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赏析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5 05:30:4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音乐赏析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电影孔雀的音乐赏析论文
[摘要]《孔雀》分段落分别描述了三个年轻人各自的一段生命历程与生命状态,呈现出来的是或明朗或冲动或懵懂的理想追求,以及理想幻灭、神经抽搐、精神萎靡,以至日子平淡、尘埃落定的过程。而影片中的音乐,更是为主题的表达,情绪的烘托起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音乐画面旋律
《孔雀》是导演顾长卫的电影处女作,影片讲述的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安阳小城里一个普通的五口之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弟弟——的生活和命运。青春的微小的挣扎和无助、人在家庭里犹如困兽的喘息和窒息、家人带来的卑微和耻辱、个人在急景流年的人生里被裹挟而去的匆促和慌乱……小城对一切梦想的围困、围猎和追杀,对一切奢侈念想毫不留情的唾弃、消磨和催折……影片收束在一家人在一个冬日去动物园里看孔雀的诡异气氛里,仿佛在向我们揭示片名里所隐藏的秘密——也就是整个影片的主旋律: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梦想,渴望自己的生活是精彩的,梦想的实现就仿佛是孔雀的开屏一样,成为平淡生活里亮丽的一笔。但现实生活总是残酷的,就像他们一样,我们也许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过。也许只是怀揣着自己理想而没有行动过。但结局也许都是一样的——梦想从来没有实现过。生活是永远不会按照你自己对它的设计过下去的……
电影《孔雀》在故事结构上是按照分别对姐姐、哥哥、弟弟的讲述分为了三大部分,音乐也就自然的在整部影片的总体布局上也分为了三大块。其中在导演在划分这三个部分的时候,除了通过画面影像和弟弟的旁白外,音乐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可以说,音乐在该片中的地位是很高的,是构成整部影片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影片中有很多情节都有音乐的铺底,虽然音乐的使用率较高,但并没有给人一种凌乱的感觉,反而每次音乐的出现都让人感觉很自然也很舒服。片中运用了大量的主题音乐、场景音乐和背景音乐,并通过多样的音乐表现形式(画内乐与画外乐、音画的同步、对位与平行、音乐蒙太奇等)推动着整个影片情节的发展,为影片增色很多。下面我就分类细致地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主题音乐的在片中的成功运用是该片在音乐上的一大特色,在很多地方上的处理,让我想起了另一部非常优秀的也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部片子——辛德勒的名单。《孔雀》的主题音乐简单的音符中透着一种很怀旧很伤感的情绪,每次听到这段旋律时都感觉心里很压抑。虽然它在片中多次的出现,但每次出现时几乎都是用不同的乐器演奏的,在旋律上则通过变形、变奏、延展等手法也都略有不同。例如:在影片中出现了三次全家人在走廊吃饭的场景。这三次“聚餐”的音乐都是以弦乐铺底,竖琴演奏的主题音乐片段,按常理来说全家人在一起吃饭应该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但配上这段音乐让整个气氛变得很忧郁,旋律中透着一股伤感和怀念。另一个给我印象比较深的一场戏就是全家人正在院子里做蜂窝煤时,突然下起了大雨,雨水把煤都冲走了,全家人像疯了一样到处找砖头和塑料布保护煤,可最后还是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雨和煤混成的黑水四处流淌……主题音乐再次出现了,旋律是由圆号演奏的,弦乐和竖琴铺底把整个场景的气氛渲染得更加凄凉和无奈,让人感觉在那一刻人的力量是多么渺小。那种无助和无奈的心情随着旋律流淌进每个观众的心里。
场景音乐是对每个具体的场景演绎的故事情节,人物在具体场景中的感情发展变化进行必要的铺垫、烘托和渲染。起着营造戏剧和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片中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在整部影片中,姐姐、哥哥、弟弟都分别有一段自己的“快乐音乐”。姐姐的“快乐音乐”是在她看到伞兵跳伞后,骑自行车回家的路上开始的,以及在她报名参军中一直穿插着。这段旋律是一段弦乐的拨弦,轻快的三拍子,让人听了心中有一种在舞蹈的感觉,节奏轻盈欢快。准确的表达了当姐姐的理想就要实现以及和遇见了自己喜欢的英俊的年轻军官时的愉快心情,是很有情趣的一段音乐。哥哥“快乐音乐”则分别出现在妹妹和弟弟请他吃包子并送给他一只小鸭子以及他在公园相亲的一段戏。弟弟的则是离家出走多年后带着老婆和孩子再次回到家里的时候。家中电视里放出的《追捕》里的一段音乐,这属于画内音乐。这两处的音乐都十分贴切的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情感,对这两场戏起到了很好的烘托效果,给人耳边一亮的感觉。背景音乐是加强环境真实感的一个重要手段,有时也可以赋予它们更为丰富的内涵。例如:在片中有场参军送别的戏。背景音乐是喜庆的锣鼓声,在这属于画内音乐。同时里面还有一个音画对位的处理,姐姐想当伞兵的理想破灭了,她的心情是极度伤心和不平衡的,而画面声音却是热热闹闹欢庆的锣鼓声,更衬托了姐姐当时理想破灭极度伤感的崩溃心情。此外,影片中还有画内乐与画外乐的结合,例如:有一场戏姐姐下班在回家的路上听到有手风琴的声音。于是就随着琴声一直走到了一个小阁楼上,这时画外乐中又加入了男声的哼唱,随后走进了一间是舞蹈教室,但拉琴人的最后的出现还是从大镜子里看到的。虽然这一段前面一直是画外乐,但充分调动了演员的表情要素,给观众制造了悬念,具有比较引人入胜的“现场”艺术效果。
武侠电影音乐赏析管理论文
摘要:电影音乐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应运而生,是电影艺术的重要表达手段,电影音乐和画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体现出电影的艺术构思和美学欣赏原则。在我国武侠电影发展过程中,电影音乐正逐渐成为武侠电影的重要构成元素,从而引起了它的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广泛关注。近期《英雄》、《十面埋伏》、《功夫》、《卧虎藏龙》等一系列武侠电影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产生了重大的反响。本文试以这些主要的优秀武侠电影作品为例,来探讨当代武侠电影音乐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武侠电影;音乐;赏析
