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道德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7 15:12: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学术道德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学术道德教育

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思考

摘 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摄入学术道德教育元素,是规避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促进研究生健康成才,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但是,受多重因素的影响,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需要不断强化研究生学术道德专项教育工作,积极推进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责任体系建设,有效提高研究生自我教育意识与自律能力,切实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有效维护高校学术安全。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术道德教育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高层次人才水平的高低,继而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当下,研究生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然而,近年来研究生学术不端事件频发,给研究生健康成才带来消极影响,也暴露出当前高校学术道德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强化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是规避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维护高校学术安全保障机制的需要,有助于营造高校和谐学术环境,促进研究生健康成才。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是维护高校学术安全的重要保证

查看全文

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论文

摘要:现代“工匠精神”具有普适性,强调“敬业、精益、专注、创新”,从传承主体、内涵要求、时代需求三个角度具有融入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可行性。融入“工匠精神”的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强调“热爱学术事业,定心专注科研,追求精益准则,秉承创新思维”,对于塑造研究生学术初心、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推进我国科研发展具有深刻的融合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学术道德;工匠精神;内涵教育

近年来,高校学术界科研数据成果造假、抄袭剽窃科研成果的恶劣事件屡见不鲜,威胁学术道德体系的纯洁度和完整性。党的报告中提及的“工匠精神”,再一次成为全国各界热议、学习的主题。本文试图从精神层次探讨,探索将工匠精神融入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塑造符合时展、具有精神内涵的学术型研究生的有效举措。

一、工匠精神融入学术道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事物具有普遍联系性,认识事物之间的一致性,通过分析工匠精神与学术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本质上为工匠精神融入学术道德教育提供解决途径。1.基于传承主体的一致性。首先,让我们回归工匠精神的最初本源主体。在古代,传统的手工作坊大多通过口传心授来传承技艺,“工匠”一词本身就包含了专业技能、精巧之意,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我国匠人来说,技艺的传承更包含了广博的艺术内涵和心灵感知。作为我国科研事业的主力军,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养主体,科研事业同样是一方领域,从这一角度来看,现当代的“学生”身份与过去的“学徒”身份具有一致性。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体制强调由教育的本质驱使,聚集多元人群参与教育过程,这与工匠精神的主体培育逻辑具有一致性。2.基于内涵要求的相似性。在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不再局限于“工匠”二字,更侧重对于“精神”二字的解读,工匠精神也在现当代社会具有了更丰富的延伸。工匠精神具有普适性,在实践中指导着各类“专业”,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力量和信念支撑。学术活动的重点不仅在于求真,而更在于求善,现当代的研究生学术道德呈现一种独具特色的意识形态,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最主要的思想基础是实现“立德树人”,即培育崇高的思想品德和高素质人才。工匠精神所强调的深远内涵,与基于立德树人的基本准则进行的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在价值旨归上具有高度一致性,这为工匠精神融入学术道德教育提供了可行性。3.基于时代需求的协同性。工匠精神的产生,是社会进程中历史发展的客观需求。早在2016年总理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未来中国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最新的报告中,再一次明确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同样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对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也要求对研究生教育尽快确立新的培育目标。时代使命要求我们立足于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战略目标,推动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推进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建设,推进双一流高校的创建。二者的时代需求尤为一致,传承与深化融合工匠精神的学术道德内涵,是时展的需要。4.二者的融合创新形态。结合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而言,融入“工匠精神”的学术道德内涵可以延伸为:研究生在从事自己擅长的学术科研工作时,所表现出来的意识和行为,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运用敬业的专业精神、严谨的专业态度、优秀的科研能力、创新的学术追求,不断向前、不断追求最优化产出和振兴祖国科研事业的精神理念。

