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发展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1 14:27: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畜牧发展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北魏畜牧业发展论文
[摘要]北魏的畜牧业特别是国营畜牧业,在我国畜牧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生产技术水平相当之高,这在《齐民要术》中得到反映,其中又以《养羊篇》所载的成就为最高,给后世养羊业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北魏农牧结构的变动,农牧业的此消彼长的原因,并且还就这一时期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对诸如水土保持等有关生态方面的积极影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北魏畜牧业齐民要术农牧结构
北魏是继十六国分裂局面之后重新统一北方的封建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由鲜卑拓跋珪于公元386年建立,历十二帝二王,至公元534年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截止,共经历一百四十九年。其间通过不断对其他游牧部族及南朝刘宋政权的掠夺进攻,于公元439年,完成了黄河流域的统一,从而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至公元449年,北魏的疆域已北至大漠,西至新疆东部,东北至辽河,南至江淮,达到鼎盛时期。作为一个由游牧的鲜卑族建立起来的国家,北魏的畜牧业生产相当繁荣,在我国畜牧史占有显著的地位。探讨这一时期的畜牧业的发生发展、生产水平、结构变动及产生的影响,是一项颇有价值的工作。本文将就此略作说明,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北魏畜牧业的发展
来自北方草原的鲜卑拓跋部,在北魏建立以前,还处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1]的原始游牧社会,从事着单一的游牧经济。掠夺和自然繁殖是主要的生产方式,为其提供皮、毛、肉、酪等畜产品以维持衣、食、住、行的需要。公元386年,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同时加快了对周边敕勒、柔然等游牧部族的征讨,并取得了节节胜利。战争掠夺已然成为获取财富的重要手段。据初步统计,从北魏建立至公元439年北方统一这五、六十年间,共发生针对别的部族的掠夺战争不下十五起,而且规模是越来越大[2]。战争不但使得其军事实力不断增强,而且促使北魏的畜牧业经济取得了很大发展,为后来的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像公元429年,太武帝北征柔然,一次性掠获戎马500万匹,呈现出畜牧车庐,弥漫山谷的景象。这一时期,除去自然繁殖以外,掠夺在北魏的畜牧业生产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正是为了安置这些掠夺而来的马牛羊等战利品,同时也为了频繁而又长期的统一战争的需要,加之北方地区一百多年来长期处于战乱分裂的局面,人烟稀少,土地荒芜,于是在北魏畜牧业中占有极为重要地位和影响的国营牧场便应运而生了。
表1:北魏四大国营牧场
机械化发展畜牧养殖论文
1塔城地区畜牧养殖业发展概况
塔城地区一直以来被称作新疆的粮仓、肉库、油缸,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全区拥有天然草场面积706.6万hm2,占新疆草场总面积的12.3%,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572万hm2,占新疆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1.9%。2012年,全区牲畜最高饲养量848.5万头(只),年末牲畜存栏451.01万头(只),增长2.7%;全年繁殖成活幼畜326.47万头(只),出栏各类牲畜394.89万头(只);家禽623.45万羽;肉类、奶类和禽蛋总产量分别达到16.43万t、22.57万t和2.46万t;实现畜牧业总产值58.53亿元,比去年增加2.67亿元,增长4.8%,占到大农业总产值的31.86。牧民人均收入达到6227元。人均收入中来自畜牧业收入5547.4元。全区已发展养殖专业乡31个、专业村198个,规模化养殖小区364个,专业牲畜交易市场19个,各类中介组织13个,组建养殖专业合作社201家,其中,养牛合作社58家,养羊合作社76家,其他合作社67家。已基本建成100万只巴什拜羊、20万头优质牛、30万羽特禽养殖基地。
2发展畜牧养殖机械化必要性分析
近几年,按照地委、行署确定的“三个下来,七个起来”中的牲畜存栏多起来、牧民定居富起来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加大了标准化养殖小区、规模化养殖场的建设力度,同时依托区域内盖瑞乳业、海川乳业、万通活畜、绿草原等畜牧产品加工企业,推动养殖小区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把畜牧养殖业培育成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因此,要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充分利用地区丰富的饲草资源,降低作业成本,减轻农牧民的劳动强度,增加牧民收入,提高畜产品品质,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畜牧养殖机械化已迫在眉睫,推广畜牧养殖机械化势技术在必行。
3发展畜牧养殖机械化的优势与不足
3.1发展畜牧养殖业的优势
当代畜牧兽医促进防疫发展论文
