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道德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5 23:45:4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学术道德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学术道德净化科研学术环境分析论文
论文摘要:科研不端行为正越来越成为科学界的一个焦点话题,并且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科学技术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在界定科研不端行为、分析科研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防范与治理科研不端行为的措施。
论文关键词:科研不端行为学术道德科研评价防范措施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国家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中国科技教育水平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然而,科技界科研道德失范、学术腐败等不良现象屡屡被新闻媒体披露。目前,高校学术腐败现象呈现出不断递增的趋势,严重损害了高校的学科建设,阻挠了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对高等教育事业及社会发展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因此,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并分析其成因,进而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是极为重要的。
1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
美国联邦政府2000年12月通过科学与技术政策办公室(OSP)了科研不端行为联邦政策,其中对科研不端行为作了如下界定:科研不端行为是指在准备、实施、整理以及发表等科研环节中出现的造假(fabrication)、窜改(falsification)以及剿窃(plagiarism)行为。美国联邦政策除了对作假行为做出界定和分类之外,还规定了判断作假行为的基本条件:①是否明显背离相关科学研究共同体的规范;②行为是否具有故意、明知以及草率特征;③是否有充分的证据。
中国科协已出台《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专门对科研不端行为做出了具体界定:科研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剿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表现是:在项目申请、成果申报、求职和提职申请中作虚假的陈述,提供虚假获奖证书、证明、文献引用证明等;侵犯或损害他人著作权,抄袭他人作品;成果发表时一稿多投;参与或与他人合谋隐匿学术劣迹;以学术团体、专家的名义参与商业广告宣传等。
基于学术道德培养的药学研究论文
一、加强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加强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建设,是增强药学研究生有效抵御各种错误、腐朽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必然要求。由于受到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和功利化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使得一部分药学研究生在日常生活中或是科学研究过程中,为了走捷径、快速出成果或是其他特定的目的,而不择手段,甚至有时不惜铤而走险,违法犯罪。比如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负面影响,使得他们一切以自身为目的,实用为原则,奉行无利不起早、唯利是图的资产阶级的腐朽价值观,为了实现个人利益,不惜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尤其在科研活动中,不讲诚信,抄袭、剽窃他人劳动成果。因此,有必要对这部分药学研究生群体加强学术道德培养与教育。
2.加强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建设,是其不断完善自我,实现全面发展、立足社会的现实需要。学术道德也是每位药学研究生应该具备的一种道德品质和素养,它在理论上应该从属于思想道德素养的范畴和领域。德才兼备,是衡量研究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其中,德就是重点指思想道德品质,包含着一个人做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在研究生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要接受外在的、一般性的道德教育外,不能忽视或否认学术道德培养和教育。
3.加强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建设,是不断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这是总书记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明确提出来的。如何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培养符合社会、国家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药学研究生作为药科大学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将会成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社会中坚力量。毋庸置疑,他们会在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医药卫生发展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发挥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二、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的现状
近年来,药学研究生学术培养与学术建设方面失范现象日趋严重,致使药学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水平不断下滑。为了真实反映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机制运行现状,我们对沈阳药科大学部分在校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是通过发放问卷和参与网络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实际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2份,主要涉及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机制相关问题。