二、工匠精神融入学术道德教育的路径分析

查看全文

基于学术道德培养的药学研究论文

一、加强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加强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建设,是增强药学研究生有效抵御各种错误、腐朽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必然要求。由于受到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和功利化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使得一部分药学研究生在日常生活中或是科学研究过程中,为了走捷径、快速出成果或是其他特定的目的,而不择手段,甚至有时不惜铤而走险,违法犯罪。比如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负面影响,使得他们一切以自身为目的,实用为原则,奉行无利不起早、唯利是图的资产阶级的腐朽价值观,为了实现个人利益,不惜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尤其在科研活动中,不讲诚信,抄袭、剽窃他人劳动成果。因此,有必要对这部分药学研究生群体加强学术道德培养与教育。

2.加强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建设,是其不断完善自我,实现全面发展、立足社会的现实需要。学术道德也是每位药学研究生应该具备的一种道德品质和素养,它在理论上应该从属于思想道德素养的范畴和领域。德才兼备,是衡量研究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其中,德就是重点指思想道德品质,包含着一个人做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在研究生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要接受外在的、一般性的道德教育外,不能忽视或否认学术道德培养和教育。

3.加强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建设,是不断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这是总书记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明确提出来的。如何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培养符合社会、国家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药学研究生作为药科大学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将会成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社会中坚力量。毋庸置疑,他们会在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医药卫生发展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发挥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二、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的现状

近年来,药学研究生学术培养与学术建设方面失范现象日趋严重,致使药学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水平不断下滑。为了真实反映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机制运行现状,我们对沈阳药科大学部分在校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是通过发放问卷和参与网络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实际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2份,主要涉及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机制相关问题。

查看全文

对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思索

论文关健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机遇挑战对策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对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善于抓住机遇、敢于迎接挑战、及时做出应对之策,对高校大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网络道德教育。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与发展,网络时代已经向我们悄然走来,一种新的全球性的社会组织形式—“网络社会”正在形成。与这种“虚拟社会”相对应的社会道德体系—“网络道德”,对传统社会的道德观念、价值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网络给高校道德教育带来的影响,并积极地研究对策,对高校大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网络道德教育。

