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案例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1 01:02: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研究生案例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研究生案例教学

化工研究生案例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本文探讨了如何在化工研究生专业选修课实施案例教学。从分析化工研究生专业选修课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入手,介绍了在研究生选修课教学中如何丰富教学案例库、丰富案例教学形式、优化教学氛围的实践情况。教学实践表明,案例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学习专业选修课的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化工专业选修课;案例教学;研究生教学

研究生课程在研究生培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14年,教育部了《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意见》明确了培养单位应科学认识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功能,切实转变只重科研忽视课程的实际倾向,把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课程质量作为评价学科发展质量和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1]。但在研究生选修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选而不修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方面是研究生对选修课的学习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是教师在授课时,采取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研究生学习积极性,导致选修课教学质量不高。为能更好地发挥选修课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对研究生选修课的教学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要将教师从传统的授课方式———做PPT、授课、考试,转变成以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以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

一、化工研究生专业选修课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

《精细有机合成新方法与技术》是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一门重要的选修课,课程主要介绍精细化学品合成反应和合成路线,重点介绍近代合成技术、生物化学合成和绿色合成,以及一些特殊的合成实验技术。《精细有机合成新方法与技术》教学与其他研究生选修课一样,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注重对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利用理论解决科研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介绍不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在科学研究中利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对学习课程提不起兴趣。第二,教师通常采用传统方法授课,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不积极思考问题,对知识的掌握常常是一知半解,不利于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第三,由于研究生选修课常常采取开卷考试方式,导致部分学生对学习选修课重视程度不够。

二、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查看全文

研究生课程案例教学模式探索

一、“3481”人才培养模式介绍

“3481”人才培养模式是在“2461”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发展改进而来。主要思想是充分利用与当地应急管理局等地方政府部门联合办学的优势,落实“三全育人”要求,建立完善“3481”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即政校企“三主体”育人,“四结合”育人(科教结合、工学结合、学做结合、内外结合),“八共同”(共同制定培养标准、共同研制培养方案、共同完善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教材、共建教学团队、共建实践基地、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全过程贯穿安全专业教育[1-10]。

二、研究生课程案例教学总体思路

结合我校安全学科群研究生的基本特点、教学大纲、行业背景等,进行教学方式探索和典型事故案例精选,并通过课堂应用效果的考察进行理论改进和案例优选完善。具体研究思路如图2所示。全过程以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为出发点,在基于我校研究生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展开工作。分别从我校研究生的生源地背景、专业背景进行研究生生源特点分析(主要针对知识结构特点),从我校研究生办学培养的定位进行课程教学大纲的解读,从我校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统计情况和现行授课过程与培养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企业行业(校外导师制度)进行行业背景分析解读。进而,基于分析的情况进行综合,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存在问题分析和拟采取措施建议。具体如下:(一)研究生生源特点影响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科的不断进化融合,各校硕士研究生的入学生源在保持与本专业本科专业为主要生源的前提下,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比如,出现了工科、文科生源的交叉考取,异地异校生源的考取等。具体某高校硕士研究生录取情况来看,仍以本校相同或相近本科专业录取生源为主,近3年占比均值超过80%,本校其他本科专业生源约占5%,外校相同相近本科专业生源(多是调剂生)约占10%,外校其他本科专业生源约占5%。不同的生源情况,对于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具体实施过程与效果的保证有很大影响。根据近3年实际授课来看,由于研究生课程授课形式和内容涉及面等和本科生存在较大区别。因此,本校相同专业生源学生在研究生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效果一般,很多涉及其他相近专业的知识点反而一无所知,而对于本专业的很多应该掌握的知识点一知半解;本校相近专业生源的研究生,对于涉及更广知识面的授课内容掌握得更好;本校其他专业生源的研究生,由于本科阶段相关专业知识严重匮乏,学习过程效果不能保证;外校相同相近专业生源研究生(多是调剂生),由于多是报考较好大学研究生未被录取而调剂的生源,此类学生的基础和专业都较好,学习效果较好;外校其他生源的研究生,则存在同校内其他生源研究生一样的问题,效果无法保证。综上可以看出,本校相近专业生源的研究生、外校相同相近专业生源研究生(多是调剂生)两组类型研究生的学习效果相对较好,其余三组类型的生源需要特别关注。(二)研究生课程大纲影响分析。每一门研究生课程都是根据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选定的。每门课程均有针对性的课程学习目标,课程学习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又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具体到哪一门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的编制就显得非常重要。每一门研究生课程都对毕业目标有重要的支撑。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研究生课程的大纲需要有针对性、指导性、建设性。因此,一个合适的、好的课程大纲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个就需要进行不断的更新完善。应该说,当前所执行的大纲很多都是上一学年甚至上上学年所制定,这个和现实情况就显得有些背离,需要跟进更新完善,尤其是在和行业背景、时事政策、法律法规、重大案例等相关方面的教学内容。(三)课程行业背景影响分析。研究生的培养和本科生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更多的接触到导师的课题和项目。而这些课题项目均是和相关行业、不同领域有着一定程度的联系,需要有相应的专业背景知识才能更好开展项目的研究工作。因此,学校、学院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应当将学校研究生的培养定位,学院的学科发展定位,教师的发展定位,研究生的课程定位四者进行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相得益彰,不断进步。这就需要在现有师资队伍和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尽可能做好学科发展的统筹协调和长远的科学规划,根据学校、学院大的发展,引导学院教师的方向发展,进而设定合理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如此,可以很好的依托学校的特色专业和社会资源,学院和相关教师的社会资源,尤其是行业资源。充分依托、利用各类社会资源,促进学校、教师的发展,进而根据行业的需求,反过来有效促进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建设,提升研究生的行业背景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就业和深造奠定更好的基础。

