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审计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0 15:54:2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银行审计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银行审计论文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论文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监督

论文摘要:面临WTO,商业银行的竞争将日益激烈,其经营风险也会逐渐积聚,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作为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是商业银行拓展业务和防范经营风险的最现实的保障并对增强银行实力、有效防范和化解银行经营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内审的缺陷、组织机构的构建。

1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现状

商业银行是依照法律设立的从事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业务的企业法人,其经营对象、交易特征、机构分布、社会影响等特征决定了他是风险聚集性很强的特殊企业。作为金融企业,银行通过吸收储户的存款,管理着巨额的资金,同时也面临着各种风险。随着国家对银行业监管力度的加大,银行业内部风险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近年来,银行内管理人员或一般员工职业犯法、挪用储户资金等现象造成银行巨大损失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并且我国银行业在逐步加大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中,最为关注的不良资产问题往往也与违规行为相关联。业内有关权威人士指出,内部审计力量薄弱,是屡屡出现以上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也尤为突出的摆在了我国银行界的议事日程之中。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是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要求,是金融监督管理体系在商业银行内部的延伸,由于历史的原因,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重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业务的扩张及商业银行内部金融案件的逐年增加,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制的建立日益受到重视。

2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在模式上的缺陷

查看全文

银行效益审计探析论文

【内容摘要】中央银行作为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具有维护金融稳定、推进金融改革、改进金融服务的职责,只有积极探索开展效益审计,才能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笔者结合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发展的现状,对今后中央银行开展效益审计的内容以及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思考,以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关键词】效益审计,中央银行,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李金华审计长在今年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于今后审计业务工作提出了两个要关注的重点之一就是积极探索效益审计,注意揭露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等问题,促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中央银行内审部门要顺应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积极探索开展形式多样的效益审计,促进中央银行内部监督工作的开展,全面提高中央银行履行各项职责的能力。

一、中央银行效益审计的基本概念

当前理论界对效益审计的概念有许多提法,效益审计的实践也各有特点,比较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效益审计关注的主要是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施青军(2005)。所谓经济性,是指“从事一项活动并使其达到合格质量的条件下耗费资源的最小化”。效率性是指“投入资源和产出的产品、服务或其他成果之间的关系”。效果性是指“目标实现的程度和从事一项活动时期望取得的成果和实际取得的成果之间的关系”。

效益审计是传统审计和管理咨询二者的混合物,它吸收了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客观性和报告技术之类的优点,同时,又从管理咨询中摄取了专业分析系统和专业分析技能的养分,其报告不应提供详细的解决方案,只应唤起人们对存在问题的注意。总的来说,只要围绕着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就可以认为是抓住了纲要。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中央银行来说,效益审计就是指内审人员运用现代技术方法、经济管理理论,客观、系统地对各行或职能部门的项目、活动、功能以及人财物管理和使用并就其实现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程度进行独立地评价。

查看全文

银行审计信息化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银行审计工作也逐步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审计。银行审计工作信息化相比以往传统的人工审计测试方式,检查了更多样本的数据,对样本数据可进行更为精准的统计,有效地提升了工作效率。鉴于此,文章着重分析研究了当前我国银行审计信息化面临的几点问题,并对此提出了几点解决策略,为信息化银行审计工作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银行审计;信息化;问题;对策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逐渐加快,我国银行业已经大量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业务流程与风险控制工作。因此,银行审计也面临着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审计过程中风险识别和评估、设计有针对性的测试方法等方面的问题。采用信息化手段的审计工作,无疑为对海量的经营业务数据量进行测试时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审计方法,不仅减少了错误率,更提升了银行审计整体的工作效率。但是,我国信息化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在银行信息化审计工作中也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何提升银行审计信息化水平是银行审计当前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当前银行审计信息化面临的几点问题