队伍老化,思想不稳基层兽医站建站初期人员多是由民间游医组成,现大多数已退休,由其子女顶替,他们中文化程度以小学、初中居多,接受现代科学技术能力有限。畜牧兽医的大中专毕业生因乡镇兽医站收入无保障,社会地位低下而望而却步。为了维系现有防疫工作的开展,兽医站只能留任文化程度低的员工。目前的防疫队伍中专以下文化程度的人超过50%,与新形势下动物防疫工作的需要严重不适。由于评价机制不健全,考核机制松散,没有明确的目标责任体系、利益诱导机制与激励机制,严重影响了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由于地位低、待遇差、工作辛苦,防疫人员纷纷转行、“下海”、“跳农门”,队伍很不稳定。检疫装备简陋,影响动物检疫工作由于对基层检疫站的投入资金不多,导致基层设施较差,无法适应当前动物检疫工作的需要,甚至有的乡镇畜牧兽医站在多次的机构改革中被排卖或转让,根本就没有乡镇畜牧兽医服务机构的办公场所。基层防疫人员装备简单,冷藏和防护设备都无法配备。乡级站缺乏必要的交通、通讯工具,遇突发动物防疫案件或重大疫情,很难做到及时、准确掌握信息,迅速上报疫情,快速作出诊断,采取果断措施控制扑灭疫情。
健全动物防疫机构,稳定防疫队伍县级以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为行政管理类事业单位,在机构建设中要合理界定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职责和任务,突出动物防疫和科技推广工作,统筹考虑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人员编制,特别要充实县、乡两级防疫力量;采取切实措施,稳定专业人才,实行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证书制度,保证省、州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80%,县级站不低于90%,乡级站保证100%。加强教育培训,提高队伍综合素质针对我市动物防疫队伍的现状,应采取多种形式,对动物防疫员进行系统培训。培训教育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1)统一教材和培训师资。按农业部编写的动物防疫员培训教材,统一培训师资。由县(市、区)统一组织的方式对动物防疫员在每年春秋两次集中防疫工作前进行两次集中培训。(2)举办专业技术培训班。组织年龄较小、有兽医知识和技能的防疫员举办专业学习班,使其获得专业技术文凭。(3)外聘大中院校的教授及行业知名专家集中时间进行培训。对于从事畜牧、防疫、检疫、兽药执法以及兽医诊疗等专业性强的技术人员,加强法律及专业知识的培训;同时要结合本地区疫病流行特点,追踪国内外最新的疫病防治动态,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集中培训和针对性指导相结合,从根本上提高人员政治和业务素质,促进动物检疫工作发展。建立强有力的考核机制将动物防疫考核结果记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内容,能有效督促政府对动物防疫的重视程度,投资相应的人力和物力,确保免疫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前的动物防疫考核都是上级业务部门对下级业务部门,政府很少参与,考核结果也不影响对政府政绩的评价,根本不能吸引政府对动物防疫工作的关心,极大地制约于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落实。2.4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建立科学、稳定、合理的财政保障机制是顺利开展物检疫工作的最基本的保障。将兽医行政、执法和技术支持的工作经费及村级防疫员的补贴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实行全额预算管理。用于乡村级防疫员的工资(依地区而定工资标准)、培训和相应的配套设施的建立和购置。基层防疫体系的建立是一项长期的利国利民的回报性工程,各级政府部门要权衡利弊,尽早行动起来,因为它关系着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本文作者:梁小萍张杰平工作单位:广西凭祥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中古时期北方地区畜牧业发展论文
提要中古时期,我国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畜牧经济的比重曾有明显上升,畜产结构也发生了大变化,具体表现为:畜牧区域曾向内地显著扩张,大型国营和私营畜牧业一度相当繁荣,农耕地区家庭饲养规模也有所扩大,羊取代了猪成为主要肉畜。但经过一段上升和繁荣之后,畜牧业重新渐转衰退。上述这些变动,与人口密度的升降和游牧民族的内徙直接相关,是农耕与畜牧两种具有不同生态适应性和能量生产效率的经济生产方式不断竞争消长的结果,与所谓“胡化”和“汉化”过程互为表里。
【关键词】中古时期北方地区畜牧业
农史学家认为,进入传统农业时代之后,中国的经济发展长期处于“重农轻牧的跛行状态”,与欧洲中世纪一直保持着农牧并重的局面迥然不同,作物种植特别是谷物栽培占据着绝对支配地位,畜禽饲养业则无足轻重。因而,自战国以来,中国农业乃是一种“跛足农业”,即作物种植与畜禽饲养发展极不平衡的农业(注:参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编《中国农学史》上册,科学出版社,1984年,56、75页。)。大体说来,这种看法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在长城以南地区,自战国秦汉以来,畜牧业的确基本处于农耕经济的附属和补充地位,并且从总体上说,其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呈下降的趋势。不过,具体就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而言,这种下降的趋势是波浪式,而不是直线式的。在某些历史阶段,这一地区的畜牧经济比重曾经比前一历史时期有明显的上升,中古时期即是如此。
