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9 12:10:1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音乐艺术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音乐素质艺术论文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该纳入青少年素质教育范畴里。
什么是素质,我认为“素质”应该是决定一个人的行为的重要基因,这种素质包含很重的感情因素,尤其是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列宁曾这样说的:“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还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里说的感情是指在学习理论和实际生活中培养起来的感情。因之,素质的形成是否可以理解是“感情与理智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或者说是实践基础上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这种统一,形成了人们的高层次的感情,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基本因素;它不是单纯的知识,不是单纯的理论,也不是一般的修养,而是融化在人们心灵中的深层次的感情。这种素质有先天的,但更多的是后天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影响而深化,甚至改变。
素质有哪些内容,对此争论很多,说法不一,我个人的体会应该有以下几方面: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思维素质、心理素质、生活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身体素质以及种种非智力因素的素质,如想象力、创造力、专注力、记忆力、毅力、耐力、感知力、意志力、合作意识,等等。这里只能说是个人的感受把它罗列在一起。这样罗列是否合理可以研究,也可以更科学地归类,但是,素质的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不同年龄段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但不能把青少年阶段素质的教育只是培养非智力因素,而把政治素质的培养看作是成年人阶段的事。
我总觉得对青少年素质的教育的根本点是爱国主义,这是政治素质的核心。这种教育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答卷上、理论上,而是要深入到幼小的心灵上。这里,音乐能起到特殊的作用。我有一位好友,他在日本军占领时期,在北京一所中学上学,有一天音乐教师把学生带到六楼教室,躲过日本军官的监视,紧关窗门,轻声地教学生学唱《松花江上》,当时教师流着眼泪教,学生流着眼泪唱,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一课。教师对歌曲没有任何解说,只在结束时说了一段话:“这歌是我教的,与任何学生无关,如果有人要告发,就告我一个人。”当时,在课堂上有好几个新民会(汉奸组织)官员的子女,事后证明教师平安无事,没有任何人告发。这些学生现在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一谈起这件往事,仍然十分动情。
1942年夏,高中毕业考试的前夕,日军打散了宁波中学,老家宁波沦陷了。家是回不去了。我们一批同学结伙流亡去重庆,路经赣州在蒋经国办的流亡学生招待所住了半个月,天天去公园,夜色中只要有一个人唱起《松花江上》,全公园都响成一片,带着眼泪,带着仇恨。记得“九·一八”事变,我9岁,校长、老师告诉我们,日寇强占了我们东三剩但我们还不完全懂事,大量的靡靡之音闯进了我们的生活中,《桃花江》《特别快车》《蔷薇蔷薇处处开》,还有《何日君再来》,等等,夹杂在《卖报歌》《大路歌》之中。感谢前辈革命音乐家们,送来大量的救亡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大刀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等,一下子使我们从糊涂中清醒过来,把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懵懂积累起来的“不甘心当亡国奴”的爱国情绪凝结起来,不但对我们当时的行为起到强烈的指导作用,而且成为我们这一代青年一辈子不可动摇的意志。我想,这应该说就是爱国主义素质的形成。
有人问过我:“你是在什么思想基础上参加革命的?”我回答:“是正义感把我引进革命的。”因为当年,我的政治认识是模糊的。1942年我是抱着“重庆是抗日的心脏”、“是抗日的领袖”的信念,从沦陷区长途跋涉流亡奔向大后方的,到了重庆所见所闻,大失所望,才考上向往的昆明西南联大这个民主堡垒。1945年,打败了日本,亲自到重庆谈判,我们殷切希望国共合作,共建中华。但是要打内战。因为我们反对内战,国民党反动政府一下子杀死我们四位同学和老师,手段十分卑劣、残暴,这就是悲壮的昆明“一二·一”惨案。四位烈士静躺在西南联大图书馆阅览室里,帆布床下还淌着烈士的血,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四烈士遗体前发过誓,“不报此仇,不姓胡(我那时姓胡)”。就是这种正义感把我带进了轰轰烈烈的“一二·一”学生运动,逐渐进入革命行列。当有人再问我:“你的正义感是哪里来的?”我一时真的答不上来了。以后经过了好长一段时期的思索,我逐渐找到我的正义感形成的原因。
