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网络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9 14:26: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学生网络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路径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的生活已经与各种新媒体融为了一体,以手机、网络为代表的数字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对人和事的看法与判断,各种网络舆情的形成,在改变大学生的生活的同时,也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因此在对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应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方法,是适应新时展需要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路径
为研究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舆情现状,我们在济南部分高校进行了广泛的实地调研,本次调研以调研问卷的形式展开,本次调研主体为高职三年制大专学生,男生比例为67%,女生所占比例为33%,专业涉及建筑类、理工类等九大类学生,其中大一学生占学生占52.7%,大二学生占20.2%;大三学生占20.1%,毕业学生占7%。共发放调研问卷1300份,收回1200份,有效试卷1100份。
一、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进行各种网络活动的主要媒介
我们在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目前大学生平时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是电脑和手机;在对“您平时喜欢什么时间使用新媒体”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83%的同学选择了“随时”这一选项。在对“您平时使用新媒体主要是想获取什么信息”的回答中,选择“工作学习”的同学占31%,选择“查看新闻资讯”的占到了23%,选择“休闲娱乐”的占到32%,选择“购物”的占到了14%。在对“你所在的班级是否建设有微信群或QQ群?”这一问题的回答中,99%的学生会选择“是”;在对“你是否会关注学院的公众号?”这一问题的回答中,100%的学生选择了“是”。而90%以上的学生加入班级群的原因是“接收班级和学校的各种通知和信息”等,而关注学校公众号的目的则是更多的了解学校各方面的新闻动态等。在对“你获取国家大事,发表言论的主要渠道是什么”的回答中,92%的学生选择了“手机网络”,在“你为什么会选择这一方式”的选择中,80%的学生选择了“便于携带,上网便捷”这一选项,由此,我们认为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主渠道,加强对手机网络管理是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有效手段。
大学生网络社团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全球网络化、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网上虚拟社团在大学生中悄悄地形成、壮大和发展,已成为高等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对的一个新课题。笔者探讨了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现状,分析了大学生网络社团的虚拟性强、互动能力强、活动隐蔽性强、管理难度大等4个特点以及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提出了从文化氛围营造、专题网站建设、管理制度健全和网络技术手段等4个方面引导大学生网络社团健康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社团;网络管理
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globenetworkingandinformationization,thevirtualnetworkassociationshavebeendevelopingamongcollegestudents,whichhasalsobecomeanewtaskforcollegeadministrativesystem.Byexploringthecurrentsituationofcollegestudents''''networkassociations,thispaperanalyzesthefourcharacteristics:virtualization,interaction,concealment,anddifficultyforadministration.Besides,thepositiveandpassiveimpactsofnetworkassociationsaredisscussed,basedonwhichfoursuggestionsareputforwardinrespectofcreatingculturalatmosphere,buildingsubcategorizedwebsites,improvingtheadministrativesystem,andadoptingsufficientnetworktechniques,etc.
Keywords:collegestudent;networkassociation;networkmanagement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学生中PC机的普及,我国网民的数量迅猛增长。2007年1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我国网民总人数已达1.37亿,比去年同期增长23.4%。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2%,这部分人群大多数集中在高校。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5年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59.7%的大学生参加了校内社团,平均每人参与的社团数为1.8个;同时,参加网络社团的大学生比例14.0%,平均每人参与的网络社团为1.99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邓希泉也指出:“从参加社团的平均数来看,大学生参与的网络社团数多于现实生活中的社团数。由此可见,网络社团已经对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加紧对网络社团的研究,并加强对网络社团的监督、管理和引导。”[1]实践表明,互联网虚拟社会深刻地影响了高校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由此伴生了一种新的组织动员形式,以大学生网友为主体、以网络为平台的网络社团出现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并日趋活跃。它们多为自发性、松散型,有的靠兴趣聚合,有的因公益凝集,也有的游走在道德和法律的边缘。这些网络社团不仅活跃在虚拟空间,也开始走向现实。它既具有传统学生社团的特点,也具有网络文化印记的社团新特点,它拓宽了大学生知识交流与个性化发展的空间,但却以其传播迅速、活动隐蔽性强、难以控制的特性,使传统大学生教育管理理念与方式面临巨大挑战。
