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教育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9 03:29: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营养教育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文言文教学取向管理论文
中学文言文教学究竟要把握在什么样的位向上?对这个问题,必须提出明确的界释和可操作的要求。因为这是关涉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的必要前提。为此,我们先看看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有关界述。
1963年教学大纲规定:“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78年拨乱反正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1986年教学大纲规定:“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92年新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规定:“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此外,1986年和1990年的大纲,都在“阅读能力”部分列出各年级阅读文言文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梯层分明的不同要求。不过,1990年前的四个教学大纲,都把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作为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共同取向,只是1992年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提法与前四个大纲略有不同,但基本要求和1990年前的大纲没有差别。
那么语文界的先辈们为文言文教学又提出过什么要求呢?这里,我们不妨听听吕叔湘先生的话:“教学文言文的目的,……有四种提法:一、为了了解现代文章里出现的成语和典故;二、为了欣赏古典文学作品;三、为了接受文化遗产;四、为了写好白话文。”(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在评议一、四两种的提法颇有不妥之处后,全然肯定“应该认真考虑的是二、三两种提法。”至此,我们综合教学大纲的界定和语文前辈的论述,同时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确切取向是:学习必备的文言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努力接受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初步学会赏析优秀古典文学作品,积极吸收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精神,全面提高青少年文化素养,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这也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总体目标要求。
如何实现为文言文教学设定的目标要求呢?这要靠教学全程的切实有效的操作来实现它。吕老先生说:“接受文化遗产非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不可,也就非有基本训练不可。”(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把是否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作为能否“接受文化遗产”的先决条件,而能否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则全靠“非有基本训练不可。”这就是说,“基本训练”是培养“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的必由之径,而“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的形成,则是“基本训练”的必然结果,它们二者之间是互为依存密不可分的。文言文教学正应从这里起步,在教学中,着力不懈地抓实抓好下面几项基本训练。
抠紧字词认读
这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文言文字词的构成,除与现代文相同的常用字词外,教学中最应重视的是:通假字、古今异读字词、古今相异字词、古代专用字词、冷僻字词。这五类字词,是学生自由阅读文言文的拦路虎,教学中必须首先解决它们。当然,阅读文言文,要用普通话读准字音,这是无疑的。但是,一些特殊字词的读音,仍要按古字音认读,如“可汗”(kehan)、单于(chanyu)等,都要指导学生准确认读,切不可读错。其次,要精确认准字形。辨认字形,注意力要放在通假字、象形字、形声字上,尤其要重视形声字的认读。指导学生通过辨析字形结构,准确把握字意。再次,要准确理解字词义,这是抠紧字词认读的目的。吕叔湘先生指出:“难字固然要注意,常见的字更需要注意。常见的字大多数都不止一个意义,而这些字又常常有时代限制不但不能用现代的字义去理解古书,并且同是古义也不能用后起的字义去理解时代在前的文字,特别要留意的是与习见的意义相近而又不同的意义。”(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的话为我们理解文言文指明两个要点:一是要注重大量存在着的一字多义的理解,二是要特别留意古书字义的时代变化,切不可用今义解古义。这一点正是现今文言文教学必须加强的薄弱环节。
文言文教学研究论文
中学文言文教学究竟要把握在什么样的位向上?对这个问题,必须提出明确的界释和可操作的要求。因为这是关涉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的必要前提。为此,我们先看看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有关界述。