音乐感情欣赏艺术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探讨音乐欣赏者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其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我从欣赏者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体验的深浅这一角度出发进行论证,得出"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这一结论。
关键词:音乐欣赏感情体验基本要求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假如在欣赏音乐时只注意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而在感情上却无动于衷,那么他对音乐的欣赏也只?quot;觇其文而未见其心,见其表而未见其里",并不能完整地感受与领会音乐的美。一位有经验的英国音乐教育家曾告诫说:"不要允许你的批评性的敏捷聪明窒息你的情绪反应。那些专家们经常把他们的注意力局限在技巧上。"①他还说:"除非你也重新抓住了激动过贝多芬写这一作品(指Waldstein)钢琴奏鸣曲--引者注)的同样感觉,或是认为你也有这种情感,你才有权利说你欣赏他。"②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因此,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体验,首先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比如,我们在听到一首乐曲的时候,对这首乐曲所表达的感情(它或是快乐的,或是悲哀的,或是慷慨激昂的、、、、、、等等),凭借自己的感性经验,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体验。这种伴随着音乐感知而自然产生的感情体验,就是我们所说的感性上的直接体验。
例如,我们听到这样一个音乐主题:
例3快速地
郑路、马洪业:《北京喜讯到边寨》
民间音乐艺术论文
一、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以西方音乐为核心,忽视中国民族音乐教育
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西方文化同质化趋向尤为突出,高校音乐教学内容多以西方音乐为主,理论知识上重视西方乐理、音乐史,音乐实践中又以美声唱法、钢琴、西方交响乐等更受关注,而关于中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内容比较少。这种观念导向使得学生对中国传统民间音乐认知有边缘化的倾向。
2.社会和家庭对传统音乐文化重视程度较低,未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历代封建统治者对民间音乐都持鄙视和压制的态度,因而其长期以来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民间音乐更多是民众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家庭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在实用功利的驱使下,父母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传统音乐文化对现代社会的适用度不高。长期漠视导致大学生对民族艺术、民间音乐文化缺少认同感,人文素养浅薄,精神家园缺失。
3.大学音乐课程设置单一,缺乏创新性与独立性
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论文
一、音乐形象与文学艺术的内在关系
首先,我们可以从艺术的起源上来分析两种艺术之的内存关系,在原始社会时期或更早时期的人类生活中,进行劳动作业或日常人类相互交流时,都会发出或长或短、高低不同的声音,在发出声音的同时或有节奏或无节奏,这些都可以表明音乐已经初步存在,并在人类的生活中较为普遍的使用了。而文学是在人类真正有了语言和简单的文字之后才开始慢慢形成,从这点上看,音乐艺术要先于文学艺术而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