一、引言
一幅幅刀光剑影的江湖画面,一段段恩恩怨怨的儿女情愁,一招招出神入化的盖世神功,一座座侠肝义胆的英雄塑像,武侠电影带给了我们这些神奇。武侠电影音乐是专门为武侠影片创作、编配的音乐,是武侠电影综合艺术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新的艺术体裁。武侠电影音乐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能够使武侠电影观众把听觉形象与视觉想象结合起来,达到视听的统一和享受。我国武侠电影音乐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审美心理传统的深刻影响,因此也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民族特色。我国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中国文化,以其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深厚底蕴赋予了我武侠电影音乐极强的生命力。
二、当前我国武侠电影音乐的特点和功能
武侠电影音乐应服从于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武侠影视作品特定的主题思想、内容情感或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表现需要,并与其有机结合,从而在内容情感上呈现出某种特定性。武侠电影音乐可以根据武侠作品表现的需要随时改变自己的结构形式,根据不同的情节、人物、环境,运用不同情绪的音乐去渲染和表现。武侠电影音乐往往可以运用分散穿插的结构方式,在特定的人物活动或特定的环境氛围中穿插点染,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此外,武侠电影音乐的艺术效果必须通过武侠电影艺术整体各构成元素的有机融合去实现,通过与画面、人物语言和音响的共融,去服务于武侠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刻画。
浅谈高中民族音乐教育意义与策略
【摘要】民族音乐作为音乐文化的载体,在基础音乐教育中进行民族音乐教育已被人们所重视,笔者希望通过此文求得高中音乐教师及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根基,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爱好和兴趣,使其更加热爱祖国。同时,也使民族文化真正能够得到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高中;民族音乐;教育
所谓中国民族音乐起源于中国民间的,反应本民族文化和思想情感的音乐艺术形态,它是整体民族智慧的结晶,体现出不同风味的特色文化,是由社会全体共同创造的,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色,是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而形成的。它反应出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民族素养,在高中进行民族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必要内容,也是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必然要求。
一、高中进行民族音乐教育是形式所需
(一)学习民族音乐是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音乐教育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据的比例越来越重,对于学生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民族音乐作为我国音乐文化的载体,既是对我国音乐艺术文化的客观体现,同样也是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具象表现,强调对民族音乐的教育是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对于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自豪感、自信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也得到广泛的传播,然而有些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却出现了边缘化的现象,因此,发展民族文化已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在多元化、开放式的国际环境下,不断的加强对全民素质培养、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宣传成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必要要求。因此,对高中生要进行基础民族音乐教育是全民族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它能加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民族意识。
高校古典音乐教学质量实践探索
一、课程概况
《古典音乐入门》作为学院通识选修课程开设,它是一门关于古典音乐的基础性课程。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是文化修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音乐诞生之日起,人类社会就逐渐形成了音乐文化的不同传承形式,无论是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抑或是世界音乐文化的传承,课程所具有的音乐文化传承价值是巨大的,并且远超于音乐文化自身。古典音乐更是久盛不衰、百听不厌,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人们的生活中充满了音乐,相比之前的任何时期而言,现在的音乐作品更加丰富多彩,我们身边的音乐不仅数量巨大,而且来源范围广泛,音乐是我们灵魂深处的表达,音乐能够表达文字和绘画所不能表达的内容,如果要真正的理解音乐,我们需要认真的听和思考,这就需要系统的学习,来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精神文明的境界。古典音乐课程的主要内容设置包括音乐理论基本知识,西方音乐中的中世纪音乐、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巴洛克时期音乐、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浪漫主义时期音乐、20世纪音乐和中国音乐中戏曲音乐及器乐音乐等方面内容。