一、网络为高校道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机遇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工具,对高校大学生获取知识、启迪智慧、开阔眼界、提供服务等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也给高校道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机遇,使道德教育焕发了无限生机。

(一)网络为高校道德教育提供新的教育空间、信息来源

查看全文

研究生道德影响因素

本文作者:朱华左志香朱华杰工作单位:武汉大学

当前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一般来讲,研究生不具有学术权力,学术腐败在研究生群体中基本不存在。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主要表现为学术失范、学术不端两种行为。(一)学术失范由于学校和研究生导师常常忽视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尤其是对研究生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缺乏指导,导致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意识不强,对基本的学术规范常识不了解,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时有发生。通过调查和访谈,我们了解到,由于研究生不了解学术行为的“规范”与“不规范”,对于科学研究中的著、译、署名、引据等概念模糊不清,学生的失范行为便无意产生。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开设有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等入门课程,但由于缺少关于该学科科学研究中学术道德教育基本内容的系统介绍,因而导致学生学术失范。本课题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您所在学校进行学术道德教育的频率”,选择“从不”或者“很少”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占31.6%,仅有20.0%的高校“经常”进行学术道德教育。(二)学术不端《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教社科[2009]3号)列举了7种学术不端行为,即: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伪造注释;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其他学术不端行为。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1.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在研究生群体中时常发生,逐步演变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将他人论文拼凑改造成自己的论文”的行为在校园中经常发生的频率达16.3%,有时发生的频率高达30.6%。“引用他人研究成果而未加标注”行为在校园中经常发生的频率达12.0%,有时发生的频率高达31.8%。2.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少数研究生在科研课题或相关项目研究中,由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愿花较多的时间做深入细致的研究,不甘于做一些枯燥乏味的实验或调研,在种种非物质利益的驱使下,弄虚作假,不惜篡改、伪造实验数据。这类学术不端行为在研究生中表现也较为普遍。调查结果显示“,伪造或篡改实验、调研、统计数据等”行为在校园中经常发生的频率达9.2%,有时发生的频率高达25.0%。3.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在科研、学业的压力下,少数研究生在学术科研中,未参加创作而在学术成果上署名的现象有一定的代表性。一是没有产出的研究生托关系在他人成果上署名,完成学校、学院对自己科研的要求;另外是有产出的研究生之间,通过互相挂名的方式,不断增加自己的产出,以期达到各类评奖评优的标准。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在未参与研究的论文上署名”,经常和有时发生占29.1%。4.一稿多投。所谓“一稿多投”,是指著作权人将其同一作品的同一项使用权,同时授予多家使用单位的行为。有些研究生由于发文章的压力大,一次性就把自己的文章投向好几家杂志社。本课题调查结果显示,“一稿多投”行为在校园中经常发生的频率达9.1%,有时发生的频率高达22.7%。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比较普遍。调查中,“经常或有时将他人论文拼凑改成自己论文”的学生有46.9%;“引用他人研究成果而不加标注”的有43.8%;同时,一稿多投、在未参与研究的论文上署名、替人或请人论文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调查还发现,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表现最为严重,其次是理工农医类研究生。其中,人文学科类研究生“将他人论文拼凑改造成自己的论文”、“引用他人研究成果而未加标注”的学术不端行为“经常或有时”发生比率分别达到57.4%,52.9%。除了上述常见的4类学术不端行为外,还存在其他学术不端行为,如替他人撰写论文或请他人论文等。此外,笔者也不赞成有的研究生把本人中文发表的论文翻译成外文再投稿或外文期刊发表的论文翻译成中文再投稿等做法。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影响因素分析

