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堂礼仪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5 06:12:0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学生课堂礼仪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国礼仪文化教育实践思考
摘要:高校开展中国礼仪文化教育,就必须要将中国礼仪文化教育实践于高校课堂教育全过程,通过课堂上师生仪表做到严整洁净、修饰得当、规范得体,仪态实现端正庄重、从容有礼、有度合宜,课堂教学交流时言语辞令宜慎重得体、谦和文雅、不轻言妄语,师生课堂上适时行鞠躬礼等,探索高校开展中国礼仪文化的实践教育途径。
关键词:高校;中国礼仪文化教育;课堂教育;实践
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深受中国礼仪文化的影响,深远而广泛。今天的中国高等学府本质属性是中国,中国礼仪文化应该在高校有强烈的存在感。笔者认为中国礼仪文化教育应该贯穿高校所有课堂教学全课程,发挥课堂实践教育作用,开辟大学生中国礼仪文化教育新途径。通过师生的中国礼仪文化实践,让课堂弥漫着的中国礼仪文化气息,促进大学生深刻把握中国优秀文化,自觉传承中国礼仪文化。因此,当教师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起,师生就都应该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处处合乎礼仪规范,使课堂充满“师生之礼,课堂之礼”。
一、师生在课堂教育全过程中的仪表要严整洁净、服饰得当、规范得体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的仪表形象是首先引起交往双方关注的。仪表是人的静态外观,它包括人的服饰、容貌等方面的表现。《礼记•冠义》曰:“礼仪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一个人的修养品行往往深藏于内心,然而其容貌的端正、服饰的得体却使其彰显于外。中国礼仪文化认为,仪表严整洁净、服饰得当、规范得体是最起码的为人礼仪,是一个人教养、品位、地位的最真实的写照。仪表不严整,漫不经心,会被人轻贱,是不适宜出现在公共场合的。因此,师生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仪表要合于中国礼仪,得体而从容。仪容要干净、整洁,使自己看起来清爽利落,精神焕发;服饰要保持整洁、利落,得体,青年学生可以要穿得鲜艳、活泼,体现青年人的朝气和蓬勃,教师的穿着就要庄重、雅致、整洁,体现成熟和稳重,师生仪表都不能随心所欲地过分性感、过分艳丽、过分奢华。
二、师生在课堂教育全过程中的仪态要端正庄重、从容有礼、有度合宜
小学体育教学及课堂礼仪教育方法
摘要:众所周知,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全世界最大的运动盛典,其宗旨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道德发展,加强各国人民的沟通与了解,因此掌握和了解体育礼仪尤为重要,体育礼仪不仅能够为体育交往秩序提供重要保障,同时也是促进各国友好往来的基础。作为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华夏文明古国,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贤名。为了能够承担起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责任与义务,教育部门明确规定各中小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礼仪教育,让学生培养文明礼貌用语,锻炼礼仪素质,提高礼仪素养,从而避免礼仪失格等问题出现。小学体育教师必须要意识到体育课堂礼仪对于学生以及国家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进行渗透和教育,为学生的礼仪素养奠定夯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育教育;课堂礼仪;教育分析;礼仪渗透
第三十二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日本东京拉开帷幕,世界各国运动员克服重重困难聚集在奥运村,开启了为国争光的旅程。然而在各国媒体的跟踪报道中我们可以发现顶撞裁判员、故意冲撞对方队员、观众蓄意打架斗殴等不文明现象屡见不鲜,而导致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一些运动员从小就没有形成良好的礼仪规范。由此可见体育礼仪的教育和渗透是十分重要的。做好体育礼仪教学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礼仪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作为礼仪大国,我国一直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教师想要有效的落实这一教学目标,必须要深化自身的认识,明确体育礼仪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今后的礼仪素养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以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课堂礼仪教育为主题,从教学现状入手分析,总结出小学体育课堂上提高体育礼仪教学渗透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礼仪素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课堂礼仪教育现状