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论文
摘要:现代“工匠精神”具有普适性,强调“敬业、精益、专注、创新”,从传承主体、内涵要求、时代需求三个角度具有融入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可行性。融入“工匠精神”的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强调“热爱学术事业,定心专注科研,追求精益准则,秉承创新思维”,对于塑造研究生学术初心、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推进我国科研发展具有深刻的融合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学术道德;工匠精神;内涵教育
近年来,高校学术界科研数据成果造假、抄袭剽窃科研成果的恶劣事件屡见不鲜,威胁学术道德体系的纯洁度和完整性。党的报告中提及的“工匠精神”,再一次成为全国各界热议、学习的主题。本文试图从精神层次探讨,探索将工匠精神融入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塑造符合时展、具有精神内涵的学术型研究生的有效举措。
一、工匠精神融入学术道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事物具有普遍联系性,认识事物之间的一致性,通过分析工匠精神与学术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本质上为工匠精神融入学术道德教育提供解决途径。1.基于传承主体的一致性。首先,让我们回归工匠精神的最初本源主体。在古代,传统的手工作坊大多通过口传心授来传承技艺,“工匠”一词本身就包含了专业技能、精巧之意,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我国匠人来说,技艺的传承更包含了广博的艺术内涵和心灵感知。作为我国科研事业的主力军,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养主体,科研事业同样是一方领域,从这一角度来看,现当代的“学生”身份与过去的“学徒”身份具有一致性。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体制强调由教育的本质驱使,聚集多元人群参与教育过程,这与工匠精神的主体培育逻辑具有一致性。2.基于内涵要求的相似性。在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不再局限于“工匠”二字,更侧重对于“精神”二字的解读,工匠精神也在现当代社会具有了更丰富的延伸。工匠精神具有普适性,在实践中指导着各类“专业”,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力量和信念支撑。学术活动的重点不仅在于求真,而更在于求善,现当代的研究生学术道德呈现一种独具特色的意识形态,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最主要的思想基础是实现“立德树人”,即培育崇高的思想品德和高素质人才。工匠精神所强调的深远内涵,与基于立德树人的基本准则进行的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在价值旨归上具有高度一致性,这为工匠精神融入学术道德教育提供了可行性。3.基于时代需求的协同性。工匠精神的产生,是社会进程中历史发展的客观需求。早在2016年总理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未来中国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最新的报告中,再一次明确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同样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对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也要求对研究生教育尽快确立新的培育目标。时代使命要求我们立足于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战略目标,推动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推进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建设,推进双一流高校的创建。二者的时代需求尤为一致,传承与深化融合工匠精神的学术道德内涵,是时展的需要。4.二者的融合创新形态。结合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而言,融入“工匠精神”的学术道德内涵可以延伸为:研究生在从事自己擅长的学术科研工作时,所表现出来的意识和行为,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运用敬业的专业精神、严谨的专业态度、优秀的科研能力、创新的学术追求,不断向前、不断追求最优化产出和振兴祖国科研事业的精神理念。
二、工匠精神融入学术道德教育的路径分析
学校加强科学道德和学术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科学道德教育
论文摘要: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落实到各行各业的工作中去。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所在,针对现在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作者认为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加强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一、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不久前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这是一次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等中央领导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即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还强调必须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因为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有了人才,社会才能进步与发展;有了人才,国家才能巩固与强大;有了人才,民族才能兴盛和繁荣。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应该加强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关键在于落实,在于要把中央关于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具体化。高校的历史使命就是培养人才,确切地讲,就是要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造就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而衡量人才要从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品德被列为评价之首,有着深刻的意义,因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而且清正廉洁、奋发有为的条件。
