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政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4 16:40:5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学生思政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语文教育中学生思政教育缺失的反思
一、语文教育的内容以及其优势
1、语文教育的内容
所谓的语文教育,实际上就是关于人文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非常明显的人文性特征。特别是大学语文,通过对一些经典美文和诗歌的赏析,将其中的人文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分离出来,极大地滋润了学生的心灵,这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也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做出正确引导。
2、语文教育的优势
首先,高校语文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要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是学生以后面对社会、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的思想上的指导。所以,高校语文教育之所以存在,正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语文不同于中学语文、高中语文,它通过直观的、感观的方式将故事中的情景表达出来,其感染力不是其他阶段的语文教育能体现出来的,学生在这种感染力下,也能够通过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其次,高校语文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高校语文教育更多的是侧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学生在即将踏入社会时,最应该提高的就是实践应用能力。语文教育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读”、“写”、“听”、“看”以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是息息相关的,是互为促进的,一旦两者相互结合,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想象的。最后,高校语文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身为每个中国人民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青少年是我国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者和弘扬者,通过对各种文章的赏析,很容易让学生体会到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思政教育的内容及特点
医学生思政教育职业精神培养
摘要:近年来,各种媒介铺天盖地地报道医患纠纷、恶性伤医事件,不仅使医疗人员的名誉身心受到影响,而且对于当下尚在学校读书的医学生以后的择业观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本文以我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医学生为目标,从预防医患纠纷角度来阐述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在教授基础医学专业知识的过程中,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党的精神加强学生医学人文精神教育。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模式,组建教学团队。增强医学生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从而使得医患关系更加融洽,大大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使学校的学科发展获得持续发展动力源泉。
关键词:医学生;思政教育;医患纠纷
众所周知,医生和患者本是同一战壕的盟友,其共同的目标是战胜疾病,恢复身体健康。近年来医患纠纷日益增多,医患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现有的长期存在而又难以化解的重要社会矛盾之一。医学生作为医生的储备力量,如何在当前的医患关系大背景下,具有针对性地对医学生开展防范医患纠纷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本文以我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医学生为目标,从预防医患纠纷角度来阐述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论述:1)医患纠纷的现状及社会危害;2)医患纠纷产生的原因;3)医患纠纷对医学生就业择业观影响;4)医学生思政教育对预防医患纠纷的重要性;5)结合所开设的医学基础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的具体措施。
1我国医患纠纷的现状及社会危害
查阅相关数据显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医患信任关系正在持续地走下坡路,不断恶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医患纠纷和医闹暴力伤医事件频频发生据统计,2010年,全国发生“医闹”事件共17243起,比上年增加7000多人,同比增长41%。同年,中国医院协会开展了“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医务人员遭受谩骂、殴打、恶性伤医事件的比例是:2008年为47.7%,2012年上升了16个百分比,上升到了63.7%,2015[1]。1.2患者对医疗服务满意的比例不断减少对比2008年、2013年、2017年国家关于卫生服务调查结果,结果显示:满意的比例分别为91%、85.2%、75.5%,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而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1.7%、2.6%、7.3%[2],短短的9年时间,不满意的百分比上升了将近6个百分点。
2医患纠纷的原因
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研究
1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服务的价值解析
在高校空间中,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接受创业教育与创业服务、创业项目管理,本身就是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这其中有着鲜明的价值解析。
1.1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1.1.1首创价值
在快速发展变化的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创业的主要人群,以其高附加值的脑力资本,参与创意创新,具有首创价值。这种首创价值也就是创造内生力,青年的活力与创造力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内生动力,是积极的人力资本,在外界有力条件的支持下,首创价值催生新的市场价值与人生价值。
1.1.2市场价值
青春期学生思政教育与感恩教学研究
