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4 17:39: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学习小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考历史小论文题型失分归因分析
摘要:高考历史小论文题型的出现旨在引领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前进方向。积极探索各种突破高考历史小论文题型失分困境的有效策略是应对高考历史小论文题型的必经之途。历史教师应通过重视专题学习、建构“完整的历史”,厘清答题流程、构思“完形的答案”,品析范文成果、借鉴“完好的创作”,解读评分标准、明晰“完美的尺度”等策略助力考生顺利应对高考历史小论文题型。
关键词:高中历史;高考;历史小论文题;专题学习
高考历史小论文题型年年有变化,然而变的是外在的“包装”(材料呈现方式),不变的是内在的“产品”(考察学生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小论文题以其“独特、新颖、开放、综合”的外在表征首次出现在2001年上海高考卷中,后来频繁出现在全国卷的第42题,该题型的出现旨在引领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前进方向,考察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水平达成的境况,指导高中生日常的历史学习方式。基于此,历史小论文既是体现历史高考改革创新成果的重要表征,又是精准测量学生历史核心素养落地情况的常规题型。对于高考历史小论文题,所有师生在平时教学中用力颇多,但是高考历史小论文题失分惨重的现实成为每届师生心中永远无法抚平的“伤痛”。那么,考生临场应答高考历史小论文题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又有哪些?针对这些问题,有哪些比较好的教学策略呢?本文拟以近几年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2题为例,着力深挖高考历史小论文题失分归因并探索应对高考历史小论文题的有效策略。
一、高考历史小论文题型的失分归因
1.选题问题选择适切的论题是顺利完成历史小论文的关键而且是第一步。选择适切的论题一般要坚守三个原则:一是“宜小不宜大”。这里的“小”和“大”是指论题的范围,包括论题涉及的领域、时空的跨度、内容的多少等等。在历史高考中,考生往往因“选题过大”而在小论文论述过程中“泛泛而谈”失去目标,或者“蜻蜓点水”失去深度。例如,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卷Ⅲ)第42题,题目要求考生自拟一个论题,有的考生选择了“改革开放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这个论题,这个选题范围太大,论述时难以驾驭。二是“宜新不宜旧”。这里的“新”和“旧”是指论题选择的视角,论题选择应该有新发现、新视角、新层面,而不能使选题“老调重弹”“落入俗套”。三是“宜易不宜难”。这里的“易”和“难”是指向考生对论题的熟悉程度,论题选择应该立足于自己熟悉的历史知识、立足于自己感兴趣的时政热点和生活热点,而不是一味地为了“求新求异”去选择从自己陌生的层面或角度寻找历史论题。2.论证问题论点、论据、论证、结论是小论文写作中不可或缺的四个要素[1]。论点是历史小论文阐释的具体观点或者看法,相当于写作文的标题;论据为论点服务,一般用史实或作者自己的解释来说明、支撑论点;论证是按照一定的思维逻辑运用相关理论来阐释论题;结论是紧扣选题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和升华。考生在论证方面一般会出现的失误有四:一是论点不明确、闪烁其词,如2019年历史高考(全国卷Ⅱ)第42题,材料呈现了一位学者对19和20世纪历史发展的认识,对此认识要求考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皆可),但不少考生在论证时模棱两可,具体反对什么,支持什么,赞同什么,不赞同什么,旗帜不鲜明、立场不够坚定;二是论据素材单一、不典型,或与观点不吻合;三是论证过程缺乏学科知识的逻辑性;四是结论丢失,或者虽有结论但缺失“点睛之笔”。据此,论证问题方面的失误是考生在历史小论文题型失分的又一重要原因。3.表述问题高中生撰写历史小论文要求文字语言表述精练精辟,切中要害,层次分明[2]。然而,由于平时对史学阅读与理解不够重视、对历史抽象概念的理解浅尝辄止、对历史学科话语体系置若罔闻、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支离破碎,使得高中生不管在平时练习中还是历史高考过程中,都难以用较为精准的历史术语或历史概念组织语言阐述具体的历史问题。高中生在表述层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表述“无中心”,缺乏主旨意识。比如,2020年历史高考(全国卷Ⅱ)第42题,考点涉及的是“欧盟”这个区域性组织,但是不少考生在论述过程中没有紧扣“欧盟”这个主题,而是随心所欲地写成其他国际性组织或区域性组织。二是表述“无语序”,缺乏一定的逻辑性。历史事物本身具有“萌芽→发展→繁荣→衰落”的过程,而且人们认识或研究历史现象、历史问题也都是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由具象及抽象的。这两个过程便是历史学科的逻辑性。表述缺乏逻辑性就是忽视了历史事物本身的发展逻辑,也忽视了对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认知逻辑。比如,2021年高考历史(全国乙卷)第42题,学生在具体叙述自己所选的“党历史上的两次会议”时,出现了时空颠倒的问题,哪个会议在先,哪个会议在后,自己写着写着就迷失了方向。