研究生道德影响因素
本文作者:朱华左志香朱华杰工作单位:武汉大学
当前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一般来讲,研究生不具有学术权力,学术腐败在研究生群体中基本不存在。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主要表现为学术失范、学术不端两种行为。(一)学术失范由于学校和研究生导师常常忽视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尤其是对研究生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缺乏指导,导致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意识不强,对基本的学术规范常识不了解,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时有发生。通过调查和访谈,我们了解到,由于研究生不了解学术行为的“规范”与“不规范”,对于科学研究中的著、译、署名、引据等概念模糊不清,学生的失范行为便无意产生。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开设有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等入门课程,但由于缺少关于该学科科学研究中学术道德教育基本内容的系统介绍,因而导致学生学术失范。本课题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您所在学校进行学术道德教育的频率”,选择“从不”或者“很少”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占31.6%,仅有20.0%的高校“经常”进行学术道德教育。(二)学术不端《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教社科[2009]3号)列举了7种学术不端行为,即: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伪造注释;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其他学术不端行为。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1.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在研究生群体中时常发生,逐步演变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将他人论文拼凑改造成自己的论文”的行为在校园中经常发生的频率达16.3%,有时发生的频率高达30.6%。“引用他人研究成果而未加标注”行为在校园中经常发生的频率达12.0%,有时发生的频率高达31.8%。2.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少数研究生在科研课题或相关项目研究中,由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愿花较多的时间做深入细致的研究,不甘于做一些枯燥乏味的实验或调研,在种种非物质利益的驱使下,弄虚作假,不惜篡改、伪造实验数据。这类学术不端行为在研究生中表现也较为普遍。调查结果显示“,伪造或篡改实验、调研、统计数据等”行为在校园中经常发生的频率达9.2%,有时发生的频率高达25.0%。3.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在科研、学业的压力下,少数研究生在学术科研中,未参加创作而在学术成果上署名的现象有一定的代表性。一是没有产出的研究生托关系在他人成果上署名,完成学校、学院对自己科研的要求;另外是有产出的研究生之间,通过互相挂名的方式,不断增加自己的产出,以期达到各类评奖评优的标准。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在未参与研究的论文上署名”,经常和有时发生占29.1%。4.一稿多投。所谓“一稿多投”,是指著作权人将其同一作品的同一项使用权,同时授予多家使用单位的行为。有些研究生由于发文章的压力大,一次性就把自己的文章投向好几家杂志社。本课题调查结果显示,“一稿多投”行为在校园中经常发生的频率达9.1%,有时发生的频率高达22.7%。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比较普遍。调查中,“经常或有时将他人论文拼凑改成自己论文”的学生有46.9%;“引用他人研究成果而不加标注”的有43.8%;同时,一稿多投、在未参与研究的论文上署名、替人或请人论文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调查还发现,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表现最为严重,其次是理工农医类研究生。其中,人文学科类研究生“将他人论文拼凑改造成自己的论文”、“引用他人研究成果而未加标注”的学术不端行为“经常或有时”发生比率分别达到57.4%,52.9%。除了上述常见的4类学术不端行为外,还存在其他学术不端行为,如替他人撰写论文或请他人论文等。此外,笔者也不赞成有的研究生把本人中文发表的论文翻译成外文再投稿或外文期刊发表的论文翻译成中文再投稿等做法。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影响因素分析
导致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总体来讲,既有研究生个体层面的原因,也有导师方面的因素,还有学校教育层面的原因,同时,也涉及到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一)研究生个体的影响因素分析1.学习投入不足。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平均每天用于学习科研的时间只有5.5个小时。43.1%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48.8%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每天平均用于学习科研的时间在4小时及以下;而每天学习时间超过8小时以上的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分别只有10.5%和8.3%。不同专业的研究生之间用于学习的时间也有较大差异。教育学、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平均每天用于学习科研的时间”分别仅为4.00小时,4.12小时;而理学和工学专业研究生的学习时间最长,分别为6.25小时和6.37小时。