二、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开设音乐类课程的概况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通识教育从初期的摸索与尝试到现在的总结经验、更改及完善,正在逐渐走向成熟。实际教学中进一步优化教学体系、提高教育质量,为培养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继续努力,希望能够开发、挖掘出不同学生个体的潜质与精神气质,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具备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能力。目前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共开设两门音乐类通识课程分别是《音乐剧》与《古典音乐入门》。
三、提高古典音乐教学质量的几点想法
(一)古典音乐面临的冲击。随着时代的变化、音乐种类的多元化、音乐种类的受众人群也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更多的是追逐潮流的变化,例如新的说唱音乐以及近代所占据主要听众的流行音乐形式,而对于让高校学生能静下心来倾听古典音乐以及赏析古典音乐成为了一大难题。所以提倡学生由浅入深的了解方式,形成一个逐步认识以及接受的过程,举个简单的例子,对于大纲的编辑顺序,可在讲授古典音乐之前先从流行音乐入手,在分析了解了一些流行音乐的创作手法以及结构方面入手,结合了解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后,并提出以下的疑问:流行音乐为什么在当代会普遍推广?流行音乐的结构有哪些特征?中国风的歌曲又是怎样出现的?在结合了流行音乐认识、流行结构认识、基础乐理熟悉等前提条件后再逐步了解古典音乐的相关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普遍容易接受并且引发兴趣。在课堂小结中我们也可以尝试提倡大班式分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此方法的弊端在于人数较多且是选修课,班级不便管理,优势在于可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主性,所以基于两种因素的考量,目前笔者认为最佳的使用方法在于一学期十六节课为例,选取其中的一到两节课使用此方法即可。举其中一个班的例子,班级人数在180人,每6到10人分为一组,进行一次话题讨论。讨论的内容可选为:在学习了一些流行音乐的创作结构后,了解一些基础乐理的情况下,以组为单位,每个单位共同创作一首中国风的音乐形式并且填词,最终通过大家自主创作出的音乐,选择其中的几个优秀小作品进行展示、探讨。尤其对于中国风音乐的话题引导,优势在于一是属于我国音乐文化自主内容,二是从中国风音乐当中潜移默化引导学生的爱国精神,三是结合了解中国风音乐内容通过1.2.3.5.6(音乐简谱表示形式)中国传统五声音阶的形式普及中国型乐理知识。其二话题讨论也可选择赏析性的题目,例如浪漫主义时期《拉德斯基进行曲》的作者为老•约翰施特劳斯,而《美丽的蓝色多瑙河》又是来自于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儿子小•约翰施特劳斯,这两首曲目都是世界级非常出名的曲目,问题点一:这两首曲目之所以可以非常出名原因在哪里,作品有什么不同?问题点二:作为学习音乐的世家,为何父亲出名的曲目是非常激进的,而儿子出名的曲目却是非常温柔的?(二)改善大学初衷认知的重要性。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一直倡导的是从多元化的音乐形式当中体会不同的音乐创作理念从而吸取其中的养分。对于通识音乐教育而言学生自主愿意去了解古典音乐的能动性并不高,解决方案其一在于课程教案大纲的改革,其二在于教学过程当中音乐文化的渗透来影响学生看待音乐的初衷认识。为此笔者举过很多的案例,在很多的例子当中主要选择以大家更为熟悉的人物为向导进行举例。如马云先生曾经在某平台上面对于艺术教育的发言说道“昨天晚上我问很多老师您是教什么的,基本讲的教数学的教语文的,其中有两个老师跟我讲除了‘音乐’不教我都教!最后一辈子记住你的,是从音乐、体育、美术这些东西里面你告诉他们做人的道理,知识是可以传授的,是要勤奋努力学习的,但是文化是玩出来的。”所以结合如上的两点方法结合教学,能够良好的促进学生的音乐认知和教学结果。(三)考核形式的选择。目前考核的现状,作为通识课程来讲大多都是以论文形式的考核模式进行,尤其对于音乐类课程而言,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网上直接摘抄的现象,这一点和很多的同类型的老师都有讨论过,有很多同类型的老师给出的解决方法都是直接要求学生,如果出现大比例的摘抄现象一经发现,不予通过。这种解决方法是有用的,可以让其中的一部分学生不去抄袭,但始终依旧会有学生去做。其实改善考核最大的难点在于我们的形式是趋于考查形式的,以及考核形式的改革需要一些依托以及求证方可以去进行改善,对此我们不妨大胆的畅想一些方案,比方说分组考核的方案。此方案在笔者的另一门课程《音乐剧》上是已经实现的一种方案,并且效果有明显的改善。但对于《古典音乐入门》来讲,首先它是一门选修课,并不像《音乐剧》是必修课一样比较好调整。其次也是最主要的问题在于《音乐剧》是所有学生现场表演的形式,所以也就意味着所有人都会参与其中。如果假设《古典音乐入门》也进行分组,以分组的形式,每组派出一个代表上台来进行相关话题的陈述来作为考核点,弊端就很明显了,突显不出组内的每位成员都有参与到整个考核当中的依据。但如果不分组,每个人都进行现场演讲来进行考核的话,时间同样也是不允许的。在随后的过程里面和同门课程的老师经过多次探讨,最终得出结论,其一在我们的分组前提条件下,可做一个详细的分工表,同样的与《音乐剧》不同的地方在于分工表的细节要更加明确,例如选出的一名代表去发言,发言当中必须具备组内每位成员的观点,在进行分工表记录的过程当中,要有详细的说明,每个观点是谁发的,依据在哪里。其二,在整体发言完毕之后,可以如同答辩模式一样,对组内成员进行相关发言话题的提问,通过每位组内成员的回答来给出精准分数。在做为记录方式方面,可选择让学生自行现场录制作为存档记录,以符合学校的规定要求。除此之外,一些细节也可根据语气、形态、声音洪亮来做一些参考。在这样的考核模式下,其一可以避免论文出现的弊端问题,其二可以让所有人都能参与其中,其三也同样的符合我们的考核形式,其四在每位学生都经过这样的一种考核形式之后,相较论文而言会更有启发性的思考。其五,在自述过程中也是给别人分享的过程,也同样是我们通识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义所在。
音乐理论课程设置及发展探析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的几次修订以及国家颁布的音乐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方案,对音乐学(教师教育或师范类)专业音乐理论课程设置及发展概况进行梳理,使得已有教学改革成果和尚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得以清晰呈现。