一、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现状
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论文
一、当下高校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方面的不足
1.控制为主,引导不足。在当下的高校网络环境中经常可以看见很多学生对于学校管理内容上的批评与负面观点,而高校在这一块基本上是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只有当事件达到严重程度时才会“一刀切”地进行处理,而这种处理大部分也是由高校网络管理员进行强制删帖。这样的处理方式实际上只是堵住了网络舆论的发言渠道,却并未对实质问题进行处理,且这样的处理会直接导致学生的负面情绪激增,让学生更为抵触校方,此种重堵不重疏的处理方式将会导致更多的负面舆论。
2.复制粘贴为主,讨论消解不足。高校校园网络上大部分的页面都是把当下的社会热点与校园重大纪事进行复制粘贴,并未发挥出校园网络的舆论讨论与消解功能。一般来说,校园网络如果能很好地利用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对各类信息进行整合,同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正确思考,良性讨论,不仅能发挥出宣传正能量的效果,还能有效消解大量负面信息,建立起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
3.宣传教育为主,平等互通不足。高校学生正处于心理学所说的叛逆阶段,如果学校在网络舆论宣传上一味是“高大全”的宣传,一味是政治性的鼓动,那么只会让学生对此类“硬性说教”产生抵触情绪。当然,在目前新媒体视角下,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依然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主,但在宣传时应寓教于理,应平等互通,形成“柔性教育”的氛围,把宣传内容放在信息里让学生自己吸收领悟。
二、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情况分析
当前微博等新媒体推进了大学生的网络文化发展,但在高校的信息交流平台上,依然汇聚着大量的人气。这是因为当下大学生的主要交友与学习圈都集中在校园网络内,而大学生所用的微博微信等交友交流媒体也来自于校园内的各种信息与资源。但由于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大学生本身在此年龄阶段就具有思想观念不成熟、易受人煽动、思想变化快、思想可塑性强等特点,在复杂而多变的网络文化中,很容易产生道德认知的错位。第一,大学生热爱新奇特,爱探索,所以大学生对于新媒体等传播方式的接受程度非常快,成为了新媒体下的主要使用人群。特别是在游戏与聊天等网络世界中,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非常容易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第二,在相关的大学生诚信调研招待与研究中也会发现,网络世界里的虚假诈骗信息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于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认识。大学生由于对人与人之间信任的认识度不足,会从轻信他人变成怀疑世界,甚至其不信任会使其认为人与人之间的诚信是有前提的———必须要有利益交换,这种不信任甚至会变成大学生的思想惯性。同时,大学生由于网络的影响而造成道德退化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由于可以在网络世界里得到情感的宣泄,与现实世界的距离会越来越疏离,甚至导致在现实社交中的困难,产生人际关系淡漠,感到人生孤独。这类影响会造成大学生在网络与现实的世界里道德水平认知下降,对于情感的理解产生误差,侵犯他人隐私。
探析网络时代高校生道德失范重构
摘要:网络社会道德失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人的行为道德失范,它同时也是人的网络道德走向偏差的一种类型。规范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的诸多策略选择必须围绕个体大学生和群体大学生两个层面展开,具体策略表现为强化技术设置、注重个体建设、延伸高校引导、规范网络法律的警示与制裁功能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失范重构
网络空间是网络技术带给人类的奇异礼物,它是一个技术范畴,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个虚拟的空间。正是这一空间浓缩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类开辟了第二个生存空间,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如麦克卢汉曾断言的那样,“任何技术都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环境。不过,在网络社会中,同样会出现网下社会或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诸如道德、伦理、侵犯等,而这些都归之于网络社会道德失范名下。
关于失范的研究,具有开创性贡献的法国学者马里·居友从失范的正功能角度去理解,而我们此处的行文逻辑则是从失范的负功能开始,因为我们是将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失范看成一个社会问题,是偏离了社会常态后的一种纠偏行为,而不是着重论述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失范对社会产生的有利影响。渠敬东在总结涂尔干失范观点时认为,涂尔干的失范概念是指一种与正常现象相对的反常现象,是一种社会状态。失范的本质特征是社会整合的病态征兆,是“社会在个体身上不充分在场”的结果。不难发现,失范始终与社会常态无法分开,偏离了常态且长期运行,便概之为失范。
一、社会失范、网络社会道德失范
