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风险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8 02:42: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医疗风险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风险管理在医院医疗管理的运用
【摘要】目的就风险管理在医院医疗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管理质量的影响进行探究。方法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本院在医疗管理中并未采用风险管理;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本院则在医疗管理中实施风险管理,对比风险管理实施前后的效果以及管理质量。结果实施风险管理后,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有所提高,医院管理质量有明显提升,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有所降低。结论将风险管理运用到医院医疗管理中,可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并提高了医疗管理的质量,有助于实现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风险管理;医疗管理;不良事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医院的经营与管理逐渐为人所重视,作为一个医疗结构,医院不仅需要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还需要降低医疗服务过程中的风险,以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从而有效缓和医患之间的关系[1]。然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过程中,总是会存在矛盾与冲突,医院的经营管理同样如此,其在经营过程中必然会存在风险与矛盾。在医疗管理过程中实施风险管理,主要是为了保证医院的稳定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由此,本文就风险管理在医院医疗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管理质量的影响进行探究,现就具体情况作以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本院在医疗管理中并未采用风险管理;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本院则在医疗管理中实施风险管理,对比风险管理实施前后的效果以及管理质量。1.2管理方法:风险管理具体包括风险识别、评价与处理,具体情况如下所述:1.2.1风险识别:在对风险进行管理之前,必须要先对风险进行识别,即意识到医院何时、何地会存在什么样的风险,只有意识到风险的存在,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从而将风险消灭在萌芽中。一般而言,医院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均有可能存在风险,在进行风险识别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要从各个角度进行识别,并对动态的风险进行密切监测[2]。当前,医院可采取两种方式对风险进行识别:①流程图法:管理人员对本院的工作流程进行分析,找出每个环节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措施将风险的发生率讲到最低;②调查法:管理人员自行对风险进行及时的调查,从而找出医院中潜在的风险,并就此制定合适的预警方案,以防止风险的发生。1.2.2风险评价:风险评价为风险管理的必经步骤,无论是哪一家医院,其均会存在管理上的风险,但风险有大有小,并不都会引发严重的影响。因此,管理人员在对医院的风险进行识别以后,必须要对风险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的具体方式来选择合理的应对措施。一般而言,风险评价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风险有多大?风险会造成何种后果?其中,风险的大小可采用概率的方式来计算,如概率越大,则表明风险的发生率越高,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应急方式进行处理,将风险的发生率降到最低[3]。如若风险相对较小,则可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避免,以降低损失。1.2.3风险处理:在对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之后,管理人员应根据风险的发生概率与后果的严重程度来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处理,以避免风险对医院的正常运行带来危害。一般而言,风险处理主要分为以下几点内容:①强化预防工作。风险的发生概率与严重程度有大有小,管理人员可据此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对医院内部的基础设施设备进行维修、更换,将风险的发生概率或者不良后果降到最低。②实行风险滞留与转移。风险滞留,也就是将风险停留在医院的内部,并通过医院内部的力量来将其消灭,如若医院内部需要开展较大的医疗项目,但该项目容易造成安全隐患,甚至会患者的生命安全与医院的有序发展造成影响,则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取消该项目,从而规避风险。1.2.4加强内部培训:近几年来,医疗纠纷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属于医疗管理方面的内容。一般而言,在医疗纠纷中,患者均会提出医院难以承受的赔偿费用,从而导致护患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最终危害到医院自身的发展。