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育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9 18:39: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音乐美育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论音乐教育美育功能
摘要:美育又被称为审美教育或者美感教育,是培养人们丰富情感体验、提升审美品质、形成性格定势的必要手段,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从而实现使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大文豪巴尔扎克认为:“只有音乐的力量使我们返回我们的本真,然而其他的艺术却只能给我们一些有限的快乐。”音乐教育是针对音乐本质的教育,是一种以音乐为内容,以音乐的情感体验、形象思维为途径,并结合了一些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人们认识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所以,审美教育功能是音乐教育最本质、最核心的功能。本文就现代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的体现进行简单论述。
关键词:音乐教育;美育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分支,音乐教育的所有理论与实践成果最终都要归结到美育教育的范畴。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承载的性质特征与目标任务是在用音乐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实现美育教育所赋予的育人功能。[1]而现代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学生智力开发的功能
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能够锻炼其自身的触觉、视觉与听觉等多方面的机能。与此同时,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也能得到锻炼与开发。在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各类音乐实践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运用他们原有的巨大想象力去创造。学生在学习乐器的过程中,既能锻炼双手的触觉能力,也能锻炼听觉与视觉能力。不单是乐器奏出的旋律可以刺激大脑的灵活运转,同时双手的配合活动也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使大脑得到锻炼,提高大脑的思考能力。所以,这也是很多喜爱音乐、学习器乐的孩子聪明的道理。而我们从生理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过程,进行音乐教育的学习,能够打开学生思维创造的大门,能够帮助学生发展左右脑的平衡,更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推动学生的创造力等多种益处。
2帮助学生人格完善的功能
音乐美育教育现状分析
摘要:音乐教育并不是只会教会一首歌,而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音乐把音乐教育发展成美育教育,本文就是从分析一个地区影响音乐教育的软硬件资源,探讨某地区音乐美育教育实践的可能性。关键词:音乐教育;条件设施;美育实施陇南地区地处较偏远,其经济、文化等都比较落后,所以针对音乐美育教育,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展开,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分别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并适当的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音乐教室分析
专门的音乐教室在本地区学校教学中所占比例是比较少的,专门音乐教室对于音乐教育是比较重要的,其中有必要的音乐设施,比如钢琴等乐器、座位的摆设、多媒体、必要的音响、教室环境布置、教室与上文化课教室的隔离程度等等都会影响学生对音乐的学习与兴趣,应当受到重视。
二、乡村少年宫
乡村少年宫是陇南市(也属于全国范围的)近几年在各乡镇,也有部分城区学校,建立起来的音乐活动形式,是属于课后兴趣性质的,它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乡村学校学生兴趣的发展,但据调查,虽然有了硬件设施,但是缺乏必要的教师,也缺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很少组织乡村学校少年宫的表演,学生只是感到好奇去玩,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不愿意解决或者教师也缺乏解决问题的决心,有些学生上了一学年钢琴兴趣班,还是只会弹《小星星》,极大的浪费资源,也在实质上没有解决乡村学校学生艺术学习的问题。
三、乐器
浅谈高校美育教育的音乐审美教育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在核心素养语境下,全面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首要的目标。作为高等院校,在新课改背景下,必须遵循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就成为当前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高校;美育教育;音乐审美教育;加强策略
1前言
音乐,是一门由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抽象艺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并借助音乐释放自己的情绪。因此,音乐能为人们带来听觉享受,净化听者的心灵,并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在高校教育中开展音乐教育,能开发学习者深层次潜藏的素质,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这是其他教育内容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在高校的美育教育中,音乐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1]。
2湖南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简介
为了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湖南大学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同时也是为了实现“双一流”高校的建设,湖南大学于2019年1月成立了艺术教育中心。艺术教育中心以课程建设为主体,以实践平台为支撑,推动艺术课堂教学实践化、实践活动课程化。在课程建设中,湖南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紧紧围绕着学校“以智育人、以美育人”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导者为教育目标,遵循艺术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教学与实践活动[2]。
小学音乐教学渗透美育教育探究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美育教育成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音乐作为培养学生兴趣多样化以及艺术能力的核心课程之一,在其教学过程中,完美融入美育教育,不仅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快速跨越,同时也是增强学生艺术素养,使其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的重要途径。本文将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美育教育的相关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美育教育;策略