摘要:在目前的现状下,感恩教育已经能够得到较多学校的重视。具体对于青春期学生的教育而言,感恩教育应当被涵盖在思政教育的体系内。通过运用感恩教育的举措与方式,应当能够逐步培育学生自身具备的感恩意识,塑造健全人格与良好性格。因此可见,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学校以及教师需要尝试运用灵活的思路与途径来结合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突显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青春期学生;思政教育;感恩教育;结合途径
对于青春期学生开展感恩教育的基本思路在于增强同学们的感恩意识,指引青春期学生运用感恩的心态来看待周边事物,在此前提下塑造优良的道德品格[1]。近些年来,感恩教育以及思政教育日益呈现紧密结合的趋向,并且感恩教育也在逐步受到较多师生的关注。学校如果能做到运用有效措施把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则可以体现最佳的感恩教育效果,避免中学思政教育脱离同学们的真实生活实际。并且,学校针对目前开展的感恩教育也应当尝试多样化的感恩教育思路,创建浓厚的感恩教育氛围[2]。
一、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一)青春期学生的特征。青春期学生本身处于特殊的成长期,其身心并未能真正达到成熟。因此在青春期阶段,多数学生都会表现为敏感心态,渴求来源于外界的认同,并且希望自身能够融入群体。但是与此同时,青春期学生整体上具有明显的叛逆心理状态,追求新颖的事物,对于师长教导经常予以忽视。由此可见,学校以及家庭针对青春期学生应当施以有效的引导,从而保证青春期学生都能拥有正确的价值认识,获得快乐与健康的成长。(二)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感恩教育的宗旨目标在于引导青春期学生树立最基本的感恩意识,懂得感激他人并且感恩社会,进而塑造青春期学生的优良品格。对于感恩教育应当包含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范畴,运用感恩教育的途径来提升青春期学生的整体道德素养,确保思政教育能够体现较好的成效性[3]。因此从本质上讲,感恩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联系,其根本目标都在于引导青春期学生逐步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与道德水准。近些年来,感恩教育正在逐步呈现深入的状态。与此同时,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也逐渐实现了全面的融合。然而从总体角度来讲,学校思政教育截止目前并未能真正涵盖感恩教育的内涵,以至于很多师生对于感恩教育表现为忽视的心理状态。探析此种现状的根源,主要在于教师以及学校长期忽视感恩教育,无法做到将感恩教育渗透在青春期学生的真实生活中[4]。因此为了加以转变,学校目前亟待引进全新的感恩教育模式,运用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举措来转变青春期学生的认识,培育青春期学生应有的感恩心态。
二、学校目前开展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现状
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教学管理对策
摘要:对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教学管理工作有效融合的对策进行讨论。分析了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管理思想不够先进,管理方式较为传统,管理者队伍建设不完善。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教学管理工作有效融合的意义主要包括为学生营造宽松积极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成长环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提出了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教学管理工作有效融合的对策:积极转变管理理念,全面践行人本主义;创建学生教学管理平台,实现教学与管理的互动;实现实时性的学生教学管理,创新学生教学管理方法;优化学生教学管理工作团队,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创新管理方式,培养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为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应积极实现思政教育与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融合,全面提升思政教育的整体质量与成效,优化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学生教学管理工作;融合对策
高校思政教育肩负着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职责,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能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其与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相结合能大幅度提升教育水平,健全学生教学管理模式,有助于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多措并举,全面实现思政教育与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的融合,更好地提升融合成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管理思想不够先进,部分学生的思政学习兴趣不高
我国当前的教育水平及教学成效较以往有所提升,但从思政教育来看,部分高校采用的是一种政策解读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会使得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深度不够,管理思想不够先进,一些学生不擅长对问题进行主动性思考。高校的教育方式与高中阶段不同,很多学生不太适应高校的学习环境,对思政教育的学习兴趣不高。
大学生思政教育校企合作培养思考
1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新问题
1.1实施教育功能的主体发生变化
在传统的办学模式下,高校承担着全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学校通过思政教师、辅导员、专业教师多层次、多渠道的开展,学生在高校这一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接受教育,逐渐养成趋于成熟的、稳定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而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有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学生培养的任务,高校教师和企业员工交替担任学生的导师,二者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目的等方面会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这种变化,容易造成思想认识迷茫、价值取向混乱等问题,不利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1]。
1.2接受教育的学生身份发生变化
在传统办学模式下,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接受高校的培养、关心、呵护,管理制度以引导、批评、说服等柔性管理为主,学生在自我的时间支配上,也具有很大的自由性。而在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下,学生具有了“学校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企业更注重于员工创造价值,管理制度多为刚性的强制管理,动辄会受到罚款、降薪、停职等惩罚,学生不能及时完成从“学校人”到“企业人”的转变,就会感到非常地不适应。并且,学生从熟悉、轻松的校园环境到陌生、紧张的企业环境,面临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巨大差异,面临复杂的人际关系、繁重的学习任务、苛刻的管理制度,容易产生紧张和恐惧心理,既影响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也给企业带来负面的影响。