导致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总体来讲,既有研究生个体层面的原因,也有导师方面的因素,还有学校教育层面的原因,同时,也涉及到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一)研究生个体的影响因素分析1.学习投入不足。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平均每天用于学习科研的时间只有5.5个小时。43.1%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48.8%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每天平均用于学习科研的时间在4小时及以下;而每天学习时间超过8小时以上的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分别只有10.5%和8.3%。不同专业的研究生之间用于学习的时间也有较大差异。教育学、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平均每天用于学习科研的时间”分别仅为4.00小时,4.12小时;而理学和工学专业研究生的学习时间最长,分别为6.25小时和6.37小时。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等专业有50%以上的研究生“平均每天用于学习科研的时间”不足4小时,而每天学习时间超过8小时比例最高的为理学,也仅为19.6%。2.诚信意识淡薄。首先是研究生对学术道德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认为“稍微抄点不要紧,稍微凑点不要紧,挂个名字不碍事”等一系列的想法。其次是诚信意识比较淡薄,对一些学术不端行为态度比较暧昧,一方面表示反对或不支持学术不端行为,另一方面对于明令禁止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持理解的研究生还不少。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研究生对“伪造或篡改实验、调研、统计数据等”,“将他人论文拼凑改造成自己的论文”,“虚假罗列参考文献”和“替他人撰写论文”等学术不端行为持反对态度。同时,有近40%的研究生对“引用他人作品中资料而未注明来源”,“在自己未参与研究的论文上署名”,“一稿多投,但没有一稿多发”,“一稿多发,但在成果登记时只取其一”等不端学术行为持理解态度。3.价值选择趋利。部分研究生学习科研有较强的功利性;在学习科研过程中,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上,缺乏基本的是非标准。调查结果显示,有74.3%的研究生认为“部分研究生求学目的功利,缺乏专业兴趣和专业精神”,73.8%的研究生表示“社会风气浮躁,大家都这么做”,62.4%的研究生表示“受各种经济利益的诱惑,部分研究生做出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二)导师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1.导师对研究生学术规范缺乏指导和教育。我们将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接触频率与研究生数量做交叉分析,结果显示,导师与研究生接触的频率和研究生的科研产出呈正相关关系,即导师与研究生接触的频率越高,研究生科研产出越多。在导师与研究生中接触频度影响科研产出的调查中,那些每周一次与导师接触的学生在“发表国际期刊论文数”、“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发表一般论文数”和“获得专利数”等方面均高出每学期只与导师接触一次的学生接近一倍。由于我国在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师与研究生的比例严重失调。导师带5名以上博士生和10余名硕士生非常普遍,由于导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缺乏对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和引导,研究生难免会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在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调查中,49.2%的研究生认为“学校或导师缺乏明确的学术规范和诚信指导”。2.少数导师不端行为对研究生产生负面影响。少数导师的论文专著不再是科学研究的一个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结果,而成为获取研究经费、满足考核要求的一个手段;少数导师转向追逐金钱、名誉与权力,学术腐败;更有少部分导师在学生的学术成果上强行署名,侵占学生的研究成果等。在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调查中,有45.4%的研究生认为“少数教师自身存在学术不良行为,对学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三)学校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1.评价体系不科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以来,各高校对研究生的奖助体系进行了改革,通过设立基本奖学金、助研助学金、优秀研究生奖学金等多种奖助项目,激励研究生学术创新和全面成才。然而,在研究生各种评奖评优条件上,科研成果占据重要份量。部分研究生受利益驱使,为争取奖助学金,不择手段,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论文质量。调查中,68%的受访者认为“研究生学术评价指标体系、制度不健全为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契机”,62.4%的受访者认为“受各种经济利益的诱惑,部分研究生做出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2.诚信教育缺失。学术道德教育的薄弱,直接导致了研究生学术道德意识模糊、学术道德观念淡薄,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学术不端行为。在本次调查“您所在学校进行学术道德教育的频率”的选项中,选择“从不”或者“很少”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占31.6%,仅有20.0%的高校“经常”进行学术道德教育。3.监督机制不完善,失范处罚力度软弱。调查显示,有71%的研究生认为“监督机制存在漏洞,能利用就利用”,65.6%的研究生认为“学术失范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部分研究生在科研过程存在投机和侥幸心理”。学术不端行为一旦没有相应规章和惩罚机制的制约,就会在研究生群体中酿成传染、仿效和扩散等一系列后果。(四)社会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1.社会浮躁现象的辐射蔓延。社会浮躁病既是一种心理病又是一种社会病,它产生于个人的内心,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之后又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与互动中彼此转化、交叉感染,最后导致整个社会弥漫浮躁之风。社会浮躁心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社会转型期的重要表现之一。首先,人们对物质的狂热追求蒙蔽其认知和判断的能力;其次,在剧烈的社会变化面前,缺乏自主判断力的人往往会手足无措、难以抉择,就会产生从众心理;再次,浮躁的心理蔓延至整个社会,媒体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73.8%的研究生认可“社会风气浮躁,大家都这么做”。2.网络便捷的推波助澜。调查数据显示,67.3%的研究生受访者认为“网络便捷为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技术支撑”。现在的研究生已生活在网络时代,便捷的网络除了给研究生带来丰富知识和资讯外,也为抄袭大开了方便之门。在网络时代,研究生要把别人的几篇论文变成自己的一篇作品,通过搜索、粘贴、复制就可以大功告成。由于立法的缺陷和人们对自身合法权益保护的漠视,再加上网络的普及率和便捷性日益提高,网络抄袭行为愈演愈烈,有的研究生甚至把他人的文章整段、整块地复制、粘贴到自己的文章中来。

