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5 02:43: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音乐教育理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村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摘要:音乐课程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更能配合其他学科带来愉悦和放松感受。音乐教育是每个人一生所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精神粮食比较匮乏的农村地区,让孩子们接受到公平的音乐教育对学生的人格、智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是提升农村小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梳理总结音乐教育教学理论及对策、我国乡村小学音乐教育实践现状及问题,对乡村小学音乐教育进行理论归纳与总结,为后续对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等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音乐教育;教育理论;农村音乐教育
1音乐教育教学理论与对策
对于音乐教育教学理论,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音乐教育教学众多学者和专家们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孙莹等科学界定了音乐教育学科的定位和意义,诠释了音乐教育这门学科的基本原理,论证了音乐教育的目的和原则、音乐教育心理、音乐教的学习方法和特点。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别阐述了幼儿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学前专业音乐教育、高师音乐教育这几个不同层次的音乐教育各自的特点与方法。尹爱青等提出了当前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与音乐相关的各类教育教学的最新的研究动态,为广大音乐教师提供一些教育教学思路,便于在自己的教学中能够进一步积极探索,为音乐教育事业不断努力;并进一步通过课程论、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不断延伸教学内涵及外延,对于课程资源实现充分开发、利用等。金林萍认为学习音乐主要是通过对其整体结构的感知,这一过程本身就具有整体连贯性。提出了“糖葫芦”音乐课堂教学,即将课堂上的所有凌乱的知识点和每一个教学环节比喻成一个个糖葫芦,教师运用一条主线把这一个个“糖葫芦”串成一个完整的“糖葫芦”,也就是说,一个课堂教学就是一串“糖葫芦”,其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看似独立,但一环扣一环,环环都由那根主线串联。而这根主线可以是一个故事、一项活动、一种事物、一个符号等。让学生在系列相关的完整的教学情境中来感受、体验和学习音乐。陶晓勇等提出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发现教学问题表征,后对其进行分析,最后结合案例反思教学行为,最后提出解决思路与对策。董爱伟指出,教学既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对于农村基层的音乐教师而言,必须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精心备课上课,并且要积极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从国外学者研究方面,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在音乐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都是非常高的,世界艺术教育改革也正在不断地进行之中。由于这些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上都极为迅速,条件优越,因此在这些国家之中农村和城市小学在教学硬件及软件方面都是相差无几的,处于一种均衡的状态。而且在这些国家之中,对于音乐教育的投资力度都有明确的文件或者是相关的法律来进行保障。毫无疑问,这些措施的制定以及实施为这些国家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提供了保障,使其能够顺利地开展,这对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奥尔夫、柯达伊和达尔克洛兹等音乐教育专家通过个人的研究所构建的音乐教育体系,也开始成为世界各国来学习音乐教育方面经验的著作。通过对音乐教育教学理论相关著作的研究能够发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专家、学者们对于音乐教育都在进行积极的探讨,这就使得音乐教育教学能够不断地进步和发展,他们正在用自己的这种不懈努力来为孩子们的音乐学习来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条件。