关于中古黄河中下游畜牧业的问题,一些学者的论著曾有所涉及,比如关于中游地区畜牧业的分布、北魏时期的国营畜牧业、唐代的马政等均曾有所论述(注:谭其骧《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一文(收入其《长水集》下册,人民出版社,1987年),为探讨东汉以后黄河长期安流的原因,曾对先秦至唐代黄河中游的农牧消长情况做了较多论述;史念海《隋唐时期重要的自然环境的变迁及其与人为作用的关系》和《论唐代前期陇右道的东部地区》等文(收入所著《河山集》5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对黄河中游的半农半牧地区和牧业生产有所论述;朱大渭《北魏的国营畜牧业经济》(收入所著《六朝史论》,中华书局,1998年),对北魏国家牧场建立的动因、实况及其与北魏统一北方及国势强盛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马俊民、王世平著《唐代马政》(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对唐代马政(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进行了较系统研究。除此之外,唐启宇《中国农史稿》(农业出版社,1985年)4章2节、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卷3章1节简述了魏晋北朝时期畜牧业向内地扩张的史实;高敏主编《魏晋南北朝经济史》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15章则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畜牧业做了简要概述。还有一些学者的论著对这方面的问题也略有涉及。但已有的成果多限于讨论局部性具体问题或做笼统简略介绍,目前尚未见有关于这一问题的系统综合性论著发表。),但关于中古黄河中下游畜牧生产的历史变动及其社会生态导因、经济意义与文化内涵,尚未见有专门的讨论。为弥补这一欠缺,笔者曾在《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注:参拙著《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04-124页。)一书中对有关问题做了一些初步探讨,本文拟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申论。主要问题包括:1.中古以前黄河中下游畜牧生产的基本面貌与发展趋向如何?2.中古时期本地区畜牧生产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动,原因何在?3.何以本地区畜牧经济在中古前期一度明显上升之后复转衰退?4.如何认识中古北方胡汉民族融合与农牧经济变动之间的关系?作者试图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为探讨古代中国(不包括中国西北草原地区)农牧经济畸轻畸重、跛足发展的过程与原因提供新的思路,并对所谓民族文化融合与农牧生产方式选择的关系问题提供粗浅看法。由于直接有关的资料并不充分,笔者对一些问题较多地进行了个人认为是合理的推测,所得出的结论恐难免有很大主观性,舛谬之处,恳请识者批评驳正。
一上古时期畜牧生产的基本面貌与发展趋向
考古资料证实,大约在距今一万年前后,黄河中下游地区开始踏入农业时代的门槛,畜禽饲养业也应运产生。在新石器时代,这一地区的畜牧生产取得初步发展,马、牛、羊、猪、鸡、犬相继被驯化家养,我国传统的“六畜”逐渐齐备。各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都发现有大量的家养畜禽骨骸遗存,其中以猪的饲养最为普遍、数量也最多。考古资料显示:在河北磁山文化遗址中,已有颇多的猪骨出土;至仰韶文化及其后的龙山文化时期,家猪在各种家畜中占绝对优势,成为当时这一地区最为普遍饲养的家畜(注:参梁家勉《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农业出版社,1989年,37页。)。至于原始时期这一地区的作物种植和畜禽饲养在经济比重上是否有明显的轻重大小之分,尚无法证明。
贫困山区畜牧业发展浅议论文
贫困山区一般具有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居住分散、经济落后的特点,同时也存在着草山草坡面积大、农副产品丰富,剩余劳力充足的状况,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况且,畜牧业投资小、周期短、销路好、见效快,符合千家万户的生产利益要求。因而,它对于增加贫困山区农民收入,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对于贫困山区如何发展畜牧业,使其成为一个支柱产业,这是一个值得实践与探讨的问题。这里,笔者试从分析大悟县畜牧业现状入手,来谈谈贫困山区畜牧业的发展。
大悟县地处鄂东北边陲,是大别山区的一个贫困山区县。55万人口,1950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八山半水分半田。,农村人平纯收入1601元。建国以来,特别是“七·五”以来,大悟县畜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受到旧的传统观念和习惯、落后的生产方式、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现仍未摆脱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束缚。主要特征有如下几点:
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在较大程度上依赖着种植业生产的发展。大悟县历来对猪禽的生产较为重视,可从两个方面数字说明这一点。一是把猪牛羊禽的饲养量按牛单位折算,猪禽分别居第一位和第三位。二是在畜牧业产值结构中,猪禽分别居第一位和第二位。而猪禽的发展快慢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种植业提供农副产品的多少。四九年,粮食生产水平低,年产4.4万吨,牲猪年末存栏只有2.5万头。五七年,粮食产量达到五十年代最高水平,产量11.22万吨,牲猪年末存栏达到该年代最高水平,为9.6万头。五八年至六一年,三年自然灾害使粮食由10.33万吨下降到七万吨,牲猪年末存栏也从7.8万头降到2.6万头。七o年至七二年,粮食产量过15万吨大关,牲猪年末存栏也过10万头大关。八o年至二00一年,粮食产量连年上升,由14.9万吨上升到20.4万吨,牲猪存栏也由13.2万头上升到24.8万头,为历史最高水平。因而畜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种植业的制约。
二、畜牧业在农业结构中的比重偏小,宏观控制难以实现。大悟县是以农业为主的山区县,人平只有七分耕地,单纯靠粮食就是绣出一朵花来,也只能解决温饱,但发展畜牧业的潜力却很大。一是草山草坡面积大,有天然草场124万亩,据测算可载畜8万个黄牛单位,而目前只利用了60%。二是饲料来源广,大悟县是全省三大花生生产县之一,年产农副产品等饲料5亿公斤,但实际用于养畜的只占47%,在农业结构中,种植业产值通常占农业总产值的60%左右,畜牧产值只占30%左右,所占比重太小。而在畜牧业内部,只重视粮食畜禽的发展,忽视食草畜禽的发展。按牛单位计算四九年食粮畜禽与食草畜禽之比0.44:1,八五年为2.57:1,九0年为1.26:1,与当前耕地面积与草场可利用面积之比0.51:1不相称。
