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技术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30 06:57: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冶金技术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冶金工程技术服务论文
摘要:马钢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以冶金工程技术服务为主体的公司,2001年开始进行信息化管理工作建设,本文是几年来的这方面工作概略描述和一些感想。关键词:设计管理信息化一、概况马钢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2年,注册资本2050万,是由马钢股份公司、马钢国际贸易公司和本院的自然人共同出资组成的有限责任公司,持有国家冶金、建筑、和环境工程甲级设计资质、工程监理和工程造价甲级资质,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咨询、工程监理和工程总承包服务,设置冶金、轧钢、机械、电气与自动化、能源与环境保护和规划6个专业设计研究所,职能管理部门8个,全院职工26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50%以上,2005年营业收入1.96亿。马钢设计院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以工程设计项目管理为核心,由市场经营、(设计)项目管理、档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综合办公管理等模块组成。二、MIS系统建设过程1、调研(1)建设的时机的考虑尽管行业协会在“十五”就提出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纲要,但是具体何时进行设计院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还是要认真地考量,其中CAD应用普及程度,硬件设施特别是网络硬件的建设程度对建设时机还是有影响的。(2)建设方式的考虑当前,设计院MIS系统的建设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a)完全自主开发。很多大院,信息人才众多,技术实力雄厚,往往采用这种方式。采用该方式有利于对系统的全面掌握,用户的需求比较容易采集,对外界的技术依赖程度低,维护方便。b)咨询合作开发。寻找一个对信息技术和企业的管理技术均比较了解的专业咨询公司,由他来代表企业进行系统的建设管理,并负责对企业的培训和系统开发企业的过程管理。3)完全委托,自我管理。这是我院采用的建设方式,这是我们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全面衡量后采取的策略。4)平台引进,二次开发。就是从外部引入一个相对成功的基本成熟的平台,自已略加二次开发后加以应用,一般这样的基础平台的价格比较昂贵,而且对这个平台的完全消化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的,此外对某个具体的企业来讲,平台软件的功能可能有多余。(3)体系平台的考虑在已经建成使用的和在建的管理信息系统中,多采用C/S体系结构,但是考虑到技术的发展的趋势,以及未来系统维护的方便性,我们认为最好采用B/S结构,随着·NET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坚定了我们的信心。(4)行业现状的调研在建设部和协会的“十五”信息化工作指导方针的指引下,国内勘察设计行业MIS系统建设纷纷开始起步,与国外公司相比起步相对较晚,但是一批院还是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在我们了解到的设计院中不少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各有特色、各有建树。此外,我们还对与我们有业务接触的国外工程公司的信息化工作进行了解,其中主要有德国的SMS、比利时的CMI等,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今天信息化的现状应该就是我们努力追赶的方向,人家能做到的,我们也应该能做到。对中国的设计企业来讲,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工程公司相比,我们的主要差距在管理以及管理的信息化,技术上的差距不是主要的,这是我们研究分析国内、外的设计类企业后所得到的一个感受。2、理清思路,统一认识,确立目标理清思路,统一认识,确立目标是我们进行MIS系统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企业对MIS系统建设出于被动,思路不清楚,目标不明确,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实施过程中就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我们在决定实施信息化建设首先明确的是:1)建设的目的:实施流程再造,提高主业工作效率;细化管理,以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企业的竞争力;2)建设的目标(可测量):实现CAD电子文件有效存档,实现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突破;在设计类企业中搞信息化建设,首先从设计“项目管理”抓起,而不是先从通常的OA及人力资源管理起步,我们有自己的想法,即我们的做法是“先难后易”,而传统的做法多是“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而这种做法最大风险是:容易做的、可有可无的模块先做出来了,而最难做的部分也是企业最核心、最需要的的部分,最后却做不出来,信息化工作只得几上几下。最核心的业务管理问题一直没能解决,这也是许多MIS建设失败的模式,我们决定反其道而行,就是要避开这样的怪圈。3、认真做好需求分析在院领导思想统一的前提下,院最高领导层对管理信息系统亲自过问、亲自管,同时适时结合BPR,这对软件企业更快、更好地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是非常有利的,金慧公司在与我们的交流过程中,几易其稿、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双方逐步达成了共识,把目标和思路都理清楚了。经过重新改进后的流程与ISO9001贯标文件进行有机的协调,使业务流程文件化。