1.3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面临新的挑战
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初探
摘要: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互联网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新媒体环境的冲击下,教育事业的改革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此背景下,对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学模式也随之产生了影响。大学生思政教育是大学思政教育课程中的重中之重,大数据信息的来临促进了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思政教育问题。该文通过浅析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影响,阐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所衍生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改革措施,以便更好地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水平。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思政教育教学;教学模式
在新媒体环境的冲击下,促进了手机和互联网、微信、数字杂志等媒体和软件的应用范围扩大,丰富创新了媒体形式,为大学生学习提供了海量的知识库存,使得当今的教育模式得到创新发展。与此同时,也给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使得对此问题的探究成为高校教育改革中的热点话题。在新媒体环境对思政教育教学模式产生的影响进行剖析时,也应当注重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之后再进行相应的改革。
1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
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因此思政教育在大学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对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推动则为之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媒体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更为开放的沟通空间,新媒体具有的开放交流共享特点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更为高效的授课平台。且新媒体的引入使得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更加多元化,增加了课堂内容的趣味性,提高了大学生课堂的积极性,使得思政教育更具吸引力。
2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所衍生的问题
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新模式探析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从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构建完善的思政教育管理体系,深入开展道德教育,创新思政教育管理方法,加强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强化学生就业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打造专业化的思政教育管理队伍多方面分析了思政教育管理新模式创建策略,对于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是一种促进。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管理;新模式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传统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思政教育的需要,我们要能够结合新的教育环境的变化,积极探索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新模式,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政治教育的敏锐性与针对性。在高校思政教育管理中,教师只重视指导学生学习思政方面的知识,但对学生的思政素养的培养不够重视。不能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对社会中发生的一些政治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研究。教师对学生政治的敏锐性培养不足,这样,就导致学生即使掌握了一些理论知识,也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政治现象和问题不能做有效分析。在思政教育管理中,只重视对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不重视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学生的实践素养得不到培养。一旦出现一些问题,学生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学生会产生思政学习没有意义价值的思想认识,这必然影响到学生参与思政教育学习的积极性。(二)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目前,很多高校在思政教育管理方面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思政教育管理工作长期以来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专业课教育中,放在了科研成果研究开发中,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另外,长期以来,高校思政教育管理缺乏有效的机制建设,导致相关人员开展工作的积极性不高,这必然影响到思政教育管理效果。不仅如此,在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各部门联系不紧密,各部门不能形成教育引导合力,这就导致即使高校投入人力物力开展思政教育管理工作,但由于缺乏有力的支持,效果也不理想。另外,思政教育管理的行政属性较强,多数工作依靠党组织或者是团组织开展,这种情况也导致这项工作不够接地气,相关部门对这项工作的支持力度不足。(三)缺乏创新性的思政教育管理方法。目前,很多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缺乏创新,管理方式较为老套,难以满足新时期学生思政教育的需要。在思政教育工作开展中,由于方式老套,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很多学生一听到教师做思政教育引导就较为反感,不愿意参与相关教育活动,抵触参加思政教育学习。加之,部分思政教育者的自身素养和水平不是很高,教育教学经验较为缺乏,不能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也极大影响到学生思政学习参与的积极性。