音乐是一种艺术语言,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调节心情,还可以净化心灵、锤炼意志,使人积极向上。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是培养兴趣多样化、提高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的黄金时期。而美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认识美、感悟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是打破应试教育,贯彻全面发展理念的必然趋势,更是主动满足社会竞争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一、音乐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课程是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之一,其可以有效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创新思维,提升实践能力,培养艺术素养以及审美意识,使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增进身心健康,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深化教学改革,满足时展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1](一)提升艺术素养。小学生活泼好动、接受能力强,与传统文化课相比,音乐课对他们而言更具吸引力。音乐课程在传授乐理知识的同时,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将美育教育融入小学音乐课堂,可以进一步挖掘学生的艺术天赋,发散思维,巧用奇思妙想,使其在发现美、体验美的过程中感悟美、创造美,促进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提升。同时,还能陶冶情操,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二)促进全面发展。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学习成绩一度成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重分数,轻能力”“重才艺、轻素质”的思想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学生缺乏审美能力,对于音乐之美的感悟与理解存在偏颇。新课标改革的深入发展,拓展学习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加强文化与艺术的有效衔接,成为各级学校的首要任务。[2]音乐课作为小学阶段的必修课,为学生改变固有思维、提高审美认知提供了时间与空间。现代教育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提出新的要求,而这里的“美”,指的就是美育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这是新课标的根本要求,同时也是学校开展美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音乐美育教育的对策
中学音乐教学的美育教育
众所周知,好的音乐能给人美的享受,能陶怡人的情操。音乐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生命活动,也是人类自身文明建设的一部分。随着教育工作的不断改革发展,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我们作为音乐老师更应该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能够完善学生的人格,能够激发学生的智慧和创造性,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情商,使学生在音乐课上能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通过音乐课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的精神境界把他们培养成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一、美育教育在音乐课中的重要性
音乐课是中学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它和语文、美术等科目发挥同样的作用,那就是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在中学美育教学中各具特色,共同为学生勾画出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近年来,新课改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不能只重视考试成绩,要转变应试教育的观念。音乐课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音乐课。在音乐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思想上受到政治教育,教师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明辨是非,分清善恶。中学音乐教材编配了许多关于祖国、家乡、人民、大自然这样的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使他们能够感受到祖国之美、家乡之美、人民之美、大自然之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热爱大自然之情。通过音乐课的教学,培养学生成为文明、守纪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二、音乐教材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依据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中学生在音乐课上接受音乐教学的主要依据是音乐课本,教师要善于抓住音乐教材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利用教材中作品所蕴涵的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使他们获得审美愉悦的体验,从而达到美的教育。如饱含浓浓思乡之情的《大海啊,故乡》,在教学这首作品时,让学体会感受作品中大海的艺术形象,体验作品蕴含的真挚情愫,并让他们能用优美的声音歌唱大海,表现对大海、对故乡、对母亲的真挚情感,从而达到深刻的审美教育。音乐是听觉艺术,是通过音响来塑造艺术形象,在中学音乐课本中编配了许多富含上进心、充满正能量的作品。对不同个性、不同特点的学生,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听不同的作品,对不爱学习、讨厌学校生活的同学,老师可以和他们在一起听像《青春舞曲》《校园的早晨》《校园时代》等,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热情;对一些性格较内向沉闷、不爱和同学打交道的学生,教师可以和他们一起聆听《青年友谊圆舞曲》《友谊地久天长》《一二三四歌》等,通过这些歌曲的聆听,鼓励他们和同学多交流、多沟通,健全自己的人格。针对初三毕业班的学生,因为毕业班的学生学习紧张、精神疲乏,整日处在高强度的学习中,教师应当播放一些有助于缓解他们精神紧张的一些乐曲和歌曲,和他们一起倾听和欣赏如《春江花月夜》《雨打芭蕉》《月光下的凤尾竹》这样一些民族器乐曲,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愉悦、放松。因此,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当采取一切措施为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努力,使学生在丰富多彩、音乐风格各异的音乐形象中,感受中华民族和世界各地音乐文化,感受人类文明,从而达到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做一个文明、守纪、热爱生活的人。