关键词:教师教育音乐理论课程设置
一、本科专业目录中音乐教育专业音乐理论课程的设置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普通高校本科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的调整工作。第一次修订的专业目录于1987年颁布实施。该版目录解决了“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专业设置混乱的局面,专业名称和专业内涵得到整理和规范。目录中第十二类为艺术类,其9个音乐专业为: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指挥、音乐学、演唱、键盘乐器演奏、管弦(打击)乐器演奏、中国乐器演奏、音乐文学和音乐音响导演。这9个专业均将在文艺单位、专业艺术院校(系)、科研机构等部门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人才的培养目标,可见当时中小学的音乐教师的培养工作尚未纳入高等音乐教育的专业目录。中国音乐史、民族音乐概论和视唱练耳为所有专业必修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声、复调和曲式则是除音乐文学专业外,其他专业的必修音乐理论课程。此外,中外音乐史和配器也为多数专业的必修课程,这一时期的音乐理论课程设置偏向于专业艺术院校的教学模式。第二次修订的专业目录于1993年7月颁布实施。该版目录在文学门类的艺术类中专设了音乐教育专业,首次明确了高等音乐教育为中等学校培养音乐师资的业务目标。音乐教育专业设置的音乐理论课程有: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歌曲作法、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指挥法、中等学校音乐教学法等。第三次修订的专业目录于1998年颁布实施。本次修订在文学门类之艺术类的音乐学专业中,单列音乐学(师范类)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为:培养具备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音乐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音乐理论课程有:视唱练耳、基本乐理、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音乐、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合唱与指挥基础、音乐教育理论基础、音乐美学等。第四次修订的专业目录于2012年颁布实施,新增艺术学门类。该版目录中,音乐教育和音乐学(师范类)专业名称已经找不到,取而代之的是在教育学门类增设艺术教育专业(可授予教育学或艺术学学士学位),明确其毕业生就业方向为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工作或业余艺术学校从事艺术训练工作。主要艺术理论课程有:艺术创作原理、中外艺术史、艺术作品鉴赏、综合艺术创作原理与实践、艺术教育概论、艺术心理学等。在独立的艺术学门类中,设置的音乐表演专业、音乐学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其毕业生均面向专业各级文艺单位、文艺表演团体、中小学校、文化馆站、社会音乐团体、科研单位和出版、广播影视部门从事表演、创作、教学、研究、编辑、评论等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又为本专业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音乐理论课有:乐理、视唱练耳;中西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和声、复调、曲式等,毕业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二、课程计划和方案中的音乐理论课程设置概况
(一)80年代音乐专业教学计划中音乐理论课程的设置。1980年3月5日,教育部颁发《高等师范学校四年制本科音乐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以培养中等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的音乐教师为目标。其必修课程的音乐理论课程增加了中学音乐教材教法、合唱与指挥、民族民间音乐、外国音乐作品欣赏、中外音乐史等非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专业主修、选修课程中则出现理论作曲、和声与复调、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法等作曲技术理论课程。1982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二年制和三年制师范专科学校音乐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明确专科层次的师范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初级中学音乐教师。教学计划的音乐理论课程主要有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等主干课,体现少而精的原则。(二)90年代课程方案中音乐理论课程的设置。进入90年代,为了深化高师艺术教育专业的改革,培养合格的中学音乐师资,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国家教委体卫艺教司1996年2月27日制定下发了《高等师范专科二年制(三年制)音乐教育专业学科课程方案(试行)》。三年制“课程方案”中的12门专业课程中音乐理论课程有:视唱练耳、基本乐理、基础和声、歌曲分析与写作、合唱与指挥、音乐简史与欣赏、小型乐队编配常识等。二年制“课程方案”中的音乐理论专业课程设置与三年制的基本一样,但在专业课程数量和教学课时属上均有所减少。90年代中期,一些高师院校音乐系科根据未来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的要求,调整了课程结构,增加一些综合性音乐理论性课程,如《电脑音乐制作》《钢琴文献与教学法》《声乐文献与教学法》《音乐论文写作》等。(三)21世纪课程指导方案及纲要中音乐理论课程的设置。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纲要中必修课开设的音乐理论及相关课程有:乐理与视唱练耳、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外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合唱与指挥、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选修课中开设的音乐理论及相关限选课程有:歌曲写作与改编、小型乐队编配、合奏与指挥、音乐美学基础。