在探讨网络社会道德失范之前,必须先探讨社会失范的涵义。所谓社会失范,一方面指社会的价值与规范体系产生紊乱而导致功能丧失,无法指导与约束社会成员的思想与行为,使整个社会秩序呈现无序化状态;另一方面也指社会成员违背主导的社会规范的行为。这里将社会失范的定义放开了,以免把那些可能是重要的失范现象排除在外。规范瓦解与行为越轨是理解失范范畴的两个重要概念。对于“失范行为”,及“行为失范”的解析,应当同行为主体及其行为活动本身联系起来,即失范是行为主体在其行为活动过程中所作出的偏离或违背社会规范要求的行为,这里的社会规范,既包括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等一般的社会规范,也包括规章、规程和纪律等组织机构的特定规范。行为失范的直观表现,在于行为主体的行为活动偏离了社会规范所预设出的“正常运行轨迹”。行为主体走向失范、作出某种失范行为这一事实本身,也可以折射出其在观念和认识上存在的一些偏失或缺位。
谈论强化学生网络教育创立和谐学校
摘要: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使用频率最高的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日益凸现。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紧迫。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实际解决措施,以此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和谐校园
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思想道德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在网络社会中深受网络价值文化的影响,他们的思想道德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稀皆社会建设的进程。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紧迫。
1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原因分析
大学生网络道德状况是大学生现实道德状况在网络世界的具体反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引发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1大学生身心特点是引发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根源。在网络社会中,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中基本正确的网络道德认识与模糊的价值观念并存、丰富的道德情感与相对放纵的网络道德情感并存、较高的网络道德意志期望与相对较差的自制力并存的现状,使大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导致种种心理障碍。而网络则是一片没有国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标新立异之地,大学生独特的思想和心理特征,更促使他们远离现实社会,寻求压力的摆脱而躲进虚拟的网络社会。同时,网络的弱规范性又放纵了大学生人性系统当中那些劣性因素的萌生和泛滥,网络强大的诱惑力远远超过了大学生自身的自制力。
剖析校园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关系
摘要:网络时代给人们的社会生活、活动方式和行为规范带来巨大影响,这种大环境下,校园网络道德教育工作面临不少挑战,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已经难以完全适应形势的变化。探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特征的校园网络道德教育,处理好网络道德教育与传统道德教育的关系、网上与网下的关系、预防与治理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关系
网络道德建设是当代大学生德育建设的重要内容。现代校园网络以现代信息为媒介,以网络技术为载体,以大学生为主体,连接着整个社会,构成思想、知识和信息的“宽带”领域。这个领域中,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建设,要处理好一些重要关系。
一、网络道德教育与传统道德教育的关系
网络道德教育和传统道德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继承性、稳定性、连续性较强。在道德价值的最终目标上,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境界,希望“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在道德价值的应用上,重视道德观念与政治思想的融合,将“慎独”、“克己”等作为行为准则;在道德价值的导向上,维护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强调个体服从整体,在很多方面都打上“敬天法祖重社稷”的烙印;在道德价值的尺度上,具有中庸居间的性质,强调“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在道德价值的取向上,具有“重义轻利”、“贵义贱利”的倾向,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即指此意。另一方面,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开放式教育,它以计算机数据库为中心,进行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呈现出个性化特征,虚拟的空间里充满多样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互动性教育,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活动推动了师生的多向交流,双方的主动性都得到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充满自由的教育,互联网为人们自由地上网、开展各种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与自由度,消除了“社会藩篱”,显示出“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社会道德也敞开胸怀,面向世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又是充满时效性的活动,需要及时收集、整理和解答大学生网民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以及大学生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将其作为教育内容的素材,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以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这种情况下,网络道德又体现出真实性。
