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护理服务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4 17:45: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医疗护理服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护理员管理现状与建议
【摘要】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特别是老弱群体对辅助护理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护理员行业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同时护理员队伍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日益凸显,对护理员发展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该文就护理员行业的管理现状进行综述,以期对医疗卫生部门建立规范的护理员管理模式等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护理;护理员;管理
随着医疗卫生领域优质护理服务[1]的深化,人们对生活护理质量要求提高,对护士和陪护人员(护理员)的要求也不断提高[2]。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的影响,社会对护理员的需求急剧增加,护理员行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护理员作为补充性护理人员,很好地适应了当前医疗卫生行业的需求。但随着护理员行业发展、市场规模扩大,一些行业管理方面的问题逐渐增多,如护理员市场混乱、护理员职业素质低、培训与管理不规范等,使得护理员行业的健康发展受阻[3]。本研究就护理员的规范化定义、职责范围、管理运营机制、护理员行业发展现状等进行综述,并提出解决对策与建议,为促进护理员行业的健康发展以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1护理员的规范化定义及分类
护理员作为补充性护理人员,使得护理工作得以延伸。在我国,对护理员的定义有很多。起初在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院、敬老院或福利院等医疗卫生机构为患者提供生活照料的人员称为护工[4-5]。也有学者认为护理员指的是在医疗机构中为患者提供陪护和日常生活护理工作、协助护士完成照顾患者工作的非技术性人员。张红梅等[6]将护理员定义为非卫生技术人员。不同的护理员类型,可按照服务对象分为:医疗护理员、家庭护理员、康复护理员、养老护理员等;按照护理员来源分为:从正规学校毕业,医院将其编制的正规护理员,通过第三方即中介、家政服务公司推荐介绍的护理员和患者家属自行雇用寻求的临时护理员;按照护理时间分为:长期护理员、临时护理员、钟点护理员、24小时陪护等[7]。国家《关于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称该类人员为“辅助型护理人员”,简称护理员。2019年8月,国家《关于加强医疗护理员培训和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里明确将医疗护理员定义为:医疗护理员是医疗辅助服务人员之一,主要从事辅助护理等工作,其不属于医疗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根据服务对象不同,分为以患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医疗护理员、以老年患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医疗护理员和以孕产妇和新生儿患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医疗护理员。
2护理员的职责范围
家庭医疗居家护理角色研究
【摘要】2016年日本老龄化率已经达到27.3%,预计2025年,日本战后婴儿潮时代迈入75岁大关,将衍生出长期照顾及临终安排的问题。自1976年以来,日本人居家死亡逐渐被在医院死亡取代,经过这几年家庭医疗的发展,2016年,在家死亡的比率已升至12.7%。但是,日本将在2040年迎接人口死亡高峰,届时每年将有167万人死亡。因此,2012年日本政府强力推动“社区整体照顾系统”,居家护理在家庭医疗中责任重大。2016年日本有8613家居家护理机构,护理57万在家疗养的患者。作者通过综述日本过去居家护理的发展状况,旨在为我国居家护理的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老龄社会;家庭医疗;居家护理;社区护理;居家养老
人口老龄化的同时伴随着失能人口的增加,我国只用了18年(1981-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的速度不断加快。中国社会科学院预测,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1]。到2050年,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急速高龄化是我国必须谨慎规划与处理的问题。2016年日本高龄化率已经达到27.3%,2025年开始,战后婴儿潮迈入75岁之后,将衍生出长期照顾及临终安排的问题,1976年之后,日本人的居家死亡逐渐被在医院死亡取代,但经过近年来家庭医疗的努力推动,至2016年,日本人在家死亡的比率又升至12.7%,在医院死亡的比率已经低于八成[2]。2025年,日本将开始进入“多死社会”(多死社会是指老龄化社会之后的社会形态),估计将在2040年到达高峰,届时1年将有167万人死亡,即使医院维持满载运营,医疗机构增加一倍,相较于2010年,也将会多出48万死亡人数[3]。因此,日本过去的经验和困境,值得我国借鉴。20世纪90年代日本家庭医疗的出现是以连续性护理到临终为目标,通过365天、24小时不中断的服务来处理居家个案的状况,同时联合其他专业的介入,希望落实“在地终活”(即:在家中或社区内生活到最后一刻)与居家临终护理[3]。家庭医疗不只是一种医疗服务,且是一种以患者的“家”为中心的护理体系。20世纪50年代,日本有8成的人在家中出生,但到1976年,医院出生的比例开始超越在家的比例,之后在家中出生的人数持续减少,同样的至2005年约8成的患者在医院过世,相比之下,在家过世的比例仅12%。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调查显示,有40%的民众希望能在家庭中接受照顾,60%的民众希望临终时尽可能待在自己的家中[4]。如今,家庭医疗已成为目前日本厚生劳动省“社区整体照顾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日本家庭医疗费用的支付主要来自医疗保险。居家护理是支持家庭医疗运作的重要角色,也是最典型的服务项目。以下介绍日本的居家护理概况及运作。
