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艺术研究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3 07:39: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影像艺术研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影像艺术研究

动态影像艺术意境研究

摘要: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动态影像美学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断迭展的影像技术与艺术的表现形式,正在一步步地改变着我们对于动态影像艺术本质的认知与理解。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动态影像艺术的意境特点,比较分析传统美学意境与动态影像艺术所表现的意境,力图对数字化时代语境下动态影像艺术中的意境做出阐释。

关键词:数字化;动态影像;意境;象外之象

数字化时代是数字技术在无形中渗透进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将信息转化为0和1,数字技术与媒介的变革引发人们对艺术与美认知的流变。在图形、图像、计算机、数字通信技术都高度发达的数字化媒体时代,VR、AR、MR、硬件交互、动作捕捉、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以势不可挡的姿态与艺术相融合,声光电、数字拟象、交互体验逐渐成为当代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数字化的动态影像是艺术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结合体,数字技术创作出的虚拟与真实带给我们震撼的视觉奇观,更让我们看到动态影像无限的表现可能性,迸发出的耀眼的审美价值,和传统艺术审美形态的冲击与重构。以数字化的手段进行模拟性再现,甚至于超越客观现实虚拟造像,以客观现实为基础,将艺术家的感知、思考、经验、观念融入动态影像之中。故而,在数字化语境下,艺术家们对动态影像的创作不仅仅是紧跟最新艺术形式的迭代,更是对影像中艺术意境的不断追求。

一、表现形式与意境的追求

数字时代影像形式构成不再是纯粹的、单一的,计算机赋予了艺术创作者无限的表现可能。学者贾秀清在《重构美学》中提到“造型手段的丰富多彩,造型处理的任意自由,也使造型作为艺术形式出现了全新的呈现样态,并同步引发了新的造型理念出现,而当代艺术形式的审美标准由此发生重构。”相对于传统艺术基于自然艺术材质,数字化动态影像并不受材料表现的限制,运用数字媒体手段,以新媒体形式展现全新的艺术形式。数字技术变革带来的影像艺术新风格和传达表现新形式,继而引发动态影像艺术在美学上发展的新浪潮。时至今日,影像仍然是“人认知的延伸”(引用自“媒介是人的延伸”,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数字技术出现使得动态影像发展处于另一个初起的时期。动态影像艺术的美学是艺术界限的消除、学科间的交叉、多元材质的混合,在感知和互动之间、现实与虚拟之间、感性与理性之间、大众化与个性化之间完成了它的定位和结构。技术手段介入创作,使动态影像呈现内容与影像表意作用比在传统叙事影像中显得更为重要。2018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的《北京八分钟》里,导演张艺谋与新媒体艺术黑弓团队带来的由24名轮滑演员和24个智能机器人的舞台表演,声、光、影像交互技术的全新动态影像艺术。在影像线条的交错中为我们带来了一场中国的高科技、新发展、文化、人文的视听盛宴,在舞台上一条条韵律流动的线条,一抹抹浓重艳丽的色彩,展现中华民族最生机、最自由的运动精神和最鲜明、最独特的民族特色。数字媒体艺术的艺术材质和表现技法拓宽了艺术与技术融合的领域,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场境,重构了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冲撞了传统审美范畴,更带来了数字时代下“意境”的全新理解。蕴藏在动态影像的背后,是一片广阔的意境的空间,需要受众去慢慢感受、细细体味、用无尽的想象去填补其中的空白,这也是意境魅力的独特之处。

二、情景交融的影像韵味

查看全文

绘画传统与影像素养影响论文

一、关于影像艺术的“基因性”问题

丹尼尔·贝尔的断言大家早已耳熟能详:“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①当影像符号的书写、表达、接受和理解日益成为重要的传播手段与生存方式的时候,国内“大多数视听从业者,仍然不懂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和思维方式。他们的思维方式仍然属于传统艺术语言的思维方式尤其是文学的思维方式”。②著名栏目《东方时空》甚至需要从景别、轴线这些最基本的概念开始,训练自己的创作队伍。③在电影界,类似批评也不绝于耳:“我们目前有很多影片的电影语言太陈旧了。”④“如何解决好叙事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不可回避的课题”。⑤近年火爆上演的《夜宴》、《无极》、《英雄》等大片虽然标志着中国电影工业在运作机制上与好莱坞逐渐接轨,但在原创性、叙事力、影像造型等方面却多受诟病。《无极》被指责“故事单调,内容太空”⑥;《夜宴》则“显出中国导演对电影语言审美感悟及表现力的贫乏”。⑦有人甚至认为以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具有叙事上的基因性缺陷”。⑧那么,我们的影像文化是否真的存在某些基因性问题呢?在视觉素养日渐受到关注的今天,我们尝试从一些基础性问题上展开对我们视觉文化传统的思考和审视。