三、音乐教师应该是“美”的传播使者
美育在学前音乐教育的思考
摘要:关于美育的探讨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从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美育再到“以美育代宗教”观点的提出,对美育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随着《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问世,再一次让人们充分认识到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本文主要从美育教育的角度来思考学前音乐教育的相关问题,希望给学前音乐教育教学提供可参考的建议,也希望可以为学前教育中的美育实施提供借鉴。
关键词:美育;学前音乐教育;学前艺术教育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是继我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改进美学教育”的重要部署的具体落实与明确要求,是一个在我国学校美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由此可见,美育教育在提高学生审美与素养、促进个人综合发展上起到重要的作用。美育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早在1912年时任教育总长的我国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已经把美育确立为国家教育方针,提出了“世界观与美育主义”的宗旨,这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把美育确立为国家教育方针,再到1917年北京神州学会发表演说《以美育代宗教说》时正式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①的观点,这一观点对中国美育发展影响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从一百多年前的“以美育代宗教”再到如今的对美育教育的加强和推进,肯定了美育之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这种触及人类心灵情感的教育,让人类在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行为中更好的理解生命的意义,理解自我存在的价值,获得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和谐统一。笔者认为以美育人应该是多角度、多方位的。中国美育网总编李田在第二届全国美育大会上发表名为《呼吁完全美育,打造美育中国》的讲话,作者认为美育的美是一个大概念,是人类文明世界万事万物的万象之美,亦即各个领域普遍存在的各种各样之美的总称,并没有专指哪一种美。美育必须是万美入教的万美之育,而万美入教在事实上仍是取万美中的那些最有代表性的经过历史检验且素有定论的典型美入教,其主要来自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和人的美,万美入教也是实现完全美育的实体性标志。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不难发现,虽然艺术教育并非实现美育的唯一途径,但我国的美育主要还是依靠艺术教育这一形式展开的。艺术作为审美最集中、最典型的形态,加之人们的主要审美活动也多数是在艺术范围之内,因此,艺术课程也是实施美育最为便利的途径。《意见》②中提到“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主要是依托构建丰富多样的艺术教育课程和艺术实践活动这两个主要方面,因此各阶段学校需要做的是如何在现有艺术教育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政策、当地特色、实际情况来充实和丰富艺术教育课程、创新艺术教育形式。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美育确实是整个教育事业中较为薄弱的环节。“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还需真正意识到美育对于人类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意识到美育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这样的观念意识是很多家长、老师甚至是整个社会所缺乏的。各个年龄段的学校教育都存在或多或少“重文化课程培养,轻艺术课程教育”的情况,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过少的甚至完全接触不到艺术教育课程,这是非常不利于个人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的,更进一步说,对个人对“美”的认识理解和情感体验都是不利的。这样的情况不仅出现在小初高这样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有些学龄前的幼儿教育也加入了这样的队伍,某些幼儿园对孩子们提前展开文化知识的灌输和教育,以“无缝衔接小学教育”为名过多的给孩子开展文化课教育,而艺术课程就只是走过场或者是任由孩子们自己玩耍,不做引导,这样的状态在一开始就违背了教育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美好愿景。学前教育阶段作为整个人一生教育过程的开端,是引导、培养孩子对学习建立兴趣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教学应该是结合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德智体美等多个方面开展的。孩子们本该快乐的童年被沉重的文化学习负担影响,这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无疑起到了消极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大环境下,学前艺术教育的发展之路怎样才能走得更好。作为学前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学前音乐教育无疑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音乐欣赏活动、打击乐器演奏活动、韵律活动和歌唱活动等形式的音乐教育,让儿童在美好的音乐世界里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这无疑是以美育人的便利途径。笔者认为《意见》中涉及的相关内容不仅能让我们从大的角度和环境来思考美育教育和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也能为学前音乐教育未来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更加明确的方向。以下是笔者对美育之于学前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明确学前音乐教育的目标