本文所说的银行审计信息化,是指银行组织架构中设置的内部审计部门或专门人员,按照银行内部审计要求,主要采用信息技术方式对银行各项业务信息进行检查,依据检查结果得出审计结论的过程。(一)审计测试方式落后于银行业务的金融科技发展进程审计测试方式,是指审计人员检查审计对象信息(指会计记录与财务报表)的手段与方法,包括仅采用人工检查或采用电子信息技术与人工检查相结合等测试方式。审计测试方式较为落后是当前我国众多银行审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银行业运用计算机科技水平在近些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银行审计中采用电子信息技术与人工检查相结合的测试方式并未全面的普及到各地区银行的审计工作中,很多银行在进行审计时仍采用传统的人工审计测试方式。因而审计测试的深度不够,包括测试的报表项目与单一项目的样本量不够多,选样方法多是采用依据审计人员的个人经验抽样,无法从样本测试结果推断样本总体情况并得出恰当的审计结论。这便会存在审计出现漏洞等现象。目前,很多银行内审计工作人员的意识并没有跟上科技进步的步伐,对于审计工作仍处于传统的、在审计现场采用人工翻阅书面资料和查看计算机屏幕信息的形式进行审计。这种成本高、低效率的审计工作不仅会拖延时间,更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精准度。在银行进行审计工作中,由于工作量过于庞大,而审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按随机抽样方式实施测试并依据所得测试结果推断样本总体情况的量化估计技术水平又处于初级阶段,为原本高强度的审计工作又增添了不小的难度。甚至有些银行工作人员在这种高强度的审计压力下会出现应付心理,导致审计工作并不能更好地开展。长此以往,我国银行审计工作水平如不能加快适应当前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需要,将阻碍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二)现有的审计软件功能尚不能满足银行审计的要求在信息化大环境的影响下,很多经济发达地区的银行内部逐渐采用审计软件来进行审计工作,银行审计人员通过审计软件中获取所需要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排查,得出审计结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发现问题的精准度。但因我国的银行审计工作采用信息化审计软件的时间较晚,尚处于逐渐的完善阶段,在这一阶段便会存在一定的局限和漏洞。同时,我国银行审计工作使用的审计软件功能较为简单,尚不能更好地适应具体的审计要求,工作人员在采用审计软件进行工作时,仍处于采用半手工半科技的方法,从而降低审计软件的使用效率。由于审计软件的功能并不完善,导致银行审计人员不能在软件中进行更为深层次的数据筛选与检查,也不能对数据进行更好地追踪处理,导致形成审计风险,无法更好地适应当前银行审计工作发展的需要。(三)审计人员以及客户经理的职业素质有待提升当前,我国部分区域内的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前利用审计软件进行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高效开展。包括不能通过运用审计软件对业务数据的测试以识别银行内部风险控制制度设计与运行中存在的缺陷,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审计结果难以有效指导相关机构、部门调整风险控制政策与程序,提高银行内部风险控制水平。一些银行内部的审计工作人员缺少对待工作的责任心,对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够重视,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常常不能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审计,从而影响正常的运用审计软件进行信息化审计的效果。银行的客户经理的职业素养也需要进行提升。当前,我国银行内部客户经理的缺乏职业所需的识别风险迹象、有效控制业务风险意识的敏感度,导致对于贷前调查出现纰漏。以2015年2月15日XX支行营业部为例,向上虞市XX货运有限公司发放贷款300万元,客户经理贷前调查根据客户提供的30余辆非本省运输工程车行驶证复印件核算客户资产,未对借款客户只具有店面营业场所而未具备一定规模的货运场所引起关注,且未对所购运输工程车辆的真实性进行进一步调查认定,该户贷款2015年10月起开始欠息。银行客户经理未对此漏洞进行纠察、贷前调查不到位,形成的新增贷款欠息造成一起高风险事件。银行客户经理的这一疏忽很可能对审计人员检查测试该项贷款的风险时误以为贷前调查资料齐全,风险不高,存在误授风险。未能识别出这一贷前调查的内部控制体系运行中存在的缺陷,得出的审计结论不恰当,导致银行审计效果不佳。

二、提升银行审计信息化水平的若干建议

查看全文

银行信贷业务审计探究论文

一、信贷业务在财务报表中披露项目

信贷业务在财务报表中通过以下项目进行核算:一是“应收利息”;二是.“发放贷款及垫款”;三是“贷款呆账准备”;四是“利息收入”。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通常将“发放贷款及垫款”作为重点测试审核项目。

二、信贷资产审查的内容

一是审查贷款业务的开展是否符合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原则,有无盲目追求盈利,将贷款投向高风险、高回报领域,如集中对市政建设项目、房地产行业发放贷款。二是贷款发放的审批是否严格按照授权,有无越权放贷,有无先放贷后审批情况,是否执行审贷分离。三是贷款的发放规模各年之间是否稳步增长,是否一味扩大贷款规模,导致贷款风险过大。四是贷款抵押、质押担保是否合法有效,是否存在集体土地使用权等无效抵押物。五是贷款分类是否真实、合规、准确,有无虚报贷款质量。六是对不良贷款的管理是否做到部门专管、风险识别、及时处理,贷款界定、转账、核销是否合规。七是根据贷款分类计提的贷款呆账准备是否充足、合理,是否与贷款变动情况配比合理。八是对关联方发放贷款是否严格按照规定并实行有效控制,有无放宽贷款条件,放贷规模是否超过银监监管额度。九是审查贷款集中风险,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及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总额三项指标是否超过银监监管额度,是否存在关系密切的贷款客户之间互保获取贷款。十是贷款利率是否执行国家规定,有无因盲目追求利润,擅自或变相改变利率。