1963年教学大纲规定:“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78年拨乱反正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1986年教学大纲规定:“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92年新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规定:“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此外,1986年和1990年的大纲,都在“阅读能力”部分列出各年级阅读文言文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梯层分明的不同要求。不过,1990年前的四个教学大纲,都把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作为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共同取向,只是1992年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提法与前四个大纲略有不同,但基本要求和1990年前的大纲没有差别。
那么语文界的先辈们为文言文教学又提出过什么要求呢?这里,我们不妨听听吕叔湘先生的话:“教学文言文的目的,……有四种提法:一、为了了解现代文章里出现的成语和典故;二、为了欣赏古典文学作品;三、为了接受文化遗产;四、为了写好白话文。”(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在评议一、四两种的提法颇有不妥之处后,全然肯定“应该认真考虑的是二、三两种提法。”至此,我们综合教学大纲的界定和语文前辈的论述,同时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确切取向是:学习必备的文言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努力接受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初步学会赏析优秀古典文学作品,积极吸收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精神,全面提高青少年文化素养,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这也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总体目标要求。
如何实现为文言文教学设定的目标要求呢?这要靠教学全程的切实有效的操作来实现它。吕老先生说:“接受文化遗产非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不可,也就非有基本训练不可。”(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把是否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作为能否“接受文化遗产”的先决条件,而能否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则全靠“非有基本训练不可。”这就是说,“基本训练”是培养“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的必由之径,而“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的形成,则是“基本训练”的必然结果,它们二者之间是互为依存密不可分的。文言文教学正应从这里起步,在教学中,着力不懈地抓实抓好下面几项基本训练。
抠紧字词认读
这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文言文字词的构成,除与现代文相同的常用字词外,教学中最应重视的是:通假字、古今异读字词、古今相异字词、古代专用字词、冷僻字词。这五类字词,是学生自由阅读文言文的拦路虎,教学中必须首先解决它们。当然,阅读文言文,要用普通话读准字音,这是无疑的。但是,一些特殊字词的读音,仍要按古字音认读,如“可汗”(kehan)、单于(chanyu)等,都要指导学生准确认读,切不可读错。其次,要精确认准字形。辨认字形,注意力要放在通假字、象形字、形声字上,尤其要重视形声字的认读。指导学生通过辨析字形结构,准确把握字意。再次,要准确理解字词义,这是抠紧字词认读的目的。吕叔湘先生指出:“难字固然要注意,常见的字更需要注意。常见的字大多数都不止一个意义,而这些字又常常有时代限制不但不能用现代的字义去理解古书,并且同是古义也不能用后起的字义去理解时代在前的文字,特别要留意的是与习见的意义相近而又不同的意义。”(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的话为我们理解文言文指明两个要点:一是要注重大量存在着的一字多义的理解,二是要特别留意古书字义的时代变化,切不可用今义解古义。这一点正是现今文言文教学必须加强的薄弱环节。
中教二级职称述职报告
教学上,本人连续5年担任初三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兼任初三语文学科教研组长。能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育科研的探索,不断汲取语文教育理论的营养,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任现职以来,连续五年担任初三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考语文平均分和优秀率连续多年均名列学校前茅,负责的初三语文教研组也多次被评为学校优秀教研组。
本人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每年为分配来的新教师进行上岗前的教育培训,每学期为三年未达标的新教师作讲座、上示范课,热情指导他们开展班主任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所指导的青年教师张建军多年来先后被评为江阴市优秀班主任,*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0*年参加江阴市领导干部教学大比武,荣获二等奖;指导的青年教师余勇也已成为教学骨干,并且在宣传工作中成绩显著,撰写文章多次发表在《江阴日报》《江阴教育信息网》上。