二、高考历史小论文题型失分的应对策略
高中思想政治课小论文写作研究
摘要:在现代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师怎样才能应对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在保证本学科的科学性的同时,还突出体现时代的特征;既要充分坚持教育教学的基本方向,同时还要将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变,通过在课堂中融入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不断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提升,培养现代教育中的创新性人才,是现代高中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针对这一问题,结合现代高中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更应该积极探索,特别是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对小论文写作重要性的认识,通过这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全面推进高中政治教育水平。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小论文;写作
一直以来人们都有一个错误的认知,认为写作应该是语文学科的特征和专利,其他学科就是对习题进行反复练习。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利用写作的方式让学生对某一知识点进行掌握和理解,特别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其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不仅包含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相关的文化现象,同时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也有着很大影响。通过写小论文的方式能及时反映出学生在课堂中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认识问题的深度。基于此,本文就将结合高中思想政治的实际教学情况对小论文的写作展开研究,希望对广大教学工作者提供一定参考[1]。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教学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曾经提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加强对国家先进发展理念的学习,引导学生正确地投入到社会生活和发展过程中,通过学习和探究,逐步形成完善的学习理念,提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树立起正确的发展思想,为今后的发展和能力提升奠定基础[2]。这也意味着,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点就是对高中生展开思想教育,从而全面提升高中生的思想政治能力和素质。那么,通过日常对思想政治常识的学习,怎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不仅要对其言行进行关注,同时还要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实际,在政治常识的引导下展开详细的研究,对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反省。因此这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现阶段所讲到的知识点进行综合,通过和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适当地写出政治小论文。这不仅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检验,同时也是考察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一个良好方式。比如教师在讲《政治常识》中的“我国的政党制度”时,想要让学生更好地对书本中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了解,教师可以布置《我心中的中国共产党》为题目的论文,让学生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更好地对自身认识进行表达,从而让学生对国家和政府建设起到更多的共鸣。在对这篇论文进行写作的过程中,教师能发现很多学生在举例说明的过程中都运用到了汶川地震、南方雪灾等重要事件,通过这些生活实例的列举,教师更能明确地认识到政治课程在学生思维发展中的积极影响,对进一步开展之后的教学和指导工作将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3]。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毕业论文格式5
封面
一,篇名:
1.「篇名」包含「主篇名」与「副篇名」两部份.主篇名在前,副篇名在后,其间以「--」连接.
2.主篇名统一名称为:「《⊙⊙⊙⊙》研析」.其中「⊙⊙⊙⊙」即为小论文中所讨论研析的书籍标题.副篇名自订,副篇名所指称的乃小论文议论之题旨.
3.例如:《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研析--无奇不有的人性.