纵观中国教育发展史,体育教育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提高全面素质,教育部门将教育的重心放在了文化教育上,而体育锻炼则成了被忽视的对象。无论是家长、学生还是教师和学校,大家关注的重点都是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而体育课则成了学生放松休息的“小课”。虽然近年来国家开始进行教育改革,禁止学校采用分数评价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但一周仅仅三节体育课程对于体育教师来说仍然十分有限,因此教师必须要合理规划教学计划,才能够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体育知识和礼仪教育。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课堂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344”服务礼仪课程设计研究
高职院校的服务礼仪课程是专业基础课,也是学生良好职业素养养成的基础课程。本课程的学习初衷是要培养学生拥有全面的礼仪素养。课程的特点是知识点不复杂,易学,易懂,但难应用。传统礼仪课程教学中,教学重点是课堂上理论知识的讲解、礼仪文化的传授、礼仪动作的演示。良好的礼仪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的约束,直至养成习惯。形成习惯后则根深蒂固,随时随地自然表现出来,而不是刻意的表现。目前,实际教学效果与服务礼仪课程的教学初衷尚有很大差距。主要原因有两点:①学生的学习主要集中在课堂45分钟,而课堂之外,学生缺乏持续的自我约束,离开课堂后的所学礼仪知识不能持续运用,导致学习课堂化;②课程的教学考核局限化,不能详细了解学生综合掌握情况。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学生拥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方式。是一种渐渗入微的教育方式,教育核心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倡导“外化—内化—外化”的教育过程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以及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养成教育的内容丰富,形态多样,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一种教育方式。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所以,养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拥有成功的人格。本文结合服务礼仪教学的特点,运用养成教育的长期性、规律性等相关理念,对服务礼仪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改进,初步形成“344”服务礼仪课程教学体系。新体系改变了原来服务礼仪课程知识的学习性,加强服务礼仪的实践训练,并将课下的日常生活纳入礼仪教育过程,制定相关制度,开展系列活动,营造氛围,将礼仪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和职业素养。通过新的教学体系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服务礼仪课程的精髓,更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成效好。现将“344”服务礼仪课程教学体系汇报如下。
1“3级养成”递进式的职业习惯养成
根据礼仪养成教育长期性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实行分层递进的设计,难度从低到高,从个人礼仪到岗位礼仪直至形成良好综合职业素养。首先是学习个人礼仪方面内容,通过对礼仪规范的理论知识讲解,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礼仪知识,借助外界环境的约束、制度的要求,以及学生个人的有意识的训练,约束自己个人行为,到养成人际交往的良好习惯。在个人基本礼仪已经养成的基础上,进行相关服务岗位的礼仪知识点讲解,将单独的礼仪知识与行业的岗位要求、职业标准进行融合,进行实践实训,将后天教育的礼仪知识、规范,通过有意识的理论学习、实践的反复训练,养成无意识的个人习惯,进而达到提高职业综合素养的目的。
2“4个融合”的全员、全面内容设计
2.1军训。军训是从学生进校时起,经过教官严格训练,短时间内掌握站、坐、蹲、转身、问候等简单的礼仪要领,并且借助军事化的集体生活方式和统一严格管理,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在又苦又累的军事训练中,锻炼出遵守纪律和规范、集体合作等习惯,培养组织纪律性和协调一致的动作,提高身体控制能力和身体素质,为接下来的酒店服务礼仪教学打下基础。2.2课堂教学。酒店服务礼仪课程的安排是在第一学期,即军训结束之后,开始系统的向学生介绍礼仪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课堂的教学则是以引导和礼仪规范重难点为主要内容,目的是加深对礼仪的理解,例如习以为常的规范形成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多种礼仪惯例可遵循时有目的的取舍等,通过各种案例的剖析,让学生具备运用礼仪知识应对复杂的社交情况的能力。另外鼓励学生课堂上分享生活中的美好,包括日常交往中接触、感受到的温暖片段,触动同学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也告诉学生,礼仪不是只是表面的微笑、礼仪动作、姿态,更多的是内在的,温暖的人性的力量,塑造正确的价值观。2.3日常行为。礼仪的特点决定,掌握了某一个礼仪知识点或者学会了某一个礼仪动作不等于有了礼仪,礼仪在人际交往中以下意识的自然反应为主,不会有很多的时间给人反应,因此要想提升整体礼仪素养,只有养成礼仪习惯,让得体的礼仪行为成为自然反应。具体做法有:一是学生会纪律部早操出勤检查时兼顾仪容仪表的检查,夏天不能穿拖鞋、背心上课,头发整齐是否等;二是诚礼社社团举办“绅士淑女大赛”、礼仪知识竞赛等,在全院内营造注重自身言行举止,讲究礼貌礼节的氛围;三是设置日常行为的考核项目,由社团学姐学长担任考核小组成员吗,设置递送物品、人际沟通、接打电话等多种日常生活中的情景,在不事先通知的情况下,对学生日常行为礼仪礼节进行突击考核,了解学生礼仪知识内化状态。2.4实习实践。校内实践则是让学生参与到学院校内实训基地的会议接待工作中,在实际的情景、场合中去体验、感受,训练。这种真实的实践活动,大多会是学生的第一次参与,接待之前的详细、周全的准备工作可以全面的整合所学的礼仪知识,接待过程之中的成功与失误,往往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心理冲击,所以会在接待过程在发现自身的不足和欠缺,找到充实的方向和目标。学生在学校完成初步的理论学习之后进入企业进行课程实习,所以学生可以将服务礼仪课程中的礼仪知识学习,尤其是缺乏实战的经验的岗位服务礼仪部分,在企业真实情景下进行实践。