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等专业有50%以上的研究生“平均每天用于学习科研的时间”不足4小时,而每天学习时间超过8小时比例最高的为理学,也仅为19.6%。2.诚信意识淡薄。首先是研究生对学术道德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认为“稍微抄点不要紧,稍微凑点不要紧,挂个名字不碍事”等一系列的想法。其次是诚信意识比较淡薄,对一些学术不端行为态度比较暧昧,一方面表示反对或不支持学术不端行为,另一方面对于明令禁止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持理解的研究生还不少。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研究生对“伪造或篡改实验、调研、统计数据等”,“将他人论文拼凑改造成自己的论文”,“虚假罗列参考文献”和“替他人撰写论文”等学术不端行为持反对态度。同时,有近40%的研究生对“引用他人作品中资料而未注明来源”,“在自己未参与研究的论文上署名”,“一稿多投,但没有一稿多发”,“一稿多发,但在成果登记时只取其一”等不端学术行为持理解态度。3.价值选择趋利。部分研究生学习科研有较强的功利性;在学习科研过程中,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上,缺乏基本的是非标准。调查结果显示,有74.3%的研究生认为“部分研究生求学目的功利,缺乏专业兴趣和专业精神”,73.8%的研究生表示“社会风气浮躁,大家都这么做”,62.4%的研究生表示“受各种经济利益的诱惑,部分研究生做出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二)导师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1.导师对研究生学术规范缺乏指导和教育。我们将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接触频率与研究生数量做交叉分析,结果显示,导师与研究生接触的频率和研究生的科研产出呈正相关关系,即导师与研究生接触的频率越高,研究生科研产出越多。在导师与研究生中接触频度影响科研产出的调查中,那些每周一次与导师接触的学生在“发表国际期刊论文数”、“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发表一般论文数”和“获得专利数”等方面均高出每学期只与导师接触一次的学生接近一倍。由于我国在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师与研究生的比例严重失调。导师带5名以上博士生和10余名硕士生非常普遍,由于导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缺乏对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和引导,研究生难免会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在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调查中,49.2%的研究生认为“学校或导师缺乏明确的学术规范和诚信指导”。2.少数导师不端行为对研究生产生负面影响。少数导师的论文专著不再是科学研究的一个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结果,而成为获取研究经费、满足考核要求的一个手段;少数导师转向追逐金钱、名誉与权力,学术腐败;更有少部分导师在学生的学术成果上强行署名,侵占学生的研究成果等。在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调查中,有45.4%的研究生认为“少数教师自身存在学术不良行为,对学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三)学校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1.评价体系不科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以来,各高校对研究生的奖助体系进行了改革,通过设立基本奖学金、助研助学金、优秀研究生奖学金等多种奖助项目,激励研究生学术创新和全面成才。然而,在研究生各种评奖评优条件上,科研成果占据重要份量。部分研究生受利益驱使,为争取奖助学金,不择手段,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论文质量。调查中,68%的受访者认为“研究生学术评价指标体系、制度不健全为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契机”,62.4%的受访者认为“受各种经济利益的诱惑,部分研究生做出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2.诚信教育缺失。学术道德教育的薄弱,直接导致了研究生学术道德意识模糊、学术道德观念淡薄,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学术不端行为。在本次调查“您所在学校进行学术道德教育的频率”的选项中,选择“从不”或者“很少”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占31.6%,仅有20.0%的高校“经常”进行学术道德教育。3.监督机制不完善,失范处罚力度软弱。调查显示,有71%的研究生认为“监督机制存在漏洞,能利用就利用”,65.6%的研究生认为“学术失范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部分研究生在科研过程存在投机和侥幸心理”。学术不端行为一旦没有相应规章和惩罚机制的制约,就会在研究生群体中酿成传染、仿效和扩散等一系列后果。(四)社会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1.社会浮躁现象的辐射蔓延。社会浮躁病既是一种心理病又是一种社会病,它产生于个人的内心,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之后又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与互动中彼此转化、交叉感染,最后导致整个社会弥漫浮躁之风。社会浮躁心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社会转型期的重要表现之一。首先,人们对物质的狂热追求蒙蔽其认知和判断的能力;其次,在剧烈的社会变化面前,缺乏自主判断力的人往往会手足无措、难以抉择,就会产生从众心理;再次,浮躁的心理蔓延至整个社会,媒体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73.8%的研究生认可“社会风气浮躁,大家都这么做”。2.网络便捷的推波助澜。调查数据显示,67.3%的研究生受访者认为“网络便捷为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技术支撑”。现在的研究生已生活在网络时代,便捷的网络除了给研究生带来丰富知识和资讯外,也为抄袭大开了方便之门。在网络时代,研究生要把别人的几篇论文变成自己的一篇作品,通过搜索、粘贴、复制就可以大功告成。由于立法的缺陷和人们对自身合法权益保护的漠视,再加上网络的普及率和便捷性日益提高,网络抄袭行为愈演愈烈,有的研究生甚至把他人的文章整段、整块地复制、粘贴到自己的文章中来。
加强研究生学风及学术道德建设的思考
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问题分析