2农村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郁正民等对大量的事实并进行研究,通过研究能够看出当前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在教育方面处于教育边缘化的状态,依然处于一种劣势,基础教育也相对比较薄弱。在这样的客观现实情况下,农村音乐教育自然是更为令人担忧。李伟指出我国小学音乐教育在审美方面存在着几大问题:一是小学音乐教学不突出审美教育,专业化严重;二是音乐教育内容选择不当,美育不“美”;三是教育观念的滞后,忽视音乐课程独特的美育作用。并提出要明确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选择合适的音乐教育内容和改变教育的观念,正确看待音乐教育的审美作用的对策建议。许畅认为教师资源短缺、教师水平不高、教师分配不合理是农村小学音乐师资现状存在的重要问题,并认为大年所需要的重要策略和建议是完善农村教师培训机制提高教学水平、建立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聘请化程度高的技术人员、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等。温月凤指出农村小学的设置普遍存在规模小、地理位置分散、音乐教师少,或无专职音乐教师的现象,艺术课程总是处于边缘化的境地,以致农村学生的感受不到音乐带来的乐趣,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赵晓雨对如何提升莘县农村小学音乐教育质量这一命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思考,提出了完善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体制、多渠道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推动城乡小学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丰富音乐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等具体策略。吴利铭认为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人才的培养和需求也越来越重视。音乐教育是对一个人音乐素养来进行培养的基础,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大背景下,对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关注度也在日益提升。刘冰杰指出,音乐课是一门极具开发价值的课程,对于儿童而言,音乐环境无论是在其品德的形成方面,还是在其人格的培养方面所起到的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从我国目前农村音乐教育的总体现状来看,大多只不过是教学生唱唱歌,或者是听听音乐,仅此而已。在这样的课堂上,绝大多数孩子都感觉提不起对音乐课的兴趣,这完全违背了音乐课寓教于乐的基本原则。徐大伟指出,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与城市小学音乐教育进行比较,所表现出来的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在当今广大农村地区,音乐教育所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这就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汪树德认为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力的艺术,无论是对于促进学生的创造力还是想象力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在音乐的天空中尽情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除此之外,音乐还能够促进学生审美意识的发展。
音乐教育交往理论思考
一、交往的内涵
交往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中介,它涵盖了人的历史、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一切领域。本文对交往内涵的考察主要基于哲学意义,包含以下三个核心思想:
1.主体间性:交往行为的起点
交往是建立在特定的关系上。可以说,交往首先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正如哈贝马斯所说:“研究交往问题,在哲学层面,必须从相互关系入手。由于这种相互关系是指不同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必须求助于未受干扰的主体之间的经验,通过考察不同的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间的相互理解的过程,包括相互理解所需要的媒介和背景”[1]。但这种关系是建立在主体间性基础上的,哈贝马斯认为:“只有主体之间的关系才能算得上相互关系。因为主体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双向的,而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分主动和被动的,是单向的,因此不能称为相互关系”[1]。可见,主体间性关系的确立是交往的首要条件。主体间性问题正式成为哲学话语肇始于胡塞尔的现象学。胡塞尔为使其先验现象学摆脱“唯我论”和“自我论”的假象,提出了交互主体性的理论。海德格尔把主体间性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论证了“此在”的主体间性(共在)。伽达默尔认为主体间通过对话达到主体双方的“视界融合”。20世纪的德国宗教家马丁•布伯从“我—你”关系出发建构了一种理想的主体间对话模式。哈贝马斯把主体间性的生成建立在交往的基础上,他认为:“交往是个人之间(口头上或外部行动方面)的关系,至少是两个以上具有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主体的内部活动”[2]。哈贝马斯把交往视为是借助于语言中介的内部活动,所以,他把“理解”视为主体间性的核心,认为交往行为是一种以理解为目的的活动。通过以上几位西方著名哲学家关于主体间性的阐释中,我们不难发现,主体间性把哲学研究的立足点定位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无论主体面对的是“物”还是“他人”,“它们不再是一种人之于他者的认识和实用的关系,而是一种超越这种关系的‘会合’、‘相遇’的关系,每个独立的个体不是把一切存在物都视为外在于我的对象性的存在,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与我一样的另一个主体或伙伴”[3]。因此,交往行为中的主体间性体现了人存在的共生状态,它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互动活动。