对于农业结构,大悟县采取了一些措施予以调整,但由于生产力低下,经济落后,综合素质差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难以达到目的。
三、千家万户饲养、小群分散经营、传统的饲养观念和方式未摆脱,出栏率、商品率低。大悟县畜牧业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这种千家万户饲养,能利用各自的有利环境、剩余劳力、农副产品、残剩食物、简便畜舍等生产出小量的畜禽产品。但是,传统的饲养观念和方式未摆脱,大多数农民还是“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养鸡下蛋换点油盐钱”的生产观念。饲养方式多采用,喂猪“一瓢水,一把糠,一篮菜”,耕牛全靠稻草养命,养鸡“白天自找食,进笼一把谷”。因而,长期以来,牲猪出栏率未超过75%,商品率未超过80%,耕牛出栏率、商品率均未超过10%,山羊出栏率、商品率未超过50%,家禽出栏率、商品率未超过20%。
落实畜牧局副局长工作总结
今年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县的畜牧业工作圆满完成地区下达的各项生产和业务工作计划,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本人做为本局主管业务工作的副职领导和一名专业技术干部,工作中能够积极发挥作用,完成了自已的责任。以下简要总结如下:
一、政治上
从年初开始,积极参加意识形态反分裂斗争学习活动和第三季度以来开始的反分裂斗争再教育活动,前后学习30篇以上各类政治理论性文件,领导讲话等学习材料,共撰写了3万多字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力求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特别是经过反分裂斗争再教育活动的学习,提高了政治上是非辨别力和政治免疫力,提高了认识。尤其是更加认清“三股反动势力及热比娅之流”的反动罪恶本质和目的。他们利用风俗习惯、文化、宗教等活动,欺骗无知群众的单纯感情,以便达到自己的罪恶目的本质。从今以后我做为一名共产党员,领导干部,更加决心在反分裂斗争中发挥一面旗帜的作用。
二、业务上
1、我在局里负责业务工作,完成了全年本局和对各乡镇畜牧业绩效考核工作。每一个季度工作的进展情况,以科学态度汇报给县领导,及时提出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利用业务工作检查指导下乡和一年四次的县考核办组织对乡镇考核工作,到1000多个村和2000多个农牧民家里进行调研,对全县畜牧业现状第一时间掌握清楚,及时写成分析报告送县领导参考。
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
中国文化自古就提倡“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把“五常”作为做人的道德伦理准则,其中“信”就是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是诚的意思。诚信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规则,也是传承的文化思想。“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学术期刊是承载科研原始创作成果的重要媒介,是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为作者解决了毕业、评职称、课题结题发表论文的难题,同时也肩负着维护科研诚信的职责。编辑是期刊建设过程中的活动主体,对论文质量的把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笔者根据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以黑龙江农业科技杂志社黑龙江畜牧兽医编辑部为例对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中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能够为同行提供借鉴,并充分发挥编辑在杜绝学术不端行为过程中的责任与担当。
1科研诚信的重要作用
科研诚信是科技工作者的生命,然而科研抄袭、剽窃、学术造假现象屡禁不止,如何消灭学术不端行为,改善学术不端现状,降低论文重复率,提高学术创新性,已迫在眉睫。那么什么是学术不端行为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中对学术不端行为给出了界定:“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2014年4月3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指出,学术期刊要规范编辑出版流程,努力提高学术质量,注重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建设,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禁止由其他单位和个人代理发表论文,杜绝刊发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文章[1]。2019年7月1日,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发布我国首个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行业标准———《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174—2019)[2],标准中界定了学术期刊论文出版过程中作者、审稿专家、编辑三方可能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为各类学术不端行为的判断和处理提供了依据。2019年9月25日,科学技术部、中央宣传部、最高人民法院等20多个部委联合颁布了《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3],该规则第九条明确指出,论文发表中的科研失信行为,发表论文的期刊编辑部或出版社有义务配合开展调查,应当主动对论文内容是否违背科研诚信要求开展调查,并应及时将相关线索和调查结论、处理决定等告知作者所在单位,从法律角度明确了期刊编辑部的责任。由此可见,国家高度重视科研诚信的建设,先后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绝不姑息学术不端行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4]。学术期刊是国家科研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学术研究,推动文化创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5]。