二,撰稿:
杭州市政治课改革经验得到专家肯定
针对近年来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学生“听无味、学无用”等问题,杭州市全面推广以“小课堂、大社会”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改革。这种做法得到了参加,97全国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研讨会的专家与代表的高度评价。北师大教授、全国中学德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贺允清等专家认为这一改革解决了中学政治课教学中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途径和操作上探索了一条新路子,提供了好经验。
自1992年11月开始,杭州市进行了政治课教学改革,以课堂时政演讲、材料进课堂、课外实践活动和撰写小论文、改革原评价机制为“结构评分制”促“知、情、意、行”统一等为配套措施进行了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探索。至今,课堂内5分钟时政演讲已有时政要闻、时政追踪、时政专题评析、时政知识或背景材料演讲等序列化的4种类型。杭州市教委要求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引进活材料,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材料包括三类,即有关党和国家最近时期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材料及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和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规定每个教师每学年必须做100张卡片,并选送5张给市教研室。每张卡片均有原理观点、材料内容、使用说明三个项目。在此基础上市教委教研室汇编了初中、高中《教学素材集萃》各一册。
杭州市组织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思想教育与品德养成和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两种类型,开展了“我身边的共产党员”、“我家15年的变化”、“从蔬菜价格的变化看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等活动。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和小论文,将课堂学习的理性知识与实践活动成果相联系,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写小论文——课堂宣讲”的教学活动系列。杭州市已建立了两年评选一次中学生优秀政治小论文的制度。近几年,获全国性中学生小论文一、二、三等奖5篇。同时,杭州市将学生学业成绩分成行为成绩、平时成绩、期末卷面成绩三项,按一定比例赋值进行评价机制的改革。其中行为成绩由班级学生组织行为考评小组认定。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和参加业余党校的表现纳入学习成绩的考核。
批判性思维的教学与逻辑学研究
(一)逻辑观念的要求逻辑作为一门研究推理或论证有效性的工具性的思维科学,它在现实生活中是以实用为价值基础的。学好逻辑,可以培养认识世界的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沟通交际的能力,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培育人文精神,培育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培育逻辑意识与素质,理解认识不同文化之间思想方式的沟通是如何体现逻辑精神的[2]。因此,在逻辑教学中,要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持续地体会逻辑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有效说理、沟通”的。比如,让学生体会前美国总统杰弗逊曾经说过的“在一个共和国,由于公民所接受的是理性与说服力而不是暴力的引导,推理的艺术就是最重要的”,欧文•柯匹、卡尔•科恩在《逻辑学导论》中所说的“逻辑学就是研究推理的学问。逻辑学研究致力于阐释、说明与论证关于正确推理的多种原理,展示它们的效用,从而为人们更好地进行理性思考提供帮助”,以及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所说的“就逻辑学作为真理的绝对形式来说,尤其是就逻辑学作为纯粹真理的本身来说,它绝不单纯是某种有用的东西。但是如果凡是最高尚的、最自由的和最独立的东西也就是最有用的东西,那么逻辑学也未尝不可认为是有用的”。由此,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持续地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任何分析、评价、批判都必须是“逻辑的”分析、评价、批判。通过这样的教学,我们就是要解决如下两个问题:逻辑学是什么?逻辑学有什么用?(二)技术方法的要求逻辑学具有全人类性的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讲,逻辑就是大家分享规则。这些规则就是逻辑学中一系列抽象掉思维内容的技术方法。即使是对非形式逻辑的学习,也会有一定的模式化的技术方法。因此,学习逻辑、运用逻辑,实际上就是学习、运用这些技术方法。而逻辑学的工具学科性质也决定了这些技术方法是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加以掌握、通过具体的实践加以巩固的。例如,目前社会各种有关逻辑的考试中,包括MBA、MPA、MPAcc、GCT、国家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等,其题干的内容设计,往往涉及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现实问题。