教育上,本人自*年8月担任政教主任来,积极组织年级组长、班主任加强年级组、班集体建设,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坚持“热情教育,积极引导,严格管理”三者并举,学生行为规范低起点,严要求,勤检查,切实做到管理时间无空隙,管理空间无空缺,管理环节无空档,管理职责无空位,学校校风班风明显好转,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在本人积极组织下,学校有效开展了“感恩**”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和每年一届的文化艺术节,积极邀请专家学者前来为学生或家长进行专题讲座,计有:“知心姐姐”杂志社作了《关注孩子心灵健康》、*市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王翠华教授作了《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南京大学教育研究所徐新民教授作了《超级学习法讲座》等主题讲座。20*年,本人负责组织的第二届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竞赛获省教育厅“优秀组织奖”,03年度、*年度学校获江阴市安全文明先进单位。20*年度,学校被评为“*市德育先进学校”,20*—20*年连续四年获得“全国中小学读写大赛优秀组织奖”。精心组织每年一次的中小学生“金钥匙”科技竞赛,学生屡屡获奖,为学校赢得较好荣誉。
在分管年级组管理中,本人充分依靠全体教师,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狠抓年级组建设,组内班风、学风积极规范、健康向上。近3年,有6个班级荣获*市、江阴市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2位教师被评为*市优秀班主任,1位教师获江阴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组内被评为镇以上先进教育工作者的教师占73.3%。所负责两届初三各四个班级,中考优秀率、平均分均超其他班级。
在教科研方面,本人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科研活动,是江阴市、*市、江苏省教育学会会员。*年参加学校心理辅导员培训并评为“培训班优秀学员”。任现职以来,撰写论文5篇。论文《浅论班主任的心理保健与调适》在20*年*市中小学优秀德育论文评选中荣获中学(中师、中专组)三等奖,《刺激?交流?运用》荣获20*年*市中学语文优秀教学论文大赛一等奖,论文《语文教学中自主心理品质的培养》、《语文教学中诚信品质的培养》、《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获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本人负责主持的《自主学习心理的实践与研究》课题通过了省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的立项论证,《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施的研究》已获准为*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第一批立项课题。
对照今年中学高级教师评审条件,已全部符合,特提出申报。
大学音乐综合性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以音乐教育的文化意义为基点,探讨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的文化观念,针对全国综合性大学兴办音乐教育的现象,探索一条适合综合性大学发展音乐教育的新思路。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文化观念文教兴国
中美音乐教育之比较
美国教育界对音乐教育的认识是不断演化的,上个世纪60年代初它还是主科(如语文、数学等)的“饭后甜食”或“装饰花边”。①当时音乐教育在美国并不是处于核心地位,“它比核心科目低上一二英寸”。②但美国音乐教育的地位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稳步提升。以《音乐教育的基本概念》和《音乐教育的基础和原理》等著作为发端,美国不断进行音乐教育改革,直至1994年3月克林顿政府承袭布什2000年教育战略的几乎所有内容,用立法程序通过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该法令对美国艺术教育(包括音乐)给予了史无前例的支持,艺术被法定为六点国家教育目标中第三项所列“核心学科”之一。在这一系列的措施下,美国学校教育已将艺术列为与读、写、算并列的四个基本能力。美国2000年联邦法案已规定艺术为幼儿园至高中毕业的核心课程,而各州大学已将修读高中艺术课程定为大学入学条件之一。
据上世纪90代初的统计,中国的音乐教师至少缺50万人。正统音乐教育的缺乏,自然导致许多学生更多地接受娱乐式、快餐式的流行音乐。虽然音乐讲究多元化,但单一地接受流行音乐会造成“营养不良”。中国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的落后也暴露了中国高等教育文化观念存在着缺陷。人们常说,现在的大学生,学理的就是“一文不染”,而且大部分理科生连论文是什么都不知道,更别说音乐了。形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应试教育;其二则是因为许多大学生视野太狭窄,偏重专业而忽视博览百家之长,尤其缺乏音乐艺术方面的素养。
通过对中美音乐教育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音乐教育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严重弊端,而伴随市场经济而来的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的思想,更是高校人才成长的严重障碍。
潜在课程的特点及德育价值透析
摘要:课程可分德育教育论文为显性课程和潜在课程。本文从潜在课程的特点出发,剖析了它丰富的德育价值。
关键词:课程;潜在课程;特点;德育价值