人类的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目标指导和支配着整个教育过程,影响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内容、方法、手段,也影响着教师的观念和行为,所以教育目标是一切教育实践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学前音乐教育是实施学龄前儿童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各种音乐艺术活动能让孩子们在实践中获得美的体验,因此学前音乐教育目标的明确也能为学前儿童美育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我国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教育目标可以参照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的艺术领域教育总目标和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中各年龄段儿童发展目标。根据《纲要》的精神,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引领儿童在艺术活动中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指南》中则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从《纲要》和《指南》中可以看出,学前艺术教育要引导鼓励孩子能够感受和喜爱周围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通过参与艺术活动,真实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因此我们的学前艺术教育要遵循幼儿自身生理和心理成长的客观规律,设计健康、快乐的课程,积极开展各式游戏活动,培养小孩子快乐、善良、健康的性格。因此笔者认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应该着重体现以下方面的教育目标:首先,乐于感受自然界、生活环境中所蕴含的美的事物,初步体验各种音乐艺术作品和乐器、身体韵律所呈现的独特美。其次,对各种形式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表现出喜欢的态度和参与的意愿,并能简单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来表达自己对音乐和美的感受和体验,能大胆展现出自己的思想,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情感体验。再次,通过教师的引导,在各种音乐游戏活动中(比如歌唱游戏、节奏游戏、打击乐演奏游戏)探索美的世界,增进自身的内在审美体验。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尝试发展儿童自身的音乐创作能力(歌曲编创、韵律编创、即兴打击乐演奏等内容),体验音乐创作和即兴教学的乐趣。
二、加强学前音乐教育的审美体验
音乐课中渗透美育教育论文
一、美育作为审美和教育结合的产物,是一个历史的课题
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艺术教育的内容;而我国春秋时期教育家孔子就提倡诗教、乐教,在他看来,美育在整个人格的塑造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美育这一概念和对它进行独立研究的理论,则是由德国的伟大诗人和美学家席勒于18世纪末首先提出和建立的。近年来,学校艺术教育取得了较大发展,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日益凸显。但是,美育仍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还不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当前,改进美育的重点在基础教育阶段。基础阶段的美育对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性作用。
二、美育是关注人的整体素质和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是真、善、美和谐统一的人格教育,是一种企及生命质量的教育
美育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狭义的美育,指审美教育。广义的美育,是指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为了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学校美育应从狭义美育向广义美育发展。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能从美育的本义出发,研究、运用音乐教学方法,那么就能通过各种艺术活动,来诱发、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从而真正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美的滋润、营养、熏陶,进而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在精神状态上、品德上、性情上、生活情趣上、理想抱负上有所促进。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以技能及知识获取多少为目标,这是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区别。运用形象的比喻和有趣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传授新知识,在音乐课上逐步提高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音乐的水平,在音乐中中培养起他们高尚的品德和健康的情感,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一堂较成功的音乐课、一首好的歌曲或者欣赏一首优美的乐曲,对学生都是一次美的熏陶。这是因为学生愉悦地进入构成音乐的两大要素———节奏和旋律的环境中,感受到了美、理解了美,这不仅可培养他们对音乐的鉴赏力及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而且能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他们的情操。所以应重视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挖掘音乐作品的艺术内容和情感内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此外,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和需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别于其他教育形式,它具有对心灵美的塑造、道德的教化的独特功能。
三、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具有独特的情感性、技能性、形象性
音乐教育能产生以下美育功能:培养审美意识,培养良好品格,激发创造思维。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对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具有特殊作用。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情感,就可使情感功能充分发挥作用,引起他们感情的变化,产生心灵的震颤,从而深刻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美。如深入浅出地介绍伟大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和讲解音乐家的优秀作品时,会激发学生各种美好的感情,提高他们的识别能力,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这样,寓思想教育于音乐教学之中,通过音乐艺术形象、音乐的内在感情感染学生,心灵美的花朵就会在他们心中悄然开放。综上所述,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美育渗透,可充分发挥音乐的美育作用,使音乐课成为摇篮,为培养"四有"新人做贡献,为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气质、文化素养做出贡献。
音乐教育促进美育的有效实施
一、用审美理念构建音乐课的诗意内涵