当今已是互联共通时代,互联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相继取得突破性进展。高校作为国家科技支撑重要阵地,愈发受到国家及相关部门重视,对于高校科研投入、成果转化和引进国际战略人才,国家都给予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但是,近几年部分高校教师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对于学术道德理解不深,学术道德失范防范意识不强,学术道德失范案例警示作用不够,造成虚报学术数据、多报科研经费、伪造学术成果、夸大学术影响范畴、学术论文一稿多投、贩卖学术论文等等学术道德失范案例屡屡发生,学术不端或者学术失范事件时常见入各类媒体,对于高校有序发展造成极为消极的影响[1]。作为高校相关负责同志,面对当今时有发生的高校教师论文造假、科研数据剽窃和科研成果不实等等学术不端与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应该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以互联网络媒介作为学术科研造假与学术道德失范的监控平台,制定符合本校科研发展情况的相关政策与相关措施,遏制学术不端与学术失范现象发生。同时,高校相关负责同志还要根据本校教师学术道德现状,制定符合本校教师学术道德状况的监管制度。高校相关监管部门负责同志应该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符合本校学术道德失范突发情况的应对措施,有效预防与管控相关学术道德失范案例发生;若有发生,一经查处,必定严肃处理,并且利用互联网络媒介,搭建互联网学术道德失范管控平台,将近期国家、省市和校级发生的学术道德失范案例挂接相关平台栏目,并且定期、定时、定点召开线上线下学术道德教育警示会议,常抓不懈、警钟长鸣,以此应对学术道德失范突发事件,力争做到处置与防控并重,保证高校教师学术科研环境,防患未然,预防与处置并重,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自身学术科研力量。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现状分析
互联网络时代信息共享,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国家对于高校学术科研发展愈加重视。对于高端海归人才引进、大型科研设备购买、国家重大项目实验室建设已然投入大量的资金与物资保证,高校教师发表重大科研成果的学术论文在国际相关专业核心期刊影响地位愈加提升[2]。但是,令人痛心的是部分高校教师为了个人职称评聘、科研项目申报过审和科研经费追加、博士后顺利出站等等私人利益,对于国家相关法律条例、教育部门相关规定和学校科研管理制度置若寡闻,抄袭论文、篡改数据。互联网时代高校学术道德失范现状表现为以下若干方面:(一)部分高校教师科研学术目标较为功利。高校对于教师从事科研学术研究均积极鼓励并且力求配备完善实验设备与实验所需材料,但是对于考核高校教师科研转化成果的压力也是愈加增大。互联网络时代,国内外各大相关学术科研网站上传的科研学术论文数量较多,科研视角较为丰富,科研成果较为新颖。对于科研能力不足与科研日常投入精力不足的部分高校教师就会产生蒙混过关的心理,试图通过拼接抄袭手段,发表学术论文或者科研成果,完成申报科研课题所需的相关学术材料,以获取高额学术科研经费或者为竞聘高级职称添加砝码,以致部分高校教师对于学术科研目标充满功利色彩。(二)偶有高校教师科研创新动力不足。身居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教师,专业学识丰富,科研能力相对较强,对于国家相关战略产业发展贡献了诸多力量。在建设日益富足美丽和谐中国社会过程之中,涌现出一大批令人敬佩的学术科研人员。但是,随着高端科研技术不断发展,高校教师科研压力逐渐增大,学术科研成果研发效率稍显滞后,个别高校人才流失明显。部分高校获得学术科研经费比经济发展较好地区高校较少,学术科研投入相对不足、学术科研成果转化效率需要提升等等诸多现实状况,致使偶有高校教师学术科研创新动力不足,对于相关专业学识没有借助互联网络深刻研究,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倚老卖老思想时常伴其左右。为了能够完成学术科研项目所需学术科研论文或者学术科研成果,不顾学术道德伦理,四处抄袭,七拼八凑。长此以往,偶有高校教师运用互联网络技术,查找相关科研文献资料,撰写相关科研论文如同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对于增强自身学术科研创新能力更是无暇顾及,终究会自食学术道德失范恶果,造成名誉与地位双双旁落的严重后果。(三)尚有高校教师枉顾学术监管。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对于高校学术监管措施不断完善,学术造假、学术抄袭和学术不端现象得以管控。但是,尚有教师不顾学术监管规定,对于学术监管体系所制定的相关学术道德失范惩治措施解释更是无从知晓,未能将国家相关学术道德失范案例最新惩治管理规定了然于胸,严格把关论文关卡、严审学术科研项目上报情况、严肃对待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运用互联网络作为媒介手段,未经他人允许,私自引用他人学术科研数据以及盗用他人学术科研阶段成果。为个人一己私利,枉顾因学术道德失范造成降低职称待遇、去除行政职务、开除现有公职、追回相关经费和限期之内不得申报学术科研项目的严厉惩处后果,凭借各类不法手段完成自己所承担学术科研项目,诸如此类学术道德不端事件时常发生。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现状原因分析
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学术道德总体状况较好,高校学术道德建设愈加受到国家相关部门以及高校主管部门领导重视,各项学术监管措施能够有效落实,学术不端、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有所减少,高校学术道德建设氛围总体向好。但是,部分高校教师学术科研论文抄袭、偶有高校教师伪造学术科研成果数据、尚有高校教师私自引用他人学术科研著作等等若干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依旧存在,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部分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责任认知意识不强。高校教师时常运用互联网络技术,查找相关学术科研论文,多维解析自身所承担的学术科研项目,为取得突破性科研成果,夜以继日开展学术科研攻关。但是部分高校教师由于自身学术科研水平有限、学术科研能力不强和自身对于学术科研要求不高以及对于学术道德失范惩治心存侥幸,常常对于日常学校学术道德督导与整改工作,推脱回避、敷衍应付、糊弄过关。为了完成科研任务或追求“学术科研速度”,登录互联网络相关学术论文期刊平台,查找相似学术科研成果著作,私自引用他人学术成果,截取他人科研参照资料为自己伪造科研数据。一经查处,对于所在高校社会信誉与自身专业发展造成极为不良后果[3]。(二)尚有高校教师对于学术道德失范与学术交流界定意识不清。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深入各个重要科研领域,高校教师掌握较为先进的学术科研数据处理方法是当今时代对于高新科技人才的必然要求。