由于视觉艺术的相通性,不同艺术形式的视觉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也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和承传性,并积淀到我们的视觉语言中。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的视觉艺术形式,它与影像艺术都是在二维空间创造三维形象,关系密切。因此我们认为,作为影像精神具体体现的机械复制技术,正如本雅明所言——“与绘画作一下比较仍然是有意义的”。⑨我们尝试在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中挖掘一些本源性的元素,试图从中寻找影响国人影像素养的一些原因。

二、对东西方传统视觉观念的反思

通过光电转化或光影转化,影像符号被看做真实物象的摹写,是物质世界的复原和现实的渐进线。从再现特征来看,影像更接近西方视觉艺术的写实传统。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开始,西方的雕塑、古典绘画在透视、明暗、色彩等方面始终追求对真实的摹写。从13世纪到巴罗克时期,写实绘画追求形似。安·马尔罗认为,“巴罗克艺术拼命追求的,不是改变画面本身,而是一种连环画。一门艺术如此迷恋于剧场性效果并求助于表情动作和情绪,它最后以电影为归宿是毫不足怪的”。⑩到文艺复兴初期西方美术家写实之风渐盛,达·芬奇甚至“拜镜子为师”,并在其《画论》中声称:“最可夸奖的绘画是最能形似的绘画。”到十七八世纪,荷、意画家设计“暗箱”作为绘画辅助工具,到19世纪后半期,写实绘画更是发展壮大形成体系。因此有学者言:“西方绘画从文艺复兴期以来趋于写实而接近摄影术,实在是一股十分强大的历史潮流。”(11)西方古典绘画所积淀的深厚的写实精神和精湛的写实技巧为旨在“再现物质世界”的影像艺术做了精神和物质上的铺垫。

在中国,《墨经》上虽然有光学八条,汉武帝时有灯影戏的传说,〔宋〕沈括《梦溪笔谈》、〔元〕赵友钦《革象新书》中进一步解析过光学折射现象,但是上述观念像中国其他萌芽状态的科技思想一样,最终没能促成现代影像技术的诞生。作为一种重要的视觉艺术形式,两千多年来传统中国绘画中所折射出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方式,与直接催生了“完美复制现实”影像技术的欧洲视觉艺术思想有相当大的差异。可以说,在一些基本特点上,中国人与欧洲人在影像认知上的差异,与传统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的差异存在某种精神上的一致性。

查看全文

茶馆室内空间设计研究

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而茶馆则是体现茶文化最好的载体。在现代茶馆室内空间设计中,如何创造富有特色的茶馆空间,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问题。将茶馆空间设计与数字影像艺术相结合就很好的契合了这一时代需求,数字影像作为一种影像记录和传输的方式,可以细致有趣的记录各种茶元素,从而使现代茶馆空间设计主题鲜明、特色突出。

1数字影像艺术

1.1数字影像艺术的表达方式。数字影像主要是通过视频影音的方式来传达的,它将艺术作品通过视觉感官传达给用户,而用户的视觉体验将直接影响到影像艺术的传达效果。所以,设计者在创作作品时要充分考虑用户的体验,只有良好的互动才能调动用户的兴趣,并且使作品的艺术效果充分展现。这一新型的艺术形式就是设计师利用虚拟技术的特征,以沉浸和体验为核心来创造的[1]。1.2数字影像艺术的表达意义。数字影像不仅能够使人们清晰感受到作品所要展现的内容,更能将真实空间与数字虚拟空间相结合,从而把各种精彩纷呈的茶元素带入茶馆空间设计中,以此带给人们超凡的视觉体验与心灵享受。所以,数字影像艺术不只是带给人们简单的视觉性审美,还可以充分利用广大的设计空间,来触动人们的情感体验。虚拟技术所创造的虚拟空间所呈现的感染力足以带给人们在时空上的反思。

2茶馆室内空间环境设计

2.1茶馆的布局。现代茶馆一般都是集茶艺、陶艺、休闲、娱乐、商务会谈等为一体的多功能休闲空间,它一般可以划分为服务空间、交流空间、体验空间、展示空间等几大空间。其中,又可以细分为入口门厅、散座区、包间、多功能区、表演区、卫生间等其他辅助性的区域。在茶馆室内空间设计中,需要做到分区合理,动静划分明确,人流组织通畅。此外,空间布局的人性化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可以根据消费者喜好的不同,进行相应的环境区分[2]。例如,茶馆在布局设计中也应考虑到相对私密的交流空间,为各种行业聚会或是商业洽谈提供很好的体验空间,使之不受外界干扰。2.2茶馆空间环境的营造。茶馆室内空间设计的出发点是如何进行空间的思维表达和感情的烘托,空间环境营造艺术作为空间语言的一种表达方式,其形式是非常独特的。茶馆空间环境的表达可以采取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与数字影像艺术相融合后所形成的具有创新性思维的空间艺术,这样的处理手法比较注重影像事物与空间环境的有机结合从而营造出的艺术氛围。通过给消费者创造独特的场景体验环境,呈现出设计者所追求的效果,达到精神境界与环境艺术的共鸣[3]。