2.对话与理解:交往行为的实现途径与过程
理解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形式。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是一个主体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和达成“共识”的过程,即交往行为是一种以“理解为导向的行为。”交往双方的理解是通过对话途径实现的,而对话本身就是一个理解的过程,“理解就是一个对话事件,对话使问题得以揭示敞开,使新的理解成为可能”[4]。所谓对话就是“两个或两个(泛指多个)独立部分之间展开的交谈,以寻求共识或共同真理的同一形式”[5]。人与人、人与文本之间的理解都是需要对话而实现。对话是建立在对话双方平等基础上,这是对话的核心所在。在以主体间性为基础的对话活动中,对话双方是相互倾听、相互理解、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平等关系,对话的主体之间也是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对话是通过语言这一媒介完成的。“语言不仅使每个人可以相互交流,而且也是每个人遭遇历史、世界、甚至自我的方式。语言表示了人与世界的一切关系。历史、世界的意义必定通过语言呈现出来。我们通过语言才建立了与世界、与他人、与历史、与文化的交流关系。”[6]44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就是以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为基础的。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伽达默尔认为,“能够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巴赫金认为语言的本质就是交往。在哈贝马斯看来,只有以语言为媒介,以理解为目标并使行为者彼此进行合作的行为才是交往行为。因此,以语言作为媒介进行的对话与理解的过程构成了交往行为的重要内容。
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
【提要】高校的音乐教育是培养综合性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音乐教育的改革不仅能够迎合教育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和规划,更能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理解能力,提升审美品位,在人才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更好地满足社会的期待。本文通过探讨分析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中存在的缺陷,结合具体的教学经验,旨在探索并给出个人对音乐教育改革的方案和意见,以便更好地推进教学改革的进行,保证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校音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正处在关键的阶段,一些新的观念和管理策略的引进可能会导致传统的教育体制面临瓦解和再构造的局面。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分析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的动态变化过程,从而达到音乐教育改革的核心掌握和更好地为我国的整个教育事业提供案例和经验的目的。
一、当前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音乐教师队伍建设不够完善。当前高校在职的音乐教师存在着人才短缺的问题。一方面,一些有过音乐教学经验的老师没有参加过系统的理论化课程,对乐理知识和乐器知识缺乏系统的学习和了解,也没有较强的艺术功底;另一方面一些从专业音乐学院毕业的老师没有过实际的教学经验,无法胜任音乐教学中的各项任务,再加上各个学校的乐器等相关设备不是那么完善,导致了教学效果无法达到理想的目标。(二)高校音乐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比例过低。在我国的高校中,除了传统的艺术类院校将音乐课程当做重点的必修课程之外,其他学院的课程设置中的音乐课程比例均比较低,更多的是将音乐课设置成选修课的形式,课堂授课仍然是以倾听和赏析音乐的传统形式来进行,期末也仅仅以简单论文的形式来进行考察,导致学生形成了对音乐教育的浅显认识,导致了音乐教育在高校课堂中越来越边缘化,不利于改革目标的完成。(三)学生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活跃程度不高。传统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对专业课程更加专心的同时往往也忽略了艺术培养的重要性,他们将更多的学习时间留给了专业课程,认为音乐课程等艺术课程只是为了将专业课程体系补充完整的产物。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程度往往不高,甚至会出现翘课的行为,导致他们无法从音乐课堂中获得知识,音乐品味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音乐教育改革的具体实践方法
高校音乐教育混沌理论分析
一、混沌理论的基本特征及应用
混沌理论的主要特征表现在:
(一)随机性特征。事物内部的随机性产生的不规则运行轨迹通常是混沌状态的根本原因,在对数学模型的演化中,即使参数和初始值都是确定的,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干扰下,系统在运转时往往还是保持了很大的随机性,表现出一种混沌状态,这种随机性来自于系统运转的内部,科学家通常称之为内随机性。这种随机性往往表现出强烈的不稳定特征。(二)敏感性特征。混沌理论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无论是高级的还是低级的,连续的还是离散的,保守的还是耗散的,与时间有关还是空间有关的,都离不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事物在系统运转的时候对基础初始值的极大敏感性。正所谓“失之毫厘差以千里”便是这种敏感性的真实写照,这种敏感性反映出了系统内部随机性的强烈影响,也反映出了一个系统经过长时间的运转其结果会怎样是具有不可预测性的。(三)混沌序特征。虽然从宏观的整体的角度看,一切事物的系统运行都是由混沌状态到有序状态最后再到混沌状态的一个发展过程,混沌现象体现了无周期性、非线性的特征。由于这种特征普遍存在,因此,又呈现出一种有序状态,只要进行精确的、系统的、全面的数据分析,是可以从混沌现象中捕捉到有序的运动轨迹的,中国有句俗语教“万变不离其宗”就是很好的解释。混沌理论的研究目的在于揭示系统运行的随机性,描绘其运转的基本特征,从而认识混沌进而利用混沌。从应用方面看,已经出现了基于混沌理论的生物工程研究、天气系统研究、非线性机械故障诊断等。在学科体系中也有不少学校引入了混沌经济学、混沌管理学、混沌力学等交叉学科。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学科,从教育过程的长期发展看,离不开混沌理论内在特征的指引,正所谓“一样的教育条件、一样的教育基础、一样的学生类型却产生了不一样的教育成果”。即使在不受外界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其教育结果也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如何在混沌中抽丝剥茧,把握音乐教育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对提高音乐教育效果意义重大。
二、高校音乐教育的混沌性分析
(一)高校音乐教育的非线性特征首先,从高校音乐教育的思想认识方面看,1988年的《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中就已经明确提出了“普通高等学校必须把艺术选修课逐步纳入教学计划中”。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高校音乐教育状况虽然有了一些改善和提高,但目前为止,除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外,鲜有普通高校将系统的音乐教育纳入到日常教学计划中去,国内大部分的高校对于音乐仅停留于赏析层面。这源于人们没有认识到音乐教育作为美育不可替代的重要媒介作用,他们片面地认为,在高校内通过团学组织,举办一些社团,组织几场文艺活动,带领同学们唱唱跳跳愉悦一下身心,活跃一下校园氛围,就已经发挥了音乐的价值了。在我国当前的教育背景下,一些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仍然偏重社会需求,重功重利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这就会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人文知识储备不足,艺术修养及审美能力极低,想象力、创造力更是无从谈起。其次,从高校音乐教育开展效果方面看,音乐赏析课程、文艺汇演、专题讲座是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高校音乐教育方式,其目的是为了塑造人格、陶冶道德情操、开发智力、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各高校每年为此投入了巨大的师资、物力、财力。从教育实践的效果来看,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能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汲取到的音乐艺术养分却少之又少。有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同学不知道巴赫是谁,不知道小提琴有几根弦,也分不清交响乐队都有哪些乐器,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更加肤浅,能够识谱或是掌握一种乐器的同学占极少数,系统学过音乐的更是寥寥无几。虽然音乐教育选修课程已在国内各个高校开花落地,但当代大学生的音乐艺术素质普遍不高,音乐知识修养极其薄弱也是真实存在的现象。按照人们的愿想,在高校大力推行艺术教育的背景下,社会上应当形成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而现实情况与在高校开设音乐教育课程的初衷极为不符,体现出非线性发展特征。单一的、简单的音乐教育课程设置无疑是原因之一,这种培养模式忽略了音乐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内涵价值,脱离了培养当代高素质人才的基本目标,也就失去了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理论意义。(二)高校音乐教育的初值敏感特征根据混沌理论的初值敏感性特征,不难分析出,对高校音乐教育发展过程而言,任何一个初始的微小差异对结果的影响都可能是巨大的。就像“丢了一颗钉子,输了一场战争”的谚语那样,显示出事物发展内随机性的强烈影响和不可预测性。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下,从宏观角度看,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因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学校外部,另一方面来自学校内部;从微观角度看,一方面来自教师,另一方面来自学生。