三、“3481”人才培养模式在研究生课程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施

基于课程案例教学改革总体思路和“3481”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分析,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开展研究,具体实施过程大致如下:(一)以政校企三方面为课程案例教学主体。首先明确政府、企业、学校三个育人主体,在研究生课程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求三主体对于案例教学课程的立项、案例教学过程实施、教学效果考察、案例教学改进措施提出即完善等方面全面参与、严格把关,保证质量。(二)以“科教结合、工学结合、学做结合、内外结合”。为课程案例教学指导思想工科类的研究生课程在具体实施和实施完成案例教学后,一是要求能够做到科教结合,即科学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有效结合,能够将政府、企业、学校三主体中导师的科研项目思路即成果应用到研究生课程案例教学中来;二是要求能够做到工学结合,即工程实际和理论学校相结合,能够将三主体的工程项目成果引入研究生课程案例教学;三是能够学做结合,学生除了能够在学习知识,还能够将所学进行应用实践;四是内外结合,即课堂内外理论实践环节相结合。(三)以“共同制定培养标准、共同研制培养方案、共同。完善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教材、共建教学团队、共建实践基地、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为课程案例教学基本原则围绕研究生生源特点,研究生培养目标,研究生课程的教学目标,组成三主体导师群,在四结合的指导思想下,以具体实施案例教学的研究生课程为根本,共同制定完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更好的明确案例教学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共同开发有针对性的课程教材,过程中实施校企合作授课,全员不定期参与课程案例教学实施,共同对教学质量进行把关。(四)以“全过程贯穿安全专业教育”为课程案例教学实施宗旨。首先,确定好本门课程的大纲、培养目标、授课计划等资料。上述资料中,应当体现相关校企导师在不同的授课环节所讲授的具体内容,将课程核心思想,安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毕业要求等尽可能详尽的体现在授课过程中。始终以研究生培养方案为准绳,找准该门研究生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准确位置,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案例教学。

查看全文

生物工程研究生教学案例建设分析

生物工程作为推动生物产业健康发展的新兴学科,具有明显的工程化和产业化特征。从生物工程生产的角度出发,结合实际案例,学习研究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基本原理、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化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1生物工程研究生案例库现状

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型及工程领域研究生)的学习方式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和实验室,必须在生产实践中提升学习效果,解决本专业领域范围内生产实际问题。我国多所高校已经尝试案例教学,但是使用的教学案例却往往处于零散状态,一般都是由任课教师基于个人的专业特长开发和制作,案例采集面狭小,原创性案例数量偏少、案例分析深度不够。许多案例的方案往往停留在纸面上,脱离了企业的生产实践,实践性效果大打折扣。

2生物工程研究生案例库的建设

结合山东半岛生物产业特点,以地方行业企业的实际状况为背景,选取代表性、典型性、先进性和创新性的素材进行案例开发,建设了多个系列的教学案例,每一案例系列按照相关领域的产业链设计,每个系列包括数个案例,每个案例均按照技术研发及成果产业化的工程过程编写,重点突出转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技术与工程问题,注重案例系列的产业链完整性,使学生切实掌握研发思路和工程转化过程。如基因工程菌系列案例,涵盖了基因工程菌的获得及培养、基因工程产品的提取和精制、生物制药厂设计等内容;从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讨论、设计。每个系列案例的设计均设计课堂引导、课堂讨论和课外思考三种学习形式,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提高学生多角度综合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微藻生物技术系列案例设计及教学