现实和虚拟差距很大,但是二者不无关系。有人曾经这样描述:“传统总是对那种不可能的可能报以嘲笑,以为是痴人说梦。虚拟正是变痴人说梦为正常的方式,把痴人说梦中的虚幻梦境变为真实。”
网络社会道德的失范与重构透析
摘要:网络社会道德失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人的行为道德失范,它同时也是人的网络道德走向偏差的一种类型。规范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的诸多策略选择必须围绕个体大学生和群体大学生两个层面展开,具体策略表现为强化技术设置、注重个体建设、延伸高校引导、规范网络法律的警示与制裁功能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失范重构
网络空间是网络技术带给人类的奇异礼物,它是一个技术范畴,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个虚拟的空间(Cyberspace)。正是这一空间浓缩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类开辟了第二个生存空间,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如麦克卢汉曾断言的那样,“任何技术都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环境。不过,在网络社会中,同样会出现网下社会或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诸如道德、伦理、侵犯等,而这些都归之于网络社会道德失范名下。
关于失范的研究,具有开创性贡献的法国学者马里·居友从失范的正功能角度去理解,而我们此处的行文逻辑则是从失范的负功能开始,因为我们是将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失范看成一个社会问题,是偏离了社会常态后的一种纠偏行为,而不是着重论述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失范对社会产生的有利影响。渠敬东在总结涂尔干失范观点时认为,涂尔干的失范概念是指一种与正常现象相对的反常现象,是一种社会状态。失范的本质特征是社会整合的病态征兆,是“社会在个体身上不充分在场”的结果。不难发现,失范始终与社会常态无法分开,偏离了常态且长期运行,便概之为失范。
一、社会失范、网络社会道德失范
在探讨网络社会道德失范之前,必须先探讨社会失范的涵义。所谓社会失范,一方面指社会的价值与规范体系产生紊乱而导致功能丧失,无法指导与约束社会成员的思想与行为,使整个社会秩序呈现无序化状态;另一方面也指社会成员违背主导的社会规范的行为。这里将社会失范的定义放开了,以免把那些可能是重要的失范现象排除在外。规范瓦解与行为越轨是理解失范范畴的两个重要概念。对于“失范行为”,及“行为失范”的解析,应当同行为主体及其行为活动本身联系起来,即失范是行为主体在其行为活动过程中所作出的偏离或违背社会规范要求的行为,这里的社会规范,既包括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等一般的社会规范,也包括规章、规程和纪律等组织机构的特定规范。行为失范的直观表现,在于行为主体的行为活动偏离了社会规范所预设出的“正常运行轨迹”。行为主体走向失范、作出某种失范行为这一事实本身,也可以折射出其在观念和认识上存在的一些偏失或缺位。
高校数字校园网络安全论文
1影响高校数字网络安全的常见问题及其原因
1.1高校学生基本都不够成熟,网络安全意识相对薄弱。
近几年,网络上的钓鱼网站、中奖信息到处都是,很多学生都还没有辨别真伪的能力,学生被骗事件时有发生,高校学生成为了行骗机构的重点对象,而且很多学生想找一份兼职,经不住骗子的诱惑。虽然我国互联网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但很多学生都不怎么懂得计算机,尤其是来自于一些农村的学生,大多数都没接触过电脑,又怎么谈其网络安全意识。据了解,很多高校都没有具体的关于网络安全的课程,导致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不强,无法辨别网络上信息的真伪。
1.2部分高校对校园网络安全没有好的管理,导致档案数据泄露。
一些高校还没有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没有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没有好的评估网络系统安全性的手段,导致系统存在很多漏洞,大量信息就容易被篡改,甚至有一些重要的文档资料泄密,影响到正常的办公,使校园网络安全受到威胁。
1.3一些计算机容易受到黑客的攻击。
网络道德教育的新任务综述
摘要: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主力群体的一部分,道德素质堪喜堪忧,网络行为不道德现象比较严重,要引起高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视。高校要提高对网络道德教育的认识,确立网络道德规范,加强网络纪律和制度建设,建立校园站吸引学生,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关链词:网络道德高校德育网络道德规范网络纪律校园网站师资建设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手段已初具现代化。据《中国教育报》报道,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校园网络建设,早在2001年我国高校几乎都已经建立了校园网,远程教育接人点有2700个左右,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工具,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互联网用户一支庞大的主力军。但是学生在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丰富生活的同时,忽略了基本的网络道德。网络道德是对信息时代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而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和调节的伦理准则。相对于传统道德教育而言,网络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项新的重要内容,它有着自身独特的原则、内容和方法。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面对新情况,探索新方法,考察和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这不仅是高校德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互联网提供给广大师生的不仅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库和图书馆,而且是一种结合了广泛的人际交往、社会关系、实践操作的“交互性”的教育空间。在互联网上,人们只须轻按鼠标,即可查找资料,收集信息,周游世界,相互“面对面”交流。网络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图文声像各种手段并举,由此创造的全新的网络环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教育手段现代化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思想教育工作更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网络使师生之间可以互动交流,改变了传统的“一人讲、众人听”的单向灌输的德育工作模式,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也会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