专业任选理论课中则达到20门,如音乐教学课件制作、计算机音乐等,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性课程占比大。整合型课程的设置成为主流,如《乐理与视唱练耳》由音乐基础理论(乐理)和音乐听觉训练与视唱实践整合而来。《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是将基础和声学、复调音乐、曲式与作品分析及部分配器法常识中的基本教学内容,加以有机整合和拓展而建设的一门综合性的理论课程。《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是在原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中国音乐史》和《音乐欣赏》(中国音乐部分)两门课有机整合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课程。《中国民族音乐》和《外国民族音乐》是两门新兴课程。《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是《西方音乐史》和《音乐欣赏》(西方音乐部分)两门课有机整合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课程。
现代大学公共艺术基础课程分析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下发的有关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的相关文件,进一步了解我省公共艺术基础课程实施现状,分别对我省的部分高等院校进行了详细调研,以发现不足,进而弥补完善来推进我省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和课程改革建设。调研涉及近十所高校(包括三所民办),分为三种方式:问卷、访谈、听课,具体针对公共艺术课程门类设置、学生上课出勤情况、课程内容、课外实践、师资状况、学分设置、课程评价体系等问题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发现,自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公共艺术教育以来,虽然目前在全国985、211重点高校已经取得显著的成绩,但是在我省才初具规模,仍然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滞后、应付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结构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内在逻辑性
根据对我省上述几所高校的调研发现,我省绝大部分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都是有关音乐、美术、摄影、书法、舞蹈、文学六大类,其中85.6%以上的学校都只是理论课程,仅有14.4%的高校真正涉及到艺术实践(或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切实使学生走出理论课堂走进校乐队、器乐技能实践训练、校合唱队、校戏剧团、校合唱团等团体,但是在这14.4%中也明显存在理论课和艺术实践课比例严重失调的现状。另一方面,课程的内在结构设置缺乏横向及纵向的逻辑性,97.8%以上的学校都把公共艺术课程规定进了全校通识平台限选或任选课程中,仅有2.2%的高校把《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归为通识平台的必修课程,其余六门课程以及更多课程分别为限选课程、任选课程。24.5%的高校是要求在一年级修完教育部规定的2学分,46.4%的高校是每学期滚动开设,29.1%的高校是规定课程分别于春、秋季学期滚动开设。即使在上述97.8%的高校中,无论是以一年修完还是滚动开设的方式,都会造成在选择稍有难度的任选课时,例如:《交响音乐世界》或《油画赏析》每班会出现修过《音乐鉴赏》或《美术鉴赏》有知识基础的一类学生和毫无音乐、美术知识基础的一类学生,这种每门公共艺术课程开设的平等性,导致了课程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性,无法满足不同基础、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层次。
二、教学内容单一性
在对学校文、理、工科学生抽样听课中发现,大部分的高校在课堂讲授内容上都偏向于对经典音乐、绘画作品的赏析各时期流派的演进等传统知识,讲授的都是大多是权威性的评论,缺乏引导、启发学生能动性地学习如何鉴赏“美”的特色课程。另一方面,“因人设课”也是导致教学内容单一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教师的特长来设置教学内容,忽视对学生需求的关注度,涉及领域范围较窄,缺乏运用实践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积极审美的能力。最后,缺乏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以及中原地区特色精品课程的开发和建设,甚至有些高校呈现空白的状态。作为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既有辱传承、发展历史的使命,更使艺术教育与民族民间脱离了最本质的保护和传承的关系,同时丧失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三、开设课程门类较少
山东琴书详细内容浅谈论文
论文关键词:山东琴书流派艺术特色传承意义
论文摘要:菏泽是著名的“戏曲之乡”,也是山东琴书的发源地。山东琴书是山东重要的地方曲艺品种,其演唱风格稳重大方,深受人们的喜爱。山东琴书文化底蕴丰厚,对吕剧的发生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是山东吕剧的直接母体,历史文化价值比较独特。二十世纪末,山东琴书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以保护和扶持。菏泽学院音乐系作了大胆尝试,把山东琴书等曲艺引进课堂。
菏泽市戏剧活动历史悠久,剧种繁多,异彩纷呈,享有“戏曲之乡”的美名。而山东琴书也正是源于明代中期鲁西南菏泽(古曹州)地区兴起的民间小曲自娱演唱形式“庄稼耍”(又称“玩局”)。山东琴书文化底蕴丰厚,对吕剧的发生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是山东吕剧的直接母体,历史文化价值比较独特。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山东琴书前景堪忧,每况愈下。而作为鲁西南大地的唯一高等学府—菏泽学院音乐系在“弘扬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民间艺术瑰宝”等重要教育理念指导下,确立了以菏泽市民族民间音乐办学特色的目标,并依托于特色课程教材《菏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逐步构建起具有浓郁地方的高校课程。笔者针对这一情况从山东琴书的简介;历史溯源;艺术流派;艺术特色;代表曲目;传承意义,作以下阐述。