2编辑出版过程中的常见学术不端行为及防范建议
《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174—2019)[2]将论文作者的学术不端行为划分为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违背研究伦理及其他学术不端行为共8种类型,每种类型中又包括若干种类,可见一些作者在通过“另类”方式进行着自己的“原创”论文写作,并且可选择的方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大家为之努力呵护的学术环境正在被这类作者玷污,学术环境的净化工作刻不容缓。一篇论文从作者投稿后要经过多个环节才能出版发行,那么如何在繁杂的工作中有效甄别出学术不端行为,规范出版原创论文呢?作为一名编辑,首先应该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具有敏锐的洞察力,鹰一样的眼力;其次扮演好在编辑出版过程中的角色,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最后善于总结,对于工作中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坚决抵制并及时解决。笔者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目前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中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源头把关不严、一稿多投、更改作者姓名、同行评议等,下面就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2.1源头把关不严
科协工作总结
二00年是“十一五”时期的开局之年,市科协所属学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中国科协“七大”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按照市科协的工作布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优势,开拓创新,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新的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各学会组织国内各类学术会议18次,参加人数220人(次),交流论文98篇,举办学术报告会22次,参加人数1120人(次),举办科普讲座204次,听讲人数12070人(次),举办科普展览34次,参观人数15900人(次),举办专题科普宣传65个,组织工作人员110人次。无偿科技咨询32项,被采纳科技建议20项,引进技术20项,开发新产品6项,推广新技术15项,主办科技期刊4种,年发行总数为10250册,举办36学时以上培训班16个,培训人数600人次。
一、努力打造学会活动精品品牌,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参加学会活动的积极性。认真组织开展市科协第十二届(200-200年度)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评选工作。
学术论文是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教学、生产实践中智慧的结晶,市科协每两年开展一届的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对激发和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西部大开发和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学术造诣,促进科研创新,促进学术活动多出成果与人才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已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通过围绕我市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积极组织开展学术探讨与学术交流,撰写和发表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较深研究水平的科技论文。本届共有23个学会提交409篇参评论文。经市科协第十二届优秀学术论文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评选了壹等优秀学术论文36篇,贰等111篇,叁等146篇,未评上116篇。
本届共评选出优秀学会5个,先进工作者56名,优秀会员80名。
专家评委会认为,从本届优秀学术论文质量总体上看,一是论文总体水平有提高,特别是基层论文较多,;二是论文本身的学术价值有所提高,并在社会效益,生产实践及经济效益方面有所体现;三是论文的内容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实际生产实践中的文章有所增加。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即有些学会在报送过程中作者学会签注意见一栏中没有具体的意见说明;有些论文题目与评审表的题目不符,要维护论文的严肃性、广泛性,有些文章纯属技术性介绍,没有可对比性,要提升论文的的科学性、学术性等,初审要严格把关,充分体现优秀学术论文评审的严肃性,各学会必须做好论文报审的把关工作,要严格按照市科协优秀学术论文的评选办法,做好优秀学术论文的评审报评工作。不足之处我们要进一步改进,严把审查关,使之更加完善。
草食家畜征稿简则