其次,从两种艺术的历史发展中,两种艺术却又是相伴发展互相影响的关系,甚至有一种文学艺术的发展影响或先于音乐艺术的发展的推断,不少著名的音乐作品就是受到文学作品的起发继而创作出来的。例如国外的莫扎特的歌剧《唐•璜》,就是受到了19世纪英国杰出的诗人、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拜伦的长诗《唐•璜》而创作出来的,歌剧的序曲以奏鸣曲的形式表现了唐•璜的那种玩世不恭的性格,凸显出唐•璜的热情似火的生命力和乐观机智的人物形象。俄国的著名音乐家柴可夫斯基就把威廉•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罗米欧与朱丽叶》作为自己音乐创作的灵感而想谱写成一部歌剧,虽然最终是以一部幻想序曲告终,但总是磨灭不了这部作品的伟大。另外柴科夫斯基还将法国夏尔•贝洛童话中的《林中睡美人》作为音乐素材,把童话故事改编成舞剧音乐,用戏剧性的标题交响乐的手法成功塑造了舞剧中的人物形象,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同样将文学作品作为音乐素材的在中国也是有很多,如家喻户晓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就是根据中国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依据而创作出来的,全曲用小提琴贯穿整个的音乐作品,用小提琴那委婉的单色诠译着这个千古的爱情悲剧,音乐中大提琴与小提琴的相互对答,更加形象地表现了剧中男女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世界的无奈。最后,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我们还发现文学艺术与音乐艺术都属于人类的精神文明创造的产物,它们都是一种形象思维表达后的艺术品。只不过,文学艺术是运用其语言符号的特点进行表述,它具有较为明确性,而音乐艺术则是通过音乐作品作用于人的听觉感官,不能准确地表达其概念,具有模糊性的特点。
二、音乐形象与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
众所周知,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的最大的表现形式的不同就在于信息传达的准确性。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曾提到过:“音乐是情感生活的摹写,情感、95学的知识,掌握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的针对不同的问题,利用不同的音乐题材的作品进行心理疏导。其次,建立独特的教学体系。正如前文所述,传统的音乐教育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音乐的内涵,增加创造力就要改革教学体系。首先,学生要提高“听”能力,不同的音乐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比如说慷慨激昂的音乐可以鼓舞人的斗志;欢快的音乐可以使人轻松愉快,在教学中要动地如何利用音乐素材。其次,要注重“看”的能力。有好多的音乐剧的作品,它们不仅仅给人以听觉的享受,更给人以视觉的感官刺激,多利用这样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以更好的领悟音乐的内涵。再次,培养“想”的能力。音乐教育最终极的目的是要启发人的思维,对一个音乐作品展开丰富的联想,以加深对音乐作品背景的理解,形成自己的感受,开拓学生的视野。最后,要开展更多地音乐表演形式。学生所学的知识要运用到实践当中,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大学要建设良好的音乐氛围,一曲优美的歌曲可以缓解学生的压力。通过开展更多地文化演出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比如,才艺表演、合唱、合奏等等,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增加集体荣誉感增强自信心,通过大型的演出活动,学生可以学会如何的分工、协作、与人交流,这些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韩蕊单位: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音乐元素掌握艺术论文
摘要通过听觉、合唱这两种适应群体训练的音乐手段,培养学生对元素性音乐的敏锐感知,激发他们对诸音乐元素不同结构的构成及运动变化产生浓厚兴趣,使他们了解这些运动变化对于表现人们的思想、抒发感情的独特功能作用;并使学生在音乐生活中能迅速获得与音乐作品的情绪相一致的内心体验。这不同于传统单纯技术训练代替音乐教育的作法,是音乐教育观念上的一个进步和突破。
关键词听觉、合唱、音乐元素、掌握。
音乐元素,指构成音乐艺术的最基本的成分,分解为音高、音色、节奏、力度、和声等。掌握音乐元素,就是培养学生对音乐元素敏锐的感知,激发他们对诸音乐元素的不同结构的构成、运动变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帮助他们了解这些运动变化对于表现人们的思想,抒发感情的独特功能作用,从而使学生在日后的音乐生活中能迅速获得与音乐作品的情绪相一致的内心体验。这不同于传统的用单纯技术训练代替音乐教育的作法,是音乐教育观念的一个进步和突破。
学生掌握音乐元素,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训练着手。
1听觉训练