查看全文

学位研究生课堂教学案例教学法应用

摘要:本文从目前工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要求出发,针对工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缺乏生产实践、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不足的现象,提出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引入法学、管理等专业广泛使用的“案例教学法”的构想,以及对案例教学方法的思考。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案例教学法;应用

案例教学法由哈佛法学院19世纪70年代开创,20世纪用于军事、医学、教育和管理学等领域;哈佛商学院对案例教学法成功运用并培养了大量杰出的工商界骄子,此教育方法在世界范围产生巨大影响,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案例教学法围绕培训目的把实际中真实情境加以处理形成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但在工科类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鲜见报道。本文作者从事研究生教学和导师工作多年,发现研究生在学阶段,普遍存在理论基础不扎实,缺乏对研究工作的主动思考,动手实践能力和试验结果分析综合能力较差的现象。因此,研究生教学,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过程要围绕如何有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着手展开。从这个方面考虑,案例教学法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在其他领域成功的应用,可以认为是一种符合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发达国家,尤其在日本,非常注重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的技术培养。我国虽然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但我国技术人才质量的国际排名仍比较靠后,主要原因是我国研究生教育重科研、轻技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区别,更注重技术能力的培养。现代企业对所需工程技术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愈来愈高,首先是要求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其次为工作上能吃苦耐劳、有工作责任心等。专业学位研究生要经历一定时间的专业实习训练,但在学阶段主要是科学研究素养的培养,与高技术人员的工作技能要求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作者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第一年的理论学习期间,首先要培养工程思想和综合分析能力。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课堂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研究生入学后要经历一年的理论课堂学习,如果能把这段时间充分运用起来,将会对学生的课题研究有显著的推进作用。

1.研究生专业课程的实践性都非常强。研究生经历了大学教育以后,已经形成了特定的研究方向和学习兴趣。只有研究方向和专业课程内容接近的学生,才会对相关的专业课程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因此单纯的理论教学不能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查看全文

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库建设探讨

[摘要]为更好地推进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以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课程现代功率变换技术为例,探讨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案例库建设现状、意义以及建设方案,以提升案例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

[关键词]案例库;教学改革;研究生;高等教育

一、引言

为适应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客观需求,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改革专业学位培养模式,需要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案例库,对相关专业学位课程案例教学起到支撑作用,同时普及和提高专业学位案例教学,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创新[1,2]。现代功率变换技术是与电子、控制、电气工程紧密相关的学科,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现代功率变换技术是我校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选修课程,从事与现代功率变换密切相关的研究生约占学生总人数的35%以上。进行现代功率变换技术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对于电气工程专业学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拓宽电气工程研究生的知识面,紧跟学科前沿知识及工程技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工程技能专业型研究生具有重要意义[3,4]。

二、现代功率变换技术课程案例库建设的必要性

现代功率变换技术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半导体物理、电力系统、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多门学科,并与微机控制技术、微电子技术、现代控制原理、材料科学等密切相关。近年来该技术获得了迅速发展,同时被广泛应用到相关领域,因此现代功率变换技术早已成为电气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现代功率变换技术案例库建设,以现实应用中的经典案例为素材,包括现代整流技术应用案例(AC-DC)、现代高频直流变换技术应用案例(DC-DC)、现代逆变技术应用案例(DC-AC)。课题组成员在每个案例都积累了大量的理论与实际经验,并将相关研究成果融入案例库建设中。通过对案例库的理论分析、系统仿真、实例分析、交流讨论等手段,锻炼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工程实践能力,有助于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应用能力[5,6]。当前国内外对传统的电力电子技术例题库建设较为完善,既有相关的例题,也有设计与仿真。但着眼于现代功率变换技术,其例题库分散到了以上提及的各个领域中,如林渭勋先生编写的《现代电力电子技术》、李永东老师编写的《现代电力电子学———原理及应用》中的相关例题,更多的侧重于原理的论述,并未针对当前该学科发展的前言问题给出具体完整的解决例子。林飞、杜欣老师编写的《电力电子应用技术的MATLAB仿真》浅显易懂,但仿真模型搭建较为简单,学生讨论环节不足。NedMohan编写的《PowerElec-tronics--Converters,Applications,andDesign》对现代功率变换技术的原理、设计方法等论述相当完善,并附有一定的课后例题,但并未配套相关的例题仿真,此外配套例题更多的侧重于基本原理的设计与验证,并未涉及到现代功率变换的复杂系统。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对现代功率变换技术并未形成一套系统的、综合性的,侧重行业热点和适合研究生教学的例题库。