1日本居家护理的发展
日本的居家护理与出院准备有密切关系,与家庭医疗的发展,更是相互关联。20世纪70年代,日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1983年针对出院患者提供连续性护理,国民医保为此支付“出院患者持续的护理指导费”。随着人口结构持续高龄化,1988年开始支付“卧床老人居家护理指导费”。1989年,日本厚生劳动省开始“长者健康福利推广十年策略”,是黄金计划(GoldenPlan)中的一部分[5]。1992年,支付分为医疗部分的“卧床老人居家诊疗管理费”和护理部分的“老人居家护理疗养费”。1994年,家庭医疗扩大保险支付项目,在“老人居家护理疗养费”的基础上,新增“居家护理疗养费”,扩大了居家护理照顾范围,可以为高龄者之外的对象提供服务。2000年,商业保险公司开设护理(介护)保险之后,居家护理的费用开始由医疗保险与护理保险两种途径支付,其中护理保险优先使用。随着2006年创设“家庭疗养支持诊所”,护理服务的需求更显重要。2012年确立以国中学区为单位,建立“社区整体照顾系统”,其中配套之一为创设“定期巡回、随时访问的居家治疗与护理服务”,结合居家治疗与居家护理的整合式服务,实现长期医疗护理一体化介入[4]。2014年,创设“机能强化型居家护理所”,每个护理所配置7位护理人员可以24h出勤(入宅服务)。
2日本的居家护理设置
DRG改革下护理管理策略
摘要:探讨护理管理与DRG绩效考核的关联,分析DRG改革背景下护理管理存在成本控制意识不足,无直接可参考的护理成本核算和管理方案;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不符合低耗高效的理念;护理信息化系统不完善,难以支持精细化决策等挑战。今后应从加强护理成本管理意识,探索DRG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优化护理工作程序与标准,充分利用护理信息系统数据进行精细化管理等方面对护理管理进行改进及完善。
关键词:DRG;护理管理;临床路径;人力资源配置
DRG(Diagnosis-RelatedGroups)是指疾病相关诊断分类。美国在1983年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利用DRG测算的预付费制度[1],其核心思想是将患者按照主要诊断、治疗手段、年龄、手术及出院状态等进行分组[2],根据患者DRG的组别进行支付,而不考虑患者实际的治疗费用。实践表明,DRG预付制能够减少不合理处方,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是目前世界上公认较先进和科学的付费方式之一[3]。我国最早于1989年在北京地区开展DRG管理的可行性研究。经过30年的探索性研究并结合我国现行的医疗体制,2019年6月,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等四部门联合确定了北京等30个城市开展DRG付费的推进策略性试点,按照“顶层设计、模拟测试、实际付费”三步走的策略,拟于2021年启动实际付费[4]。对于医院而言,DRG不仅是医保付费工具,也是医院绩效考核、医疗服务评价的工具[5],势必会给医院原本的管理模式带来压力与挑战。国内已有的文献中较多关注DRG改革模式下,医院成本管理、医师绩效管理对策,而对护理管理探讨较少。国外基于DRG实施情况与护理管理相关研究表明,DRG的实施会对护理质量产生影响[6],护理组织和人力配置也能够影响DRG实施[2]。本文结合我国目前DRG试点情况和国内护理管理现状,提出在DRG模式下加强护理管理的对策。
1DRG绩效考核与护理管理的关联
为控制医疗费用的同时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我国在DRG试点中引入智能监测指标对医院组织管理、医院服务行为、医疗技术、资源使用效率、患者满意度等多维度进行考核。基于DRG绩效考核指标,护理管理与DRG的关联见图1。1.1费用控制与护理管理费用控制是DRG模式下对医院的核心监管要素。若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成本费用低于DRG标准,则可以获得结余,作为诊疗服务的合理补充。否则,医疗机构需要承担超出DRG标准的费用。医疗机构为避免费用负担,应考虑诊疗服务的经济性,主动进行成本控制。护理成本作为医疗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护理活动人力、物力资源及时间成本的耗费[7],是成本管控的重要环节。有研究表明,护理成本核算可以有效减少护理管理的费用,促进护理单元向成本效益盈利中心转变[8]。基于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的DRG分组涉及患者诊断、诊疗过程和患者个人特征等信息,为成本核算提供了客观、量化的数据支持。因此在DRG下,护理成本控制的核心是利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科学和合理成本的核算,构建护理成本管理体系。在常规护理成本核算中,护理人力成本占比最高[9],是护理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除最大限度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外,加强护理服务质量管理也能有效降低人力成本[10]。此外,相关研究还表明,临床路径的实施通过标准化的诊疗流程,能有效控制护理费用,降低医患双方的成本[11,12]。因此,护理管理中护理成本核算、人力资源配置以及临床路径的开展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医疗费用。