必须要说明的是:1)用户的需求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完全说明清楚的,即使说明清楚的流程也有变更的可能;2)只有用户自己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只望软件开发单位拿出来一个企业的流程方案是不可想象的,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就是系统的失败。我院的领导层和管理层在用户需求阶段投入大量的时间与软件开发公司共同研究用户需求和流程方案为我院MIS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全院参与明确管理责任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全体人员的参与,这就好比一个集体性质的体育项目,任何一个人的不投入都有可能影响最后的结果;当然MIS建设首先是一个“一把手”工作,企业的最高领导必须亲自认真过问;我们还专门指定分管领导配合协调MIS建设工作;强调全员的参与,主要表现在对全体人员的培训和考核;通过多种会议沟通和网络宣传的方式营造氛围,说明MIS建设的意义和过程,以求得全院上下的共识;5、分步推进最终走向集成应用在系统正式使用之前,进行1个多月的过渡期(05年8月10—05年9月15日),在这期间,鼓励大家使用系统,但是过渡期满后,全院的项目管理只在一条路上进行,不搞旁路,就是必须从系统内组织项目管理和发图,从项目任务的下达、项目的策划、图纸的设校审到图文出版,没有其它的路可走。这样一方面促进大家对系统的快速掌握,二来促进软件公司对系统进行全面的完善,三确保了CAD的图纸的完全存档。加上系统提供的电子自动签名技术,使困困扰设计单位多年的CAD电子文件有效归档问题在我院得到初步的解决。三、MIS系统建设现状1、经营计划管理经营计划管理主要是为经营计划管理部门提供一个项目信息、生产计划、台帐、合同信息、收费、客户信息管理的工作平台;具体业务功能包括:项目台帐管理、生产任务下达(合同评审、领导审批、项目下达)、月度计划管理、项目计划检查(可依项目、时间、部门、专业、个人等进行完成情况和在手项目情况的检查)、项目收费管理、客户信息管理、查询统计等。项目任务的下达,将启动项目管理众多的流程,而项目信息又为财务收费和内部分配提供原始信息。2、项目管理项目管理子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也是开发与实施难度最大的一个部分。它为经营、项目管理及专业设计生产部门提供了一个协同作业的机制,包括设计项目的进度计划管理、生产过程人力资源管理、ISO质量管理、产品过程管理等,完全贯彻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思想。主要内容有:项目策划管理(WBS与OBS分解)、项目设计输入与要求的下达、协作计划的管理(制订、执行结果的检查等)、专业协作资料互提管理(版本化管理)、设计成果上传,三级校审核与专业会签、电子签名、ISO表单自动管理、图文出版、电子文件归档、生产过程中间环节的实时检查等。3、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系统作为整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业务系统的基础模块,为其他系统的应用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其它业务系统有关人员的信息都构建在这个系统之上,所以该模块的设计和规划需要考虑其他业务系统的需要,所有业务系统的人、岗位和组织信息都来自该模块,项目管理等其他业务模块也需要将有关结果性的数据传回给人力资源系统,比如员工业绩等。4、图档管理从项目管理系统中输出的产品(CAD文件等),自动进入图档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档案管理、科技档案在线查阅(按权限与密级)、档案下载(按权限与密级)、复用与再利用等功能,与传统的档案系统相比,其具有查阅快捷,再用方便的特点,直达个人桌面的应用,为管理部门及内部用户提供非常便捷的平台。5、综合办公管理及其他目前我院的MIS还设有以下一些功能模块,如通常的办公信息、网站管理、权限管理、个人工作平台(任务管理,邮件管理,工作报警,个人设置,个人查询)管理、企业论坛等;由于这些系统多不影响核心业务流程(项目管理)的运行,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完善,毕竞系统的完善和优化是没有止境的。四、存在的问题1、现有系统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一方面是工作协同平台,也应该是一个信息和知识快速获取的平台,以便实施有效的管理和调度,更进一步应为实施有效的决策提供支持(DSS),为快速提高工作速度和工作质量提供方便(KB),目前系统在快速提供信息方面还有进一步优化和改进的空间;企业管理最难的是人的管理,而人员管理中最难的是对人的评价。我院MIS运行的结果目前还没有完全进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同时业绩考评模型也处在探索阶段。如何依托信息系统提取的数据实施有效、科学的考评,是我们系统完善的一个方向。目前系统的三级校审采用两条腿走路——硬拷贝与电子文件同时进行,由于计算机屏幕较小,审阅图纸要完全基于网络进行较为困难,硬拷贝提供查阅的方便,而MIS系统则保证工作过程的真实和评审意见、技术版本的管理有序。这个问题要完全指望MIS本身来解决,困难较大,但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工程设计审批作业如何有效的实施将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此外,用户界面的友好性和操作的方便性方面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2、人员对MIS系统的适应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工程设计企业来讲,人员的工作方式从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转向大多基于网络的交流,是一个较大的变革,如何适应这个变化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此外还要碰到传统模式下不曾有的问题,如人员外出如何办?异地办公的身份确认等。3、系统的安全性需要加强。随着信息系统应用的深入,安全问题也更加突出。系统的安全包括网络平台本身的安全和数据的安全,这一方面要加强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建立严格的保密管理制度,防范窃密和泄密,保护知识产权不受侵犯,此外还要在软、硬件系统的建设上进一步加强安全机制。