三、信贷资产审计的基本策略及其方法

查看全文

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论文

1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

1.1审计内容的发展趋势

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重点内容应当包括五个方面。首先是立足于维护股东的权益,农村商业银行在经历改制后,股权结构有了明显的变化,因此需要内部审计来加强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第二,本着农村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内部审计应当注重对经济效益的审计。第三,坚持风险管理的原则,通过风险识别、风险控制、和风险规避的流程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创新业务、新的经营领域等进行内部审计。第四,由于商业银行不同于其他企业,其与我国的财政政策的实施有密切联系,因此需要对管理层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比如在领导调离岗位或岗位变动时就需要进行相应的内部审计。最后,内部审计应当包括业务流程方面的薄弱环节、漏洞或缺项等出现的问题进行审计。

1.2审计方法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内部审计的方法也需要进行革新。首先是建设内部审计的信息体系,通过信息体系收集银行内部的所有财务数据,审计人员通过数据终端实现无纸化操作和审计,从而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其次是内部审计的信息网络化应用,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之上,通过相关软件的归纳分析对相关财务问题进行审计,从而简化内部审计的工作。

1.3审计战略的发展趋势

查看全文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启示论文

摘要: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已经有了相当长时间的发展,它继承了西方内部审计的先进理念,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应用,摸索总结,获得了较为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对我国的相关制度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启示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东南亚、俄罗斯、南美发生金融危机时,我们会发现西方各国大多数银行的经营表现较过去稳健性提高了,西欧、北美的商业银行没有发生较大的,多米诺式的经营风波,应该说这与他们具有良好的内部审计监督制度是分不开的。2001~2002年期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为了调查内部审计在全球银行业的实际执行情况,巴塞尔委员会会计特别小组对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卢森堡、荷兰、西班牙、瑞典、瑞士以及美国的银行监管当局和71家样本银行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银行内审组织最普遍的模式是实行集权化管理。所有被调查行证实,它们都建立了常设的内部审计职能部门。对大银行来说,其海外分行可能会设立一个内审部门,但这些当地的审计单位都要接受总行内审部门的协调。调查也表明,这些被调查行的内审职能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得益于建立了良好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这次调查范围广泛,资料详实,基本反映了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代表了国际银行业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对于加入WTO后,经济进一步市场化的中国,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而言,极具借鉴意义,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重要的启示。

一、必须更加重视内部审计风险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存发展问題这是银行内部审计最大的风险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是银行内部审核经营心作用是衡量和评价其他控制的有效性,它存在的价值在于能为银行实现经营目标(即经济效益最大化)提供帮助通俗地说,内部审计具有增值功能。内部审计部门是否能够存在和发展关键取决于商业银行最高决策和管理层的接受、支持或承诺和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两个主要因素。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一个费用中心,附加值的话,假如没有较好地发挥它的职能作用、没有带来足够的工作附加值的话,或者引入社会审计履行审计职能的成本低于组织内设立及运行内部审计的成本,那么最高决策和管理层完全有理由撤消内部审计部门,而将内部审计工作外包给专业会计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去完成。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必须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有效措施,关注组织内部的各种经营风险,提出恰当的降低风险的建议,以间接地创造效益,才能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二是内部审计基于一种判断性的工作,存着判断不准确甚至错误并引起不良后果的风险。

从审计的客观环境来,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十分迅速,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银行出了业务更新快,规章制度多,会计科目细等新特点;同时计算机、互联网等高科技技术大大便利了银行会计核算和数据集中,无纸化信息逐渐多。要以较小的审计成本从被审计单位大量的、复杂的业务活动中得出恰当的审计结论确非易事。从审计人员的主观因素来看,由于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不强,或因为工作经验与能力的限制,都有可能对审计事项揭露不充分或作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导致审计结论不当。另外,由于审计方法的不恰当,审计资源和成本的有限性,被审计单位内部参差不齐,也造成了审计风险的客观存在,当前,随着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加强,人们对审计风险的认识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现阶段的银行内部审计风险日益加大,因此,各商业银行都在想方设法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只有将这类审计风险控制住,才能较好地解决内部审计最大的审计风险问题。从长远来看,内部审计人员的报酬可能会同内部审计风险直接联系起来,内部审计风险必然会得到内部审计人员、部门和管理层的关注和重视。