加强研究生学风及学术道德建设的思考

查看全文

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思考

摘要: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学生培养质量和学科发展水平,乃至整个的社会科技水平和科研能力。然而,近年来各种违背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的行为时有发生,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广大科研工作者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有责任也有义务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弘扬科学道德和学术风气。从管理层面上来讲要从学生科研开始阶段既研究生时期,就注重培养学生遵守科学道德、养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和规范的学术行为,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学术风气的好转。

关键词:管理层面;科学道德;学风建设;学术规范

近年来,学术界从学生、教师、高校校长、乃至工程院院士,各种学术腐败和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1]。教育部就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惩治学术不端行为,于2009年颁发了《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强调发生在少数人身上的学术不端行为,败坏了学术风气,损害了学校和教师队伍形象,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绝不姑息。自2011年中国科协和教育部公布《关于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的通知》以来,国家对高等院校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愈加重视,每年印发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要点,要求对所有在校生进行宣传教育[2]。全国各所高校也都认识到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不断采取措施加强教风、学风和考风教育。高等院校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高校的教风、学风、考风,一所高等院校的学风是在长期的教学管理和实践中积累、总结、升华出来的,凝聚了全校师生的学术思想和办学理念。笔者认为一所高等院校对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发展前途。从管理层面上来讲,要想从根本上摒弃学术不端行为,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必须在宣传教育、规章制度、管理手段、教育措施和巩固落实等几方面予以加强。本文中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详细分析了如何从管理层面来加强学院研究生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1完善学风教育指导方针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这一重点逐步展开,把加强师生学术诚信品德的培养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学生一入学就通过下发学习资料、开设讲座、辅导教育,以导师带动学生、老生影响新生的方式、逐步推进研究生学风建设,使其成为维护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具有高贵品格的优秀人才。为切实加强学风建设,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和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在培养人才时要坚持崇尚科学精神、遵循科学伦理、遵守科学规范、掌握科学方法、营造优良学风的体系方针[3]。首先,坚持摆正办学方向,在学生中树立维护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的典范,大力宣传他们的优秀品质和奋斗精神,起到激励整个研究生群体的积极作用。其次,加强与企业、科研单位和社会的广泛联系,让全体研究生充分了解社会规则,提高讲诚信、讲道德的责任感。最后,教育同学们加强对“从我做起,律己做人、诚实做人、公平竞争”的深刻认识。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的进步具体表现为学生对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认同度和认知度的提升,对学术规范掌握和实践程度的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专业学习成绩的提高,优秀学术和学位论文成果的高产量等,客观真实地体现了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质量管理的成效。

2明确管理体系职责任务

查看全文

学校加强科学道德和学术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科学道德教育

论文摘要: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落实到各行各业的工作中去。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所在,针对现在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作者认为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加强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一、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不久前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这是一次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等中央领导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即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还强调必须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因为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有了人才,社会才能进步与发展;有了人才,国家才能巩固与强大;有了人才,民族才能兴盛和繁荣。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应该加强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关键在于落实,在于要把中央关于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具体化。高校的历史使命就是培养人才,确切地讲,就是要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造就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而衡量人才要从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品德被列为评价之首,有着深刻的意义,因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而且清正廉洁、奋发有为的条件。

查看全文

药学类研究生思想道德动态数据分析

研究生是国家未来的精英,承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使命,其教育和发展被认为是高校重要任务,尤其是药学类研究生身兼兴药为民的职责,教育应该更加规范化、精细化。而目前研究生学术不端、自杀等现象频发,研究生的思想素质、道德水平受到广泛关注,为此笔者在自己学院开展思想道德动态数据调研,查找研究生出现的问题,挖掘问题背后的原因,并给出解决方案。

1调查方法与内容

本次调查采用网上调查的方法,面向笔者所在学校学生。本次调查涵盖了政治信仰、思想素质、学术道德、心理四个方面,共48题,截至目前回收231份,调查时间为2019年5月。本文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分类和问题设计,在问卷中得到了本文的相关数据,并进行结果分析。