3数字影像艺术在茶馆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查看全文

绘画影像素养传统管理论文

一、关于影像艺术的“基因性”问题

丹尼尔·贝尔的断言大家早已耳熟能详:“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①当影像符号的书写、表达、接受和理解日益成为重要的传播手段与生存方式的时候,国内“大多数视听从业者,仍然不懂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和思维方式。他们的思维方式仍然属于传统艺术语言的思维方式尤其是文学的思维方式”。②著名栏目《东方时空》甚至需要从景别、轴线这些最基本的概念开始,训练自己的创作队伍。③在电影界,类似批评也不绝于耳:“我们目前有很多影片的电影语言太陈旧了。”④“如何解决好叙事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不可回避的课题”。⑤近年火爆上演的《夜宴》、《无极》、《英雄》等大片虽然标志着中国电影工业在运作机制上与好莱坞逐渐接轨,但在原创性、叙事力、影像造型等方面却多受诟病。《无极》被指责“故事单调,内容太空”⑥;《夜宴》则“显出中国导演对电影语言审美感悟及表现力的贫乏”。⑦有人甚至认为以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具有叙事上的基因性缺陷”。⑧那么,我们的影像文化是否真的存在某些基因性问题呢?在视觉素养日渐受到关注的今天,我们尝试从一些基础性问题上展开对我们视觉文化传统的思考和审视。

由于视觉艺术的相通性,不同艺术形式的视觉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也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和承传性,并积淀到我们的视觉语言中。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的视觉艺术形式,它与影像艺术都是在二维空间创造三维形象,关系密切。因此我们认为,作为影像精神具体体现的机械复制技术,正如本雅明所言——“与绘画作一下比较仍然是有意义的”。⑨我们尝试在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中挖掘一些本源性的元素,试图从中寻找影响国人影像素养的一些原因。

二、对东西方传统视觉观念的反思

通过光电转化或光影转化,影像符号被看做真实物象的摹写,是物质世界的复原和现实的渐进线。从再现特征来看,影像更接近西方视觉艺术的写实传统。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开始,西方的雕塑、古典绘画在透视、明暗、色彩等方面始终追求对真实的摹写。从13世纪到巴罗克时期,写实绘画追求形似。安·马尔罗认为,“巴罗克艺术拼命追求的,不是改变画面本身,而是一种连环画。一门艺术如此迷恋于剧场性效果并求助于表情动作和情绪,它最后以电影为归宿是毫不足怪的”。⑩到文艺复兴初期西方美术家写实之风渐盛,达·芬奇甚至“拜镜子为师”,并在其《画论》中声称:“最可夸奖的绘画是最能形似的绘画。”到十七八世纪,荷、意画家设计“暗箱”作为绘画辅助工具,到19世纪后半期,写实绘画更是发展壮大形成体系。因此有学者言:“西方绘画从文艺复兴期以来趋于写实而接近摄影术,实在是一股十分强大的历史潮流。”(11)西方古典绘画所积淀的深厚的写实精神和精湛的写实技巧为旨在“再现物质世界”的影像艺术做了精神和物质上的铺垫。

在中国,《墨经》上虽然有光学八条,汉武帝时有灯影戏的传说,〔宋〕沈括《梦溪笔谈》、〔元〕赵友钦《革象新书》中进一步解析过光学折射现象,但是上述观念像中国其他萌芽状态的科技思想一样,最终没能促成现代影像技术的诞生。作为一种重要的视觉艺术形式,两千多年来传统中国绘画中所折射出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方式,与直接催生了“完美复制现实”影像技术的欧洲视觉艺术思想有相当大的差异。可以说,在一些基本特点上,中国人与欧洲人在影像认知上的差异,与传统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的差异存在某种精神上的一致性。

查看全文

绘画传统与影像素养论文

一、关于影像艺术的“基因性”问题

丹尼尔·贝尔的断言大家早已耳熟能详:“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①当影像符号的书写、表达、接受和理解日益成为重要的传播手段与生存方式的时候,国内“大多数视听从业者,仍然不懂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和思维方式。他们的思维方式仍然属于传统艺术语言的思维方式尤其是文学的思维方式”。②著名栏目《东方时空》甚至需要从景别、轴线这些最基本的概念开始,训练自己的创作队伍。③在电影界,类似批评也不绝于耳:“我们目前有很多影片的电影语言太陈旧了。”④“如何解决好叙事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不可回避的课题”。⑤近年火爆上演的《夜宴》、《无极》、《英雄》等大片虽然标志着中国电影工业在运作机制上与好莱坞逐渐接轨,但在原创性、叙事力、影像造型等方面却多受诟病。《无极》被指责“故事单调,内容太空”⑥;《夜宴》则“显出中国导演对电影语言审美感悟及表现力的贫乏”。⑦有人甚至认为以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具有叙事上的基因性缺陷”。⑧那么,我们的影像文化是否真的存在某些基因性问题呢?在视觉素养日渐受到关注的今天,我们尝试从一些基础性问题上展开对我们视觉文化传统的思考和审视。