4、更多的产品要管理到目前为止,我们仅对工程设计管理进行了讨论,有关工程监理和工程总承包的管理尚没有开始,而工程总承包工作将是设计型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领域。五、结语企业信息化建设对具体一个企业来讲,可能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遇到的困难自然也是前所未有,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企业信息化工作失败案例多于成功案例的原因。在我国,勘察设计企业的信息化工作最近才刚刚兴起,勘察设计协会“十一五”信息化工作指导思想为我们的工作指明努力的方向,就企业自身而言,信息化工作绝对是一个“一把手”工程,如果没有领导层思想的高度一致,没有明确的目标,并以目标驱动的方式进行强力推进,要取得实效的确比较困难的。此外,企业的信息化工作是一个开创性的工作,要求企业与软件技术的提供者(软件公司)密切合作,充分沟通,用双赢的心态进行合作,单纯地指望单方完成这项工作基本是不可能的,一个合格的软件来自双方的努力,同样一个合格软件的成功的应用也依赖双方的合作,这一点是管理类软件不同于其他软件的特点,毕竟是“管理”信息系统,而实施“管理”的主要方面在企业而不在软件公司。应用无止境,信息化工作的建设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开始没有结束,我们将继续努力搞好我院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与设计同行业一道,为我们共同事业的而努力。
冶金行业电气自动化技术论文
随着中国工业技术、经济的转型,钢铁企业的淘汰与重组,钢铁企业的冶炼技术越来越精准,钢铁企业的高端设备越来越多,电气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虽然冶金行业电气自动化水平得到了提高,但仍然不能满足工业技术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钢铁企业生产效率的要求。只有改进和优化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才能提高钢铁企业的生产产量,提高经济效率,加快冶金行业的快速发展。
1、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特点
我国钢铁企业自动化水平还不够高,普及不够,大部分钢铁企业存在生产技术内容太广,生产工艺太复杂和电气自动化依赖太强等特点。
1.1冶金生产技术涉及内容太广
钢铁企业冶炼环节多,涉及内容非常广泛,生产过程中涉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生产过程中突变因素多,冶炼过程涉及的技术非常复杂,生产过程中要控制好生产原材料,监控物理变化参数和环境的化学参数。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应该能控制或跟踪生产过程的全过程,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只有这样的控制系统才能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性,提高冶炼产品的产量,提高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
1.2冶金生产工艺太复杂
冶金史研究论文
目前,国内设有“冶金史”硕士点的高校有两所:北京科技大学与郑州大学;设有博士点的只有北京科技大学(以2007年全国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为准)。当然,从事冶金史研究的其他单位或个人还有许多,如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上海博物馆等以及著名的冶金史专家华觉明先生等等。北京科技大学的冶金史研究起步较早,它是目前国内从事冶金史研究的最早机构与权威机构之一,现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的前身为原北京钢铁学院的冶金史组,它成立于1974年,1982年更名为冶金史研究室,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柯俊先生担任顾问。该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在冶金史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的冶金史研究博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综国内目前的冶金史研究,在其研究方法上,主要是采取“实地考察、抽取样品~实验分析一文献印证一得出结论”的研究程序,即科技史研究领域所谓的实证性研究方法;从其研究所涉及的内容来说,按科技史研究界的通俗分类,处于内史的研究阶段。
实践证明,在科技史研究的历程中,内史的研究首先是科技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与首要关注点,这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因为人们认识事物,首先总是从认识其本身而开始的。浏览一下目前国内唯一的国家级的科技史期刊《自然科学史研究》,我们就会发现:从其创刊伊始直至1999年,该刊所公开刊登的科技史学术论文绝大多数都是属于内史的研究范畴,即驻足于史料的收集考辨或论证的阶段,特别是在其20世纪80年代所刊登的科技史论文,几乎概莫能外,而对于与科技史密切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在的因素则很少涉及。这是我国国内科技史研究初创时期的研究大气候、大环境、大氛围,所以这也必然影响到冶金史研究的小气候、小环境、小氛围,或者我们也可以这么说:正是由于众多的犹如冶金史研究一样的其他科技史研究的小气候、小环境、小氛围,而最终形成了当时国内科技史研究的现状。其实,目前国内科技史的研究的大气候、大环境、大氛围仍然还裹足于内史研究的阶段,还处于蹒跚前进之状态。然而,放眼国外的科技史研究同行,他们早已走出内史研究的圈子,而关注于和科技本身密切相关的一切外在因素——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哲学等等。例如苏联物理学家赫森1931年发表的《牛顿(原理)的社会经济根源》和默顿于1938年发表的《17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其实就标志着科技史研究之外史研究的转向。前者后来发展为以贝尔纳为代表的科学学,后者发展为以默顿为代表的在西方有着重大影响的科学社会学。这两者都把科技的发展作一种外在的、社会学的理解,从而开创了科技史研究的新领域,而且此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众多的伟大的研究成果。