但是,尚有高校教师由于自身学术科研能力有限,运用相关网络技术能力尚需提升,加之对于所从事的学术科研领域先进技术与优秀成果应用前景缺乏前瞻性思维,以致所从事学术科研项目进度缓慢或者学术科研项目成果已被他人率先取得。从另外一个视角分析,高校偶有学术科研人员钻研能力不足,也是可能长期依赖互联网络现有学术科研数据的相关信息,没有较好地开展相关学术科研信息筛查与过滤;更有甚者直接将相关学术科研数据信息应用于自身所从事的学术科研项目之中,东拼西凑完成相关学术科研项目结题报告或者结题论文,自身主观能动性与学术钻研能力没有充分发挥,以致所从事的学术科研研发工作进展迟缓或者学术科研成果偏离实际应用的不良后果。笔者认为从以上两个不同视角能够说明尚有高校教师自身学术钻研能力不强、学术钻研视角单一、学术钻研精力投入不足,致使学术道德失范案例时有发生。(三)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监管体系尚需完善。随着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国家相关主管部门以及各大高校积极筹建学术道德建设监管体系,遏制时常发生的学术道德失范与不端行为,告诫高校各类从事专业学术科研人员,遵守相关国家法律规定,切勿抄袭他人学术科研成果。但是,部分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监管体系,需要与时俱进,动态掌握自身学术道德建设情况,应从学术道德失范突发事件应对响应预案、日常学术科研项目管理审核、加强学术科研人员日常学术道德素养培训等等若干方面强化自身学术道德监管体系建设。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监管体系筹建部门与相关领导及时发现自身学术道德监管体系不足之处,力求尽早、尽快、尽力完善自身学术道德建设监管体系,防患于未然,预防与处置并重,避免因处置不及时、不彻底、不严肃,造成社会媒体报道失实、波及其他人员声誉和影响高校社会信誉等等严重后果[4]。高校应构建适合于自身学术发展与学术研究的学术道德建设监管体系,积极听取相关专业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加大学术道德监管体系建设力度,力求做到监督与建制并行,督查与整改并重,遏制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发生。
三、互联网时代完善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对策
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路径思考
摘要:文章以新时代科研诚信学风建设为背景,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主要存在抄袭、剽窃、造假、一稿多投等科研不端行为,并分析其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我国高校研究生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科研诚信;学风建设
1研究背景
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是营造良好科技环境、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就科研诚信、科技界的作风学风建设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批示,中办、国办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对加强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和安排;科技部《关于印发〈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的通知》对规范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江苏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科研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要把科研诚信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科研诚信工作纳入日常管理,加强对科研人员、教师、青年学生等的科研诚信教育,在入学入职、职称晋升、参与科技计划项目等重要节点必须开展科研诚信教育。导师和科研项目负责人要充分发挥在科研诚信方面的言传身教作用,重点加强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学思想方面的诚信教育。研究生是科研工作的储备和支撑力量,在科研工作中承担着重要作用。在科研工作的起始阶段,养成良好的科研诚信和学风作风显得尤为关键。对学生,特别是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教育,防患于未然,是遏制学术腐败、保证中国学术研究能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
2文献回顾
2.1科研诚信。2000年以来,学术界开始对诚信相关问题开展学术研究。以知网(CNKI)为例,输入“研究生科研诚信”这一关键词,所查询到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数量按年份分别显示为:2005年1篇、2010年8篇、2015年29篇、2019年40篇,呈逐年上升趋势(见图1)。周湘林[1]指出,我国高校应从完善科研诚信问责制度体系建设、重点加强知责和察责阶段的问责机制建设、加大追责力度、提高违规成本及加强校内科研诚信问题综合治理的组织机构建设等方面来加强科研诚信问责机制建设;彭灵灵等[2]借鉴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提出借助外部力量实现研究生学术道德由他律转向自律,以促进研究生的学术规范建设的思路;王雨田[3]从机构设置、培训课程、科研不端行为处理流程等方面研究分析了英国杜伦大学科研诚信建设现状,并提出对我国高校的借鉴意义;方明等[4]分析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多种原因,并从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分隔、导师-学生模式培养机制以及研究生自身的学术道德建设3个层面分析如何建立关于研究生教育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长效机制;刘仕勇等[5]提出过大的科研压力不仅造成研究生心理创伤,更是导致学术腐败的根本原因。2.2学风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开始对学风建设相关问题开展学术研究。输入“研究生学风建设”这一关键词,截至2020年10月底,在知网(CNKI)搜索到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共计688篇。从2012年开始,关于学风建设的论文数量呈迅速增长趋势,按年份分别显示为:1986年1篇、2000年1篇、2005年11篇、2012年62篇、2014年79篇、2020年27篇(见图2)。周宁等[6]提出了党建“促学风、带科研”的创新路径;杨嵩松[7]分析了研究生道德失范行为的原因,认为内在道德约束与外部制度规则相协调可以解决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白莉[8]提出建立健全的学术制度、建立研究生学术诚信档案等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措施;李安萍等[9]指出改善研究生外部环境是促使其从他律到自律的必要途径。