查看全文

专业学位硕士案例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南昌工程学院为响应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针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实践操作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方向专业学位硕士课程教学为例,总结了“参与型”“竞赛型”“互动型”和“实践学习型”4种案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主动和更直观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教学成效显著,可为新增硕士专业授权点高校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专业硕士学位;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案例教学

近十几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迅猛发展,目前已有3174个工程领域授权点,是当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模式之一[1-2]。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专业型硕士的定位来看,总体应具备2个特点:首先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可以适应行业实际工作,解决实际工作存在的问题。从学位定位来看,这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有明显区别,学术型硕士主要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而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则更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强调工程实践。因此,为适应专业型硕士培养目标的变化,对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也是当前研究生教育所需面临的主要问题[3-4]。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成熟的学术型硕士教育相比,其培养体系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在培养模式上无明显区别,更强调基础理论,研究选题更多是以理论研究为主,课程体系与现实工程实践脱节等,从而导致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业满意度不高[5-6]。如何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探索更加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是当前研究生培养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7-8]。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培养的核心目标,授课教师采取何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授课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源自美国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法(casemethod),从知识讲授情景化、多元化和实践化3个方面,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是当前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9]。南昌工程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专业历史悠久,为社会输送了大量水土保持专业技术人才,2012年首届招收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方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提升培养质量,在研究生课程改革方面做了系列的工作。笔者以该领域专业必修课程流域管理学为例,探讨案例教学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新增专业学位授权点高校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

1课程教学案例数据库的建立

专业学位的课程强调多学科交叉,以水土保持专业核心课程流域管理学为例,该课程涵盖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生态学、水文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案例数据库的开发方面,根据教师自身参与的生产实践和科研项目,编写教学案例,如余江县泗沥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规划、流域管理政策、全球流域森林与水关系评价体系和方法、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水文效应、流域降水的空间分布和计算方法和空天一体化流域资源监测评估体系等。通过7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近40个具有自主产权的教学案例,每个案例具附有相应的指导说明书,并采用相同的设计模板。同时,充分利用水利部和自然资源部等官方媒体提供了最新实时信息,及时扩充教学案例数据库。未来计划将数据库上传至校园网,实现资源共享,不仅可以为硕士学习提供支持,而且可以为相关本科专业学习提供参考。

2案例教学的课堂讲授模式

查看全文

案例教学与学科教学研究

一、案例教学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研究生课程教学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课程教学不仅是传承知识和拓宽基础的途径,也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手段。因而,加强研究生学位课程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锻炼研究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目前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课程体系“本科化”、“学术化”色彩较浓,与本科、学术型硕士课程的区分度不高;各高校培养目标雷同,缺乏自身特色,且缺乏可操作性;课程结构不合理,基础性、理论性课程过多,课程内容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要求脱节;课程实施方式单一,学生主体性缺失,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评价主体单一,以总结性评价为主。[1]鉴于此,研究生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教育部文件《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中明确指出,“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教育部文件明确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性,指出研究生课程要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教育部在2015年5月份出台了教研[2015]1号文件《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中,为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培养质量,指出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的重要意义,并强调要把案例教学作为专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的重要内容。研究生能力的培养不仅来源于论文的写作和专业实践,同时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和锻炼。教育部文件明确了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改革中的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实践也表明,当今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最直接并最有效的方法即是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

二、案例教学的优势与现状

案例教学法是指把案例作为师生互动和新的教学方法,即由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环节,让学习者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习者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3]也就是说,案例教学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导向,以案例为切入,通过典型而生动的个案的描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分析、讨论,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采用讨论法,一般包括四个环节,即个人学习阶段、小组讨论阶段、集体讨论阶段和教师点评阶段。案例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历史学习案例的收集、概括、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指导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能力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当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对案例教学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方式上,以教师讲授为中心,教学模式单一。在能力培养方面,仍片面强调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对专业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在教学内容方面,专业性和学术性的课程内容不分,多数情况是很多课程合上,教学内容创新意识不强。即使已试行案例教学的单位,案例教学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从已有的案例教学的情况看,案例教学存在诸多困境,如案例教学重视度不够、本土案例较少且质量不高、案例缺乏系统性、缺少专业案例教学教师等。[4]二是从各专业方向案例教学的实施情况看,案例教学的学科分布不平衡,教育、思政两门学科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语文、英语学科,而历史学科所占比例较低,只有3%,这说明案例教学在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的运用研究较少。[5]三是课程案例库建设严重滞后。目前研究生案例库建设的课程处于起步阶段,相关课程案例开发的教材少;即使有,质量也不高。