3“4位一体”的多角度教学评价
高校网球礼仪教育实践路径分析
摘要:高校网球礼仪教育的目的是规范高校学生行为、塑造高校学生形象、提升教学质量、营造良好氛围。高校网球礼仪教育的研究内容包括明确网球礼仪和感受网球文化,网球礼仪包括练习场礼仪、比赛场礼仪和观赛礼仪。最后,提出四项建议来提升高校网球礼仪教育效果,包括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师修养、构建礼仪系统、注重教学落实。旨在敦促学生保持礼仪风范,为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礼仪教育;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建议
随着高校学生健身意识的增强,网球的魅力逐渐吸引高校学生,被称为“贵族运动”的网球运动成为高校网球爱好者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高校网球礼仪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网球礼仪教育的目的
(一)规范高校学生行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大学生只重视物质需求,忽视了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和我国传统的文化礼仪。研究高校网球礼仪教育对于规范高校学生的行为和提升高校学生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网球礼仪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修养,增强道德观念,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二)塑造高校学生形象。网球运动之因此被称为“贵族运动”,是因为在网球比赛中,双方运动员必须穿着整洁得体的服装,说出恰当的话语并遵守纪律。以上要求不仅体现了对运动员、比赛裁判和赛场内外观众与工作人员的尊重,也是运动员自身的良好修养的展现。网球运动能使学生形成谦虚的品质,不断地从对方身上学习知识和经验,让学生明礼、知礼、懂礼、守礼,树立良好形象,提高修养,为将来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提升教学质量。课程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配合,教师充分的讲解加上学生专注的听讲才组合成优质课堂。高校网球礼仪教学能显著提升学生课堂上的专注度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从课程内容中受益并践行于实际生活中。高校网球礼仪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网球运动,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理解礼仪、感受礼仪并遵守礼仪。从运动和礼仪两方面深入探究高校课堂的理论知识,真正将课堂所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专注于课堂内容进而提高课堂质量。(四)营造良好氛围。高校网球礼仪教学不仅能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有利于在课堂上和校园内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良好的校园礼仪氛围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需要一届又一届师生的共同努力。而高校网球礼仪教学是校园文化和礼仪的重要催化剂,它能带动和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和教师加入知礼、守礼和明礼的过程中,将礼仪之风推广到整个校园。
二、高校网球礼仪教育的研究内容
特教语文教学中礼仪教育研究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培智学生由于存在不同身心缺陷,因而身上表现出来的行为问题相对较多,诸如缺乏应有的是非观念,行为自觉性较差等。纠正培智儿童的不良行为,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培养其良好文明行为习惯对培智儿童尤为重要。语文教师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开展礼仪教育,在语文“生活化”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培智学生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语文教学与礼仪教育不可偏废,从“相加”到“相融”,使二者相得益彰,更具时代积极意义,这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一、让文明礼仪之花绽放在语文课堂