课程是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课程就其对学生教育影响的表现方式来划分,可分为显性课程和潜在课程。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各门学科,它有教材,有专门的教师,通过固定的教学形式,按照教学计划去教育学生;潜在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它是指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在潜在课程的价值体系中,最重要、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它的德育价值。正如柯尔伯格所说:“隐性课程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他任何正式课程更有影响的课程。”
潜在课程之所以具有显性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德育价值是由它自身的特点决定的。潜在课程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面的广泛性:在学校教育中,潜在课程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除了显性课程外的所有学校中的其他教育因素都可以包括其中。首先,从学校角度说,学校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各种图书资料、校风班风、规章制度所承载的精神文化,以及由学校的建筑布局、花草树木所构成的物质文化无不包含潜在课程的教育因素。其次,从学生的角度说,无论是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态度的形成还是情感兴趣等心理素质的建构都渗透着潜在课程的教育影响。这其中既有静在的,又有动在的;既有有形的体现,也有无形的存在。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内容丰富,涵盖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也涵盖德育目标及要求的大系统。潜在课程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是广泛的,学生只要生活在校园中,就会不自觉地接受来自潜在课程的教育影响。潜在课程全方位、立体的展开形式,使得它的德育价值得以突现。
2.影响方式的自然性:显性课程是以预先思考,精心选取的“外在”方式,借助学生有意识的积极主动的心理反应机制来影响学生的。它的教育痕迹很明显,教与学对师生双方来说是可知可觉的,时间上具有即时性;空间上具有明显的确定性。教育过程前和过程中双方都伴有目的性和自我评价、调节行为。潜在课程正好与之相反,它是以内隐的、自然流露的方式,以学生无意识的心理反应为主。它的教育痕迹不外显,无论是教育过程前还是过程中,都缺乏显性课程那种明显的预设性,在空间上具有不确定性,在时间和效果上有时还具有一定的延迟反应性。正是由于潜在课程的这种“不经意的”表达手法,随意的影响方式,使得它更具有可接受性,学生可以在轻松活泼的状态下不知不觉的接受到教育熏陶。
国际法教学优化研究
现阶段,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发展趋势,各国之间不断扩大在经济、政治、安全等领域的合作,加大了相互间的依存性。但在合作与和平的背景下,国际局势常常会受到局部性动荡和战争等因素的影响。国际法教学也会受到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如果依然按照传统的国内法学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将无法适应国际法教学的需要,并且会让学生感觉学习国际法非常抽象和枯燥,大大降低学生学习国际法的兴趣和积极性,最终造成国际法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在新国际形势下,研究和探讨国际法教学的优化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各高等院校在国际法教学改革方面的重要研究课题。下面,先讲一讲国际法教学的三个特点。
一、国际法教学的特点
(一)多样且聚焦,庞杂但不乱。国际法学浓缩性很强,只聚焦于国际私法、国际公法和国际经济法三个方面,却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国际关系问题。国际法门类较多,表现出繁杂的特征。例如,国际经济法广泛涉及到国际保险关系、国际货物买卖关系、国际税收关系、国际投资关系等,但这些国际关系又都能归结到私法关系、公法关系和经济关系上来,因此说国际法学杂而不乱。(二)国际法中缺少“法理学”。与国内法相比,国际法的法律体系并不是特别发达,如国内法体系具有法史学、法理学、宪法学等基础性学科,国际法体系却没有。所以,国际法教学一定要设置在国内法教育和基础法理学教育后面,其一方面是学习循序渐进和知识积累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因为国际法有很多基础性原理、概念需要借助国内法来理解。由此可以看出,没有基础性学科的统领和支撑,不但会影响国际法学的发展,还会影响到国际法学的教与学。(三)国际法学受国际关系影响较大。国际法学与国际关系学的视野相同,都是以国家为中心密切关注国家的发展与和平问题,以及“国际治理”、经济全球化等国际问题。国际法学与国际关系学之间有着频繁的学术互动,它们都在彼此学科中汲取营养,找寻各自的理论支撑点。尽管国际法运用国际关系目前只是局限在国际关系的基本原理方面,但这也说明了国际关系与国际法之间的跨学科分析已被学界所认可,并已蔚然成风。另一方面,国际法学与国际关系学之间的互动性也体现了国际法学鲜明的政治色彩。从国际法学的内容可以看出,在冷战和后冷战时期国际法的教学内容是不同的,这反映了国际法学教育必须服务于外交斗争和政治斗争的需要。所以,国际法学教育也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把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的实践深入融合到国际法学教育中,将会大大提高国际法学的教学效果。
二、当前国际形势对国际法教学的影响