一、山东琴书的简介和历史溯源
山东琴书是山东重要的地方曲艺品种,又称“小曲子”、“唱扬琴”、“山东洋琴”、“改良琴书”等。1933年,著名艺人邓九如与张心乐、邓秀玲在天津参加青年会演,始定名“山东琴书”。它源于明代中期鲁西南菏泽(古曹州)地区兴起的民间小曲自娱演唱形式“庄家耍”(又称“玩局”),至清代中期,原来唱曲使用的伴奏乐器古琴和古筝改为扬琴(又称“蝴蝶琴”)、四胡、古筝、琵琶、简板和碟子,表演为多人分持不同乐器自行伴奏,分行当围坐表演,以唱为主,间有说白或对白“小曲子”最早形成于菏泽地区(古称曹州)。军a城艺人陈乃端所存艺术谱系有“雍正十三年(1735年),头辈师爷王尚田,善通琴书画,闻名东平湖……”的说法。《曹县方志》有“曹县为山东琴书主要发源地,相传己有二百年历史”的记载。该县梁堤头村,乾隆末年就曾出现过小曲子名家梁启祥。而后发展益盛,逐渐流布全省。
二、山东琴书的艺术流派和艺术特色
语文教学中美育天地探讨
美育,即审美教育,它是培养、提高受教育者对社会及文化艺术作品的美的欣赏、鉴别和创新创造的能力,陶冶情操,提高生活情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富于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任何教育都可以发挥它的美育功能,但提到美育,大家都认为它只是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的事情,把美育与其他科目分开。实际上,语文教学与美育的关系极大。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有着美的成分,闪烁美的光芒。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美育渗透,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升华人格。教师重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德育功能,美育功能得不到实践。受现行教育制度影响,语文教学形成教师讲、学生练的模式,教材中的篇篇文章被分割成字、词、句、段,然后转化成填空、选择、判断等题型,而课文整体性丧失了。学生因学习千篇一律、枯燥无味而把语文列为讨厌的学科。那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可能性与必要性有多少呢?语文是一门综合各种美地学科,中学语文教材选用的文章包括各方面的美:自然美,如《天山景物记》《黄山记》《台湾蝴蝶甲天下》;人性美,如《邓稼先》《尊严》;建筑美,如《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闽中桥梁甲天下》;艺术美,如《在罗丹艺术博物馆里》等。它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为实施美育提供了可能性。语文是美的实践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对教材的赏析就是对美的感受和鉴赏。有表情的朗读,分角色朗读是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作文教学更是融合了观察美、体验美的过程。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处处闪烁思想美的光芒,对真、善、美的弘扬和礼赞,对假、恶、丑的批判和鞭挞,帮助学生真正认识高尚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语文教学应在语言教学(即工具性)的同时兼顾美育功能,这是语文特征决定的。语文教学应在学生未知的天地中开拓五彩缤纷的美丽世界,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以此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而不是陷于枯燥的字、词、句训练,篇章结构的分析的苦海中不能自拔。下面就讲一讲语文教学中如何具体地渗透美育。
一、析文以情发现美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作品,教师应析文以情诱发学生的美感。通过生动的范读,朗诵诱发美感。作家魏巍说:“直到现在,我还记得蔡云芝老师读的诗句和音调。”从中可以想到蔡云芝老师读诗一定很美、很有魅力,所以才能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以至于多年以后,学生还能如此深刻的记忆。如果教师能用标准的发音、清晰的吐字、动听的朗诵、文雅的语言讲课,那么课堂就能像和煦的春风一样吹开学生的心扉,激发他们的阅读和赏析的兴趣,使他们在不自觉之中进入美的境界,受到美感熏陶。例如,中学教材中有很多篇目的诗词赏析,包括现当代诗歌和古代诗词。如果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一味地解释字词,势必给学生种下不愿学习诗歌的种子,让学生讨厌单纯的诗歌背诵。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富于感染力的范读、朗诵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朗诵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学生学得满意,教师教得轻松,师生都感到心情轻松、愉快,语文课堂成为欢乐的课堂。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可以借助优秀播音员的录音朗诵辅助教学,把《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关西大汉”气概表现出来。用自身雄浑宽厚、字正腔圆的声音读出激昂的感情、磅礴的气势,学生从朗诵中被感染,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二、以文感人激发美
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处于平等、互相交流的状态,而美育也是可交流的。读海伦•凯勒的《给我三天视力》一文时,笔者被作者坚强乐观、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求知的渴望及真挚的爱心所感染。上课时,笔者深情地向学生讲述海伦•凯勒的事迹,当讲到海伦•凯勒作为一位盲人、聋人、哑人,仍然渊博的知识、绮丽的想象描绘了假如获得三天视力后的所见所闻时,学生的眼角湿润了。于是我们在课堂上进行了热烈的有关“如何看待生命”的讨论,学生的思想在讨论中慢慢改变了。
三、寓教于乐深入美
电脑音乐制作在欣赏课的运用综述