由于视觉艺术的相通性,不同艺术形式的视觉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也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和承传性,并积淀到我们的视觉语言中。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的视觉艺术形式,它与影像艺术都是在二维空间创造三维形象,关系密切。因此我们认为,作为影像精神具体体现的机械复制技术,正如本雅明所言——“与绘画作一下比较仍然是有意义的”。⑨我们尝试在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中挖掘一些本源性的元素,试图从中寻找影响国人影像素养的一些原因。

二、对东西方传统视觉观念的反思

通过光电转化或光影转化,影像符号被看做真实物象的摹写,是物质世界的复原和现实的渐进线。从再现特征来看,影像更接近西方视觉艺术的写实传统。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开始,西方的雕塑、古典绘画在透视、明暗、色彩等方面始终追求对真实的摹写。从13世纪到巴罗克时期,写实绘画追求形似。安·马尔罗认为,“巴罗克艺术拼命追求的,不是改变画面本身,而是一种连环画。一门艺术如此迷恋于剧场性效果并求助于表情动作和情绪,它最后以电影为归宿是毫不足怪的”。⑩到文艺复兴初期西方美术家写实之风渐盛,达·芬奇甚至“拜镜子为师”,并在其《画论》中声称:“最可夸奖的绘画是最能形似的绘画。”到十七八世纪,荷、意画家设计“暗箱”作为绘画辅助工具,到19世纪后半期,写实绘画更是发展壮大形成体系。因此有学者言:“西方绘画从文艺复兴期以来趋于写实而接近摄影术,实在是一股十分强大的历史潮流。”(11)西方古典绘画所积淀的深厚的写实精神和精湛的写实技巧为旨在“再现物质世界”的影像艺术做了精神和物质上的铺垫。

在中国,《墨经》上虽然有光学八条,汉武帝时有灯影戏的传说,〔宋〕沈括《梦溪笔谈》、〔元〕赵友钦《革象新书》中进一步解析过光学折射现象,但是上述观念像中国其他萌芽状态的科技思想一样,最终没能促成现代影像技术的诞生。作为一种重要的视觉艺术形式,两千多年来传统中国绘画中所折射出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方式,与直接催生了“完美复制现实”影像技术的欧洲视觉艺术思想有相当大的差异。可以说,在一些基本特点上,中国人与欧洲人在影像认知上的差异,与传统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的差异存在某种精神上的一致性。

查看全文

视觉文化艺术教育在摄影教学的作用

〔摘要〕摄影教学包括认识摄影成像的基本原理、简易摄影器材的运用、摄影美学、影像鉴赏、解读与批判学习、摄影创作等教学活动。除了摄影基础能力与拍摄手法的学习外,在视觉文化当道的现在,重视影像意义的探索解读以及融合艺术鉴赏进行影像鉴赏,以提升学生对影像的敏感度和鉴赏能力深化摄影创作内涵也是十分重要。本研究探讨将视觉文化艺术教育融入摄影教学中的必要性,以符合现阶段学生需求的摄影教学课程,引导学生运用摄影认真观察生活,进而进行探索、了解自我。

〔关键词〕视觉;文化;摄影

一、摄影的发展

摄影的发明源于人们对“永久保存影像”的向往和坚持。早期透过针孔成像,人们能将眼前所见景象在暗箱中再现,但影像无法永久保存。之后,配合光学技术及化学材料的改良、尝试,终于在1839年确立达盖尔摄影术,该年被视为摄影术发明年。从此,摄影开启视觉文明的新页,不管是在生活或是艺术领域,都较为深远,直到现在,摄影已成为当代普遍且重要的艺术创作形式之一。