这些现实的问题,广泛涉及自然和社会各个领域,而这些问题在论证结构上都可以化归为一定的逻辑结构。因此,这些试题并不是考查这些不同领域的专门知识,而是考查考生快速阅读文字材料,正确敏捷地理清这些问题所具有的逻辑结构,进而利用逻辑的技术方法,准确把握其观点与论证结构,正确把握逻辑关系,运用逻辑思维迅速找到正确答案的能力。亦即考查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分析、理解、概括信息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即使这些试题在内容设计上出现一些非常绕口、绕人的东西,甚至会设置一些思维陷阱,但只要掌握一定的逻辑的技术性方法,将逻辑的观念与方法统一在技巧性的实践中,就可以一一化解那些绕口、绕人的东西。因此,理解并掌握了技术性方法,就理解、掌握了现实生活中分析、评价、批判的根据是什么。这样,就能潜移默化地持续地体会在现实生活中,任何逻辑的分析、评价、批判都需要分析、评价、批判的“逻辑”,并借此解决如下问题:怎样学好与用好逻辑?(三)观念只有与方法结合在一起才是现实的波普尔曾经说过,科学开始于问题。其实,“一切思索都开始于问题。在怀疑精神的基础上,怀疑的心理机制能够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考也就开始了。其所能带来的是在接受一种事物或认识时的不确定和再思考。这是对盲从的一种主体性觉醒。一个事物或认识只有被怀疑,才会被关注,被思考。一些怀疑通过思考走向肯定和认同,一些怀疑则因思考而深化,并通过批判而达到创新。因此,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因素,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具有怀疑精神是防止思想僵化、停滞、狭隘、片面,是思维保持内在活力的主观动力。具有这种动力,批判性思维就开始了它的历程。”[3]208尤其是当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面对铺天盖地的各种信息,我们是照单全收,还是有选择地接受?我们能否适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选择?能否养成问“为什么这样”、“是不是这样”的习惯?怎样既批判性地认识问题,也批判性地认识自己?这些都是批判性思维所要回答的问题。但批判性思维仍然是以逻辑学的原理和运用为学理基础的,与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等学科广泛交叉融合,属一门广义的逻辑学和以思维问题为核心的交叉思维科学方法论。①其性质按我们的理解,不但可以强化对亚里士多德的“智力训练、交际会谈和增加哲学素养”[4]355的传统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强化认识逻辑的批判与批判的逻辑,是一个以逻辑学为基础,融贯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创新精神的,对思维的对象所包含的判断和论证进行解释、分析、评估、推理、说明和自我规范的综合认知能力的过程。学习、了解批判性思维的作用、意义、目的,可以改善逻辑思维形式化的单调局面,是逻辑思维具体应用的深化,从而起到以下作用:1.可以培养怀疑的素质与意识。即“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吕氏春秋•疑似》)。孔子所认为的君子要思考、反省的有9件事,其中之一就是“疑思问”(《论语•季氏》)。否则,“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荀子•解蔽》)。明代学者陈献章就将随时质疑当作认知的一个方法论原则,他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宋代朱熹也以“精思归约”系统阐述了释“疑”的途径和意义。他认为“有疑”是解决问题的起点,可以使人深入研究,有所长进。所以,精思归约的过程是一个质疑的过程:“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子语类》卷八)怀疑是人类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没有怀疑,就不能发现新的真理。笛卡尔在《哲学原理》的第一章“人类知识原理”中开篇就说:“要想追求真理,我们必须在一生中尽可能地把所有的事物都怀疑一次。”[5]1这样才能在怀疑精神的基础上批判性地解决“天真的心灵所抱的态度是简单的,它十分信赖地坚持大众所接受的真理”[6]3的问题。2.可以培养问题意识。爱因斯坦所说过,正确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7]323。因此,要想有一个高质量的“合理的追问”,逻辑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3.可以培养批判的精神。批判是对怀疑精神、问题意识的继续和超越。它作为一个“评论是非”的中性词,虽然本身并不意味着正确和真理性,但它却意味着可能是从不正确走向正确的一个契机或新的开始。因为,“在科学认识的道路上,有时一个积极的否定远比一个消极的肯定更有助于我们真实地认识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性”[3]216。4.可以培养平等交流的精神。作为思想的交锋,平等交流是思想的互补和互动,“既是自己观点的输出,也是他人观点的输入”[8],是一个尊重和维护真理正确性和论证有效性的重新认识的过程。5.可以培养理性分析、探索的精神。理性分析、探索是思维主体在自觉意识、科学勇气和心灵自由的指导下,以深厚的知识背景和智力为支撑的“发现”、“创新”过程。6.可以培养宽容的精神。宽容就是要做到以一种积极的自由,在承认自己也是一种有限理性的基础上,随时准备接受可能的被批判。7.可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就是在批判旧模式、旧理论、旧方法的同时,提供新模式、新理论、新方法,并最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总之,将批判性思维嵌入到逻辑学的课程学习中,可以将“逻辑学是什么”、“逻辑学有什么用”、“怎样学好和用好逻辑”等问题,具体地体现在观念与方法的统一中。观念只有与方法结合在一起才是现实的。故此,我们在教学中,就针对逻辑学的每一个知识点,嵌入相应的批判性的问题加以讨论,使逻辑的分析、评价、批判与分析、评价、批判的逻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充分体现逻辑的理性工具效能就在我们现实的学习、生活中。也就是说,在教学中,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坚持观念、意识和能力的统一,将逻辑知识的应用现实化,从而在现实的应用中体会逻辑是生活的逻辑,是实用的逻辑。同时,为了给学生课外撰写课程小论文提供启发,给同学们提供了有现实的批判性问题实例分析的课件。
