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概论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30 01:22: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药学概论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药学概论教学法改革思索
1研究方法与结果
1.1传统和文献研究结合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
将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公共管理、物流专业共56名学生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均同步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试验组在传统教学进行同时实施文献教学法,在文献教学法实施之前,向学生开设文献研究方法讲座,学生根据自我兴趣选择与中医基础理论相关文献进行网上检索,收集文献并整理,之后撰写论文。完成传统教学法内容和文献研究结合教学法内容后,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理论考试。两组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试验组最后成绩以理论考试成绩与论文成绩作为评价指标,理论考试和论文成绩各按照70%和30%计入总成绩。两组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试验组的平均成绩是86.54,对照组的成绩是77.26,统计结果表明,试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叭)。
1.2传统和自主授课结合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
将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信息、英语专业共54名学生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均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授课方法,试验组在传统教学的同时,实施学生自主授课方法。学生自主授课方法主要在传统教学进度的前1/3后进行,此时教师限定一定课时数,由试验组学生自主选择讲授内容,自主选择授课方式,每位试验组学生都要参与授课,进度和时间由教师全程控制,教师在学生自主授课结束后,总结和梳理知识体系,并对授课的学生进行点评和打分。试验组最后成绩以理论考试成绩和自主授课打分作为评价指标,理论考试和自主授课成绩各按照70%和30%计入总成绩。两组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结果证明,试验组的平均成绩是88.23,对照组的成绩是75.31,试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O.01),有明显差异。
2对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法改革的认识
被引及下载频次期刊论文特征分析
论文被引频次是指自论文公开发表或公开以来被其它论文引用的次数,一篇好的原创性论文会对后续研究起到参考和推动作用,并且每年都有一定的被引频次[1]。高被引次数文章可反映其所属学科的前沿、热点问题,期刊刊登高被引文章越多,其学术影响力就越大[2]。相对于被引频次,网络下载频次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被引频次,因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下载文献的简便快捷,大部分读者会通过网络获取文献,所以提高下载量也是提高被引量的途径之一[3]。但即使下载频次提高了,被引频次也不一定提高,因为读者会根据文章内容来决定是否引用此文。哪种类型的文章会吸引读者下载并引用呢?笔者以《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为例,着重分析排名靠前的下载频次及被引频次较高的相关文献特征,探寻趋势,以期对今后医学编辑组稿及审稿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
一、数据收集
根据中国知网提供的数据,统计日期为2020年4月21日,笔者将《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019年被引频次及被下载频次排名前12位的文章列表如下。1.1999~2019年《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被引频次前12位的文章,如表1所示。3.《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近10年文章所属主要栏目的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二、论文特征分析
(一)与文章题材、内容的关系
1.药学类文章被引频次及下载频次较高从表1、表2分析可见,既有较高被引用频次又有较高下载频次的文章主要为药学类文章,包括药学类综述及研究性文章,表明药学为目前所属学科的前沿、热点趋势问题。随着近年来医药科研力度的进一步加大,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投入精力于医药科研领域,随之对相关论文的需求亦增大。而单纯科研性论文是针对某个领域或问题的专项性研究,可以直接给读者提供比较详细的数据,也是科研工作者做下一步研究的基础,虽大多为本专业的读者下载,但被引用频次却很高。药学综述被引及下载频次较高,考虑因综述类文章涉及面较广泛,可吸引读者下载,读者关注度高,且文章内容有可汲取的引用点,故被引频次亦较高。而部分综述文章虽有较高下载频次,但被引频次却不高,可能因其主要是综述前人的研究成果,内容概括亦相对简略,读者未能从中汲取其有用信息。2.临床及教学类文章被引用频次偏低由表1可见,被引频次排在前12位的论文中含08临床类文章3篇、理论类1篇、教学类为0篇。表2中文章《三伏贴、三九贴治疗原理剖析》虽有较高的被下载频次———1476次,但其被引用频次仅为17次;文章《避免“水课”,成就“金课”———关于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有效教学途径的思考》下载频次为1476次,但被引用频次仅为8次。说明此类内容为目前研究的热门点,但因可能内容没有供读者汲取的参考点,或不能帮研究者全面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故引用频次偏低。