另外,一些高校的思政教育管理工作与实际生活脱节,多数教师是通过纯理论方式进行讲解,思政教育缺乏现实意义,导致学生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这也影响到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提升。(四)缺乏人性化思想的融入。在思政教育管理工作中,缺乏人性化思想的融入,这也影响到这项工作的开展效果。很多思政教育管理者具有一定的行政权力,这样,部分人容易以领导者自居,脱离教育对象,根据自己的认识开展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并且总是处于强势地位,缺乏教育管理的服务意识,这就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参与的积极性。并且在具体的工作中,思政教育管理者习惯于通过组织汇报、会议活动方式开展工作,只重视工作的形式,不是很重视思政教育管理问题的解决,也不是很重视对教育过程的管理,这就导致其教育质量不是很高。不仅如此,教育者在教育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无论是教育内容的选择还是方式的选择,教育者都是从自身需要进行设计的,不重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这就严重制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高校思政教育管理中,相关制度也缺乏人性化设置,这不能满足教育对象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新模式构建策略
高校农村籍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研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部门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视程度有增无减。此情况下,各高校不断扩大其办学规模,使招生规模得以扩大,这为农村籍学生提供了更多进入大学深造、提升自我综合素质的机会。农村籍学生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个体发展特征具有特殊性,所以,如何在新时期下做好农村籍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使学生思政素质得到提升,成为各高校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将结合《逆流而上:转型期农村籍大学生的身份认同》一书,分析当下高校农村籍大学生思政教育所存问题,从实际角度探索加强农村学生思政教育发展的创新策略与实践路径。廖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的《逆流而上:转型期农村籍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将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3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取样调查的方法,深入探析农村籍大学生在社会转型阶段,自我身份认同感、社会适应力的养成与发展,主题明确、研究基础坚实稳固。
该书以我国社会在转型期间的阶层分化为背景,积极顺应国家对推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应用于农村教育的政策,重点描述寒门出贵人的经历之路。同时,本书不仅对东西方弱势阶层学生发展理论流派和实证研究的形塑,有具体且全面地叙述与分析,还利用中国经典故事来说明西方相关理论知识,大大增加此书可读性,让人们可通过本书,加深对农村学生发展质化研究、研究成果的认识与了解。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间的联系与交流愈发频繁,这使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经济、文化、政治领域建立了密切的来往关系,文化、经济、政治融会贯通的国际往来局面因此形成。该局面下,大学生思政素养培育极易受外来文化影响,尤其农村籍学生更甚。
外来文化对农村籍学生思政素质培养的影响,极程度上阻挡了其形成正确三观意识的培养道路。现阶段,只有准确找出高校农村籍大学生思政教育所存问题,并按照高校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对应创新改革方案,推进现代化农村籍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才可利于提升农村籍学生思政教育整体水平。现下,我国高校实施农村籍大学生思政教育时,仍存以下问题:一方面,教育管理工作偏向经济援助,忽视人文关怀现实意义。因前期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所以大多数农村学生属于贫困家庭。新时期到来之际,国家日益重视农村教育发展,以提升农村教育水平为目标,所颁布和实施的关怀政策下,农村籍大学生均能顺利从高校毕业。但是,部分教师和辅导员在解读关怀政策时,认为只要实施足够经济援助就是对农村学生实施关怀行为,而忽视了人文关怀对提高农村学生思政素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缺少针对性关注,使学生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由于农村籍学生所处生长环境较为封闭,所以性格多为羞涩腼腆类型,很难与老师、同学进行深层次交流和沟通,害怕参加校园活动。虽然入学后,农村学生很想改变这种状况,但长期形成的腼腆性格又使其难以快速融入集体,进而在各种压力之下产生不安、焦虑、忧郁、紧张等情绪。大多辅导员没有注意到该群体学生特殊性,无法及时提供心理疏导,以至于农村学生出现不良心理现象。此外,高校思政教育还存在强调专业教育,轻视品德教育的问题。根据上述内容,高校若要促进农村籍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与实践,首要任务是解决其思政教育所存问题,具体可从这几点入手:第一,明确人文关怀积极作用,促进经济援助与人文关怀的共同实行。
农村籍学生虽在长期农活锻炼中形成吃苦耐劳、自强自立的精神,但其思想意识整体上呈现不稳定状态,波动幅度较大,易受其他思想影响。所以,高校实施经济援助同时,既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手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意识和自信心;也要明确人文关怀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活动、班级活动,实现以情育人基础上,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其自我价值,从而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第二,随时关注农村学生心理变化情况,有效指引其形成健康心理。辅导员处理日常工作事务时,可加深与农村学生的互动,以便及时发现学生所出现各种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并借助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形式,辅助农村学生有效化解内心困惑,改善其情绪焦虑不安、紧张、恐惧的心理状态,为实现理想思政教育效果奠定基础。除此以外,还可以打破学生心理障碍为目标,组织开展有关行为训练和团体辅导活动,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引导学生构建健康心理。第三,认清思政教育重要性,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高校教师应清楚思政教育对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可或缺性,从思政教育体系构建、教学内容创新及教育团队建设方面,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中,在强化农村学生专业知识素养与实践能力同时,创新思政教育教学实践形式,达到培养具有良好思政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综上,农村籍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是高校提高农村学生思想水平,树立正确思想理念和三观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应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认真分析不足之处,参考该书所阐述具体内容前提下,对之加以调整与完善,创新其教育实践模式,帮助农村籍大学生成长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作者:陈彩祥 单位:浙江万里学院物流与电子商务学院