审美教育在音乐教育中要得到更有效的渗透,课程的设计应该紧紧围绕着审美理念展开,用审美理念来构建音乐课,使之充满诗意内涵。而充满诗意内涵的音乐课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二者相得益彰。首先,教师要以审美理念为指导选好教材,通过对教材的有效讲授,构建音乐课的诗意内涵。新课标实施后,音乐教材有了很大的变化,淡化了教学过程中理性的、枯燥的知识传递,强调了音乐作品内涵的审美要求,突出了音乐本身的艺术美,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材除了选择传统的经典之作,更多选择具有时代感的优秀作品,集中了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文化,既开阔视野又密切联系生活。比如,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材(下册)就收录了不同国家、民族、时代、风格的音乐作品,包括了维吾尔族、藏族、彝族、朝鲜族的民歌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民歌,更重要的是还加入了欧洲著名的古典音乐和中国的古诗词歌曲。这些作品综合在一起,审美内涵极其丰富,在音乐载体中,再现了诗意境界,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使心灵播下美的种子。因此,教师要注意选择具有不同风格、种类的教材内容进行授课,让课程内容有宽度,充满诗意,使学生得到更深更广的审美体验。其次,还应该重视音乐课程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通过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来构建音乐课的诗意内涵。这也是新课标所特别强调的。不同艺术种类有各自的特点,这是其类属的标志;但不同种类的艺术又有共性,这是它们之间联系与融通的基础。例如,音乐、文学、舞蹈在最初产生时是以三位一体格局出现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分化开来。但分化之后,它们的关系依旧密切。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相互吸收,相互利用,最大程度地使自身得到完善。因此文学成为歌剧、舞剧脚本离不开的实用工具,而音乐舞蹈又给文学以直观和动感的启示与引导。不仅如此,很多看似音乐以外的东西实际上都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正是这些因素让音乐焕发出更多的色彩,同时也搭建起了音乐与其他相关文化沟通的桥梁。如音乐与建筑之间就有“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一说。除此之外,诸如雕塑艺术、影视艺术、戏剧甚至历史、宗教、哲学等,与音乐艺术也都有密切的联系和相融的关系。因此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音乐学本身,而应灵活地运用各学科中的相关内容并使之服务于音乐课,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那种只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架钢琴的老旧授课模式已经跟不上现代教学需要,也不符合音乐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该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将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把课件做得精细讲究,通过多媒体把丰富的音乐课内容以美好的、新颖的画面呈现出来,营造出诗意的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提升音乐教师的综合审美能力
古希腊哲学家、美学家柏拉图曾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合适,他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合适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就是说,音乐美的传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音乐教育。而音乐教师———传播美的使者,审美教育的传授者,在此起到了重要的连接作用。因此,音乐教师要具有较高的素养和较强的能力才能胜任此角色,才能在音乐教育中更有效地实施审美教育。古人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音乐教师作为美的引领者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自然就成为学生心目中美的象征,模仿的对象。从教师的言行举止、行为方式,到对事物的宏观认识、细节观察,甚至教学中的语言运用、动作习惯等等都会成为对学生的一种审美示范,直接影响学生的审美情感。因此,音乐教师应当具备较高的音乐、文化、审美修养,并使其跟自身的人格修养融为一体,凝聚成个人魅力,在与学生的交流时以个性示范的方式对学生发生影响,在举手投足间将音乐带来的美感寓于教育的氛围之中,增添音乐教育的审美性,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内涵,让审美教育产生正面效应。如果音乐教师缺乏审美修养,就容易忽略和漠视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感染和培育,使审美教育不到位,严重者还会导致这些问题的发生:首先是致使学生在审美意识上出现偏差,这些偏差有可能会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带来负面影响;其次是由于音乐教师自身文化修养不高、审美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在学生面前展现音乐的美及由此带来的愉悦感,因而让学生感到音乐课枯燥乏味进而产生厌倦情绪,从而对音乐课失去兴趣。其结果便是影响了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发挥,失去了对学生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引领作用。可见,综合审美能力的提升对于音乐教师的意义非同一般。在新课标所设定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音乐课的首要目标28。其关注点在于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人生态度是否健康、“三观”是否正确,将来能否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合格公民等方面。所追求的教育效应不在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在于情感的体验层面上。教育方式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是审美教育中的核心内容。然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虽然重要,但是和其他两维目标相比较却是最不容易看到成果,最难落到实处,并保持长效性的。其原因主要在于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对教学过程与方法的设计只需要教师拥有扎实的基本功、良好的专业素养便可。但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却涵盖了审美、情感、人文、道德、修养等内容,因而对教师的整体素质、综合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单一的教学能力已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素质结构必须扩大延伸。在这样的情况下,音乐教师全面提升自身修养、提高综合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音乐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从更高层次、更广层面上赋予音乐教学新的内涵,进而正确、成功地引导学生接受审美教育,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施提供保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就是审美教育得到有效实践的最好体现。
三、通过音乐教育让美育得到更好的延展