学校外部主要有社会认知、行政决策、艺术氛围、基础教育模式等产生的影响,学校内部有行政决策、师资结构、资源配置等产生的影响;教师主要有知识结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规划等产生的影响,学生有家庭环境、成长历程、受挫经历、课业压力、心理健康等产生的影响。社会及行政决策单位对高校音乐教育发展重视程度不够、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本位功能缺失、高校音乐教育师资配比不均衡、配套设施不完善、教师职业发展定位不准确及培训不系统、学生日渐繁重的课业压力以及周边事物变迁引起的情绪波动、学生成长过程中在某一次音乐活动中受到挫折等,这诸多因素都会对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和本位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三)高校音乐教育的混沌序特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高校音乐教育的非线性和初值敏感性特征造成了结果的无序性,而发展至今天,高校音乐教育的培养模式和发展方向又有着有序性。这是因为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的对象是人,人的发展总体上是有序的,这就决定了教学的有序性和教学必须符合教育对象发展的顺序性。同时,每一个学生无论是否具备天性,都享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教师固定的课件和讲授方法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逐渐缺失对课堂的兴趣;综合实力较强的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水平明显较高;学生在考试周和主专业课程较为集中的学期会产生烦躁情绪,进一步影响对音乐相关课程的兴趣度;高校音乐教育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有序性还有很多,对教师而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模式化、单一化、固定化的教学方式只会让高校音乐教育的内随机性更加凸显,无法使高校音乐教育取得最大收益。只有充分重视有可能影响音乐教育发展的每一种影响因子,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作用,利用大数据的手段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才能准确地把握和矫正这些因素,从而促进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和提高。
三、混沌理论对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启示
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理论研究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增多,用人单位供需关系的变化,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如何教?如何学?教学理论体系如何完善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国内外发表有诸多关于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理论的研究文章(著),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研究方式、方法去探索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中钢琴教学理论的相关问题。如果单就钢琴演奏专业方向来说,无论是钢琴教学的体系建设,还是钢琴理论指导实践,钢琴作品积累,人才培养模式等都有一定的完善。但就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实际状况分析,明确培养目标,将音乐表演专业的钢琴教学体系与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理论有机融合,以需求为导向,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优秀音乐人才成为各大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焦点。本文是对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理论研究,着重探讨研究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理论。文章从对当前教学现状入手,通过调研分析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存在那些问题;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多元化;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是否适合;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一重多辅”等章节,论述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理论如何能引导和培养学生尽快适应社会需求,以较完善的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让钢琴——音乐教育专业必备工具发挥出更大潜能,最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高水平人才。