然而,大多数医疗纠纷均是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法律意识,没有注重证据的保存,从而导致医疗纠纷迟迟得不到良好的解决[4]。因此,医院内部需要要加强相应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法律意识与专业技能,从而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将风险的发生率降到最低,并有效维护医院的合法权益。1.3观察指标:对比风险管理实施前后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同时,调查本院实施医疗管理前后的管理质量,采用本院的自行制作的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服务态度、专业技能、就医感受等,总分为100分,如分数为85分以上,则表明管理质量较好;如分数为72~84分,则表明管理质量一般;如分数为71分以下,则表明管理质量相对较差。1.4统计处理方法:本研究统计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进行卡方χ2检验。当P<0.05时,表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医院医疗设备风险管理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安全风险管理在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医院于2017年1—12月实施常规风险管理,并于2018年1—12月全面实施安全风险管理,选择80名医护人员作为研究样本,对医疗设备管理工作中的各种要素进行有效控制,并且完善设备管理,对比安全风险管理实施前后医护人员对医疗设备管理的满意度及管理质量评分。结果实施前满意度为81.25%,实施后为9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前医疗设备管理质量评分为(71.30±3.74)分,实施后为(95.70±2.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全风险管理应用于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中效果可靠,可有效提升管理效率。
〔关键词〕医疗设备;安全风险管理;应用效果
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医疗设备不断更新,设备质量的不断提高保障了临床医疗诊治水平。目前临床上有许多功能强大的医疗设备,但是医院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医疗设备的管理,并且在管理过程中存在较多的人为因素。目前医院医疗设备不断趋于精细化、智能化,设备存在的风险不断增多。本研究旨在探讨安全风险管理在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就职的医护人员共80名,男55名,女25名;年龄23~34岁,平均(26.80±4.12)岁,各科室医护人员所占数量如下:泌尿科12名,普外科15名,妇产科9名,骨科15名,小儿科18名,其他科室11名。1.2方法。我院于2018年1月全面实施安全风险管理,主要措施如下。(1)制定设备安全风险管理方案。明确医疗设备的相应功能后,根据安全需求制定安全风险管理方案,根据预定中不能够接受的风险和可以接受的风险明确风险管理的级别。如临床工作中会用到的心肺复苏除颤器,使用除颤器引发的灼伤风险是可接受的,但是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损伤,会让患者处在不可接受的风险中[1]。(2)控制设备风险。首先需要控制应用风险,各科室医务人员需要完全熟练掌握医疗设备的操作技能。对于高端设备,医院应指定专人对各个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在实践和操作中指导医护人员使用设备。其次医院还应重视对新上岗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待医护人员考核达标后才可允许其进入临床工作,且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按照设备的使用方法进行操作[2]。目前医院对医疗设备实行3级风险控制管理:一些医疗设备存在高风险,应该重点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中等风险的医疗设备在进行风险质量控制时,应该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低风险的设备应该进行第三级的风险质量控制,主要包括设备使用前后的制度和检查等。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1)满意度:应用我院自制问卷调查医护人员对本次安全风险管理下医疗设备管理的满意程度,分为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问卷总分为100分,90分以上为满意,70~90分为一般满意,70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人数+一般满意人数)/总人数×100%。(2)医疗设备管理质量评分:记录在实施安全风险管理之后医疗设备的管理质量,总分为100分,评分越高管理质量越佳。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动物源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本文结合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认为动物源医疗器械生产过程风险控制应从人员控制、厂房设施控制、物料控制、工艺流程控制、病毒灭活过程控制、产品放行控制六个方面加以严格控制,将风险管理融入动物源医疗器械生产的全过程,供动物源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生产过程风险控制参考。
【关键词】动物源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病毒灭活;质量管理