(一)国际形势严峻。步入21世纪,国际形势依然严峻,在战略上西方国家对中国仍然实行挤压政策,在领海领土权益上中国和周边国家还存在争议,国际形势非常复杂。另外,在新兴领域也凸显安全问题,围绕网络、海洋、太空、极地等问题的争斗不断。随着对外交往的不断增加,我国要想在国际形势下更好地体现本国的主张和立场,需要以国际法为依据,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国际法专业人才。(二)国际法教育目标的变化。国际法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可直面目前社会问题和国内国际环境,能全面考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因素,以及本国国情和外国先进法律经验,可创新性解决法律问题的专业人才。假如培养的国际法人才只会像计算机一样,机械地应用法律,那样就很难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在新国际形势下的国际法教学应当培养更多具有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富有法律思想和法律精神、具备法治信仰的人才,而不是让学生掌握所有的法律或法律的一切。
三、新国际形势下国际法教学的优化
语文教育思想管理论文
一、个性特色
任何科研成果的获得,不管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虽然受特定的历史条件与社会环境的限制,但都离不开研究者个人的努力,它是个人心智结构的体现。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形成亦复如此。叶圣陶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修养成良好的个性品格:禀赋聪慧、博闻强识的基本素质,勤奋刻苦、好学深思的良好态度,见贤思齐、从善如流的谦逊品性,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严谨作风,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坚韧毅力,求真求新、创新自铸的创造精神。所有这些,使他特别执着于自己的实践,潜心于对实践的思考,从而作出对经验的归纳与总结。可见这些品格形成了他理论的广博特色,而理论的形成又促使他个人品格的升华,可以说他的个性既是他获得成功的条件,也是他获得成功的结果。这体现了,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着主观世界,而主观世界的改造又促进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清楚地表明在叶圣陶对语文教育客观规律的揭示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渗透着他的个性特色。
诸途贯通,是其内容方面的个性特色。叶圣陶是集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多栖式”人物,这就使他能够通过创作、教学、编辑、研究诸条途径,把语文教育贯通起来。这也就是说,他通过这四方面的具体实践,从立体的角度来整体地综合地观照语文教育:创作实践,使他备尝语言运用的种种甘苦;教学实践,使他积累了指导读写训练的诸多经验;编辑实践,使他了解教材编选的分寸得失;研究实践,使他居高临下洞察现象的表里深浅。所有这些,使他每下断语,往往见解独到、切要中肯。尽管与叶圣陶同辈的一些学者也有与叶圣陶同样的经历,但却没有他那么全面久长,那么纵横贯通。可以说,叶圣陶对中小学语文教育问题关注之深切、改革心情之急切、研究内容之详明,在中国近代语文教育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各方聚焦,是其形式方面的个性特色。一般教育研究工作者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形式往往比较单一,主要是论文或论著。而叶圣陶多才多艺,表达自己对语文教育的主张,其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他用不同的方式聚焦于语文教育思想,使之更加突出,更加鲜明;或者通过小说,运用形象的方法,对语文教育规律作出艺术概括,让读者获得感悟;或者通过诗词,运用想象手法,抒发对语文教育的感受,让读者获得感染;或者通过书简,运用叙谈的方式,对语文教育思想与方法进行点拨,让读者受到启迪;或者通过散文,运用理性与形象结合的方式,结合事例介绍语文教育原理,让读者获得感知;或者通过论著,运用逻辑论证方法,揭示语文教育的性质与规律,让读者心悦诚服。总之,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的内容,通过全方位的途径及多姿采的形式,对经验型而非实证型的理论能作出如此完整与鲜明的表述,是他人所不易企及的。
二、时代特色
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雷洁琼说:“叶圣陶先生,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经历过几个朝代,历尽人间沧桑,但他始终和人民一起站在时代的前列,同时代一起前进。”叶圣陶不断前进的政治追求,使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获得更新,从而使他所从事的“多栖”事业既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又有可靠的科学方法,这也就使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读书伴我终身行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因为教师这个职业能够获得千万人的信任,拥有千百人的爱戴,因为教师能够真正体验到人生历程中最宝贵的真情。20年的教学生涯,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让我体味到了当教师的崇高,及做教师的标准,也让我领悟到读书作为教师的成功的真谛——走近学生,就是完善生命。教师的快乐,来自学生。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韩愈以“业精于勤”、“师意不师辞……在众多的教育类的可读书目中,我更喜欢读教育期刊。在我的读书笔记中,我进行了这样的分类整理:理念先行、榜样引领、名言集粹、精彩瞬间。我结合学校的要求制定了自己的读书计划,认真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和《陶行知教育名篇》、《高万同语文教学文集》等。不断加大读书氛围,营造书香校园。