整合药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摘要:苏州大学药学院围绕创新药物研发人才培养目标,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强化学科交叉、课程融合及器官系统整合,优化理论教学模块和实验内容,构建了适合于创新型药学人才培养的整合药学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整合药学课程体系被成功实施并初显成效。同时,客观地分析了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对提升地方研究型综合大学教育教学水平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药学;整合课程;教学改革
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全面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八次全体会议精神,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要求各高校坚持立德树人,围绕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我们在调研活动中发现,“教学内容过于陈旧,不能紧跟学术前沿和社会科技发展,尤其是与实际工作和学生就业联系不紧密”成为药学专业学生反映最为集中的问题。当前,药学领域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革,医药产业创新升级已成为国家战略,我国真正进入了创新药行业爆发期。然而,传统的培养体系是建立在将已上市药物产业化的基础之上,无法满足当前对创新药物研发人才培养的需求。无效的教学活动直接导致学生多囿于死记硬背,学无所用的假象更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蚕食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和兴趣。因此,迫切需要培养具备创新药物研发思维和研发能力的专业人才[1]。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了整合药学的概念、改革思路和设计[2-6]。有鉴于此,苏州大学药学院在药学专业中设置了整合药学教学改革班[7]。经过实践,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值得推广应用。
1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药学教育的发展,学科间交叉融合,药学教育模式也随之发生变革。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药学教育模式存在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学科学习时间跨度大,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各个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能力较差等弊端,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和融会贯通。20世纪50年代,美国西柰大学首次探索并建立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新型医学教育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哈佛大学在30年时间里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医学整合课程改革,为其他医学院校的整合课程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此后,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均先后提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方案[8,9]。该课程体系打破了学科界限,构建了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培养学生从生命整体角度综合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一课程体系改革为整合药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提供了思路。
2改革思路
药学专业课程培养体系
1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
由前述研究可知,药学相关专业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由前期与中药或药学专业相近培养的“方向性”人才,变成现代专业较强的“高级中药师、药师、制药工程师和药剂师专业性人才”[2]。根据国家教育部的中药、药学、制药工程及药物制剂本科专业教育质量标准,结合目前各专业办学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中药、药学、制药工程与药物制剂等专业的培养模式(目标)[1]分别是:①中药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中药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中药开发、生产、检验、流通与管理等领域从事新药研究、中药材鉴别、中药成分提取、中药饮片生产、中成药检验、医药营销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②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在药品开发、生产、检验、流通和管理等领域从事新药研究、药理实验与评价、药物剂型与制剂的设计和制备、药物分析检验、质量鉴定、临床合理用药指导以及医药营销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③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中药制药及其工艺工程产业化技术等方面的科学原理、生产工艺技术、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中药制药等领域从事新药研发、新工艺研发、生产工艺工程设计、生产技术管理、技术改造以及质量控制等工作的专门技术人才。④药物制剂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药物制剂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药物制剂及制剂技术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进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2]。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药学知识群结构特征及向化学-生物-社会-创新-药学模式的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构建。