《医疗器械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7号)第二十四条规定:医疗器械研制应当遵循风险管理原则[1]。作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严格遵守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相关要求。YY/T0316—2016《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2]作为风险管理的一个通用要求,是所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都应该参考的依据。YY/T0771《动物源医疗器械》[3]作为动物源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专用要求,对风险管理应用,来源、收集与处置的控制,病毒和传播性海绵状脑病(TSE)因子去除与灭活的确认,传播性海绵状脑病(TSE)因子的去除和/或灭活及其过程确认分析的原则四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这两个标准仅对医疗器械产品风险管理的识别、评价、控制和跟踪验证提出明确要求,并未对动物源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生产过程风险控制提出明确要求。所以本文以YY/T0316、YY/T0771标准为契机,对动物源医疗器械生产过程风险管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1人员控制
1.1资质要求
动物源医疗器械生产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和研发负责人除具有《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植入性医疗器械》[4]规定的生物学、免疫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外,还需要具有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最好具有植入性医疗器械或动物源医疗器械相关工作经验。生产操作人员应为专用操作人员,应具有动物学、免疫学、病原微生物、病毒等基础知识,并具备安全防护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合格持证上岗,每年并接受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的再培训。所有操作人员应定位为企业的关键人员,不得随意变更。人员变更等同于医疗器械企业负责人、质量负责人、生产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变更一样,变更需要启动内审程序。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问题及建议
摘要: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目前还属于医院管理中相对薄弱的环节,需要管理组、临床工作人员乃至其生产厂家给予足够的重视,重点分析医疗器械实施风险管理现状,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控制措施。
关键词: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思考
在现代医疗系统中,医疗器械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疾病预防、诊治、保健及康复等各个环节都被广泛应用。同时,医疗器械表现出的作用与价值也使得临床医师对此依赖性愈发变强,但需要注意的是医疗器械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风险,也就是说任何的医疗器械都可能在生命周期发生相关不良事件。我国自2003年以来,医疗器械风险事件上报率逐年增加,隐有逐年倍增的趋势。足以说明,重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将医疗器械管理中存在、潜在的风险因素尽量予以控制,是提升医疗质量的关键[1]。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是保障医疗器械在使用期间安全、有效的重要的管理活动,属标准、规范化管理程序,需贯穿至医疗器械全寿命过程。本研究主要探讨了医疗器械实施风险管理现状、各部门职责及实施重点。
1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起源
20世纪60年代,风险定量化理念首先被飞机制造业与航空事业提出和应用,并逐渐发展至国防、宇航工业;70年代开始,核电工业也开始运用安全评价与风险分析,后逐渐应用广泛,如石油、化工、铁路等大型的工业部门,并因此获得丰厚回报,进而促进先进国家与国际组织的医疗器械领域对风险管理的重视;20世纪末,西方国家首先对部分存在风险较大的医疗器械部门尝试实施风险管理,至此,风险管理理念被正式引入医疗器械领域[2]。
2医疗器械实施风险管理现状
医疗器械采购风险管理措施
摘要:在现代临床医学中,医疗设备对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各种医疗器械采购环节的风险管理就显得很重要。在采购医疗器械时,与这些设备相关的产品宣传、升级换代、医疗系统改变等因素可能会给一些医院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针对这些风险,医院应有规划、有准备地采购,增强采购论证工作,改进采购期间的谈判等,以保证医院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风险管理;医疗器械;医院;医疗机制
当前,对医疗器械的采购管理已经成为了医院管理的关键工作之一。增强对医院内医疗器械的采购管理,有助于医院购进更先进、更合适、性价比更高的医疗器械。这样做,不但能减少医院运转所需的管理成本,还能提升医院开展临床工作的水平,使相关工作更见成效。另外,医疗器械采购关乎医院的名声和形象。所以,在工作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努力提升医院对医疗器械的采购管理能力和水平,这已成为改善医院管理的关键工作之一。
1采购风险
1.1技术发展方面