关于逻辑学课程小论文写作的思考与体会
如果说批判性思维的嵌入式教学是“讲逻辑、用逻辑”的理论学习,那么鼓励同学们撰写逻辑学课程小论文则是“讲逻辑、用逻辑”的实践应用。由于每门学科都会有许多需要讨论、厘清的问题,而且社会生活中每天也会发生许多引发争议的问题,那么对于这些问题,是人云亦云,抑或情绪化宣泄?还是适时理性地提出“合理的追问”?我们的做法是,在第一堂课结束时,就要求同学们在系统学习逻辑学的基础上,在现实生活中养成“找毛病”的习惯。告诉同学们,只要感觉有别扭之处,就一定存在着逻辑的问题,就需要用所学的理论的逻辑去分析、评价、批判,写出小论文。只要能够说明问题所在,几百字、千把字即可。同时,对于正确使用逻辑学知识点的范例,也可以通过分析、评价,正确理解理论逻辑的实际效用。对于这些“自己找问题”撰写的小论文,我们也必定对每一篇都进行批改,写上自己的看法、体会,然后再返还学生。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有如下几点体会:(一)建立了师生沟通交流的互动平台大学生通常会有一种看法,即在大学学习期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太少。许多老师并不知道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想法是什么,存在什么问题。由于缺少必要的互动,所以双方都有一种倦怠感。各自在对方的心目中,往往是一片过眼烟云,忘之可也。而在我们的教学改革中,小论文的写作,不但是“讲逻辑、用逻辑”的实践应用,而且以此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利用逻辑学知识批判与再批判的意识与能力,使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由课堂延展至课外,在思想互动的同时,也增强了感情交流。因此,小论文的写作是一个很好的师生互动沟通的良性循环平台。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同学们非常喜欢这个平台,基本上能够踊跃地通过这个平台展现自己的知识运用能力。同学们通过实际应用,解决了学习中的畏惧心理,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体会,并且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加深了师生之间的友谊。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平台,理解了逻辑思维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提高是永伴一生的。(二)基础性与引导性强通过几年来的小论文审读,发现同学们所撰写的内容五花八门,涉及各种不同学科问题和社会问题。通过沟通与交换意见,教师还可以按照所涉问题深化对逻辑学各分支学科知识的认识,如数理逻辑、现代归纳逻辑、法律论证方法、逻辑哲学、哲学逻辑、语言逻辑、逻辑史、哲学、哲学史、创新思维、辩证思维等。因此,这种沟通平台的良性互动,可以促使教师不断了解逻辑学发展的历程以及逻辑学研究的现状。与此同时,我们还为有兴趣继续学习的同学们提供有关逻辑学各分支学科的课外阅读书目。(三)应用性与互学性强从这几年小论文写作内容看,同学们所涉内容五花八门,有对各自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分析与评价,有对辩论赛辩题的逻辑分析,有对学习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分析与评价,有对国际、国内各种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与评价,等等。在对小论文所涉内容交换意见的过程中,同学们提高了自觉运用逻辑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教师也能够不断思考一些新的问题,提高自己对逻辑的认识,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对逻辑学的知识、能力、认识的统一角度讲,在理解“如何有效说理、沟通”的意义框架下,双方都是受益者。(四)创新性强审视小论文的撰写、审读及交换意见,可以发现,不同学科的许多同学在对逻辑学的学习思考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逻辑学与批判性思维这一工具学科,把各学科所产生的理论创新转化为各学科实践的方法创新。这是因为,逻辑的分析、评价并不是批判的最终目的,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要求思维主体在对客体(认识对象)的本质、属性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再分析,进而发现问题,并通过理性的批判性思考,通过缜密的思维、严谨的分析、深刻的判断、丰富的想象,以科学的态度以及广博的知识,深入到事物内部去寻求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机理,并力图找到改进的可能性和可行的方法。也就是说,在批判旧模式、旧理论、旧方法的同时,提供新模式、新理论、新方法,并最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逻辑思维及其引申的批判性思维,是以问题意识开始,以创新结束的,这也展现了逻辑思维乃至批判性思维的整个思维流程、逻辑机理、逻辑顺序与精神。