例如贝尔纳的《科学的社会功能》、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等等,成为科技史研究领域的经典研究之作,并形成了所谓的贝尔纳学派;而以默顿为代表的科学社会学,或称之为默顿学派,除默顿本人的成名作及其《科学界的规范结构》和《科学发现的优先权》之外,其他代表性研究人物及其著作还有本·戴维德的《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戴安娜·克兰的《无形学院——知识在科学共同体的扩散》以及科尔兄弟的科学界社会分层研究等;同时,从其中还发展出了所谓的“后默顿”传统,即以爱丁堡学派为代表的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它的出现,不仅在科学社会学领域取得了话语霸权,而且在科学社会学界、科学哲学界、科学史界乃至更广泛的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外史研究的转向,能给科技史研究提供更广泛的研究视野与研究领域。其实,国外除了从社会学的视角研究科学技术之外,从哲学的视野来研究科学技术也是硕果累累的。从逻辑主义→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后现代思潮;从石里克、卡尔纳普波普→库恩、费耶阿本德、拉卡托斯→劳丹、夏佩尔这一连串如雷贯耳、耳熟能详的“主义”与名字中,我们确实感到了我国科技史研究的滞后。于是乎,我国著名的科学史家刘钝先生提出了新世纪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再建制化”问题,按笔者的理解:“再建制化”问题除了是科技史研究机制的继续提高与完善之外,更应该是科技史研究方法的再建制。
事实证明,作为一门连接文理学科的跨学科研究——科技史研究,在经历了目前萦绕于科技史研究界的那种“目前中国科技史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再搞”的梦魇之后,我们的研究视野、研究领域必须跨出内史的门槛,走向与科技史密切关联的社会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等等一切相关的领域,从而探讨它们之间的直接或间接关系,寻找自己更大的生存空间与发展领域,并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如人类学、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拓展自己的研究视野,开创新的研究思路,走向与外史研究相结合之路、走向外史的研究之路,这也许是目前国内科技史研究也包括冶金史研究在内的研究方法“再建制化”的发展方向。
目前国内冶金史研究的学术论文,还大都遵循“矿冶遗址考察、抽取样品一实验分析一文献印证一得出结论”之研究范式[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只是冶金考古(archaeometallurgy)的研究范畴,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冶金史(historyofmetallurgy)研究],不能否认,这种实证性的研究方法曾为国内冶金史研究的进步起了重大的推进作用,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研究成果,而且受到了国际冶金史研究同行学人的高度赞誉。然而,作为对人类文明三大标志之一的冶金技术的研究却抛开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因因素而进行纯冶金内史的研究,视野确系过于狭窄。因为科技史本身发展的历程表明:任何一项科技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变革、文化思想等密切关联。因此,今后开展冶金史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以及其他一些目前还没有涉及或很少涉及的研究,或许是其在新世纪取得更大研究成果的研究新领域。
笔者认为,今后国内的冶金史研究除继续从事所谓的内史研究之外(这种内史性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因为随着国内科技考古遗址的逐年发掘、新的矿冶遗址或者新的冶金文物的出土,都需对它进行内史性的研究与考证),还可以而且是必须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研究:
国内冶金史研究现状分析论文
[摘要]文章探讨了目前国内冶金史的研究现状,并且对其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作了初步分析,从而就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再建制化”问题作出冶金史研究的回应。
[关键词]冶金史;再建制化;研究现状;发展方向
目前,国内设有“冶金史”硕士点的高校有两所:北京科技大学与郑州大学;设有博士点的只有北京科技大学(以2007年全国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为准)。当然,从事冶金史研究的其他单位或个人还有许多,如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上海博物馆等以及著名的冶金史专家华觉明先生等等。北京科技大学的冶金史研究起步较早,它是目前国内从事冶金史研究的最早机构与权威机构之一,现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的前身为原北京钢铁学院的冶金史组,它成立于1974年,1982年更名为冶金史研究室,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柯俊先生担任顾问。该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在冶金史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的冶金史研究博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综国内目前的冶金史研究,在其研究方法上,主要是采取“实地考察、抽取样品~实验分析一文献印证一得出结论”的研究程序,即科技史研究领域所谓的实证性研究方法;从其研究所涉及的内容来说,按科技史研究界的通俗分类,处于内史的研究阶段。