医学水平的提高使得医疗条件越来越完善,医疗器械在临床上也越来越重要。所以,研发先进的医疗器械已经成为目前医学发展的重中之重。医院要想改善医疗条件,就要采购先进的医疗器械。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医疗器械也在飞速的升级换代,大中型医疗器械的价格也越来越高。因此,医院在采购医疗器械时,技术发展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也是根本因素,如果医院在采购医疗器械时没有全方位了解这些设施,盲目采购,极易导致采购浪费。此外,技术发展加快了医疗器械升级的速度,如果不采购性能优良的医疗器械,那么,这些设施在短期内就会被淘汰,医院也就无法改善医疗条件,医生也就无法发挥更好的医治水平。这极大地阻碍了医院的进步,也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
风险管理在医院医疗器械管理的运用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在医院医疗器械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应用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消毒供应中心消毒的200件消毒器械作为观察对象,消毒时间为2018年10月—2019年12月,按照管理方式的不同将所有消毒器械分为观察组(100件)与对照组(100件),其中观察组消毒器械应用风险管理方式,对照组消毒器械应用常规器械管理方式,分析比较两组消毒器械灭菌包湿包情况、信息标识情况及临床应用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消毒器械灭菌包湿包、信息标识不清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观察项临床应用满意程度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风险管理应用于医院医疗器械管理工作中,能够有效控制医疗器械使用风险,促进医疗器械管理水平及质量的提升,为患者的就诊安全提供保障。
【关键词】风险管理;医院医疗;器械管理;临床应用;满意程度;消毒器械
在科学技术发展及医疗技术水平高速发展的影响下,医疗器械使用率逐渐升高,这也就导致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问题逐渐显露出来[1]。在使用医疗器械前后及使用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的风险,故障器械存在风险的同时,正常器械也存在风险。因此需要加强医疗器械管理工作力度,减少医疗器械风险事件的发生,为医疗器械使用以及患者就诊的安全性提供重要保障[2]。目前风险管理已应用于现代社会中的各行各业,其应用范围较为广泛,有临床研究表明[3],在医院医疗企业管理工作中应用风险管理能够显著提升器械的安全性、包装质量以及清洗质量。本文将对本院消毒供应中心消毒的200件消毒器械展开调查研究,分析风险管理在医院医疗器械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消毒供应中心消毒的200件消毒器械作为观察对象,消毒时间为2018年10月—2019年12月,按照管理方式的不同将所有消毒器械分为观察组(100件)与对照组(100件),其中观察组消毒器械应用风险管理方式,对照组消毒器械应用常规器械管理方式。对比两组消毒器械的一般资料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进行对比研究。1.2方法。对照组消毒器械应用常规器械管理方式。观察组消毒器械应用风险管理方式,具体如下所示:(1)创建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首先需要医院能够积极的将自身思想观念转变,认识到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在医疗器械管理的各个关节中实施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使用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同时也能够有效促进医疗器械管理实效性的提升。医院需要注意增加医疗器械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力度,以医疗器械为主题开展相关业务培训与知识讲座,提升部门人员的风险管理观念,帮助其更好的掌握医疗器械的使用方法、保养方法以及特性等。另外,医院还需要将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组织结构进一步完善化,将医疗器械管理与风险管理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促进医疗器械管理质量的提升。(2)加大医疗器械风险评估力度。对医疗器械进行分析、评估以及监控管理,保证医疗器械管理的优质性、全程性及全方位性,从而保证完善的医疗器械风险评估制度。首先需要对医疗器械实施实时化管理,可以利用互联网、计算机等方式,在内部信息管理网络的基础上促进医疗器械监管部门与所属部分之间的联系,保证信息网络的完整化,从而为及时调控、评估医疗器械管理风险提供便利条件。其次需要将医疗器械使用之前的风险评估工作落实好,医疗器械管理人员在医疗器械投入使用前需要评估警示内容、配套条件、防护设施、指标参数等方面的风险,还要考虑高频电离辐射等多设备联合应用时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为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生命健康提供保障。最后还需要评估医疗器械使用环境的风险,保证各设备的使用环境处于合理范围内,包括环境温度、环境湿度以及电子干扰等指标,促进医疗器械使用寿命的提升,同时也能够加强医疗器械的操作精准性。(3)将医院医疗器械预防性维护工作落实好,将风险管理理念融入到医疗器械管理工作中。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需要熟练掌握各种医疗器械的组成,在拆洗医疗器械过程中要保证规范性、严格性以及精准性,尤其医疗器械的隐秘间隙需要应用手工清洗的方式,例如齿关节、咬合面等部位,从而保证医疗器械各部位的清洁、消毒以及无菌。加大医疗器械消毒处理工作力度,保证医疗器械处于单层摆放状态下进行消毒处理,在医疗器械的包装过程中,需要核实每个医疗器械的配套设施,例如器械数量等;在灭菌、包装医疗器械过程中需要应用专门的篮筐,另外还要进行详尽、准确的记录,严禁字迹不清的情况发生[4]。另外医疗器械管理者还要及时记录医疗器械的各项指标、参数等数据,使用书面记录的方式将电源系统、功能模块等信息记录完整,为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工作的进行提供便利条件。