一、目前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围绕这一课题,我们首先从毕业生的调研入手,发现多数学生在学校读书期间的专业课学习优秀,对钢琴演奏技术有较全面的把握。即便如此,在短时间内还是适应不了中小学、文化管站的工作要求。仔细分析原因,对于即将从事音乐教育钢琴专业的教师来说,光是钢琴弹奏得好是不够的,中小学和文化管站的音乐教育工作更多的需要教师的整体音乐素质和职业能力。我们又进一步对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生的学习情况;教材的选用情况;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的基本教学情况;以及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的内容、方式、手段、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梳理,从中查找原因。经过梳理反馈的信息看出,在学校里学的诸多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有相当一段距离,学生们不能从院校毕业后就轻松地投入到新的工作当中,更不能发挥音乐课程应该起到的启发心智、引领教学的作用。学生们普遍需要有一至两年的时间去充实教学所需后,才能逐渐适应工作。目前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钢琴教学大部分采用的是以专业主干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根据招收学生的条件、特点、选择及学生们的专业优势,侧重专业方向的教学重心。有的学生钢琴演奏的好,就会将学习重心放在钢琴演奏上,有的学生嗓子较好,就重点以演唱训练为主去发展,其结果造成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强。例如:中小学和文化管站开展的小型民族乐团、小型管弦乐团、铜管乐队等系列音乐活动,不仅要求音乐教师有学习乐团指挥,了解乐团的种类、形式,还要掌握乐团的相关理论知识,演奏方法,小型作品配器的技能,需要音乐教师具备综合知识储备,甚至包括组织、调动、协调各方的能力。这就要求高等音乐教育钢琴专业的学生,不仅可以作为单科教学教师,也要具有全方位的把控教育教学的能力,只有这样才算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另一方面,从高等艺术院校音乐教育培养时代所需合格人才的角度出发,我们大胆设想,音乐教育钢琴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的修订、完善;选用教材与学习侧重点;教学计划实施应该与社会用人需求相匹配等。
二、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多元化发展
多元化,横向可以理解为不同的国家、地域所产生的音乐文化,纵向可以理解为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体系等。在国家的音乐教育发展中,高等教育是培养国家音乐栋梁的源头。那么作为高等音乐教育就应该建立这种多元文化概念,了解学习不同音乐体系的东西,理解多元的共享与共存。从横向来看,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在不同的国家都存在,因为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他是国家传承与发展的基石。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是人们直接能触摸到的获得快乐方式与幸福的桥梁。而从纵向来看,每一个国家、地区都有其自己区域色彩的音乐文化。尊重各国各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是文明社会和我们这个世界进步的体现。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不仅需要尊重这些文化,而且还要了解、学习、甚至是把握一些不同的音乐特点,例如:对不同民族、特色乐器的节奏特点,旋律走向等的学习了解,当教师只有厚积薄发,工作中才能如鱼得水。我国国家课程标准中提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珍视人类文化遗产,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音乐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发展,多元文化有机的结合,才会使人类的文明推向前进。高等教育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应该如何去设置课程,多元的教学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达到怎样的程度,是了解,还是掌握,这些都需要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这样我们学生的学习才有的放矢,才能适应未来教学工作的需要。
三、培养目标明确教学理论内容适合
音乐教育理论与教学设计分析
我国高校艺术院系音乐教育是热门专业,不仅为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培养了大批音乐师资力量,而且培养了很多从事演奏和演唱的专业音乐演艺人才。为了适应新时期音乐教育教学改革,高校音乐教师在积极研究音乐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不仅重视音乐技能培养,而且注重音乐艺术创作的音乐理论课程教学。传统音乐教育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理论课程枯燥乏味、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音乐专业整体教学质量和创新人才培养。