小论文的撰写可以培育这种意识。(五)人文性强教师与学生通过小论文的撰写、审读与交换意见的互动,不但可以深刻认识逻辑学与批判性思维的毋庸置疑的科学精神与求真作用,而且还可以深刻认识逻辑学与批判性思维的人文精神与求善功能[9]。通过这种互动,师生同学们可以培育逻辑理性精神与平等的批判性精神,拒绝分析、评价问题过程中的情绪化。通过这种互动,师生可以共同体会:逻辑学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在现实的思维论证过程中,逻辑学不仅是求真的工具,而且是求善的工具。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有错误的认识,到处都有靠诡辩的那种“假装聪明而实非聪明,而且是用表面上的聪明而非真正的智慧去赚钱的人”[10]15。那些靠诡辩的人往往“以任意的方式,凭借虚假的根据,或者将一个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动摇了;或者将一个虚假的道理弄得非常动听,好像真的一样”[11]7。同学们通过撰写小论文进行理性的分析、评价、批判,从而识别错误、反驳诡辩,进而提高沟通交际中的人文素养,并从中思索为何人的内在生命力提供了逻辑思维的能量,而人文环境则提供了逻辑思维的方向,即思维什么、怎样思维和为什么思维的问题。这样才能在展现逻辑思维所具有的扩散价值的同时,不但真正认识我们面前的这个现实世界,同时还要“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彖》)。也正是肇始于苏格拉底的道德理智主义所认为的那样,符合理性的行为是善的,而出于激情的行为往往是恶的。所以,有德之人必定时时处处用理性规范自己的行为。理性是道德的最高法则[12]41-43。同学们通过小论文的撰写,也可以体会休谟所认为的:“一切道德思辨的目的都是教给我们以我们的义务,并通过对于恶行的丑和德性的美的适当描绘而培养我们的相应的习惯,使我们规避前者,接受后者。”[13]23用孔子的话讲,就是“正名以正政”,“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百姓无措手足”(《论语•子路》);用公孙龙的话讲,就是“正名实而化天下”(《公孙龙子•迹府》);用《墨经》的话讲,就是“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墨经•小取》);用荀子的话讲,就是“以正道而辩奸,犹引绳墨以持曲直。是故邪说不能乱,百家无所窜”(《荀子•正名》);用罗素的话讲,就是逻辑的传统“实质上是一种启蒙和解放的运动,其目标是使心灵摆脱愚昧无知的束缚。它将世界展现为可由理性来把握的东西,从而消除了对不可知的恐惧。它的工具是逻各斯,它的意愿是在‘善’的形式下对知识的追求。利害无挂于心的探索本身就是伦理的善”[14]155-156。因此,通过逻辑学课程小论文的撰写、审读与交换意见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提升师生的人文精神境界。
撰写逻辑学课程小论文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发现同学们大多数能够非常积极踊跃地自己找问题撰写逻辑学课程小论文。但问题是,由于小论文是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教师审读并批注上自己的看法、意见后,还需返还学生,因此教师就必须有付出更多劳动的思想准备。几年来我们每周都要花费至少两天时间认真审读小论文,为此曾向同学们调侃自己:“洛阳亲友若相问,就说我在看论文。”比如,本院的班级,人数一般为60人左右,若平均一个人每学期写6至7篇小论文,一个学期下来有400篇左右,尚可接受。如果是全校性的公选课程,一个班200人左右,平均一个人写3篇,就是600篇左右。这样,劳动量太大,占用教师时间太多。如何控制数量,既不影响同学们的热情,又达到延展教学互动的平台,的确是一个新的值得思考的问题。四、结束语综上,在某种意义下,逻辑学可以说是最难的学科之一,因为它所处理的题材,不是直观,也不像几何学的题材那样是抽象的感觉表象,而是纯粹抽象的东西,而且需要一种特殊的能力和技巧,才能够回溯到纯粹思想,紧紧抓住纯粹思想,并活动于纯粹思想之中。但在另一种意义下,也可以把逻辑学看作最易学的科学。因为它的内容不是别的,正是我们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熟悉的规定,而这些规定是最简单、最初步的,也是人人最熟知的。但是,这种熟知反而加重了学习逻辑的困难。感觉了的东西,不一定能立即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觉它。因此,我们应不断改进逻辑学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教学相长,共同促进对逻辑知识、能力、认识的统一的体认,共同培养、提高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素质。
本文作者:张晓芒田立刚工作单位:南开大学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解析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是科学实验的启蒙课程,对未来物理和化学等学科的学习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本文针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并提出了几点相应的教改策略,旨在帮助小学科学教学朝着更好、更有效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素材
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动脑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方式,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如何才能确保科学实验合理有效地开展呢?