审美教育具有很广的涉及面,不仅仅局限于音乐教育上。然而通过音乐教育却能使得审美教育获得更广的延展。音乐虽然只是艺术的一部分,却和其他的姊妹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与看似没有关系的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科学、社会学、民族学、宗教学等都有着某种关联。音乐教育亦然。基于此种原因,音乐教育不仅通过音乐给学生们带来美好的审美体验,同时也借助了其他艺术让审美体验多元化;不仅在听觉上还可通过视觉、触觉等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下面两个例子可说明问题。例一:在给学生欣赏歌曲《春晓》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该作品的清幽淡雅的意境,可利用多媒体展现关于春天的中国绘画作品,让学生通过视觉的审美体验加深对该声乐作品的深层次理解,并感受到中国古诗词的魅力。学生不仅从音乐上接受了审美教育,还从文学、绘画中得到美的享受,让审美教育扩展到音乐以外。例二: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具有虚拟性、程式化、写意型三大特性。尤其是虚拟性,这种在表演上通过舞台动作虚实结合的审美特征是独树一帜的,演员肢体的运用在京剧表演中有着特殊的语义。但是,要让学生欣赏京剧总体上说是困难的。因此在给学生介绍京剧时,可把京剧中的一些基本的动作手势,如:穿山膀、兰花指等作为了解京剧的切入点,让学生通过肢体动作进行审美体验。这种非听觉的审美体验不仅给学生带来新鲜感,还可使其享有不同于以往的审美感受,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使审美教育得到很好的延伸,达到良好的美育效果。此外,审美教育的实施途径也不仅仅局限于音乐课堂。因为音乐教育具有形式多种多样,方式灵活多变的特点,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通过课堂传授音乐知识是音乐教育的主要方式。而与音乐有关的课外活动也是音乐教育的一部分,有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课外活动所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各种音乐团体的设立、校内的音乐类比赛、音乐讲座等等,比起课堂这些内容更具深度和广度。同时也为学生找到一个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平台,帮助学生提高对音乐的再认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带来的美育效果是课堂所不能给予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与音乐有关的社会活动。这是学校以外的音乐教育,同样具有很强的美育作用。如:观看音乐会、歌剧、戏剧、舞剧、音乐剧、音乐电影等等,还有参加社会上的各类音乐比赛、音乐交流活动等。这些活动把音乐教育从学校延伸到了社会,加强了音乐教育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不仅开拓了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的审美修养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会让学生家长或周围的人受到感染,扩大审美教育的影响范围。审美教育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推动力。然而现实中审美教育的开展并不尽人意,音乐新课标的颁布距今已有十多年了,音乐课程的改革进程却不十分顺利。很多学校,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音乐教育还是滞后的,学校如今还依然按照过去的模式上课,更有甚者不开设音乐课。原因有很多:或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或对审美教育重要性缺乏认识,或缺乏教学设备、师资,等等。因此,音乐教育任重道远。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多方尤其是音乐同行们共同努力。
高校音乐教育与美育融合路径
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音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通过音乐可以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启迪、情感受到熏陶、情绪受到带动,对于学生三观的构建有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当前,高校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不断地加强美育和德育的渗透。这样可以将音乐教育的价值最大化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可以在音乐欣赏、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有各个方面的发展和突破,将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不断地落实到位。
一、音乐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所谓核心素养一般情况下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满足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1]。在不同的学科中,核心素养的内涵都有所不同,是教师在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的主要方向。在音乐学科中,核心素养主要可以划分为四个方向,分别是自主音乐需要、音乐实践能力、音乐情感体验、音乐文化理解,是教师在教学开展过程中的目标和任务。所以,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就应该尽可能加大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利于达到理想中的教学开展效果。第一,自主音乐需要。在培养学生自主音乐需要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在音乐学习以及音乐活动参与的过程中自觉和主动。让学生可以在音乐欣赏和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产生驱动力。能够懂得音乐欣赏是自主发展过程中的必备需要,让学生以自主的方式对音乐产生认知、情感和意志。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包含三个维度。一是,学生应该对音乐产生兴趣爱好,能够在音乐活动的实际参与过程中得到快乐,让学生的审美需求获得良好的满足;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实际音乐体验之后,就应该将音乐作为一种保障身心健康的工具。通过音乐来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心更加健康;三是,通过音乐学习可以带动学生在文化修养方面的提高,推动学生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让学生的生活方式更加文明。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更好地挖掘音乐的魅力,以此来平衡心理、调节情绪,从而真正做到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音乐活动的过程。第二,音乐实践能力。在音乐素养当中,音乐实践能力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2]。对于高校音乐师范生来说,音乐实践素养主要可以分为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审美能力、创造及想象能力、合作及交流能力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将音乐表达能力作为重点来进行有效的培养。