摘要:在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因教学手段不同,出现了不同的音乐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随着多媒体电脑的发展和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普及与提高,这些现代技术手段也在音乐欣赏课上有所应用,如果应用得当,就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手段和教学质量,从而达到理想的音乐欣赏教学目标。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手段电脑音乐制作技术
在专业音乐教育中,音乐欣赏课不仅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而且是一门综合知识性课程。音乐欣赏是以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和其他辅助手段,如阅读分析乐谱和介绍有关的背景材料,来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音乐不仅有使人愉悦的音响,而且它有着自身的思维发展逻辑、情感表现方式和意义。而音乐材料和音乐规则是音乐欣赏建构的基础和媒介,它们直接影响着音乐的构成,影响着欣赏者从音乐中得到的审美享受。
理论上通常将音乐欣赏按照欣赏水平的高低,分为三个阶段:①官能的欣赏:主要满足于音乐的悦耳、好听;②感情的欣赏:对乐曲表现的基本情感有进一步的体验和把握;③理智的欣赏:在较高的层次上对作品的音响、思想感情、表现意义等作知识性、专业性的赏析。因此,在较高层次的音乐欣赏教学中,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除了在欣赏过程中要有音质较高的音乐音响外,还要具备很多因素。一是要求欣赏者必须懂得一些音乐的表现要素、手段、结构和技巧;二是教学中要有声音、文字、图像等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三是教师应具备一定程度的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以往的音乐欣赏教学中,虽然有的教师用到多媒体电脑设备,但一般仅限在某些准备材料较顺手的课堂上或精心准备的观摩课上。在绝大多数欣赏课上,多媒体电脑设备只是起到了板书的作用,课堂上的时间也往往会浪费在繁琐的操作上。尤其在器乐曲欣赏方面,想单独听取或介绍某一乐器特色时只是反反复复听几遍音乐而已,不可避免地会造成音乐欣赏课的“笼统性”和“表面性”,很难达到较深层次的音乐赏析。然而,随着多媒体电脑的发展和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普及与提高,以及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在这方面的应用。以往音乐教学中达不到的教学手段能方便地得到改善,以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MIDI制作与数字音频是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两大核心内容,在音乐欣赏课中,MIDI技术和数字音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综合应用:
高校音乐院系与地方音乐文化传承研究
摘要:地方高校音乐院系作为培养富有地方特色音乐人才的机构,在传承和发展地方民间音乐文化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地方高校音乐院系要充分利用自身在音乐教育资源和教学、科研等中的优势,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引领地方音乐文化发展。
关键词:地方音乐;传承;现状
地方音乐,或称之为地方民间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创造出来的、能够真实反映当地的民风民俗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情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艺术价值。地方高校音乐院系作为培养富有地方特色音乐人才的机构,在传承和发展地方民间音乐文化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地方高校音乐院系要充分利用自身在音乐教育资源和教学、科研等中的优势,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引领地方音乐文化发展。同时,地方音乐文化也对音乐院系自身促进教学和科学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扩大其在本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音乐院系在地方音乐文化传承、发展中的现状调查
根据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的2015年全国高校名单,湖北省共有高校123所,其中绝大部分为地方高校,这些地方院校中开设有音乐院系的学校有十多所,笔者选取了三峡大学、黄冈师范学院和湖北文理学院3所比较有代表性的地方高校,对其音乐院系在地方音乐文化传承、发展中的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结果如下:(一)三峡大学艺术学院。三峡大学地处宜昌,其艺术学院成立于2000年9月。学院下设音乐系、舞蹈系、美术系、设计系、基础与理论课部等5个系(部),1个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巴楚艺术发展研究中心。宜昌是楚文化的摇篮,巴文化的发祥地,“巴楚文化”源远流长。巴楚艺术作为巴楚文化的分支,艺术品种繁多,音乐方面如土家族跳丧鼓、哭嫁歌、茅古斯、摆手舞、傩戏、打溜子、高腔山歌等。巴楚艺术研究中心扎根巴楚区域文化沃土,艺术学院以巴楚艺术研究中心为依托,将巴楚地方音乐运用在科学研究、音乐创作和舞台表演等方面,产生了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成果。这些学术成果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科学研究,一类是创作实践。科学研究方面主要包括省部级以上科学研究项目、专著和学术论文。省部级以上科学研究项目多项,如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长阳南曲源流研究——兼论清朝初期政治统治制度对土家文化的影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土家族歌师文化研究》、《土家族传统音乐的遗传基因与传承保护研究》等三项,湖北省社科基金《楚乐美学思想研究》、《鄂西土家族傩戏传承策略研究》两项;学术论文如《长阳南曲的传承方式刍议》、《论鄂西土家族傩戏艺术音乐文化的特征》、《土家族丧葬仪式流程及其文化功能的田野调查资料解析》等多篇,以及地方音乐文化学术专著,如《三峡传统民歌文化研究》、《狂欢的灵歌——土家族歌师文化》等。