三、《中国史前沿问题研究》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案例

《中国史前沿问题研究》是贵州师范大学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使学生在系统了解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和基本史实的基础上,熟悉中国历史的相关研究动态与研究史料,掌握中国历史研究的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方法,理解中国历史争论的热点问题,揭示中国历史研究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同时,培养学生搜集、分析资料以及逻辑分析的能力,把握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学术前沿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奠定较为坚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中国史前沿问题研究》是一门既强调理论又关注实践,既注重历史又联系现实的课程。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特色,如何选择案例,就成为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关键。(一)《中国史前沿问题研究》课程案例选择的原则典型案例的选择是案例库建设的关键。《中国史前沿问题专题》案例库素材的选择应突出以下原则:一是典型性,案例呈现的问题要具有代表性,即关注典型教育素材和有普遍意义的历史问题。二是前沿性,关注历史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案例呈现学科发展最前沿的成果与研究动态。如大数据史学、环境史学、新文化学等。三是区域性,处理好区域性和通史性的关系。我们在选择案例时,关注西南或贵州本土的民族历史文化,精选在全国有影响、有说服力的特色案例进行教学。这样的案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学生们感到亲切、乐学,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也有利于配合以后中学乡土历史教学,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和亲切感。四是现实性,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生态文明建设和反腐倡廉等。五是实践性,学科教学(历史)专业学位研究生面向中学培养人才,因而《中国史前沿问题专题》案例库素材应紧密联系中学历史教学实际。(二)《中国史前沿问题研究》课程案例的基本类型《中国史前沿问题研究》课程案例包括经验型案例、实践性案例、理论性案例和综合性案例等。1.联系实际古为今用的经验型案例。历史的重要功能是借鉴功能,即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历史经验。案例选择可借鉴历史成功的案例指导当前的社会发展。如当前我国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历史上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或教训,这些案例至今仍有现实意义。2.历史发展构成的实践性案例。以精选和优化的中国史具有经典性、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或现象作为对象,有利于以其案例说明论证理论知识,也有利于从实践中总结和升华理论,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以指导实践。如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发展对今天倡导的“一带一路”有重要指导意义。3.史学理论案例。注重对史学理论和方法的案例的选取,为理论知识教学寻找理论依据和理论辨析例证。特别是针对古今中外的一些史学家提出的观点、命题、概念范畴作为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亦可针对一些理论问题的讨论热点、学术前沿的理论信息与成果、新出现的一些理论问题作为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这些案例可精选史学名著或名家观点。如美国学者孔飞力《叫魂》为我们了解清代社会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堪称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典型案例。4.综合性案例,即史学活动所构成活动案例。史学研究、批评、传播等活动环节构成的案例。科学发现的过程往往比发现的结果更重要。田野调查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展现了问题发现的过程,因此,很多田野调查发现历史或纠正历史记载错误的案例生动而有启发性。(三)《中国史前沿问题研究》课程案例的结构1.引言:介绍案例背景,导入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教学对象,说明案例的个案价值和典型意义,这是理论分析的切入点和突破口。2.案例内容:教师概述案例情节,围绕主题展开描述,将抽象复杂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吸引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热情,启迪和引导学生思考和联想。3.问题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案例进行阐释和分析,做出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分析,提出问题启迪和引导学生思考与联想,这个过程体现案例教学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形式。4.案例解析:教师针对案例和讨论做出总结性的概括归纳,并对相关理论与方法进行阐释。5.教学建议:说明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以及本案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6.参考文献:交代案例的来源以及相关成果,引导学生课后阅读。

查看全文

案例库建设及案例设计探索

1引言

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真实项目裁剪的案例为基础,通过呈现案例场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形成观点、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这是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促进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重要途径,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改革的趋势[1]。教育部早在2015年发文对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提出了指导性意见。目前案例教学是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2]。案例的设计和使用必须考虑到课程和专业特征,在课程教学大纲框架下,从教学形式到教学内容均要受到相应的约束[3]。这就必须考虑选用的案例是否合适、与教学目标是否契合[4]。因此,系统地设计教学案例和案例库显得尤为重要。