2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2.1基本信息。(1)样本中男性占比28.14%,女性占比71.86%,女性占研究人数近四分之三;党员比例为26.4%。(2)在读学位硕士人群占98.27%且受访人群在年级中硕士一二三级呈平均分布状态;该样本中25岁以下年轻人占85.28%。综上,样本人群特征较为集中,主要以硕士为主,涵盖硕士阶段各年级;人群年轻人居多且女性众多;党团员在样本中占主导地位。符合本校人员情况比例。2.2意识形态和思想素质。2.2.1政治信仰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下,学生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态度是,92.21%的学生坚信社会主义制度,7.79%的学生理想信念模糊,社会意识淡薄;对于目前最关心的问题,92.64%学生最关心的是个人成长和发展、就业和学业,6.49%关心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0.87%的学生什么都不关心。2.2.2导师培养方面。在和导师相处方面,78.36%学生认为相处比较融洽或者更好,20.35%认为相处一般,同样导师对他们的影响也较大,只有27.70%认为导师的作用一般或者更小;在培养教育方面,66.67%的学生认为导师在学术科研中对学生教育较多,其次是为人处世19.05%,再是思想政治教育8.23%,还有6.06%的学生没有接受到导师的教育,可见导师重科研,轻思政的现象确实存在,且73.16%研究生认为导师有进行思想教育的责任,可以看到学生期望得到导师这方面的指导。2.2.3学校教育方面。对于学校总体负责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是哪个部门,29.00%认为是研究生工作部;6.06%认为是学生处;27.27%认为是校团委,学生选项分散,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并不了解到底是哪个部分,也可以了解到,负责思政教育的部门工作不到位;对于思政课程,69.26%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给予了肯定,13.85%认为老师照本宣科,16.88%表示不关心只是为了修学分。2.2.4党团引领方面。学生所在党/团组织开展活动41.13%自己讨论决定,22.94%党/团组织遵从上级或者干部指定决定活动开展的内容,但是有33.77%对此不清楚,说明党/团组织的活动组织还有不到位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对于党/团组织在实际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排在第一位的是无法调动积极性,其次是内容肤浅、枯燥,形式呆板乏味,然后是脱离工作或生活实际,党团组织失去了引领作用。2.2.5学术道德方面。在抄袭论文、学术欺骗等现象,91.77%的学生坚决抵制学术不端现象,也有8.22%的学生漠不关心甚至表示理解;学生所知道的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主要来自学校的正规教育,其次为导师和其他同学的影响,说明学校已经做出相关措施;学生在科研实验中也存在捏造或篡改数据的行为,占到35.5%,论文写作过程中也存在抄袭剽窃行为,占到29.44%,说明不少学生学术道德不佳,需要加强管理。2.2.6心理方面。对于“与一大群朋友在一起是否常常感到孤独或失落”问题上,3.03%的人选择经常,54.98%是偶尔,41.99%是从不,可以看出大部分人没有或者偶尔有孤独感,心态正常;对于自杀,79.22%的人选择那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我绝对不会做,5.63%的人是看具体情况吧,遇重大挫折我可能会,1.73%的人选择遇到挫折时,我容易产生这种想法,13.42%的人选择没考虑过这个问题,看出绝大多数不会有自杀倾向,但是有一些人心理脆弱,需要多加注意。2.2.7其他方面。89.61%的学生已经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也有10.39%的学生认识不到位;当前学生接受思政教育主要依靠思政教育课程53.25%,其次是社会实践14.29%、其他13.85%、导师教育8.66%、校内活动6.49%、辅导员辅导3.46%;72.73%同时接触校级或者院里的活动,27.27%对此不关心或不清楚。

3结论

查看全文

剖析传统德育教育优化现代德育理论

德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杠杆之一,自人类摆脱野蛮、进入文明之日起,就有了德育这一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德育历史尤其悠久。据史书记载,早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轩辕黄帝时代,就有了“修德振兵”(《史记·五帝本纪》)之举,表明从那时起,就已出现德育现象。后来到了尧舜时期,已有了孝父母、友兄弟的道德观念,并且舜曾“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旨在改变“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的结局。这说明在舜时,道德教育已成为社会管理者的自觉行为。此后,薪火相传,代代相继,不断将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德育理论推向前进,使中华民族成为富有道德内涵的伟大民族,早在古代就被外民族誉为“礼义之邦”,留下了无比丰厚的德育产。发掘、总结、提炼、继承这批遗产,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是当代德育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正是在这一历史使命的激励下,近年来许多学人,特别是一些生气勃勃的青年学者,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德育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新成果。崔华前同志这部《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研究》书稿,就是其中之一。我有幸最早读到这部书稿,感受良多。