二、摄影特性

摄影兼具科学与艺术性质,其与绘画材质不同,可归为工具机械性、复制性、写真记录性这三种。(1)工具机械性摄影一词的英文翻译———Photography,是希腊文Pho(光)Grapho(描绘)的结合字,也就是利用光来描绘的意思。任何景物被看见都是因为光的反射,聪明的人类想到利用针孔或透镜来聚焦对象反射光,并利用感光材料将反映的影像留存下来。当人们发现化学材料———溴化银与暗箱中的投影产生化学反应,顺利地将影像保留下来,这样光学和化学的结合,促成了摄影的发明。罗兰巴特表示:就技术而言,摄影正位于两种完全不同程序的交汇口:一是化学程序,指光在特定物质上的作用;二是物理程序,指影像透过光学装置形成。摄影比起其他视觉艺术媒介,与科学有更紧密的关联。摄影不同于绘画的手工性质,没有一笔一划展现个人情感、思想的笔触传达画者的情感与个性,是独特、有机的线条,但摄影作品若非经过后期处理,其成像是单纯相机质地,是一个机械技术图形,因此,许多摄影师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除机械复制的性质,如在底片上进行刮、画,在照片上涂抹颜色,试图减低摄影机械性的冰冷感觉。然而摄影独特的机械性质也是有其独特的特色,像是瞬间捕捉、全域清晰等,是手工描绘作品所没有的特质。当摄影从光学走入数字化,不只是相机的影像载体从底片转化为感光元件等结构上的不同,其作品形式也由纸质相片,变成数位影像及动态的影像等丰富的样貌,而且随着工具和技术改良,其工具性格越来越显著,在操作上,数位相机更加人性化并且容易上手,能够立即浏览,自由选择套用不同的场景模式,甚至有自动搜索脸部对焦、美化肤色的美颜相机,摄影越来越简单、容易,但也更工具化。(2)复制性“摄影师艺术形式中,最适合机械复制的一种,因为连复制照片的印刷术都是摄影的应用。”(陈雪圣,1988)。摄影便于复制的特性,在过去可以透过照片和印刷术流通广大,其复制的方式很多,透过光学放大成相片,也可以使用影印将影像列印出来,甚至可以透过印刷机器大量复制,以广告传单、报纸、书籍的形式渊源流传,而当今数位摄影更可以透过网络媒介达到瞬间复制、分享、传播的境界。若以一项传播工具而言,摄影的复制性打破了艺术作品的单一性,卻也走出了艺术碍于时间、空间、经济能力因素,只有少数人能亲眼观赏的局限性。摄影作为一种艺术的创作媒材和技术,其复制性是便于操作“挪用”和“拼贴”手法的,可轻易把不同时空的影像复合成一体,古典和现代可以同时存在,理性和浪漫也可以共存,摄影的复制特性,促成了一个崭新的、更自由的后现代艺术创作形式。(3)写真记录摄影完成主要在按下快门的一个瞬间,与其他描绘工具比较,少了材料感,几乎所见即所得,对于事物写实的记录成为摄影的原始本质,也是被摄物“曾经存在”的证明。在摄影尚未发明前,人们请画家来描绘肖像,但摄影发明后,相片渐渐取代肖像画,成为人们更信任的方式,1840年画家paulDelaroche(1797-1856)第一次看见达盖尔式照片时说:从现在起绘画已经死了!摄影卓越的记录性对绘画界造成强大冲击。相对于绘画和文字叙述,摄影的写真影像提供给人类珍贵的一手资料。工具性、复制性、写真记录性三者是摄影有别于传统绘画的特殊性质,但摄影也跟传统绘画一样,作为一种艺术表现的“创作”空间。从画意摄影、现代摄影、超现实摄影、后现代摄影灯不同流派一路走来,摄影也表现了摄影家的创意,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查看全文

即时影像在文化艺术实践的运用

云技术(CloudTechnology)是基于云计算商业模式应用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整合技术、管理平台技术、应用技术等的总称,可以组成资源池,按需所用,灵活便利[1]。即时影像又称实时影像,是一种依托于云技术保障,集合前期拍摄、后期处理及平台为一体的服务平台,可以为用户带来即时性交互体验。即时影像的出现颠覆了传统影像的交付模式,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服务模式。

一、即时影像的运用现状

近几年,基于云技术的即时影像主要在会议、婚庆领域较为活跃。此外,还广泛应用于医疗、监控、气象预报、卫星传送等领域[2]。即时影像的出现,赋予了传媒行业新的活力和契机。Vphoto是即时影像的先驱,它是一个共享服务平台,自主研发硬件智能系统,采用摄影师团队自带专业设备加入的运营模式。拍摄者按下快门后,图像传至修图师,由智能系统批量处理+人工识别完成选图,可实现5分钟内即时影像用户的浏览和共享。此后,相继出现了Gphoto、云拍摄、邀拍等类似模式的即时影像服务品牌。目前,这一高科技产品鲜有被合理、有效地运用于高校文化艺术实践中。即时影像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学术领域对其关注甚少,学者关注较多的是其在导航定位技术问题上的研究,或是云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等,而在高校文化艺术实践中的运用很少涉及。