2药学相关专业教育体系的确立和优化
2.1课程体系的优化方案。根据目前社会对药学(本科)相关专业学生人才素质结构要求及教育培养模式变化,考虑各专业药学知识群特点,按“同公共、类基础、别专基、异专业”的原则对其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优化[1]。①按新世纪化学-生物-社会-创新-药学模式培养高级药学(本科)相关专业人才。“厚基础,宽口径,重创新”为基本指导思想,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继承,发展,创新”三者并重,构筑药学(本科)专业的课程教育体系[3]。②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其中公共基础课应加强英语、计算机、人文社会素质应用能力的教育[4]。加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学基础教育。专业基础课应加强化学、生命科学知识的教育,可增设专业英语、工程技术、信息技术、中药现代化研究方法学概论、植物成分分类学(或以选修课形式开出)。专业课主要是减少理论课时量,增加实验课时量,实行理论与实验课教学分离,实验课单独考核算成绩,同时根据各专业课的特点增加一些限选课程。③限选课,根据不同专业增加或调整生物科学、化学科学、工程科学、信息科学与药物制剂科学知识的课程。④选修课,为弥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专业课不足,开设近90门选修课,由学校统一管理,包括人文社会、化学、生物、数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医学临床、中医药文化、文献、中药材商品、中药种植、药厂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组成。2.2教材安排。公共课使用全国高等院校理科通用教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使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民卫生出版社、上海市科技出版社统编的规划教材;限选课使用统编教材,按各专业特点进行内容调节与修改;选修课教材由各位教师自己指定,大多为全国相应“理、工、医、农、文、史、哲”等本科专业统编教材。2.3教学原则、方法及形式。执行一定学年完成一定学分的指导性学年制,学生原则上在四年内修完所要求的课程和学分,并在修完所要求学分的基础上完成毕业实习及通过论文答辩,可以获得学士学位。第一、二两年主要安排公共课及部分专业基础课,第三、四年主要安排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及毕业实习。课程教学主要原则是遵循理科(本科)学生的教育基本原则[5-7]:①科学性和经验性相结合的原则,特别对药学(本科)专业学生应加强用现代科学阐述传统经验理论教育;②理论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课时,基础课的理论和实验课时比为2∶1,而专业课为1∶1,与专业关系紧密的课程的实验课应单独开设。③教师的指导性和学生自主学习主动相结合原则,导师采用形成性评价方法进行教学;④药学专业知识性与其他现代科学相融合性结合原则,特别注重化学、生物学与信息科学对药学专业学生的影响;⑤信息反馈促进教学的形成性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各课程采用理论讲授,习题巩固,实验及实验报告书写,操作演示,实地参观,分组讨论,野外实习,自学等方法,具体方法依各门课程的特点要求而定。教学形式:各课程采用理论课、实验课、CAI式媒体教学,课外作业及辅导,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另外,教学过程应建立对学生学习质量的反馈渠道。2.4实习教育。药学类各专业进行为期6个月的实习教育,其内容主要为综合和专题实习两部分[8-9]。学生在实习前进行为期2周的强化训练,其内容主要是专业课的具体实际操作训练,然后先分配到指定的实习单位进行综合训练,再选定指导教师进行专题的研究实习,实习单位有湖南中医药大学各教研室、学校各直属和非直属医院药剂科、湖南中医研究院中药所、长沙九芝堂制药有限公司、长沙骜马制药有限公司、湖南省药检所、长沙金沙制药有限公司、长沙市药检所、株洲药检所、湘潭药检所、湘潭制药有限公司、株州千金药业有限公司等二十余家省内及省外单位。
3新的质量测试方法的确立
根据目前新的课程教育培养模式的要求及调查问卷分析结果,药学(本科)相关专业学生的质量测试方案应按下列原则确立[10]。①质量测试方案要反映药学(本科)专业人才新的素质知识结构及新的培养模式。②质量测试方案以修总学分为基本要求,以年级教师考评,学生互评,实习单位考评及论文答辩等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建立各课程的理论和实验(践)技能考试(查)体系(学校现有题库抽卷考试)为主,毕业考试,实习单位考核,毕业论文,年级综合基本素质评价为辅的全面质量测试方案体系。其中中药专业(本科)学生素质知识结构质量测试方案详见表1;课程考核按湖南中医药大学学生管理手册执行,总基分,详细考核办法;年级德育考核以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学生处考核办法为准。实习单位考核按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学生的评价表进行考核,由实习单位计分为准,见表2。论文考核以湖南中医药大学毕业论文评分要求为准。③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在现有手工试题抽卷考核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计算机随机出卷网络键盘考核体系,增强防弊性,实行真正的考教分离;限选课及选修课采用随堂考试或小论文等方式进行考核。④跟踪进行实习单位及毕业后用人单位实际工作能力考核,建立人才教育后期效果的评价体系。
药学系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摘要:独立高等医学学院突破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应用技能:文章围绕昆医大海源学院药学系校企合作模式展开探讨,为学校创新的培养药学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为新的药学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关键词:药学;校企合作;高校试点转型;实践教学;模式