音乐靠听觉感知,是一门“听觉艺术”。后天的音乐教育决定音乐才能。这一才能是先天具备,还是后天教育的结果,曾经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认为,人的才能主要是后天受教育形成的。人们很早就开始注意到听觉训练是音乐教育的基础工程。《乐记》谈到了人的听觉感官与音乐的关系,指出:“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孟子则说:“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这两句话再好不过地道出了音乐之声的本质和本源。
高校音乐教育语言艺术论文
一、音乐艺术教育应以语言为基础
高等院校的音乐语言艺术教育,能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鉴赏过程中,默默地接受音乐艺术文化的洗礼。作为大学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让大学生多了解和掌握音乐语言艺术,因为它不仅能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还能增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树立一种正确的人生态度,追求高尚的人生目标。音乐和语言所要展示的概念、思想和形象能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一切客观事物及其细致复杂的内容,并使音乐形象所显现的声音内容以及与内容相应的全部联想更明晰起来。语言是工具,是手段,人们利用它进行相互交际,交流思想以达到互通、互动、互相了解。正如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一书中所说的:“它不仅体现了一定的艺术形象思维并能同时通过语言艺术去影响听众。”音乐语言艺术还是需要表演的艺术,它必须通过人的声音演示,把艺术作品的思想内容传达给听众。这样,作为音乐艺术作品的演唱者首先必须对作品有所了解,对作品语言进行分析,理解并掌握作品的主题,然后还要对歌词所要抒发的感情或叙事进行分析,对它的结构在作品表现内容上、语言风格上、音乐旋律所表现的特有音乐色彩上,以及如何以声情并茂为原则,将声乐艺术作品进行艺术再创造进行全面的分析。总之,正如许多歌唱家所感受的那样:“所有歌曲的表现都必须通过语言、文字来描述内心的情感活动,许多细致生动的表演都有赖于对文字的了解和对语言的掌握。那深刻巧妙的一刹那,常常是产生于字里行间的会心感受。”作为一个演唱家,没有语言知识,没有分析语言和表现语言的能力,就算有再好的嗓音,也是不可能完美地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象的。语言既是声乐艺术作品的基础,同样也是音乐作品声乐演唱与教学的基础。
二、不同音乐语言艺术形象对大学生的音乐感染力
音乐语言艺术是时间性的艺术,是声音的艺术形态,它在时间的流动中体现出声音塑造的各种艺术形象。它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人们的生活与思想情感,从而体现出艺术作品的主题意义。音乐艺术形象是歌词、语调、音响与音乐作品旋律的结晶体,是通过拟形、拟情、拟声等表现手法,运用一切音响化手段,以情似、神似的描绘,来创造音乐语言艺术美的境界。同时在诱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力中,使人们通过联想创造出美感的诗情画意,产生出听感的形象反映,以及情景交融的内心视像。这样,音乐化的语言艺术形象性越强,人们的听觉形象的联想性也就越鲜明、丰富,音乐语言艺术的审美价值也就越高。要创造好音乐语言艺术形象,就必须把握音乐语言艺术形象的造型功能与作用,从而提高音乐艺术形象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就音乐语言艺术形象的表现特点来看,它具有以抒情性或叙事性为主的两大类。但由于作品歌词的内容与人物形象的表现方式不同,以及情感的不同变化,在音乐艺术上也就有了明显的差异,同时也就出现了不同的音乐艺术形象的声乐体裁。从广义上看,以抒情性为主的声乐作品体裁包括进行曲、颂歌、舞蹈歌曲、诙谐曲、劳动歌曲、讽刺歌曲以及摇篮曲与小夜曲等等。即使是以叙事性为主的声乐作品体裁,也绝不是完全没有抒情性的艺术作品成分。中外不少声乐艺术作品的体裁和形式,实际上都是以抒情性与叙事性相结合的,例如:我国的大型声乐套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以及著名的法国歌剧比才的《卡门》等声乐作品体裁都是如此。
一般来说,音乐艺术形象常常以确定性或非确定性的主人公来直接抒发思想感情,来表达主人公内心的愿望、理想、追求、忧伤、爱憎、欢悦……它凝聚着不同情感的性格特征,以生动的声乐语言艺术形象来演唱和反映现实生活。具有确定性的抒情主人公,往往是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他一般是在一定故事情节变化或规定的场景中抒情性地歌唱,这主要表现在中外歌剧声乐(包括戏曲声乐)、叙事歌曲、曲艺声乐以及具有故事情节性的电影声乐插曲中。例如:中国歌剧《洪湖赤卫队》中女主人公韩英的“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这个抒情唱段,是该剧第四场的核心唱段。此时的韩英身陷敌人的牢房,她不被敌人的严刑拷打而屈服,也不为彭霸天伪善利诱所动摇。就在这时彭霸天抓来韩母,妄图以母女之情来软化韩英,殊不知母女同心坚定不移,誓死不从。这一段对唱,即唱出了母女对往事的回忆,又有浩然正气、视死如归的抒情唱腔。