实践证明,在科技史研究的历程中,内史的研究首先是科技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与首要关注点,这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因为人们认识事物,首先总是从认识其本身而开始的。浏览一下目前国内唯一的国家级的科技史期刊《自然科学史研究》,我们就会发现:从其创刊伊始直至1999年,该刊所公开刊登的科技史学术论文绝大多数都是属于内史的研究范畴,即驻足于史料的收集考辨或论证的阶段,特别是在其20世纪80年代所刊登的科技史论文,几乎概莫能外,而对于与科技史密切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在的因素则很少涉及。这是我国国内科技史研究初创时期的研究大气候、大环境、大氛围,所以这也必然影响到冶金史研究的小气候、小环境、小氛围,或者我们也可以这么说:正是由于众多的犹如冶金史研究一样的其他科技史研究的小气候、小环境、小氛围,而最终形成了当时国内科技史研究的现状。其实,目前国内科技史的研究的大气候、大环境、大氛围仍然还裹足于内史研究的阶段,还处于蹒跚前进之状态。然而,放眼国外的科技史研究同行,他们早已走出内史研究的圈子,而关注于和科技本身密切相关的一切外在因素——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哲学等等。例如苏联物理学家赫森1931年发表的《牛顿(原理)的社会经济根源》和默顿于1938年发表的《17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其实就标志着科技史研究之外史研究的转向。前者后来发展为以贝尔纳为代表的科学学,后者发展为以默顿为代表的在西方有着重大影响的科学社会学。这两者都把科技的发展作一种外在的、社会学的理解,从而开创了科技史研究的新领域,而且此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众多的伟大的研究成果。例如贝尔纳的《科学的社会功能》、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等等,成为科技史研究领域的经典研究之作,并形成了所谓的贝尔纳学派;而以默顿为代表的科学社会学,或称之为默顿学派,除默顿本人的成名作及其《科学界的规范结构》和《科学发现的优先权》之外,其他代表性研究人物及其著作还有本·戴维德的《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戴安娜·克兰的《无形学院——知识在科学共同体的扩散》以及科尔兄弟的科学界社会分层研究等;同时,从其中还发展出了所谓的“后默顿”传统,即以爱丁堡学派为代表的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它的出现,不仅在科学社会学领域取得了话语霸权,而且在科学社会学界、科学哲学界、科学史界乃至更广泛的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外史研究的转向,能给科技史研究提供更广泛的研究视野与研究领域。其实,国外除了从社会学的视角研究科学技术之外,从哲学的视野来研究科学技术也是硕果累累的。从逻辑主义→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后现代思潮;从石里克、卡尔纳普波普→库恩、费耶阿本德、拉卡托斯→劳丹、夏佩尔这一连串如雷贯耳、耳熟能详的“主义”与名字中,我们确实感到了我国科技史研究的滞后。于是乎,我国著名的科学史家刘钝先生提出了新世纪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再建制化”问题,按笔者的理解:“再建制化”问题除了是科技史研究机制的继续提高与完善之外,更应该是科技史研究方法的再建制。
事实证明,作为一门连接文理学科的跨学科研究——科技史研究,在经历了目前萦绕于科技史研究界的那种“目前中国科技史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再搞”的梦魇之后,我们的研究视野、研究领域必须跨出内史的门槛,走向与科技史密切关联的社会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等等一切相关的领域,从而探讨它们之间的直接或间接关系,寻找自己更大的生存空间与发展领域,并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如人类学、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拓展自己的研究视野,开创新的研究思路,走向与外史研究相结合之路、走向外史的研究之路,这也许是目前国内科技史研究也包括冶金史研究在内的研究方法“再建制化”的发展方向。
美国钢铁行业的兴衰及启示浅议论文
美国钢铁行业的兴衰及启示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的,美国钢铁行业的兴衰及启示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美国钢铁行业的兴衰及启示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以下是正文。
一、美国钢铁行业发展阶段
美国钢铁行业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经历了起步一快速发展一衰退的一个发展阶段。
1.美国钢铁行业的起步阶段:18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
英国是现代钢铁行业及技术的先驱,早在19世纪,英国就发明了以高炉炼铁、炼钢为主的冶金技术,使得英国的炼铁、炼钢工业生产远远领先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而美国钢铁行业比欧洲一些国家起步还晚了一段时间。美国最早一家钢铁企业是成立于1795年的标准钢公司(StandardSteel),随后相继出现很多钢铁企业,例如.1810年卢肯斯钢公司、1846年LTV钢管制品公司、1864年卡内基钢铁公司、1901年美国钢铁公司、1902年匹兹堡工具钢公司、1904年伯利恒钢铁公司,1929年国家钢铁公司等等,到20世纪30年代全美有43家主要钢铁企业,此时,美国钢铁行业生产初具规模。在这期间,对美国钢铁产量增长起到关键作用的是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两项重要技术创新:贝塞麦的转炉炼钢法(发明于1856年)和西门子一马丁的平炉炼钢法(发明于1864年)。这两项重要技术创新使得美国钢铁行业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实现了空前的大发展.1890年美国钢铁产量增加至434.5万吨,超过英国而名列世界第一。
2.美国钢铁行业的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
冶金类期刊OSID码使用现状