因此,高校要将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多元化教学,创新音乐教育思路。由斯蒂芬•雷兹教授撰写的《完全音乐理论教程》一书,是欧美音乐院校影响深远的音乐理论公共课必修教材,引起我国音乐界的高度关注,对加强我国高校当代艺术院校音乐教育理论与教学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首先,该书全面介绍了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如,调性音乐基础、旋律写作与分析、等级制、对位类型等,具体阐述了音高领域中的调性、记谱与音阶,乐音图表中的谱表与谱号、音高与音级,音乐空间的音程、临时符号、音阶、等音、音级数与名称等划分,特定音阶中的大调与小调、大调式音阶调号与五度循环圈、小调式音阶、小调调号、关系大调与关系小调等类型,节奏与节拍中的节奏与时值标记、节拍、重音、临时重音符号、非临时性重音、拍子分组、简单节拍、复合节拍、拍号、非对称性节拍、明确节拍、更多的节奏规程和节拍错位等,音程与旋律中的音程变形、音程转位、生成所有音程、等音音程、协和音程、不协和音程和旋律等。全方位论述自然音、变化半音规程和调性传统的其他因素,以及曲式结构,如动机、乐句、乐段与句式等。
其次,该书论述了旋律与和声的融合、新和弦完善自然音阶体系,以及构建大型曲式、半音体系和富于表现力的变音体系,如构建三部曲式、回旋曲式和奏鸣曲式等大型曲式。该书通过大量主动的对写作与分析、演唱与听曲、演奏练习和实际操作等进行强化,再通过精心设计和拓展这些技能,引导大学生从事音乐创作。该书改变了先上基础乐理后上和声、复调和曲式的传统习惯,把基础乐理、复调和曲式理论等内容有机整合,把不同课程现状以综合的思路进行呈现,改变了大学生以前和声课程学完,只会标记一些纵向上的和弦级数、只会做一些简单四部和声写作的现象。最后,该书认为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需要融入整体性音乐学习实践过程中,以独具特色的呈现方式使得教材富有哲理性,并介绍了18世纪与19世纪调性音乐实践之间的风格差异,以及19世纪和声非对称性转向对称性。《完全音乐理论教程》一书具有完善的音乐基本理论体系、丰富的音乐编配练习和自成系统的音乐艺术发展史,对日常音乐教学能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音乐教师要设计好课堂教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相应的学习氛围,开展互动课堂,掌握合适的课堂节奏,运用可行的数字技术等教学技巧,如运用好幻灯片、投影仪、多媒体和电视等现代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运用网络资源创设实践活动和更新知识体系,实现形象化音乐教学,引入多元化风格音乐和拓展声乐教学领域;要用心规划设计音乐教学课堂各个部分,创新多媒体环境,创造设计音乐文化的文学语言意境,用语言文学文化彰显音乐文化艺术的魂魄,使学生充分享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提升课堂教学能力、音乐教学行为的分析与评价能力以及音乐课堂教学案例的编创能力。
作者:陈思桥 单位:四川音乐学院讲师
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产生理论
摘要: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是一种内涵十分丰富的音乐思想,从宏观方面看,它的产生受到了苏联历史性音乐思想发展和历代音乐先辈的经验影响;从微观方面看,卡巴列夫斯基的音乐思想基础又受到了苏霍姆林斯基音乐思想与实践从音乐本质上的影响。本文就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产生的理论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音乐教育思想;影响;卡巴列夫斯基
卡巴列夫斯基拥有众多的社会身份,社会活动家、钢琴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其中最让人耳熟能详的就是音乐教育家,所以他的音乐教育理论至今仍旧受到欢迎。卡巴列夫斯基的人生时期,正处于苏联时期,所以他的音乐教育思想不仅受到先辈们的影响,更深受这个时代背景和环境的影响。
一、社会思潮的影响
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它一直抵制各方面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教育也不例外。所以苏联的音乐教育一直坚持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下,卡巴列夫斯基的音乐思想受到国家政策,统治者思想,社会经济和社会政治的影响。同时反作用于某些方面。在列宁的历史领导人中,列宁一再提到国民教育的重要性;斯大林更加注重的是文化革命;赫鲁晓夫所提到的并不多于音乐教育。因此,卡列列夫斯基的音乐教育思想最受列宁思想影响,比如爱国主义。列宁作为思想领袖,他的思想对整个苏联都影响深远。在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以后,列宁提出“先进行文化建设思想”,这是因为列宁十分看重文化教育,他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前提和基础就一定要先实现文化的繁荣。在当时,为了改善苏联落后的教育现状,列宁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在文化教育方面,提出艺术教育属于人民的思想。在日常生活中,列宁也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喜爱各种音乐作品[1]。可见,卡巴列夫斯基的爱国音乐教育的思想与列宁的音乐教育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民族精神的影响
音乐教育学科研究管理论文
毫无疑问,21世纪人类社会将更加趋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势态。全球一体化是人类科技、交通、信息网络及经济发展的必然,文化多元化则出自人类在不同生存空间聚合方式适应性的进一步扩展。[1]由此,当今任何学科的发展放弃全球观察的视野,孤立地谈自己的发展,或脱离自身文化传统去谈发展都是难以面向未来的。据此,我们需要基于一种全球音乐文化发展的思维框架,来考虑音乐教育学科研究的发展。这一思想框架可以从三个重要方面来考虑:新的音乐教育哲学;东西方音乐教育的互动与互补;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一、新的音乐教育哲学