在读书中,我领略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言之有理,忍不住用笔随手记下,最近写出十余篇有关读书教育论文获奖。这些成绩,都是从读书中获取的。在读书中,我领略了名师们的风采,更是寻觅了他们的成长足迹,饱感了他们的艰辛与成功。从他们身上,我切切实实体会到了:讲台成就精彩的人生;生命与使命同行。有人说:一本好书,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我想他所指的就是书中有人生的哲理、有丰富的精神食粮,能解惑、一本好书能对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有益的借鉴。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没有学习新的理念和方法,课堂将会变得那么空洞和无趣!
读书,使我对工作、对生活都充满了自信,使我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始终充满激情。每天读书一小时,我还要持之以恒,相信它会为我带来丰盈的人生!同时也深深体会到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能使自己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快乐。一个精神富裕、专业文化程度高的老师,他能以自己特殊的职业眼光,掏出课程的引人入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能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能最大程度地闲下来,而学生最大程度地忙起来;能最大限度地要求每一个学生,也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他不仅能让学生懂得读书能够学透知识,而且能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热爱于其中,出神入化地与学生一起创造于其中,并使学生的心灵飞翔起来;读书具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仅关注“跑道”的设置,而且更关注学生跑的过程,他能让生活成为一种学习,把读书变成一种生活。知识掌握的深浅,决定了一个老师的内涵修养积极的高低,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各方面知识都能轻手就熟的老师,他就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下一代人材,相反,那些知识浅溥的老师只会责怪和批评学生的不聪明和不自觉,这是一种误解。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们只要把握好眼前的一分一秒,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定会有所作为。想起作为老师的我们,如何做现代的合格的教师才是对待社会的责任感?我思索着。我想起了在新沂市教师进修校学习时一位心理学何敬仁老师说的话:合格的老师有三个榜样,知识榜样,行为榜样和社交榜样,现在回味起来才是真正了解到心理学何老师的真正含义。其实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公平的,现在社会上有些年轻人活在世上,没目标,没理想,不学习,不爱劳动,依赖着父母,整天无所事事,幻想着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他的日子正如朱自清所说的时间“从水盆里过去”,“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过去”“从手边过去”“从脚过去了”……到头来,一无所有,一事无成。人生短暂,多么希望能留住时间匆匆的脚步,多为社会作贡献,多伟大啊!公务员之家:
近年来,我读了许多教育文学作品,如朱自清散文集,高万同语文教育文集让我深有感触,受到启迪。朱自清文章的开头写:“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表面写了自然界周而复始的现象,实际提醒了我的思考:有什么东西是永不停留,一去不复返呢?那就是时间。高万同语文教育文集中强调“读书内化”之后,才能逐渐明白其中的道理。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我们要做一名出色的教师就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通过各种的渠道来充实自己,而读书是最好的方法之一。读书,让教师更加丰富;读书让教师更具魅力;读书可以使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使我们更透彻地领悟教育真谛,从而更加成熟。“多读方知书中味,勤写始觉笔有神”。让我深刻感悟到他的每一条建议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给了我极大的帮助。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里面去寻求…
教育局干部理论学习工作总结
2014年,县教育局干部理论学习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学习型机关,以理论学习为突破口,着眼全面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执政能力,不断丰富学习内容,完善学习机制,创新学习载体,把理论学习贯穿到各项工作的始终,教育引导干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通过学习来指导实践,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教育工作
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制度建设,狠抓责任落实
(一)加强领导力量,强化组织建设。我局高度重视理论学习工作,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股室股室长为成员的县教育系统教育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教育系统教育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和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的组织和落实。结合单位教育工作实际,制定了《教育局关于在全县开展学习型校园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2014年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实施方案》、《2014年“教育讲坛”活动安排意见》、《县教育局“书香机关”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推动全县教育系统干部理论学习工作。