1.2医疗质量控制与护理管理
疾病诊断护理成本管理研究
摘要:结合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模式特点,就目前DRGs对护理成本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和探讨。指出DRGs作为一种病人疾病分类系统已被证实对临床治疗过程的成本控制起到了有效的作用,是成本运营、护理质量的有效评价指标,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DRGs在护理成本运营中的效益研究。
关键词:疾病相关诊断分组;护理成本;综述
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relatedgroups,DRGs)是指依据疾病诊断、病人主要诊疗方式、年龄、合并症、并发症、疾病严重程度和疾病转归等因素,将病人分入不同诊断组进行管理的疾病诊治分类体系[1-2]。1983年在医疗改革背景下,美国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首次将其作为医疗支付方式投入使用。DRGs预付制模式在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支出、规范诊疗行为、提升病人就医体验、激励医院加强内部管理等方面凸显出一定的优势,随后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应用,并成为目前国际上各医院最主要的医疗支付方式之一[3]。除此之外,国外在DRGs支付模式对护理的影响方面也做了一些研究,主要包括护理质量[4]、护理成本[5]和护士职业发展[4]、护理工作量测量等方面。国内研究也表明DRGs可以作为医疗服务质量、工作效率、运营成本、绩效等方面的评价指标[6-8]。近年的1篇Meta分析显示DRGs支付模式能明显改善病人住院天数和医疗费用,有助于全面、有效地控制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质量,同时利于激励医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有效降低医疗保险部门管理难度和医疗支出,有利于形成医疗资源支出标准化模式,从而节省医疗成本[9]。
1DRGs制定的原则与方法
DRGs的本质是一种病人分类系统,其疾病分类体系的制定需遵循4个基本原则[10]。第一,临床特征相似原则:首先根据病人疾病严重程度、主要治疗方法将病例相似的分在一起;第二,医疗资源消耗相似原则:在病人临床特征相似的基础上,将依据病人医疗资源消耗相似性再细分病例;第三,临床经验与病例数据匹配原则:将临床咨询获得的分组结果与病人出院病例数据进行校验;第四,分组数目的可管理性:即分组组数适中,原则上要求既能在使用上被服务提供方接受又能兼顾卫生系统改革和组织结构的改变。根据上述原则,依据住院病案首页中的主要诊断、次要诊断、并发症等数据进行分组,分组设计为4级分类。第一级为主要诊断类别(MDC),根据病人的主要诊断将病例分到一类疾病系统;第二级为诊疗方式,根据病人的主要诊疗方式分入到某类诊疗方式下;第三级为基本组,根据病例接受的主要诊断和主要治疗方式,病例被分入唯一的基本组;第四级为细分组,根据病人的年龄、住院天数、其他医疗资源消耗信息等情况进一步将病例分到最终的细分组,即DRG组。
2DRGs与护理成本的研究
医疗集团老年护理体系建设论文
1老年护理概念
老年护理没有统一的概念,老年护理涉及老年人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护理的地点不仅在医院,还可以在家和老年养老机构,可以由专业的医护人员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还需要亲人、志愿者等提供日常的生活照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心。
2老年护理现状
2.1现有老年护理模式
目前我国城市老年护理大致有居家护理、社区护理及机构护理3种模式。
2.1.1居家护理
卫生经济学及护理服务研究
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是医院通过卫生服务获取补偿的重要方式,整个卫生服务系统的有效运作,合理的价格体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护理服务项目设置不全、护士劳务价值未被重视、护理成本体系尚未构建、收费标准低于实际成本等问题严重制约护理专业的发展[1]。随着当前医疗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如何合理体现护理服务价值这个问题,愈来愈受到社会更多人的关注。因此,在新型医疗体制改革背景下,本研究基于卫生经济学和RBRVS原理,探索科学、合理的护理服务项目定价模型,为规范和指定合理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提供参考。
1护理服务项目价格定价理论依据
1.1经济学的商品价格理论政治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由商品的价值所决定,同时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货币是表现价格的尺度,是包含商品劳动总和的数量标准,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如用货币表现,就是商品的社会平均成本。护理服务的本质就是商品,因此也需遵守该规律,且要依据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去确定护理服务价值,依据社会平均成本去制定护理服务价格[2]。1.2RBRVS原理以资源为基础的相对价值比率(theRsourceeBasedRlativeVlueSaleeac)是以资源消耗为基础,以相对价值为尺度,来支付医师劳务费用的方法,主要根据医师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所消耗的资源成本来客观地测定基础费用[34]。RBRVS模型探索出了一种能够更加完善、更加合理的衡量医生价值的标准参照体系[5]。1.3护理成本理论护理成本是提供护理服务过程中所消耗的护理资源,即护士为人群提供服务过程中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消耗部分,产出的劳动成果用货币表示其劳务价值[6]。依据成本核算要素及护理工作的特征,结合当前财务制度,将护理项目的成本构成分为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指护士提供服务时直接相关的费用,如护理人力成本、材料成本、作业成本、固定资产折旧和维修等;间接成本为无法直接计算到某服务项目中,使用分摊的形式进行计算,如行政后勤费用、科研教育费用。