创作实践方面有诗舞音画《五十年,五千年》、《三峡•大学》,合唱歌曲《江河情怀》、《求索之歌》、《峡江放歌》等,以及综合鄂西土家族具有典型代表的民歌“龙船调”,以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船工号子”、“撒叶儿嗬”这三种典型文化元素及样态进行整合,并用舞蹈形式呈现的情景表演《武陵土家》。三峡大学艺术学院立足宜昌,重视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对当地音乐文化进行了大量研究,在科学研究和创作实践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为其他地方音乐院校传承、发展地方音乐文化树立了榜样,唯一缺憾的是没有将这些研究成果运用到课堂教学和校本教材中,这样使得地方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局限。(二)黄冈师范学院音乐与戏剧学院、黄梅戏学院。黄冈师范学院音乐与戏剧学院源于1972年创办的黄冈师范文艺科。1993年成立音乐系,开办音乐教育专业,该专业是湖北省同类院校中开办最早的专业。1999年,黄冈师范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音乐系在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方面得到提升,2009年3月成立音乐学院,学院各项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黄冈师范学院音乐与戏剧学院扎根地方,凝练特色,在地方特色音乐文化传承方面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学院建成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全院教师凝神聚气,将研究方向都集中聚焦黄梅戏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截止目前,学院已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新时期黄梅戏研究》1项,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新时期湖北黄梅戏研究》和《2018年非遗传承人群黄梅戏演员培训项目》等两项;出版学术专著《湖北黄梅戏剧目研究》、《黄梅戏音乐研究》和《黄梅戏艺术论》等三部,有关黄梅戏研究学术论文多篇。除此之外,学院在创作实践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歌曲《天职》、《好大的大别山》,黄梅戏《昭君出塞》,与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共同打造的革命历史题材大型红色黄梅戏《大别山母亲》,黄梅戏剧本《奴才大青天》、《兑现》、《请让我做你的新娘》,集体创作《青春无悔》黄梅戏剧本,组织大型黄梅戏舞台剧《霜天红烛》剧本创作、创作演出音乐舞蹈史诗《红色薪传》等。与此同时,学院还成立了黄梅戏工作坊,开设了《黄梅戏演唱与欣赏》课程,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教学,有利于黄梅戏在大学生中的传承和发展。作为综合师范院校中的二级学院,音乐与戏剧学院在挖掘地方音乐潜力,凝练地方音乐文化研究方向方面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以地方特有剧种——黄梅戏为研究对象,凝练出三个研究方向:黄梅戏声腔及其发展研究、黄梅戏表演研究、黄梅戏剧目及起源研究。学院以院领导带头,带领一批学术骨干,同时聘请省内外黄梅戏研究专家和表演艺术家,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黄梅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将黄梅戏研究成果运用在了教学当中,这在其他很多地方高校中也是少有的,为同类院校传承地方音乐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三)湖北文理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湖北文理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前身是始建于1992年的襄樊教育学院艺术系,2000年开始招收第一届音乐学专业本科生,2001年音乐系成立,2009年院系调整,成立音乐学院,2018年1月更名为湖北文理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学院现有音乐学(教师教育)、音乐表演、舞蹈表演三个专业系。学院地处襄阳,历史文化厚重,荆楚文化、汉水文化和三国文化在这里交汇。学院建有市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汉水乐府,下设“汉水音乐研究”和“汉水流域音乐教育与发展研究”两个中心,学院教师积极参加地方民间音乐的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研究,已取得了显著成效。获批省部级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两项,发表相关论文多篇,如《襄阳谷城湖北越调考察》、《鄂北荆山民歌演唱技法之探讨》、《荆山〈扛神〉“信仰”描述及其“音声”分析》、《荆山“阳锣鼓”艺术形态之探微》、《〈扛神〉与“荆楚歌乐”之蠡探》等,出版了地方音乐文化系列专著,如《荆山杠神》、《荆山楚韵音声研究》、《荆山阳锣鼓》、《荆山阴锣鼓》以及《沮水巫音》等,参与创作大型原创先楚风情歌舞诗《荆山楚源》,其中由学院师生创编表演的歌舞《荆山楚源——鼓盆歌》获文化部“群星奖”,此外,学院还将襄阳本土的一些民间音乐文化纳入人才培养和日常教学的计划中,开设了《襄阳本土音乐赏析》、《鄂西北民间音乐》等课程,同时邀请襄阳市艺术研究所研究人员为学生进行襄阳地方剧种的展演和讲座,实现了将地方音乐教育资源和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湖北文理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虽然在地方特色音乐文化传承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如地方特色凝练不够,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数量少,缺乏科研领军人物,没有形成核心研究团队等等,因此,音乐与舞蹈学院要想在地方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二、高校音乐院系在地方音乐文化传承、发展中的作用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音乐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