在今年开幕会时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作报告时特别强调:高校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也就是说高校要以实践体系为主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1]昆医大海源学院药学系于2016年9月获批为《云南省高校试点转型发展试点系》,围绕这一项目,并遵照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的指导意见》精神,再进行多方渠道的交流与学习,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药学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更趋向于服务企业,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真正做到学有所用,与此同时还和各药企、科研机构等共同研究,实现校企合作共赢、理论与实践结合,双方资源、平台的优势联合、实现校企共同发展模式,进一步提升学校教学的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2]。
1校企合作培养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模式
1.1加强临床专业知识的课程设置。新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SP”)和《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都对未来药品经营企业执业药师配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3],药学系广泛听取企业意见,认为药学专业毕业生去向多为各级医院药房,主要从事临床药学工作,因此,药学专业学生要求具备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基础。可以为药学类专业学生提供相当多的医学课程,如临床医学概论和临床见习等。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为综合性医学高等院校,临床医学、护理、检验等专业,因此,可以为药学类专业学生提供相当多的医学课程,如临床医学概论和临床见习等。学校除了在药学专业开设医学基础知识课程外,还要求学生通过选修获得一定数量的医学类课程学分,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有效提高药学专业学生的医学基础知识,以保证毕业生在考取执业药师资格后,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药学服务。1.2针对执业药师培养,开展分流课程优化。昆医大海源学院药学系针对执业药师从业人员远远不足这一情况,由大学三年级药学专业学生自愿报名,设立执业药师课程知识教学班,聘请昆明实佳健康药业有限公司、云南鸿翔一心堂药业、云南白药大药房等院内外具有执业药师资质和昆明医科大学、云南中医学院等药学专业的专家、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昆明市中医院、43医院等云南省各级医院药学部主任向学生开展执业药师的教育工作,培养学生对执业药师知识的认知度。1.3以执业药师资格考试标准试题形式开展知识竞赛。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发展至今,考试形式已基本定型,考试题型也由原来A型题、B型题、X型题发展为现在的最佳选择题、配伍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并且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维持现状。为了使药学专业学生尽早了解和适应执业药师资格考试题型,执业药师资格考试所涉及的所有课程,如药理学、药物化学等,全部采用与资格考试完全相同的题型,在药学专业同学第七学期进行药学专业知识竞赛,通过知识竞赛检查同学所学知识情况,也同时反馈在药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进行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方法的改进、查缺补漏。1.4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昆医大海源学院药学系邀请企业的骨干、专家来院内专门开展“药学人员职业道德”专题讲座,除此以外还把这些药学职业道德要求渗透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课乃至一般专业课程当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1.5制药企业为昆医大海源学院药学系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药学系通过实地走访、组织专家考察等形式,严格挑选优质的药企,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与药企、科研机构等签订协议,双方达成共识在实习中由药企、科研机构等提供学生的教学设施和实习和实训场地,以及住宿等辅助教学条件[4]。从大学的第7学期末,学生就按拟定的就业岗位进入到顶岗实习,以企业“准员工”身份进入实际生产环节及流程中,学生通过熟悉企业生产过程,熏陶企业文化,在企业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5],为将来的就业铺设更好的道路。1.6与企业共同实现优质招生与就业。每年药品企业及科研机构都会在昆医大海源学院召开现场招聘会,例如:昆医大海源学院药学系邀请积大制药专家到学院进行药企中生产人才培养探讨,并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将同学强化培训交由企业来完成,经过同学自愿报名及严格的层层面试,最终挑选了五位同学作为第一批课程改革的实验尖子并在面试现场就当场与同学签订协议,强化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和职业能力培养,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胜任岗位。例如:药学系通过校企合作,强化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和职业能力培养,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胜任岗位,目前有很多同学被云南鸿翔一心堂、云南白药大药房、云南希陶药业聘用,企业在实习期间就签订了就业协议。
2存在问题