从“娘的泪水似水淌”开始,前后共五个大的段落与层次,音乐听起来起伏跌宕,旋律尽情地抒发,表现了韩英对革命的一往情深。其次,在叙事性歌曲、歌颂性歌曲以及曲艺声乐的艺术作品中,也有很多确定性的抒情主人公。叙事歌曲与曲艺声乐艺术作品是以歌唱故事为主的声乐作品体裁。从艺术作品的容量上看,叙事歌曲演唱的是短小故事,而曲艺声乐艺术作品则演唱的是较长的故事。从艺术作品的曲调来说,曲艺演唱更具有地方色彩,是以叙述性为主的歌唱性艺术,表达得自然也同样蕴含着强烈的抒情成分。它既可以第三人称来演唱故事(可以说是非确定性的主人公),也可以把叙述与代言结合起来,以第一人称进入角色来代替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歌唱。例如歌曲《在松花江上》是作曲家、戏剧家张寒晖作词作曲的一首叙事性抒情歌曲。歌曲表达了“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流亡的人们对故乡的怀念和坚决要打回老家去的悲壮意愿。叙述着“九一八”事变后,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流浪在关内的悲惨情景,以及人们对美丽富饶家乡和爹娘、同胞们的思念。这是作者对伟大的祖国、对民族的炽热感情和以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谱写而成的传世艺术精品。歌曲虽然音域跨度不是很大,但演唱有一定的难度,它适合男女声各声部的演唱,演唱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声音条件调整音调的高低,以便能较好地发挥声音表现歌曲情感、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此外还有电影、电视插曲的演唱,例如故事片“海外赤子”,整部作品共有八首插曲,围绕着影片主题,在规定的情景下,用抒发、渲染、烘托来展示主人公的内在情感。其中像“我爱你,中国”“珊瑚颂”“孟姜女”等男女声独唱的电影插曲,都是影片人物在特定情节下演唱的抒情性歌曲。如“我爱你,中国”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作曲家郑秋枫和词作家瞿棕为影片“海外赤子”所创作的几首影片插曲中最为出色、动人的民族艺术歌曲。演唱者高昂悠扬、圆润委婉,形象地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无比的热爱和深深的眷恋之情。激发着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海外赤子的爱国热情和兴国壮志。男女高音的演唱高亢明亮、激越辉煌,充分展现了歌曲的艺术风格和演唱特点,借以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塑造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三、艺术体裁与艺术形象
音乐课堂中语言艺术论文
一、语言艺术的现状
1.音乐环境音乐教学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良好的音乐环境对于音乐教学活动的展开具有很大的影响。传统的音乐教学一般是教师在演奏,讲述,学生安安静静地听,不提问不思考,这种状况很不利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不利于学习音乐知识的基本技能。在当今多媒体盛行的时代,音乐授课也应该开展多媒体教学,利用网络、电视等音频、视频增加相关的音乐知识、文化素养,学校应该多添置音乐教学器材,布置专门的舞台,不定时举办音乐晚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演出机会、演奏环境,同时也能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表演能力。
2.教学氛围目前大多数的学校教育都非常重视学生专业课的教学质量,严重忽略了文化课的培养,许多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课时都被相应的删减,学生的这些课程得不到相应的知识讲解,文化练习,对于这些课程的兴趣和爱好也无从谈起。同时,学校聘请的教师有的不是专业院校毕业的艺术生,有的老师掌握的知识比较古老,不会演奏现代的流行音乐,不能跟学生进行很好的互动和交流,有的教师在授课时不注重自身的语言艺术,在上课时运用大白话、方言,这既不利于学生对音乐的文化认知,也不能讲音乐的自身魅力展现出来。
二、语言艺术的应用策略
1.声音语言语言的种类有很多,其中讲解性语言主要是指音乐教师在授课时要准确讲解理论知识,从而表达音乐中所传达的思想,对于一门艺术性的课程来讲,注重艺术语言的使用,对加深艺术课程的理解很有益处。专业性语言不言而喻是指针对不同的专业,授课时使用不同的语言风格、词汇等,比如在讲解科学知识时,要态度端正,不能嬉皮笑脸;在讲音乐知识时,要注重文字优美,感染性强,遇到音乐专业词汇时,要详尽地进行解释,不能以偏概全,草草了事。趣味性语言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音乐本身就是一门语言艺术,学习音乐就是为了获得乐趣,获得轻松愉悦的心情,教师在授课时运用趣味性的语言,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收获知识,也有利于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注重语言的文艺性在音乐教学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音乐是一门文化审美的课程,运用文艺性的语言对于增加音乐课程的感染力有很大作用。