二、即时影像对高校文化艺术实践的现实意义

(一)即时影像是高校文化艺术成果展示的良好途径。第一,可以作为高校文化艺术实践活动的展现平台。高校是青年群体最活跃、各种活动频繁举办的场所之一,包括丰富多彩的文化、学术、社团等活动。这些文化艺术实践的精彩瞬间需要被记录、传播乃至存档[3]。诸如Vphoto这样的即时影像模式,若能在高校文化艺术实践中得以运用,将给校园带来一股新的活力。同样,即时影像也需要以文化艺术活动作为载体实现其艺术价值[4]。第二,提高文化艺术实践活动的时效性。高校日常开展的群体性文化艺术活动具有引领青年的重要现实意义,该类活动体现出即时性的特点。对于高校的宣传部门来说,大体量的文化艺术活动拍摄和报道工作应接不暇。其通常根据活动的重要性安排拍摄,或是直接由二级学院或部门的师生提供相关活动的图文影像,但是质量参差不齐、时效性无法得到保证。因此,可以借助学校资源,合理架构管理梯队,建立层级管理机制,运用即时影像进行活动报道,有助于缩短传播时间,提高文化艺术活动报道的时效性。第三,实现高校文化艺术实践活动宣传渠道的多元化。高校开展的文化艺术实践活动宣传途径相对单一,主要通过二级学院学生会、学院宣传部门、校团委、校党委宣传部等途径进行主要信息输出,虽然覆盖了高校管理的主要层面,但是存在宣传范围狭窄、信息传播手段缺乏创新等问题。在信息时代,每个人都是一个自媒体,高校可以利用即时影像的优势,将有效信息共享给师生,通过自媒体的自主传播将宣传推广做到最大化[5]。第四,有效降低成本,实现宣传推广的无纸化。在高校文化艺术活动展映过程中,海报、招贴画、宣传单页、座位门票等宣传材料的印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一般情况下也没有回收再利用的可能。在前期积累一定用户群体后,通过云技术对用户数据进行分析,即时影像可以实现无纸化宣传,且宣传对象更具针对性。在一些大型文化艺术活动举办期间,高校会邀请相关媒体进行宣传报道,通常新闻报道由文字记者和图片记者合作完成。活动越大,应邀媒体越多,所产生的宣传成本也越高。即时影像的运用可以有效降低媒体宣传成本,同时能够及时提供活动现场的影像资料。(二)高校文化艺术展示是即时影像的最佳实践平台。第一,条件具备,蓄势待发。即时影像的运用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人和设备。高校专业设置相对齐全、社团众多,可谓人才济济,无论是专业的科班学生,还是兴趣驱使的社团成员,都可以成为即时影像团队的一分子。经过一定的技能培训后,可以按学生能力水平组建梯队,使其承担各项工种。而即时影像实施中所需的电脑、手机、照相机等基础设备,大多是学生日常生活的必备物件。第二,学生自主运营管理,提高综合素养。就高校文化艺术活动中最常见的文艺演出来说,即时影像是极具市场的。首先要完成前期管理团队的架构、宣传设计、甲方沟通、现场拍摄、后期修图、审核、新闻追踪报道等工作,这是一项团队合作,其组建和管理可以由学生自主完成,或邀请专业教师作为指导顾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锻炼综合能力,这也是即时影像展现其艺术魅力的最佳平台。第三,模拟实战平台,积累经验。高校文化艺术的活动现场情况瞬息万变,这对于缺乏丰富实战经验的学生而言不容易应对,出错、失误在所难免。高校教学过程中强调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多地积累实践经验。即时影像是一个能够锻炼团队综合素养的平台,其中每一个实践岗位不仅需要敏锐的观察力,更对临场的快速应变力有较高要求,其可以作为学生的实战平台,帮助学生提前认知、纠错。

三、即时影像在高校文化艺术实践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3D影像投影技术在传统皮影戏的应用

皮影戏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内容之一,但是传统皮影戏的艺术表现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民众对于相应表演艺术的观赏需求。将3D投影艺术应用于传统皮影戏的表演过程中可以丰富传统皮影戏的表现形式,从而获取更多的受众。因此,在当前传统皮影戏保护和传承的工作过程中,皮影戏传承人开始有效应用3D投影技术来更好地优化皮影戏的表现形式,这也使得当前皮影戏的传承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将具体探讨3D影像投影技术在传统皮影戏中的应用。

3D影像投影技术

3D影像投影技术通常是指利用高流明投影机将影像投射到建筑体表面,从而达到具有3D立体感效果的一种先进技术。3D影像投影艺术是以3D技术为基础,有效地利用虚拟三维,并通过计算机的运算来更好地达到相应的视听效果,从而使人们能够在观赏过程中更好地获得相应的观赏体验。三维空间感增强能够使观众真正投入相应的观赏过程中,从而提升观众的观赏体验。在3D影像投影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的运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设计和优化都是通过计算机程序或者模型的构建来实现的。3D影像投影技术能够有效地构建出相应的立体空间以更好地保证演出效果。当前3D影像投影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应用相对比较广泛,因为其主要应用于显示市场,能够更好地提升相应的显示效果,从而使观看者能够获得更加优质的观看体验,更容易产生共情。随着当前3D投影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3D影像投影技术发展逐步成熟,能够有效地为当前艺术领域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以更好地保证相应的艺术呈现效果。

