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4 00:00: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学校体育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医学类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现代教学论的目的在于揭示教学的规律,探讨和阐明教学的本质、过程、原则、内容、方法和组织,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从以下几点谈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运用现代教学论来指导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使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的体育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适应学校的需要。
1研究对象
以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4所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查阅大量有关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文献资料,并收集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4所学校的体育教学大纲、教学文件。
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论文
一、现阶段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一)农村体育教学的内容单一、固定
现阶段国家为了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学生在每学年会进行一次体质健康检测,这一检测结果会输入到学生的体质健康达标检测系统中,与学校的教学质量相挂钩,这是一件好事,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学校对体育教学的关注。但这种制度也存在着缺陷,因为这些需要达标的项目是固定的,同时其测验与检测均由学校单方面来完成。这就造成了有的学校为了达标只让学生学习需要达标的项目,对不需要检测和达标的项目便不让学生进行学习,也不纳入平时的教学中,甚至有的学校在达标检测的时候弄虚作假,虚报、谎报检测数据。这样的后果是把体育课变成了训练课。长期下去,学生的体育素质根本没有办法得到保障,不但不能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获得成功的乐趣,还会使学生感到厌烦,达不到锻炼的目的。
(二)学校体育器械不足、场地建设不健全
农村学校的体育设施建设非常落后,有器械没有场地,有场地没有器械,或者什么都没有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使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和制约。
二、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的建议
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教学对策
【内容摘要】文章主要通过分析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解析了民族体育项目进入学校体育的意义,并提出相应的措施,让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良性互动,不仅能促进民俗体育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利于丰富学校体育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体育教学;民俗体育;体育课程改革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提出:各地区和学校要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2018年1月,由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通知中明确提出“民族中小学和民族地区的体育学校应该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创造条件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正式体育课程或乡土教材内容”。民俗体育作为农耕文明积淀的产物,主要存在于民间的祭祀、节庆活动和宗教活动中,是在漫长的社会历史文化中积淀下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我国拥有丰富的民俗体育资源,民俗体育具有独特的健身价值、娱乐价值,这些价值符合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要求。人类文明成果一般通过学校教育进行传播,将优秀的民俗体育项目引入学校体育教学中,有利于促进民俗体育学科的发展,进而推动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同时可以极大地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对于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意义
(一)促进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民俗体育是由民众创造,是少数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瑰宝,同时也代表着一个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特征。中华传统民俗体育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民俗体育项目的推广尤为重要。通过推广民俗体育项目,让人们理解民俗体育的文化精髓,最终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将民俗体育项目通过挖掘、整理、选择性地引入学校,并纳入到学校体育教学体系中,使民俗体育项目得以在学校大力推广,同时通过组织体育比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课堂教学等形式,将改造后的民俗体育项目传授给学生,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与认识民俗体育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民俗体育项目的科学化发展和传承。
(二)丰富学校体育课程资源。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教学主要沿用西方竞技体育教学内容为主,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形式没有变化,教学资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民俗体育具有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健身性强、简单易学等特点,适合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将民俗体育课程资源纳入国家规定课程的必修范畴,则能充分体现学校课程资源的特色。民俗体育课程资源引入学校体育,可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打破以竞技内容为主体的体育课程教学体系,有益于学生养成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
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发展对策