查看全文

银行部审计风险论文

随着我国金融业参与国际金融业程度的不断提高,现代管理技术和理念不断被引入我国银行内部管理活动中,内部审计(以下简称“内审”)开始成为银行整体内部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内审部门在银行管理中的作用日渐突出,与此相应的就是内部审计的风险也越来越引起有关各方的关注。

一、金融机构内审风险的表现形式

1.违规操作风险,即没有遵守上级行的操作规程和有关规定实施审计活动而引起的所谓上诉风险。形成原因部分属于制度体制层面,部分属于内审技术层面。目前阶段,银行系统均就内审方面制定了若干规定,大多是以“制度”、“操作规程”、“办法”等形式存在,这些规章制度是内审部门行使职责时必须要遵守的,但实际工作中受诸多情况的影响,存在不自觉的实际偏差,这些偏差使内审部门“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受到质疑。如在现场审计活动中,应该就查出的问题征求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的意见,但有些内审人员却忽视了这点,由此带来了被审计单位最后并不认可这种问题的存在,或上级行虽然下发内审结论,但被审计单位又提出复议要求等。

2.取证不当风险,即所取得的审计证据不充分或者是不恰当而形成的风险。这是在现场审计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内审风险,一般都是属于技术层面的原因造成的。按照现行内审操作一般规定,对查出的问题必须要有证据予以证明,即内审不仅仅是查出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有证据证明这是个问题,即查证问题。对查出的问题如果不取得足够的证据予以说明,容易引起这样两个后果,一是没证据下结论,不符合内审的一般操作规定,从而转化为违规操作风险;二是没证据就下结论使内审结论没有说服力。同时也不利于各级领导进一步思考这一违规问题。同时,由于没在现场及时取得相关证据,为少部分人篡改证据留下隐患。

3.查证不实风险,即对重要的审计事项查证不实、揭露不力而形成的风险。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中央银行,内审风险在查证不实方面具有明显的银行业特点。银行内审主要是审计检查银行的业务,尤其是侧重检查潜在风险程度高的业务,由于银行业务的行业特征,若干业务的风险识别具有较高的难度。如联行业务,随着近几年银行联行资金被盗或挪用案件的不断发生,有关各方对内审监督的力度和作用提出了质疑,并且认为内审部门应该在联行资金安全方面负有一定的责任。但公平而论,就目前银行内审部门来说,单纯从事后检查的角度要确保银行联行资金的安全,确实是勉为其难。但是,无论是本行管理层,还是一般员工,对本行内部发生的案件,尤其是业务方面的案件,总是要问内审部门查没查过确是不争的事实。

4.定性不准风险,即引用法律规定、业务规章不当或者是定性措辞不尽规范而导致的风险。这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内审风险,也是制约内审工作整体水平发挥的主要风险形式。定性不准包括三种可能:一是定性错误,内审人员对查出问题的判断完全是错误的,如在对贷款进行分类时,没有依据借款人的主营业务收入判断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而是依据贷款的担保对象或抵押物的保证程度来判断其被归还的可能,将本来应该划分为次级的贷款,划分为正常,就属于定性错误;二是夸大错误的程度,如对主管会计行长定期检查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从有关各方得到的信息是主管行长第三季度进行了检查,有检查书面材料,但在相关登记簿上没有行长的签名,定性为登记簿记录不全比较准确,而定性为主管行长没有认真执行定期检查制度,就属于夸大错误事实;三是缩小错误程度,检查发现某支行将贷款利息收入部分退还原借款人,应该定性为截留利润而定性为低于国家规定利率发放贷款,就属于缩小了错误的程度。

查看全文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论文

一、行业背景

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产品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和操作流程不断优化,需要内部审计关注的内容很多,尤其是信息化的应用越来越深入,也给内部审计提供了全面了解经营情况的平台。但受到精力和时间的限制,成为在所有方面都精通的全能审计机构和人才只是美好的愿景,因此,从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层面看内部审计,培养出一批术业有专攻,专业钻研有深度的专长型审计机构和专家型审计人员,以使审计系统整体专业水平适应业务创新发展是一种现实选择。

二、工作目标

(一)审计机构专长化,内部审计部门对各个专业领域进行覆盖,各级审计机构在一个或多个领域形成专长,成为该领域专业水平领先、应用价值显著、审计任务优先选择的审计机构。

(二)审计人员专家化,引导审计人员职业发展方向,让从业人员拥有多个研究特长,发展成为特定领域的专家或专业人员。

(三)审计项目专业化,在成果共享的基础上,引入流水化作业的概念,实施一定程度的审计项目定型,在专业审计领域按不同的项目类型,研究、积累审计方案,从而促进审计质量和审计价值的提升。