OSID(OpenScienceIdentity)开放科学计划是2018年由国家编辑学会出版融合编辑专业委员会、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发起的,面向学术期刊行业的一项公益计划,主要用于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研诚信,帮助学术期刊实现数字化转型和媒体融合发展[1-2]。期刊出版机构加入OSID计划后,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会给期刊出版机构分配一个小程序二维码,作者只需要扫描该二维码即可建立本篇论文独有的OSID码,然后通过电脑或手机上传语音、视频或文字,提供丰富的线上扩展资料,立体化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本领域的其他研究者交流互动,提升本篇论文的阅读量、下载量和引用率,提高论文传播质量,扩大作者本篇论文的影响力,达到科研过程可追溯的目的,保障科研诚信。当然,这更会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有效塑造期刊的学术品牌。2020年12月,中国金属学会公示了中国高质量科技期刊“冶金工程技术与金属材料(金属学与金属工艺)”领域分级目录(简称冶金类分级目录),有65种中文刊被该目录纳入。因此,这65种期刊的OSID创建和应用情况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但是,在被冶金类分级目录纳入的65种冶金期刊中,只有4种期刊加入了OSID计划。因此,笔者主要分析这4种期刊加入OSID以来的情况,分析在应用OSID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促进和提升OSID码的应用提供参考,对我国学术期刊的融合出版起到促进作用。
1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截至2021年8月,加入OSID计划的冶金类期刊分别是《钢铁钒钛》《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黄金》《钢管》。因此,笔者先调查这4种期刊所刊发论文是否全部都创建了OSID码;然后利用微信的“扫一扫”功能识别OSID码,待进入文章界面后,逐一查看每篇文章的语音介绍、开放科学内容、学术圈和在线问答等情况;最后,分析学术圈的学术交流情况(作者问答)。因《钢铁钒钛》是这4本刊物中最早加入OSID计划的,而学术交流需要时间积累,因此再调查《钢铁钒钛》已经发行两年的2019年1期(29篇)的作者问答情况。
2OSID应用情况
2.1加入OSID计划的时间及创建情况
《钢铁钒钛》从2018年1期开始加入OSID计划,OSID码在摘要右下方;《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从2019年1期开始加入,OSID码在摘要右下方;《黄金》从2019年5期开始加入,OSID码在摘要右下方;《钢管》从2021年1期开始加入,OSID码在摘要右下方。通过中国知网下载这4种期刊最新一期的所有文章,《钢铁钒钛》《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已对所刊登文章都创建有OSID码,《钢铁钒钛》30篇,《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6篇;《黄金》《钢管》有部分文章仍没有创建OSID码,《黄金》16篇(当期刊登19篇),《钢管》13篇(当期刊登17篇)。因此,调查文章总数为92篇(未包含《钢铁钒钛》2019年1期的28篇)。《钢铁钒钛》刊登了30篇文章,29篇创建OSID码。识别这29篇文章的OSID码,5个码无任何内容,仅24个码含有内容;24篇含有语音,作者都已开通学术圈;都无学术问答;11篇有开放数据(有两篇直接上传的文章);含有刊物介绍和投稿须知,其中没有关于OSID计划的介绍。《钢铁钒钛》2019年1期刊登了29篇文章,已全部创建了OSID码,该期虽已刊发了两年,但学术问答仍没有一条。《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刊登了26篇文章,都已创建OSID码。识别这26篇文章的OSID码,其中16篇有语音介绍;26篇都无学术问答;20篇的作者开通了学术圈;14篇有开放数据(有2篇直接上传的是文章的PDF文件);含有刊物介绍和投稿须知,其中没有关于OSID计划的介绍。《黄金》刊登了19篇文章,16篇文章创建有OSID码。识别16篇文章的OSID码,其中1个OSID码中没有上传任何资料;15篇文章有语音介绍;都无学术问答;作者全都已开通学术圈;5篇有开放数据;含有刊物介绍和投稿须知,且投稿须知中含有关于OSID计划的介绍和OSID的创建方法。《钢管》刊登了17篇文章,12篇文章创建有OSID码。识别这26篇文章的OSID码,其中11篇有语音介绍,都无学术问答,作者都未开通学术圈,5篇有开放数据,没有刊物介绍和投稿须知。由此可见,创建OSID码的文章有83篇,占文章总数的90%。在创建OSID码的83篇文章中,OSID码中无内容的有6篇(占7%),语音介绍有66篇(占80%),作者开通学术圈有60篇(占72%),开放数据的有35篇(占42%),都没有学术问答内容。
高校先进优秀团体的汇报材料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作为西部地区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的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长期以来紧密结合西部,特别是甘肃省区域经济和地方资源特色,立足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其加工成型的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研究,形成了健全的本科、硕士、博士的多层次材料、冶金学科高级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多年来,学院依据国家、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研特色,培养出了一支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研究队伍,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开发研究,新产品开发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绩,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国家尤其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学院现从事科研工作教师及技术服务人员9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7人,副高级职称31人。具有博士学位36人,硕士学位4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2人,国家级专家及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2人,省部级专家13人。