2大数据分析案例库设计目标

大数据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处理和分析大规模数据,从中获取有用信息。然而这只是一个宽泛的知识性要求,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还需要加强实际工程开发项目的训练,提高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尤其是需要培养学生互联网新业态中的大工程观、互联网从业人员的职业规范、工程伦理等工程素质。因此,大数据分析案例库的设计目标是:通过知识点、简单应用和综合实践案例的教学实践,让学生掌握大数据处理与分析领域的工程伦理、工程方法、工程创新思想和工程实践技能,能独立开发大数据处理及分析相关项目,掌握信息获取、信息抽取、信息处理和智能分析等多种技术和方法,并能自觉地在项目实践中考虑到信息安全等因素,以培养多学科交叉背景下大数据分析应用设计、研发和验证、能够为复杂工程问题提供可行的工程解决方案的能力。

3案例设计原则

确定哪些案例适合进入案例库的原则是:(1)案例要尽可能体现现代工程项目的“现场意识”。工程项目与一般实验的最大差别在于其造物活动和现场意识。造物活动是指任何一个工程项目都要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物”(产品),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如修筑大桥、开发软件等;现场意识是指任何工程项目都有其自身所处的环境、温度、气候、工具和技术等,以区别于其他工程项目。通过案例教学,要将学生带入真实产品的研发过程和实际工程项目的真实场景,从而培养学生理解现代工程项目与人类和环境的和谐相融。(2)案例要体现工程项目的全方位、全流程与产业无缝对接的特质。任何一个工程项目都是多种工具和技术在成本和效益综合作用下的产物。通过完成一系列分解的小型案例,来实现一个大型案例,以此呈现工程项目的综合性[5],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理论、方法与模型在实际业务、商业场景中的应用与实现,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案例要涉及从信息获取、抽取、清洗、处理及分析的各个环节,内容要涵盖从硬件到软件、从数据库到编程语言。从工程基础到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等各个方面,要体现现代工程项目的技术集成优化意识。技术和工具的选用和优化意识,体现行业企业对本领域研究生的核心能力要求,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产业的紧密结合。

查看全文

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认知学徒制的CBL教学模式在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广西医科大学全日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认知学徒制的CBL教学模式开展为期2周的临床实践课程教学,并评价其效果。结果培训前,学生的理论考核成绩为(80.64±1.91)分,培训后为(85.82±1.67)分,培训前后的理论考核成绩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培训前,学生的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为(89.27±1.56)分,培训后为(93.64±1.80)分,培训前后的技能操作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基于认知学徒制的CBL教学模式有助于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护理;研究生;临床实践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ofNursingSpecialist,MNS)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2010年批准设置,旨在培养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分析能力、研究和教学能力的高层次、专科型、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并指出其培养应以临床实践为主[1]。由此可见,临床实践能力是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晚,目前仍在探索阶段,经验不足,教学体系、培养方案、评价体系等尚不健全[2-3]。因此,在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中采取何种教学模式来提高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认知学徒制(CognitiveApprenticeship)将传统学徒制的核心技术与学校教育进行整合,培养学习者的高级认知技能,即让学习者结合理论,在实践中模仿专家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逐步培养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4]。案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法学院,以案例为教学媒介,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临床场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实现知识的转化和应用,最终实现知识内化[5]。这两种教学理念和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评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研究构建基于认知学徒制的案例教学模式,对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临床教学实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广西医科大学2016级、2017级11名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名,女10名,年龄22~28岁。全部学生均已完成1个月的临床实践培训,且获得护士执业资格,均无因事、因病或其他原因休学及中途放弃学业退学者。1.2方法。1.2.1带教教师筛选(1)均为护理硕士专业研究生轮转科室的带教老师;(2)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3)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4)职称为主管护师及以上;(5)具备高校教师资格证。1.2.2案例的编制案例的编制由带教教师团队负责完成。根据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儿科护理、急危重症护理4个研究方向进行案例的编制。带教教师团队回顾文献,掌握各个研究方向所关注的研究热点,并通过教师团队讨论确定各个研究方向的案例教学目标、学习内容要点、专科护理实践情况、当前研究热点等。选择临床真实的案例,根据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学习内容要点、研究热点等对案例内容进行修改、丰富、完善和润色。1.2.3教学实践以案例作为依托,根据认知学徒制教学方法6大要素实施教学实践[6]。(1)示范:带教老师通过案例进行学习内容的讲解,并以案例为依托,完成案例相关的护理评估、作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示范相关护理操作并提示易忽略的问题;(2)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实践,老师对学生的实践过程适时给予示范、纠正、指导等,并对全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反馈;(3)搭建“脚手架”:即教师为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而提供的支持和帮助。当学生进行自主护理实践存在困难时,老师提供完成护理实践的关键指导和提示,必要时与学生一起完成护理实践任务;当学生有能力自主完成护理实践任务时,“脚手架”可以拆除;(4)清晰表达:在护理实践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将护理实践过程中解决问题时的想法表达出来,或进行集体讨论,以锻炼学生的评判性思维;(5)反思:学生与老师复盘案例学习和护理实践过程,对学习和实践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6)探究:学生对案例学习中涉及的临床待解决问题和研究热点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计划,甚至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对该领域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2结果