查看全文

商业银行风险审计防范论文

摘要: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随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整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也将逐渐转移到风险管理上来内部审计如何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发挥作用?本文以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为研究对象,以国内外最新审计理念为导向,重点阐述了风险审计的涵义及其特征,商业银行推行风险审计的意义与作用,以及实施风险审计面临问题和解决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风险管理风险审计

全面风险管理是从战略目标制定到目标实现的全过程风险管理,随着现代商业银行所承担风险的增加,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也逐渐转移到风险管理上来,当今风险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理念,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与其说银行是在经营货币的企业,不如说银行是经营风险,从风险管理中获取收益的企业。商业银行一直在利润与风险之间做着谨慎和侥幸的选择,防范和控制经营中的风险,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战略,是商业银行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任务。作为现代商业银行的审计部门,如何由传统的合规性审计向风险预警和防范为目标的风险审计转变,合理配置有限的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与效益,有效发挥审计监督在防范和控制风险中的积极作用,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面临的焦点课题。

风险审计的涵义

风险审计,也称风险基础审计或者风险导向审计,它是在传统的账项基础和内部控制制度基础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模式,是指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状况及其风险程度,从而把有限的审计资源集中到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针对不同风险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对策,重点对高风险点进行实质性测试,从而伎内部审计的剩余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最低水平。与账项基础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基础审计相比,风险审计关注点在于对被审单位的风险评估,其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更加关注的是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一一是否建立清晰的风险管理战略、完善的管理架构、全面的风险管理过程和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最终实现风险管理效率和价值的最大化,不但可以保证充分的审计覆盖面,而且对每一个领域都会根据其风险评价结果有不同的审计频率与深度,增强了对风险的预防控制作用,风险审计方法的重点是识另q、预防与控制风险。因此,风险审计理论的核心是从分析审计风险入手,通过建立科学的审计风险分析模型,采取定性定量分析方法,量化确定固有保证程度系数,并控制保证程度系数,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以确保审计质量。

商业银行实施风险审计方法的坝实重要牲格林斯潘曾经说过:“银行的基本职能是预测、承担和管理风险。”风险审计的本质和根本目标是促进和保障商业银行业务的稳健发展,促进商业银行树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坚持发展与防范风险并重;适应市场和业务需要,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手段,健全风险管理体制,培育风险管理文化,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促进业务发展,目标是优化资源配置,将风险控制在商业银行可以承担的范围内,实现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最大化。

查看全文

风险导向型商业银行审计论文

「摘要」在目前我国金融审计人员少,而监督对象机构多、规模巨大的情况下,如何对商业银行实施有效的审计监督,是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从我国金融审计的目标入手,系统地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风险,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风险导向型商业银行审计的思路,并对风险导向审计的目标、内容、重点和技术方法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审计重点

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是最古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商业银行已发展成为包罗万象的“万能银行”,对一国的金融发展乃到整个经济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商业银行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商业银行审计的重要地位,审计署在《2003年至2007年审计发展规划》中将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作为审计工作的“三驾马车”。虽然随着外部监管的加强以及银行自身内部控制的完善,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有较大幅度的下降,重大金融案件明显减少,但银行经营的各种风险依然存在,金融审计的形势依然严峻。商业银行审计要发挥“预警机”的作用,通过查处各种重大问题,揭露风险隐患,维护金融秩序,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主要表现

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而招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从根本上说,银行的一切交易和过程充满各种不确定因素,面临各种风险,需要银行自身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机构加强监管来防范、监视、控制和消除。商业银行审计首先就是要能正确识别各种潜在和现实的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集中在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等方面,具体表现为:

(一)社会信用环境差,银行经营的信用风险高。现代市场经济是以良好的社会信用为基础的,但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诚信的思想观念未深入人心,另外由于企业征信系统和个人征信系统未建立,部分个人和民营企业借钱不还和骗取银行资金后受不到应有的惩罚,反而一夜暴富,使一部分人铤而走险,通过成立多家关联企业,勾结银行内部工作人员,骗取银行资金。信用风险主要发生在发放贷款、拆出资金、开出银行承兑汇票和信用证等业务领域,一是借款人(或者开票人、开证人)注册多家公司,使用虚假资料骗取贷款或者骗开银行承兑汇票,将骗取的银行资金转移国外或用于个人挥霍;二是内外勾结,诈骗银行资金;三是借款人利用企业改制、改组来逃废银行债务,四是一些民营企业恶意欠息,一些信用卡持卡人恶意透支;五是对一些行业和单个企业或企业集团过度授信,产生信贷集中风险。目前在全社会信用体系未建立起来以前,信用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因此审计时应把信用风险作为重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