中药学人才培育体系改革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生事物,是办学体制、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的一大创新。独立学院持续发展的核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是构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和积淀人才培养特色[1]。温州医学院独立学院-仁济学院创办于1999年8月,仁济学院中药学专业与温州医学院公办中药学专业在培养方向上有所不同,前者旨在培养创新与应用兼并型人才,后者更注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2008年以前仁济学院中药学专业直接套用的公办教学平台的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并不完全适合仁济学院人才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由于仁济学院学生整体学习基础相对薄弱,迫切需要一套切实可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指导。近几年,我们对独立学院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取得一些较满意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1合理调整了仁济学院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
原有的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基本上是中医药学-化学传统教育模式[2]。这种课程体系尽管有其合理性并一直保持至今,但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结构过于专门化,知识面窄;二是课程的设置没有体现学科的发展;三是课程的设置忽略了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对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首先,夯实基础,在原有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西药和与临床有关课程如药物化学、中医学、临床药理学等。其次,增加一些新兴中药学科的课程如中药学前沿讲座、细胞生物学、中药市场营销等,而在任意选修课中开设了中药与美容、中药与保健等与本专业相关的一些近缘课程,增设的新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型知识和丰富多彩的学科前沿动态知识,了解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为今后的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适当地删除或压缩了如中成药分析、中医药概论、炮制学、方剂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等传统学科的课时数。
2建立了仁济学院中药学专业课程负责人制
课程负责人制是通过聘任课程负责人并由其统领课程建设小组的任课教师来实施、优化课程教学与建设的一项新型管理制度。从2009年3月份开始,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仁济学院中药学专业课程负责人制度。通过招募或指定工作热情、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承担课程负责人,明确其职责、工作目标、管理权限等。课程负责人开展负责制引导下的系列教学实践活动,包括检查和审议课程组教师的教案、讲稿、多媒体课件,集体备课、互相听课,组织课程组成员讨论确定教材、教学参考书,制定或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考核方法等。同时,组织制订课程建设规划,规范课程教学文件,进行教材建设和组织教学改革活动,负责本课程的青年教师培养和教学管理、教学评估等。通过互相学习,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讨论并改进教学方法,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3完善了仁济学院中药学专业实习教学体系
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思考
1我校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础
1.1壮医专业建设与本科教育。本科教育是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条件之一。我校在推进中医药教育的同时不断地对特色少数民族医学进行研究与挖掘。对壮医学教育开展相对比较早,早期主要以讲义的形式开展壮医学有关课程的选修课。自2002年起就开展了中医学(壮医方向)的本科教育,该方向学生在修读中医学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还增设了《壮医基础理论》《壮族医学史》等12门壮医药特色课程[1]。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将壮医药的各项科研成果以及诊疗技术渗透到中医学本专科各专业的教学之中,在学生当中广泛传播壮医药知识,吸引了大批热爱壮医的学生。2005年10月壮医药学院成立,配备了专业的教师队伍、独立的特色诊疗教学实验室等,从此壮医学教育开始步入正轨。经过各方面的不断努力与探索壮医学本科专业于2011年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使壮医学进入医学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实现了壮医专业独立招生与培养。至今已经培养了包括中医学(壮医方向)和壮医学本科生近300人。目前我校壮医学专业在校学生人数将近300多人,这不仅极大地促进壮医药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也为开展民族医学硕士教育打下了扎实的生源基础,是未来振兴壮医药文化的中坚力量群体。1.2师资队伍。广西中医药大学自上世纪80年代开展壮医药教育起就积极地建设壮医药的师资队伍。80年代中期,班秀文教授作为壮医药教育与教学研究的先行者及首批全国名老中医开始招收中国医学史壮医药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开启了我校民族医学硕士教育的先河[2]。壮医药学院成立后更是加强了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涌现了黄瑾明、黄汉儒等壮医名师。2006年经国务院教育部学位办的批准,广西中医药大学获取了民族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增设民族医学(瑶医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目前,我校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人,博士生导师2人,他们当中有不少是广西名中医、广西优秀青年中医、广西十百千人才等,是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结构合理的民族医学硕士生导师队伍。1.3教学条件。上世纪80年代起先后成立了壮医药研究室、壮医门诊部,并在此基础上于1994年成立广西中医学院壮医药研究所,成为了壮医药教育教学中心。自2005年壮医药学院成立以来更是建成了一体化的实验教学中心,包括壮医诊疗实验室、壮药实验室、壮医药标本室等。2011年政府出台了壮瑶振兴计划政策,我校顺应形势成立了广西壮瑶药重点实验室、壮瑶药协同创新中心,教学研究条件日臻完善。这也极大地满足了民族医学研究生教学与教育,从此民族医学硕士生教育更上了一个台阶。