摘要:该文通过采用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及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庐江县乐桥、石头两镇15所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专职体育教师严重不足,体育场地器材标准不高、投入不足等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些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农村学校体育;体育教师配备;体育教学
“一个哨子两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捧着书本出操”是农村地区部分学校体育教学的真实写照。然而,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此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也明确指出,要使“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明显提升”,这也预示着农村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春天即将来临。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庐江县乐桥、石头两镇15所农村学校为研究对象,其中小学11所、初级中学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
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论文
1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历史的回顾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牢记历史,方能避免扬长避短,重蹈覆辙。自建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共经历了8次体育教学改革。
1.1旧体育的改造(1949-1953年)由于建国前长期受日本和欧美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加速旧中国学校体育改造和清除旧思想的影响迫在眉睫。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加速肃清资本主义思想,对旧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和西方体育思想进行批判,学校体育进行了第1次全面的改造,195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第1次学校体育改革正式开始。1952年,教育部和中央体委联合颁布《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此次改革明确了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方针,建立了相应的领导体制和组织机构。
1.2劳卫制的推广(1954-1956年)为改变青年身体素质极度孱弱的状况,曾两次写给教育部长马叙伦,并下达“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指示,实施劳卫制。1954年《关于中等以上学校中开展群众性运动的联合指示》和《关于开展学校保健工作的联合指示》的出台,明确了我国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体质的培养目标。我国第1套《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的制订,标志第2次改革的开始。新大纲和劳卫制的结合保证了我国学校体育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本次改革确立了学校体育的培养目标,初步实现学校体育制度化。劳卫制的推广带有一定的阶级性和工具性,由于没有结合我国国民的身体状况,加上其标准较高,项目较多,在操作和推广的过程中造成大量的伤害事故。
1.3体育教学的初步规范(1957-1965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的改造基本完成,学校体育的也开始迈上新的发展道路。《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陆续颁布,有关的教科书也相继出版。《关于1957年学校体育工作的几点意见》的颁布,使我国各类各级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有了依据,体育教学工作逐步规范。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运动中的“浮夸风”影响,学校体育系统出现了“四红运动”,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健康,大大地打击了体育老师积极性,最主要的是破坏了学校体育改革出现的大好形势。三年自然灾害,学生体质大大降低,最后学校体育只能以休息来替代[2]。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恢复发展经济,“八字方针”提出和贯彻,“七千人会议”的召开,理论联系实际,学校体育得到重生,各级学校的工作条例的制定,学校体育逐步得到恢复,走上了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1.4学校体育的复苏(1966-1979年)的十年浩劫、1969年中苏边界发生冲突,学校体育都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而存在。军体课取代体育课,学校体育遭受严重破坏。北京会议的召开肯定了建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所取得成就和积累的经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指明了方向,体育工作的重点开始转移到发展社会主义体育事业上来。1978年体育第1次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写进我国的《宪法》。随着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大纲》和《关于在学校中进一步广泛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意见的通知》相继颁布,国家、地方体育管理和组织部门相继建立,学校体育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学校体育进入了快速复苏的新阶段。
技工学校体育教学研究
摘要:国家对技工教育增加投入,许多先进的理论和手段应用于技工教育。体育教学不断更新现代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加强现代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现代教学手段;技工学校体育教学;教学应用
技工学校体育教学是技工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未来优秀技术工人的重要途径。我校体育教学应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工作,主要是多媒体教学应用、office软件应用、网络通讯工具应用三种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三种现代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工作的应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加强现代教学手段学习,革新观念,运用新教学手段到体育教学中
要加强体育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重视现代教学手段的学习,首先教师要熟悉掌握教学工具的使用。每学期基础教研组组织所有体育老师对多媒体一体化讲台的使用方法进行集体学习,让体育老师熟练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使用,如视频的播放、投影仪和幻灯片软件的使用。其次加强office软件和网络通讯工具的学习,利用技工学校专业老师多的特点,聘请学校计算机专业老师对体育老师进行培训和指导,充分发挥不同专业老师传帮带的作用,教研组组织体育老师进行多媒体教学、office软件和网络通讯工具使用的微格教学比武。通过对多媒体一体化设备、office软件、网络通讯工具的学习和实践,所有体育教师都能熟练使用并应用到体育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优化体育教学环境。可以将现代的教学技术运用到技工学校的体育教学中,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三种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