近年来,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各职能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在兄弟院系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我院科研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一、学科建设成绩斐然
根据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总体要求和学院学科建设的实际,学院认真落实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实现了学院材料与冶金学科发展并举,并突出学科特色的目标。
2005年,学院成功获得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突破了我校无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历史,提高了学校与学院的办学层次。同时,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也获得认定。目前学院已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冶金物理化学与有色金属冶金2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权点、材料加工工程高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从而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及博士后培养的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先进集体事迹汇报材料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作为西部地区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的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长期以来紧密结合西部,特别是省区域经济和地方资源特色,立足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其加工成型的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研究,形成了健全的本科、硕士、博士的多层次材料、冶金学科高级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多年来,学院依据国家、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研特色,培养出了一支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研究队伍,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开发研究,新产品开发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绩,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国家尤其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学院现从事科研工作教师及技术服务人员9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7人,副高级职称31人。具有博士学位36人,硕士学位4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人,省特聘科技专家2人,国家级专家及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2人,省部级专家13人。
近年来,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各职能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在兄弟院系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我院科研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一、学科建设成绩斐然
根据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总体要求和学院学科建设的实际,学院认真落实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实现了学院材料与冶金学科发展并举,并突出学科特色的目标。
年,学院成功获得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突破了我校无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历史,提高了学校与学院的办学层次。同时,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也获得认定。目前学院已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冶金物理化学与有色金属冶金2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权点、材料加工工程高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从而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及博士后培养的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