掀开特教语文课本,民族传统美德课文随处可见,教师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礼仪文化因素,巧妙运用语文的工具性,在课堂上引导培智生关注礼仪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文明礼仪意识。在《用餐礼仪记心间》一课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出“吃”、“说”生字词并正确读音,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谈谈“客人、大人、筷子”,渐次导出“客人来了,谁先入座?”“不用筷子怎样?”等关于礼仪知识的问题。针对培智生形象思维占主导的特征,用图句结合的形式指导他们认读“文明用餐、乱翻菜、乱溅”等词汇,同时以影像呈现“不讲礼仪”的用餐场景,让他们对文明礼仪行为明辨是非、自我鉴别,激发习礼内生动力。在阅读环节利用阅读期待,鼓励培智生自读,用想象把课文情景化,身临其境体验别人称赞“好孩子”的快乐,促成情感迁移。最后,“说一说”练习中,让孩子说“好孩子”用餐时应该怎样做,通过教师及时小结,巩固礼仪知识“吃,要客人、大人先入座,不用筷子乱翻菜。说,声音要轻,口水不乱溅”。这节课,教师将生字词、生活经验和文明礼仪知识点紧紧联系起来,层层递进,最终让“用餐礼仪”成为知识的“生长点”。在语文课堂上渗透礼仪教育不应只是简单的“相加”,以“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问题,我们真正追求的是礼仪教育在语文天地中的横向融合,只有这样,礼仪之花才能绽放课堂,才能在孩子们心中扎根。
二、孩子是被生活的环境教学和教育的情境教学法是实现特殊教育
“生活化”、教材“生活化”的最好教学方法,鲜活的情境不仅调动了培智生的积极性,而且其直观形象的属性恰恰适合智力落后儿童的认知特点。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针对“生活化”教材内容再加工和文本拓展,巧妙地“糅合”礼仪教育知识点,走进文本情境中,让培智生亲身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对于智力缺陷儿童,丰富的情境体验最有助于他们理解并接受文明礼仪知识。体验的最有效途径是在接近生活实际的模拟情境中进行学习。因此,老师应该做有心人,善于寻找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运用于课堂,使礼仪教育建立在学生已知熟悉的情感体验基础上,由浅入深、依次递进地引出。《上下楼梯》一课中,本节知识点是“上楼”和“下楼”两个词语,教学目标让学生上下楼梯做到礼让有序。为此,教师先设计了“喜洋洋邀请你们乖乖上楼去”这个孩子们生活里耳熟能详的卡通动态教材,把抽象的语言知识直观地展示在课堂,具体、形象、鲜明的内容立即引来了孩子们的关注,引发学生对礼仪行为的共鸣。在认读“上楼”、“下楼”生字词和说句训练过程中,播放生活中上下楼的画面,将生活中礼让有序上下楼梯的场景带入教学中,用熟悉的人和事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了蠢蠢欲试的欲望。学生结合已有生活经验整合文本知识,自然而然形成一个基本概念:“上下楼梯也是一个礼仪的过程”。孩子是被生活的环境教学和教育的,教师在教学最后环节又设计一个最贴近生活的模拟体验活动———“上楼找喜洋洋要礼物”,凭借活动中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情不自禁”融入文明礼仪行为,文明礼仪意识得到强化,行为习惯得到固化,活动也是在体验真实的生活。
三、给他们一个舞台,他们将还你一个奇迹
礼仪教育课堂设计论文
摘要:德育课与礼仪教育相互渗透,德育作为培养人礼仪的一种实践活动,本文通过对德育教育与礼仪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德育教育与礼仪相辅相成,相互渗透,两者不可分割,对学生素质低下的原因进行分析,暴露出学校教育流于形式,只为了追求学生的成绩提高,不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学生也不重视德育教育课,自暴自弃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德育课渗透礼仪教育的课堂提出了新要求,强化老师的言行举止,老师的一举一动,深深的影响着学生,老师日常的行为比在课堂上讲道德更有影响力,逐步培养学生的礼仪;对学生也要有一定的约束,强化学生的言行举止,逐步养成一种习惯;增加实践课程环节,能够有效的调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德育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课;礼仪;设计
德育教育始终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教育随着社会发展具有历史性,德育教育在不同领域具有不同意义,德育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人的德行,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境界,德育教育具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作为培育学生的主要场所,掌握良好的方法,良好的规章制度的建立,形成良好的教育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一、德育教育与礼仪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是对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德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同,但是德育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德育教育对形成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礼仪与德育教育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礼仪是德育教育的表现形式,礼仪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主要通过言谈举止表现出来,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表现。