查看全文

法学研究生实践教学问题及路径

法律、教育、政治这三者自国家形成以来就紧密联系在一起,追溯至夏商周时代,法律已经是为政治,为国家服务的工具。在我国法学高等教育刚起步之时,对于法学人才的培养方式主要是讲授法,因为当时社会经济关系不复杂,法律纠纷案件相对简单,教师之于学生是“传道授业”的关系,只需将各类法律概念,法律关系等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即可。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舆论媒体监督无处不在,各类经济纠纷、行政冲突、刑事案件错综复杂,看似简单的案件也有可能牵扯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法学研究生若是仅仅满足于学习字面上的法律知识,将无法在多元化的社会胜任法律实务工作。反观当前我国法学研究生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式,以讲授式为主,辅以案例式等,学生往往重学术,轻实践,将法律知识与法律实务脱离开来。法学实践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法学人才培养环节,让研究生从纯粹的理论研究过渡到实际的司法案件,使法律成为一门真正的“有用”的学科。

一、法学研究生现有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式

我国法律渊源主要来自成文法,乃大陆法系国家,“成文法产生历史悠久,理论基础深厚,法律规范体系编制严谨,这在客观上要求采讲授法,以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法学基础理论。”[1]大陆法系倾向于培养法学理论人才,重视研究法律抽象理论。我国当下的法学教育客观存在着法学研究生数量多,而法学实习基地稀缺以及“双师型”教师缺乏等问题。在此综合背景下,我国法律研究生教育主要采取课堂单向式、理论式的教学方法,即讲授式。这一模式可以高效率的让学生掌握法律基础以及重点理论知识,但是其导致的学生思维僵化,学习态度被动,创新实践能力较弱等问题也颇为严峻。针对这一问题,法律界教育学者将源自于英美国家的案例教学法本土化,逐渐在国内推广这种启发式、师生互动型的教学方式。目前我国法学研究生的教学模式种类较多,但是并未进行体系化规范,基本以讲授式为主,辅以案例式、诊所式、研讨式、辩论式、文献调研式教学法等。各类教学模式有不同的特点,各有优劣(参见表1)。