2我国《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及护理服务项目分析
我国第一部《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在2001年颁布并全面实施,随后在2007年出台了《新增和修订项目》共4170项。随着当前医疗改革进程的不断加深,2012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机构共同下发了《关于规范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并正式颁布了2012版《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该“规范”在2001年与2007年的版本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公布了9360项,设定操作人数、时间范畴,引入风险与难度系数值,为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促进合理制定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比价关系提供参考与依据。依据通知有关内容,要求各地在2013年底前完成开展2012年版《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的所有准备工作,并于第2年在全国正式实施,同时,停止2001年版的使用[78]。2015年3月25日,重庆市颁布并实施《重庆市医疗服务项目价格(2014年版)》新价格政策,执行7d后,政府就停止了该政策,重庆医疗价格改革虽有遗憾,但2012版首次对建立在医院资源消耗相对值之上的赋值进行了探究与设计,将服务项目所需消耗“基本耗力和耗时”“技术难度”“风险程度”等重点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的定价要素在规范中公布,尤其是对“技术难度”与“风险程度”赋值的设置和运用,给各省市在制定或调整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开展成本测算时提供了科学的定价依据。护理服务项目是医疗服务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综合医疗服务类中提取护理服务项目,2001年版47项,占收费项目的1.10%,2012年版89项,占0.95%,护士在临床消耗大量时间对病人实施的生命体征测量、压疮护理、翻身、发放口服药、卧床病人更换床单等护理活动均是免费项目。政府在定价时,护士的活劳动被严重忽略,收费标准远远低于实际成本,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3护理服务项目定价模型
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管理
一、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一)风险识别能力不足。护理人员的风险识别能力严重不足,基本上不清楚护理风险的根源,也不知道风险所能够带来的危害,缺乏对风险的预见性。当护理风险因素出现或集聚时,不能冷静应对,也无从下手,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既不能保护自己,也不能维护医院利益,更不能为患者提供解决方案,致使护理风险给整体工作带来严重影响[1]。(二)服务意识淡薄。目前,国内外医疗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服务意识、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市场竞争力。就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医院而言,护理人员普遍缺乏服务意识,没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原则,对患者的服务不够热情、不够主动,甚至出现语言表达不当、行为态度失常的问题。同时,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和强度较大,容易因此产生烦躁不安情绪,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给患者带来伤害,进而引起医患关系紧张,护理风险因素频繁出现。(三)制度不健全。现行的医疗管理制度体系存在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医疗管理制度是医护人员的行为准则,也是预防和防范护理风险因素的基本保障。一般来讲,医疗管理制度涉及到的内容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研究表明,医院医疗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将会导致护理风险因素的大量出现,也是护理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四)缺乏责任意识。通常而言,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由护理人员单独完成,这就需要每一位护理人员都具备“慎独”的精神。实际工作过程中,部分护理人员没有严格按照医院的医疗管理制度、规章制度依规工作,在“三查七对”制度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经常出现发错药品、打错针、未定时巡视病房的问题,对患者的病情没有做到及时观察和掌握,以至于一些患者的病情加重,给患者带来极大伤害,造成医患纠纷问题频发[2]。