二、学生素质低下的原因
中职公关礼仪教育论文
摘要:中职院校开展公关礼仪教育,不仅能够提高我国公关团队的整体水平,而且能够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养,提高中职生社会岗位竞争力。对此,文章结合实际,在简要分析中职公关礼仪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三方面入手重点探讨中职公关礼仪教育的改进措施,以期为新时期中职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中职教育;公关礼仪;现状问题;改进对策
为了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专业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中职院校纷纷开设公关礼仪课程,这对广大中职生的个人形象、职业发展和品德修养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正面作用。因此,加强对中职公关教育现状与改进对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一、中职公关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公关礼仪教育有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方面,中职院校对公关礼仪教育的重视度不够,缺乏专业的公关礼仪课程教师,大多由负责教育教学管理的教师兼任,最终导致了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过程不规范、实践平台不足等问题,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产生了抵触心理,严重制约了公关礼仪教育的落实。另一方面,中职生普遍缺乏对礼节礼仪的正确认识,存在概念模糊、意识淡薄的问题,具体包括缺乏个人礼节礼仪常识、尊敬长辈和师长意识淡薄、不文明的习惯较多等。调查发现,许多中职生没有使用谢谢、您好、再见等文明用语的习惯,同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也存在许多不文明行为,如乱扔垃圾、破坏公物、乱涂乱画等。
二、中职公关礼仪教育的改进对策
幼师生职业礼仪素养培养研究
【摘要】幼师专业的学生一般是由高级职业院校所培养,高职院校的主要目标就是为社会推送有职业技能的学生,让他们有一定的职业特长,能够迅速走入社会,为这个国家,为了和谐社会,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尽出自己应尽的力,成为一个可用之才。而职业礼仪素养作为职业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培养幼师生的过程中也是必须加强的。职业礼仪素养的培训途径,是非常值得我们探索和发现的。
【关键词】职业发展;幼师生;职业礼仪;礼仪培养
经过幼师专业培养的高职院校学生走向社会,进入职场,一般面对的都是幼儿。作为幼儿教师,他们的行为必须是具有楷模、榜样作用的。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希望和明天。幼儿的学习能力强,如果不能受到幼儿教师的正确引导,很容易形成错误的习惯,坏习惯进而影响他们的一生。尤其是礼仪以及行为习惯方面,所以幼师生基于职业发展必须严格职业礼仪素养培养途径。
一、幼师专业学生关于职业礼仪培养的现状
第一点,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和走访,发现学生对于礼仪学习的态度很明确,但是学习效果却很一般,礼仪素养的基础和现状也很不容乐观。我们就一个简单的问题进行走访发现,比如提问到关于一些日常礼仪,例如就餐礼仪,握手礼仪时,有很大一部分同学都回答错误。而且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许多同学在课堂礼仪的运用中有很大的不足,例如,很多同学都会迟到,早退,上课玩手机的行为更是屡见不鲜。但是当我们问到礼仪学习是否重要,是否想要加强礼仪学习,很多的同学表示很愿意。所以,我们作为学校对于学生的礼仪培养要从加强礼仪学习,和对日常行为习惯严加约束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二点,为了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的了解礼仪学习,增强礼仪知识,对礼仪学习对于职业发展有更强的认识,院校经常会举行一些有关礼仪的活动,很多学生参与其中,这确实是一个既能培养综合素质又能培养礼仪知识的好途径,但是经过调查发现,好多学生认为这类礼仪活动远不如老师在课堂上教授的礼仪课效果要好,所以我认为课堂上老师的教学仍然是学习礼仪知识的最好途径。所以,提高礼仪课堂老师的教学水平,优化教学内容,是提高幼师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礼仪素养的有效途径,我们必须把这个措施落到实处。
二、高职院校幼师专业学生的职业礼仪素养的培养途径
高职生礼仪教育的构建策略
摘要:随着中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学生队伍的壮大,高职院校普及礼仪教育将势在必行。文章通过对高职生礼仪教育现状的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礼仪教育模式,以进一步完善高职生的礼仪教育,促进高职生能够拥有较好的素质修养。
关键词:当代中国高职生;礼仪教育;构建策略