2民族医学研究生教育迎来的机遇
壮瑶医学作为广西的特色民族医学,近年来也不断迎来了其发展的机遇。2.1社会认可度及需求不断提高。首先,随着近年来不断地对壮瑶民族医学进行挖掘整理和积极推进研究,壮医学从理论到科研均趋于成熟,在临床方面,不仅壮医学的药线点灸、经筋疗法凭借其显著的疗效受到患者的肯定,而且瑶医也凭借其独特的医理用药理论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肿瘤、痛风、不孕不育等疑难杂症方面的疗效也不断得到患者的认可,壮瑶民族医学的社会认可度正在不断地提高。其次,广西拥有丰富的壮瑶医药资源,“医药不分家”不管是医药的理论挖掘整理还是临床研究应用都是一项任务繁重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民族医药人来完成。近年来壮瑶医特色专科门诊或病房从市级三甲医院到各县级医院也逐步兴起,如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其仁爱分院,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玉林、梧州市等中医院均有壮医瑶医专科门诊或特色医学门诊等等,社会对各层次民族医学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高层次的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更是紧缺。此外,为做好老一辈专家学术传承也需要更多的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人才,不断重视及加大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是实现壮瑶民族医学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举措。2.2各方面的重视与支持。在学校层面上,我校领导高度重视民族医学的学科建设,在加大对民间优秀民族医学文化调研整理与总结的同时,也积极进行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合理化探索,立志打造我校以壮瑶医药为特色的民族医学品牌。当前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附属瑞康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仁爱分院,柳州、桂林、玉林、梧州市中医院等十几家医院均设有壮医(民族医)特色专科门诊或病房,极大满足了本科乃至民族医学硕士生的实践教学。政府政策层面上,广西区政府大力支持壮瑶医药的发展,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壮瑶医药振兴计划(2011~2020年)》,并出资兴建作为我校第三所直属附属临床与教学医院的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广西国际壮医医院是以壮瑶医为特色的医院,也是继金秀瑶医医院、武鸣区中(壮)医医院、崇左市中医壮医医院等县、地级市医院以来的第一所大型综合性民族医医院,将于2018年8月投入使用。该院的建设不仅体现了学校及政府加大建设我校特色民族医学学科建设的决心,也进一步为我校民族医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方向,同时,也为民族医学为社会所认可和接受做了最好的铺垫。只有学科为社会认可,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为社会所接受,才是我校民族医学教育发展的机遇。
3我校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基于西医在社会上具有压倒性优势的背景下,我校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也存在以下几点问题。3.1生源问题。我校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亚民族医学专业”(即其本科专业为中医学而非壮医学等民族医学范畴的专业)的学生,这一生源占很大部分;二是本科专业就是我校壮医学专业这一民族医学专业范畴的学生,由于我校壮医学专业学生基数比较低以及学生报考兴趣等方面原因,这一部分生源只占一小部分;三是“亚医学”专业(即其本科为非医学专业)的学生跨专业报考,这一生源也占一部分。结合往年报考数据统计可知,我校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往往大于报考人数,特别是在民族医学(瑶医方向)表现更加突出,与报考激烈的内科学专业相比,民族医学生源间的竞争几乎没有,相当比例的招生人数还需要靠调剂来完成。综上可知,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不仅生源数量少,而且质量也是参差不齐、不容乐观的。3.2导师队伍存在的问题。硕士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起着“导航”“引路人”的作用,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也要指导科研活动、探讨学科学术问题等[3],其学术素养等时刻影响着学生。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广泛推行导师制[4],“导、学”关系是学生与导师在这一制度下建立的[5]。目前我校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有19名,笔者通过与在校部分民族医学研究生交流发现部分导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①导师忙于行政或科研项目,学生有时对自己的导师“难得一见”;②学生读研期间需听取一定数量的报告或讲座是学校倡导的,而自己导师却很少给自己上课或做报告讲座;③导师对学生撰写论文不能及时提供相关信息或指导等。3.3培养存在的问题。目前我校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的临床研究方向与内科学专业的差异不是很明显,呈现出一定的“内科化”现象,平时课程大多是各专业一起上的公共课为主,除了学术学位学生有一些自已本专业特色的课程,如民族医学基础理论、民族医学现代常用药物及方剂、壮医特色疗法、瑶医特色疗法等课程外,专业学位学生基本是没有这些课程的,这就体现不出民族医学作为独立的二级学科应有的自身的特点,其自身特色的研究方向仍亟待进一步建立与完善。此外民族医学也面临着中西医学边缘化的危机,社会认知度及认可度也有待提高,尤其是民族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相对面较窄,就业压力仍较大这一社会因素,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困惑,对自己当初的选择产生怀疑,觉得学习它根本用不上,从而消极对待民族医学的内容,这也不利于专业的培养及自身素质的提高。