在语言表达上要做到能够简练、准确,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句子使音乐知识完整地表达出来,是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诱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语言上还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能流露出不满和厌烦的感觉,这样不仅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也会使学生排斥对音乐的学习,进而影响学生的未来。
2.肢体语言除了上面提到的文字语言之外,肢体语言对于音乐教学也很重要。肢体语言包括眼神、面部表情、动作等。我们通常都在讲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人际交往中注重眼神的交流,比有声的交流更有力。比如在学生演奏音乐时,给予肯定和鼓励的眼神对于学生来讲都是很大的鼓舞,促使他们在表演中更加投入、更加卖力。在讲课时,注重与学生的眼神交流,从学生的眼神中看出他们对于课程的理解程度,进而时刻准备着改变教学策略,合理安排教学课程。教师的手势动作等也展现了肢体语言的艺术作用,例如在进行音乐指挥时,强有力的音乐指挥对于激发演奏以及演唱热情都有很大的作用,平时上课中的肢体语言也能缓和师生关系,起到沟通交流的意义。面部表情对于教学来说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通过观察教师的面部表情,讲课时候的声音来展开知识的学习,如果教师在上课时太过严肃,面部表情凝重,教室氛围十分压抑,那么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注重自身的肢体语言,在音乐教学中针对不同的音乐作品做出不同的反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音乐课堂的质量,增强音乐文化知识的艺术感染力。
小学生音乐教学艺术论文
1诵读歌词,感悟真情
音乐教师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营造乐学氛围,培养小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音乐课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以兴趣为中心,引导小学生个性健康发展,让学生自主体验和探究歌词,开阔小学生的文化视野,鼓励他们喜爱音乐,感受音乐。在教学新歌前,教师要带领学生读歌词,分析理解歌词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感受歌曲的内涵。如教学《闪烁的小星星》一课时,教师在学习歌曲之前,先领学生读歌词,促使学生、教师、文本和情感之间进行对话。让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记住歌词后,教师带唱,学生模仿唱旋律,让学生把旋律唱准,然后让学生试着表演太阳和乌鸦的动作。让学生想象月亮姐姐和小星星之间发生的故事,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乘坐月亮船飞上太空看到的景色。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引起师生情感共鸣。学生尽兴品读,读得摇头晃脑、如醉如痴,激发课堂活力。通过说、唱、演,帮助学生轻松理解记忆歌词,初步学会演唱歌曲。在品读中感受到星空的神奇,为学习歌曲延长做好恰当铺垫。
2自主表演,张扬个性
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经常遇到一些胆小、爱面子、自卑感强的孩子,他们不敢在课堂上唱歌,更不敢表演,别人唱他们听,别人演他们看。教师要多关注这样的孩子,给他们一个微笑,送上一个赞美的眼神,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自主表演。用角色化的歌声与表演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自主表演是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把歌曲内容形象地再现给大家。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善于摸索、分析小学生的心理,了解小学生的心态,不断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在自主表演中理解歌曲内容,培养学生表演能力,张扬学生个性。如教学《小乌鸦爱妈妈》时,教师动情地说:“乌鸦妈妈受伤了,小乌鸦特别着急,希望妈妈尽快地好起来。它会怎样照顾妈妈呢?它对妈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注意用表演的形式体现孩子爱妈妈的深厚情怀。”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表演。孩子用柔和的声音、关切的眼神问妈妈还疼不疼了,给“妈妈”端水、喂药,轻轻地拉好被角。孩子们的表演惟妙惟肖、情真意切。学生的表情是兴奋的,忘记了疲劳,彰显了表演魅力。自主表演时,学生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积极努力,共同完成了表演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践行了感恩教育。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良好发展。