传统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为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方称为皮猴戏,其主要的表演原理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由艺人一边操作,一边演唱并搭配相应的音乐,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是流传相对较广的一种民间艺术,甚至已经流传海外成为世界性的表演艺术。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结合大众需求形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中不可或缺的宝藏。在表演皮影戏时,艺人通过白色幕布来呈现偶人表演情景,观众可以清晰明了地了解相应的戏剧故事。皮影戏的偶人和场景道具都非常精良,皮影戏的演出装备轻便且唱腔优美,表演动人,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皮影戏作为我国最早出现的戏曲剧种之一,在我国的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近代电视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都是以皮影表演艺术为基础的,西方国家也曾高度赞美过中国的皮影戏艺术。传统皮影戏中所包含的艺术内容较为复杂,皮影戏中人物以及景物的造型和创作属于民间美术的范畴,而皮影戏表演过程中所配合的相应戏曲唱法又是戏剧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有效结合相应的平面图像和戏剧表达能够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视听体验。随着当前电影艺术和电视剧艺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的娱乐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皮影戏本身所带来的视觉体验与电影电视剧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在当前社会的发展背景下,喜欢戏剧表演的群体相对有限,因此传统皮影戏开始走向没落,但是传统皮影戏作为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瑰宝,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仍然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已针对传统皮影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而将先进技术和传统皮影进行有效的融合可以更好地为皮影的传承发展提供支持,这也是当前皮影戏传承保护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3D影像投影技术在传统皮影戏中的应用极具代表性,也是当前皮影戏能够更好地扩大社会影响力,优化表演效果的重要方法,因此要逐步将3D影像投影技术应用于传统皮影戏中。

3D影像投影技术在传统皮影戏中的应用价值

查看全文

影像暴力对青少年道德影响论文

一、影像暴力及其历史文化考察

按照《辞海》的解释:暴力是指侵犯他人人身、财产等权利的强暴行为。本文所论影像暴力,主要是指电影故事片和电视情节剧中的暴力倾向和对暴力的过份渲染,目的在于探求这种渲染对青少年道德培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1895年,当卢米埃尔兄弟把人类渴望和追逐数千年的视觉运动影像变为现实以后,影像暴力就如影随形而至。卢米埃尔兄弟在用《火车到站》、《婴儿喝汤》记录生活原生态的同时,即以《水浇园丁》开创了打斗片、追逐片的先河,提供了展示暴力形态的初始模型。

纵观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暴力史。汤因比说:“战争是人类暴力和残酷性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民间的争斗,部族间的厮杀,城邦间的掠夺,黑帮火拼、宗教冲突以及集团混战和国家战争,直到近现代的两次世界大战,暴力行为并未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有所收敛,反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演绎得更加复杂化和立体化。人类似乎总有很多内心的欲望、情感需要通过血腥的战争、暴力来宣泄。在西方,从古罗马斗兽场,古希腊、罗马的悲剧到中世纪的骑士和骑士文学,再到意大利的黑手党,各类战争和文学,生活和艺术其实一直就是双轨并行,记录和演绎着人类的心灵史、情感史。

在中国,自秦以后的诸侯纷争、农民起义等,就是一部部血淋淋的暴力史,但也成就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这样一些记录和反映其历史过程的文学经典。由金庸、梁羽生、古龙开创的新武侠小说,堪称当代华人展示力量、暴力和塑造武侠人物形象的艺术精品。武侠片也就成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和贡献给世界电影画廊的一道风景。东西方各类新武侠的兴起,银幕因此成为“杀场”,让观众得以在战争以外充分享受和一睹战争或打斗的惨烈、奇观和血腥。但另一方面,关于银幕暴力的“暴力程度”问题又一直是各个电影生产国所关注和争论不休的问题。差不多每一个电影生产国都为此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和法规。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电影生产史,也就是一部电影立法史。