一、从生活中获取实验素材
素材是实验的基础,素材的选取直接决定着实验效率的高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也同样如此,小学生在科学课堂上获取到的实验素材有很大的不足,很多素材与改编后的教材有较大的出入,也有些素材已经无法满足现如今的实验要求,是维持原样浪费更多实验的时间?还是用一次次失败的尝试来摧毁学生的自信心?我想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应该从生活中获取实验素材,确保每一个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是“热传递”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从实验中学生可以清晰地感知热传递的具体过程,实验材料包给学生准备了铁架台、酒精灯、试管夹、火柴、蜡烛油、铁丝等素材,实验过程相对简单,学生只需要用蜡烛油将火柴粘在铁丝上,并将火柴粘在下悬的方向上,这时候加热铁丝的一端,先受热的火柴就会往下掉落,由此就可以直观的看到热从铁丝较热的一端传向了较冷的一端,这时将热传递无形的过程转化成了有形的过程,学生理解起来相对简单。我自认为这样的实验并不会出现大范围的问题,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多数学生的实验都以失败告终,而失败的原因竟出于同一个细节上,在用蜡烛油将火柴粘在铁丝这一环节,很多学生反映蜡烛油粘不住火柴。虽然蜡烛油在受热之后可以黏住物体,但是时间太短了,在还没有粘住火柴的时候就已经凝固住了,看来实验包里的蜡烛油是一个无效的素材,我就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寻找能够代替蜡烛油的素材,突然有一个学生灵机一动:“粘在钢珠里的黄油可以代替蜡烛油吗?”不少学生想到了修自行车的场景,还有的学生想到了各种轴承上的钢珠,我笑着点了点头,全班学生开始欢呼雀跃起来,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找到了自己想要的黄油,用黄油来代替蜡烛油,从而成功的完成了本次实验。可见,生活处处有素材,学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科学实验,从生活中去获取更多的素材,以此来完善他们的实验包。
二、鼓励自主性探究实验
命题研究历史论文
历史小论文,集论述、论证和评析于一体,作为一种训练题型,能较全面地考查《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各项能力,具有高效率地帮助学生加强思维训练的重要作用。这种题型,高考中虽然尚未出现,但是全国高考历史试卷中已出现的人物评述题和史料评论题,却与之有相通之处。特别是颇具特色的上海市高考试题,其中的分析论证题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历史小论文的特点。根据上述理由,可以认为,历史小论文在高考试卷中出现是有可能的,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也是必要的。本文着重探讨历史小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训练技巧。
一、基本特点
历史小论文,实际上就是“小型的政论文”,篇幅不大,强调史论结合,具体地说有以下特点:
1.议论的方式,有立论与驳论之别
①立论题,就是从正面论证某论点的正确性,或谈谈对某一正确观点的理解与认识。如范文澜先生说过:“腐烂了的封建主义决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请结合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情况对这一观点进行分析。
②驳论题,就是对错误的观点或立论进行反驳,否定对方的错误之处,以辩正是非,形成正确的认识。如,赵尔巽在《清史稿》中说:“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这一观点对不对?请围绕阶级斗争的进步作用,结合太平天国革命作一小论文。
开放教育毕业论文写作-准备阶段教学模式的构建
【摘要】毕业论文是开放教育试点各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毕业论文的教学不应只是集中在对学生写作过程的指导上,而应贯穿于从入学教育开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从平时的积累和准备入手,从根本上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才能真正把这一教学环节落到实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心理、知识、技能、选题和材料四个方面,对构建开放教育毕业论文写作准备阶段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开放教育毕业论文准备阶段教学模式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各专业的教学环节之一,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必要步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从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的总体情况来看,令人难以乐观。如何加强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提高论文质量,减少并杜绝抄袭、剽窃现象,是困扰我们的大难题。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就很难保证毕业论文写作这一教学环节的真正落实。
结合几年来毕业论文工作的实践,我们对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如何保证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形成了自己初步的认识和做法。我们认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只把注意力放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上,而应该把这项工作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要克服目前毕业论文写作中的弊端,切实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必须抓好四个环节:一是平时的积累和准备;二是写前的辅导和引导;三是写中的指导和反馈;四是写后的监控和管理。这四个环节构成了毕业论文写作的完整的教学模式,本文仅集中探讨第一个环节的教学模式构建问题。