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素质培养探析
一、继承体育教学的民族传统教育
民族传统体育是社会的一个符号和象征,多数起源于古代的劳动生产、军事活动的演变和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演变,满足当时文体娱乐活动的需要,或纪念祖先或民族英雄的需要,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特性。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过程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同时在其发展和形成过程中,也深深地受到当时地域的传统习俗、传统道德等相关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通过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体能训练和以表述情感为目的的心理再现的文化形式存在于当时的社会,它始终与周围环境、其他文化体系互相促进、互相依存,成为对外界自由进行信息和物质交换的一种文化系统。现代体育运动方式大多来源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就是继承与发扬优秀民族传统体育精华。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本身就是传承文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了解和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式,即健身运动形式,达到强身健体、内修外炼的健身目标,更能深入领会和实践民族传统体育中蕴含着伟大的民族传统精神和丰富的哲理。如果将太极拳、武术、八段锦等项目融入到日常体育教学中,往往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不仅使他们爱上体育,还可以通过教学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继承发展下去。当前在校中职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练习少,熟练掌握程度低,缺乏对民族传说体育项目背后的文化认识。就拿学生比较喜欢的武术项目来说,学生能知道一些防身强体的知识,但是对武术的文化内涵了解却较少。因此教师要通过教学使学生充分了解到武术看重神形兼备、内外兼修、身心俱练的内涵。通过开展这些项目的体育教学,既丰富了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又使中职体育教学具有多样性和民族性,同时还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二、发展体育教学的生存教育
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课程强调基础体育的生存价值,为了体现未来教育把“重新学会生存”作为终极目标的观点,强调体育是生存教育的本源。根据恢复原始体力、提高适应能力的宗旨,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存教育与相关训练是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建设的需要。因为现代劳动者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调整自我,以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竞争环境。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存教育势在必行。开展生存教育不仅可以锻炼和强健学生的体魄,同时还可以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生存教育作为体育教育的关键内容之一,其教学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生存发展。中职学校的社会任务是为社会和企业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在企业技术工人岗位工作。从企业的角度看,他们迫切希望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上岗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企业岗位需要,学生只有拥有了社会和企业需要的能力,才能被社会和企业认可,最后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目标。中职学生要想在社会上生存,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学生的自身发展水平。如在组织班级间的足球比赛时,最后足球比赛取得好成绩的班集体一定是一个凝聚力很强的团队,班集体凝聚力越高,该球队的活动能力就越强,每个队员在球队中都投入了感情,他们之间相互吸引,团结合作,为了在足球比赛中获得好成绩而共同努力。凝聚力高的团队也是企业所需要的。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活动,较多的是以群体的方式来进行,比赛需要学生间团结协作才能获取胜利。团结协作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沟通的过程,在和谐的氛围下,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高,使其更适应社会企业的需要。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手段能够大大提升学生们的团结协作能力,为其今后在社会上立足和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但当前中职学校体育教学并未将生存技能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不仅教学形式过于陈旧,同时过于注重“达标”的考核机制也不利于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所以,应该对现有中职学校体育教育模式进行改革,积极渗透生存教育,以期提高学生的生存教育质量。要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就必须在中职学校体育教育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生存教育与训练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因此,体育老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切实提高对生存教育的认识与教学能力,开展与生存教育相关的理论以及实践教学研究,将生存教育渗透进体育教育中,以实现提高学生生存能力的目的。
三、普及体育教学的生活教育