(五)专业技能有待强化。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直接影响到护理效果。一些护理人员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和道德素养,在护理中玩忽职守、技艺不精,严重违反医疗管理制度,对患者乱用药、错用药,甚至连基本的医护知识都不懂,工作中经常出现失误,由此给患者带来严重伤害,大幅增加了护理风险,引发了大量的医患纠纷和医疗事故。(六)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护理人员作为与患者的直接接触者,通过及时了解和掌握患者的病情态势,便于为医生提供准确的病情信息,也有助于患者的疾病治疗和身体康复。同时,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医患和谐、融洽关系的建立[3]。另外,在交流沟通中,为患者提供一些基本的医疗常识,患者可以做好日常的自我恢复。然而,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医院的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关系,致使医患关系紧张,护理风险因素集聚。(七)护理文书的风险。一是医护记录与实际不符,存在不准确、不真实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医生的医嘱不及时或存在疏忽漏洞,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没有遵医嘱,比如:有些需要注意饮食的,没有告知患者,也没有进行详细记载;有些患者在入院治疗之前有疾病史,而护理人员却没有将其记录在护理文书中;有些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护理人员在巡房中没有问及,或者只是口头询问,没有进行详细记录。当医患纠纷出现时,护理文书中的内容不能用来作证,使医院陷入被动局面。二是按照我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有关内容规定,需要在病人病例中增加“知情通知书”,要求患者进行签字确认,作为医疗举证而存放。实际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在护理文书中仅仅记录了护理记录单、病例等,没有将长期医嘱单、宣传教育单等记录进去,一旦发生纠纷,护理人员不能用文书进行书面说明,增加了护理风险,也增加了败诉的概率。
二、护理风险因素管理对策
(一)强化风险识别能力。医疗机构要面向广大护理人员加强护理风险方面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切实增强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因素识别、预测能力。护理风险因素识别是对潜在的、已知的风险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准确归类,让每一位护理人员都具备这种能力,从而防止护理风险频发,达到规避护理风险的目的。(二)强化护理服务意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对自身健康的关注程度进一步加大,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步增强,对医疗机构的要求和标准不断提高。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强化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为患者提供针对性、专业化、个性化服务,对患者所提出的合理性要求和建议,要尽可能满足,从而获得患者的认可与理解,将护理风险发生概率降到最低。(三)健全制度机制。通过对我国医疗机构医疗管理制度进行研究,发现医疗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较为突出。因为医疗管理制度是护理人员工作的参照依据和行为准则,所以需要对医疗管理制度进行不断修订和完善,并督促护理人员认真贯彻、落实,在执行过程中不打折扣,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安全服务的同时,为保护自我和维护医院形象提供保障[4]。(四)强化责任意识。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直接关系到护理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医疗机构要结合实际,定期组织开展护理知识、护理人员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素质等的教育培训工作,让每一位护理人员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具备“慎独”精神,以高标准、高效率、严谨的工作作风来维护自身及医院形象,自觉遵守各项医疗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履行岗位义务,做一名责任心强、文明守法的护理人员。(五)强化专业技能。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能够对护理质量、护理水平产生直接性影响。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的培养力度,通过自主学习、集中教育、外出学习、借鉴交流等方式来增强护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可以定期举办知识讲座、岗位技能大比拼、外出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预测、识别和防范能力,提高知识技能运用水平,降低护理风险发生概率[5]。(六)强化交流和沟通。