一篇毕业论文是学生对某一个问题研究的总结和成果的表达,论文的写作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古人写诗崇尚“功夫在诗外”,写论文也是同样的道理,论文的“诗外功夫”,包括论文写作本身之外的更多的东西!其中平时的积累与准备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有没有平时的积累与准备,对最后能不能顺利地、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是大不一样的,在一定程度上说,平时的积累与准备比论文写作本身更重要。所以,谈论文的写作,应该首先着眼于平时的积累与准备。
一、使学生及早建立毕业论文的概念,为毕业论文写作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改革政治课教学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一、建立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的管理体制是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与时事教育、学校日常思想教育工作、校外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品德)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班主任、政教处、共青团(少先队)干部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学校的德育任务。
“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的具体做法是:
(一)制定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在开学初,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召开政教主任、班主任、团总支书记(少先队辅导员)、政治(思品)教师联席会议,根据思想政治(思品)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校本学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中心,制定“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计划。计划包括:本学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思想政治(品德)课哪些内容作为本学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品德)课怎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教学,向学生提出哪些行为要求;政治思品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共同开展哪些教育活动,内容、形式、目的是什么,谁牵头组织等。
(二)根据计划安排,各教育渠道做到目的统一、内容统一、行动统一。
(三)学校德育领导小组负责监督“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共同搞好学校德育工作。
建立“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思品)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自主学习式教学的安全工程论文
一、精心设计课程的自主学习方式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专业特点和日常生活两方面将课程分为交通安全、防火与逃生、防止触电、触电急救、防止静电、预防化学物质中毒、地震逃生、水灾台风中避险八个专题进行教学,通过自由组合将全班学生分为八个小组,一个小组负责一个专题;要求各小组在学习该专题之前一周找好与专题相关的安全知识,做成幻灯片,同时要求上网查找最近发生的二到三个与专题密切相关且有视频展示的实际案例,对案例中产生安全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如何预防类似事故发生的措施;要求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负责全组任务的分配和集成;各小组在资料查找齐全后,要求在本小组内进行讨论,整合材料。经过这样的安排,各个小组都能做到主动出击,根据任务要求相互配合去搜集资料,配合得非常好,这样就把全体同学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
二、学生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
毕竟各个小组只找了一个专题的学习资料,该组的同学又该如何来学习其他组所负责的专题知识,为此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个专题共享环节,各个小组的组长上讲台介绍本组专题的安全工作原理、预防该类事故发生的方法和措施,共同分享案例视频,讲解本组同学对案例的认识;然后组织全班同学一起讨论该专题,最后老师对负责该专题的小组进行点评,肯定他们所做的工作,对不全面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指出来,加以说明解释。有的小组幻灯片的版式设计非常有特点,有的小组案例视频非常震撼,有的小组对案例的分析有独到之处,这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都能感受到。做的好的小组组员非常开心,觉得这一段时间的忙活没有白费,做的一般的小组就会自己去找原因,为什么在这方面没有别的组做的好,组与组之间无形之中构成了竞争,以至于后面的专题做得越来越好。
三、实例
电气10-5班(卓越班)第二组学生负责了防火与逃生专题,该组学生从引发火灾发生的原因开始讲起,阐明了发生火灾必须同时存在有着火源、助燃剂和可燃物,只要切断了其中一个就可以预防火灾的发生,特别说明我们很多同学将来会到石油化工企业工作,可燃物很多,因此要特别控制好着火源,所以也能理解为什么实习时不让带打火机之类的火种进入厂区,从专业特点的角度提醒同学们将来在厂区工作时要定时认真检查电气设备的线路,操作时要注意不要产生电火花,以防引发火灾。随后该组同学又将灭火方法和火场逃生技艺进行了详细说明,让全班同学掌握了防火与逃生的基本知识。该组学生播放了中石油大连石化公司火灾、吉林德惠禽业火灾和中储粮林甸直属库火灾三个火灾现场的视频,并对火灾发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其中对中储粮林甸直属库火灾讨论最为热烈,火灾是由电气配电箱短路引起的,同学们学的是电气专业,一致认为将来在工作岗位上做任何事情都不能马虎。通过4学时的学习,全班同学基本上掌握了防火与逃生的基本知识,对将来工作上如何预防火灾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