在带动学生音乐实践能力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应该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地做到以用为本。引导学生在毕业以后或者在校时就能积极地参与到相应的音乐活动中去。让学生可以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对作品进行自由的选择,并学会和他人进行恰当的交流和表达,这样可以对优秀的作品进行表现和感受,也能够即兴地创作和表演。在带动学生音乐实践能力提高的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的音乐经验作为主要立足点,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渐丰富自己的聆听和歌唱经验,可以对一些音乐作品进行熟悉,挖掘音乐作品背后的情感内涵,对于音乐活动形式也应该熟悉和了解,让学生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基本技能,使得学生可以对一些常见歌曲、中外著名歌曲进行掌握和演唱,并能够真正地做到简单作品的演唱、对谱子进行识记。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融入演奏及集体歌唱中,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实现积极主动的参与。第三,音乐情感体验。所谓的音乐情感体验就是指,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投入演奏、歌唱、倾听、鉴赏的活动当中,可以让学生在活动参与的过程当中获取到直接体验以及间接体验,借助音乐来对情感进行抒发和表达,真正将音乐形式转换为情感本质,带动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不断的提高。在此过程中,主要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培养。首先,带领学生在实践中对美感进行体验。其次,让学生可以借助作品来实现抒情咏志。最后,借助音乐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怡情养性,展现出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可以在抒情、欢乐或激昂的演唱、演奏中把自己的情感和志向积极地表达出来。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对影视剧、演出以及网络中的一些音乐形式作出正确理性的评价,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得更加丰富。第四,音乐文化理解。音乐文化理解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人文素养。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对音乐应该做出必要的理解,这样有助于学生在社会性方面的发展,让学生对音乐加深认知,也能够让学生透过音乐更好地了解社会。在培养学生音乐文化理解能力的过程中,主要包含对音乐的文化特征和艺术形式进行掌握,对音乐和其他艺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对音乐与社会整体发展的影响进行理解。在日常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意识到音乐的魅力和价值,对音乐形式进行认知、了解音乐的文化价值、艺术特征,感知到音乐在影视、戏剧、舞蹈中的应用以及相互关系等等,让学生对音乐的社会意义和时代背景加深理解,实现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二、音乐教学和德育教学结合的路径
(一)开放教学空间,营造教学氛围
和高数、文学等学科不同,音乐学科在开展的过程当中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性的氛围,让学生可以深化情感体验和感知。这样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氛围营造效果,有助于核心素养的渗透以及德育教育的融合。所以,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应该首先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开放性氛围的有效创设,让学生可以舒缓自己的紧张情绪和心理,达到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小提琴协奏曲,为学生引入经典曲目——《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首音乐作品在我国广泛流传,主要是将故事情节作为线索,对梁祝两个人之间的真挚情感进行充分的描述,同时也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愤怒的鞭笞和抨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展现自己的专业技巧,在其中引入各种各样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的情感变得更加深刻。比如,在对“楼台会”“长亭惜别”两个片段进行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邀请学生和自己分别采取大提琴、小提琴来演奏出动人的旋律,让学生被旋律所倾倒,也能够对主人公之间的真挚情感产生感动之情。对于其中的片段,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更好地感受音乐之美以及两人的真挚情感。让学生可以从音乐欣赏中获取到真、善、美的体验,有助于学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良好的思想以及道德品质,在无形中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
音乐在美育教育中提升人文素质路径
【摘要】音乐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欣赏音乐,还能使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放松心情,减轻其学习压力,因此,音乐与美育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音乐;美育教育;提升;人文素质;路径
前言
当前美育教育存在一些问题,音乐作为美育教育的关键部分受众多因素的影响难以发挥其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鉴于此,本文分析了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并提出音乐在美育教育中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实践路径,为音乐与美育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借鉴。
一、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越来越高,忽视了追求精神生活的意义,学生也深受这种社会发展状态的影响,部分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相较来说更加关注物质享受,导致出现一些学生道德水平急剧下降现象,学生社会责任感逐渐被个人主义所取代,而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的这一思想发展现状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的发展,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不仅能促进学生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还能使学生产生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有助于指导学生未来人生发展的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