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进行及时的交流和互动,不仅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友好关系,有利于和谐、融洽医患关系的建立,而且能够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知识,有助于患者自我康复。此外,在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过程中,护理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在疏导患者紧张情绪的同时,为医生提供诊疗依据。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医疗机构要定期组织培训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督促医护人员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并形成交流沟通记录,作为护理人员的一项考核评价依据。唯有此,护理人员才能积极与患者建立交流沟通关系,便于护理风险危机的消除和医患纠纷的化解。(七)认真完善护理文书。护理文书作为护理人员的一项工作内容记载,主要记录患者的病情、病因、病史和注意事项,是法律文书的一部分。护理文书的完整性、准确性,直接体现了护理人员的专业化素养和岗位职责履行情况,也是对医院整体护理水平的客观评价依据。因此,护理人员要认真填写护理文书,确保护理文书内容完整、准确,避免因记载内容不准确、不完整而陷入被动局面。
三、结语
综上,护理风险因素及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护理人员风险识别能力不足、护理服务意识不强、制度不健全、缺乏责任意识、专业技能不强、交流沟通欠缺以及护理文书内容不完整等。医院及护理人员只有充分认识不足,不断归纳和总结护理风险管理对策,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护理质量,优化护理水平,为融洽医患关系和医院良好形象的建立而奠定基础。
加强特需病房建设研究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特需病房的特点;特殊病房护理特色;体会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收住对象、环境要求、技术要求表现为全科性综合病房;全面的高质量的医疗护理服务、病房应具有较强的人文氛围、护理服务是病房重要的基础工作、全科护理、全程护理、全方位护理、护理服务艺术、特需病房的建立有利于促进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疗护理水平的提高、特色服务的形成主要依靠护理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特色服务的牢固确立还应依靠内部机制的改革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我院特需病房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的大环境下,随着医院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的深化及队国内外开放的扩大,在原有华侨病房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目前特需病房建设尚处初创阶段,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去探索对特需病房及其护理特色的研究,是加强特需病房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方面。
1特需病房的特点
1.1收住对象
特需病房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应运而生的一个特殊病房,是医院为满足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特殊群体病人对医疗护理较高要求而专设的病房。所收住病人有外宾、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有外资、合资企业的白领阶层,也不乏有一定经济实力并有特殊要求的病人,相对于国内一般社会阶层来说,在总体上,所收住对象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较强的经济支付能力,较高的文化层次。
1.2环境要求
卫生局庆祝国际护士节活动会议讲话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国际护理工作的发展概况;我县护理工作的概况;明确目标,狠抓落实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在用品缺乏,水源不足,卫生条件极差的条件下,她克服种种困难,改善医院后勤服务和环境卫生,建立医院管理制度,提高护理质量,使伤病员死亡率从42%急剧下降到2%、南丁格尔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护理工作者,为推动护理工作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护理工作倍受重视、护理观念进一步转变、护士管理工作不断规范、就医环境不断改善、明确宗旨,提升服务、注重质量,协调发展、稳定队伍,提高素质、转变作风,改善服务、求真务实,保证效果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在世界护理工作者光辉节日—“5·12”国际护士节来临之前,为做好节日活动,卫生局党委研究决定,高规格、严要求,圆满地组织了全系统的护理技能大赛。今天,我们隆重集会,正式召开为护理工作作出显着成绩、本次技能大赛中获奖的优秀护士表彰会,旨在进一步弘扬南丁格尔精神,营造全县重视护理工作氛围,推动全县护理工作的发展。在此,我谨代表卫生局党委向多年来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广大护理工作者和关心、支持卫生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向为护理事业呕心沥血、倾注毕生的精力的近代护理学创始人南丁格尔表示深深缅怀!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一、国际护理工作的发展概况