1.本刊为中国农业核心期刊。由《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同时作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全文收录。本刊主要介绍国内外有关草食家畜研究领域的新成果、新理论、新技术、生产管理经验、新信息和发展动态等。报道内容为牛、羊、马、骆驼、家兔、鹿等草食家畜的遗传育种、繁殖技术、饲料营养、饲养管理、家畜生理卫生、畜产品生产、草原牧草和畜病防治及国内畜牧、兽医、草原经济方面的科研成果、论文等。热忱欢迎畜牧界的广大同仁赐稿。
2.文稿要适合本刊选题,要求观点明确、重点突出、数据准确、文字精炼,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字数一般控制在5000~10000字以内。
3.文稿包括(按顺序):题名、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地址、邮编、中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以及英文题名、作者姓名、工作单位、摘要和英文关键词(内容与中文一致)。在首页地脚还请标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简介,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职称、学历、研究方向、电话(手机)、电子信箱等。
4.来稿请注明科研项目来源,项目名称、项目编号。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等。本刊发表的论文,凡涉及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者,请及时与本刊联系,提供获奖证书和成果鉴定证书复印件。
5.科学术语应采用国家正式公布或公认的,数字一般用阿拉伯字表示,计量单位的使用要符合国家标准。如“米(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吨(t)”、“千克(kg)”、“克(g)”、“毫克(mg)”、“公顷(hm2)”、“平方公里(km2)”、“升(L)”、“毫升(mL)”、“立方米(m3)”、“秒(s)”、“分(min)”、“小时(h)”、“天(d)”等表示。
6.正文各级标题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同级题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用下圆点相隔,最末一位数后不加标点。如“l”、“1.1”、“1.1.1”、“1.1.1.1”,标题层次以4节为限,一律左顶格书写题号,后空格书写标题。
内蒙古生态经济综述
本文作者:梁荣赵秀丽工作单位:内蒙古财经学院
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成立大会暨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于26年1月7日在呼和浩特市召开。来自内蒙古党委政策研究室、内蒙古社科联、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气象局、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环保局、内蒙古党校、内蒙古生态环境监测站、内蒙古统计局、内蒙古财经学院等16个党政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领导、专家、学者共68人出席了会议。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给予关注和报道。与会代表提交论文16篇。大会由内蒙古财经学院、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筹委会)共同主办。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郝益东应邀与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由内蒙古财经学院副院长李春林教授主持。内蒙古财经学院院长张亚民教授致开幕词。内蒙古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高出席了会议。内蒙古党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张太平研究员关于5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章程6进行了说明。内蒙古财经学院副院长李春林教授就学会组成人员进行了说明。会议表决通过了5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章程6、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领导成员及办事机构人员名单、常务理事名单、学会顾问名单。会议选举郝益东副主席担任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名誉会长,内蒙古财经学院院长张亚民教授当选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会长。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副会长由内蒙古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刘高、内蒙古气象局局长乌兰、内蒙古党校孙兆文教授、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暴庆五研究员、内蒙古师范大学额尔敦扎布教授、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局副局长永红、内蒙古党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张太平、内蒙古经济信息中心主任杭栓柱、内蒙古财经学院副院长李春林共9位同志兼任,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秘书长由内蒙古财经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潘建伟教授兼任。表决结束后,大会举行了隆重的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的揭牌仪式。科学发展观是当今时代的指导思想,本次会议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会议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一、进一步明确和深化了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认识