1.3观察指标。分析比较两组消毒器械灭菌包湿包情况、信息标识情况及临床应用满意程度。其中临床应用满意程度中包括安全性、包装质量及清洗质量,医疗器械安全性良好的标准为在规定期限内检测使用器械,无患者发生与仪器设备相关的感染情况;包装质量良好的标准为器械外包装不存在破损情况,且器械的拿取使用具有便利性;清洗质量良好的标准为将清洗器械干燥后,检查医疗器械的齿牙处、关节处的表面光洁,可以应用目测、带有光源的放大镜等方式,医疗器械表面无污渍、锈斑以及水垢等,且医疗器械功能完好无损坏[5]。1.4统计学方法。采用软件SPSS23.0对采集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其中消毒器械灭菌包湿包情况、信息标识情况及临床应用满意程度均为计数资料,检验方法为χ2检验,用率(%)来表示,P<0.05时表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风险管理在医疗器械检验管理的作用
摘要:医疗水平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医疗器械在医疗行业中的作用愈发重要,可以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基于此,为充分保证治疗效果,保护患者生命安全,应当切实加强对医疗器械的检验管理,有效降低机械故障率,全面提高医疗器械的安全性能。风险管理是提升医疗器械检验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文章从作用、问题、应用3方面对医疗器械检验风险管理展开相关探讨,旨在强化医疗器械检验管理,充分保证医疗行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检验管理
在医疗器械使用频率逐渐增加的背景下,医疗器械产生的风险和危害也逐渐凸显,包括机械故障、机械损毁、消毒不完全等,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风险管理作为一种具有实际效用的管理模式,可以科学、有效地分析存在的风险因素,从而促使相关工作人员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风险。
1风险管理概述
风险管理指的是对风险进行科学识别、分析和评估,进而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技术手段对风险进行预防、控制、处理、监测而产生的一系列全面控制风险的管理活动。医疗器械检验风险管理涵盖5方面内容,分别是风险评估、风险来源、风险隐患排查、预防措施、风险分析报告。医疗器械作为能够直接影响患者生命安全的特殊存在,必须加强对其风险管理,否则将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伤害。医疗器械对患者造成损害的事件屡见不鲜,例如:温热磁疗仪温度过高可能会引入高血压,义齿金属修复体会导致患者牙龈变黑,情况严重时还会导致患者血液金属超标。种种事实案例都表明加强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风险管理用于医疗器械检验管理中的作用
风险管理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医疗风险管理在医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实践,评价其管理效果。方法:医院建立风险管理专项组,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进行早期风险识别,启动医疗、管理、法律干预,实施风险处置措施,开展风险再评价,实现风险管理动态循环。结果:开展医疗风险管理后,对患者造成损害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从年每百床位2.14例下降至每百床位1.8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投诉率和纠纷率分别下降了64.28%和35.31%。结论: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开展医疗风险管理,可有效防范医疗风险,提高医疗安全质量。
【关键词】医疗风险;风险管理;医疗不良事件;风险干预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指在临床诊疗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1]。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医院提高自我纠错能、持续改进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医院风险管理中重要的风险监测数据和预警指标,是纠纷隐患提前介入干预的关键环节[2]。以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研究侧重报告制度的建设,对提高上报率和运用管理工具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等已有较多的实践探索[3],而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医疗风险管理却鲜有提及。本研究以样本医院为例,将风险管理融合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中,探讨通过医疗风险防范持续改进医疗安全质量管理。
1管理方法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医疗风险管理,是通过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进行早期医疗风险识别,快速启动风险分析,通过评估后开展法律干预、医疗干预和管理干预等医疗风险干预,针对后续情况进行风险处置,建立一个事前、事中、事后不断改进闭环风险管理循环,从而降低医院运行中出现的医疗风险。
1.1医疗安全不良事件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医疗卫生单位廉政风险管理路径探索
一、医疗卫生单位开展廉政风险管理的理论路径