二、法学研究生的实践教学模式及其优缺点

(一)法学研究生实践教学的主要模式。法学教育中的实践教学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法律知识应用能力,准确适用法学规则和法律条文,追求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有机统一。[2]目前国内高校的法学实践教学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校内模拟进行的实践课程,例如模拟法庭、法律谈判、法律检索、法律案件分析等等,主要由教师主导开展;另一类是以校外实习进行的实践课程,例如法院、检察院、律所实习等等,让学生在实际的司法环境中学习运用法律知识。这两类实践教学属于法学研究生的必修内容,可以锻炼法学生的法律知识应用,法律推理,法律逻辑以及法言法语的运用,丰富司法实践经验,为法学研究生今后的法律职业生涯奠定基础。(二)法学研究生实践教学的优点。目前我国法学研究生的教育由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既可以实现丰富的法律知识储备,又可以锻炼法律职业能力。实践教学可以在实战的司法环境中培养法学研究生的法律谈判,法律文书制作等法律职业技能。课堂理论教学主要采取PPT讲解,口头表达的方式开展。虽然讲授式教学近年来受到越发多的争议,但是它适应了我国法学教育的客观现实。首先,我国法学研究生人数众多,法学教授的人数相对较少,两者人数悬殊较大,不可能做到“一对一”的课堂教学。而讲授式“一对多”的教学模式既可以满足研究生的课堂需求,也可以缓解师资力量不足,节省教学成本。其次,采取单向式课堂教学可以高效率的让研究生快速掌握法学抽象理论知识,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法律制度,同时可以培养研究生搜集文献,撰写学术文章的能力。最后,案例式、研讨式、辩论式等开放式教学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讲授式的缺陷,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法律问题,培养案件分析能力。(三)法学研究生实践教学的缺点。1.理论教学贯穿法学研究生课堂教学始终,实践性不足法学研究生课堂教学的“重理论、轻实践”特点较为明显。目前我国法学研究生的教育从教学理念—教材/PPT—课堂授课内容都存在这一客观现象。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认知中,学法律只要背会法条就足以打官司。这种浅薄认知的背后,实质上是从法律理论到法律实务的跳跃,然而这种跳跃并非仅靠背会法条或是学好法律理论知识就能完成。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在研究生法学教育理念上已经逐渐在向实践性改革,但是却难以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法学理论性教学理念仍占绝对优势地位。大陆法系重视概括法律概念,明确法律构成要件,讲究法律理论框架逻辑性的特点,对我国法学教材的编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是书本教材还是授课PPT都以法学抽象理论的内容为主进行编排,教师采取从一般到特殊,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法进行课堂理论教学,学生被动输入各类法学抽象概念。2.教师“自由”选择课堂教学方式,以致实际教学方式单一目前我国法学研究生课堂教学方式较多,如讲授式、案例式、辩论式、研讨式等等,除却大陆法系重视法律理论的传统对我国法学教育的影响,具体应用于实际教学中的方式则由课程老师根据自身偏好决定。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研究生法学教育中,讲授式是绝大多数教授的首选,其次就是案例式、研讨式等等。有学者认为“我国讲授教学法的选择并不取决于教师的个人喜爱或者其是否有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而是受制于大陆法系及在该体系下学习的学生。”[3]同时,由于法学研究生课时较为有限,人数众多,教师采取讲授式教学是最具有效率的,因而形成了讲授式“一家独大”的现状。案例教学法相比于讲授式更具有实践性,可以增强学生法言法语的表达能力以及法律思维的判断能力,但是消耗课时长,课程推进较慢。因而,案例教学只是作为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教师挑选少数经典案例或是近期热门案例与学生进行简单探讨。至于其他的辩论式、研讨式、诊所式教学等方法,是近年来国内法学教育领域的新型教学方法,缺乏深入的学理研究,同时受限于实习基地,师资力量,重视度不够等因素,未能在法学研究生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应用。综上所述,法学研究生的教学方式实际上单一化,各类教学法尚未形成系统化规范,法学教授在选择教学方式上具有很大的主观性,缺乏客观约束。3.实践教学课程地位相对较低,易形式化我国不同法律院校的法学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虽然各有差异,但是实践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偏低是一个共同点,实践教学虽然属于必修,但是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只被当作是课堂理论教学的辅助。法学研究生在校内的实践教学课程主要集中在第二学年的上学期,一般开设4到5门课程,例如法律文书制作,模拟法庭,法律判断,法律检索等。这些课程的初衷是让研究生正确运用法律工具,模拟真实的法律实务,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容易流于形式,失去真实性。例如模拟法庭在进行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扮演不同的法庭角色,对选取的案件进行案情分析,法律文书制作,预演,正式开庭来模拟真实案件的审判过程。但现实中,各法学院的模拟法庭训练事前演练的痕迹太重,缺乏法庭辩论的紧张气氛以及真实性。[4]从选取的案例来看,大都选择法律关系简单,法律事实明确的民刑案件,与现实生活中复杂的法律案件相差甚远,不能真正的提高法学生的法律应变能力以及法律分析能力。法学研究生在校外实践教学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到第三学年。这期间法学研究生基本结束校内课堂学习,但面临即将硕士毕业,绝大部分学生会开始准备考博,考公务员以及撰写硕士毕业论文等事宜,留给专业实习的精力会相对有限。在法检部门实习的过程中,法学研究生可以接触到专业的法律机构办案流程,但主要是做一些司法辅助性工作或是处理比较简单的民事纠纷,难以真正介入复杂案件的处理当中。形式化的参与司法实践,会导致部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降低,影响司法实践技能的学习。4.法学研究生教学考核方式停滞不前,缺乏创新法学研究生的校内校外教学考核方式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考核方式基本沿袭传统,没有建立与时俱进,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难以测评出法学研究生真实的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法学研究生的教学考核分为两个部分,即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考核。一个良好完备的教学考核方式可以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在课堂教学考核方面,我国法学院大都是以撰写论文或是开卷考的方式进行,再以出勤率和回答问题的数量计算平时分。这种考核模式下的试卷题型固定化,便于研究生期末临时突击备考法律理论知识,而难以检测研究生真正的法律理论水平以及案件分析能力。在实践教学考核方面,校内的实践课程考核方式往往受教师个人偏好影响,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至于校外的实践教学一般由实践单位对学生进行书面评价,只要中规中矩完成实习,未出现严重错误,评价就以泛泛的赞美之词为主,学校无法从考核评语中获取有价值的鉴定结果。[5]

三、法学研究生教学实践的改进路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