冶金工程专业英语阅读与翻译技巧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冶金技术扮演了重要的作用。军事、航天航空、建筑、机械制造等行业都需要大量的金属材料,冶金技术的水平是人类从自然界提取自身所消耗物质能力的重要指标。随着全球化的持续发展,国家之间倡导技术交流和技术共享,而由于民族语言的差异性,导致需要对不同的语言进行翻译。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对冶金工程专业的人员来说,掌握了专业英语的阅读和翻译技巧,无疑可以获取及时获取最先进的技术资料,也可以将本国的高新技术介绍出去,更好地实现双向互动。由侯向东主编的《冶金专业英语》(冶金工业出版社,2014年6月版)一书以培养学生冶金专业人员的英语阅读和翻译能力为目标,结合冶金专业的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材料加工等多个方面,针对学生在专业英语上面临的痛点和难点,选取了大量的专业阅读材料,为冶金人员从单词、短语、用法等方面快速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并掌握相关翻译技巧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法,同时也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巩固和深化,很好地将专业知识和英语翻译结合起来,是一本极具实用性的专用教材。具体而言,本书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一、实用价值高,满足相关职业发展的基本需求
本书作为冶金专业的教材,保持了其学科基本的实用性特征,即使本书重点是向学生介绍专业英语的阅读翻译等方面的知识,但选取的材料都是冶金专业常见的资料作为教学材料,如此可以兼顾学生在英语上和专业上的学习,两类知识相互渗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举两得。首先,本书对于单词、短语、例句的选取颇为独到,或是冶金领域内的高频词汇,在阅读科技文献时,会经常与其碰面,可帮助冶金人员熟悉掌握基本的冶金专用术语词汇及学科前沿的相关词汇,保障冶金人员在阅读科技论文时不会出现语言障碍。其次,本书在进行知识讲解时,先重点对相关原理进行阐述,使人先在思维层面意识到翻译和阅读的核心要素,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进行阅读和翻译,领会相关原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本书在每个章节的后面,设计了大量的练习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翻译训练,提高阅读和翻译的技巧,使其变成学生自己的本领。
二、内容难度合适,涉及知识面广
冶金工程专业工艺流程较为复杂,故学习本专业英语知识时,若选取难度太高的材料,则不适合人员学习使用,若选取的内容太简单,则达不到行业要求,故在难度的选取上也是一项技术活,本书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第一,本书选取的内容与冶金工程专业课上所学的知识联系紧密,如此可带领学生快速进入到英语的翻译实践中,避免学生在学习专业英语之前还得先学习一下中文词汇知识,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二,本书选取材料时,虽和专业知识联系紧密,但却不局限于专业,而是根据冶金专业英语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出发,大胆选用冶金专业知识以外的其他材料,一方面可以增加知识内容的弹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不到枯燥单一;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英语阅读翻译的知识面,适应冶金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发展。第三,本书的练习题设置与课文保持一致,如此既能降低学习难度,还能对所学知识巩固加深,此外在练习过程中本书更加注重思维的训练,力求在“授人以鱼”的同时“授人以渔”。
三、创新性强,改变传统思路,便于自主学习
工程院创先争优交流材料
在上级党委和学校党委的刚强指导下,我院党委齐心协力,增强指导,完善制度,率领全院党员团结斗争,完成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严密分离,高程度立院、高科技报国,为国民经济建立做出了奉献。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院士为引领,高瞻远瞩谋大事
**院士在美国留学8年,1999年中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学校校长,还兼任我院院长,是我们的当家人、带路人。他提出,要干大事,干党中央、国度关怀的大事,要对接国度严重需求、干处理国度战略平安和国计民生的大事,从而完成研讨院跨跃式开展。干大事的直接内涵归结为五个方面:大平台、大队伍、大项目、大成果、大奉献。院党委将干大事作为研讨院全面落实科学开展观的详细行动,将干大事作为研讨院党委争创先进党组织的斗争目的,将干大事作为研讨院每一个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主要义务。院党委在充沛征求各方意见的根底上,每年都要布置一次务虚会,专题研讨本年度的大事和任务,并细化成全年的工作要点,充沛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役堡垒作用和政治中心作用,率领全院教职工一心一意做好教学科研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一线工作。
二、以学科建立为契机,凝聚高程度人才
学科建立是研讨院教科产得以开展的根基,而学科建立需求有高程度人才的支撑。院党委把党支部建在学科上,完成党建工作与学科建立同步开展,吸纳和培育了大批高程度人才。主要表如今:一是选拔出高程度人才并委以重担。在选择支部书记、装备支部委员上顺应学科建立需求,90%以上都具备高学历高职称。二是经过支部建在学科上的形式培育高程度人才。如荣获国度技术创造一等奖的前4名都是共产党员,全校数量前2名均是我院党员,各学科带头人绝大局部是共产党员。三是以建立科研创新团队为抓手凝聚高程度人才。如以杜勇教授为首的国度自然科学根底创新研讨团队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以熊翔、贺跃辉教授分别为首的长江学者人才团队,以周科朝教授为首的国度重点“863”方案创新团队,以黄启忠教授为首的高超科研创新团体。这些团队共吸收国内或海归资料学博士30多人,团队中具有正高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多达40余人,这些人才80%是党员。目前,全院在岗的118名教职工党员中,70%的党员都分别以担任支部成员、担任学科带头人或以融入了不同的科研创新团队成为资料范畴的高程度人才,很好地担当了研讨院的开展重担。
三、以关怀大众为目标,构建调和研讨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