小议教学与教改的道路诠释
论文关键词:中医药教育教师边学边教更新认识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当教师,要始终坚持边学边教,不断为自己“充电”,不断更新知识。一个不能随时更新知识的教师,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教学改革,在认识和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上,要着眼于两者的结合、整合、融合、协调发展。通过实践去“优化”选择,不搞一种固定模式,不搞“一刀切”的做法,提倡充分的开放性、兼容性,并给学校以较大的自主权、较多的灵活性和个性,以期打破僵局、走出新路。
1边学边教的教学之路
20世纪50年代末,我踏上了中医药教育之路,那正是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初创时期。我在大学学的是生物学,中医药学对我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我需要加快补上中医药学这一课,才能进人教师角色,于是,如饥似渴地学习,边学边教成了我唯一的选择。我积极参加学校为青年教师举办的中医基础学习班,学习中医学概论、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针灸学等,并发奋自学中医药经典。当时的院长、著名中医学家李斯炽、著名医经学家吴掉仙等都亲自授课,引领我们进人中医药学这座博大精深的殿堂。成都中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前身)作为全国最早创办的4所中医学院之一,于1959年率先开办了中药学专业,我被分配到中药学系任教。但是,还没有正式走上讲堂,却获得了一个进人大自然课堂的机会,令我终生难忘。1960年,我有幸参加了全国首次中药资源普查,随普查队进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那时,环境条件异常艰苦,我们乘车翻过二郎山、折多山抵达甘孜。从甘孜到下面普查点大多不通公路,牧区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马,州政府很关心普查队,给每个队员分配了一匹马。我们白天骑马挎枪翻山越岭开展调查及采集标本,夜晚住宿帐篷或藏胞民舍。我国的中药资源普查就是这样开始的。我运用所学的植物分类学知识辨认中药原植物,第一次看到野生的川贝母、冬虫夏草、大黄、羌活、雪莲花、察等药用动、植物。我深为祖国丰富的中药资源所感动,也使我更加真挚地热爱上中药学专业,建立起为之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中药学专业创办时,除了现成的古代本草文献之外,结合现代实际的中药学教材几乎都是空白,需要进行开创性的编写工作。在老一辈中药学专家凌一摆教授的主持下,我们编写出了崭新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药学》。那时我刚20岁出头,也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独自编写了《药用动物学讲义》,并首次在中医学院开设药用动物学课程。在其后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始终坚持边学边教的信念,先后执教过药用动物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品种品质与资源学等。而对于药用动物学依然情有独钟,不懈地进行研究积累,于1993年主编出版了《药用动物学》本科教材,1996年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优秀教材一等奖。我和我的同事们为中药学专业的开创和发展曾做过不懈的努力,使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中药学始终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至今仍然保持着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地位。
如果问我从教40年的体会,我会回答:永远不要以教师自居,要努力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要先当好学生再当先生,要边学边教,不断为自己“充电”,不断更新知识。我认为,一个不能随时更新知识的教师,就是一个不合格的教师。
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多维模式分析
[摘要]科教融合是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的有效路径,是我国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齐鲁工业大学与山东省科学院是山东省科教融合高校教育改革思想指引下融合的首批高校之一。药学院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成立的第5个科教融合学院,在科教深度融合的体制下,药学院以学校和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两翼为支撑,在管理模式、培养路径、课程设置多维度践行科教融合,探索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以期提高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科研能力、高精尖的药学专业技术人才。
[关键词]科教融合;药学专业;多维培养模式