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思考
摘 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摄入学术道德教育元素,是规避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促进研究生健康成才,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但是,受多重因素的影响,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需要不断强化研究生学术道德专项教育工作,积极推进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责任体系建设,有效提高研究生自我教育意识与自律能力,切实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有效维护高校学术安全。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术道德教育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高层次人才水平的高低,继而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当下,研究生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然而,近年来研究生学术不端事件频发,给研究生健康成才带来消极影响,也暴露出当前高校学术道德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强化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是规避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维护高校学术安全保障机制的需要,有助于营造高校和谐学术环境,促进研究生健康成才。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是维护高校学术安全的重要保证
学报推动学术道德建设研究
高校学报承载学术道德建设重任的应然性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中的道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万物的本体德和得意义相近,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对于道的认识修养有得于己,亦称为德[10]由此,道德两字合起来就是讲人们的主观行动必须符合自然社会运行的客观规律[11]而学术道德就是从事学术活动的主体在各种学术活动中的主观行动必须符合自然社会运行的客观规律在这里,我们可以很明确地认识到,学术道德的养成是学术活动主体通过自己内心自省不断加强对社会伦理规范的体悟并以之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的过程这种社会伦理规范即指整个社会学术活动中人们所必须遵守的符合社会运行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即学术规范陈通明杨杰民认为学术规范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有明确规定及可操作的政策法规和技术上的操作要求,前者如ǎ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后者如双向匿名审稿制度;第二个层面是约定俗成并得到学术界认同和共同遵守的观念道德和价值取向;第三个层面是学科研究的方法自身的理论框架和概念范畴体系[12]无论从哪个层面理解,学术规范的缺失或不健全都会使学者们难以有对规范的内心自省,并以此来指导学术行为;而学术规范又必须通过有得于己才能真正发挥对学者行为的规范与制约作用,才能具有其社会价值由此,促进学术道德建设,首要的就是建立健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学术规范,通过规范的不断完善来促进学者的内在自省,即学术道德修养的不断养成高校学报在学术规范的建设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报编辑对来稿的审稿加工编辑处理实质上就是以学术规范来审评作者是否存在学术道德失范的过程作为期刊,高校学报和普通刊物一样具有信息传播的特殊功能和价值属性;同时它又有别于普通刊物,其传播的信息不是普通的信息,而是严谨严肃的学术信息隐匿于学报中的一些不端文献的发表,是对学术规范的公然破坏,将使个体的不良行为转化为社会的不良效应,这种不良效应又因学报的特殊性被不断扩大,对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尤其是学术道德教育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尽最大可能杜绝不端文献,维护并加强学术规范的建设,是高校学报的应然之责和重要使命。
近年来,随着学术界对恪守学术道德防范学术腐败的呼声日益高涨,为规避相关责任,学术道德失范的行为表现在学术论文中也越发隐蔽,主要表现为以下多种形式:单纯抄袭转变为多处拼接大段的抄袭行为容易被同行发现,所以抄袭已逐渐由单一的抄袭某个人的作品转变为从多个作者的多件类似作品中进行拼接,这既不容易被发现,也很难被立刻定性为抄袭以参考文献的标注来为抄袭打掩护有的作者在借用了他人观点论据甚或是结论后,为了显示为自己的自创性,在行文中不作任何标引,但却巧妙地在文后列出参考文献以开脱抄袭的嫌疑参考文献的虚假标注一些作者在未做深入研究的情况下,为了表白做了大量工作,虚假多标引参考文献以充数笔者在工作中对此种行为时有发现,有的参考文献与文章关联不紧密,有的标引差错大,一旦与作者联系进行核对时,作者会立刻对参考文献进行删减或替换这种行为,虽然不能完全否认作者文章的原创性,但也是有违学术道德的,并且其形式更为隐蔽,其潜在危害更大主动制止一稿两发或多发,或多发稿只申报一份作为学术成果在学术不端行为越来越受到人们诟病的当下,有的作者在冒险一稿多投并多中的情况下,为免于指责,会主动通知编辑部停止刊发已在他刊发表的文章而对于那些未来得及制止的多发稿,在学术成果申报时只填报一份无论是否已防止了一稿多发还是只申报一份成果,只要有一稿多投行为发生,就说明作者存在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因为一稿多投本身是对编辑审稿专家劳动的不尊重,同时给期刊之间埋下了知识产权纠纷的隐患,损害了多个期刊的利益,造成了出版资源的浪费三学报加强学术规范机制,推动学术道德建设由上分析得出,学术规范的不健全将为学术道德失范留有滋生土壤,从而导致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学报是学术论文的与传播平台,把好质量关,能够对学术腐败的蔓延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从学报工作的角度明晰现有学术规范所存在的不足与尚需完善的地方,能够从外部的学术规范的健全促进学者内在学术道德约束机制的完善。树立正确的办刊思想学报担负着加工生产和传播学术成果的重要使命,学术水平是学报的生命线,策划选题组织优质稿源是学报工作的重点但是,推进学术规范维护学术风气倡导学术道德更应该成为学报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学术规范是学报生命线的底线,如果学报缺乏学术规范,不能明查文章中的学术不端,即使在短时间内发展较好,也终究会刊败名裂因此,高校学报要树立正确的办刊思想,在不断提高期刊学术水平的同时,更要坚守学术规范堡垒,促进学术道德建设,在学风建设中积极发挥作用。