(二)健全学习制度,落实推进机制。为了扎实有效地开展干部理论学习,我们明确了指导思想,制定了年度学习计划、安排了学习内容、强调了学习要求。使干部理论学习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做到“三个落实”和“四个结合”。“三个落实”,即时间落实、内容落实、方法落实。时间上,要求全年组织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12天,每月集中学习不能少于两次。内容上,把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央和省、市、县委重要会议精神等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方法上,针对与会对象和阶段性工作需要,采取集中学习、外出培训、专家讲座、现场调研、上主题党课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学习原则上,做到了“四个结合”,即把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县重大决策,树立科学发展观,同促进教育管理创新相结合;把学习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同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把学习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同提高执行能力建设相结合;把学习型党组织同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相结合。
(三)抓好考勤制度,突出学习实效。认真履行学习制度,明确学习目的,要求教育干部自觉遵守学习时间和学习纪律,妥善处理工作和学习的矛盾,严格落实学习前签到、请假制度,因工作无法参加学习的,必须事先请假、事后进行补课。为保障充足的学习资料,我们征订了各种党报党刊及业务工作方面的杂志,收集整理了相关报刊资料,推荐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文章、社论、评论等作为参考,在理论学习中要求每个成员记好学习笔记,撰写好学习心得,并适时安排了学习经验交流。
二、注重丰富学习内容,不断增强学习针对性
医学院校人体科学专业发展论文
[论文]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发展方向
[论文摘要]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在医学院校的发展已初见规模,为了克服体育院校办此专业的缺陷,凸显医学院校的特色,以满足社会需求,文章从培养方案和社会需求的关系出发,以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能用体育的方法去解决人的健康新问题”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提出了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方向。
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是利用生物学和医学知识探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既涵盖体育科学中的运动生理、运动生化、运动保健和康复、运动生物力学等课程,也包含生物科学和医学等学科中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1998年教育部将运动人体科学设置为本科专业,属于教育学的体育学类。2004年普通医学院校开始招收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但因该专业招收的对象是“普通理科生”并且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再加上该专业是一个新专业,缺乏办学经验,大部分医学院校在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上,基本上套用体育专业和临床医学等专业的相关课程,难以体现“以运动的方式和方法去解决人的健康新问题”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导致在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上产生了偏差。为了更好地促进运动人体科
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笔者就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方向谈以下几点心得。
一、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目前状况
1.培养方案。运动人体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顺应了我国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到2007年止,全国拥有该专业的本科院校达27所,其中,已招生的医学院校就有5所。各院校的总体培养目标和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所提出的培养目标基本一致,即“培养具备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和实验探究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练习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的高级专门人才。修业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