科教融合是近年来高校谋求发展和提升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内涵主要是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通过教师授课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从而丰富和促进教学活动[1,2]。科教融合理念起源于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提出的“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思想[3]。国内高校经历了教学和科研分离,重科研而轻教学的历程,现在回归到教学与科研并重,教学科研相融合、相互促进的阶段。但是,如何实现科研与教学的有效融合是近年来各高校共同面对的一项挑战[4]。各省高校纷纷探索适合本校发展的有效的科教融合路径。山东省作为教育大省,省政府紧随高校教育改革的步伐,于2016年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整合省属科研院所和高校教育科研资源”的思路。2017年5月,山东省科教融合正式启动,齐鲁工业大学和山东省科学院整合为新的齐鲁工业大学,成为科教融合高校教育改革思想指引下融合的首批高校之一。随后,新的齐鲁工业大学陆续成立了5个科教融合学院,药学院为2019年10月成立的第5个科教融合学院,开创了重基础、宽领域、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如“2+2”“3+1”学生管理模式及“学业导师制”培养模式,创立了“一体”“两翼”“三维”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一体”为科教融合体制,“两翼”为齐鲁工业大学与山东省科学院,“三维”指分别从管理模式、培养路径、课程设置三个维度制定培养方案。本研究主要以科教融合药学院为例,以提高培养质量为目的,探究在管理模式、培养路径、课程设置多维培养模式下的科教融合元素,以期构建适合本学院发展、培养药学创新人才的精准指导路径。
一、管理模式的科教融合元素
(一)“2+2”“3+1”管理模式
“2+2”或“3+1”管理模式是科教融合学院特色的管理模式,是探讨精准教育的实践。“2+2”模式是指学生入学后前2年在学校学习公共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后2年开始专业课学习及转入科学院进行实验和科研实践;“3+1”模式是学生入学后先在学校完成公共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实验及实践课程的学习,最后1年转入科学院进行科研操作和研究,结合方向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分为药学和药剂学两个方向,根据学生兴趣和专研方向,制定实验科研项目。在科学院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为期2年或1年的间断性实验操作,将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验和科研中,去验证和发现问题,通过实验室的打磨,提高学生的动手和科研能力,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和生动的实验相结合,教中寓研、研中有教,科教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体现了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成人教育药学专业培养方案
摘要:新形势下如何在确保成人教育质量的基础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继续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成人教育特点和规律,结合当前药学专业(专升本)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授课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修订药学专业(专升本)培养方案,使新培养方案更适合当前成人教育药学专业(专升本)人才培养需求,促进成人教育药学专业(专升本)教学发展。
关键词:成人教育;药学专业;专升本;培养方案
高等院校成人教育主要指面向在职人员的学历提升、专业进修及普通教育后的教育进阶形式。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处于大众化阶段的中后期,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疗行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增大,社会上对药学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很多具有专科学历的药学从业人员迫切希望通过继续教育获得更高学历,通过继续深造提高自身学识水平,以满足职业发展需求。成人药学专升本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在职药学人员欢迎,在成人药学教育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我校药学专业(专升本)属于新开设专业,招生简章中规定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即可报考。由于成人学生在年龄、心智、社会角色和社会经验等方面与全日制学生迥异,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讲授方式等方面,应依照其特点,增强针对性,以提高教学质量[2]。专业培养方案是学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因此,修订成人教育药学专业(专升本)培养方案,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使之更能体现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特点,使课程设置更科学,使授课方式、考核方式更合理,使培养方案更符合成人教育特点,对提高我校成人教育质量、培养有创新能力的药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成人教育药学专业(专升本)培养方案改革的必要性
1.1优化专业培养方案是成人教育药学专业(专升本)获得发展的需要成人药学专升本教育是医学成人专升本教育的组成部分,而医学成人专升本教育是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结合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设置的[3]。培养模式即针对已具有专科学历的药学在职人员,使其通过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入学考试,升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修业期满,达到专业培养目标,方可获得本科学历和学位。1.2优化专业培养方案是成人药学教育自身特点的要求成人教育(专升本)的特点:(1)专升本学生接受过系统的大学专科教育,大多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文化基础,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欲望强烈;(2)专升本学生多为在职学习,有实际工作经验,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
2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