加强编辑人员学术道德修养学报肩负维护学术规范的重任应由主编总体把关,具体落实在学报编辑的身上学报编辑的学术道德修养对维护期刊声誉至关重要如果编辑不具有较高的学术道德修养,不具备起码的学术不端甄别能力,就难以保证学报不被各种学术不端侵蚀提高学术道德修养,一是要加强专业素质,熟知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大量阅读相关文著,日积月累之后才能对各种花样的不端行为具备判断力二是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在当下的科研考核体系下,研究生毕业教师评职称申报课题等都需要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高校学报成为庞大高校作者群攻关的对象,学报编辑在相对于作者的优势情境下,应该坚守职业道德,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只有自身身正,才能在与学术不端行为做斗争中充满底气与豪情。
建立学术不端审查制度
1.坚持真实署名,明晰责任真实署名制度看似简单和无足轻重,实则是对作者责任的严谨确认一般来讲,文章署名表明的是作者身份,同时也是文章内容责任人的一种认定高校学报应该建立相关的制度,指导作者遵守基本原则,保障署名的真实性对于来稿,一律请作者签署诚信声明,首先表明作者的署名为真实,其次对于多个作者的文章,要明确表示所有作者都已阅读过文章并都同意文章的刊发更为严谨的,标明每个作者对文章的具体贡献,如命题的提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文献的收集与引用文章的撰写与修改等等这种声明,因学科不同要求也各异,人文社会科学类文章不像理工类文章有一系列的实证模型实验等成文基础,多个作者分工也不会像理工科那样明确,可不必强行要求一一注明每个作者的分工最后,建议指定某个作者或全体作者共同承担文章内容的诚信责任,以进一步确保署名的真实性。
学术期刊审稿五项原则
学术期刊的审稿是编辑部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由编辑和专家审读作者的原稿,对其内容和形式作出评价,据此进行选择的编辑活动。审稿决定着稿件的取舍,事关刊物的质量,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审稿原则是学术期刊审稿所遵循的准则,指导着学术期刊的审稿实践,理应对这一基本问题进行梳理和探讨。关于学术期刊的审稿原则,编辑学著作似乎很少论及。《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曾将审稿原则归纳为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独创性[1],作了较系统的探讨,但并不是专指学术期刊,而且其中的逻辑关系值得探讨。在期刊文献方面,赵连稳提出质量面前人人平等、兼容并包和及时审理三原则[2],但囿于该文和谐社会视野下的视角,未能全面探讨学术期刊的审稿原则。闰月勤对政治性原则、科学性原则[3],殷靖华对客观性原则[4],胡正强对新颖性原则[5]作了论述,同样未能全面探讨学术期刊的审稿原则。孙景峰在质量面前人人平等之外提出的倾斜性原则(向内稿倾斜、向青年作者倾斜等)[6],在审稿实践中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但将此作为一条指导审稿的原则似乎不妥当。侯宏勋提出宽泛置疑原则[7],认为编辑需要质疑,审稿当然要质疑,大凡阅读,都应有所质疑,但不宜把质疑作为一项宏观原则来看待。基于上述,笔者拟从审稿程序、审稿者的道德、稿件内容和形式四个方面入手,对学术期刊的审稿原则略作探讨。
一、同行评议原则
这是针对学术期刊的审稿程序。从审稿程序看,我国出版制度明文规定了三审制,其中,对学术期刊至关重要的是要遵循同行评议原则。同行评议制度源于英国,现在已广泛应用于、学位论文、课题的立项结项、学术奖励等,成为学术评价的基本方式。同行评议是学术期刊遴选论文、保证并提高学术质量的重要途径,国际上通常将是否同行评议作为学术期刊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准,尽管同行评议制存在着少数学者滥用权威,存在裙带关系、专业嫉妒、个人偏见和利益冲突等破坏性影响,但它仍然不失为最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人们把同行评审看成研究成果的质量声明。[8]在我国的科技期刊中,同行评议原则基本上得到了落实;在人文社科期刊中,遵循同行评议原则的情况不尽如人意。遵循同行评议原则依靠审稿专家,但并不意味着由审稿专家主导审稿,外审专家只能提供参考意见,不能取舍稿件。这是因为,编辑审稿与专家审稿是一种主从关系:编辑审稿具有主体性,编辑是职业审稿人角色,是专家审稿人的选择者,是稿件刊用与否的决定者;专家审稿只具有从属性,审稿专家是编外审稿人角色,被动地接受所审稿件,主要对稿件内容作学术评价,没有稿件刊用权,只有有限的稿件否决权。[9]编辑审稿和专家审稿的不同职业角色、作用和任务决定了编辑必须主导审稿的全过程。主导审稿是编辑的职责,编辑应提高专业学识水平,消除过分依赖专家的心理,发挥主体作用,主导稿件评审的全过程,否则,把稿件刊用的决定权完全托付给外审专家,自己反倒成了边缘人,忘记了编辑在审稿中的主体地位,放弃了一名编辑应该承担的义务,有违编辑的职责,无益于学术期刊的审稿工作。[10]基于编辑主导的同行评议制度,才能双剑合壁,最大程度地发挥审稿的作用,只有这样,编辑才能把握审稿工作的主动权。
二、公正性原则
这是针对审稿者的道德态度。前文提到的质量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兼容并包原则和客观性原则,都是事关审稿评价的公正问题,这几个原则名称虽然不同,但体现的都是审稿者的道德态度,因而,本文在审稿者的道德态度这一视角下,将其统称为公正性原则。因为要评价公正就必须做到质量面前人人平等,拒绝偏见,兼容并包,尽最大努力客观地评价稿件。公正意味着客观理性。审稿者要秉持理性的态度,一切从文稿的内容出发,不先入为主,排除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拒绝主观偏见等不公正行为,避免根据自己的好恶偏执来筛选和判定文稿,力求客观公正、审慎负责地评价稿件。公正意味着人人平等。在稿件评审时,不因国籍、民族、信仰、性别、年龄以及所属机构而歧视作者,认文不认人,对作者一视同仁,不故意抬高或压低特定的作者。邹韬奋曾经说:“我对于选择文稿,不管是老前辈还是幼后辈,不管是名人来的或是无名英雄来的,只要是好的我都竭诚欢迎,不好的也不顾一切地不用。”[11]唯质是从,人人平等,审稿人要坚持审稿的独立性,不因领导、权威和亲友的干涉而降低学术标准。公正意味着兼容并包。西方哲言有云: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意见的权利。学术期刊要有兼容并包的气度,有门派之别,无门户之见,对不合己意的标新立异之说不轻易否定,不搞学术垄断,提倡学术民主,百家争鸣,只要言之有据,能够自圆其说,就应该给予肯定,以活跃学术气氛,鼓励学术创新。当然,兼容并包只能是学术上的不同意见,并不包括导向有问题的稿件,也不包括哗众取宠的标新立异。
三、导向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