幸福的生活既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也需要有良好的精神支柱。而体育可以为个人、家庭、社会的幸福提供积极的精神保障,体育有助于提高人们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了满足现代社会人类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课程强调“教育即生活”的观念。根据追求精神健康与娱乐身心的需要,在体育教学中增加与日常生活的相关知识,力求使学生在运动中享受生活情趣,在生活重压下获得紧张精神的缓释。作为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主导者体育教师,首先就要确立“教育即生活”的教学理念,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植根于日常生活,将体育教学的内容与社会生活场景紧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帮助学生把握和创造生活。如在开展拓展运动时,将外出旅游的一些场景设计在教学中,让学生发挥集体力量和个人才能完成各环节的任务,这样可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才能,使学生的才能在体育课堂上有了展示的机会,同时还可以增进同学间的情感,提高体育课堂的效率。作为课堂的设计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教师,要确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让体育教学来自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另外要抓住中职学生追求生活时尚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注入“时尚”元素,充分运用社会时尚元素,将其与体育教学内容相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中职学生建立和形成适应社会生活时尚的体育观。这不但对中职学生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和生活观念起到推动作用,还可以对中职学生的健康阳光发展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起到促进作用。
学校体育教学新理念
1学校体育的目的
1.1技术?还是运动能力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存在着“技术传习是目的还是手段”的争论。“PE”派认为,技术传习是手段。技术传习有增强体质的价值,可以看作是一种价值选择。显然,这种把技术传习定位在手段上的价值或者意义,弱化和忽视了技术传习的目的及价值,而仅仅把技术传习认做手段。SPORT派认为,技术传习就是目的。认为技术传习本身的价值或者意义,同样可以看作是价值选择,这是一种第一等的价值,强化、重视技术传习的目的价值。”[2]这两家的争论是把目的和手段作为相互独立的原子,进行对立的二分来看待。按照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目的和手段是可以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相互转化的整体,目的的实现必然经过手段,反过来运用手段本身就已经是在完成目的了。毋庸置疑,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的运动能力得到提高,技术只是手段或是阶段性目的。对此,学者们争论的焦点往往在于:一方面,单一的体育技术学习容易使学生觉得体育教学枯燥;另一方面,游戏式的、不同体育技术的学习往往导致学生不能够掌握体育技术。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些体育教师刻板较真,把竞技体育的内容完全搬到了学校体育教学中来,导致了体育教学的枯燥泛味;还有一些体育教师认为,能够使学生动起来的一切活动都可以用来教学,它导致了“放羊式”的体育教学模式。这一问题的解决,“要求我们把体育置入人的世界、人的价值和意义的世界来认真对待,要求我们把研究深入到人们‘生活中的体育’和‘体育中的生活’情境中,以人为本地去反思、追问和评价,从中发现新的可能性,进行新的创作。”[3]学校体育最需要的应当是从生活中提炼新体育。一方面要从生活中提炼那些能够使学生身体运动能力得到提升的生活技术,以使其转化为体育;另一方面,还要打破当前单一的、固定的、标准化了的竞技体育技术,使其贴近生活,方便学生在生活中实用或练习。
1.2生活中的技能与体育教学
生活中的技能,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生命活动的技术与能力。体育来源于生活中的技能,是众多生活技能的一部分,是生活中人体活动的艺术化提升。从日常生活的角度,体育是指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身体运动的技术与能力;学校体育教学是指身体技术和运动能力的教育,是指通过各种项目的学习发展学生走、跑、跳、投、攀、爬、滚、翻的各种身体技术和能力,是把身体本能经过提升、升华为身体技能,再转化为身体本能的互动过程。一些学者提出,学校体育是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掌握一两项运动项目,以便走出校园能够进行体育运动。但这其实只是在教育身体娱乐,离运动能力的全面提升与挖掘相差甚远,更难以转化为生活中可以运用的身体本能。可以想象经常从事跑步的人,空间运动知觉能力不足;经常踢足球的人,上肢柔韧性欠缺。但如果学生的运动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那么运动项目的学习只是需要花时间的问题。所以,在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教育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身体运动能力,还应当包括开发学生生活中不常用但作为人必须掌握的身体运动技术和能力。
2让学校体育还原生活
幼儿师范学校体育教学策略分析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程也随之发生变革。幼儿师范学校体育教学也有了更科学、更新颖的教学发展方向。幼儿教师对于体育的态度以及体育运动的习惯会对孩子造成影响。
1幼儿师范学校体育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1.1教学任务落实不彻底
在进行幼儿师范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对于体育课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使教师无法顺利进行教学,大多数时间都浪费在维持秩序以及防止学生逃课方面。这种情况耽误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无法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使教学任务不断延后,最后导致学期末大量课程内容无法完成。
1.2体育教材与实际教学不符
目前,很多幼儿师范学校的体育教材实效性不高。作为幼师,应注意加强运动,获得良好的身体素质,从而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同时,体育教学课程中大量内容以竞技为主,脱离了幼师的专业性,无法与职业教育互相融合。这种不贴合实际的教材使学生更加不愿意花费时间进行体育学习,更愿意进行专业知识的自习。
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优化及改革
体育是一种知识,它是从古至今人们对于运动中的理论及实践经验的总结。体育教学是是学校发展学生“德、智、体、美、劳”中“体”这一素质的基本教育过程。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的核心,它的内容完全依据学生的身心情况。通过对运动技术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培养学生自觉从事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促进学生的身体的全面发展。本文基于学校体育教学的结构与功能性,分析了体育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体育教学内容的优化及改革方略。
一、体育教学内容的结构与属性
(一)体育教学内容的结构
体育教学内容的结构是在教学系统中,构成体育教学内容的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方式及状态。我国的体育教学内容是由德国体操体系、英国绅士户外体系及我国民间传统运动体系衍生而来。[1]三大体系稳定的存在,共同构成了现代体育教学的立体结构。三大体系虽然来源于不同母体,但却彰显出了体育运动独特的文化特质,它们在内容方面互相补充、互相融合,丰富了现代体育的教学内容。
(二)体育教学内容的属性
体育教学内容的属性是指体育教学本身固有的规定性。他隐含在体育教学之中,由体育教学内部的各个要素的矛盾运动所决定教学内容的产生及其发展的规律。体育教学内容的属性决定于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是其基本性质的外在表现。体育教学内容的属性包括科学的虚拟性、多维度的教育性、体育文化的承载性、教学可评价性以及教学对象的适宜性。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学校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