传统社会的道德主要是一种依赖型道德,是一条由社会舆论和熟人感情构筑成的道德防线,他律的因素无处不在,使学生处于一种外在力量的控制之下。相较传统社会而言,网络社会更多的是非熟人社会,在这个以因特网技术为基础的缺少监督、管理、控制的网络道德环境下,维护传统道德秩序的道德他律手段,则很难实行。网络行为的交互性、开放性和隐蔽性等特征使网络道德处于放任状态。网络是一个虚拟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是匿名性的,是以“符号”为主体的,人们的性别意识、年龄意识、身份意识已被淡化,而不像现实社会中具有.特定角色和身份的人。网民自主意识加强,个性特征更加明显,每个网民都处于一个相对个人化的空间,一切行为都由个体自主独立选择,情感行为不易被察觉,现实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学校纪律对虚拟的网络社会缺少约束、监督和控制,使网络中的非道德行为有可乘之机,在网上自律状态下的“慎独”境界自然难以存在。有少数大学生心存侥幸,在网上浏览荆专播反动、色情或迷信内容;在BBS上发表过激言论;在聊天室散布人身攻击.性语言甚至相互谩骂、诬蔑,诽谤等等。还有部分学生在好奇、自我炫耀等多种心理的支配下,把网络当成了施展各种“绝技”的天地,并以此来证明自己驾驭电脑和网络的能力,如采用各种“黑客”手段攻击服务器、发送匿名或垃圾电子邮件;使用各种“木马”程序,盗用他人的账号密码,窃取他人的秘密;在网页中内嵌病毒性代码,散布或传播病毒等;任意侵犯别人隐私和知识产权,对个人隐私直接侵害、对个人隐私进行多手传播、对个人信息进行歪曲等,这些行为严重地干扰了网络正常的运行秩序,同时很大程度地栽害了大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工具的健康心理。所以在网络环境下,要求人们道德行为具有更高的自律性,即自作主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真正体现出人格尊严和道德觉悟。同时,网络是最大的信息库,也是最大的信息垃圾场,网络消除了时空界限,超越了国家民族界线,各种不同文化、思想观点、宗教信仰、价值判断、意识形态等铺天盖地迎面而来,它们的冲突复杂多变,没有一个单一正确的标准去判断。青年学生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快,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成熟,对外来信息流缺乏鉴别力判断力和免疫力,国外意衫珊态的宣扬使学生产生信仰危机,伪科学和邪教教义动摇学生的人生观,纷繁芜杂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观念使学生的道德取向发生了偏差。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学生道德选择判断和舆论导向的控制能力方面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小议大学生网络道德与网络偏差
本文作者:杜蕾工作单位:德州学院
大学生网络道德与网络偏差行为的一般情况分析
以性别为分组变量,量表总分和相应维度为因变量,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网络道德量表上,量表总分和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而且女生的得分均高于男生。在网络偏差行为量表上,量表总分和各维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男生的得分均高于女生。以专业为分组变量,量表总分和相应维度为因变量,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网络道德量表上,网络道德总分、网络道德认知维度和网络道德情感维度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网络道德意向维度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且文科的学生得分高于理科。在网络偏差行为量表上,量表总分和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且理科学生的得分均高于文科学生。以年级为分组变量,量表总分和相应维度为因变量,做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网络道德量表上,网络道德认知维度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而量表总分、网络道德情感和网络道德意向维度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经LSD检验发现,在对良好行为的积极情感和网络道德意向维度上,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均显著优于大四的学生[1]。在网络偏差行为量表上,量表总分和相应维度都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经LSD检验发现,在网上过激行为、网上色情行为,网上欺骗行为三个维度上,大四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
大学生网络道德与网络偏差行为的相关分析
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量表和网络偏差行为量表各维度做Pearson相关分析(表1),结果表明,大学生网络道德各维度与网络偏差行为各维度间均呈显著的负相关[2]。这表明,女生更容易遵守网络道德,受到网络道德约束的可能性更大,而男生更容易脱离网络道德的约束,做出一系列偏差行为,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与别人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也更高。这可能与性格和压力有关[3]。男生更加的张扬,更喜欢去挑战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
学生网络道德与网络偏差行为的回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