1820年,出生富有的南丁格尔步入青年时代后,决心从事一项值得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做一名护士的愿望在她的心目中日趋成熟。她不顾世俗偏见和父母的反对,毅然投身于当时只有最低层妇女和教会修女才担任的护理工作。无论到哪个国家旅行,她都去访问医院。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英国伤病员缺乏最普通的病房简易用具,震动了英国社会,唤起了公众对护理工作的注意。南丁格尔立即率领38名护士奔赴前线,参加伤病员在伦敦圣托马斯医院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后又开创了助产士和济贫院护士的培训工作,推动了西欧各国以及世界各地的护理工作和护士教育的发展。她强调护理工作是一门非宗教性的专业,必须由受过科学训练和品质优秀的护士,负责护理教育和行政管理。她以病弱的身躯充满激情地工作,为培养护理人才,倾注了毕生精神,确立了护理工作的社会地位和近代护理学的科学地位,使护理学科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工作成为受人敬重的职业。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在文稿中,也曾两次充满感情色彩地称赞这位既温柔又坚强的女性:“在当地找不到一个男人有足够的毅力去打破这套陈规陋习,能够根据情况的需要,不顾规章地去负责采取行动”。
在用品缺乏,水源不足,卫生条件极差的条件下,她克服种种困难,改善医院后勤服务和环境卫生,建立医院管理制度,提高护理质量,使伤病员死亡率从42%急剧下降到2%。南丁格尔不仅表现出非凡的组织才能,而且对伤病员的关怀爱护感人至深。她协助医生进行手术,减轻病人的痛苦;清洗包扎伤口,护理伤员;替士兵写信,给以慰藉;掩埋不幸的死者,祭祀亡灵……,每天往往工作20多个小时。夜幕降临时,她提着一盏小小的油灯,沿着崎岖的小路,在4英里之遥的营区里,逐床查看伤病员。士兵们亲切地称她为“提灯女士”、“克里米亚的天使”,伤病员写道:“灯光摇曳着飘过来了,寒夜似乎也充满了温暖……我们几百伤员躺在那,当她来临时,我们挣扎着亲吻她那浮动在墙壁上的修长的身影,然后再满足地躺回枕头上。”这就是所谓的“壁影之吻”。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的巨大成功和忘我的工作精神,博得各国公众赞扬。护士工作的重要性为人们所承认,护理工作从此受到社会的重视。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高龄老人越来越多,失能老人的规模也不断地扩大。失能老人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关系着老年护理政策的实施进程。长春市作为首批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试点城市,取得了显著成果的同时,在供给能力、参保范围、政策引导、护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突出问题。对此,可通过放宽参保准入条件、优化宣传举措、建立完善评估体系、优化服务类型、培养专业人才等方式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长春;问题;失能老人;对策
目前我国老龄化严重,老年人口众多,达2.5亿,多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超过16%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加快老年护理服务的发展进程,是全面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方法,也是实施健康老龄化的现实举措,对稳定经济发展、加大力度改革、促进社会结构变化、保障民生发展、积极建设文明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由此,长春市政府于2015年5月1日正式实施失能人员长期护理保险,致力于解决不断增长的人口老龄化、长期护理政策中失能老年人的保障以及失能老年人自身和家庭的生活幸福感、家庭获得感的提高以及经济压力的缓解问题,使失能人员在长期护理保障中得到应有的人文关怀。以失能老人为研究对象,需要满足该种人群的基本生存和基础的医疗护理,以期能减轻失能老人自身和家庭、社会压力,社会保障手段就是长期护理保险的基本含义。在老龄化背景下,家庭中若有失能或半失能老人,该家庭可能会出现家庭护理功能弱化、老年人财务负担能力有限、家庭负担过重、医保基金支付压力较大等问题。由此可知,针对长春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出改进意见尤为重要。
一、长期护理保险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在某些经济发达国家,老年长期照护保险由来已久,并不断实践探索,同时产生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主要以社会化、现状和问题以及效果三方面内容为主。第一方面,JuMoonPark(2011)认为由韩国国家健康保险机构对护理保险进行统一集中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护理保险制度实施的效率,并且可以充分节约管理成本[1]。第二方面,Tamiya(2011)认为实施长期护理保险能够改善日本老年群体的健康状况,进而论证了实行并推广长期护理保险的必要性[2]。第三方面,Kemper(2016)认为社区照护减轻了家庭成员的养老负担[3]。由此可以看出,世界上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发达国家在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方面都有一套符合本国国情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并且在实施过程中该制度对大部分国家都产生了积极有效的影响[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