顾名思义,廉政风险管理是以廉政风险为基本范畴和理论构建基点的。廉政风险管理是指科学运用风险管理理论,通过系统的动态的制度手段和政策工具,来解决廉政风险问题的工作机制、程序及过程的总和,是风险管理理论在政府廉政管理领域的具体应用。从管理的主体而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公共部门开始提高风险意识,并将风险管理引入到公共管理和社会治理活动中,风险管理日渐成为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和工作环节,来应对急剧增多的风险因素带来的影响和挑战。这一变化也标志着风险管理理论的应用主体由发端之初的企业等私营部门拓展到了政府等公共部门。医疗卫生单位,特别是公立医疗卫生服务单位,是政府向人民群众输出优质公益医疗服务的直接主体,为政府承担着相应的公共服务职能,因此也同样具备开展风险管理的主体资格。从管理的对象而言。不时曝光的医疗腐败事件让医疗卫生行业的被关注度居高不下。《法制日报》揭示医疗腐败呈现出从采购领域向业务科室蔓延的新趋势、从药品转向医疗器械的新动向、从个人受贿“升级”为科室集体受贿的新特点。这些情况不仅损害了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单位救死扶伤的形象期待,也十分不利于新医改的深入推进。因此可以说,医疗卫生行业与社会其他领域一样面临着腐败带来的严重危害,同样亟需以有效的举措大力开展廉政建设,规避廉政风险,保障事业发展。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从医疗卫生单位的主体资质和实践对象两个方面来看,廉政风险管理理论对医疗卫生单位具备适用性和可行性。
二、医疗卫生单位开展廉政风险管理的实践路径
(一)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坚持预防为主的廉政建设思路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腐败现象背后的根源认识不断深化,相应地,反腐败的战略也不断经历着一个优化调整的过程,治理腐败的思路也发生着重大转变,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注重将反腐败的关口从事后惩治转移到事前预防,这也是国际潮流和大势所趋。医疗卫生服务单位也应及时、主动关切这一思路转变,正确认识廉政风险,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廉政建设水平。一是认识医疗卫生廉政风险的本质性。权力是腐败最主要的风险源,当藉以腐败的资源和得以腐败的能力两个要素相互结合,腐败就极易从风险概率转化为现实。医疗卫生单位作为“准公共部门”,掌握相对稀缺的医疗资源,同时在处方、采购、基建、人事等方面拥有排他性的专业权威,因此处于廉政风险的高发易发地带。二是认识医疗卫生廉政风险的特殊性。廉政风险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社会公众对腐败问题十分敏感,在主观上也更容易感知、关注甚至放大腐败现象,因此,腐败风险具有特殊的暴露性。医疗卫生工作多年来一直处于社会和媒体的“放大镜”下,或大或小的医疗腐败案件的披露更是强化了这种聚焦,出现了比其他社会领域更为严重的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信任损伤,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医患不和谐,影响了行业健康发展。三是认识医疗卫生廉政风险的多重性。对于医改进程中的医疗卫生单位而言,廉政风险几乎是无处不在的,如在思想道德方面、在制度机制方面、在岗位职责方面等,其中岗位职责风险又涉及医疗物资采购、资金安全、人事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等。
(二)明确风险管理责任,构建人人有责的廉政建设格局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与质量控制策略
摘要:在我国信息化建设速度逐步加快的过程中,应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各行各业,并结合行业需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与价值。在医疗领域,信息技术的加入为医疗器械的研发提供了技术支持,且帮助实现了医疗器械质量的提升。而医疗器械作为医生检查与治疗的主要工具,长时间的运行会让器械出现风险,也可以说在医疗器械的各个阶段均存在一定风险。本文将从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与质量控制着手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医疗领域的稳定发展提供策略支持,希望能有效解决现代医疗企业中的风险问题。
关键词: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质量控制;策略分析
众所周知,我国医疗领域为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结合现代先进技术对医疗器械进行优化,不仅研发出了各类功能的检查设备,还能从数量、安全性、先进性等角度出发满足医疗领域的发展需求,继而通过医疗器械来展现现阶段我国医疗领域的成绩。围绕这一角度所开展的医疗活动,应当加强对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与质量控制力度,同时还应当着重关注医疗器械应用中所产生的风险,医院或是科室都应该针对性地提出器械的管理制度与措施,在保证医疗器械功能的基础上,为医疗领域的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1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内涵
风险管理开展的前提是确定存在风险,并且能通过一定措施降低风险值。那么在风险管理中按照工作类型划分,有风险预计、风险程度的度量、风险解决措施几个环节。针对医疗器械进行的风险管理工作,需要对风险进行预期测量,尽可能地把器械运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排序,越是排在前面的风险越大,往往越需要处理,而对于排在后面风险因素,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风险危害[1]。除此之外,随着医疗器械功能与技术的强化,风险管理与质量控制的实施能有效降低医疗器械运用中的危险性,同时还保证了医疗卫生安全。
2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