书稿把“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作为研究对象,这个任务是很艰巨的。先秦诸子是在春秋战国之际百家争鸣的熔炉中锻炼出来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学术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各家学者,出于不同的政治需要,在学术上展开论辩,彼此交锋,是此而非彼,竞相提出不同的学术见解,表现出“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对立倾向。在德育理论和方法方面,各家各派也都有自己的理论创造。他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各种不同的德育学说交相辉映,构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德育学术盛况的壮丽图景。

面对这种纷繁复杂的学术背景,要对先秦诸子德育方法作开创性的、系统性的总结,其难度确实非同寻常。令人高兴的是,作者没有向困难低头。他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比较研究法和历史文献考察法等现代科研方法,在深入揭示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和理论基础之后,对先秦诸子的德育方法学说,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现实,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理论探索。书稿所展示的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体系,其概念之清晰,内容之宏富,脉络之分明,观点之新颖,都显示出自己的特有优势,给人以许多智慧的启迪,读后令人耳目一新。

一、概念清晰

例如,关于“德育方法”的概念,作者先把“德育”释为“思想道德教育”,然后进一步指出:“德育方法,就是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具体说来,就是指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实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教育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或方式,是沟通德育主客体的中介或桥梁。”这个概括,内容完整而清晰,它不仅厘清了现代意义上的“德育”概念,而且把“德育方法”概括为“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并对其具体内涵作了完整归纳,给人以概念清晰之感。

查看全文

从高校教师学术失范看教师师德建设

摘要:学术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除了日常教学之外,学术研究亦是其主要的职责之一。近几年高校知名教师学失范的现象屡屡发生,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在当今物质横流的社会中,如何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减少和杜绝学术失范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笔者从当今高校教师学术失范现象切入,来探讨我国当代教师师德建设问题。

关键词:高校教师;学术失范;师德建设

学术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除了日常教学之外,学术研究亦是其主要的职责之一。近几年高校知名教师学术失范的现象屡屡发生,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作为高校教师,其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高校教师在学术方面的严谨性亦会对将来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乃至高校教育的学生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然而目前有一部分高校教师为了评职称、赚取科研经费,致使其在学术研究方面懈怠甚至严重失范,不仅对社会发展研究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同时也在学生中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在当今物质横流的社会中,如何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减少和杜绝学术失范已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

一、高校教师学术失范的表现

学术失范,主要是指个人或者团体,为了自身利益而违反相关的学术道德、法规和国家法律的行为。当今高校学术失范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学术剽窃,学术抄袭和学术造假。学术剽窃主要是指,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个人或者团体为了自身利益,以隐秘的方式窃取对他人的学术成果或者学术观点当作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或学术观点。当前高校的部分教师,为了评职称而大量的参与学术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当时为了能够更快的发表学术作品,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评上职称,部分教师铤而走险,采用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不道德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学术抄袭主要是指,个人或者团体为了自身利益,大段引用他人的学术成果并不加引用,不表明文章来源的行为。目前在学术界学术抄袭现象比较严重,部分教师为了避免被检测出来,而大量抄袭外国文献。由于语种不同的关系,翻译抄袭国外文献难以被检测出来,加上部分学者抱着不一定会有人查看到外文文献的侥幸心理,更加大胆的抄袭外文文献。学术造假是笔者认为当前学术界较为严重的行为。学术造假主要是指,个人或者团里为了自身利益在学术研究过程中,蓄意捏造研究数据、研究记录、研究结果等违规行为。目前我国人文科学类的研究,大部分采用的是定性和定量两种。众所周知,很多学术研究是要根据不同研究方法,消耗大量的时间收集和整理访谈资料。而部分教师在做科研的过程中为了节省时间而缩短调研时间,捏造数据、编造访谈内容等,甚至出现调研没有完成,而研究报告已经形成的现象。在大学中,这类学术造假事件不易被发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短科研时间,从而可以很快进入另一个科研项目。

二、导致学术失范的原因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