3结语
总之,小学音乐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无止境的,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教师要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音乐课堂动起来。实现师生互动,让学生爱学、乐学,陶冶学生情操,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小学音乐课堂精彩不断。
学生学习音乐艺术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和器乐已成为人们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环。为此,家长为孩子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其取得的成效是:第一,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音乐人材;第二,为下一代提供和拓宽了升学与就业的机会和道路;第三,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但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一,音乐知识的西洋化倾向,已对我们民族音乐构成了冲击。
教学内容全盘西化,很难看到使用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教材,学生只会演奏这些教材中的部分章节,只知道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等……除了这些教材之外,不知道我们民族还有很多值得骄傲的音乐文化遗产。这样长期下去,带来的严重后果是学生不会演奏自己民族的音乐作品。
在强调民族性的同时,我们并不否认西方传统音乐文化教材是西方一代代音乐家为后人留下的音乐文化精髓,我们要让我们的学生去学这些优秀的人类智慧结晶,但同时应注意逐步做到洋为中用,融会贯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和提高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学习和认识,更要把它溶化进我们民族音乐文化的血液之中,从而丰富我国的音乐文化,进而繁荣世界音乐文化。
第二,注重基础知识、技能教育,缺少趣味性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格萨尔说唱音乐艺术论文
一、如何评价音乐在《格萨尔》说唱艺术中的作用
建国以来,由于国家的重视和众多专家学者的长期努力,使举世闻名的史诗《格萨尔》的抢救、整理和研究等工作取得了惊人成就。但对作为该史诗主要艺术形式的音乐的抢救、整理和研究却十分薄弱。
众所周知,在任何艺术作品中内容要起到主导作用,但其形式绝非可有可无,恰当完美的艺术形式能够把真、善、美的艺术内容广泛传播、深入人心,以致产生深刻而持久的社会作用。《格萨尔》音乐为传播这部史诗的基本内容起到了这样一种典型的巨大作用。
1、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如果说《格萨尔》的基本内容是该艺术的灵魂,那么音乐就是它的躯体或血肉,因此它们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根据《格萨尔》文学唱词和音乐的语调风格、节奏规律和结构格式,不难看出它们都具有源于同一个地区文化艺术的明显特征,即都是由吸收和借鉴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西藏康区和牧区广为流传的山歌、牧歌和强盗歌的内容和形式而成。两者不仅语调风格完全相同,而且每句唱词的头尾两处各有一节拍的单词和中间有三个每节拍双字的节奏规律,同时它们又都是八字一句,四句一首的结构格式,说明音乐与史诗的渊源关系。在昌都山歌《林中的杜鹃》的一段藏语唱词唱
附图
门,第一门叫做宗教门,我强盗不入这一门,手中没有供品不开门。”诸如此类的各种唱词比比皆是,数不胜数。很显然,这与《格萨尔》中的任何一种唱词完全相同。对《格萨尔》说唱音乐而言,由于说唱音乐与山歌、牧歌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它虽然没有直接吸收山歌、牧歌等音乐素材,但仍利用或吸收了该地区的其他传统民间音乐。如以昌都民歌《美酒献给好头人》为例: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音乐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