学生心理健康的思政教育创新
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影响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因素,并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在强化学生道德和心理基础方面大有裨益。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学校应该遵循育心和育德同步发展原则,构建心理健康和思政教育协同机制,及时洞察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为其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提升思政教育水平。
由罗佳编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一书,以思政教育对象的心理问题研究为重点,建议思政教育者提升对教育对象心理状态的重视程度,借助充分的人文关怀和及时的心理疏导,促使思政教育对象形成健康和谐的心理状态。全书共包括六章。首先,作者结合思政教育,阐述心理疏导的内涵、基础理论、显著特征等基本概念。其次,作者分析心理疏导实施的现实诉求,并依据心理疏导的价值取向、规律原则,探索思政教育中心理疏导实施的有效路径。最后,作者侧重于方法和技术探究,帮助思政教育对象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以达到提升思政教育成效的目的。
参阅全书可知,新时代青少年学生是社交、游戏、娱乐等平台上的活跃用户,对网络的依赖性极强,但尚未建立起成熟的思维模式与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在诸多网络不良思想长时间的冲击下,无法正确应对学习生活与人际交往。倘若学校未及时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引导并经过长期积累和发酵,极易导致学生心理问题。基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思政教育,有助于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理现状,针对学生现实的心理困境,提供及时的个性化心理指导和疏导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学生优秀道德人格与心理素养的形成。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协同教学体系。为促进心理健康和思政教育的相互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协同育人成效,学校应立足它们的育人优势,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性规划协同教学体系。一方面,打破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界限,充分意识到开展与思政教育相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系统科学地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强化思政课教师对心理育人的认知,依据心理教学目标,配置充足的教学资源,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开展。此外,思政课教师应该根据学生需求,合理设置课堂教学内容,将心理健康知识与思政教育内容有机融合,促进两者优势相互补充与充分发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应该发挥学生课堂主体性和积极性,组织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体会和领悟理论内涵,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为自身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第二,创新教学方法,发挥网络教育价值。虽然思政学科和心理健康学科隶属不同领域,但在教育目标上具有高度契合性,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旨。因此,思政课教师可将心理测量法、对话法等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应用于思政课堂,促使思政教育更加具有预见性和实效性。这有助于增强对学生心理变化和需求的了解,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更加契合学生需求,提升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加强师生交流,使学生切实体会教师的重视与关注,更加自觉地学习思政知识。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各思政教育主体应该凭借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的优势,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构建融合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元素的教学平台,挖掘并整合网络中的相关教育资源,采用图片、视频等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网络安全、文明用网等的宣传教育,让学生提升网络安全认知,树立良好的网络安全意识,既不受不良思想影响,也不传播不良网络信息。
第三,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为提升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理论教学的趣味性,思政课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入手,搭配开展多元化心理教育活动,据此观察学生表现、了解学生心理活动、剖析学生心理状态,以增强学生共鸣为核心,实施有目的的思政教育,并构建相应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作为隐性教育资源,对学生优秀品质、良好心理状态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促进作用。为此,学校应该通过组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元素融入其中,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氛围。学生通过参加感兴趣的校园活动,既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也能通过活动强化自身道德和心理认知,达到育德和育心的有机统一。除了校园活动外,思政课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教育作用,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等,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多样的思政教育资源,从中体悟民族精神,使思想与心理都受到熏陶和洗礼,形成正确的“三观”,助力人格健全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