个人礼仪是一种文明行为标准,是社会个体的生活行为规范与待人处世的准则,是个人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个体规定,是个人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养良知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其核心是尊重他人,与人友善,表里如一,内外一致。个人礼仪是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友好的表示,这也是一种德,是一个人的公共道德修养在社会活动中的体现。对个人来说,个人礼仪是文明行为的道德规范与标准,就国家而论,个人礼仪乃属一种社会文化,它是构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也是一个国家文化与传统的象征,我国是一个非常重视礼仪教育的国家,这是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化,十八大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礼仪教育被赋予了重要的历史使命。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更应该具备相关礼仪素养,并且这也是人的最基本素质。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同时也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者。随着中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学生队伍的壮大,高职院校普及礼仪教育将势在必行。这需要家长、学校、社会三方共同的鼎力协助,才能使高职生树立良好的礼教意识,帮助他们更好的进行学习与生活,并对其未来发展也有一定的益处。
1高职生礼仪教育现状分析
1.1从家庭角度分析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在逐渐淡忘,成员之间礼仪正在消失,子女不尊重父母,甚至出言辱骂父母,晚辈不以尊重长辈为荣,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有部分父母为学生送落在家里的课本,由于家长衣着陈旧让学生产生厌弃的心理,这充分体现出当代学生缺乏礼教,不懂得对父母的付出表示感恩,促使家长与子女之间嫌隙越来越大。如果在大学学习阶段没有养成尊重父母的习惯,待他们长大成人之后将会更加严重,甚至出现不赡养父母的情况,并且这样的现象在我国司空见惯,这不得不说是家长对孩子礼仪教育的缺失造成的。
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来感染
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渗透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书者必先行为人师。”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因为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教师的言行举止经常影响着孩子的言行。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见到老师问好时,教师也应该点头或招手向学生问好;当老师错了,也敢于向学生道歉;教师也不随地吐痰,看到垃圾也主动捡起。这样的小节,慢慢地感染着学生,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亲其师而信其道“”身教重于言传”。这两句话同样说明良好的文明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刻意义。教师的言行举止,仪表服饰,神态气质甚至习性,无不作为信息传达于学生的大脑,反馈于教学的过程。
二、巧设情境,营造教育氛围
新课程的教学提倡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入手,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去参与、体验和感悟。其核心价值是因为一定的情境能够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也为在课堂教育中渗透文明素养带来了契机。如,在六(2)班思想品德课一节《熠熠生辉的中西文化》课上,我以古诗《游子吟》为引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并说说自己的体会等方式调动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继而过渡到对老师和社会的感激,为学生热爱祖国、奉献社会打下了情感的铺垫。与此同时,也自然而然地衍生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在这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并非独立于课堂教学结构之外,而是完全融入情感铺垫环节中。同时,我还把文明礼仪的常规要求编成“三字经”发给每个学生去理解感悟,并落实到言行中。教育于无形,自然而顺畅,避免了空洞的说教。
三、丰富语言,促进文明礼仪
心理学家认为“赞美有如孩子的营养剂”。一句由衷的赞美,便可丧失信心,挫败的儿童悬崖勒马,表现不错的孩子更加积极上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行为表现是其思想活动和个性情感的真实写照。学生在活动中,各种行为、情感意志等都充分显露出来。为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疏导。同时,教师丰富的教学语言还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专心地进行探究活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还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因此,教师除了要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外,还要注意提高自身的政治修养和文学修养以及文明素养,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文明优美的语言环境中陶冶情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