然而,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现实还是艺术,也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观看行刑场面都是市民阶层日常生活的重大“仪式”。“看客”们在这一“仪式”中获取新奇、刺激甚至快感,也彰显出人性的弱点。随着历史文明的演进,特别是科技推动下的艺术对生活的高度逼真模仿,尤其是后现代科学和技术语态下的色彩学、多媒体立体声技术的发展,给宽银幕电影、立体电影、触觉电影、嗅觉电影、环型电影、水晶电影等银幕展示暴力和血腥提供了更加充分的视听表现形式。当代社会,这种将肉体惩罚进行公众表演的场景早已退出生活舞台。在法制社会的背景下,公民们在现实中并没有很多暴力行为。如果没有发生战争,终其一生也很少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观看到真正的暴力或惨烈场面,街头里巷偶尔发生的打架斗殴场景就足以令多数人驻足观看,获取超越自己经验范畴的视觉信息和刺激。于是,电影和电视中的暴力场面就成了在今天惟一能够以“仪式化”的方式“合法”表现和观看的暴力行为。照片、动漫、网络游戏和影视制作者通常会通过将暴力合理化和美学化,以使得影像暴力容易为观众所接受。

查看全文

数字化舞蹈研究论文

数字化的技术把现当代舞蹈推向了极端的个体化的同时,也使其成为了极端大众的产物。这是一组有趣的极端,也是数字化给予我们的孤独隐秘,同时带来的合作互动和交流。一方面模拟摄像机和DV摄像机的出现,舞蹈的表演平台从富丽堂皇的剧场、灵活多变的户外环境走向了家庭电视机,走向了电视台的摄影棚和转播画面,成为了瞬间共享的影像和表演。随着网络技术的猛进

,舞蹈制品的网络传播、交流,虚拟表演、教学,以及舞蹈的远程互动表演形式的出现,迎来了另一个全新的舞蹈呈现平台。网络的传输和数码摄影制作的低廉、特殊效果的光幻,而且与观者使一些科技化手段平民化,足够使更多的舞蹈创作者的独立化和舞蹈观念表达的个体化。特别是软件的普及,例如FLASH和SHOCKWAVE等动画软件,是许多艺术家在网络中极其自我和个体的进行创作,而且在闪烁的显示器前和电子信箱里得到的也是最自我的回馈和互动以及掌声。另一方面,舞蹈的数字化技术高端发展则是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需要精心的策划和熟练的操作,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参与和创作,是某种大型的工业化流程和项目制度。除了商业化的音乐电视和舞蹈电影之外,高科技在舞蹈影像制作的使用具有学科研究的前瞻性和学科建设的价值,例如动作采集系统的使用,将是不久的未来,用于更多的舞蹈学科当中的一项工具系统和创作系统,我们将舞蹈的记录和教学,舞蹈人体媒介的生命意义也将从另一个镜像当中被提升和被认识,但是一套动作采集系统的不菲价格也只有学院教学和电影制片场可以问津。包括大型电视集团、媒体集团进行和投资的舞蹈影像制作,诸如此类的高端的技术含量、高投入的物质标准,这一切与个体化的制作形成巨大的对比,却都在寻求新的方式,给自己或是这个时代的舞蹈以答案和揭示,寻求更多人更多舞蹈表达的完善和更新,或是完善个体小我的生命价值和个体封闭的艺术探索。不能否认,技术不仅没有消亡舞蹈的本体意义和力量,而且帮助了更多的人来参与舞蹈,包括残障人士或是非专业的舞者,这比空谈舞蹈民主的概念要更积极,也更多的手段技术支持。数字舞蹈的内容至今已经扩展到舞蹈数字影像、舞蹈的动作采集、舞蹈网络互动和远程技术、以及舞蹈的网络阅读和动作交流。

数字化的舞蹈表面上以技术的名义冲淡了剧场和人性的力量,另一方面也以多样的手段延伸和扩充着人们的感知。很多人涉及到技术的因素而抱有成见和观望的态度,但数字化舞蹈或是多媒体舞蹈不是一个神秘的事物,随着录影技术的数字化,所谓多媒体的舞蹈概念也在更大范围或是在数字化艺术范畴之中得到发展。舞蹈电影和录像舞蹈(下简称舞蹈录影)的创作者之间的合作和相互激发,舞蹈多媒体中的更多技术因素和设计的加入,使媒介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的创作方式,同时舞蹈的创作也在改变媒介的性质并赋予了媒介涵义。

作为影像的舞蹈

不可否认,如今我们与舞蹈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越来越多的发生在电视机、投影和网络的媒体之中了。舞蹈电影录像的发展、历史和主要人物对于舞蹈自身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舞蹈影像波及范围及其快捷程度都远远超过了舞台的形式,并且传播了舞台舞蹈,推广了现当代舞蹈,同时产生全新的艺术形式。关于舞蹈录影的说法众说纷纭,定义的方式已经不太适合某些艺术的发展,或许说明它的来源和范围更为客观,更有助于新形式的发展。德国著名的科隆舞蹈电影和录像节提到了以下的几种关于舞蹈录影的说法:

1、舞台、摄影棚的拍摄记录stage/studiorecording完整记录舞台行为,用一台到两台摄像机对舞蹈进行记录,不对舞蹈本身,及编舞进行改变,保持记录的原汁原味。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