内蒙古师范大学额尔敦扎布教授作了题为5从社会角度看生态6的主题演讲。额尔敦扎布教授指出,中国面临的问题是高耗能、高消耗。我国GDP增长是靠能源和资源的消耗,靠高投入以及粗放型增长方式带来的,这必然对生态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经济的增长、能源的紧张对生态问题造成巨大的压力,同时,人口问题、就业问题、贫困问题对社会造成巨大的压力,造成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整个生态恶化。额尔敦扎布教授进一步指出,当前,自然生态失衡是比较严重的,导致自然生态失衡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态失衡,社会生态失衡的主要原因是价格制度、财富分配不公和三信危机(信仰危机、信心危机、信用危机)等。因此,要解决自然生态失衡问题,必须使经济、社会、生态保持动态协调发展。对于理论工作者来说,就要对经济、社会、生态进行综合研究,而不能就生态谈生态,要把经济和谐当做问题导向的科学,从多个角度去研究生态,目的是保证我们的生存条件本身,保证良好的生存条件下的经济的发展和福利的增长。内蒙古党校孙兆文教授则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视角指出,只有四大文明协调发展,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要把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发展生态经济既要尊重经济规律也要尊重生态规律,提出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进而指出发展生态经济可选择的模式。发展生态经济要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追求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循环利用、可持续利用,追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要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弘扬中国少数民族的绿色文化传统结合起来,要将人工治理和和自然休养生息结合起来,将强化宣传教育和严格执法监督结合起来。
二、生态经济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可持续发展问题
内蒙古农业大学李青丰教授在题为5内蒙古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6的演讲中,首先总结了内蒙古草原的战略意义,草地作为一种资源,具有生态功能也有资源属性。畜牧业生产是内蒙古草原最主要的资源功能,也是人类干扰草地环境的最主要的形式,由此引发了草地利用和草地保护问题。在利用草原方面,畜牧业生产是农牧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同时在保护草原问题上,畜牧业生产又是造成草原退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从草地退化的原因来看,一是草地超载过牧问题严重,草畜不平衡,草地植被遭到破坏。季节性和区域性草畜矛盾是草地退化的最主要的原因。二是系统投入和系统产出的失衡问题。对草地投入的太少,索取的太多,这就是系统裂变的主要原因之一。李青丰教授进一步分析指出,我国是单一的依赖于草地生产、放牧的生产方式,正是这种传统的靠天养畜的畜牧业生产方式造成草地退化和裂变,人为的干扰、自然灾害只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要实现草地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生产方式的调整来减轻草地的压力,要采取预防的措施。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的暴庆五研究员作了题为5深入研究内蒙古生态经济问题,推动自治区经济可持续发展6的发言。暴庆五研究员从发达国家先经济,后生态的发展对比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暴庆五研究员强调指出,内蒙古生态经济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内蒙古面临的生态经济问题相当突出,实现内蒙古自治区可持续发展就成为现实的、必然的选择。内蒙古农业大学盖志毅教授从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与国家安全这一角度,就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做了初步探讨,系统论证了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迫切性与可能性。盖志毅教授从充当一定守边任务的牧民减少了生存和立地的空间、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导致牧民的贫困影响社会的稳定、在牧区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矛盾三个方面阐述了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同时,盖志毅教授从草原生态系统跨越国界的特性对国际周边国家的影响以及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安全的重要作用、草原生态系统孕育的多种生物物种延续问题等角度也论证了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对国家安全的重要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必然会从多方面影响我国的国家安全。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考虑通过实现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来营造一个更好的国际环境。从人类的最终的安全角度,应保证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