发展,最终促进我国个体化医疗水平的提高。
1病理医师在MDT中的作用
随着疾病特别是肿瘤研究的深入,新的检测技术、治疗靶点和靶向药物的不断涌现,决定了疾病特别是肿瘤精准诊治的复杂化和精细化。病理医师作为MDT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承担着为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具有充分信息的综合病理诊断报告职责。病理诊断报告内容包括详细的组织学诊断、危险度分级和分子遗传学特点等,为MDT的临床综合诊断、预后判断、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靶向治疗、疗效及病程监控等提供病理依据。因此,在MDT模式下,促进病理医师的专科、交叉学科培训等继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如何利用MDT进行病理医师的继续教育
外科手术及手术医师资质管理论文
外科手术是体现医院综合治疗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属于一项高风险、高收益的医疗业务。为了患者安全和医院质量管理要求,医疗管理部门须对外科医师的手术资质进行严格管理。卫生部《医院分级管理办法》中将手术分成四个等级进行管理,不同级别对应难度不同。其中,四级手术的难度最大、风险最高、操作最复杂。年轻医师、资历浅的医师先从一级手术开始,随着年限、考核结果的认可才能进行高级别手术。外科手术及手术医师资质管理系统就是根据医疗管理部门实际需求出发,参照医疗卫生行政管理要求,进行定制开发,以提高手术资质管理,防范可能的风险[1]。
1需求分析
1.1医院信息化发展趋势
我国医疗信息化经过30多年的建设,从无到有、从单机到多服务器、从单位到区域,已发展成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目前,大部分二三级医院已经建设了比较完善的HIS、CIS、LIS、RIS、PACS等系统,随着业务的发展和精细化管理需求,正在逐步建设医务、护理、感染控制等各类管理系统。医务部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部门,承担着医院医疗业务管理的重要职责,对内需要监管好医师的日常医疗行为,对外负责业务联络和数据上报。因此,为医务部构建一套专业的管理系统对于一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显得非常重要。
1.2外科手术管理需求
目前,大部分医院的手术管理流程是:外科医师在住院医师站填术申请单,经过审核后传送到手术室管理系统,当班护士进行排班后将时间、台次反馈给外科医师[2]。由于实际开展的手术名称跟申请手术名称可能存在不一致,在患者病案首页上对手术进行归类时也有差别,导致数据上报需要病案室进行手工匹配调整,工作效率相对较低[3]。因此,医务部迫切希望构建的管理系统中有专门的手术资质管理模块:首先,它具有查询医院所有外科医师手术资质权限及相应报表,包括手术申请日常管理、审批、现场考核、综合评分等流程。其次,能按照特定条件,对专类的手术(比如二进宫手术、重大手术、并发症手术,等)进行统计,然后,通过数据抽取工具ETL将数据整合,与手术麻醉系统、病案首页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最后,系统能对手术申请及系统操作时进行相应的控制,能维护不同等级人员权限[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