音乐教育哲学是指导音乐教育决策和行动目标的基础,新世纪的音乐教育则需要新的音乐教育哲学来指引。我认为这种新的音乐教育哲学主要有三个导向:1.文化价值;2.文化生态;3.文化创造。
1.文化价值。文化是由价值引导的体系,描述这一特征的学科理论基础是当代文化人类学。由于学科交叉或科际整合(Interdisciplinary)又产生了音乐人类学和教育人类学。“音乐”或“教育”都可作为人类文化之一部分或现象,它们既相互独立又与文化相整合。美国音乐人类学家公认“音乐作为文化来传授”的观念;(注:内特尔《音乐人类学与世界音乐的教学》一文中有清楚的阐述,如“音乐反映和表达他社会的基本价值和文化结构”“让学生对音乐作世界范围的理解,各种现象将帮助他们领会各种音乐,并提供一种进入理解世界其它各种文化的情况,也有助于各社会成员,更好地理解他们自己的音乐。”载《中国音乐增刊续集:全球文化视野的音乐教育》,1995年。)70年代德国音乐教育重新由“音乐艺术作品”转向“文化中的音乐”的理解均出自于音乐人类学维度的表达。[2]在美国音乐教育向来重视音乐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思想的制定和表述的探讨中,《为音乐教育确立更强有力的基本思想》一文(美国《音乐教育者杂志,1993年9月刊头版头条》所提出的六个方面更明确包含着音乐人类学的基本思想,现摘录如下:
(1)学习音乐是学习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
(2)学习音乐是学习世界上各民族。
音乐教育学科管理论文
毫无疑问,21世纪人类社会将更加趋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势态。全球一体化是人类科技、交通、信息网络及经济发展的必然,文化多元化则出自人类在不同生存空间聚合方式适应性的进一步扩展。[1]由此,当今任何学科的发展放弃全球观察的视野,孤立地谈自己的发展,或脱离自身文化传统去谈发展都是难以面向未来的。据此,我们需要基于一种全球音乐文化发展的思维框架,来考虑音乐教育学科研究的发展。这一思想框架可以从三个重要方面来考虑:新的音乐教育哲学;东西方音乐教育的互动与互补;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一、新的音乐教育哲学
音乐教育哲学是指导音乐教育决策和行动目标的基础,新世纪的音乐教育则需要新的音乐教育哲学来指引。我认为这种新的音乐教育哲学主要有三个导向:1.文化价值;2.文化生态;3.文化创造。
1.文化价值。文化是由价值引导的体系,描述这一特征的学科理论基础是当代文化人类学。由于学科交叉或科际整合(Interdisciplinary)又产生了音乐人类学和教育人类学。“音乐”或“教育”都可作为人类文化之一部分或现象,它们既相互独立又与文化相整合。美国音乐人类学家公认“音乐作为文化来传授”的观念;(注:内特尔《音乐人类学与世界音乐的教学》一文中有清楚的阐述,如“音乐反映和表达他社会的基本价值和文化结构”“让学生对音乐作世界范围的理解,各种现象将帮助他们领会各种音乐,并提供一种进入理解世界其它各种文化的情况,也有助于各社会成员,更好地理解他们自己的音乐。”载《中国音乐增刊续集:全球文化视野的音乐教育》,1995年。)70年代德国音乐教育重新由“音乐艺术作品”转向“文化中的音乐”的理解均出自于音乐人类学维度的表达。[2]在美国音乐教育向来重视音乐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思想的制定和表述的探讨中,《为音乐教育确立更强有力的基本思想》一文(美国《音乐教育者杂志,1993年9月刊头版头条》所提出的六个方面更明确包含着音乐人类学的基本思想,现摘录如下:
(1)学习音乐是学习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
(2)学习音乐是学习世界上各民族。
高校音乐教育管理论文
一、传统高校音乐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陈旧落后,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现今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中,拘泥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应用传统课堂理论讲授、教唱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陈旧落后,不能跟随时代的发展有所创新,在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开发方面有所欠缺,与现代教育要求的创新教育理念相脱节。高校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专业人才缺乏,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待加强。
(二)课程设置不科学,缺乏实践机会
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知识的运用能力和音乐素养。实际上,高校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对于实践课的安排就有所欠缺,个别高校甚至根本就没有开设音乐实践课。究其原因,就是高校在音乐教育方面普遍将教学重点放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对音乐实践予以忽略,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亟待改进。
(三)音乐教育模式缺乏创新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音乐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